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营销轻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溜溜梅惊现“人咬青梅”!杨帆治下溜溜果园445条投诉背后陷“商标侵权+劳动纠纷”,IPO前资本大撤退
金融界· 2025-07-29 14:18
法律纠纷 - 2025年累计卷入17起法律纠纷,案件遍布安徽、山东、上海等五省(市),案由包括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劳动争议及著作权纠纷 [1] - 作为被告的案件数量占比36.82%,案件金额25元占比0.01% [2] - 具体案件包括与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的商标权纠纷、与揭西县风江兴雅源食品商行的不正当竞争纠纷等 [2] 股东结构 - 公司成立于2009年,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董事长兼法人为杨帆 [2] - 杨帆直接持股38.5717%,为第一大股东 [3] - 第二大股东安徽聚润投资有限公司持股37.1109% [3] - 创始人杨帆夫妇通过直接持股及聚润投资合计控制超78%的股份 [9] 消费者投诉 - 黑猫投诉平台含"溜溜果园"关键词投诉17条,"溜溜梅"关键词投诉高达445条 [4] - 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问题,如"发霉"、"食品异物"、"食品变质"等 [4] - 有用户投诉在"溜溜梅官网旗舰店的脆青梅"中发现"被别人咬过"的产品 [5] - 公司对投诉普遍存在不回复现象 [7] 经营状况 - 在安徽、福建等八省推广青梅种植30余万亩,总产值近200亿元 [8] - 2022至2024年营收从11.74亿元增至16.16亿元,但毛利率从38.6%波动至36% [9] - 原料成本占比从41.7%攀升至47.7% [8] - 梅类产品贡献超98%的收入,品类单一化风险凸显 [8] 研发与营销 - 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骤降43.8%至1894.8万元 [8] - 明星代言费用高达1.06亿元,占净利润的71% [8] - 试图通过梅冻、西梅等新品拓展边界,但研发投入断崖式下降 [8] 资本运作 - 2024年6月红杉中国通过减资方式退出 [9] - 2019年个人投资者李青在A股申请撤回后以1.185亿元转让股份 [9] - 股权高度集中或影响决策透明度 [9] 行业警示 - 过度依赖流量营销、忽视产品本质导致信任危机 [10] - 食品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质量与口碑 [10] - 需从源头把控原料质量、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售后服务 [10]
济川药业19亿交班背后的增长困局:王牌产品失速、研发投入乏力、高分红掏空未来
新浪证券· 2025-07-23 15:49
控制权交接与要约收购 - 济川药业实控人曹龙祥将济川控股10.10%股权以1010万元转让给儿子曹飞,曹飞间接控制上市公司56.07%股权并触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 [1] - 预存18.95亿元保证金(占最高收购总额94.48亿元的20%)后仅0.1%流通股份接受要约,交易响应极低 [1] - 曹飞曾个人出资5亿元溢价54%收购万鸿集团,显示其资本运作能力 [1] 业绩下滑与核心产品困境 - 2024年营收80.17亿元(同比降16.96%),归母净利润25.32亿元(同比降10.32%),2025年一季度营收15.25亿元(同比降36.51%),净利润4.4亿元(同比降47.91%) [1] - 三大核心产品集体失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因说明书修订及13省医保清退导致2024年清热解毒类收入萎缩超20%,库存量增64.20% [2] - 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因集采价降80%致市场份额萎缩,消化类产品库存量增23.85% [3] -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市场份额46.52%,但2024年库存量激增199.29% [3] 财务与运营指标恶化 - 2024年毛利率下滑4.76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再降2个百分点 [3] - 存货周转天数114.61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10.01天,均为近三年新高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占营收比重由2023年35.88%降至2024年27.15% [3] 营销与研发失衡 - 2024年销售费用29.54亿元(占营收36.85%),日均营销支出809万元,研发投入仅4.45亿元(占比5.55%) [4] - 小儿便通颗粒累计研发投入5141.92万元,不足全年销售费用1.8% [4] 高额分红与现金流分配 - 2024年拟分红19.2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75.93%),2020-2024年累计分红超50亿元 [5] - 曹氏家族通过56.07%控股架构成为分红主要受益者,2024年研发费用不足分红总额四分之一 [5] 研发管线与商业化挑战 - 小儿便通颗粒需经历审评周期、渠道重建等漫长过程,商业化前景存疑 [6] - 流感新药玛硒洛沙韦片和长效生长激素处于上市申请阶段,但市场竞争充分,难短期填补业绩缺口 [6]
王俊凯也带不动?植物医生IPO大喊重研发却悄悄缩减超20%研发人员
凤凰网财经· 2025-07-15 15:17
公司概况 - 公司以"4500家门店、1400万会员"数据启动A股IPO,成为国内首个单品牌美妆上市企业[1][5] - 董事长谢勇持股79.14%,IPO前进行上亿元分红并为主要受益人[1] 内控与合规问题 - 报告期内累计收到16张行政处罚单,涉及虚假宣传、供应链监管不力等问题[1][5] - 全资子公司因价格欺诈、未执行进货查验制度等被罚,单笔罚款最高2.5万元[5] - 加盟商销售含禁用成分"苯乙基间苯二酚"化妆品被罚8.5万元,虚假宣传"国礼"属性被罚0.5万元[6] - 截至2025年5月31日,32家直营门店未取得卫生许可证[6] 财务表现与渠道结构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1.17亿/21.51亿/21.56亿元,增速仅1.6%/0.22%[7] - 同期同行增速显著:林清轩从7.59亿港元增至13.28亿港元,贝泰妮从50.14亿增至57.36亿元[7] - 经销渠道收入连续下滑,2024年减少221.55万元,经销商数量净减少169家(2022年初3999家→2024年底3830家)[8][9] - 直营渠道收入增长4096.75万元,2024年498家直营店贡献7.89亿元,单店平均收入158.51万元 vs 经销店35.65万元[10] 研发与营销投入 - 宣称累计研发投入超2亿元,但研发人员两年减少36人(降幅21.69%),总员工数增加259人[13] - 2024年销售人员达2601人,为研发人员20倍[14] - 核心技术依赖委外研发,王牌产品石斛兰系列技术多为购买[14] - 2024年销售费用7.43亿元,为研发费用10倍以上[14]
翼菲智能港股IPO:2024年售后服务费翻了3倍 最大客户收入暴跌 80后董事张子超全年领薪超900万元
新浪证券· 2025-07-11 11:49
公司上市计划 - 公司拟以"18C特专科技公司"规则于香港主板上市,农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1] - 公司已完成12轮融资,融资金额合计6.34亿元,Pre-IPO轮投后估值达36.04亿元 [1][4] - 募集资金拟用于机器人技术开发、生产线开发及产能建设、发展海外业务网络等 [1]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工业机器人企业,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制造及商业化 [3]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中国轻工行业工业机器人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1.2% [3] - 主营业务以直销模式为主,贡献逾九成收入,直销客户数量从69名增至275名 [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28.54%,但持续亏损,3年累计亏损超2亿元 [6][7] - 机器人本体收入快速增长,从814.3万元增至5572.4万元,占比从5%升至20.8% [7] - 毛利率波动较大,2022年26.7%,2023年降至18.3%,2024年回升至26.5% [6] 客户结构 - 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始终超过50%,但最大客户A收入从1.16亿元降至0.64亿元 [7][8] - 客户A收入占比从71.2%降至23.7%,客户C收入从540万元增至1510万元 [7][8] - 公司不与主要客户订立长期合约,客户留存率波动较大 [8][9] 经营开支 - 销售开支快速增长,从1478.9万元增至5314.9万元,占收入比重从9.13%升至19.83% [10] - 2024年售后服务费同比大增313.40%至1200.5万元,占销售开支22.6% [11] - 研发开支增速低于销售开支,研发费用率从21.1%降至14.4% [11] 财务状况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从2811.2万元增至1.38亿元,周转天数从72天增至128天 [13] - 资产负债率从43.84%升至88.42%,现金及等价物2289.5万元,计息借款1.35亿元 [14]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累计2亿元,营运资金依赖外部融资 [14] 高管薪酬 - 董监高薪酬总额从405.8万元增至1173.6万元,2024年同比增长190.50% [16] - 董事张子超2024年薪酬917.3万元,其中股份支付871.5万元,占董监高股份支付总额90.94% [17] - 销售人员人均年薪19.95万元,高于研发人员14.70万元 [12]
毛戈平股价大涨家族成员成最大获益者? 营销开支是产品成本的3倍多、生产全靠代工
新浪证券· 2025-07-02 10:18
港股新消费市场回暖 - 2024年下半年港股新消费市场出现回暖迹象,诞生"新新消费势力" [1] - 毛戈平2024年12月登陆港交所,发行价29.8港元/股,截至6月30日收盘价108.3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263% [1] 公司上市历程 - 毛戈平上市之路历时近8年,2016年首次递交招股书,2024年12月成功登陆港交所 [2]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38.85亿元,同比增长34.6%;净利润8.81亿元,同比增长32.8% [3] - 2024年综合毛利率84.4%,较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 [5] - 彩妆产品毛利率83.6%,护肤产品毛利率87.2%,化妆艺术培训及相关销售毛利率69% [5][7] 品牌与产品结构 - 收入高度依赖主品牌MAOGEPING,2024年上半年占比99.3%,副品牌至爱终生仅占0.7% [8] - MAOGEPING定位高端,产品售价高,2021-2024年综合毛利率维持在83.4%-84.8% [8] 营销与研发投入 - 2024年销售及营销费用19.04亿元,销售费用率49%,同比增长34.8% [9] - 2024年研发成本3231.1万元,占比不足1% [9] 生产模式 - 产品生产全部依赖外协加工,委聘8家ODM/OEM供货商 [9] - 截至2024年底在建工程2.93亿元,与杭州生产设施及研发中心建设有关 [10][11] 股权结构 - 上市前毛氏家族持股比例达89.31%,创始人毛戈平直接持股43.63%,其妻汪立群持股11.34% [11][12] - 上市后毛氏家族仍掌握绝大多数股份,直接持股74.89% [14] 分红与上市动机 - 上市前夕毛戈平曾两次大手笔分红,近9亿元流入毛氏家族口袋 [14] - 公司一边大额分红一边上市募资,被质疑上市动机 [15]
圣桐特医赴港上市,单一产品贡献9成收入;上市前大额分红4.67亿,2.44亿进入创始人口袋
搜狐财经· 2025-06-27 15:50
公司概况 - 圣桐特医是一家特医食品提供商,主要从事特医食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旗下有5大产品线:过敏防治产品、早产儿产品、无乳糖产品、全营养产品及代谢障碍产品 [5] - 公司已推出14款主要特医食品产品,另有16款主要新产品正在研发中 [8] - 公司最早可追溯至2005年,作为圣元国际集团旗下圣元营养的特医食品事业部成立,2011年成为国内首家获批生产特医食品产品的企业 [1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91亿、6.54亿和8.34亿,3年间增长1.7倍 [8] - 毛利率长期维持在71%,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71.8%、71.0%及71.0% [8] - 净利率较低,2024年仅为11.3% [16] - 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0.84亿、1.7亿及0.94亿 [15] 业务结构 - 收入严重依赖单一产品,过敏防治产品贡献收入占比从2022年85.5%增长至2024年90.3% [8][9] - 其他产品线收入占比均未超过10%,早产儿产品、无乳糖产品、全营养产品等占比逐年下降 [9] 研发与营销 - 研发投入不足,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651.1万、1081.2万、1330万,占营收比重均低于2% [13] - 营销费用高企,同期分销及销售费用分别为1.92亿、2.67亿、3.29亿,占营收比重约40% [13] 市场地位 - 在国内婴儿特医食品市场拥有9.5%的市场份额,位居市场第三名 [14] - 在整个国内特医食品市场中,公司是国内品牌第一,但市场份额仅为6.3%,前三名均为外企,合计占据近70%市场 [14] 运营效率 - 存货周转天数逐年增加,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54天、113天、155天,3年增长187.04% [14] 分红与募资 - 2022年至2024年累计分红4.67亿,其中2024年及2025年股息尚有240万未支付 [15] - 控股股东张亮家族通过圣元香港等实体合计持有公司52.26%股权,分红中可获得2.44亿 [17] - 公司计划将上市募得资金用于研发投入,与前期低研发投入形成对比 [16] 上市背景 - 公司存在对赌协议,若未能在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IPO,股东特殊权利将恢复效力 [18] - 控股股东张亮曾推动圣元国际在纳斯达克上市并私有化,旗下另一公司美泰科技也曾尝试资本市场运作 [17]
九阳股份业绩连跌,空降的总经理不到3年就辞职了
齐鲁晚报· 2025-06-18 10:51
公司管理层变动 - 总经理郭浪因个人原因辞职,不再担任公司及子公司任何职务,业内普遍认为业绩持续恶化是导致其离职的关键因素 [1] - 郭浪于2022年12月从戴森大中华区总裁空降九阳担任总经理,任职不足三年 [1] - 郭浪任职期间公司业绩加速下滑,其2024年薪酬大幅缩水43%,从492万元降至280万元 [1]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0年的112.24亿元降至2024年的88.49亿元,净利润从9.4亿元暴跌至1.22亿元,缩水近90% [2] - 2024年销售费用高达15.06亿元,同比增长13.43%,销售费用率攀升至17.02% [2] - 2024年研发投入降至3.61亿元,同比下降7.19%,研发费用率降至4.08% [2] 产品表现 - 作为营收主力的食品加工机系列品类营收从2020年的47.44亿元下滑至2023年的29.4亿元 [1] - 唯一出现正增长的西式电器系列到2023年增速仅为2.6% [1] 经营策略分析 - 公司采取"重营销、轻研发"策略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2] - 销售费用增加但效果不理想,研发投入缩减为未来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埋下隐患 [2]
国产美妆赴港IPO:1700元香水割不动贵妇
凤凰网财经· 2025-06-03 16:52
核心观点 - 公司业绩高增长依赖巨额营销驱动,2024年营销推广开支达3.65亿元,占营收30%,同比增长95%,远超50.3%的营收增速 [1] - 公司呈现"重营销、轻研发"模式,研发投入仅占年收入约3%,研发人员占总员工3.1% [1] - 高端化战略面临挑战,1700元香水、2600元精华等高价产品引发市场争议 [3][30] - 营销合规风险显现,2024年初因违规宣传被罚2.1万元,2021年因功效表述不准确被罚5万元 [2][2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6.91亿元、8.05亿元、12.1亿元,三年营收翻倍 [5] - 2022年净亏损590万元,2023年净利润8450万元,2024年净利润1.87亿元 [5] - 毛利率持续提升,从2022年78%增至2024年82.5% [8] - 净利率从2022年-0.9%提升至2024年15.4% [17] 业务结构 - 精华油是核心品类,2024年销售额4.48亿元,占收入37%,较2022年31.5%提升 [8][10] - 防晒霜增长最快,从2023年288万元增至2024年3640万元 [8] - 乳液及爽肤水、精华液收入占比持续下降 [9] 渠道变化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从2022年45.2%提升至2024年59.1% [11] - 品牌自营线上直销2024年贡献52.5%总收入,达6.35亿元 [11] - 线下直营店收入占比从2022年51.3%降至2024年32.9% [12] 门店扩张 - 直营门店从2022年318家增至2024年342家,增幅7% [15] - 联营模式门店从2022年48家激增至2024年132家,增长175% [15] - 整体门店数从2022年366家增至2024年506家 [16] 营销投入 - 2024年营销开支3.65亿元,同比增长95%,占营收30% [18] - 营销开支增速(95%)远超营收增速(50.3%) [19] - 销售和营销团队1739人,占员工总数85.2% [21]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2110万、1970万、3040万元 [21] - 三年累计研发投入7120万元,不足2024年营销投入两成 [21] - 研发团队仅64人,占员工总数3.1% [21][22] 高端化争议 - 1700元香水价格高于爱马仕畅销款(1460元),后下架调整 [30] - 2600元奢宠焕颜精华市场接受度低,淘宝显示仅售27单 [30] - 消费者对涨价不满,小红书存在大量吐槽 [31]
调味品掀“餐桌争夺战”行业普遍重营销轻研发
南方都市报· 2025-05-23 07:08
行业整体表现 - 调味品行业2024年面临"倒春寒",18家上市公司中四成营收下滑,八家净利润下滑[2] - 2025年一季度超半数企业营收持续萎缩,部分企业净利润加速下滑[2] - 行业渠道剧烈震荡,涪陵榨菜削减607家经销商(-18.74%),佳隆股份经销商从156家暴增至535家(+242.95%)[2][6] 重点公司业绩 - **雪天盐业**:2024年营收53.91亿元(-13.9%),净利润3.03亿元(-57.13%);2025年Q1营收11.31亿元(-27.24%),净利润0.267亿元(-85%)[4] - **中炬高新**:2024年净利润8.93亿元(-47.37%),2025年Q1营收/净利润双降(-25.81%/-24.24%)[4] - **加加食品**:2024年巨亏2.43亿元,主因加工业务终止、植物油销量下降及营销费用增加[5] - **天味食品**:2025年Q1营收6.41亿元(-24.8%),净利润0.74亿元(-65.41%)[5] - **佳隆股份**:经销商激增但业绩疲软,2024年营收仅增3.02%至2.68亿元,盈利0.25亿元[6] 渠道与营销策略 - 涪陵榨菜优化经销商2632家(-18.74%),严控价格并区隔线上线下渠道[6][7] - 雪天盐业2024年削减超3000家经销商,2025年Q1再减2000家[8] - 11/18家企业销售费用增长,莲花控股销售费用1.8亿元(+79.6%)远超研发投入4058万元(+41.26%)[8] - 海天味业销售费用16.28亿元(+24.73%),研发费用8.39亿元(+17.35%)[9] 行业结构性矛盾 - "重营销轻研发"成通病:18家企业研发费用占比均<5%,销售费用占比普遍>10%,恒顺醋业销售费用占比达17.95%[9] - 成本与创新博弈加剧,部分企业通过渠道下沉(如佳隆股份)或客户优化(如雪天盐业)应对压力[6][8]
调味品餐桌“争夺战”:中炬高新等净利腰斩,加加食品巨亏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18:08
行业整体表现 - 调味品行业2024年四成企业营收下滑,8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雪天盐业、中炬高新等龙头企业净利润几近"腰斩"[1][2] - 2025年一季度超半数企业营收持续萎缩,天味食品一季度净利润暴跌超57%[1][11] - 行业经历剧烈渠道震荡,涪陵榨菜一年砍掉607家经销商,雪天盐业省外网点骤减超3000家[1][17] 重点公司业绩 - 雪天盐业2024年净利润3.03亿元同比下滑57.13%,营收53.91亿元同比下滑13.90%;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0.267亿元同比大跌85.64%[3][4] - 中炬高新2024年净利润8.93亿元同比下滑47.37%,2025年一季度营收、净利润分别下滑25.81%、24.24%[3][9] - 加加食品2024年巨亏2.43亿元,主因销售收入下滑及市场费用增加[3][9] - 天味食品2025年一季度营收6.41亿元同比下滑24.8%,净利润0.74亿元同比下滑57.53%[5][11] 渠道与经销商动态 - 行业经销商分化明显:佳隆股份经销商数量同比暴增242.95%至535家,但营收仅微增3.02%[12][14] - 涪陵榨菜经销商数量减少607家至2632家,主因严管价格及优化渠道[13][16] - 雪天盐业经销商减少超3000家,一季度再减2000家,系营销战略升级优化客户[17] 费用结构分析 - 18家企业中11家销售费用增长,莲花控股销售费用1.8亿元同比激增79.60%,但营收增速仅25.98%[18][20] - 海天味业销售费用16.28亿元同比增长24.73%,研发费用8.39亿元同比增长17.35%[20] - 行业普遍"重营销轻研发",恒顺醋业销售费用占比达17.95%,加加食品占比17.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