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旅游

搜索文档
5国新入列,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入境游市场再迎利好
证券时报网· 2025-05-16 13:22
免签政策扩容 - 中国宣布自2025年6月1日起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持普通护照人员实行30天内免签政策,涵盖商务、旅游、探亲等目的 [1] - 政策旨在提升中外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1] 入境旅游市场影响 - 免签政策扩容将促进入境游发展,提升中国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和目的地形象 [2] - 携程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接近翻倍,其中阿根廷订单增长168%,巴西、智利增长超80% [2] - 去哪儿平台显示"五一"期间新增免签五国护照持有者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5% [2] 行业数据表现 - 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入境游主要客源地包括缅甸、韩国、马来西亚等,占外国游客总数57.4% [3] - "五一"期间全国边检机关保障出入境1089.6万人次,日均217.9万人次,同比增长28.7%,其中外国人出入境111.5万人次,增长43.1% [4] - 免签政策入境外国人达38万人次,同比增长72.7% [4] 平台业务增长 - 携程"五一"期间入境游订单同比激增130%,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为热门目的地 [4] - 上海、深圳、义乌等地入境游订单分别增长138%、188%和60% [4] - 去哪儿平台显示"五一"期间成都、厦门、南京等目的地入境游增长一倍 [5] 文化经济联动 - 免签政策将促进中国与五国文化互鉴,激活"双向解码"的文化引力,推动入境游双向发展格局 [3] - 免签与离境退税政策结合催生"旅游+购物"新模式 [4]
全球首个在线旅游国际标准推动平台从“撮合型”向“责任型”转变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5-16 11:51
国际标准《服务指南》发布 - 全球首个在线旅游国际标准《旅游及相关服务 在线旅游机构(OTA)在线住宿预订平台服务指南》发布,立项时以97.22%的高赞成率通过[1] - 标准由中国牵头制定,发布后立即被英国等同采用为国家标准[1] - 标准研制历时3年,汇聚16个国家及5个国际组织的专家智慧[1] - 标准旨在规范在线住宿预订服务,消除国际旅游信息差,减少大数据杀熟、捆绑消费和隐性消费等乱象[1] 标准制定过程 - 2021年10月14日立项表决获得35票赞成、1票反对(赞成率97.22%),反对票来自爱尔兰专家[2] - 爱尔兰专家反对原因是标准立项时未包含无障碍服务内容,后续采纳了其建议[2] - ISO/TC 228对应成立WG 19"在线旅游机构(OTA)"工作组,由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秘书长姚歆担任召集人[2] - 标准编制流程包括征集和立项、草案编制和征求意见、审查、发布4个阶段,一般周期3-5年,本次历时3年[4] 标准主要内容 - 包含"关键无障碍功能清单",确保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预订零障碍"[3] - 建议平台不根据浏览记录、消费习惯等大数据分析设定不公平交易条件[6] - 针对隐性消费问题,建议不将接送服务、租车优惠券等服务设置为默认选项[6] - 构建真实、公平的评价体系,严控商家"刷好评"和用户"刷差评"[7] - 建议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验证评论真实性[7] 行业影响 - 携程作为国内最大在线旅游平台之一,已推出"优选退改"标签、跨国多语言客服体系,引入AI筛查虚假评论[7] - 标准推动平台从"撮合型"向"责任型"转变,促进行业良性发展[8] - 在国内有助于打造"中国服务"金字招牌,吸引更多入境游[8] - 在国外可减少中外旅游信息差,帮助中国游客境外安心游[8]
爆火的AI旅行,翻车了
创业邦· 2025-05-16 11:12
AI旅游行业现状 - 用户对AI旅行产品的使用呈现组合式特点 常结合chatbot类 传统OTA大厂类 通用型AI产品和旅行垂类产品进行规划[6][7] - 仅有少部分用户完全依赖AI规划行程 多数仍保持半信半疑态度 常需结合人工定制师意见[7][8] - 产品可用性显著提升 体现在信息整合 可视化地图生成 旅伴管理等功能 但可靠性仍存不足[8][12][14] 市场竞争格局 - AI旅游领域已出现明显整合趋势 Layla收购Roam Around Mindtrip收购Thatch等案例显示行业加速整合[17] - 传统OTA巨头对AI持保守态度 Airbnb和Booking高层均表示对AI旅游规划前景持观望态度[21][22] - 创业公司面临资源挑战 在用户数据积累和上游资源方面与传统OTA存在差距[20] 创业者特征 - AI旅游创业者背景多元 包括科技大厂人才 连续创业者和行业专家[23][24] - 创业者普遍具有旅游行业背景或热情 遵循应用层创新特征 注重场景痛点挖掘[24] - 商业化路径分化 部分选择B2B解决方案快速变现 部分坚持社区优先策略[25][26] 产品分类 - chatbot类:包括chatGPT 豆包 DeepSeek等通用聊天机器人[6] - 传统OTA大厂类:如Booking Expedia 飞猪 马蜂窝等平台内置AI功能[6] - 通用型AI产品:包括搜索类(夸克 秘塔)和Agent类(Manus 扣子空间)[6] - 旅行垂类产品:国内有圆周旅迹 指北旅行等 国外有Wanderboat Mindtrip等[6]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产业链、政策、市场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文旅跨界融合加速,在线旅游平台交易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6 09:23
行业概况 - 在线旅游(OTA)指消费者通过网络预定旅游产品或服务的过程,涵盖机票、酒店、度假等预订服务[1][2] - 行业萌芽于1997年,1999年携程和艺龙成立标志着行业正式开启,经过20余年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2] - 2024年旅游在线交易率达51.5%,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17.8%至2.07万亿元[1][12]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景区、酒店、航空公司等旅游服务供应商[3] - 中游为携程、同程、飞猪等在线旅游平台,提供一站式预订服务[3] - 下游为个人和企业消费者,支持服务包括支付、旅游金融等[3] 产业环境 - 2024年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78.6%,较2023年增长1608万人[5] -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国家出台《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系列政策规范行业发展[7] - 政策支持平台发挥数据优势,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加强监管和标准制定[7] 产业现状 - 2020年在线旅游预订用户3.42亿人,同比下滑17.2%,2024年恢复至5.48亿人,占网民49.5%[10] - 文旅跨界融合加速,短视频、直播等助力打造"文旅名片",推动用户增长[10] 企业格局 - 携程通过资源积累和规模效应持续领先,2024年营收532.94亿元,同比增长19.73%[14][18] - 同程旅行整合微信生态流量,2024年营收42.38亿元,同比增长34.8%[14][16] - 抖音凭借内容营销优势吸引资源入驻,成为品牌曝光新渠道[14] 发展趋势 - 智能化服务深化:AI和大数据推动精准推荐和智能客服,提升转化率[20] - 跨界融合加速:与金融、文化等领域合作,拓展旅游分期、研学旅行等产品[21] - 市场下沉与全球化:二三线城市用户增速超一线,头部平台加速海外布局[22]
年轻人,爱上「拼好假」
36氪· 2025-05-16 07:48
旅游行业趋势 - 五一假期国内出游人次达3.14亿 同比增长6.4% [5] - 跨市住宿订单占比突破80% 连住两日及以上用户比例达20% [3] - 出境游商品预订量持续增长 冰岛等小众目的地预订量同比增超170% [6] 消费行为变化 - 小城旅游商品预订量同比平均增长超100% 200元以下酒店占比达50% [5][6] - 全国人均租车消费同比增长24% 平均租车时长延长至4天 [8] - 亲子游需求激增 平遥古城门票订单翻倍 应县木塔门票增长175% [10] 新兴旅游模式 - "机票+落地自驾"成为新标配 异地自驾订单占比85% [8] - 海滨城市订单暴涨 晋江增长328% 海口增长133% [12] - 户外运动话题浏览量显著 徒步话题达27.8亿 浮潜4.3亿 [13] 文化娱乐联动 - 大型演出观众超200万人次 票房收入12.12亿元 [18] - 二次元展会密集举办 《明日方舟》音乐会吸引24.5万线上关注 [20] - "音乐演出+文旅"模式兴起 北京观演订单增长20% [18][20]
政策红利释放,便利服务吸引海外客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6 06:21
入境旅游市场复苏 - "五一"假期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迎来强劲复苏 入境游订单量同比激增130% [6] - 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保障1089.6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 日均217.9万人次 较去年增长28.7% 单日最高峰达229.7万人次 [7] - 上海邮轮口岸"五一"假期出入境邮轮12艘次 出入境旅客超3.7万人次 5月5日单日客流近3万人次创复航新高 [11] 政策支持效果显著 -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后首个"五一"假期 外国游客从上海入境后打卡苏州园林等景点 [5] - 中国对韩国试行30天入境免签政策 韩国旅客从仁川乘船至烟台通关效率显著提升 [7] - 六部门联合优化离境退税政策 义乌市场因"240小时过境免签+离境退税"吸引外国游客从上海杭州入境后专程购物 [9] 区域市场表现分化 - 湖北武汉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70% 长江夜游活动升级吸引肯尼亚埃及等观光团 [12] - 陕西团队入境游接待团数达330个 同比增长91.8% 重点景区单日接待量126.24万人次同比增长10.76% [13] - 四川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14% 成都订单量激增130%跻身全国前五 九寨沟/黄龙/都江堰景区入境游客量同比增幅33%-70% [14] 消费业态升级趋势 - 文化体验类产品受追捧 成都"美食采买+烹饪教学"全流程产品带动当地美食体验订单量增长6.8倍 [10] - 天津古文化街茶馆相声吸引外籍游客 滨海机场口岸入出境外国人同比增长77.2% 免签政策受益者增长超4倍 [10] -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境外游客量环比上涨93% 奉节白帝城三国文化等深度游产品受青睐 [10]
【法治之眼】 游客购票无法使用第三方平台须担责
证券时报· 2025-05-16 03:26
第三方平台门票销售乱象 - 消费者反映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的景区门票和导游服务存在"未使用即被核销""退票规则模糊""客服推诿"等问题,导致行程受阻和经济损失 [1] - 旅游旺季官网门票售罄时,游客转向第三方平台购票,但购票后无法在景区使用且陷入退票难 [1] - 第三方平台存在推卸责任现象,有的将问题归咎于游客"去晚了",有的声称是"卖家个人行为" [1] 法律监管问题 - 根据《电子商务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平台经营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而未采取必要措施的,需承担连带责任 [1] - 旅游监管部门可依据《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对失责平台进行处理,包括责令改正、罚款2-10万元,情节严重的罚款10-50万元或停业整顿 [2] - 许多景区已明确声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平台销售门票,建议游客通过官方渠道购票 [2] 消费者维权途径 - 当商家无法退款时,消费者应对第三方平台采取法律行动,因为平台未尽责采取必要措施 [2] - 投诉或起诉平台是维护权益的合法手段,但维权需要时间和经济成本,导致很多游客放弃 [2] - 第三方平台售卖无法使用且不退款的票务行为可被视为诈骗进行追责 [3] 行业建议 - 景区可考虑对未经授权的第三方平台采取法律行动 [2] - 维权应从平台入手,因为平台作为服务提供方难逃责任 [3]
假期酒店订单突遭取消或涨价 OTA平台呼吁市场规范各方共守
深圳商报· 2025-05-16 01:01
酒店民宿行业五一假期"毁约"现象 - 社交平台涌现大量投诉,反映酒店民宿在消费者抵达后单方面取消订单、临时涨价或要求补缴数倍差价,严重损害消费体验 [1] - 典型案例:深圳市民三月预订的五一酒店在入住当天被告知无法办理,现场重订价格暴涨数倍,最终通过旅游平台协调解决 [1] - 商家毁约手段包括虚构"设备升级"理由、诱导消费者通过私人渠道低价取消订单等,利用假期供需失衡牟取暴利 [1] 毁约行为背后的行业动因 - 假期集中出行导致热门地区房源紧张,部分商家发现散客愿支付数倍溢价后,通过隐蔽手段(如谎称装修)欺骗已预订顾客 [2] - 相较于节前毁约,节中毁约维权成本更高:消费者因行程紧迫被迫接受涨价,且后续维权意愿低 [2] - 动态定价虽是市场常态,但部分消费者误将价格波动归咎于OTA平台"杀熟",实际定价权在酒店民宿资源方 [2] 平台应对措施与行业机制 - 携程等主流平台推出保障措施:优先协调原酒店升级或预订周边同等级酒店并承担差价,对违约商家实施警告、流量降权等处罚 [2] - OTA平台澄清定价机制:平台收益与商家实际订单量挂钩,高价导致订单流失会损害平台长期利益,不存在系统性"杀熟"行为 [2] - "越搜越贵"现象源于低价房型售罄后系统自动展示高价房源,以及不同代理商拿房成本差异导致的价格分层 [3] 消费者应对建议 - 选择透明化程度高、保障机制完善的平台可有效规避商家投机行为 [3] - 动态定价的核心逻辑是供需平衡,消费者需区分合理价格浮动与恶意涨价 [2][3]
第一批AI旅游的「受害者」,已经出现了
36氪· 2025-05-15 11:58
行业现状与用户反馈 - AI旅游产品可用性提升但可靠性不足,用户反馈行程规划存在信息过时、不符合实际人数等问题[1][5][15] - 用户使用呈现组合式特点,常见搭配包括chatbot类(如DeepSeek)+垂类产品(如圆周旅迹),仅少部分用户完全依赖AI规划[7][8][9] - 产品功能进步体现在地图可视化行程、旅伴管理、社区内容集成等方面,但存在点位推荐大众化、信息实时性不足等缺陷[10][12][14] 市场竞争格局 - 市场形成四类产品阵营:chatbot类(DeepSeek/豆包)、OTA大厂类(飞猪/Booking)、通用型AI(谷歌Gemini)、垂类产品(Wanderboat/圆周旅迹)[5][6] - 行业整合加速,Layla收购Roam Around,Mindtrip兼并Thatch,呈现"大鱼吃小鱼"态势[18] - 传统OTA巨头态度保守,Airbnb CEO认为AI旅游规划仍处早期阶段,Booking CEO对技术前景持保留态度[22] 创业生态与商业模式 - 创业者背景多元,包括科技大厂人才(微软/谷歌)、连续创业者、旅游行业专家,普遍具备"热爱旅游"标签[23][25] - 商业化路径分化:Mindtrip推出B2B解决方案快速变现,部分企业选择社区优先的慢增长模式[25] - 创业公司面临资金压力,Tern开发者披露持续烧钱困境,行业存在低频消费、履约能力等核心挑战[19][21] 技术应用与行业特性 - 生成式AI被寄望于推动旅游行业供需精准匹配,但行业低频、强客资、强供应链特性构成技术落地障碍[2] - 红杉资本提出AI商业逻辑需从"卖工具"转向"卖收益",反映行业盈利模式探索进入新阶段[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