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服务

搜索文档
抖音生活服务“浪漫青岛”:拉动从流量到留量的城市消费增长
商业洞察· 2025-07-04 15:41
核心观点 - 抖音生活服务与青岛市商务局联合打造的「浪漫青岛」IP通过政企联动、内容营销和消费券加码等策略,成功将城市文化转化为消费动能,实现线上流量变现和线下商家增收的双重目标 [1] - 活动采用"政府扶持+商家合作+内容营销+消费券加码"的组合拳,构建了从文化场景化到消费拉动的完整闭环,推动城市品牌价值提升和区域消费升级 [1][9] - 活动期间总曝光量突破16.1亿,带动支付金额超过27亿,验证了抖音生活服务商业模型的有效性 [1][15] 政企联动策略 - 青岛市商务局提供政策支持,抖音生活服务整合本地餐厅、旅游景点等资源,推出三条打卡路线和9家看海首选店等浪漫攻略 [2] - 发放的"浪漫惊喜劵包"覆盖餐饮、酒店民宿等多种消费场景,4月25日-6月30日期间带动商家交易环比提升25% [2] - 平台达人作为"浪漫推荐官"在全网掀起城市探索热潮,带动青岛搜索热度增长18% [2] 线上线下联动效果 - 线上"毕业歌会"直播获得1.25亿曝光,800+专属套餐带动青岛搜索热度增长15% [4] - 线下"海风派对集"快闪活动吸引台东步行街日均客流超30万人次,显著提升"浪漫青岛"POI搜索量 [4] - 实现了从线上热度到线下消费的无缝衔接,驱动城市品牌和消费经济协同增长 [7] 商家案例表现 - 青岛啤酒博物馆通过日间剧游和夜间活动创新,推动支付GMV提升264%,核销率提升235% [10] - 炸鸡草FCM给料放题通过高频直播和精准投流,实现6月直播支付GMV环比增长100% [11] - 青岛红树林度假世界把握618大促节点,支付GMV环比增长234.69% [12] 商业模式验证 - 验证了"政府政策引导+平台流量精准匹配+商家供给优化+用户内容传播"模型的有效性 [15] - 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路径 [15] - 持续深化"政府引导、平台赋能、商家参与、用户共创"的四维协同机制 [18] 文化价值挖掘 - 深度挖掘青岛独特的海洋文化基因与城市文化基因,构建文化场景化到消费拉动的闭环 [1] - 融合胶东民俗、海洋文化、海鲜饮食和历史人文等多元魅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17] - 释放抖音在激活地方经济、传播地域文化方面的潜力,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18]
以多元业态激活就业“一池春水” 美团打造高质量就业新样本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01 16:12
多元岗位供给 - 外卖配送业务是创造就业岗位的关键领域,通过设立专项招聘资金、"伯乐奖"激励机制、线上线下联动招聘模式等措施全方位支持骑手群体 [2] - 2024年春季校园招聘覆盖10个大类的100余种岗位,近两年平均每年入职应届校招生超过6000名,并建立"美团萌芽校招生成长计划"培养机制 [2] - 催生外卖合伙人、民宿管家等新型职业,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 创新就业模式 - 建立包含新手帮扶、站长培养、学历提升等在内的骑手人才培养体系,"站长培养计划"已助力超67.5万人次骑手晋升为管理岗位 [3] - 2022年4月启动"繁盛计划"累计向超70万家中小商户返佣3.3亿元,提供免费外卖管家服务15万次,2024年9月升级后投入超百亿资源推动餐饮行业发展 [3] - 2024年4月为外贸企业开设绿色通道,已有500余家企业进入内销对接流程,涉及农产品、休闲食品等多个品类 [4] 就业保障体系 - 自2022年7月起已出资15亿元为近700万名骑手缴纳职业伤害保障,并计划实现全覆盖 [5] - 2024年底上线防疲劳机制、取消超时扣款,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在福建泉州、江苏南通开展养老保险试点 [5] - 实施残障骑手电子沟通卡、听障专属功能等举措,全国投放女骑手暖心包物资保障特殊群体权益 [5] 就业环境建设 - 携手20余万家"骑手友好商家"提供用餐优惠和休息场所,在150个城市建设2.5万个"骑手友好社区"和5万多个骑手驿站 [5] - 通过"大病关怀金""袋鼠宝贝公益计划"等帮助骑手及其子女解决生活困难 [5] - 从西北边陲到东南沿海构建起坚实的就业"蓄水池",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6]
《深圳市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
快讯· 2025-06-25 19:05
数字服务消费发展 - 大力发展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智慧景区等消费新场景 [1] - 推进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无人零售店、自提柜、云柜等新业态布局 [1] - 拓展数字人多场景应用 [1] 网络文化IP开发 - 支持游戏、动漫等网络文化IP开发和内容转化 [1] - 打造多元融合消费新场景 [1] 信息消费技术应用 - 推动大型生活服务业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发展 [1] - 积极申报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 [1] - 应用智能感知设施、5G+XR、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拓展信息消费应用场景 [1]
全球媒体聚焦 | 世界经济论坛网站:十家中国公司勾勒经济新图景
搜狐财经· 2025-06-25 09:38
中国工业版图多元性 - 十家中国公司业务范畴广泛,涵盖电动汽车电池、玩具等多个领域,展现中国工业版图的多元广度 [1] - 这些公司的发展轨迹与特色呈现了中国经济在多重压力下的演变路径 [1] 宁德时代 - 宁德时代是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冠军,占据全球约38%的市场份额 [2] - 公司主营电动汽车及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 [2] - 尽管面临价格压力,但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保持利润稳步增长 [2] - 国际业务持续拓展,已在匈牙利和西班牙设立重要工厂 [2] - 约86%收入来自电池销售,储能系统占大部分,原材料销售仅约1.5% [2] - "电芯到电池组"技术使能量密度提升15%-20%,大幅简化生产流程 [2] 华为 - 华为在2024年实现强劲反弹,业务涵盖智能手机、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5] - 成为中国推动半导体制造自给自足的核心力量 [5] - 2024年将总收入的五分之一投入研发,超半数研发人员专注未来科技探索 [5] 美团 - 2023年处理近220亿笔订单,平均每秒近700笔 [5] - 在外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拓展食品杂货零售、旅游及本地服务 [5] - 国际平台KeeTa已成功打入多个海外市场,在沙特阿拉伯取得显著成绩 [5] 泡泡玛特 - 重新定义收藏玩具市场,将"盲盒"概念转化为全球现象 [6] - 2024年收入增长一倍以上 [6] - 毛绒玩具系列拉布布凭借独特设计和故事在全球引发广泛共鸣 [6] 其他企业 - 远景能源、海尔集团、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小红书等企业共同展现中国在新地缘政治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6] - 这些公司是塑造实体经济的关键力量 [6] - 反映出中国加速向绿色技术、国内创新及平台驱动型服务领域迈进的趋势 [7]
粤开宏观:破解中美消费迷思:从统计核算到实物量的全面比较(2025)
粤开证券· 2025-06-24 17:36
国民经济核算层面 - 美国人均居民消费金额是中国近11倍,但价格差异或使该指标高估差距;2024年美国居民消费支出按汇率折算约为中国2.6倍,人均消费美国是中国10.8倍;美国消费率超60%,较中国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3][11][14] - 2023年美国医疗和自有住房租金占GDP比重为21.4%,较中国高11.8个百分点;剔除后中国消费率仍比美国低26个百分点[17][21] - 2023年中美居民商品消费率无明显差距,服务消费率美国较中国高27.9个百分点,剔除相关消费后差距仍大[21][22][26] - 2023年中国41.4%商品消费用于食品,较美国高约16个百分点;改善性商品消费占比34.2%,较美国低13.7个百分点;服务消费中改善型占比低15.9个百分点[29][32] - 2023年中国省级行政区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变异系数为32%,美国50个州为12%,中国区域消费差距更大[36] 实物消费量层面 - 中国已解决“吃饱”问题,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与美国相当,但优质蛋白摄入占比低;肉类、蛋类、奶类人均消费量为美国30%-40%[43][50][54] - 2023年中国汽车保有总量超美国22%,人均保有量为美国30%,人均年销量为美国40 - 50%[56] - 中国基础家电户均保有量与美国差距小,升级型家电差距大;美国家庭人均用电是中国3.3倍[59][60] - 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为美国50%-60%,农村住房服务质量有提升空间[65][66] - 2023年中国人均旅游次数为美国60%,人均观影次数为美国40%-50%[70] 结论和启示 - 厘清统计数据口径是评判中美消费差距的前提[71] - 评估中美消费差距要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与实物消费量,选取合适指标[74][75] - 中美实物消费量差距小于经济核算层面差距[75] - 中国消费率偏低,居民消费有较大提升空间[76] - 提振消费政策应考虑服务消费差距突出、改善型消费占比低、区域消费不均衡等特征[76]
一年开了近200家!没想到云南竟藏着这么多爆款首店
36氪· 2025-06-23 10:26
首店经济总体概况 - 2024年云南共引入199家各类首店,涵盖餐饮、零售、儿童亲子、生活服务、文体娱五大业态 [1] - 省级首店占比最高达47.7%(95家),城市级首店占比45.2%(90家),区域级首店占比7%(14家) [1] - 昆明吸纳184家首店占比92.5%,玉溪、保山、曲靖分别引入8家、9家和4家首店 [6] 业态分布格局 - 餐饮和零售业态占比最高,分别为45.2%和34.7%,构成首店经济"双引擎" [3] - 文体娱、生活服务、儿童亲子业态占比20%但增速迅猛 [3] - 餐饮业态首店90家占比45.2%,中式餐饮占35.6%,休闲餐饮占30% [12] - 零售首店69家,服装类占比68.1%,时尚生活类29%,超市类2.9% [17] - 文体娱首店17家,娱乐休闲占比52.9%,文化艺术17.6%,体育运动23.5% [19] - 生活服务首店17家,丽人养生占比41.2%,配套零售23.5% [22] 城市与项目分布 - 昆明新迎新城购物中心以24家首店成为"首店收割机",同德·昆明广场21家,昆明海乐世界19家 [9] - 同德·昆明广场引入17家餐饮首店,覆盖多种菜系 [15] - 昆明恒隆广场引进10多家特色餐饮首店,完善多元餐饮矩阵 [15] - 昆明新迎新城购物中心聚集11家高性价比餐饮首店 [15] - 昆明王府井奥莱·滇池小镇引入9家国际运动与轻奢品牌首店 [18] - 昆明顺城购物中心强化"轻奢生活方式中心"标签 [18] - 保山隆阳吾悦广场填补中端服装市场缺口 [18] 业态创新与特色 - 餐饮首店创新"本土特色与地方风味融合"模式,如"川渝风味+云南食材" [13] - 零售市场多元化与年轻化趋势明显,日系杂货店和防晒户外用品受追捧 [18] - 文体娱首店带来创新体验,如沉浸式剧场和室内攀岩 [19] - 生活服务首店聚焦丽人养生与配套服务,提升社区商业体验 [22] - 特色案例:德和罐头公司云南首店成为伴手礼热门,AI换装摄影带动试衣率提升 [22] 发展趋势 - 地州城市将挖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与商业结合点,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4] - 业态联动与场景创新成为新玩法,推动商业生态高质量发展 [24]
港人北上消费潮,回不到过去了
投资界· 2025-06-23 08:29
北上消费潮的核心观点 - 港人北上消费未挤压本地消费 两地消费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内地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占比近50%) 香港则以零售(58%)和餐饮(29%)为主 [3][5] - 北上消费规模稳定 每季度境外消费约500亿港元 占香港居民总消费9% 人均单次消费300-500港元 [4][5] - 消费吸引力源于内地服务业升级 数字化服务(如AlipayHK)推动大湾区一体化 覆盖交通/预约等200万用户 [6] - 消费地域从大湾区扩散至重庆/长沙等地 呈现"民生消费"特征 [7] 消费模式差异 - 资深北上用户在内地消费结构:生活服务类占比超80%(健康美容/按摩) 零售仅28% [5] - 同群体在港消费结构:零售58% 餐饮29% 服务业仅12% [5] - AlipayHK数据显示 跨境支付已突破简单功能 延伸至多场景服务 [6] 历史数据对比 - 2018-2019年香港消费净流入:外地旅客在港消费额(3258亿/2566亿港元)远超港人境外消费(1772亿/1844亿港元) [8] - 2022年后港人境外消费增速快于外地旅客在港消费 消费力外流趋势明显 [9] 行业影响 - 香港服务业面临结构性压力 需针对性支援从业人员 [8] - 内地服务业创新业态(如未知名称的新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6] - 消费"剪刀差"盈余可能逆转 需关注经济格局变化 [9]
《我国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全球化发展的现状、挑战及建议》报告发布:建议三方面破除政策堵点 助力企业“走出去”
证券时报网· 2025-06-21 18:21
我国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全球化发展现状 - 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出海"领头羊" 具备国际领先的竞争优势 [1] - 数字金融平台业务覆盖从移动支付拓展至数字银行 服务对象延伸至外国企业 [1] - 社交文娱平台在多个领域百花齐放 发展势头良好 [1] - 生活服务平台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有力拉动当地就业 [1] - 云计算平台凭借技术优势、广泛服务覆盖和本地化策略 占据国际云服务市场重要地位 [1] 平台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协同助力 - 跨境电商等网络销售平台带动中国制造出海 [2] - 工业服务、云服务等生产服务平台助力制造业企业境外投资和生产经营 [2] - 金融服务类平台为实体经济"走出去"提供多元金融支持 [2] - 平台经济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出海 [2] 全球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 宏观层面:外部形势复杂严峻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2] - 中观层面:数据跨境治理薄弱、海外数字基建不足、产业生态协同不够、金融服务体系较弱 [2] - 微观层面:国际物流价格波动压缩利润 全球经营策略统一难度大 跨国管理成本高企 [2] 政策建议 - 提升国际规则话语权:制定国别策略 参与规则制定 [3] - 健全跨境数据治理:完善制度设计 开展试点探索 [3] - 拓展跨境支付路径:推进结算改革 创新金融产品 [3] - 优化国内政策环境: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境内外上市融资 完善上市机制设立绿色通道 加强跨境监管协同 [3]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港人北上未对香港本地消费造成挤压 两地消费偏好不同
智通财经网· 2025-06-20 16:15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及特征 - 港人在内地消费未对香港本地消费造成挤压 [1] - 港人在内地消费集中于生活服务类占比近50% 零售仅占28% [1] - 港人在香港消费集中于零售和餐饮业 分别占比58%和29% [1] 消费地域扩展趋势 - 港人北上消费从粤港澳大湾区扩展至中山 江门 重庆 长沙等地 [1] - 跨境消费市场呈现日益一体化趋势 [1] 支付方式影响 - 支付方式便利化促进港人北上消费增长 [1] - 数字化服务成为大湾区一体化加速器 [2] - 过去一年超200万港人使用AlipayHK跨境服务 [2] 消费行为转变 - 港人跨境消费实现从即兴消费向民生消费转变 [2] 政策建议 - 香港政府需关注本地服务业压力并出台针对性支持措施 [1] - 内地服务已成为港人消费重要选择 需政策制定者重视 [1]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深圳多措并举提振消费
新华财经· 2025-06-11 15:59
提振消费政策框架 - 深圳市发改委印发《深圳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形成"提升消费能力意愿-优化消费供给侧-强化政策配套保障"的供需协同思路[1][3] - 需求侧措施包括促进居民增收、强化消费能力保障、清理消费限制措施[3] - 供给侧措施涵盖打造工业消费品集群、升级生活服务消费、推进文体旅娱融合[3] 收入提升机制 - 通过"百万英才汇南粤"招聘活动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高质量就业[4] - 提高工资性收入:科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会利益协调机制[4] - 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落实稳楼市股市政策,适时提高低保标准[4] 工业消费品集群建设 - 数字化智能化方向:重点推广人工智能终端(智能眼镜/手表/机器人)和全屋智能产品,在商圈/交通枢纽设体验店[5][6] - 时尚潮流方向:鼓励服装/珠宝/家具企业推出限量联名款,举办"深圳国潮时尚新品首发季"[7] - 户外装备方向:建设骑行服务体验中心,开发水上运动主题线路,打造"一站式户外"展销平台[7] 生活服务消费升级 - 餐饮领域:高端路线引进米其林/黑珍珠主厨快闪店,平价路线培育连锁餐厅,推动IP联名套餐开发[9] - 家政服务:推出社区体验券,发展托管式搬家/上门代厨等新型服务[10] - 养老托育:建设嵌入式普惠托育场所,商业综合体新建母婴室并引入专业运营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