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
搜索文档
东鹏饮料“不差钱”为何仍赴港 双重上市背后全球化布局浮出水面
搜狐财经· 2025-10-16 17:52
上市背景与资本运作 - 公司于2024年10月9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寻求双重上市,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和UBS瑞银集团 [2] - 此次是继2024年4月首次递表失效后的再次申请,重启主板上市进程 [3] - 公司已于2021年5月27日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 [6]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在手现金达56.53亿元,各类现金类资产总额超过142.23亿元,流动性充裕 [3] - 自2021年A股上市以来,公司已累计实施七次现金分红,总额达到66亿元,分红率高达63.62% [4] - 赴港IPO前夕,重要股东连续减持,实控人林木勤之子控制的鲲鹏投资于2025年3月至5月减持1.4%股份套现19.1亿元,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自2022年底起累计减持6.2%股份套现约42亿元 [4] 市场地位与财务表现 - 按销量计,公司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到2024年的26.3% [6] - 2024年公司营收15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62%,净利33.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3.09% [8]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归母净利润为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 [8] - 公司股价在2025年年中一度触及336元/股的高点,市值突破1747亿元,近期市值仍保持在1560亿元以上 [8] 产品结构与业务挑战 - 核心产品"东鹏特饮"对公司营收贡献巨大,2023年该产品贡献了公司91.77%的营收,到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微降至78%,营收结构单一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 [9] - 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1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7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7% [9] - 公司主打性价比的策略主要面向蓝领群体,而该群体规模呈现收缩趋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从2021年的5.76亿人降至2023年的4.29亿人 [10] - 电解质饮料"补水啦"是公司多元化战略的亮点,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4.93亿元,同比增长213.71%,占总营收13.9% [11] - 不同品类毛利率差异显著,2025年上半年,公司能量饮料毛利率为49.9%,而运动饮料毛利率为31.1%,其他饮料产品毛利率为14.2% [11] 国际化与战略布局 - 公司赴港上市旨在打开国际资本市场窗口,增强资金实力以应对国内市场竞争,并延续其构建国际化资本平台的战略决心 [3] - 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仅1481万元,占总营收约0.14%,实质性突破有限 [11] - 公司已启动海南生产基地建设、筹备印尼子公司,试图打开东南亚市场 [11]
港股评级汇总:海通国际维持心泰医疗优于大市评级
新浪财经· 2025-10-16 15:54
心泰医疗 (02291) - 公司为国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器械领导者,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2.4%,归母净利润增长29.8% [1] - 公司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具备显著临床优势,心脏瓣膜产品ScienCrown半年内销售收入超4000万元,商业化进程加速 [1] 极兔速递-W (01519) - 公司第三季度包裹量同比增长23.1%,东南亚件量增速达78.7%,市场份额提升至32.8% [2][3] - 凭借成本与时效优势持续扩大市场份额,中国区受益于“反内卷”政策推动单价回升,利润修复可期 [2][3] - 非电商件拓展与电商平台合作深化助力增长,看好其全球网络布局与中长期盈利能力改善潜力 [3] 华润医疗 (0151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承压,主要受医保次均费用下降影响,但旗下医院区域龙头地位稳固 [4] - 公司学科建设持续推进,财务结构稳健,母公司航天系优质资产存在注入预期 [4] 微泰医疗-B (0223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63.1%,亏损大幅收窄,核心CGM产品海内外放量显著 [5] - 胰岛素泵获批儿童适应症带来结构性增量,自动化降本推动费用优化,全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 [5] 上美股份 (02145) - 公司依托主品牌韩束全品类扩容与多品牌精准卡位,在母婴、防脱洗护等细分赛道快速突破 [6] - 公司线上渠道占比较高,平台化运营能力凸显,2022-2024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30% [6] 奈雪的茶 (02150) - 美团外卖补贴活动催化茶饮需求,叠加旺季效应,头部品牌显著受益 [7] - 公司单店效率稳步提升,通过产品创新与门店优化持续改善盈利能力 [7] 五谷磨房 (0183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4%和18%,线下渠道收入同比增长27% [8] - 公司深耕药食同源赛道,新品入驻山姆表现亮眼,品牌力与渠道拓展双轮驱动 [8] 小菜园 (00999) - 公司为大众便民中餐连锁头部品牌,客单价50-70元契合当前消费趋势,外卖占比提升至38.5% [10] - 公司供应链体系完善,门店扩张提速,计划2026年底达1000家 [10] 华润饮料 (02460) - 公司为包装饮用水龙头,市占率达32.7%,自产比例提升带动毛利率改善 [11] - 公司全国化扩张与渠道精耕持续推进,饮料业务平台化发展初具雏形 [11]
王老吉和加多宝都上火了
36氪· 2025-10-16 12:03
核心观点 - 王老吉与加多宝的长期法律纠纷从国内市场蔓延至海外,围绕“王老吉”海外商标权展开新一轮公开交锋 [1][3] - 凉茶产品在国内市场增长停滞,出海寻求增量成为两家公司的共同战略选择,但海外竞争伊始便陷入内耗 [2][8][10] - 持续的零和博弈消耗公司资源并阻碍产品创新,在海外市场双方存在从竞争转向合作、共同做大“中国凉茶”品类的潜在机会 [17][18] 商标权争端 - 争端始于9月30日加多宝宣称其关联公司在加拿大及欧盟胜诉,并称在全球超60国拥有“王老吉”商标权 [3] - 王老吉当晚声明反驳,指责加多宝恶意注册,并称自身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商标注册 [3] - 10月10日加多宝再次声明,重申自90年代取得祖传秘方及海外商标使用权,并于2000年代初合法获得所有权 [3] - 王老吉以“有病去医院,有事找法院”十二字回应,并在21个国家/地区对加多宝提起商标撤销程序,其中10个地区已支持王老吉 [4] - 国内法律纠纷持续,2023年7月广东高院判决加多宝向王老吉赔偿3.17亿元,加多宝表示将上诉 [7] 国际化进程 - 王老吉于2013年启动出海,将美国定为重点市场,2023年其国际版英文品牌“WALOVI”官宣并进入美国Costco等渠道 [9] - 加多宝在2000年代初租用广药商标期间,即在60多国注册“王老吉”商标,2016年在马来西亚投产首座海外工厂 [9] - 王老吉声称销售网络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多宝宣称在海外60多国持有王老吉商标 [13] 行业背景与市场数据 - 中国凉茶零售规模自2016年后增长停滞,2014-2023十年总体增幅约20% [10] - 王老吉母公司白云山大健康板块2023年营收97.05亿元,在正常财年内出现首次下滑 [10] - 加多宝非上市公司,数据显示2015-2017年净利润分别为-1.89亿元、14.8亿元、-5.83亿元,三年内两年亏损 [13] - 全球植物饮料行业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近10%,增长可观 [13] 竞争格局与挑战 - 凉茶国内市场面临内外挑战:外部有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等老牌企业及元气森林等新贵推出新品分流市场 [14] - 内部因素为两家公司长期法律纠纷消耗资金与管理精力,导致产品创新停滞,过度聚焦于“去火”功能定位 [17] - 在海外空白市场,双方有机会共同建立“中国凉茶”国际品质标准,共同承担市场教育成本,做大品类蛋糕 [17] 潜在发展路径 - 参考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默契竞争关系”,共同压制其他竞争对手,但此模式对王老吉和加多宝极具挑战性 [19] - 若在海外持续内耗,双方将互为绊脚石;若合力开拓,则有望实现双赢并完成文化输出 [18][19]
欢乐家3870.9万投资印尼椰子加工项目 经销商减少椰子汁销量大幅下滑下能否收到预期回报?
新浪财经· 2025-10-16 11:52
投资公告核心内容 - 公司以900亿印尼卢比(折合人民币约3870.9万元)向PT PRIMA COCO INDONUSA购买土地、厂房及设备等资产 [1][2] - 此次收购标志着公司印尼椰子加工项目正式落地,旨在加强核心产品原料供应及供应链竞争力 [1][2] - 收购完成后,原PRIMA COCO公司员工的劳动关系将转移至公司全资孙公司欢乐家(印尼)实业有限公司 [3] 投资项目背景与战略意图 - 公司于今年6月董事会审议通过印尼椰子加工项目,总投资不超过2100万美元,并于8月完成孙公司设立登记 [2] - 本次收购有助于公司完善产业链上游布局,分享生榨椰肉汁原料及椰子加工品的市场需求增长,促进产品及渠道多元化 [1][3] - 标的资产位于印尼棉兰市,包括土地使用权、厂房和设备 [2] 投资项目潜在风险 - 收购资产中4项土地使用权(总面积42,714平方米)存在担保抵押事项,但评估未考虑抵押对价值的影响 [3] - 投资涉及跨国经营,面临因不熟悉海外市场政策法规、商业规则而带来的法律与政策风险 [3] - 投资资金来源于印尼孙公司自有或自筹资金,公司已通过增资全资子公司欢乐家(香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来支持投资 [4] 公司财务状况与资金压力 - 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账面现金为4.93亿元,短期借款1.91亿元,长期借款1.12亿元 [4] - 公司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3891.09万元,在自身面临偿债压力下,对外投资可能增加资金压力 [4] 公司主营业务表现 - 公司主营业务为饮料与罐头食品,椰子汁饮料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占比51.3%),水果罐头次之(占比39.15%) [6] - 2024年上半年,椰子汁和水果罐头收入分别减少19.86%及23.87%,销量大幅萎缩 [6] - 公司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2024年饮料产能利用率仅为37%,罐头产能利用率仅为38% [6] 业绩下滑原因分析 - 渠道改革推行“一省一策,一城一策”,但政策频繁调整致经销商难以适应,上半年经销商净减少11.17%(减少775家) [7] - 公司推出减糖版罐头、新品椰子水等产品以求创新,但新品尚处市场培育期,增长效果待观察 [7] - 主要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上半年生榨椰肉汁、椰子水采购单价同比增长超过30%,原料草莓肉成本亦增长超30% [7] 盈利能力恶化 - 因原材料成本上涨,公司上半年毛利率下滑6.33个百分点至29.52% [7] - 公司整体费用率由23%提升至24%,净利率下滑至2.48%的低位,上半年净利润萎缩至1855.25万元 [8]
重要会议提及扩大内需,食品饮料ETF天弘(159736)盘中冲击五连阳,机构:四季度关注消费、医药等轮动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1:27
市场表现 - 10月16日A股三大指数盘中震荡飘红,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板块涨幅居前 [1] - 食品饮料ETF天弘(159736)上涨0.28%冲击五连阳,盘中频现溢价交易 [1] - 生物医药ETF(159859)上涨0.70%,实时成交额突破5000万元,居同标的之首 [1] - 生物医药ETF(159859)连续三日(10月13日至15日)获资金净流入,累计超8500万元 [1] 个股与ETF详情 - 食品饮料ETF成分股中,古越龙山涨幅超过4%,汤臣倍健、金达威、新诺威等个股跟涨 [1] - 生物医药ETF成分股中,迪哲医药-U涨幅超过5%,百利天恒、荣昌生物、药明康德等涨幅靠前 [1] - 食品饮料ETF天弘(159736)紧密跟踪中证食品饮料指数,十大重仓股包括贵州茅台、伊利股份、五粮液等大市值龙头股 [1] - 生物医药ETF(159859)紧密跟踪国证生物医药指数,选取市值和流动性综合排名前30的股票作为样本 [2] 行业与政策动态 - 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强调要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统筹用好各类促消费举措 [2] -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将于10月17日至21日在德国举行,多个国内创新药企重磅口头报告即将披露 [2] - 国金证券分析指出,四季度内需消费有望迎来风格与政策驱动下的新消费成长标的与增长型红利标的配置机会 [2] 机构配置观点 - 财通证券建议四季度抱紧三条主线并在内部适度高低轮动,包括周期交易PPI触底、科技受益AI+出海浪潮(关注创新药等)、消费重视情绪和服务消费 [3]
东鹏饮料A+H:存贷双高、股东高管频现减持、慷慨分红“肥”了林氏家族、研发费用率不足0.5%产品结构较单一
新浪财经· 2025-10-16 11:25
港股IPO计划与市场疑虑 - 公司于10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书 冲刺能量饮料行业首家"A+H"上市公司 [1] - 部分投资者质疑其港股IPO募资的必要性 认为其主要目的在于"套现圈钱" [1][7] 财务状况与分红策略 - 公司自2021年A股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高达66亿元 累计派息率超60% [1][8] - 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各期现金分红总额分别为12亿元 8亿元 10亿元 23亿元 13亿元 对应股利支付率分别为100.59% 55.54% 49.03% 69.14% 54.74% [8] - 截至2024年末公司货币资金高达56.5亿元 若计入理财等现金类资产总额超出百亿 [7] - 公司短期借款从2023年的29.9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65.51亿元 增幅达118.69% 截至2025年上半年短期借款仍达61.28亿元 呈现"存贷双高"特征 [7] 股权结构与股东减持 - 创始人林木勤家族合计持有公司约67.71%的股权 为高比例分红最大受益方 [9] - 自2022年5月限售股解禁后 公司已累计发布7次减持公告 [1][10] - 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持股比例从上市初的9%下降至2025年半年报中的1% 累计套现数十亿 [10] - 包括副总裁刘美丽在内的多名董监高及实控人林木勤家族也加入减持行列 合计套现金额高达数十亿 [11] 研发投入与产品结构 - 公司研发投入甚微 2024年研发费用仅0.63亿元 研发费用率仅为0.4% [1][3]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仅有1.61亿元 而同期销售费用高达60.86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大幅增长37.27% 其中渠道推广费支出涨幅达61.2% 广告宣传费支出涨幅为34.3% [4] - 公司收入高度依赖能量饮料 该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96.6%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77.9% [6] - 新品"补水啦"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93亿元 同比激增213.71% 但在总营收中占比仅为13.9% [6]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58.3亿元 同比增40.6% 净利润33.3亿元 同比增63.1% [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07.37亿元 净利润23.75亿元 同比增速均超36% [2] - 公司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约15%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47.9% 稳居行业第一 [2] 高管薪酬 - 2023年24位董监高(包含离任高管)合计薪酬支出为4604万元 [12] - 五名高管薪酬超过500万 副总裁蒋薇薇 卢义富年薪均为721.39万元 监事会主席余斌年薪为623.37万 董事长林木勤年薪552.73万 董秘张磊年薪546.55万元 [12][13]
东鹏特饮A+H:存贷双高、股东高管频现减持、慷慨分红“肥”了林氏家族、研发费用率不足0.5%产...
新浪财经· 2025-10-16 11:05
港股IPO计划与市场疑虑 - 公司于10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书 冲刺能量饮料行业首例"A+H"上市公司 [1] - 部分投资者质疑其港股IPO募资必要性 认为主要目的在于"套现圈钱" [1][6] 财务状况与分红政策 - 自2021年A股上市以来 累计现金分红高达66亿元 累计派息率超60% [1][7] - 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各期现金分红总额分别为12亿元 8亿元 10亿元 23亿元 13亿元 对应股利支付率分别为100.59% 55.54% 49.03% 69.14% 54.74% [7][8] - 截至2024年末 公司货币资金高达56.5亿元 若计入理财等现金类资产 总额超百亿 [6] - 公司短期借款从2023年的29.9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65.51亿元 增幅达118.69% 截至2025年上半年仍达61.28亿元 呈现"存贷双高"特征 [6] 股权结构与股东减持 - 创始人林木勤家族合计持有公司约67.71%的股权 为高比例分红最大受益方 [8] - 自2022年5月限售股解禁后 公司已累计发布7次减持公告 [1][9] - 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持股比例从上市初的9%下降至2025年半年报的1% 累计套现数十亿 [9] - 包括副总裁在内的多名董监高及实控人林木勤家族也加入减持行列 合计套现金额高达数十亿 [10] 研发投入与产品结构 - 公司研发投入甚微 2024年研发费用仅0.63亿元 研发费用率仅为0.4% [1][3] - 2022年至2024年 累计研发投入仅有1.61亿元 而同期销售费用高达60.86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 核心单品东鹏特饮贡献了77.91%的营收 能量饮料收入占比仍高达77.9% [2][5] - 被寄予厚望的新品"补水啦"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93亿元 同比激增213.71% 但在总营收中占比仅为13.9% [5]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58.3亿元 同比增40.6% 净利润33.3亿元 同比增63.1% [2] - 2025年上半年 公司营收107.37亿元 净利润23.75亿元 同比增速均超36% [2] - 公司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约15%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47.9% 稳居行业第一 [2]
东鹏特饮A+H:存贷双高、股东高管频现减持、慷慨分红“肥”了林氏家族、研发费用率不足0.5%产品结构较单一
新浪证券· 2025-10-16 11:02
港股IPO计划与市场疑虑 - 公司于10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书 冲刺能量饮料行业首家"A+H"上市公司 [1] - 部分投资者质疑其港股IPO募资的必要性 认为其主要目的在于"套现圈钱" [1][6] 财务状况与资本运作 - 公司账面资金充足 截至2024年末货币资金高达56.5亿元 现金类资产总额超百亿 [6] - 公司呈现"存贷双高"特征 短期借款从2023年的29.9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65.51亿元 增幅达118.69% [6] - 自2021年A股上市以来 公司累计现金分红高达66亿元 累计派息率超60% [1][7] - 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各期现金股利支付率分别为100.59%、55.54%、49.03%、69.14%、54.74% [7][8] 股权结构与股东减持 - 创始人林木勤家族股权高度集中 合计持有公司约67.71%的股权 [8] - 自2022年5月限售股解禁后 公司已累计发布7次减持公告 [1][9] - 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持股比例从上市初的9%下降至2025年半年报中的1% 累计套现数十亿 [9] - 包括副总裁在内的多名董监高及实控人林木勤家族也加入减持行列 合计套现金额高达数十亿 [10] 高管薪酬 - 2023年24位董监高(包含离任高管)合计薪酬支出为4604万元 [11] - 五名高管薪酬超过500万 其中副总裁蒋薇薇、卢义富年薪均为721.39万元 [11][12] 经营业绩与市场地位 - 2024年公司营收158.3亿元 同比增40.6% 净利润33.3亿元 同比增63.1% [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07.37亿元 净利润23.75亿元 同比增速均超36% [2] - 公司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约15%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47.9% 稳居行业第一 [2] 产品结构与研发投入 - 公司产品结构单一 严重依赖核心单品东鹏特饮 2025年上半年其贡献了77.91%的营收 [2][5] - 2022年至2024年能量饮料收入占比分别为96.6%、91.9%、84% 虽呈下降趋势但依赖度仍高 [5]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仅有1.61亿元 而同期销售费用高达60.86亿元 [3] - 2024年研发费用仅0.63亿元 研发费用率仅为0.4% 在食品企业中处于低位 [1][3] - 新品"补水啦"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93亿元 同比激增213.71% 在总营收中占比仅为13.9% [5] 营销投入 - 公司呈现"重营销轻研发"的投入模式 2025年上半年的销售费用同比大幅增长37.27% [3] - 2025年上半年渠道推广费支出涨幅达61.2% 广告宣传费支出涨幅为34.3% [3]
东鹏募资合理性存疑:左手110亿理财,右手港股融15亿,股东套现忙
新浪财经· 2025-10-16 10:33
上市融资与资本运作 - 公司于10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募资14.93亿元用于产能扩张与全球化布局,距离其4月首次递表仅半年时间 [1] - 公司2021年A股上市募资18.5亿元用于解决产能瓶颈,但2025年公告拟动用110亿元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与此次港股募资形成矛盾操作 [1] - 上市以来公司累计分红超20亿元,已超过A股IPO募资额,实控人家族通过分红收获超10亿元 [4] 财务状况与负债压力 - 截至2024年末,公司资产合计226.76亿元,负债合计149.85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6.08%,较2023年的57.01%显著上升 [2] - 公司短期借款达60.65亿元,同比激增80.14%,且流动负债占比高达99.07%,短期偿债压力显著 [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长36.37%,净利润增长37.2%,但重分红、轻投入的模式与企业成长阶段不匹配 [4] 股东减持与股权结构 - 自2022年以来,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通过5次减持计划累计套现近42亿元,持股比例已降至1%的披露红线以下 [2] - 2025年3月至5月,实控人林木勤父子持股超63%的鲲鹏投资减持股份套现约19亿元,引发股价短暂大跌 [2] - 截至目前,林木勤家族合计持股50.16%,在公司市值四年增长776%的背景下,其持股对应的财富增值达数百亿元 [2] 产品结构与市场风险 - 公司产品矩阵中能量饮料贡献了超80%的收入,存在“单腿走路”的风险,产品结构高度依赖能量饮料市场景气度 [3] - 旗下电解质饮料“补水啦”已成为十亿级单品,但其营收占比仍无法与核心产品东鹏特饮相提并论 [3] - 在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的趋势下,公司核心产品高含糖量的问题可能成为新的发展障碍 [4] 渠道竞争与销售费用 - 公司拥有420万终端销售网点,但过度依赖经销模式导致销售费用高企,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7.09% [3] - 2024年广告宣传费与渠道推广费涨幅均超54% [3] - 功能饮料市场竞争激烈,2024年公司零售额市占率为23%,仍落后于头部企业 [3] 全球化战略与发展挑战 - 此次港股募资计划将部分资金用于布局东南亚、北美等海外市场,但公司缺乏国际运营经验,且海外市场已被红牛等品牌占据 [4] - 公司在国内市场尚未形成绝对优势便急于出海,可能面临挑战 [4] - 公司研发投入与营收增长未能同步,在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其根本性问题如产品结构单一、负债高企等亟待解决 [4]
辽宁最后通高铁的城市,酸甜口儿的
36氪· 2025-10-16 10:05
今年的国庆假期,想必不少东北人都坐上了新开通的一趟高铁线路返乡。 9月28日起,连接沈阳和长白山的"沈白高铁"正式通车,这条线路缩短了不少北方城市去长白山的距离,也让辽宁最后一座未通高铁的城市接入高铁网 络,使得辽宁跻身"市市通高铁"的省份之列。 △沈佳高铁沈阳至白河段启运,北京至长白山最快约4个半小时。(图/视觉中国) 而这最后一个通高铁的城市,是辽宁省抚顺市。这座如今"低调"的小城,曾经是清王朝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直辖市之一,是承载着 东北工业的重要支柱城市。 重工业和煤炭是人们熟识的抚顺的标签,而美食中浓烈的酸甜,是抚顺更有滋味的一面。 △ 抚顺市人民广场。(图/图虫创意) 01 麻辣拌和炸串,东北的童心 来抚顺,"必吃榜"上的首位一定是麻辣拌。 不同于更有知名度的东北麻辣烫,麻辣拌是抚顺独有的特色小吃。它诞生于1990年代,对很多80、90后的抚顺人来说,城市中的麻辣拌小店是他们的共同 记忆。 △麻辣拌。(图/吃卜宝 摄) 据说第一个发明出麻辣拌的是一对小摊夫妻。当时麻辣烫刚刚在东北流行起来,为了做出差异化,他们在麻辣烫的基础上,创造出更符合东北人口味的酸 甜版本。为了更突出味道,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