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电子信息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光谷设千万元赛事奖金 向全球创客发出邀约
中国新闻网· 2025-05-22 21:16
大赛概况 - 2025年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即日起至7月15日接受全球创业项目报名,总奖金额度达1250万元,共设置80个奖励名额 [1] - 大赛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举办9届,培育出天眸光电、巨安储能、美益添生物、慧观生物等优秀创业企业 [1] 产业聚焦 - 深度聚焦光谷"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两大万亿产业集群,设立光电子信息、生命大健康、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四大产业赛区 [3] - 赛事与3551光谷人才政策联动,一等奖得主可直接认定为3551创业人才,5年内最高可获1000万元无偿资助 [3] 赛程设计 - 分为初评、初赛、复赛、决赛四阶段:7月-8月进行初评和初赛,9月-12月进行复赛和决赛 [3] - 产业赛区约25个项目、国际区域赛区约15个项目入围初赛,初赛按前50%比例筛选晋级复赛项目 [3] 赛事服务 - 提供"五个一"成长礼包:落地考察差旅补助、天使投资服务队伍、创新资源对接平台、免费创业培训机会、综合服务人才卡 [3] - 其他获奖项目纳入3551创业人才后备库,提供孵化及政策辅导等服务 [3] 主办单位 - 由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市人才工作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东湖高新区组织部(人才工作局)、东湖高新区科创局承办 [4]
设千万赛事奖金 2025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启动
证券时报网· 2025-05-22 18:23
大赛概况 - 2025年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于5月22日启动 报名截止日期为7月15日 主题为"聚光谷 创未来" [1] - 大赛设置80个奖励名额 总奖金1250万元 包括一等奖4名(100万元/名) 二等奖6名(50万元/名) 三等奖10名(25万元/名) 首次设立60个优秀奖(5万元/名) [1] - 获奖项目落地东湖高新区后奖金一次性拨付 一等奖得主可直接认定为3551创业人才 5年内最高可获1000万元无偿资助 [1] 参赛创新 - 参赛资格开放包容 2020年1月1日后成立的科技公司实际控制人或计划扎根东湖高新区的未成立公司团队负责人均可参赛 [2] - 设立四大产业赛区(光电子信息 生命大健康 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 人工智能) 新增"多模态与跨模态技术"等前沿领域支持 [2] - 布局四大国际区域赛区(京津冀 长三角 大湾区 欧美) 构建"4+4"全球项目网络 [2] 支持体系 - 总决赛三等奖及以上项目需满足注册公司 持股比例 办公场所等6项核心落地标准 引入第三方专家实地考察 [2] - 提供"五个一"成长礼包 包括差旅补助 天使投资团队 资源对接平台 创业培训 综合服务人才卡 [3] - 光谷数字人才卡为三等奖及以上项目负责人提供教育 医疗等3551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 [3] 历史成果 - 大赛自2015年创办 十年间8次入选人社部"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计划" [3] - 累计吸引全球5000余个项目参赛 400个项目落地光谷 30位负责人认定为3551创业人才 [3] - 培育4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20家瞪羚企业 近5年22家企业获股权融资 总额近20亿元 [3]
2025年光谷3551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第一财经· 2025-05-22 16:57
大赛启动与报名 - 2025年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于5月22日启动 报名截止日期为7月15日 面向全球创业项目开放 [1] - 大赛总奖金额度达1250万元 共设置80个奖励名额 其中一等奖4名 奖金100万元 [1] - 一等奖得主可直接认定为3551创业人才 5年内依据企业动态积分最高可获1000万元无偿资助 [1] 参赛资格与赛区设置 - 参赛资格开放包容 包括2020年1月1日后成立的科技公司实际控制人 以及尚未成立公司但计划产业化的项目团队负责人 [1] - 设立四大产业赛区:光电子信息 生命大健康 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 人工智能 支持多模态与跨模态技术等前沿领域 [1] - 设立四大国际区域赛区:京津冀 长三角 大湾区 欧美 构建"4+4"全球项目网络 [1] 历史成果 - 光谷3551创业大赛自2015年举办以来 已吸引全球5000余个项目参赛 近400个项目落地光谷 [2] - 培育出4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20家瞪羚企业 [2] - 近5年有22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 融资金额近20亿元 [2] - 30位参赛项目负责人被认定为3551创业人才 [2]
实施经济能级跃升 力争2030年GDP突破3万亿元
长江日报· 2025-05-22 16:42
经济能级跃升 - 武汉市力争到2030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 [1][2] -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实施经济能级跃升是首位行动 [2] - 发展动能向新转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2] 投资提质增效 - 全年推进2400个亿元以上项目、10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90个百亿元以上项目建设 [3] - 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30个 [3] - 支持政府投资基金和民间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形成多元投资格局 [4] - 全年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推介不少于100场 [4] - 分区分行业建立重点跟踪项目清单,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5] 现代产业焕新 - 推动钢铁产业向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转型升级 [6] - 加快传统燃油车产线柔性化改造,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城市 [6] - 推动石化产业向深度炼化一体化、关键战略新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方向转型升级 [6] - 巩固提升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7] - 推进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康养休闲、医药流通等领域 [7] - 推动北斗产业技术优势向场景应用转化,建设全球北斗全方位规模应用示范城市 [7] -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7] 开放枢纽强基 - 加快建设沿江高铁合武段、汉宜段,力争高铁里程突破500公里 [8] - 高速公路突破1100公里 [8] - 高质量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7亿吨 [8][9] - 推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扩容升级,力争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200万人次 [9]
中国光谷加快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中国新闻网· 2025-05-22 15:10
光博会概况 - 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汇聚全球近200位顶尖专家、300余位企业家、390家企业,近百项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集中亮相[1] - 展览面积约2.5万平方米,首次推出"光+智能终端应用"融合展区及光电子信息产业成就主题展,覆盖激光技术、精密光学等六大应用领域[3] - 20余场会议及特别活动,国际顶尖专家探讨光子学与光通信、面向AI及智能应用的VCSEL激光芯片等课题[3] 产业合作与签约 - 东湖高新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光日"指导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未来将通过活动联动、公众科普深化合作[3] - 20个重大招商项目签约,总金额达195.2亿元,涵盖光通信、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7] - 10个重大技术贸易合作签约,首次规模化引入13个境外采购团,定向释放需求清单[7] 技术创新与成果 - 1000多项创新成果发布,近百项前沿技术为"首发首展",包括全球最先进制程"1.6T单模光模块"和工业级半导体直接泵浦单模万瓦激光器[4] - 光通信板块展示最新基础器件与智能终端核心组件,激光光学板块展示湖北龙头企业自主创新成果[5] - "光+智能终端应用"融合展区展示机器人动作转角精度极高、通信延迟控制在毫秒级的技术[5] 光谷产业地位 - 光谷光纤光缆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激光设备品种占中国激光设备品种的70%以上[7] - 光谷是中国最大的光芯片、光模块研发制造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7] - 截至2024年,中国光谷聚集1.6万家光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越万亿级规模,占据全国"半壁江山"[8] 未来发展规划 - 中国光谷将实施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和品质提升四大战略,力争到2030年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新区前五,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9]
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扩投资、促消费、强市场,百亿级项目在汉加速推进
长江日报· 2025-05-22 09:42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 -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7566亿元 正向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1] - 第二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吸引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390家顶尖企业参展[1] 重大产业项目投资 - 全市推进575个市级重大项目 年度计划投资近3000亿元 一季度已完成898.6亿元(超年度计划30%)[3] - 小米智能家电工厂施工进度超80% 预计11月投产 未来将建设万人研发中心及全球总部[3] - 加速推进海康威视武汉智慧产业园(二期) 华星第6代半导体显示器件扩产 小鹏汽车智造基地等百亿级项目[3] - 2024年计划推进2400个亿元以上项目 10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 90个百亿元以上项目[3] 消费市场表现 - 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0亿元 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6] - 智能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同比激增160% 京东MALL 山姆江岸店等新业态陆续落地[6] - 开展600余场"夏日荟聚"促消费活动 涵盖商文旅体多领域融合[6] 服务业发展 - 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19家 总数突破5300家[7] - 新增纳税亿元以上商务楼宇10栋 总量超120栋[7] - 梯度培育百亿特色园区 百亿服务业聚集区及千亿产业大道[7] 市场主体培育 - 一季度新登记经营主体15.69万户 同比增长30.2%(月均超5万户)[10] - 建立1200家"小进规" 2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库 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621家[10] - 推出110项涉企"集成办"服务 企业信用报告办理时间从15天缩短至3分钟[9][10] - 构建九大供应链平台 带动超5万家企业融通发展[10]
引导“就业长在产业”上——看湖北如何多措并举稳就业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21 07:51
行业与就业结构性矛盾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到2025年人才缺口预计达103万人,人才总量预计120万人[2] - 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存在"缝隙",学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难以满足研发生产一线需求[2] - 部分中专、大专学生毕业后放弃技术岗位选择销售工作,认为工厂生产一线环境差[2] - "望城市畏县乡"就业观普遍,多数大学生倾向省会及二三线城市就业而非基层[3] 湖北省就业促进措施 - 开发"荆楚就业"等信息化平台,将就业与产业发展结合[4] - 举办"百县进百校联万企"等活动,2025年专场招聘提供近9000个岗位[5] - 打造224个区域劳务品牌如恩施茶艺师、大冶殷祖古建师带动就业[5] - 80所院校与8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设150个订单班[7] - 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合作成立"华为学院",武汉理工与东风共建"东风汽车学院"[7] 技能人才培养 - 湖北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028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30%[8] - 104所技工院校就业率常年超97%,动态调整专业如新增微电子技术[8] - 推行"新八级工"制度,3200多名技能人才获评专业技术职称[8] - 9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8] 青年创业支持体系 - 湖北青创园(汉阳)累计孵化企业180余家,"青创贷"支持近200个小微企业[9] - 汉阳区整合1.9万余套青年公寓,近5年新增留汉大学生超10万人[9] - 荆门高新区建设3个青年社区,年均吸引7000余名大学生就业落户[10] 人才培养优化建议 - 加强通识教育与技能培养结合,完善实习实训体系[10] - 建议基础教育增加AI素养课程以适应人工智能发展[11] - 建立覆盖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11]
工信部:一季度国家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估算达1.7万亿元
人民网· 2025-05-20 10:25
经济发展 - 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1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6%,相较2012年年均增速达11% [1] - 2024年工业增加值约9.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 [1] - 2024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7.1% [1] 产业科技创新 - 国家高新区聚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1] - 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50%左右 [1] - 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等原创技术、首发产品不断涌现 [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跻身万亿级产业集群 [2] - 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20%、50% [2] - 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已初步形成发展优势 [2] 优质企业竞争力 - 国家高新区集聚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 [2] - 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2]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 - 打造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创新高地 [2] - 加快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
湖北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枢纽能级提升与物流体系重塑 - 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实现"一夜达全国、隔日达全球"的货运效率,平均每两分钟起降一架货机,运输电子产品等"中国造"和南美三文鱼等进口商品 [1] - 阳逻港开通"印尼拉博塔港—武汉阳逻港"直航航线,降低镍湿法冶炼中间品物流成本,该港口已拥有35条集装箱航线,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集装箱码头 [5] - "长江班列+汉亚直航"国际多式联运通道开通,铁江海联运"一箱制"模式下日韩货物经阳逻港转中欧班列(武汉)至欧洲,时间节省55%、成本降低15% [6] 汽车产业升级与外资布局 - 东风汽车云峰工厂实现每118秒下线一辆新能源车,2024年见证我国年产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2] - 法雷奥武汉工厂三次扩建后布局全球最大研发中心,武汉经开区集聚400余家制造型外资企业,形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2] - 湖北吸引32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外商投资企业突破1万家,聚焦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等优势产业 [2] 高技术产业突破与出口增长 - 华工科技核心产品海外订单量超越国际品牌,高端激光装备实现进口替代,研发投入年增30%以上,产品海外销售年增35% [3] - 湖北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2024年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8.1%,占出口总额超50% [3] 营商环境优化与成本控制 - 湖北试点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模式,企业首付20万元即可启动项目,2024年全省为企业降低综合成本1010亿元 [7] - 孝感市推行"五证同发"审批改革,企业材料从27项减至9项,审批时间从120天压缩至40天,洋田集团1亿元扩产项目当月完成手续 [8][9] - 湖北实现1000项全省通办事项、200项承诺即办事项,100种高频事项证照"免提交" [9]
实探第20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 “首发”“首展”扑面来 光电子信息产业“逐光”前行
证券日报· 2025-05-18 23:44
行业概况 - 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领先欧洲、北美、日韩等地,位列全球第一,正处于从规模领跑到技术引领的转型阶段 [1] - 产业在光纤技术、光传输技术方面不断突破,部分核心领域正逐步向技术引领的高阶形态转型 [8][9] - 政府高度重视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武汉每年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支持类资金50亿元 [9] 细分领域创新 - 激光、光模块以及红外传感器是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中具有创新先发优势的细分领域 [2] - 华工科技全球首发灵动系列TriLaser激光打印设备,将清洗、深雕、标记三大功能集成于背包大小的主机中,国产化率基本达到100% [2] - 武汉高德红外行业首发500万像素高温中波制冷红外探测器与制冷型多光谱热成像重型云台,推动行业向高精度、大视场、长距离检测方向发展 [3] - 武汉光迅科技国内首次展出1.6TOSFP224DR8光模块,功耗较行业标准低30%,性能全球领跑 [3] 产业集群 - 武汉"中国光谷"已集聚超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汇集多家在光电子器件、光模块等领域发展突出的企业 [7] - 珠三角地区在光电子信息消费终端应用方面表现出色,聚集众多中小微企业围绕产业链下游进行创新 [7] - 长飞光纤已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自主掌握三种主流光纤预制棒制备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 [9] - 京东方等企业在全球面板市场中份额名列前茅,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集群 [8] 技术融合应用 - 光电子信息传感器在机器人中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灵敏度的监测,实现动作的高精度控制和低延迟响应 [5] - 灏存科技自主研发运动神经中枢系统,动作转角精度0.001度,动作延迟控制在3毫秒以内,软件及硬件国产化率100% [5] - 光电子技术通过激光雷达、传感器、光模块等核心器件,赋予无人机产品高精度感知、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能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