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

搜索文档
全球制造:或将复苏:实物需求的新一轮上升周期
国金证券· 2025-07-06 15:54
报告核心观点 全球制造业有望复苏,实物需求进入上升周期,中国“反内卷”政策推进,全球脱虚向实背景下,投资者可关注上游资源品、资本品、中间品、消费及大金融板块的投资机会 [3][4][5] 各部分总结 全球制造或将复苏:实物需求的新一轮上升周期 - 过去几年海外发达经济体重资本回报、轻实体经济,美欧企业ROE中枢抬升、杠杆率下降;近期欧美重视实体经济,德国2025年投资1200亿欧元基建并增加国防开支,2025 - 2029年赤字扩张8000亿欧元;美国鼓励制造业回流,《大美丽法案》多项措施鼓励投资,提高债务上限或冲击全球美元流动性 [3][11][12] - 6月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共振修复,利于中国资本品出口拉动总需求,制造业强于服务业时,资源品、资本品表现更好 [3][23] “反内卷”也应顺势而为 - 政策端对“反内卷”关注度上升,背景是国内量价循环遇瓶颈,生产端自发性“反内卷”已开始,表现为用电量增速快于工业增加值增速 [4][28] - “反内卷”政策效果因行业而异,光伏、锂电等中高端制造业过剩产能属优质产能,政策效果较弱;传统产能占比高、产能利用率高且价格低的行业,政策效果明显,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化学纤维制造、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行业 [4][31][33] 脱虚向实,流动性是冲击,基本面是机会 - 中国企业此前增加资本开支完成产业升级,现进入资本回报修复期,传统部门回报率回升概率大;欧美重视实体经济,全球制造业活动回升 [5][37] - 全球制造业向上、国内“反内卷”时,中国投资者实物资产领域更广阔,经济形成生产 - 消费良性循环概率大,但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是阶段性风险,应关注美元反弹 [5][37] - 资产配置建议:关注上游资源品(铜、铝、油)、资本品(工程机械、重卡、叉车)、中间品(钢铁、化纤);消费领域关注酒店餐饮等,挖掘新消费个股机会;长期关注人民币国际化下的大金融板块,尤其是非银金融 [5][37]
豫泰“携手” 共建“空+铁+公”跨境物流通道
搜狐财经· 2025-07-05 05:22
战略合作框架 - 郑州航空港区与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建"航空+铁路+公路"跨境物流通道 [1][3] - 合作重点包括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谋划郑州机场——乌塔堡机场货运航线,打造"郑州——乌塔堡"双枢纽 [3] - 双方将探索设立跨境物流数据共享平台,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在东部经济走廊设立海外仓 [3] 产业合作领域 - 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深度融合 [1][4] - 为电池技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和投资平台 [4] - 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4] 区域发展定位 - 郑州航空港区是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 [3] - 泰国东部经济走廊是泰国唯一国家级经济特区,位于北柳、春武里和罗勇三府 [3] - 双方在发展目标、发展模式方面具有相似性,合作空间较大 [4] 物流通道建设 - 依托"1+1+7"口岸体系,重点保障泰国热带水果、水产品及河南电子信息产品、高端装备的快速流通 [3] - 推动贸易通关一体化、仓储共享,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3]
谱写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新篇章
经济日报· 2025-07-04 06:05
中部地区经济地位与战略定位 - 中部六省以全国1/10的国土面积承载1/4人口并创造1/5经济总量 [1] - 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巩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2] - 2021年政策提出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全国约2.5%水平 [4] 经济发展核心数据 - 2015-2024年GDP从不足15万亿元增至2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5% [6] - 2024年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经济总量均突破5万亿元 [6] - 2024年中部粮食产量20431.8万吨占全国28.92% [10] - 2024年山西原煤产量12.69亿吨占全国26.7% [10] 产业结构特征 - 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国(河南/湖南/湖北超8%) [6] - 安徽/江西第二产业占比略高于全国 [6] - 形成株洲轨道交通/长沙工程机械/武汉光电子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8] -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从2013年20.7%提升至2023年42.9% [15] 科技创新布局 - 中部地区拥有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国30% [4] - 合肥/武汉布局量子计算/激光/可控核聚变等新兴产业 [9] - 安徽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服务全球100多国家地区 [16] 重点产业发展 - 安徽2024年汽车产量357万辆(全国第2),新能源汽车168.4万辆 [15] - 全球10%笔记本电脑/20%液晶显示屏/50%光伏玻璃在皖生产 [15] - 武汉光电子信息/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形成竞争力 [8] 区域协同与开放 - 郑州机场2024年全货运航线57条,综保区进出口全国前列 [9] - 鄂州花湖机场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5 [9]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促进区域联通 [16] 安徽转型实践 -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5万亿元(中西部首位) [13] - 打造"基金丛林"计划投入超2000亿元 [15] - 制造业投资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15]
苏州抓住暑假黄金期开展职业培训 力争覆盖12万人次
新华日报· 2025-06-30 07:29
谷歌品牌出海训练营 - 谷歌品牌出海训练营在阳澄数谷开营 课程共6期 覆盖企业出海全链路 讲师来自谷歌大中华区新客户业务部 [1] - 苏州姚绣文化有限公司品牌部部长吴瑞博参与学习 认为训练营有助于了解海外市场 [1] 苏州暑期技能大培训 - 苏州暑期技能大培训推进会召开 培训将持续至9月 目标覆盖12万人次 导向为"产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1] - 培训背景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和人社部《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通知》 [1] - 培训采取"政府主导 企业主体 校企贯通 多方参与"模式 注重资源整合与协同 [2] 培训专项与补贴政策 - 推出十大专项培训 包括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乡村实用技能等 重点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 [2] - 先进制造业技能培训专项发布537个补贴性培训工种 其中130个为紧缺工种 紧缺工种补贴标准上浮30% [2] 新领域技能评价标准 - 苏州开发的5个行业评价标准通过江苏省终审 占全省63% 包括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师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新领域职业 [3] 企业参与培训 - 新授牌8家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其中6家由企业建设 累计建成市级基地102家 含国家级4家 [3] - 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白班理论教学+夜班产线实操"模式 将员工排障率提升至90% [3] 院校资源整合 - 莱克电气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 提升技师理论能力 实现理论实践融会贯通 [4] - 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微课程" 引入人工智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 [4] 产教融合实践 - 苏州汇川技术与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中经开区共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 完成4项人才标准制定 实现8门课程学分互认 [5] 多元化培训形式 - 成立3家乡村培训中心 包括相城区北太湖培训基地等 提供就近技能培训 [5] - 8名技能大师 技能冠军走进培训一线 传授实践经验与工匠精神 [5] - 成立行业协会培训大联盟 整合人力资源 跨境电商等协会资源 常态化发布培训清单 [5]
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经济日报· 2025-06-29 05:56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 东部地区以不足10%的国土面积承载超全国40%的人口,贡献超50%的国内生产总值及约80%的货物进出口总额 [2] - 2024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达702356亿元,同比增长5.0% [3]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62.2%,营收占比达73.0% [3] 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 全国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东部占60个,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东部占35个 [7] - 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突破超薄芯片加工用临时键合材料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7] - 上海张江集成电路集群通过共享设计工具缩短研发周期,浙江枫桥杭派服饰产业园构建垂直供应链快反基地 [8] - 广东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华为、中兴占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份额30% [9] 对外开放与外贸表现 - 2024年东部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4.95万亿元,占全国79.7%,进口全国85%原油和消费品,出口80%以上劳动密集型产品 [12] - 东部地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1759家,占全国87.6%,实际使用外资7079亿元,占全国85.7% [13] - 全国95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位于东部,占总数172个的55.2% [12] 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 - 2023年R&D经费投入超千亿元的12个省份中7个位于东部 [3] - 上海2024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7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6% [3] - 深圳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覆盖核心零部件至场景应用,突破高精度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 [8][9]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战略引擎承担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使命 [4] - 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实现车载操作系统规模化应用 [7] - 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城际铁路公交化、跨省就医直接结算等公共服务共建 [4]
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解读“支持成都加快高质量发展” 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
四川日报· 2025-06-28 11:44
功能定位 - 成都定位为"三中心一基地",包括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1] - 省委省政府出台15条针对性措施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旨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 [1] 西部经济中心建设 - 重点围绕扩大内需、提升高端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经济增长动能 [1] - 目标是提升区域发展辐射带动能力,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1] 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聚焦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 - 着力提升新质资源集聚转化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技术应用功能 [2] -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四川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2] 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建设 - 围绕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和稳外贸稳外资 [2] - 提升服务国家外交和带动西部对外开放能力,强化门户枢纽功能 [2] - 目标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2]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 重点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3] - 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3] - 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 [3] 美丽宜居幸福城市建设 - 包括保障改善民生、探索超大城市智慧治理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3] - 目标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
打通创新链产业链
经济日报· 2025-06-27 06:40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有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创新链承载基础研究突破与核心技术攻关的使命,企业需将其作为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护城河" [1] - 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落地需跨越"科研—技术—市场"的"死亡之谷",创新链与产业链需同频共振 [1] 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机制 - 推动双链无缝对接需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转化机制 [2] - 企业需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推进补链、强链、稳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2] - 江苏实践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通过科创平台建设和职务科技成果改革打通产学研堵点 [2]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化产业体系 - 先进制造业是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的策源地,需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2] - 需加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提供硬支撑 [2] - 传统制造业需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发展,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盘 [2] 企业角色与协同创新 - 企业作为双链对接核心主体,需发挥领军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的优势,带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2] - 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格局 [2]
HTFX外汇:英拟降能耗成本助制造业
和讯网· 2025-06-24 14:20
英国政府工业能源费用削减计划 - 英国政府计划大幅削减制造业工业能源费用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核心措施包括数十亿英镑规模的财政支持计划 涵盖高能耗行业的税收补贴和电力费用减免 [1] - 钢铁 陶瓷 化工等行业电力基础费用将削减高达90% 预计每年为相关企业节省数亿英镑 [1] - 财政大臣计划扩大支持范围至先进制造业等领域 并将启动相关咨询计划 [1] 英国工业能源成本现状 - 过去四年英国工业因能源成本飙升额外承担290亿英镑负担 [1] - 英国工业用电价格在G7中最高 比IEA成员国平均水平高出46% [1] - 英国企业天然气成本近年翻倍 电力成本上升60% 是美国四倍 高于加拿大和法国 [1] - 钢铁行业能源账单自2021年起上涨80% 英国企业用电单价达每兆瓦时258英镑 高于法国的178英镑和德国的177英镑 [1] 政府与行业动态 - 商业大臣称降低能耗是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 但未明确新工业战略是否包含具体路线图 [2] - CBI负责人指出部分净零政策如电网扩建和可再生能源部署推高了电价 [2] 长期能源解决方案 - 耗资142亿英镑的Sizewell C核电项目若顺利推进 长期将缓解能源成本压力并增强制造业信心 [2]
广东科技上市军团领跑全国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15:41
广东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 截至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万亿元 先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6万亿元 [1] - 科技保险保额1.43万亿元 同比增长63.9% [1] - 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408家 首发募集资金累计3312亿元 居全国第一 [1] 金融支持政策与体系 - 实施金融"三大工程"(固本强基 科技金融矩阵 生态常青)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1] - 出台《科金15条》和《若干措施》28条 构建适配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 [1]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2070亿元 同比增长24.4% [2] - 专利商标质押金额3453.97亿元 同比增长49.74% [2] 科技企业融资与上市表现 - A股上市公司879家 新三板838家 其中战略新兴企业326家 高新技术企业179家 专精特新304家 [2]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A股公司40家 占全国总数19.8% 排名第一 [2] - 2024至一季度直接融资779.09亿元 科创板创业板首发募资占比73.05% [2] 创投基金生态建设 - 各级政府引导基金认缴规模4913亿元 规模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3] - 形成天使基金 产业引导基金 创业投资基金等全链条投资体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