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妆零售
icon
搜索文档
单品牌狂揽200万,泊伊美汇“闺蜜节”打造零售IP新范本
FBeauty未来迹· 2025-06-11 18:36
美妆实体零售的核心竞争力 - 功能需求与价值观认同是驱动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两大核心要素,线下营销需聚焦真诚内容并挖掘深层需求[2] - 泊伊美汇通过原创"520闺蜜节"IP打造情感共鸣,7年沉淀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2][30] - 2024年闺蜜节以"重生之民国奇缘"为主题,致敬民国女性力量并转化为当代情感纽带[7][8] 泊伊美汇520闺蜜节活动设计 - 活动分为预热期-引爆期-落地期三阶段,构建沉浸式民国场景体验[10] - 前期通过第一人称故事营销联合10+品牌推出限定联名礼盒[11] - 门店布置民国风主题装饰,提供军阀阔太妆等妆容体验及打卡点[14][16] - 配套"不踩雷先享装"和30天无忧退政策降低消费决策压力[18] 活动运营成果 - 活动期间客流量居商场榜首,诞生6个百万级品牌[21][28] - 总冠名品牌达肤妍销售额达240万,同比增长53%[28] - 会员新增量达平日三倍,40+品牌参与其中15个为新合作品牌[24][28] - 敷尔佳首次参与即实现百万级曝光,完成"体验-分享-种草"传播闭环[25][26] 线下渠道的战略价值 - 提供真实产品体验和一对一服务,强化品牌信任感[34] - 满足即时消费需求,通过主题店实现场景化营销[35] - 直接获取市场洞察,助力产品与策略优化[37] - 从"卖货场"转型为承载文化情感的"第三空间"[38] 行业发展趋势 - 体验经济、线上线下融合、精细化运营成为零售革新关键词[32] - 美妆行业将走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而非渠道替代[37] - 功效与场景结合的信任共建是线下价值激活的核心路径[38]
丽人丽妆:目前公司销售的含有“麦角硫因”成分的产品销售收入整体占比很低
快讯· 2025-05-16 18:27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一切正常 [1] - 市场环境及行业政策未发生重大调整 [1] 产品销售情况 - 含有"麦角硫因"成分的产品销售收入整体占比很低 [1] - 该产品对公司整体日常经营及业绩影响很小 [1]
在银泰百货偶遇毛戈平老师,15分钟我们聊了什么
FBeauty未来迹· 2025-05-01 18:21
品牌发展里程碑 - 毛戈平品牌在杭州武林银泰百货一楼重装开业专柜,由创始人亲自设计,标志着品牌与银泰百货合作二十年的重要里程碑 [3][6] - 新专柜增强体验式服务,设置十几个护肤彩妆试妆区,并陈列香氛系列,同步启用美容坊提供高端服务 [6] - 品牌从2005年银泰百货小窗口起步,连续三年创造单柜年销售额超千万元,成为国货黑马 [8] 银泰百货合作成果 - 2019年"气蕴东方"系列通过银泰喵街APP数智影像技术实现360°展示,其中"跃龙点韵丰润唇膏"2022年售出4000多支,成为复购率最高单品 [10] - 2023年618大促期间,为银泰定制280g奢华鱼子面膜单品销售额超1000万元,品牌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55% [12] - 计划推出香氛蜡烛与气垫礼盒延续"银泰独家首发"策略,专柜总数将达39个覆盖多线城市 [13][14] 线下渠道战略价值 - 品牌52.2%销售额来自线下渠道,线下会员复购率34.9%比线上高8个百分点 [15] - 2024年线下渠道复购率34.9%较2023年32.8%提升2.1个百分点 [16] - 温州世贸银泰专柜连续六年获"全国销售第一柜",2024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17] 体验经济创新实践 - 通过"面对面改妆教学"二十年培育市场认知,从教授高光阴影技法到故宫联名系列首发 [21] - 2024年举办55场专柜秀、40场美课沙龙、12场大型路演,将消费转化为体验 [25] - 银泰百货自研Chat@韬略GPT助手优化经营场景,2025年新增"导购用工"功能 [26] 行业趋势洞察 - 线下场景从交易场域进化为品牌构建信任资产的战略要塞 [15] - Z世代更关注体验而非物质消费,对实际功效敏感度高于品牌 [20] - AI技术加速落地线下零售,形成"人机协同"新运营模式 [26]
零售周报|沪离境退税增85%,首店潮、两品牌冲上市、盒马首盈利‌
搜狐财经· 2025-04-30 16:55
上海零售市场概况 - 一季度上海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达7.6亿元,同比增长85%,入境游客增长84%带动退税销售额达23.7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8% [2] - 国际品牌加速集聚形成"虹吸效应",新零售领域盒马首次实现盈利,打破七年亏损困局 [1] -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资本动作密集,两家品牌冲刺IPO,行业竞争格局面临重构 [1] 国际品牌中国市场动态 - 瑞典户外品牌CRAFT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同步在上海张园和南京德基开设快闪店,设置沉浸式体验区 [2][3] - 保加利亚小众包袋品牌BY FAR将退出中国市场,最后一家门店北京国贸店将于5月14日关闭 [22] - 英国冷冻超市巨头Iceland亚太首店落地北京门头沟,6800平方米商业体将开展特色直播 [37] 本土品牌扩张与创新 - 追觅旗下潮玩品牌DREAME MART中国首店5月1日亮相北京,已孵化多个潮流IP [5][7][8] - 橘朵推出副牌「橘朵橘标」聚焦运动彩妆,主品牌2024年收入超20亿元同比增长23% [24][25] - 零食品牌好想来华北首家城市旗舰店开业,创新融合"零食+潮玩+民生"模式,母公司签约门店超1.5万家 [30][32] 餐饮与新茶饮发展 - 沪上阿姨通过港交所聆讯,门店总数达9176家,超半数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 [27] - 绿茶集团通过港交所聆讯,餐厅数量三年复合增长率29.8%,2024年收入38.38亿元 [29] - 新茶饮品牌椿田熟成茶行全国首店开业,提供23种SKU,单价14-22元 [14] 零售业态升级 - 盒马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计划2025年新开近100家门店,重点拓展下沉市场 [33] - 华润万家Olé品牌六店连开,南京food hall首店开业推进全业态整合 [34] - 麦德龙温州瓯海新店开业,浙江门店增至8家,强化生鲜与进口商品管控 [38] 新兴业态布局 - 室内高空游乐品牌弹力梦工厂华南首店签约海口日月广场,占地6000平方米 [17] - 美妆集合店HARMAY話梅三城连开四店,加速门店网络扩张 [18][19] - 茉酸奶上海首开"牧场奶仓"门店,新增酸奶贝果等零售产品 [10]
丝芙兰3年亏10亿?
36氪· 2025-04-29 09:01
文章核心观点 - 上海家化2024年业绩报告揭示丝芙兰中国亏损情况,其曾凭借优势在中国美妆零售行业领先,但近年因市场竞争等因素业绩下滑,虽采取变革举措但未来能否逆袭仍未知 [1][3][12] 三年累计亏损近10亿 - 上海家化2024年财报列出五家主要联营公司,C公司和D公司持股比例均为19%,注册地在北京和上海,董事会中有上海家化任命的董事成员 [1] - 企查查显示上海家化集团在丝芙兰上海和丝芙兰北京持股比例均为19%,董事长林小海任两家企业董事,可判断C公司和D公司分别为丝芙兰上海与丝芙兰北京 [3] - 2019 - 2021年丝芙兰中国净利润盈利,2019年最高净利润达6.27亿元,2021年营收突破百亿达108.76亿元,净利润4.31亿元,该年新开门店44家,占在营门店数13.96% [3] - 2022 - 2024年丝芙兰中国业绩由盈转亏,三年累计亏损9.81亿,2024年营收71.4亿元,同比下滑18.49%,净利润亏损6.46亿元 [3] 独家优势消弭,高光不再 - 2005年丝芙兰与上海家化合作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国际大牌独家代理权、高端门店体验及多渠道布局,成为高端美妆品牌进入中国首选合作渠道 [5] - 2024年丝芙兰中国净亏损扩大,因线上市场竞争加剧、线下连锁门店面临挑战致收入及毛利同比减少 [6] - 2024年相宜本草唐等品牌从丝芙兰撤柜,美伊娜多调整销售策略,新入驻品牌也多有线上布局 [6] - 线上电商平台发展使美妆品牌有更多销售模式,消费者购买丝芙兰独家产品不难,其自有品牌也能在电商平台购买 [6] - 国内本土美妆集合店涌现,如KKV、调色师大量开店,调色师客单价百元上下,丝芙兰客单价超千元优势不再突出 [8] - 目前丝芙兰中国有324家线下门店,覆盖超100个城市,与2021年相比三年仅增加9个 [8] 巨头自救,能否逆转“败局” - 2024年8月丝芙兰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回应裁员风波以保障在中国市场持续发展 [9] - 2024年丝芙兰中国发生3起人事变动,丁霞任大华区总经理,首席执行官Guillaume Motte负责中国业务 [9] - 2024年12月优时颜入驻全国50家丝芙兰门店,是丝芙兰中国品牌发光计划续写及拥抱国货体现 [11] - 丝芙兰加快拓展下沉市场,已入驻多个低线城市,进驻中国大陆100多个城市 [11] - 丝芙兰构建多方位线上触点,覆盖自有电商网站等多个平台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11] - 2024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7746.45亿元,同比下降2.83%,线下渠道销售额3691.17亿元,同比下降6.1%,中国化妆品品牌市场份额连续两年超外资品牌 [11]
李嘉诚“现金牛”萎靡:屈臣氏中国销售疲软,利润连降6年 | BUG
新浪财经· 2025-03-21 09:03
屈臣氏中国市场表现 - 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利润连续6年下滑 自2019年起 [1][9][12] - 2024年销售额同比下降18%至13508亿港元 EBITDA骤降55%至467亿港元 [1][11][12] - 同店销售额下降153% 店铺数量较2021年高峰期减少约300家至3875家 [12][13] 自营产品质量问题 - 演员郭晓婷曝光屈臣氏一次性内裤出现霉斑或污渍 产品已停售 [4] - 自有品牌覆盖饮品 护肤 彩妆等多个品类 多通过代工厂生产 [6] - 多次因产品责任纠纷被起诉 去年11月因电动洁面仪不合格被点名 [5][7] 市场竞争与渠道困境 - 电商冲击导致价格竞争力不足 线下导购过度推销影响体验 [13] - 下沉市场表现优于一二线城市 但新兴美妆集合店分流顾客 [13] - 数字化布局效果不理想 小程序投入未改变消费者心智 [14] 历史发展与资本动向 - 1981年被和记黄埔收购 2000-2005年通过并购打入欧洲市场 [17][18] - 高峰期全球超16万家门店 日营收超4亿 曾计划两地上市 [18] - 2014年淡马锡440亿港元收购2495%股权 去年再提IPO计划 [19] 集团整体业绩 - 长和零售部门2024年收益1902亿港元增4% 欧洲市场贡献60% [10] - 保健及美容产品占零售部门收益近九成 但中国区表现疲软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