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
icon
搜索文档
常州钟楼区积极培育合成生物赛道AI新爆点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22 14:36
智慧大健康,锚定民生需求"暖方向"。3个智慧大健康项目立足民生痛点发力。常州思邈健康融合传统养生与生物科技,推出"合成生物功能食品医养项 目";哈工天愈机器人落地"AI智能康复理疗项目",完善医康养一体化服务;上海慧远医院的"健康数据管理项目",推动健康服务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 防"。 签约仪式后,围绕"生物智能制造——当人工智能遇上合成生物学"主题,北医三院、科大讯飞—泰州讯飞医疗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专家结合案例解读趋势。 平台合作,筑牢产业赋能"硬支撑"。首组签约的5个平台合作项目瞄准产业基础能力短板,搭建"从技术到落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其中,科大讯飞联合研 究院打造"AI+产业融合平台",提供"底层数据-算力-AI算法-实验模拟-研发落地"全周期服务;常州西太湖细胞治疗研究院攻坚"AI赋能细胞治疗",聚焦实体 瘤治疗突破;常州数据集团激活公共数据价值,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创新孵化,加速科研"变现"进程。3个创新孵化项目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跨越。普美瑞生物与智合联检共建"AI合成生物计算平台",降低抗肿瘤药物研发成 本;辰联医传携手北医三院推进"AI智能识别项目",助力生殖领域ROSI技术标准化; ...
常州财政以人才为钥 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破壁融合”
新华日报· 2025-10-22 07:15
近日,全国"2025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发布会"发布《2025年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常州 市继2024年入围后,成功蝉联"2025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并同步斩获"2025年最具人才吸引力 城市""2025年最佳人才生态城市""2025年最佳产业创新城市"三项殊荣,彰显常州人才工作的持续优势 与强劲活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力,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其融合效能 直接决定发展成色。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正是打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壁垒,让这"两轮"同 频、"双翼"齐飞的核心引擎。常州市财政部门主动扛起"挑大梁"的责任担当,立足城市定位、产业特色 与发展需求,以更精准坐标锚定方向、更扎实举措破解难题、更强效保障夯实基础,全力推进产、才、 城深度融合,以人才优势铸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优势,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实现"破壁—链 接—融合"的进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充沛动能。 锚定需求适配 校准"破壁融合"的精准坐标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向纵深推进,关键核心难题逐渐凸显,随之而来的是对"破壁能力"的新挑 战:不仅要破解技术瓶颈,更要打通从科研到 ...
鹤壁:科创潮头扬帆进
河南日报· 2025-10-16 13:34
鹤壁市科创新城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淇河实验室正式挂牌,省科学院鹤壁分院、省社科 院鹤壁分院稳健运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目前,鹤壁市已搭建河南省密码科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0 余家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岛在全省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创新极核效应凸显,吸引众多科创资源汇聚。 如今,鹤壁科创新城已培育60余家科创企业。京东(鹤壁)数字经济产业园获评省级众创空间和省级科 技企业孵化器,为科创企业成长提供了优质的孵化环境与资源支持。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 然选择。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已成为赋能区域创新的关键支撑。各地通过打造 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载体,构建"平台+人才"协同机制,强化政策激励与服务保障,有效激发人 才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近年来,鹤壁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始终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构建以淇河 实验室为源头创新、中试城为转化基地、科创新城为产业载体的"一室两城"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关键核 心技术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书写城市转型与产业 ...
国产合成生物龙头冲击港交所
仪器信息网· 2025-10-14 17:09
上市计划与募资用途 - 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独家保荐人为华泰国际 [3] - 本次港股上市拟募资用于全球扩张业务、合成生物使能技术开发、新产品及解决方案开发、产能升级、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2] 公司概况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全球合成生物技术的先行者,专注于生物基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并于2021年4月22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5] - 公司是全球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产品最全面的企业之一,也是全球首家实现L-丙氨酸及L-缬氨酸厌氧发酵法产业化的企业 [7] - 以2024年收入衡量,公司L-丙氨酸及L-缬氨酸的市场份额皆位居全球第一 [7]
李开复,在成都投了一家“0卡糖”
投中网· 2025-10-14 14:29
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 公司为四川盈嘉合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成都天府新区合成生物赛道的代表企业[5][8] - 公司专注于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天然产物,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医美、营养保健、食品饮料等行业[8] -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发和生产平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甜菊糖苷供应商之一[6][8] - 核心产品为甜菊糖苷,其自主研发的稀有甜菊糖苷成分莱鲍迪苷I获得美国FDA的GRAS认证,全球仅三家企业获此认证,该公司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企业[4][8] 技术优势与产品管线 - 公司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路线,相较于传统植物提取法,一个发酵罐的产量可抵上千亩甜味菊的提取总量,成本优势明显[10] - 合成生物技术能解决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丰度低、难以产业化生产的关键问题[10] - 公司产品管线覆盖甜菊糖苷、辅酶Q10、新型甜菊糖苷、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香兰素等,覆盖制药、保健品和食品多个领域[8] - 辅酶Q10粉末常用于制药行业,用于改善心脏健康、控制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22] - 公司还布局罗汉果产品,其对糖尿病患者友好,不影响血糖水平且具备抗炎特性[9] 市场拓展与行业地位 - 自2019年起,公司甜味剂产品成功进入美国市场,跻身多家国际知名食品与饮料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体系[8] - 公司在英国、东南亚等地区的销售额持续攀升,并有望进一步开拓日本、韩国等新兴市场[8] - 公司是全球稀有甜菊糖苷成分GRAS认证的三大企业之一,凸显其国际竞争力[4][8] 行业发展与政策背景 - 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系统性起步于2008年前后,相较于美国起步较晚[11] - 2018-2020年,中国合成生物赛道年投资总额在50-100亿人民币区间,每年获投公司约20家[14] - 2021年起,随着《生物安全法》和《"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出台,行业迎来投资爆发,2021年全年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获投企业数量达45家,较2020年翻番[15] - 成都市将合成生物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其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在2023年达3500亿元,天府国际生物城累计落户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1400亿元[19][20][21] 区域产业生态支持 - 公司总部所在地成都具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系统优势,天府国际生物城在9年内孵化了6家上市公司[19] - 成都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链整合与技术创新,聚焦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等5大领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19][22] - 成都的政策规划明确提及要超前布局合成生物技术,培育发展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合成生物孵化器[20][21]
科技金融助力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北京样本
金融时报· 2025-10-14 09:09
2025年5月1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拖着淡蓝 色尾焰直冲云霄,完成液氧甲烷火箭领域"一箭六星"的壮举。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背后,有企业翻过的 一次次发展"坎儿",例如,为建设这座新发射工位,企业急需一笔中长期资金,但因其商业化收入不稳 定,申请贷款屡屡受阻。 转机出现在一场名为"中关村科技·金融汇"的对接会上。当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的客户经理在会议室 白板上画出新的评估模型时,蓝箭航天的机会来了。双方很快建立了联系,合作不断深入,从融资服务 到业财一体化系统建设,再到资金增值管理,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满足了蓝箭航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 需求,并合作了首笔"科创+固贷业务",用于建设酒泉发射工位,助力蓝箭航天进一步巩固其在民营航 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生物医药实验室到芯片设计企业,从合成生物反应器到网络安全攻防平台,类似的融资故事正在 北京、在中关村不断上演。 多方协力打造金融支持体系 前述故事背后都有一个平台的身影——"中关村科技·金融汇"。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市 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证监局、市人才工作局以及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等单位密 ...
李开复,在成都投了一家 “0卡糖” 合成生物企业
盈嘉合生公司概况 - 公司是一家甜菊糖苷生产销售商,专注于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天然产物 [2][4] - 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成都天府新区合成生物赛道的代表企业,拥有国内最大的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发和生产平台 [4] - 公司自主研发的稀有甜菊糖苷成分莱鲍迪苷I获得美国FDA的GRAS认证,全球仅三家企业获得该认证,公司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企业 [4][5] - 公司产品管线覆盖制药、保健品和食品多个领域,包括辅酶Q10、新型甜菊糖苷、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香兰素等 [5] 甜菊糖苷产品与技术 - 甜菊糖苷是风味上最接近蔗糖的代糖,热值仅为蔗糖的1/300 [2] - 公司不仅通过合成生物手段量产甜菊糖苷,更推出了多种甜菊糖苷复配产品与复配甜味剂系列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烘焙、饮料、乳品等食品 [7] - 甜菊糖苷可以和多种不同类型的原料进行组合,如膳食纤维、氨基酸、其他高倍甜味剂等 [2] 市场地位与全球化 - 中国是甜菊糖苷最大的生产国,公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甜菊糖苷供应商之一 [3] - 自2019年起,公司凭借合成生物技术打造的甜味剂产品成功进入美国市场,跻身多家国际知名食品与饮料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5] - 公司在英国、东南亚等地区的销售额持续攀升,有望进一步开拓日本、韩国等新兴市场 [5] 成都产业环境与支持 - 公司位于四川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良好的科创生态帮助公司吸引了众多青年科技人才,研发队伍中有近90%的人员来自外地 [9] - 公司正在成都规划建设新工厂,力争今年投产 [9] - 截至2024年底,仅成都高新区就已累计引进生物医药相关项目超300个,聚集本土上市企业10家,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超3500亿元 [9] - 成都政策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及超前布局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 [10]
李开复,在成都投了一家“ 0 卡糖”
搜狐财经· 2025-10-13 21:51
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 公司为四川盈嘉合生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甜菊糖苷生产销售商,专注于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天然产物 [2][6] - 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成都天府新区合成生物赛道的代表企业,拥有国内最大的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发和生产平台 [6] - 公司自主研发的稀有甜菊糖苷成分莱鲍迪苷I获得美国FDA的GRAS认证,全球仅三家企业获得此认证,该公司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企业 [6][7] - 产品管线覆盖广泛,包括甜菊糖苷、辅酶Q10、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香兰素等,应用于医药、医美、营养保健、食品饮料等多个领域 [7] 技术与生产优势 - 公司核心技术路线为合成生物技术,相较于传统植物提取法具有显著成本优势,一个发酵罐的产量可抵上千亩甜味菊的提取总量 [9] - 该技术解决了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丰度低、难以产业化的问题,使公司甜菊糖苷产品生产成本降低超30% [9][13] - 自2019年起,公司产品凭借合成生物技术成功进入美国市场,跻身多家国际知名食品与饮料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并在英国、东南亚等地区销售额持续攀升 [7] 市场地位与行业背景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甜菊糖苷生产国,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甜菊糖苷供应商之一 [4] - 甜菊糖苷是风味最接近蔗糖的代糖,热值仅为蔗糖的1/300,被广泛应用于“0糖0脂0卡”食品和饮品 [3] - 合成生物赛道在中国起步较晚,但自2021年起投资活跃度显著提升,全年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获投企业数量达45家,较2020年翻番 [12][13] 区域发展与政策支持 - 成都市已将合成生物列为重点发展领域,2023年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3500亿元,取得药品上市批件133个,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 [16] - 成都通过《“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明确支持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集群发展,为本地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17] - 天府国际生物城作为核心产业园区,9年孵化了6家上市公司,累计落户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1400亿元,汇集产业人才1.8万余人 [16]
这家合成生物“明星”市值蒸发过半,净利润下滑,现要去港股!
IPO日报· 2025-09-30 21:18
公司港股上市申请 - 公司于9月30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独家保荐人为华泰国际 [1] - 公司计划通过港股上市募资用于全球业务扩张、合成生物使能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产能升级以及营运资金等一般企业用途 [7] 公司基本情况与资本市场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05年,核心业务是以合成生物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氨基酸、维生素及生物基新材料单体 [5] - 公司曾于2014年在新三板挂牌,并于2018年终止挂牌,后于2021年4月22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首次发行价为23.16元/股,融资6.25亿元 [6] - 2024年10月,公司完成一次定增,融资6.84亿元,用于生物基丁二酸、苹果酸等生产建设项目 [6] - 截至2025年9月22日,公司控股股东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共同控制公司30.78%的表决权 [7] 市值与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在2023年3月曾达到195.9元的高点,总市值超过199亿元 [6] - 截至9月30日收盘,公司每股股价为33.7元,总市值为84.29亿元,较最高峰下跌超过57% [2][4][7] 营业收入表现 - 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14.19亿元、19.38亿元、21.78亿元和14.89亿元 [9]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31.67%,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5%,已超过2022年全年收入 [9] - 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需求增加、产能扩张以及新产品的引入 [9] 盈利能力与成本分析 - 公司归母净利润在2023年达到峰值4.49亿元后,2024年大幅下降57.8%至1.9亿元,2025年上半年为1.15亿元,同比下降23.26%,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 [2][10] - 净利润下滑主要由于销售成本上升(2024年销售成本较2023年增加41.7%)、市场竞争导致产品价格波动以及销售、行政、研发等费用增加 [10] -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持续下降,从38.7%降至24.8%,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23.5% [11] 产品结构与行业地位 - 氨基酸系列产品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报告期内占总收入比例在69.3%至82.2%之间 [12] - 以2024年收入衡量,公司在L-丙氨酸及L-缬氨酸细分领域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 [12] - 公司与同业公司凯赛生物相比,收入规模约为其三分之一,但凯赛生物在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 [12]
AI加速生物活性原料创新,「未名拾光」获数千万元B+轮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09-29 08:25
融资与战略规划 - 公司近期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为华泰金斯瑞和海邦投资,本轮融资将用于深化AI技术平台建设、拓展生物材料多元应用场景及加速业务全球化布局 [1] - 公司在今年5月曾获得欧莱雅、纳爱斯集团投资的近亿元融资,此次再获产业基金加持 [1] - 公司计划将AI研发支出逐步提高至总研发支出的50%,重点开发面向特定任务的“智能体” [4] 核心技术平台 - 公司构建了生物活性分子设计、筛选、功效评估到规模化生产的闭环合成生物技术平台,并通过AI全面赋能 [1] - 公司在合成生物底盘技术上同时布局微生物和植物两种细胞工厂,微生物工厂用于生产多肽、蛋白质,植物工厂用于开发珍稀植物活性分子 [2] - 公司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技术,已成功诱导出昙花、古树梅花等80多种植物的愈伤组织,其中3种已完成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占药监局批准的4种愈伤组织新原料的75% [2] AI技术应用与数据优势 - AI技术将公司研发效率提高了至少5倍,公司通过补充自有数据对现有生物大模型进行再训练以增强特定领域能力 [3][4] - 在数据层面,公司通过与高校合作、自主测序研发等方式沉淀非公开高质量数据,形成业务与数据相互促进的飞轮效应 [3] - 以重组胶原蛋白设计为例,AI通过理解已知胶原蛋白序列的构效关系,能结合下游需求进行定向设计和高通量虚拟筛选 [3] 商业模式与产品策略 - 公司探索出CRDMO模式,结合CRO和CDMO服务,与下游品牌商合作开发新型生物原料并提供代工生产服务 [1][5] - 公司采用“反向开发”思路,从下游品牌客户需求出发提供原料开发服务,该模式在植物代谢产物品类上已验证,客户数量已超过胶原蛋白品类 [6] - 公司现阶段重点开发具备高阶功效和市场差异性的新型成分,未来若成分被验证有潜力,可推动其向更基础、更大体量的应用场景渗透 [6] 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 - 公司开发的具体生物原料主要包括植物愈伤组织提取物和生物活性蛋白两类,如重组胶原蛋白和多肽 [1] - 在蛋白质领域,公司强调科学应用,例如针对抗衰防脱需求开发了适用于表皮层的XVII型胶原蛋白,并利用AI设计出500-800Da的功能片段以解决透皮吸收难题 [7] - 公司通过开发“活体透皮吸收拉曼光谱检测”技术作为市场破局点,与欧莱雅、宝洁、珀莱雅、上海家化等品牌建立联合开发合作 [7] - 公司未来计划将生物活性原料业务从美妆拓展至食品、日化等更具市场空间的方向,并积极谋求出海拓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