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鹏图灵AI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图灵AI芯片获大众汽车定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5 16:19
11月5日,何小鹏宣布小鹏第二代VLA大模型将面向全球商业伙伴开源,大众汽车成为小鹏第二代VLA 首发战略合作伙伴。同时,小鹏图灵AI芯片已获得大众汽车定点。 ...
小鹏汽车推第二代VLA 大众成为首发客户
证券时报网· 2025-11-05 16:10
人民财讯11月5日电,11月5日举办的小鹏科技日上,何小鹏首次披露物理AI进展。小鹏推第二代 VLA,公司认为,这是继端到端、标准VLA之后,智能驾驶最大的一次飞跃。何小鹏表示,2026年第 一季度,Ultra车型全量推送。同日,何小鹏介绍,大众成为小鹏第二代VLA首发战略合作伙伴,小鹏 图灵AI芯片获得大众定点。 ...
何小鹏:小鹏第二代VLA大模型将开源 图灵AI芯片获大众定点
第一财经· 2025-11-05 16:03
据小鹏汽车官博消息,在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宣布小鹏第二代VLA大模型将面向全 球商业伙伴开源,大众成为小鹏第二代VLA首发战略合作伙伴。同时,小鹏图灵AI芯片已获得大众定 点。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
小鹏第二代VLA重磅发布,带来“物理世界模型”新范式
智通财经· 2025-11-05 15:58
今日,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09868)发布第二代VLA。该模型颠覆了行业传统VLA模型 的"视觉-语言-动作"架构,无需语言转译,首次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输出,带来了 全新的物理模型范式。 第二代VLA也即小鹏首个量产物理世界大模型,既是动作生成模型,也是理解和推演的物理世界模 型,可跨域驱动,为AI汽车、人形机器人、 飞行汽车提供了统一的智能基底。得益于"芯片–算子–模 型"全链路优化,小鹏汽车最终做到了在2,250TOPS的Ultra版车型上,搭载数十亿级参数规模的第二代 VLA,而行业普遍车端模型参数量仅为千万级规模。同时,用于第二代VLA的数据训练量接近1亿 clips,相当于人类司机驾驶65,000年才能遇到的极限场景总和。 小鹏第二代VLA将于 2025 年 12 月启动先锋共创体验,2026 年一季度随 Ultra 车型全量推送。在活动现 场,何小鹏宣布大众汽车成为小鹏第二代VLA首发战略合作伙伴。同时,小鹏图灵AI芯片已获得大众 汽车定点。 基于算力与模型架构的突破,小鹏智驾迎来显著进化。依托第二代VLA,小鹏发布"小路 NGP",复杂 小路的平均接管里程提升 ...
大众成为小鹏第二代VLA首发客户
凤凰网· 2025-11-05 15:53
凤凰网科技讯 11月5日,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发布了小鹏第二代VLA模型。并宣 布大众成为小鹏第二代VLA首发客户,此外小鹏图灵AI芯片获得大众定点。 ...
小鹏(09868)第二代VLA重磅发布,带来“物理世界模型”新范式
智通财经网· 2025-11-05 15:52
何小鹏认为,未来大模型会成为"物理AI世界的操作系统",也是一切物理AI应用的基座。基于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AI 将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演化并自我 颠覆。小鹏第二代VLA 大模型的发布,是小鹏从智能驾驶迈向具身智能的重要一步。 小鹏第二代VLA将于 2025 年 12 月启动先锋共创体验,2026 年一季度随 Ultra 车型全量推送。在活动现场,何小鹏宣布大众汽车成为小鹏第二代VLA首发战 略合作伙伴。同时,小鹏图灵AI芯片已获得大众汽车定点。 智通财经APP获悉,今日,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09868)发布第二代VLA。该模型颠覆了行业传统VLA模型的"视觉-语言-动作"架构,无需语言 转译,首次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输出,带来了全新的物理模型范式。 第二代VLA也即小鹏首个量产物理世界大模型,既是动作生成模型,也是理解和推演的物理世界模型,可跨域驱动,为AI汽车、人形机器人、 飞行汽车提 供了统一的智能基底。得益于"芯片–算子–模型"全链路优化,小鹏汽车最终做到了在2,250TOPS的Ultra版车型上,搭载数十亿级参数规模的第二代VLA,而 行业普遍车端模型参数量仅为千万 ...
何小鹏:大众汽车成为小鹏第二代VLA首发客户
新浪科技· 2025-11-05 15:43
新浪科技讯 11月5日下午消息,今日,2025小鹏科技日活动上,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表示,小鹏第二代 VLA提前开始"物理世界模型"新范式,是继端到端、标准VLA之后,智能驾驶最大的一次飞跃。 责任编辑:何俊熹 何小鹏还表示,大众成为小鹏第二代VLA首发客户,小鹏图灵AI芯片获得大众定点。(罗宁) 此外,他宣布,小鹏第二代VLA面向全球商业合作伙伴正式开源。 ...
中国芯片技术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
新浪财经· 2025-10-18 21:27
颠覆性算力芯片 - 北京大学研发全球首款24位精度模拟矩阵芯片,基于阻变存储器,通过动态误差校准算法将传统模拟计算精度从8位提升至24位,误差率低于0.1% [1] - 该芯片在求解128×128矩阵方程时,计算吞吐量达顶级GPU的1000倍以上,能效提升超100倍,应用于6G通信基站信号处理仅需3次迭代即可恢复高清图像,误码率与32位数字计算相当 [2] - 清华大学开发全球首颗集成存储、计算与片上学习的忆阻器芯片,能效较传统ASIC提升75倍,支持硬件端直接训练AI [4] 核心工艺与材料 - 国光量超发布4英寸离子束刻蚀机,精度达0.02纳米,性能较国际主流2nm设备提升百倍,中微半导体实现1纳米等离子刻蚀工艺 [7] - 璞璘科技交付全球首台半导体级步进式纳米压印光刻机,上海微电子浸没式光刻机量产,通过SAQP技术实现等效5nm试产,国产设备配套率超50% [7] - 复旦大学研制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无极",集成5900个晶体管,读写速度比传统闪存快百万倍,良率达94.3% [7] 高端芯片设计与制造 - 小米玄戒O1为中国大陆首款自研3nm手机SoC,集成190亿晶体管,性能接近苹果A18 Pro,能效提升30% [8] - 华为昇腾910B支持8卡互联,大规模应用于政务云及自动驾驶,国产AI算力依赖度从95%降至50% [9] - 龙芯3C6000采用完全自主"龙架构"指令集,64核性能超越英特尔至强8380,车规级芯片东风DF30 MCU实现全流程国产化,功能安全达最高等级ASIL-D [10] 未来方向与挑战 - 北京大学与港城大联合研发全频段6G芯片,速率达120Gbps,支持天地一体化组网 [11] - 国光量超刻蚀机推动量子芯片良率提升,中国电信推出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504" [12] - 7nm以下先进制程设备仍依赖EUV光刻机,国产EUV预计2027年攻关,GPU工具链与EDA设计软件需加速完善 [13]
芯片主业承压! 英伟达入局无人驾驶出租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21:29
英伟达Robotaxi项目孵化 - 公司内部孵化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项目 但未对相关报道作出回应[1] - 公司此前已投资文远知行等Robotaxi企业 角色从芯片供应商向运营方深化[1] - 战略升级动机为构建技术闭环 通过实际运营获取极端场景数据反哺算法优化[1] Robotaxi行业市场前景 - 2030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预计达4888亿元 全球市场达8349亿元[2] - 中美两国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已实现无安全员的小规模运营及商业化发展[2] - 行业呈现资本密集特征 文远知行2025年Q1营业费用4.64亿元(研发占3.26亿元) 小马智行研发投入3.45亿元(同比增59.8%)[4] - Waymo获母公司Alphabet 50亿美元投资 2024年底再完成超50亿美元融资[4] 英伟达汽车业务现状 - 2025财年汽车业务收入17亿美元 仅占公司总营收1305亿美元的1.31%[3] - 公司计划2026财年将汽车业务收入提升至50亿美元[3] - 智驾域控芯片Drive Orin-X 2024年装机量210万颗 市占率39.8%[2] - 下一代芯片DRIVE Thor延期至2025年8月量产 实际版本算力较宣传的2000 TOPS大幅缩水[6]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国产芯片实现局部突破:蔚来神玑芯片已量产上车 小鹏P7搭载自研图灵芯片(算力2250 TOPS)[7] - 芯擎科技芯片算力达15K 符合ASIL-D安全标准 并提供国产化组合方案替代英伟达+高通方案[7] - 英伟达在道路测试经验、数据积累及算法工程化方面落后特斯拉等全链路企业[3][8] 战略布局与行业影响 - 公司通过Robotaxi项目验证GPU芯片至AI大模型的全链路工程能力[2] - 具备AI训练集群和开发工具链优势 但缺乏实际运营经验和本地化适配能力[3][8] - 入局可能加速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 形成数据寡头格局[8] - 通过开放平台降低研发门槛要求共享数据 试图以新盈利模式重塑市场格局[8]
芯片主业承压!英伟达入局无人驾驶出租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21:28
佐思汽研发布的《2025年英伟达汽车与AI业务分析报告》显示,英伟达在智能驾驶领域已形成智驾芯 片、智驾方案、仿真系统、端到端、大模型等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 盖世汽车数据显示,在2024年国内智驾域控芯片市场,英伟达Drive Orin-X以210万颗装机量,占据 39.8%的市场份额。虽然在智驾域控芯片市场领先明显,对比消费芯片等市场,汽车业务营收体量在英 伟达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不高。 对于英伟达此次从"赋能者"到"亲自下场"的角色深化,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 称,这背后或是英伟达技术闭环需求驱动的战略升级。 "此前作为芯片供应商,英伟达难以充分验证其芯片与复杂算法在实际运营中的协同效率。而亲自下场 可构建全技术栈闭环,借运营获取大量极端、长尾场景的真实数据,从而持续优化模型训练,反哺其技 术生态。"江瀚进一步表示。 近日,据36氪汽车报道,英伟达内部正在孵化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项目,引发市场关注。对 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尝试联系英伟达中国了解详情,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Robotaxi行业持续升温 实际上,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此前,英伟达已经投资了包括文远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