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

搜索文档
【联合发布】2025年2月汽车智能网联洞察报告
乘联分会· 2025-04-22 16:44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势 - 2025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3.7万辆,环比增长38.7%,同比增长40.2%,渗透率达42.4% [5] - 新能源乘用车销售115.8万辆(环比+37.3%),商用车销售7.9万辆(环比+63.0%,同比+56.3%) [5][6] - 自主品牌在高中低端市场全面发力:10万元以下市场成新门槛(如零跑B10定价9.98万起),比亚迪将大马力/兆瓦闪充技术下放至唐L/汉L,多款大型新能源SUV集中上市 [6]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 - 2025年3月新能源轿车占比43.9%(同比-3.1pct),新能源SUV占比45.1%(同比+1.2pct) [8] - 商用车中卡车市场份额达4.4%,成为第三大细分车型 [8] - 销量增长驱动因素:节后新车密集上市、年初置换补贴政策、车企一口价促销策略 [8] 智能驾驶功能装车率统计 级别分布 - 2025年1-2月L2+级辅助驾驶功能整体装车率66.3%,16万以下市场智驾渗透率持续提升 [11] - 奇瑞、广汽、极氪等企业已公布L3级自动驾驶量产时间表 [11] 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 - 乘用车整体AEB装车率56.5%(新能源车62.9%),16-24万价位段达70.2% [14] - 工信部要求车企严禁夸大智驾宣传,行业进入强监管阶段 [14] 全速域ACC自适应巡航功能 - 乘用车整体装车率53.5%,新能源车市场达64.5%,技术演进至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19] ALC自动变道功能 - 整体渗透率8.1%,新能源车渗透率20.3%,主要适用于高速公路场景 [22] APA自动泊车功能 - 乘用车整体装车率30.1%,24万元以上市场表现突出,国产零部件企业推动功能普及 [25] 关税风波对汽车芯片的影响 - 中美关税博弈升级:美国对华商品实际总关税达145%,中国对美关税维持125% [33] - 半导体协会新规明确以"流片地"作为芯片原产地,美国晶圆厂制造芯片将面临高额关税 [34] - 当前国内汽车芯片国产化率约20%,模拟芯片替代进度快于数字芯片,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领域短期替代困难 [35] - IDM企业(如TI)受关税冲击显著,其美国工厂流片业务占营收六成;Fabless厂商(如NVIDIA)因代工分散受影响较小 [35] 汽车芯片国产化现状 - 数字芯片:外资主导(50%份额),国产替代集中于成熟通用器件 [36] - 模拟芯片:70%可快速替代(6-9个月),剩余20%-30%技术差距较大 [36] - 产业链短板:高端制造(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芯片)、EDA工具、车规级工艺认证能力不足 [36]
汽车芯片制造产业流向中国
36氪· 2025-04-10 19:08
文章核心观点 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汽车芯片重要性凸显,制造产业逐步流向中国,这得益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庞大市场需求以及全球芯片企业战略布局 [1]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崛起的全球力量 - 中国新能源汽车自2021年起迅猛发展,年产销增速连续4年超30%,2024年产量达1288.8万辆,销量达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新车占比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比连续6个月超50% [2] - 比亚迪3月销量达37.74万辆,同比增长24.78%,3月月度交付量超3万辆的新能源车企新增埃安,零跑汽车超过理想汽车登顶,小米汽车3月交付量超2.9万辆 [2] - 中国是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今年销量预计增长约20%达1250万辆,中国电动汽车销量78%集中在10家公司,比亚迪占27% [3] 汽车芯片需求暴增 - 庞大电动汽车市场对汽车芯片需求巨大,电动汽车相比传统汽车芯片需求量爆发式增长,智驾平民化使单车芯片使用量增加,传统燃油车约需600 - 700颗芯片,电动车约需1600颗,智能车至少3000颗以上 [4] - 特斯拉Model S多个系统功能需大量使用芯片,信息娱乐等辅助体系所需芯片数量也庞大 [4] - 比亚迪标配天神之眼智驾开启智驾平权,其他车企可能跟进,汽车行业对高性能芯片需求达前所未有的高度,智驾等级提升使各类汽车芯片需求增加 [5] - 2024年中国车用半导体市场规模占全球份额39%,比上一年上升4% [5] 汽车芯片有哪些 - 汽车芯片种类繁多,应用场景划分为动力、底盘、车身、座舱和智驾系统 [6] - 汽车芯片产品分为控制、计算等10个类别,并基于具体情况进行标准规划 [7] - 中国企业在汽车芯片领域取得显著进步,推出多款产品覆盖关键领域 [9] - 地平线2025年4月发布征程6家族系列,算力最高达560TOPS,征程6旗舰实现“四芯合一”,单颗可支持全栈计算任务 [10] - 黑芝麻智能武当C1200系列2024年完成功能验证,C1236支持高速NoA行泊一体,C1296支持舱驾一体;武当A2000系列2024年底发布,预计2025年完成实车功能部署,今年将发布华山系列新一代A2000家族 [11] - 辉羲智能2024年10月发布光至R1,是首款国产原生适配Transformer大模型的车规级芯片,计划2025年量产上车 [11] - 2024年11月发布的DF30是国内首款基于RISC - V架构的高端车规级MCU,已启动量产装车 [12] - 2024年4月芯驰科技发布E3650,算力跃升近40%,存储容量扩大30%等,实现BOM成本减省近60% [12] - 2024年9月长城汽车联合研发的紫荆M100是RISC - V车规级MCU,满足功能安全ASIL - B等级要求 [13] - 2025年3月比亚迪推出1500V车规级SiC功率芯片,是行业首次量产应用的最高电压等级芯片 [14] - 杭州士兰微士兰明镓已形成月产能9000片,基于Ⅱ代SiC - MOSFET芯片的驱动模块累计出货5万只,第Ⅳ代SiC芯片与模块已送客户评测,功率模块预计2025年上量 [14] - 2023年3月芯擎科技“龙鹰一号”量产供货,2024年6月首颗国产7nm车规级座舱SoC“龍鹰一号”量产上车 [15] - 2024年7月四维图新旗下杰发科技的AC8025实现量产,符合多项车规级认证 [16] -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从“替代进口”向“技术引领”转型,在自动驾驶等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 [16] 汽车芯片制造产业流向中国 - 国内厂商在汽车芯片领域处于成长阶段,部分芯片品类实现自主化面临挑战 [17] - 英飞凌发布汽车业务中国本土化战略,多种产品已本土化量产,计划2027年覆盖主流产品,下一代28nm TC4x产品将实现国内生产合作 [17] - 意法半导体与华虹宏力合作推进40nm MCU代工业务,计划2025年底在中国本土生产 [18] - 恩智浦努力建立中国供应链,部分芯片前端制造将放到中国,其在中国的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平台云实验室上线运营 [18] - 中兴通讯表示中国芯片厂商和车厂应利用本土化场景定义能力,通过软硬生态开放协同实现突围 [18]
全民智驾,芯片变局
远川研究所· 2025-04-03 22:01
智驾芯片市场格局变化 - 智驾产业权力更迭频繁,特斯拉取代谷歌、英伟达取代Mobileye成为行业主导者 [3] - 2023年低算力芯片(10T以下)出货超1000万片,高端芯片(OrinX/昇腾610)合计260万片,中算力芯片(50-200T)仅50万片占比不足4% [5] - 车企采用杠铃式策略:低端车型用几十美元芯片实现基础功能,高端车型用400美元级大算力芯片支持城市NoA [6] 中端智驾芯片市场崛起 - 比亚迪发起"全民智驾"战略,80%销量集中在20万以下市场,向英伟达/地平线下达百万片中算力芯片订单 [9] - 长安/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跟进智驾平权,20万以下车型占国内销量70%,中端芯片市场从数十万飙升至数百万片 [12] - 中端芯片(100-200美元)相比高端性能砍半,但车企开始重视其高速NoA功能的市场价值 [7] 主要厂商竞争态势 - 中端市场形成四强格局:英伟达Orin-N/Y、高通8620/8650、地平线J6E/M、德州仪器TDA4VH [15] - 地平线通过投资合作扩大生态,J6E/M获比亚迪/长安/吉利等主流车企采用 [20] - 高通利用手机芯片开发费分摊优势,8620/8650已进入红旗/五菱/丰田等供应链 [20] - 德州仪器凭借合作伙伴卓驭进入五菱/大众/长城供应链 [21] 技术路线与替代风险 - 高通8650和地平线J6M凭借新架构实现对OrinX的越级对标,红旗天工08基于8650的方案成本低于7000元 [25] - 英伟达Orin系列架构已落后5年,新Thor芯片聚焦高端市场 [27] - 蔚来/小鹏/理想等原英伟达客户转向自研芯片,2024年英伟达汽车业务仅贡献11亿美元收入(总营收609亿美元) [28][30] 市场格局重塑 - Mobileye因性价比不足和开发支持差,在中国市场基本出局 [24]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车企优先选择已验证的芯片供应商,新玩家难获订单 [22][23] - 英伟达因云端业务暴利(475亿美元营收),对汽车芯片性价比诉求响应不足 [30]
国芯科技双里程碑:“中国芯”引领汽车电子产业新征程
半导体芯闻· 2025-03-28 18:01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趋势 -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推进 [1] - 单车芯片需求量显著增长:传统燃油车600-700颗/辆,电动车1600颗/辆,智能汽车有望达3000颗/辆 [1] - 预计2030年汽车电子占汽车总成本50%,全球汽车芯片年需求量将超1600亿颗 [1] - 芯片成为汽车产业升级核心引擎,重构全球供应链格局,为国产芯片企业创造历史性机遇 [1] 国芯科技战略布局 - 公司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突破高端芯片技术壁垒,布局域控制、车载DSP、安全气囊等12条产品线 [1] - 2025年3月21日公司乔迁新址并启动汽车电子DSP芯片量产,标志研发硬件升级与高端音频芯片技术突破 [2][4] - 新研发大楼启用支撑12条产品线拓展,DSP芯片CCD5001/4001/3001基于12nm工艺,支持256通道实时处理 [4] DSP芯片技术突破 - CCD5001搭载HIFI5 DSP内核,单核算力达6.4GFLOPS,音频处理FIR性能较ADI ADSP21565提升两倍以上 [5] - 芯片集成FIR/IIR硬件加速器和ASRC异步采样率转换,支持16个全双工音频端口及256通道,满足杜比Atoms全景声需求 [8] - 开发车载音效处理框架及图形化算法工具,为Tier1和整车厂提供便捷开发环境 [8] 产业链生态合作 - 与苏州龙擎视芯、伯泰克汽车电子签署战略协议,联合开发DSP芯片应用方案 [9] - 与歌尔声学、DSPC等头部企业共建DSP算法生态,打破国外芯片垄断 [9] - 与安徽拙盾成立安全气囊技术联合实验室,打造"芯片+算法+系统"全栈解决方案 [9][11] 动力系统国产化进展 - 动力系统控制器向集成化、智能化、安全化、国产化发展,国产芯片在通信、驱动、IGBT领域逐步替代进口 [17][20] - 武汉菱电基于国芯科技CCFC2017BC等芯片开发发动机控制器、域控制器等产品,计划陆续量产 [21][22] - 联创汽车电子获国芯科技战略投资,合作推进线控转向、EMB电子机械制动等前沿技术 [23] 产品认证与市场表现 - CCFC201XBC系列获ISO26262 ASIL-B认证,安全气囊控制器单点装车超200万颗 [23] - CCFC3008PC/PT系列获ASIL-D认证,应用于苛刻场景,获多家主机厂定点并量产 [23] - 芯片产品群覆盖比亚迪、奇瑞、吉利等主流车企,形成"研发-验证-量产"良性循环 [26]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完善12条产品线高端化布局,构建全栈解决方案 [25] - 通过"需求共研-技术共攻-生态共建"模式加速技术壁垒突破,推动国产化进程 [24][26] - 践行本地化服务优势,助力汽车产业"新四化"转型,贡献全球产业变革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