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货物
icon
搜索文档
70股获券商买入评级,北汽蓝谷目标涨幅达51.02%
第一财经· 2025-10-24 08:36
券商买入评级概览 - 10月23日共有70只个股获券商买入评级,其中22只个股公布了目标价格[1] - 按最高目标价计算,北汽蓝谷、星网锐捷、中材国际目标涨幅排名居前,涨幅分别达51.02%、50.73%、48.69%[1] 评级调整与关注度 - 从评级调整方向看,66只个股评级维持不变,4只个股为首次评级[1] - 有10只个股获多家券商关注,乖宝宠物、劲仔食品、洽洽食品获评级数量居前,分别有3家、3家、3家券商给予评级[1] 行业分布 - 从获买入评级个股所属行业看,食品、饮料与烟草行业买入评级个股数量最多,有16只[1] - 资本货物行业次之,有14只个股获买入评级[1] - 材料Ⅱ行业有8只个股获买入评级[1]
64股获券商买入评级,万辰集团目标涨幅达50.51%
第一财经· 2025-10-23 08:40
券商买入评级概览 - 10月22日共有64只个股获券商买入评级,其中19只个股公布了目标价格 [1] - 万辰集团、百亚股份、平高电气按最高目标价计算的目标涨幅排名居前,涨幅分别达50.51%、42.04%、39.02% [1] - 62只个股评级维持不变,2只个股为首次评级 [1] 个股关注度分析 - 14只个股获多家券商关注,中国巨石、乖宝宠物、平高电气获评级数量居前,分别有3家券商给予评级 [1] - 中国巨石、乖宝宠物、平高电气是关注度最高的个股 [1] 行业分布情况 - 获买入评级个股所属Wind行业集中度最高的是食品、饮料与烟草行业,有11只个股 [1] - 资本货物行业有9只个股获买入评级 [1] - 材料Ⅱ行业有7只个股获买入评级 [1]
42股获券商买入评级,宁德时代目标涨幅达50.84%
第一财经· 2025-10-22 08:38
从评级调整方向来看,39只个股评级维持不变,2只个股评级获调高,1只个股为首次评级。此外,有8 只个股获多家券商关注,燕京啤酒、宁德时代、利安隆获评级数量居前,分别有5家、4家、2家券商给 予评级。 Wind数据显示,10月21日,共有42只个股获券商买入评级,其中10只个股公布了目标价格。按最高目 标价计算,宁德时代、宁德时代、川投能源目标涨幅排名居前,涨幅分别达50.84%、50.62%、 44.26%。 从获买入评级个股所属Wind行业来看,材料Ⅱ、资本货物、食品、饮料与烟草买入评级个股数量最 多,分别有13只、6只、6只。 ...
高盛中国战略报告:走向世界的旅程
搜狐财经· 2025-10-21 21:37
中国出口演变的三个维度 -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的份额从2001年的11%飙升至2024年的33% [1] - “中国制造”的叙事已沿着三个关键维度演变:出口目的地、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形式 [1] 出口目的地多元化 - 自2018年以来,中国对非美国国家的出口以7.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而对美国的出口同期每年下降0.6% [3] -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现在占总贸易额的47%,高于2005年的32% [3] 出口产品结构升级 - 机械和电子产品出口是2010年至2020年的关键增长动力 [4] - 电气设备和“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出口在近年来经历了快速增长 [4] - 中国在玩具、纺织品和家具等传统物品的全球出口份额在过去15年下降了10% [4] 出口形式拓展 - 中国战略性地增加了其海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内 [7] - 中国越来越多地出口服务,包括在线电子商务和娱乐服务、旅行和消费服务、生物技术合同研发服务 [7] 全球扩张的驱动因素:成本与质量 - 中国公司能够以比全球竞争对手低15%至60%的折扣提供主要制成品 [9] - 中国在太阳能、电池、工程机械和电动汽车等新兴制造业领域占据主导产能 [9] - 2024年有130家中国公司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对比10年前为100家 [14] 全球扩张的驱动因素:市场与创新 - 产能过剩、激烈竞争和通缩的结合促使中国企业从高度竞争的本地市场进行多元化 [10] - 研发强度是中国公司海外扩张的更重要的驱动因素 [21] 全球扩张的驱动因素:文化与货币 - 超过5000万华裔人口居住在中国大陆以外,可为中国企业的全球扩张提供便利 [11] - 人民币具有高度竞争力,高盛的研究表明人民币仍然被低估 [8] 海外收入增长现状与预测 - 中国上市公司及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的海外收入占比已从2018年的14%和11%分别增长至目前的16%和15% [15] - 过去10年,中国公司相对于其全球竞争对手的收入份额以每年0.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15] - 预测到2028年,中国公司(剔除金融业)的海外收入占比可能达到19.2%(含金融业为20.7%) [16] - 基于高盛对出口增长4%的预测,未来三年中国非金融公司的海外收入年均增长约13% [17] 海外扩张的盈利影响 - 2024年中国出口商在海外市场的毛利率比国内高出约20% [21] - 全球扩张可能使MSCI中国公司的盈利每年提升约1.5% [21] - 在最坏情况下,美国额外征收100%关税可能导致约10%的短期盈利损失,但不会改变全球扩张的结构性趋势 [22] 全球化的宏观与企业影响 - 中国公司海外活动的增加可能使GNP/GNI比GDP受益更多 [23] - 贸易顺差大量积累(今年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 [24] - 海外收入达到相当规模时,会逐渐降低整体市场对国内增长的敏感性 [25] - 随着“走向全球”趋势的发展,股权融资、分拆海外子公司以及并购活动可能会增加 [26]
36股获券商买入评级,中润光学目标涨幅达76.25%
第一财经· 2025-10-21 08:32
券商买入评级概览 - 10月20日共有36只个股获券商买入评级,其中7只个股公布了目标价格 [1] - 按最高目标价计算,中润光学、华友钴业、神火股份目标涨幅排名居前,涨幅分别达76.25%、56.95%、46.65% [1] - 从评级调整方向来看,32只个股评级维持不变,4只个股为首次评级 [1] 重点个股关注度 - 有5只个股获多家券商关注 [1] - 春风动力、华友钴业、福耀玻璃获评级数量居前,分别有3家、2家、2家券商给予评级 [1] 行业分布情况 - 从获买入评级个股所属Wind行业来看,材料Ⅱ、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资本货物买入评级个股数量最多 [1] - 材料Ⅱ行业有13只个股获买入评级 [1] - 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行业有6只个股获买入评级 [1] - 资本货物行业有4只个股获买入评级 [1]
21股获券商买入评级,九洲药业目标涨幅达31.75%
第一财经· 2025-10-17 08:36
券商买入评级概览 - 10月16日共有21只个股获券商买入评级 [1] - 其中3只个股公布了目标价格,按最高目标价计算,九洲药业目标涨幅达31.75%,艾可蓝目标涨幅达31.59%,高能环境目标涨幅达20.32% [1] 评级调整方向 - 16只个股评级维持不变 [1] - 5只个股为首次评级 [1] - 高能环境获2家券商给予评级,是获多家券商关注的个股 [1] 行业分布 - 资本货物行业有4只个股获买入评级 [1] - 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有3只个股获买入评级 [1] - 商业和专业服务行业有3只个股获买入评级 [1]
中核科技(000777):首次覆盖报告:核电阀门驱动业绩稳增,国产化加速+海外突破
国元证券· 2025-10-16 21:51
投资评级与基本数据 - 投资评级为“买入”,属于首次评级 [5][7] - 报告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7亿元、3.07亿元和3.50亿元 [5] - 对应2025-2027年基本每股收益分别为0.70元/股、0.80元/股和0.91元/股 [5] - 对应2025-2027年市盈率估值分别为30.31倍、26.34倍和23.09倍 [5] - 公司总股本为383.42百万股,总市值为8412.18百万元 [7]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4亿元,同比增长9.43% [1][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0.77亿元,同比增长1.68% [1] - 核电与核化工阀门业务收入达3.1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54%,是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力 [2] - 石油石化阀门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13.92% [2] - 公用工程等其他阀门收入下滑16.25%,反映传统工业阀门领域竞争加剧 [2] 盈利能力与费用分析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19.56%,同比下降4.88个百分点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率为10.91%,同比下降0.83个百分点 [3] - 毛利率下滑主因核电阀门业务成本增幅48.06%显著高于收入增速 [3] - 期间费用率为17.22%,同比下降1.18个百分点,显示费用管控有效 [3] - 销售费用压缩至0.23亿元,同比下降28.64% [3] -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至0.28亿元,同比增长7.24% [3] 业务亮点与增长动力 - 核电阀门国产替代与高端化构成核心主线,公司具备二至四代机组全系供货能力 [4] - 主力产品如“华龙一号”稳压器安全阀、CAP1400主蒸汽隔离阀等高端设备交付放量 [2] - 公司积极拓展POE、抽水蓄能等新兴应用场景并取得突破 [2] - 通过海外建厂及运维服务延伸开拓增量市场,例如中东布局深化 [4] - 公司依托“锻造—加工—装配—服务”一体化能力,强化全产业链优势 [5] 行业前景与公司战略 - 政策推动下核电阀门国产化率提升与高端化工进口替代是核心增长逻辑 [4][5] - 行业正经历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公司依托四大研发平台攻坚极端工况阀门技术 [4] - 公司推进智能制造产能升级,如锻钢阀体智能产线 [4] - 阀门全生命周期运维服务在核电站及石化行业实现订单增长 [2]
前三季度A股并购交易3470件,活力重现,四大看点看并购市场变化
新浪财经· 2025-10-15 22:13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并购市场总体概况 - 中国并购市场共披露5870起并购事件,交易规模约14981亿元,交易数量同比微增0.51%,交易规模同比下降2.61% [1] - A股市场并购交易3470件,同比增长7.93%;重大资产重组事件134件,同比增长83.56% [1] - 并购市场呈现三大新趋势:拟IPO企业退出路径多元化、差异化定价机制常见化、“协议转让+收购”模式成熟化 [1] 并购交易结构与行业分布 - 前三季度A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总额达5160.26亿元,其中产业整合案例为46起,占比34.32% [2] - 并购规模排名前三的行业: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交易规模1958亿元,同比上升176.29%;材料行业交易规模1627亿元,同比上升52.21%;资本货物行业交易规模1438亿元,同比下降34.20% [2] 券商行业整合与竞争格局 - 政策支持头部券商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行业生态持续优化 [2] - 2025年券商整合案例频发,包括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浙商证券成为国都证券控股股东等 [3] - 头部券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中信证券与中金公司市场份额分别为20.87%和20.26%,合计占比41.13% [5][6] - 中邮证券仅参与2起并购事件,但交易金额达1163.67亿元,市场份额10.12%,主要得益于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项目 [5][6] - 交易数量集中度高,中信证券、博星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联合证券四家机构合计交易数量占比达28.9% [5][6] 政策驱动下的标杆性并购案例 - 并购重组制度持续优化,政策红利释放下标杆案例涌现,如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北方华创收购芯源微股权等 [8] - 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为《重组办法》修订后首单适用简易审核通道的案例 [9] - 天迈科技实控人变更为苏州启辰,成为“924新政”后首例私募基金收购上市公司案例 [9] 北交所并购市场动态 - 2025年北交所大额对外收购事件频率显著超过2023年及2024年 [9] - 2025年正在进行中的亿元级对外收购案例已有4起,而2023年至今已完成亿元级并购仅3项,市场活跃度提升 [9] - 北交所公司并购主要目标为核心业务协同、拓展海外市场及产业链整合,以快速实现业务多元化并增强竞争力 [10]
29股获券商买入评级,新华保险目标涨幅达29.45%
第一财经· 2025-10-15 08:34
Wind数据显示,10月14日,共有29只个股获券商买入评级,其中2只个股公布了目标价格。按最高目标 价计算,新华保险、徐工机械目标涨幅排名居前,涨幅分别达29.45%、17.65%。 从评级调整方向来看,25只个股评级维持不变,4只个股为首次评级。此外,有2只个股获多家券商关 注,中宠股份、新华保险获评级数量居前,分别有4家、3家券商给予评级。 从获买入评级个股所属Wind行业来看,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食品、饮料与烟草、资本货物买入评级 个股数量最多,分别有6只、6只、4只。 ...
并购重组跟踪(三十六)
东吴证券· 2025-10-14 23:15
政策动态 - 证监会强调深化并购重组等领域改革,完善政策执行机制以增强市场吸引力[7]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拟规定控制型并购贷款比例不高于70%,权益资金比例不低于30%[7] - 上海、深圳等地出台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并购优化产业布局,如高端医疗器械和合成生物产业[7] 并购事件统计 - 报告期内(9.15-10.12)共发生308例并购重组事件,其中85例为重大并购重组[9] - 期内完成并购重组67例,重大并购重组完成3例(涉及威尔泰、综艺股份、隆扬电子)[9] - 竞买方为国央企的并购事件共计25例[13] 重大交易案例 - 海光信息拟以约115.97亿元收购中科曙光100%股权[13] - 电投产融收购电投核能控股100%股权,交易价值约57.12亿元[13] - 远达环保收购五凌电力100%股权等,交易总价值约27.74亿元[13] 失败事件与市场表现 - 期内共有12例上市公司并购失败事件[17] - 重组指数跑输万得全A,超额收益为-1.74%[22] - 中期维度重组指数与万得全A收益差由负转正[22] 控制权变更 - 期内16家上市公司披露控制权变更,如泰慕士由地方国企变更为广州市国资委控制[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