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装备

搜索文档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09 05:59
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 9% [1][2] - 重点监测行业中海洋经济活动单位数量同比增长6 0% [1][2]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25 2 较上年增长2 3% 以2015年为基期(100) [2] 区域海洋经济亮点 - 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11亿元 同比增长8 3% 重点发展"海上绿电"和"海上装备" [2] - 浙江累计审批海域立体设权项目180个 面积约16 5万亩 实现经济、资源、生态三赢 [2] - 山东成立现代海洋产才融合发展创新联盟 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 [2] - 海南海洋生产总值从2022年2009 3亿元增至2024年2707亿元 年均增速16 1% [3] 海洋产业结构与创新 - 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 2% 在海洋经济中占比持续提升 [3]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达3 2万亿元 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30% [3] - 海洋渔业、油气业、船舶工业等产业加速数智化、高端化转型 [3] - 海南"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正式运行 打造"智慧海洋"创新策源地 [3] 海洋生态监测结果 - 2024年监测覆盖14条近海断面、1621个监测站位及136个典型生态系统区域 [4] - 近岸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 浮游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 [4] - 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优良比例超60% 红树林保护成效显著 [4][5] - 辽河口斑海豹春季最大日上岸量达352头 北部湾布氏鲸数量增加 [5] - 58 8%监测海岛状况优良 52%周边海域达一、二类水质标准 [5] 生态挑战与应对措施 - 2024年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96毫米 近海表层水温创观测记录新高(偏高1 2℃) [6] - 赤潮次数及面积超近10年均值 浒苔绿潮等生态问题仍存在 [6] - 自然资源部将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7] - 计划建设卫星/无人机监测网络 研发新型预警技术 强化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修复 [7]
财经聚焦 | 总量突破10万亿元!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新华社· 2025-06-08 21:07
6月8日是第17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今年以来,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海洋产 业发展稳中向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涌动的蓝色新动能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蓝色产业"纷纷崛起 不久前,渤海亿吨级油田垦利10-2油田开发项目(一期)最后一个平台组块完成出货装船,赴渤海南部 海域进入海上安装和联调。"最后的'积木'顺利起运。"油田开发项目建造经理王楠说,项目3座海上平 台陆地建造工作全面收官。 在海南岛西南角,从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龙栖湾海岸启航,深入大海约8海里,便可抵达龙栖湾普盛海 洋牧场。这片牧场总规划海域面积达350公顷,不仅配备了4个智能养殖旅游平台和50个智能养殖网箱, 还建设了水产品加工厂和海洋养殖科研中心等陆域设施。 "平台的目标是可渔、可娱。"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才喜表示,目前正在持续推进 海洋牧场二期建设。届时,不仅养殖规模和平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还将开放海上住宿、餐饮、垂钓等 休闲渔业功能,打造乐东"海域+陆域"全域型智慧海洋牧场新产业,为游客 ...
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我国海洋经济登上新台阶
快讯· 2025-06-08 20:08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5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 9% [1] - 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发展效益恢复向好 [1] 海洋新兴产业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 2% 在海洋经济中占比不断提升 [1] 海洋制造业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达3 2万亿元 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 [1] 传统海洋产业升级 - 海洋渔业 海洋油气业 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速数智化 高端化转型升级 [1]
世界海洋日丨向着深蓝色的海洋启航
新华网· 2025-06-08 17:08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十四五"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占GDP比重保持在8%左右[1] - 海洋经济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蓝色引擎 涉及可燃冰开采和海上风电产业[1] - 山东海岸线占全国六分之一 正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3] 海洋新兴产业 - 山东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 海洋电力 海水淡化等 已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5] - 青岛天能重工海上风电订单占比近40% 公司推进"两海战略"深耕山东海洋装备制造产业[5] - 中船发动机研发LNG 甲醇和氨燃料发动机 为21万吨散货船建造氨燃料发动机 实现全球绿色航运技术突破[5] 港口物流与航运 - 宁波舟山港连续16年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 拥有200多个万吨级深水泊位 是"一带一路"重要支点[6] - 2024年1-4月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1356 8万标箱同比增9 9% 外贸出口重箱增超10% 新兴市场区域增幅超20%[7] - 2024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176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3 3亿标箱 全球前十港口中中国占八席和六席[12] 深远海养殖与渔业 - 连江县建成11台深远海养殖平台 年产量近2000吨 推动产业向深远海规模化智能化发展[14] - 全国已建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 深远海养殖水体5660万立方米 年产量47万吨 养殖产量占全球近60%[18] - 2025年一季度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4 5% 海水养殖产量增5 7% 稳产保供作用持续显现[19] 海洋科技与加工 - 连江县27家院士工作站引导企业转型功能性食品和生物医药 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支撑精深加工产业发展[14] - 莆田南日岛海域发展海上田园综合体立体循环养殖 山东荣成海洋牧场实现绿色养殖作业[3][16][20]
世界海洋日丨记者探访:经略海洋 有哪些创新性“打开方式”?
央广网· 2025-06-08 13:52
海洋经济发展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十万亿元,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增强[1] - 海南省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达10.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4.1%,位居全国前列[12] - 海南省管辖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域,重点培育海上风电、深海油气矿产资源开发、海洋装备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12] 盐碱地农业创新 - 海口市在含盐量1%-2%的重度盐碱地规模化种植盐角草(海虫草),该作物可耐受6.5%盐度并实现全海水灌溉[1][2] - 海虫草每亩种植端总收入约5万元,具有有机蔬菜、药用价值,形成"鱼草共生"生态模式[2] - 该模式实现"三不争":不争淡水、不争农田、不争粮地,同时促进近岸生态修复[2] 海洋工程材料突破 - 热带海洋工程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长寿命材料,解决深远海装备腐蚀问题(三亚钢材腐蚀速度达青岛3-4倍)[6] - 实验室聚焦特种视窗玻璃、岛礁材料等基础研究,填补全球热带海洋工程材料专项研究空白[6] - 全球每年因材料腐蚀损失达数千亿美元,该实验室成果将支撑深海装备寿命延长需求[6] 红树林生态经济 -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面积全国最大,鸟类种类从185种增至230种,发现白边侧足海天牛等指示物种[8][9] - 保护区实行分区管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通过生态旅游和科普活动平衡保护与发展[9] - 历史养殖污染区域通过生态修复实现环境改善,形成生物多样性提升的良性循环[8] 海洋新兴产业布局 - 海南省推动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增加值跨越式增长[12] - 加快构建深海全空间无人智能体系,提升现代海洋服务业能级[12] - 海洋经济成为海南自贸港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再造"海上海南"[12]
让“蓝色引擎”动能更澎湃
广州日报· 2025-06-07 03:18
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 - 首届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在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约300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及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的代表参会 [1] - 大会展示"港、船、能、药、游"五大海洋经济赛道的前沿成果,吹响广州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角 [1] - 广州依托通江达海的交通基础、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产业基础和66家涉海科研机构的科技基础,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国内领先 [2] 广海汇平台 - 全国首个海洋"政产学研金"交流平台"广海汇"正式发布,整合企业、政策、土地、投融资和产学研用五大资源库 [2][3] - 平台推动海洋经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嵌入"海精灵"AI"科技红娘"实现产学研信息一键触达 [2][3] - 广州航海学院科研处处长表示平台可帮助找到更多合作者,广州海工副总经理认为平台有助于快速找到上下游合作企业和投资机构 [3] 海洋科技创新项目 - 大会路演展示20个前沿项目,签订11项合作协议(战略合作类4项、招商类6项、标准制定类1项) [3][5][6] - 中山大学团队发现强效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有望治疗鼻咽癌、肝癌等恶性肿瘤 [4] - 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将水产加工副产物转化为高值胶原蛋白肽等产物,应用于医药、日化、保健品等领域 [4] - 广州航海学院研发深远海SPAR漂浮式风光波能源岛,集风能、太阳能、波浪能采集技术于一体 [5] - 深海智人公司研制深海机器人,可用于深海油气开发、海底管缆埋设等领域,提升作业效率节约成本 [5] 战略合作与招商项目 - 战略合作类4项包括广州市政府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合作协议 [5] - 招商类6项涵盖黄埔区、南沙区、番禺区、广州港集团与涉海企业在港口建设、船舶制造等领域的合作 [6] - 标准制定类1项为"智能无人系统-水下机器人测试标准研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五家单位联合启动 [6]
2025年世界海洋日广东主场活动在深举办 粤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全国居首
深圳商报· 2025-06-07 02:15
活动概况 - 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广东主场活动在深圳人才公园举行,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口号为"世界湾区领航蓝海" [1] - 活动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海洋局)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围绕全球视野、科技赋能、中国故事展现广东建设海洋强省和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成效 [1] - 活动包括专题新闻发布会、代表分享交流和海洋科技成果展 [1][2] 海洋经济数据 - 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1] - 海洋经济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1%,对全省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为27.3%,拉动地区经济名义增长0.7个百分点 [1] - 活动发布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和《2025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 [1] 科技成果展示 - 海洋科技成果展集中呈现近30项广东海洋经济新质发展成果 [2] - 展品包括我国首艘高端湾区游轮"大湾区一号"模型、国内唯一全国产的HYPOS®北斗导航定位一体机系统、全球首款智能全向抗流水下机器人潜鲛X100 [2] - 重点展示广东在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公共服务六大产业的技术突破 [2] 分会场活动 - 深圳国际仲裁院海事仲裁中心举办海事专业研讨会,汇聚境内外知名海事海商行业及法律专家 [3] - 南山区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进校园活动,向青少年传递保护理念 [3] - 深圳市2025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全国放鱼日)启动仪式在深圳南澳渔港举行,联合香港在深港交界海域共同举办 [3] - 深圳国际邮轮母港开展海洋研学基地暑期海洋研学及南海科考产品发布活动 [3]
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率先破2万亿元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20:04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比上年名义增长5.4% [1][3] - 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1%,对全省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为27.3%,拉动地区经济名义增长0.7个百分点 [1][3] - 广东聚焦打造"海上新广东",通过"向海"、"耕海"、"下海"、"亲海"、"护海"五大策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3] 海洋产业结构与企业发展 - 2024年广东海洋三次产业持续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682.1亿元(+3.8%),第二产业增加值6202.6亿元(+3.8%),第三产业增加值13137.8亿元(+6.2%) [5]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5012.4亿元(+4.9%),海洋产业增加值7395.1亿元(+7.4%),拉动海洋经济名义增长2.7个百分点 [5] - 截至2024年底,涉海"四上企业"数量达6477家(+5.0%),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57家,存量涉海高新技术企业804家,涉海专精特新企业593家,涉海"小巨人"企业203家 [5]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 - 广东海洋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建设了一批"国字号"科研平台 [6] - 海洋科技成果展展出近30项成果,包括"大湾区一号"游轮模型、HYPOS®北斗导航定位一体机系统、潜鲛X100水下机器人等 [6] - 重点展示领域涵盖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公共服务等技术突破 [6] 海洋主题活动与公众参与 - 深圳推出系列海洋日主题活动:海洋科普大篷车巡展(6月6-8日)、海洋主题灯光秀(6月13-14日及20-21日)、地标建筑主题亮灯打卡(6月6-8日)、执法船开放日等 [8] - 活动设置四大主题科普展区,通过互动项目提升公众海洋意识 [6][8] 海洋事业发展规划 - 广东将持续深化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海洋生态保护机制,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10] - 加快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助力广东海洋强省建设 [10]
长三角产业融合升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东海区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13:06
东海区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东海区海洋生产总值达45992.9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43.6%和地区生产总值的13.6% [3] - 海洋产业增加值18247.6亿元,占比39.7%,海洋相关产业(上下游)合计占比40.1% [3] - 海洋第三产业占比59.7%,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3] 重点海洋产业表现 - 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其中海洋工程建筑业、船舶工业、药物生物制品业、工程装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业5个产业全国占比超50% [4] - 海洋油气业、旅游业、电力业、船舶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增速领先 [4] 长三角区域发展 - 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10046.2亿元(+6%),占全省GDP 7.3%;上海市11387亿元(+11.2%),占GDP 21.1%;浙江省12012.4亿元(+6.5%),占GDP 13.3%;福建省12547.3亿元(+6.1%),占GDP 21.7% [5] - 长三角海洋经济圈(苏沪浙)总产值33445.6亿元,创历史新高,占地区GDP 11.9% [6] - 长三角推进港口群协同,印发物流提质增效方案,建立跨区域港口合作机制,统筹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核心资源 [6]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 江苏连云港示范区构建多式联运大通道,港口吞吐量持续增长;盐城示范区探索湿地保护开发新模式,举办4届国际湿地会议 [7] - 上海崇明示范区推进沪东中华搬迁、LNG船建造项目,长兴海洋实验室竣工 [7] - 宁波示范区推动深海技术研发与海域分层设权;温州示范区推进民营经济参与深远海新能源基地建设 [8] - 福州示范区设立7.5亿元海洋产业基金,完成藻类固碳核算;厦门示范区落地6.1亿元招商项目,完成19万吨海洋碳汇交易 [8]
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首次打造民营经济主战场
国际金融报· 2025-06-04 22:55
聚焦"专精特新"与民企发展 回顾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的发展历程,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始终贯穿其中。首届博览会积极打造"专精特新科技走廊",邀请了10家来自不同领域 的"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集中亮相,展示创新成果;第二届博览会上民营企业参展规模进一步扩大,近50家先锋企业携绿色技术与产品亮相展会。 本届博览会首次打造民营经济主战场,重磅集结一批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特征的中小企业。上海市工商联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别 宗表示,此次市工商联与市贸促会携手打造的"绿色新势力"专区将集中展示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专区汇聚了20家专注于碳中和多元应用 场景的专精特新与高新技术企业精彩亮相,为绿色产业注入强劲的科创活力。 构建民营经济绿色发展新生态 当前,全球绿色经济蓬勃发展,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民营企业正以独特优势崛起,成为绿色变革的核心力量。作为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与低碳实践的 先锋,他们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灵活的运营机制以及强劲的创新活力,持续突破绿色技术瓶颈,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本届博览会上,在绿色包装领域,艾录包装、柯菲包装等企业将带来绿色低碳包装解决方案和智能工厂建设成果,用实际行动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