Workflow
海洋养殖
icon
搜索文档
携手向海 共筑蓝色新未来
广西日报· 2025-09-05 11:16
政策与机制建设 - 广西出台向海经济建设海洋强区三年行动计划 明确打造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新高地为核心目标[4] - 推进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二期建设 搭建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平台[4] - 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汇聚10余国500余位嘉宾 签署多项海洋科技与生态保护协议[4] 科技合作与产业发展 - 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与11国科研机构合作 实施25项海洋领域国际合作项目(2018-2024年)[6] - 广西—东盟海洋产业发展联盟成立 汇聚100多家机构深化蓝色经济合作[6] - 海藻综合利用国际示范基地实现麒麟菜养殖与卡拉胶提取技术产业化突破 获国家级技术合作奖[7]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与缅甸共建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在广西合浦和缅甸巴马若感开展生态修复示范[8] - 中国—东盟海洋国际研究生培养计划招收多名东盟留学生 开展12期国际培训累计培养220名人才[8] - 建成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推动海洋遥感技术在东盟应用示范[8] 国际合作与论坛活动 - 2025年9月将举办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 聚焦海洋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合作[5] -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与印尼签署《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共商海藻养殖与微塑料治理[3] - 2025年中越北部湾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北仑河口举行 强化区域渔业资源合作[1]
摸着石头过河到系统集成推进 广东珠海 从“敢闯”迈向“善创”
人民日报· 2025-08-29 06:07
核心观点 - 珠海通过系统性改革推动产业创新和区域协同发展 重点布局新质生产力领域 包括算力基础设施 现代化海洋牧场和跨境信用合作等 [1][2][4] 改革框架与战略 - 出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5年重点改革工作安排》等文件 包含100项重点任务清单 34项集成式改革任务和16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 [2] - 制定超600项改革任务的实施意见 要求2029年前全部完成 [3] - 各区各部门积极打造行业改革品牌 强化特区改革辨识度 [2] 产业发展与创新 - 现代化海洋牧场通过"四个一"举措实现突破 2024年海域养殖产量达4.21万吨同比增长67% 深海养殖水体新增68万立方米规模翻倍 [3] - 创建国家级金鲳鱼产业集群并建成广东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 [3] - 打造"云上智城"算力引擎 "天空之城"低空经济及城市全域应用场景开发 [4] -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新低空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5] 区域协同与开放 - 深化珠琴澳协同发展 创新联合招商机制 2024年引进产业项目70多个注册资本超10亿元 [4] - 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务平台实现三地企业信用互认 打造国际化信用服务超市 [3] - 推动"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发展模式 使珠海成为资源整合关键节点 [4] 基础设施与民生建设 - 3年启动173个学位攻坚项目 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学位14.76万个 [3] - 完成存量农房微改造逾万户 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并打通珠港澳医保政策堵点 [3] - 做好港珠澳大桥文章 拓展开放维度从单向引进转为融合共赢 [2]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毅强:规范养殖工船身份认定及运营管理主管部门
南方农村报· 2025-08-26 17:03
核心观点 - 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毅强指出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面临四大困难并提出四项针对性建议 旨在推动深远海养殖和海洋牧场建设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3][5][6][7][9] 行业发展困难 - 保险品种不断创新但覆盖仍显不足 政策空窗期与较高保障门槛并存 [5] - 珠海深远海养殖面临用海空间不足与用海矛盾的问题 [6] - 深远海养殖面临成本平衡与可持续盈利的压力 [3][6] - 海洋牧场配套基础设施覆盖不足 [7] 金融保险建议 - 推动政策性养殖保险全面纳入经常性政府开支预算 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财政保障机制 [11] - 鼓励保险及金融机构参与产品创新 依托财政加市场风险共担模式 显著降低养殖主体自担费用比例 [12] - 结合广东气候与养殖产业特点拓展保险责任边界 开发更多普惠性综合型产品减少重复投保成本 [13] - 力争在年初推出全年政策性保险 缩减上半年生产关键期风险敞口 增强企业和养殖户参与信心与抗风险能力 [14] 用海管理建议 - 建立海洋牧场用海联合审批协调机制 统筹规划养殖用海与航道锚地及生态红线关系 科学释放和布局可用于深远海养殖的海域空间 [15][16] - 加快开展海域习惯航道的识别与航标规范化布设工作 明确通航与养殖区域界限 [17] - 通过AIS电子围栏等信息化手段加强船舶航行动态监管 减少船只误入养殖区风险 [18] - 推动海上多功能一体化平台建设 集成养殖生产航标指示及海洋观测等功能 实现海域资源高效共享与安全协同 [19] 养殖工船管理建议 - 推动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养殖工船管理办法 将现存在建及已建的形式多样创新装备与养殖融合发展的养殖工船纳入统一认定统一管理 [21][22] - 明确身份认定规则 推动审批管理发证规范养殖工船运营全流程管理 [23] - 为拓宽海洋牧场业态发展加强深远海养殖关键设施装备研发提供制度支撑 [24][25] 基础设施建议 - 统筹健全蓝色经济核心区域的信号基站观潮站相控阵天气雷达等关键基础设施 构建覆盖养殖区的监测网络 [27][28][29] - 通过设施升级为海洋牧场设计建造和养殖运营企业提供实时精准的气象海况数据 有效降低渔业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30]
金融赋能多维发力 农行珠海分行书写服务实体经济新答卷
南方都市报· 2025-08-26 07:14
农行珠海分行金融服务 - 通过精准高效金融服务在养老金融、绿色金融、普惠助微、科创赋能等领域持续发力 [2] - 为珠海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动力 [2] 养老金融业务 - 采用专项政策、专属产品、专业团队的"三专"服务模式支持养老产业 [3] - 为绿竹生物制药提供3亿元贷款支持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 [3] - 针对养老机构和医疗企业推出差异化信贷政策并创新"养老贷"等产品 [3] 绿色金融业务 - 为珠海市海洋集团"标准海"样板区项目授信8400万元并投放5992万元信贷资金 [4][5] - 通过省市支行三级联动开辟绿色审批通道支持深远海养殖项目 [5] - 助力珠海深远海养殖迈入标准化牧场和智能化集群新阶段 [4] 普惠助微业务 - 为珠海汇天太阳能科技提供430万元"抵押e贷"续贷解决流动资金紧张问题 [6] - 通过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在一周内完成续贷审批 [6] - 帮助企业应对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的回款周期延长问题 [6] 科创赋能业务 - 为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化学品产业园新质生产力基地项目授信2.65亿元专项贷款 [7] - 创新推出"科技e贷"、专精特新"小巨人"贷等专项产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7] - 未来将新增专项额度支持珠海"5.0产业新空间"建设 [7]
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破1000亿元 将持续发力海上新基建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08 15:41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珠海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突破1000亿元[2] - 上半年渔业产值达50.72亿元 同比增长5.0%[2] - 隘洲海洋牧场预计年渔获量2500吨 年产值约9000万元[2] 海洋牧场建设进展 - 格盛科技养殖平台年渔获产值突破3000万元 近期收获10万斤章红鱼并投放4万余尾鱼苗[2] - 计划2025年底实现海洋牧场养殖水体超150万立方米[3] - 推进种苗繁育基地 功能饲料基地 智能养殖工船等基础设施建设[3] 海洋装备与技术突破 - 珠海试验场开展"南鲲"号兆瓦级波浪能平台 "珠海云"无人母船等装备试验[4] - 聚集南方海洋实验室 国家海洋试验场等重大科研平台[4] - 建设海水淡化项目 东澳岛工程将于2025年6月投产[4] 产业融合创新模式 - 海洋牧场结合海上风电 观光旅游 休闲海钓等多业态融合[3] - 风渔融合装备包括"格盛1号""澎湖号"养殖平台及"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2] - 形成海上风电光伏支撑 科研平台创新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立体开发体系[4]
机构:海洋经济驱动内需增长 深海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证券时报网· 2025-08-04 11:23
海南省海洋产业政策规划 - 海南省发布《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推进深海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海洋新兴产业 加快海洋油气矿产增储上产 开展"多气合采、多能利用"潜力评价和深海油气田开发关键技术研发 推进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性试采 [1] -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智慧海洋"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测试中试生产性服务平台 [1]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地位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新兴产业核心 海洋经济被提升至战略高度 [1][2] - 沿海省市密集出台规划支持海洋装备、能源、养殖等领域发展 [1] - 海洋经济内涵进一步丰富 与新质生产力深度结合 [2] 海上发电产业前景 - 海上风光发电向深远海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漂浮式风电和光伏技术大有可为 [1] 海洋养殖产业链机遇 - 深远海养殖存在长足发展空间 上游饲料企业市场将随产业扩容而扩大 [1] - 头部饲料企业可通过技术优势、服务优势和种苗优势抢占市场先机 [1] 海洋旅游产业机遇 - 政策支持与需求回暖双重驱动 海洋旅游特色企业有望受益 [1] 海洋通信基础设施 - 海洋通信是海洋经济基础设施 构成6G"海陆空天一体化"网络重要环节 [2] - 主要包括海上无线通信、海洋卫星通信和岸基移动通信三种方式 [2]
“立体拼图”拼出用海新维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1 12:41
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制度创新 - 海南创新推行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将海域空间精细划分为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四层 实现不同项目在同一海域和谐共处 [3][5] - 2023年3月海南率先印发试行通知 同年11月获自然资源部推广 2024年5月1日通过法规形式固化提升 [5][6] - 制度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向立体、二维向三维转变 缓解行业用海矛盾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 典型项目落地案例 - 海南海底数据中心一期项目用海面积14.46公顷 分层占用三层空间 底土空间仍保留待用 [4] - 三亚崖州湾跨宁远河工程分层使用1.81公顷海域 不动产权证首次标注重叠用海范围 [8] - 月亮岛市政接驳工程精准申请1.18公顷底土空间 证书首次明确标注具体用海空间层 [8] - 乐东县水产养殖取排水工程使用水体和底土两层 证书首次明确高程范围并划定楼层高度 [8] 配套市场化机制创新 - 建立"土地超市"平台实现云上选海 12个沿海市县上架155宗总面积28万亩净海 [11][12] - 推行净海出让模式 政府统一开展海域论证和环评 累计完成18宗3.86万亩海域出让 [11][12] - 简化用海审批手续 企业实现拿海即开工 有效增强发展信心 [11]
“国能黄海一号”下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1 11:05
项目概述 - 半潜式海洋牧场"国能黄海1号"在江苏启东举行吉水仪式,这是江苏首座风光渔一体化半潜式海洋牧场 [1] - 平台创新性地将半潜式钢构网箱设计与在运海上风电机组深度融合,开创"风电+光伏+牧场"一体化新模式 [1] 技术特点 - 平台总长53米,总宽24米,高21米,养殖水体不小于1万立方米 [1] - 采用双层模块化设计,形成两个独立养殖单元 [1] - 搭载智能养殖系统,实时监测养殖生物生长状况与水质环境等关键参数,实现精准投喂、智能增氧等操作 [1] - 搭载50千瓦太阳能电力系统和储能系统,可实现绿色能源自给自足 [1] - 具有卓越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恶劣海况下仍能保障养殖作业安全持续 [1] 经济效益 - 预计每年可产出60吨优质深远海大黄鱼 [1] - 年产值约540万元 [1] 模式创新 - "风电+光伏+牧场"一体化模式可在同一海域同时收获能源与渔业产品 [2] - 风力发电机将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光伏板持续产生电力,水下养殖设施中海洋生物成长 [2] -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大幅提升海洋经济产出效益 [2] 生态效益 - 海上风电桩基为鱼类、贝类、藻类等提供栖息和产卵场所 [2] - 吸引海鸟等猎捕型生物,助力构建复杂稳定的海洋生态食物链 [2] -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2] 行业影响 - 为海上风电行业探索了平价时代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2] - 推动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深远海领域跨越发展 [2]
投资近2亿元,“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项目开工
南方农村报· 2025-07-12 21:31
项目概况 - "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项目总投资近2亿元,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设计,中水电四局(阳江)海工装备有限公司承建 [10][11][12] - 项目采用钢质半潜桁架式结构,配备四角锚泊定位系统,包括1个6万立方米水体的主养殖平台和30个重力式网箱,可抵御17级以上台风 [13][14] - 平台预计2026年1月投入运营,每年养鱼采集量可达400万斤 [23][49] 技术特点 - 平台搭载自动投喂、捕捞设施,配置视频监控、水质监测、气象监测、5G通信基站等智能化设备 [40] - 引入太阳能发电系统提供绿色动力,改变传统渔业"靠天吃饭"模式 [41] - 实现养殖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满足运维和养殖工作人员居住需求 [42] 行业意义 - 项目开创了阳江市桁架类养殖平台从无到有的重要转变 [43] - 将海上风电与海洋渔业融合,实现产业链延伸,在全国具有示范推广意义 [52] - 推动深远海养殖迈入智能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为阳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5][21] 区域优势 - 阳西县海岸线长174.37公里,海域面积5668平方公里,渔业总产量和海水鱼苗产量居全省县级第一 [31][32] - 项目是阳西推动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的新举措,对海洋生态修复、渔业发展、旅游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58][59][60]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超四成 青岛西海岸新区培育蓝色动能
经济日报· 2025-07-08 06:11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 - 我国首个工业运行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投用 年减排二氧化碳1.4万吨 对沿海地区漂浮式光伏推广具示范意义 [1] - 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占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43.8% 海洋产业呈现聚链成群发展态势 [1]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 新区成立工委科技和海洋发展委员会 统筹12家"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和298家涉海创新平台 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1] - 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联盟 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机制 重点突破海洋发展难点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1] 现代海洋产业突破 - 世界首艘15万吨级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 国际首个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2] - 修正(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落户新区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