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先进制造业
icon
搜索文档
科劲国际发布中期业绩,股东应占亏损4097.8万港元 同比由盈转亏
智通财经· 2025-08-22 18:50
业绩表现 - 收益2.5亿港元 同比减少25%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4097.8万港元 去年同期溢利342.6万港元 [1] - 每股亏损5.9港仙 [1] 亏损原因 - 美国关税及扩大政策前景不明导致收益减少 [1] - 投资物业公平值持续亏损 [1] - 将军澳工业邨先进制造业中心投入纳米纤维生产运作 折旧及其他经营开支增加 [1]
上半年GDP首破200亿大关,寮步发布最新经济数据
南方都市报· 2025-08-21 21:06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寮步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增速全市第3。工业 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9.3%, 163家亿元以上企业同比增长19.1%,63家"小升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9%。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 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50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59家;市百强企业7家,全 市镇街排名第3;市瞪羚企业55家,省、市级以上研发机构92个,全市镇街排名第4。产业结构持续优 化。提升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软件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上半年实现营收78.9亿元。 8月21日上午,东莞市寮步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寮步镇2025年 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报告。上半年,全镇实现GDP217.8亿元,首次半年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 长7.5%,增速全市镇街排名第4,总量排名第9。 上半年,寮步"三驾马车"协同共进,经济动能加速释放,消费回暖提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1亿 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全市第5,山姆、鸿蒙智行等新入库企业实现零售额17.9 ...
口岸经济4.0:罗湖建起深港互联“超级节点”|何以新罗湖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21:06
深港通关流量与消费趋势 - 罗湖口岸上半年查验出入境旅客超3370万人次 位居深圳各口岸第一[1] - 莲塘口岸出入境人数屡破新高 7月13日罗湖口岸单日客流达29.7万人次创历史记录[2] - 港人占罗湖益田假日广场整体客流30% 商场40%业态为餐饮且多家首店成为引流利器[2] 港人消费场景扩展 - 香港消费者需求从餐饮延伸至高品质购物 永辉超市"胖东来版"成为热门选择[3] - 带娃家庭推动儿童娱乐需求增长 米兜乐园成为重要亲子场所[3] - 2025年罗湖深港文化月策划骑行/宠物派对/电竞赛事等多类型活动吸引港客[4] 跨境医疗发展现状 - 罗湖区人民医院1-7月月均接待4500名香港患者 覆盖口腔科/骨科/中医科等多科室[5] - 香港居民使用内地医疗服务比例从2011年前升至60% 增长超10倍[5] - 深圳医疗价格约为香港五分之一 性价比优势显著[5] 医疗规则互联互通 - 罗湖区人民医院2024年9月获批"港澳药械通"指定机构 已引进2款港澳药品及多款器械[6] - 服务患者超120人次 包括磷酸芦可替尼乳膏/瑞玛奈珠单抗等新药[6] - 罗湖成为深港中西医跨境转介合作首个试点区 构建跨境医疗合作平台[6] 深港产业协同规划 - 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与罗湖产业方向高度契合 重点发展商贸/金融/零售及新兴产业[7] - 罗湖2023年提出创建"三力三区" 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低空经济定位为主攻赛道[7] - 深港合作进入4.0版本 涵盖产业/市场规则/民生生活三方面融合[7] 产业空间建设进展 - B1地块规划建设30万平方米深港生命健康产业园 聚焦生命健康前沿领域[9] - 总用地面积10.02万平方米 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政策机制[9] - 联动香港沙岭数据中心 打造深港AI跨境应用首选试验场[9] 口岸经济升级改造 - 莲塘口岸附近第七工业园等老旧工业区启动升级焕新[9] - 文锦渡口岸货运功能转移后 将对超过20公顷土地进行升级开发[9] - 罗湖积极推动深港两地新兴产业相互衔接与融合发展[9]
河南省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力度
制造业贷款增长 - 全省银行业制造业贷款余额达8915.86亿元 同比增长14.41% 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7.69个百分点 [1]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3496.36亿元 同比增长8.33% [1] 金融支持重点领域 - 金融机构聚焦先进制造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加强中长期贷款投放 [1] - 高技术产业贷款余额1536.95亿元 同比增长10.72% [1]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1165.22亿元 同比增长22.54% [1] 企业对接与服务机制 - 开展行长进万企活动 建立包联企业机制并实地调研 [1] - 累计走访企业9.43万家 达成合作意向1.24万亿元 [1] 政策导向与发展目标 - 实施科技金融五大行动 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 [1] - 多部门联合提出到2027年基本成熟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 [2] - 金融监管机构将持续强化监管引领 优化产品服务与资源倾斜 [2]
湖北企业数字化改造可享受免费评估诊断
湖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 - 《湖北省数据条例》将于2025年10月1日施行 标志着湖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政策驱动"迈入"法治驱动"新阶段 [1] - 该条例是湖北数据领域基础性法规 涵盖数据权益保护 资源管理 流通利用 产业发展和安全保障等制度框架 [1] 当前数字化转型进展 - 湖北6490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 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近1/3 [1] - 90%以上企业达到L2级数字化水平 正处于向L3级提升阶段 [1] - 截至今年6月底 湖北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9.7%(全国第7)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0.7%(全国第6) [1] - 上云工业企业达5.8万家 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近58% 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全覆盖 [1] 未来转型规划 - 将打造"点-线-面"转型示范: - "点"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2] - "线"上聚焦"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 开展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改造 [2] - "面"上建设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推动资源共享 [2] - 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协同"机制 优化"三库一包"(人才库 产品库 待转企业库 政策工具包) [2] - 分级推广"一图四清单"(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 数据要素 知识模型 工具软件 人才技能清单) [2] - 引导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入链用数" 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2]
上海GDP重返全国前十,温州、徐州冲刺万亿之城
搜狐财经· 2025-08-16 02:10
省级GDP表现 - 江苏GDP总量达66967.8亿元,稳居全国第二 [2][3] - 浙江GDP增速5.8%,领先长三角,总量45004亿元 [2][3] - 安徽GDP增速5.6%,总量25723亿元 [2][3] - 上海GDP增速5.1%,总量26222.15亿元,全国排名升至第9位 [2][3] 市级GDP表现 - 长三角9座万亿之城上半年GDP均超5000亿元,上海、苏州、杭州分别达26222.15亿元、13002.35亿元、11303亿元 [9] - 温州、徐州GDP接近5000亿元,分别为4831.9亿元、4509.3亿元 [9][10] - 绍兴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滁州和湖州首次突破2000亿元 [12] 产业结构 - 上海第三产业占比79.09%,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达3637.29亿元 [4] - 江苏、浙江、安徽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5.0%、59.82%、56.33% [6] - 安徽第二产业增速6.4%,领先长三角 [6] 城市增速亮点 - 17座城市GDP增速超6%,舟山以6.9%领跑,绍兴、淮安以6.8%并列第二 [13] - 合肥增速6%,领先万亿GDP城市 [10] - 南通GDP增速5.8%,超越合肥升至长三角第7位 [10] 区域经济动态 - 浙江过半地级市增速超6%,民营经济活跃,营商环境成效显著 [14] - 盐城GDP反超扬州,优势9.3亿元 [14] - 温州、徐州将2025年定为冲刺"万亿GDP城市"关键年份 [10]
上海GDP重返全国前十,温州、徐州冲刺万亿之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22:53
长三角经济总量与增速 - 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量达163916.95亿元,稳居"15万亿台阶"之上 [2] - 江苏GDP总量最大(66967.8亿元),浙江增速最快(5.8%),江苏(5.7%)、安徽(5.6%)增速均高于全国(5.3%)[2][6] - 上海GDP达26222.15亿元,同比增速5.1%,排名从全国第11升至第9位 [5][6] 万亿GDP城市表现 - 长三角9座万亿之城上半年GDP均突破5000亿元,上海(26222.15亿元)、苏州(13002.35亿元)、杭州(11303亿元)领跑 [3][10][11] - 温州(4831.9亿元)、徐州(4509.3亿元)接近5000亿元大关,均将2025年定为冲刺"万亿GDP城市"关键年 [10][11] - 合肥增速达6%,南通赶超合肥升至长三角第7位 [11] 第三产业主导与区域差异 - 上海第三产业占比达79.09%创历史新高,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14.6%(3637.29亿元),贡献GDP增长1.7个百分点 [6][7] - 江苏、浙江、安徽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5.0%、59.82%、56.33%,安徽第二产业增速6.4%领先长三角 [8] - 浙江过半地级市增速超6%,舟山(6.9%)、绍兴(6.8%)、台州(6.6%)表现突出,民营经济活跃为重要驱动 [14][15] 新兴城市与增长亮点 - 绍兴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4158亿元),滁州(2124.6亿元)、湖州(2080.4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 [13] - 17座城市增速≥6%,盐城反超扬州(3791.5亿元 vs 3782.2亿元),滁州排名上升1位 [13][15] - 南京上半年GDP首次突破9000亿元(9179.18亿元),常州首次突破5000亿元(5079.13亿元) [11]
经济学家宋清辉:哪些行业受益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
搜狐财经· 2025-08-15 06:31
文章核心观点 - 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标志着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出关键一步 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指明方向 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重心 为资本市场提供前瞻性投资路线图 [4] - 政策引导金融资源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流向符合国家战略和高成长潜力的优质赛道 四大行业将直接受益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带来的投资机会 [4] 受益行业分析 先进制造业 - 政策明确加大对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高端数控机床 工业机器人 航空航天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等高技术壁垒领域 [5] - 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关键基础材料研发和产业化 包括半导体材料 特种金属材料 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卡脖子"技术攻坚领域 [5] -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将聚焦技术创新 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多重叠加 [5] 数字经济 - 政策强化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支持 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现设备互联 数据共享和生产协同 [6] - 工业数据价值凸显带来网络安全和数据服务需求 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和工业大数据服务商市场空间值得期待 [6] 绿色发展 - 政策强调加大对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 鼓励发展节能环保 资源综合利用 清洁生产等绿色技术和设备 [6] - 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获政策倾斜 包括太阳能 风能 氢能等可再生能源 关注新能源发电 储能设备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6] 科技创新 - 政策着重支持科技创新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芯片 高端软件 生物医药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硬科技"领域将持续获得政策和资金重点支持 [7] - 这些领域具有投入大 周期长 风险高特点 需要更具耐心的"长线"资本支持 是国家战略重点和资本市场长期价值沃土 [7] 投资逻辑转变 - 过去粗放型投资逻辑将逐渐失效 未来投资主线围绕"智造" "绿色" "数字"和"硬科技"四大政策导向 [7] - 投资者需深入理解政策信号背后的产业逻辑 从宏观政策顶层设计中捕捉微观企业增长机遇 [7]
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8-14 22:20
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共计:45页 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聚焦全国904个地级市市辖区,分析"十五五"时期城区经济发展态势。2020-2024 年,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45.2万亿元增长至57.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6.1%,"千亿城区"从111个增至171个,2024年新增 16个。百强区呈现显著引领作用,以0.6%的国土面积创造全国16.7%的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9.0万元,是全国的2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17.6%。空间分布上,"东强西弱"格局略有缓解(东部58个、西部19个、中部22个、东北1 个),"南强北弱"仍明显(南方84个、北方16个),梯队结构中第一梯队7个全为东部城区,差距逐级减小但内部竞争加剧。 面向"十五五",百强区将呈现六大趋势:创新从技术追赶向原创引领跃迁,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链高端精进,空间从单点 发展向网络化协同进阶,生态从减排约束向零碳产业蜕变,开放从外贸依赖向规则主导转换,社会从基础保障向品质生活升 华。对策建议包括促进"科创+产业"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基跃链"、推进"产城人"融合空间再造、深化" ...
湖北省科技“半年报”出炉 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87亿元
中证网· 2025-08-14 21:25
技术合同与企业发展 - 湖北省2025年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87亿元 同比增长10.55% [1] - 高新技术企业注册申报10296家 同比增长17.2% [1] - 科技型中小企业储备拟入库28692家 同比增长11.44% [1] 原始创新能力建设 - 新增6家省重点实验室使总数达235家 备案新型研发机构30家使总数达545家 [2] - 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升至45家 位居全国第四 [2] - 量子创新发展联合基金5年投入10亿元 省联合基金总规模达2.1亿元实现连续五年翻番 [2] 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组织实施32个专项352项技术创新项目 聚焦人形机器人及低空经济等前沿赛道 [3] - 平顶脉冲磁场强度与磁悬浮试验速度刷新世界纪录 全球首款北斗优先全精度芯片发布 [3] - 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 举办102场活动签约304个项目 [3] 区域协同与创新生态 - 光谷科创大走廊100个重点项目开工率达91% 襄阳宜昌省域科创中心方案同步实施 [4] - 成立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G100联盟 与10省市签署长江经济带科技合作框架 [4] - 向9553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504.6亿元 武汉入选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先行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