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行业
icon
搜索文档
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热销 探索地方债国际化更多可能性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8
深圳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 深圳市2024年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在香港成功发行 规模为70亿元 峰值订单规模达480亿元 订单倍数高达6.9倍 创历史新高 [1] - 此次为深圳市连续第四年赴香港发行离岸债券 国际投资者认购踊跃 显示对深圳经济发展及城市信用的强烈信心 [1] - 簿记定价峰值订单规模480亿元 订单倍数6.9倍 反映国际投资者对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热切关注 [1] 债券发行细节与创新 - 发行期限涵盖2年期 3年期 5年期和10年期 其中2年期发行规模9亿元 定价利率2.15% 3年期发行规模27亿元 定价利率2.2% 5年期发行规模24亿元 定价利率2.33% 10年期发行规模10亿元 定价利率2.5% [2] - 此次为内地地方政府首次在境外发行10年期中长期债券 同时创新发行3年期低碳城市主题绿色债券 [2] - 发债募集资金将投向医疗卫生 教育 基础设施 轨道交通等项目 [2] 债券发行的意义与影响 - 有利于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吸引更多元化投资者 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3] - 进一步丰富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金融产品 增强市场活力 [3] - 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增强人民币产品对国际投资者吸引力 [3] 未来展望 - 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有望持续扩容 当前整体规模较小 期限结构偏短 [3] - 未来可探索更大规模离岸地方债发行 并探索更长期限债券品种发行 [3]
今年以来长债收益率持续下行 短期或维持区间震荡格局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8
本报记者 韩 昱 比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中提到,"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也给中央银行带来新的挑战。美国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启示我们,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 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 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 用。" 6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二季度(总第105次)例会提到,在经济回升过程中, 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 此外,央行8月9日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 以来,国债收益率持续较快下行,6月下旬,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2.2%关口,创20年来新低,已明显 偏离合理中枢水平,不断累积金融风险。7月1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必要时将 择机在公开市场卖出,平衡债市供求,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 明明表示,预计后续债市将维持区间震荡格局。央行在《报告》中再次提到对长期债券收益率的关注, 同时对于资管产品未来收益率回落的风险也进行了提示。因 ...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 不断夯实存款保险基础保障功能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5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日前撰文表示,十年来,存款保险制度稳健运行,在保护广大存款人合 法权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发 展之路。展望未来,人民银行要保持定力、锐意进取、久久为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功 能,从夯实法律基础、强化保障功能、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健全风险处置机制等方面,着力推动存 款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完善存款保险法律体系。积极研究推进存款保险法立法工作,借助金融法、金融稳定法、 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立法修法契机,在法律中强化存款保险各项核心职能,明确我国存款保 险定位于金融安全网三支柱之一,夯实存款保险履职的法律基础。 二是不断夯实存款保险基础保障功能。坚守"存保为民"理念,紧扣挤兑风险防控的目标导向,深入 群众,贴近基层,聚焦认知薄弱人群和金融生态不佳的重点地区,持之以恒做好存款保险宣传,进一步 强化公众存款有保障的心理预期,提升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度。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加 快推进基金积累,拓宽基金资金来源,进一步健全存保基金应急补充机制,有力保障中小银行改革化险 和风险处置需要。 三是强化金融风 ...
前5月新增社融18.63万亿元 5月末M2同比增长7.9%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15:21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 2025年前五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6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83万亿元 [1] -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38万亿元,同比多增1123亿元 [1] -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963亿元,同比多减1690亿元 [1] - 委托贷款减少113亿元,同比少减802亿元 [1] - 信托贷款增加627亿元,同比少增1723亿元 [1] -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343亿元,同比多增1662亿元 [1] - 企业债券净融资9087亿元,同比少2884亿元 [1] - 政府债券净融资6.31万亿元,同比多3.81万亿元 [1] -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504亿元,同比多444亿元 [1]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 - 2025年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26.16万亿元,同比增长8.7% [2] -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2.86万亿元,同比增长7% [2] -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1.19万亿元,同比下降31.5% [2] - 委托贷款余额为11.22万亿元,同比增长0.4% [2] - 信托贷款余额为4.36万亿元,同比增长5.4% [2] -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2.27万亿元,同比下降7.4% [2] - 企业债券余额为32.91万亿元,同比增长3.4% [2] - 政府债券余额为87.39万亿元,同比增长20.9% [2] -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1.87万亿元,同比增长2.9% [2]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 - 5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7%,同比低1个百分点 [3] -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3%,同比低0.1个百分点 [3] - 委托贷款余额占比2.6%,同比低0.3个百分点 [3] - 信托贷款余额占比1%,同比低0.1个百分点 [3] -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0.5%,同比低0.1个百分点 [3] - 企业债券余额占比7.7%,同比低0.4个百分点 [3] - 政府债券余额占比20.5%,同比高2.1个百分点 [3] -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8%,同比低0.1个百分点 [3] 货币供应量 - 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5.78万亿元,同比增长7.9% [4][5] - 狭义货币(M1)余额108.91万亿元,同比增长2.3% [5] - 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5] - 前五个月净投放现金3064亿元 [5] 人民币贷款 - 5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70.2万亿元,同比增长6.7% [6] -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6.32万亿元,同比增长7.1% [6] - 前五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68万亿元 [6] - 住户贷款增加572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62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347亿元 [6] -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9.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1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16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645亿元 [6] -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57亿元 [6] 外币贷款 - 5月末外币贷款余额5394亿美元,同比下降16.3% [7] - 前五个月外币贷款减少27亿美元 [7] 人民币存款 - 5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24.08万亿元,同比增长8.3% [8] - 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316.96万亿元,同比增长8.1% [8] - 前五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4.73万亿元 [8] - 住户存款增加8.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73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07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3.07万亿元 [8] 外币存款 - 5月末外币存款余额9901亿美元,同比增长19% [9] - 前五个月外币存款增加1372亿美元 [9] 银行间市场 - 5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55%,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56% [9] - 5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67.2万亿元,日均成交8.8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4.9% [10] - 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8.6%,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5%,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9.1% [10] - 5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55%,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18个和0.3个百分点 [10] - 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56%,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16个和0.26个百分点 [10] 跨境人民币结算 - 5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31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0.99万亿元、0.32万亿元 [10] - 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0.61万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0.2万亿元、0.41万亿元 [10]
中国人民银行将开展4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新华社· 2025-08-08 15:21
中国人民银行逆回购操作 - 中国人民银行6月16日将开展4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期限为6个月(182天)[1] - 6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已开展1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期限为3个月(91天)[1] - 6月全月共有1.2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到期 两次操作后全月将实现净投放[1] 市场流动性情况 - 6月处于半年末流动性考核关键节点 叠加同业存单大规模到期等因素 全月金融机构对流动性需求较高[1] - 中国人民银行提前提供中期资金支持 体现对市场的呵护[1] 买断式逆回购工具 - 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24年10月推出的工具[1] - 该工具可增强1年以内的流动性跨期调节能力[1] - 有助于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1]
交易商协会:发行人及承销机构不得事先约定债券发行利率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1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6月16日发布关于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承销规范的通知。通知明 确,发行人、承销机构(包括主承销商和承销商)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发行承销,公平对待所有投资 者,不得事先约定债券发行利率,不得以"返费"等手段扭曲市场价格,不得以代持、互持等方式谋取不 正当利益。 通知提出,主承销商应充分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不得将包销变相作为主动投资争揽客户的手段。 承销机构开展余额包销应当报价公允、程序合规,并严格按照发行文件披露的方式确定余额包销利率。 余额包销不得挤占有效申购投资者认购规模,余额包销利率不得低于投资者有效申购利率上限。 通知明确,承销机构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承销费率报价参与债券项目竞标。发行人、承销机构应按照 商业约定履行付款义务,不应拒绝支付或拖欠费用。投资者不得协助发行人"自融",不得参与内幕交 易、操纵市场、利益输送、非市场化发行等违法违规活动。承销机构投资债券的,应确保债券发行承销 与投资等业务条线相互隔离,防范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 此外,通知明确,交易商协会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实施自律管理,定期监测债券发行承销业务情况, 并进行市场评价。对违反相关自律规则及本通知的,交易商协会将根 ...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沪“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1
货币政策与上海金融改革 - 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出台多项措施支持经济回升和金融市场稳定,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将持续评估完善 [1] - 在上海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高频汇集分析债券、货币、衍生品等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 [1] - 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推进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1] - 在上海设立个人征信机构提供多元化征信产品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1]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业务规则 [1] - 发展自贸离岸债遵循国际规则拓宽"走出去"企业和"一带一路"企业融资渠道 [1] 上海金融创新试点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实现优质企业与境外资金高效融通 [2] -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等试点 [2] - 推动上海首批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券 [2] - 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完善外汇市场产品序列便利汇率风险管理 [2] 全球金融治理 - 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向少数主权货币并存竞争格局演进,主权货币国需强化财政纪律和金融监管 [3] - 新兴支付基础设施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向高效安全包容多元方向发展 [3] - 国际金融组织应强化经济监督职能引导各国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 [3] -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 [3]
央行八项政策举措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1
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运营 - 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 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服务数字金融创新 [2] - 该举措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降低传统跨境支付成本 并可能在金融市场催生新的业务模式与产品 [2] - 数字人民币的可追溯性有助于监管机构更好地维护金融秩序 [2] - 为人民币在跨境支付、清算和流通方面提供便利 加速数字人民币的国际推广 为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提供更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支付解决方案 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占比和影响力 [2] 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 创新业务规则 支持上海发展离岸贸易 发展自贸离岸债 [3] - 遵循"两头在外"原则和国际通行的规则标准 拓宽"走出去"企业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 [3] - 该政策反映出中国对国际贸易和离岸金融业务的重视 旨在拓宽融资渠道 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3] - 为上海探索更多金融创新模式 带动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的增加 [3]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包括开展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业务、"跨境贸易再融资"业务、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等试点 [4] - 积极推动上海首批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券 [4] - 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业务试点可能是以信用方式发放再贷款 支持在沪商业银行向外贸企业提供融资 [4] - "跨境贸易再融资"业务试点可能是以再贴现支持在沪商业银行向进出口企业提供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 [4] - 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试点可能是将其支持的范围扩大至部分转型金融领域和地方特色产业 [4] 外汇市场产品序列完善 - 会同证监会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 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更好管理汇率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5] - 该政策标志着中国外汇市场建设将进入全新阶段 填补境内市场外汇期货的空白 完善市场结构 拓展外汇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5][6] - 丰富且多元化的外汇市场产品体系能够有效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外汇市场交易 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 [6] - 更为完善的境内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将增强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和意愿 [6]
聚焦“政采贷”创新实践 拓宽企业供应链融资新维度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15:21
宁波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 - 公司积极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通过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精准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1] - 依托"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高效完成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支持供应链融资[1] - "政采贷"产品以政府采购合同回款为主要还款来源,为供应商提供信贷业务[1] 政采贷产品应用案例 - 浙江GY科技作为小微企业通过"政采贷"获得500万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1] - 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在线融资申请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1] - 该产品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企业的融资困境[1]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继续聚焦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合作场景[2] - 积极参与政务数字化改革,扎根当地政企服务[2] -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打破企业融资瓶颈[2] - 致力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2]
广东转型金融进阶:破局、探索与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4:57
金融创新助力绿色转型 - 东莞农商银行推出"零散工业废水指标数据挂钩贷",将融资成本和授信额度与企业的废水处理量、排放达标稳定性等核心环保指标直接挂钩 [1] - 广东金融业通过金融创新手段助力企业绿色投入"变现",积极赋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1] - 广东率先落地全国首批玻璃行业转型票据,并逐步将转型金融贷款覆盖至水泥、玻璃、陶瓷等建材细分领域,进而拓展至钢铁、铝业、化工、水上运输等多个高碳行业 [1] 转型金融发展现状 - 截至目前,全省金融机构已累计发放符合转型金融标准的贷款39笔,总金额达33.6亿元 [2] - 银行的观念已从"要不要做"转向"怎么做",但与新能源等纯绿项目相比,转型金融在落地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3] - 高碳排放行业如钢铁、水泥等,因属于"两高一剩"行业,银行按照传统信贷政策很难支持其低碳转型 [3] 转型金融标准制定 - 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制定航运、化工等七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 [3] - 广东以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为抓手,按照"标准先行、试点突破、多方协作"的推进思路,探索金融支持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广东路径 [3] - 广东陶瓷转型金融标准自2023年8月立项,经过一年的充分调研、测算、意见征求和完善,于2024年9月最终正式发布 [4] 转型金融项目落地 - 对于设备更新改造项目,金融机构需以项目立项批复文件、可研报告、环评报告、低碳转型访谈纪要等为依据,对比改造前后的碳排放和能耗,确认环境效益改善后才给予融资支持 [5] - 广州农商银行为惠州某铝业公司发放了广东首笔3000万元"铝行业转型金融+碳足迹挂钩"贷款,联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联合赤道进行转型认定 [5] - 可持续挂钩贷款需经过三个步骤:企业制定量化转型方案、金融机构联合第三方机构评估方案可行性并放款、在贷款期限内持续跟踪评估实施效果 [6] 广东转型金融探索 - 2024年9月,广东率先全国推出陶瓷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6] - 今年7月25日,《广东省造纸行业转型金融实施指南》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全国首个聚焦造纸行业的转型金融团体标准 [6] - 工商银行惠州市分行借鉴天津的《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转型金融实施指南》,发放了广东首笔"转型金融+技改再贷款"落地惠州,为某龙头石化集团的核心项目提供超过80亿元授信支持,已发放7.3亿元 [7] 企业转型成效 - 广东某水泥企业与华兴银行成功落地一笔转型金融挂钩贷款,利率与转型效果挂钩,切实帮助企业节省了财务费用,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8] - 广东在转型金融信息披露方面针对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整,包括优化信息披露维度、放宽信息披露频次等,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转型负担 [8] 政策支持与建议 - 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贴息实施细则》,对制造业用于购买设备、技术改造等用途的新增银行贷款,按不超过银行贷款利率的35%进行贴息 [9] - 业内人士建议,可参考其他省份的转型项目库机制,由工信等政府部门联合金融监管部门牵头搭建企业和转型项目的项目库,为金融机构解决项目来源不足的问题 [9] - 监管层面可进一步明晰信贷支持导向,合理指导银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度放宽相关融资限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