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先进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重庆涪陵组建先进材料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 抱团研发攻克技术难关
人民日报· 2025-07-28 06:12
公司动态 - 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建成120头多孔高密度纺丝生产线,实现高强力耐高温聚氨酯弹性纤维产业化,新增销售收入逾2亿元 [1] - 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动28家单位,调配262名专家人才,打破企业壁垒 [1] - 公司副总经理赵风轩担任仿生催化剂和钌催化剂前体制备项目首席科技官,统筹调配多家成员单位专家人才,实现人才共享 [1] 行业创新 - 重庆市涪陵区先进材料产业2024年产值达1388亿元,占全市比重超1/4 [1] - 创新联合体采用"产业出题、人才揭题、各方答题"模式,确定21个技术项目攻坚团队 [2] - 联合体建立"成果转化共享池"和"知识产权联合体",实行阶梯式收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 [2] 研发成果 - 联合体成立以来转化成果11项,新申请专利16项,7项重点科研项目获市级立项支持 [2] - 2024年上半年涪陵区材料产业规上工业产值749.4亿元,同比增长6.8% [2] - 先进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2]
“融”出幸福味,长株潭一体化加速提质
长沙晚报· 2025-07-25 10:10
产业协同 - 长株潭地区一季度生产总值突破5385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9.6%,长沙以3712.38亿元体量稳居主引擎地位 [3] - 湘江科学城76个政府投资项目加速推进,湘江科学中心封顶(2026年建成),长沙市一中湘江科学城校区今秋开学,白庭路、科创大道等融城干道及湖南钢铁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同步建设 [3] - 三市形成错位竞争格局:长沙主攻工程机械与电子信息,株洲深耕航空动力与轨道交通,湘潭聚焦先进材料,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集群跻身国家级,工程机械与计算系统产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 [3] - 雨韶、雨华飞地园区加速建设,渌口(长沙)飞地孵化器组建,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发布100项科研成果 [3] - 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上"长株潭造"智能装备引全球客商关注,三市首次以都市圈整体形象赴深招商,深化"研发在长沙、配套在株潭"等模式 [4] 交通网络 - 长沙地铁1号线北延一期通车,4号线北延线施工中,长浏快线提速,长浏、长宁、长株3条磁浮城际快线推进,将形成全国首个"磁浮都市圈" [6] - 新韶山南路通车,白庭路、科创大道施工加速,暮坪湘江特大桥合龙,连接长沙南部与大王山片区 [7] - 虞公港完成万吨级船舶靠泊,湘江长沙至城陵矶一级航道上半年完成年度投资54.8%,建成后破解枯水期瓶颈,中欧班列(长沙)开行量连续4年保持千列规模 [7] 生态与文旅 - 天心区南托街道东窑港理想村通过生态修复转型为集民宿、研学、市集于一体的微度假综合体,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8] - 绿心保护条例落地,国家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创建中,长沙奥体中心、跳马片区绿道二期等项目开工,湖湘绿厅、三市峰等项目前期推进 [9] 民生服务 - 长沙品牌中小学校托管株潭14所学校,湖南师范大学竹埠港实验中学为合作共建案例 [10] - 三市16家三甲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二级以上医院"一卡通",200项高频政务服务"跨域通办",288种电子证照互通互认 [10]
30家!2025年重庆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公示,一文解析申报单项冠军享受哪些政策红利?
搜狐财经· 2025-07-24 14:36
重庆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录 - 重庆市公示2025年度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录,共30家企业入选,涉及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 [1] - 入选企业包括太极集团、宗申机车等传统产业"渝企老字号"和鑫景特玻、海润节能等新兴产业"渝企生力军" [1] - 入选企业需满足长期专注制造业某一环节或产品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近3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4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低于1亿元)等条件 [1][1]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特点与价值 -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深耕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或工艺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的标杆企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1] - 这类企业通过长期专注与创新突破,在特定产品领域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是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支撑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节点 [1] 政府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支持政策 - 重庆市对新认定的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资金奖励,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单项冠军 [2] - 政府将在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强链补链行动、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上市融资、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2] - 深圳对获得"国家级单项冠军"和"市级单项冠军"称号的制造业企业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额外红利 - 政策护航:政府将"一企一策"提供财政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支持、市场开拓扶持、融资增信等帮助 [3] - 上市扶助:单项冠军企业更容易受到金融资本关注,有助于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和发展 [4] - 信贷优惠:银行对单项冠军企业开放低息贷款及专项信贷额度,优先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5] - 品牌影响:有利于提高企业在细分市场的地位、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知名度 [6] 申报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申报过程中面临市场研究能力不足、数据来源单一且缺乏有效验证机制、政策调整响应效率滞后等挑战 [6][7] - 引入智库级第三方机构如前瞻产业研究院可提供佐证服务,其申报过审率达95%,已助力500+企业获取"行业地位证明" [7][16] - 前瞻产业研究院深耕6600+细分市场,是国内唯一自主研发产业大数据并获得"双软"认证的产业咨询机构 [16]
聚“创”发力,天桥区近三年共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63亿元
齐鲁晚报网· 2025-07-15 13:46
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 天桥区聚焦新能源装备、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先进材料三大优势产业,系统推进科技创新资源整合 [1] - 通过产业链聚合、创新链耦合、服务链整合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 [3] - 规上工业企业总体年产值突破17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3] 新能源装备产业 - 以德源电力为链主,吸引输变电设备、变流器等11家上下游企业,推动研发-制造-销售无缝衔接 [3] - 德源电力在新能源装备领域发挥链主作用 [3] 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产业 - 以德晟机器人为链主,集聚科亚电子、希润自动化等多家重点企业 [3] - 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园,打造集研发、中试、产业化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基地 [3] - 德晟机器人研发的高端智能装备工业母机平台攻克钢管、冶金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 [4] 先进材料产业 - 依托建邦胶体、银丰纳米等领军企业形成集群优势 [3] - 建邦胶体银粉销售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前三位 [4] - 推动材料技术向高性能、多功能集成、特种应用的高端层级跃升 [3] 科技创新成果 - 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省、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近100个 [4] - 近三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63亿元 [4] - 近两年累计取得重大技术突破14项,授权发明专利539件 [4] - 中科卫星(山东)科技集团创造我国星载SAR领域多个第一 [4] 人才队伍建设 - 培养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67人,海右名家领军人才59人,高层次外籍人才40人 [4] - 形成高水平研发团队 [4] 企业培育成效 -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20年的156家增长至582家 [5] - 高新技术企业由2017年的37家发展到461家,8年增加11.5倍 [5] - 成立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吸纳成员单位100余家,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余个 [5] 金融服务支持 - 搭建天桥金融超市综合服务平台,涵盖政策申报、银行融资等多领域服务 [5] - 为20余家公司解决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问题 [6]
2024年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现有规上企业308家
齐鲁晚报网· 2025-07-15 13:46
园区概况 - 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是2006年由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 规划面积14 85平方公里 地跨黄河两岸 形成"一园两区"整体布局 [1] 产业发展 - 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 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 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和集成电路 新型建材两大特色产业 获评国家火炬济南新型功能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3] - 现有规上企业308家 高新技术企业242家 2024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47亿元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 7% 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9 7% [3] - 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区71 9% 工业产值占比84 5% 是全区工业经济的核心引擎 [3] 产业链发展 - 围绕建邦胶体 银丰纳米 德源电力等龙头骨干企业项目 建成配套需求 客户群体和生态伙伴三张清单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3] - 强化招商引资 增资扩产 项目孵化三大发展动力 持续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发展 [3] - 联动部门 街道 协同推进机器人产业园等12个特色产业园建设 形成"1+12"联动招商 协同发展格局 [3] 产业布局 - 黄河北片区规划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桑梓组团 以建设工业大生产基地为核心 重点打造百亿级特色工业集群 [4] - 黄河南片区紧邻城市核心区域 以建设总部经济 研发基地为核心 重点打造标志性"亿元楼" [4] - 基本完成片区6个城中村拆迁改造 释放可利用土地1700亩 [4] - 规划建成新材料产业科技园 济南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各类特色产业载体400万㎡ [4] 创新服务 - 与山东师范大学 济南大学等高校机构共建产学研平台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 省级院士工作站等 [4] - 济大科技园已培育科技企业103家 [4] - 创新成立"产业联盟联谊之家" 促进产业链 供应链 银企 校企对接 [4] - 引入社会资本打造"金融超市" 提供政策申报 融资 应急转贷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累计服务企业200余家 [4][5] 人才引进 - 去年成功引育省市级人才9人 硕博青年人才90人 [5] - 依托园区产业载体及济大科技园 济南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载体 推动人才与产业融合 [5] - 去年省博士后大赛 市双创大赛落地注册企业8家 新增市级以上人才平台8家 形成"人才+项目+产业"联动格局 [5]
2025年四川省德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锚定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目标,全力推进“3+1”主导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4 09:25
德阳市现代化产业体系架构 - 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产业协同为纽带、绿色低碳为底色,构建"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立体化架构 [1][14] - "3+1"主导产业包括机械装备(东方电气等链主企业推动高端化智能化)、材料化工(新能源材料技术突破)、食品饮料(品质化品牌化)、数字经济(智改数转赋能全链条) [1][14] - 新兴产业聚焦通用航空与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 [1][14] 德阳市经济运行表现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265.4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位列全省前列 [4] -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8.5:51.4:40.1,工业主导地位巩固,第二产业增加值1677.1亿元(增长9.1%,贡献率64.2%) [4][5] - 工业增加值1525.2亿元(增长9.3%,贡献率6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52户,增加值增速14% [7] 主导产业发展数据 - 机械装备产业增长15.8%,材料化工增长16.9%,数字经济增长16.5%,食品饮料保持7.9%增速 [7] - 高技术制造业实现22.5%爆发式增长,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速达48.8% [7] - 工业总产值突破4800亿元,利润总额超310亿元,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双百强" [7] 科技创新成果 -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5家,高新技术产业营收突破1700亿元(增长12%) [10] - 突破32项"卡脖子"技术:国机重装完成超大吨位高温合金冶炼、东方电机研制150兆瓦级冲击式水轮机转轮、东方汽轮机实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商用化等 [10] - 技术合同成交额53.6亿元(增速142%),转化成果3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7项 [10] 产业空间布局 - 形成"两带两山、一轴一核"空间格局,中心城区为创新引擎,成德绵发展轴构建先进制造产业带 [17][19] - 培育5个全国影响力产业集群(东方电气智能装备、二重重装新材料等),配套3个省级实验室与5个中试基地 [19] - 农业空间打造"天府粮仓"核心区,生态空间强化龙门山-邛崃山屏障,城镇空间依托成德绵城市发展轴 [17] 重点企业分布 - 高端装备制造:东方电气集团(发电设备)、国机重装(核电压力容器)、宝石机械(石油钻采装备) [21][23] - 先进材料:四川省玻纤集团(玄武岩纤维)、东树新材料(风电叶片复合材料) [21][23] - 电子信息:德阳三环科技(电子陶瓷)、亨通精密铜箔(锂电铜箔) [21][23] - 新能源:东方电气风电(海上风电机组)、英杰新能源(光伏逆变器) [21][23] - 航空航天:爱思达航天(商业火箭结构件)、天域航通(货运无人机) [21][23] 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 科技创新驱动:突破航空材料、工业软件等技术,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体系 [24][25] - 绿色低碳发展:以氢能、光伏、储能等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施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6] - 区域协同深化:与成都共建产业园区,参与"一带一路"推动高端装备"走出去" [27]
15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大创新团队揭晓
苏州日报· 2025-07-11 08:27
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 - 苏州新入选4名顶尖人才和15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大创新团队 [1] - 顶尖人才计划累计集聚海内外全职院士25人 去年新引进院士专家10人 [1] - 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已立项资助62个重大创新团队和3835名领军人才 [1] - 15个新入选团队聚焦"卡脖子"技术 包括人工智能(6个) 集成电路(3个) 生物医药(2个) 先进材料(2个) 光子(2个)领域 [1] 团队构成与支持政策 - 15个团队中8个由海外归国人才领衔 多名成员有国内外头部企业经历 [2] - 重大创新团队可获最高3000万元项目资助 领军人才和核心成员可获最高200万元购房补贴 [2]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创新 -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团队获奖体现校地合作成果 将加速创新项目推动和成果转化 [2] - 团队致力于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 助力苏州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外籍人才综合服务平台“魅力苏州”启用
国际金融报· 2025-07-09 23:17
大赛概况 - 第二届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苏州落幕,157个决赛项目参与角逐,7个项目获一等奖[1] - 大赛覆盖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光子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及仪器仪表、新能源、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七大科技行业赛道[1] - 大赛吸引超3000个项目报名,海外项目占比近50%,博士学位参赛选手超60%[1] - 大赛足迹遍及旧金山、波士顿、首尔、新加坡等12座城市[1] 大赛机制与支持 - 以苏州"1030产业体系"为蓝图,链接全球百家高校、百家顶级机构、百家链主企业[1] - 通过29场行业复赛和"技术+资本+产业"多维评审机制遴选157个总决赛项目[1] - 一等奖项目将直接认定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并获得最高3000万元创业助力金[1] - 获奖项目可获得落地奖励、人才政策绿色通道、股债联动等支持[1] 行业趋势与投资观点 - 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科创领域投资持续加码[2] - 中国在研发与工程师红利、供应链生态、数字化普及等方面具有"技能密度"优势[2] - 应用层是AI价值累积的核心,垂直领域智能体蕴含巨大机遇,尤其是在"AI+"或"+AI"应用端[2] - "出海"是未来十年中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策略[2]
“智造之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苏州日报· 2025-07-04 08:35
苏州工业经济表现 - 1至5月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9万亿元 同比增长4.7%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1% [1] -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1%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2% 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1]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7.75万元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1.77﹕1 [3] 产业集群发展 - 形成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和11个千亿级产业 [3] - 获批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 - 实施"核心产业+"战略 推动电子信息+数字经济 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融合发展 [3] 智能制造升级 - 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3万个 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个 "灯塔工厂"7家 [4] - 建成"东数西算"长三角算力调度中心 构建覆盖通算 智算 超算 量算的完整算力体系 [4] - 目标到2026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万亿元 [2] 人工智能产业 -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 增长超20% [5] - 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67家 其中上市企业32家 全球独角兽7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81家 [5] - 出台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若干措施 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 [6] 新兴产业发展 - 罗氏诊断在华最大单笔投资项目在苏州奠基 建成后年产值可达百亿元 [7] - 协鑫光电GW级钙钛矿产业基地投产 为全球首个GW级叠层组件生产基地 [7] - 低空产业集聚整机制造企业超30家 配套企业超350家 45个项目集中签约落地总投资超50亿元 [7] 绿色低碳转型 - 一季度转型低效工业用地5461亩 新开工"工业上楼"项目56个 全年目标转型10000亩 [8] - 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93家 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9个 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6家 [8] - 建设零碳工厂4家 近零碳工厂36家 通力电梯光伏发电年发电量超300万度 [8] 产业生态建设 - ESG产业创新中心签约近70家企业 首批24家企业正式入驻 [9] - 深入洽谈ESG产业项目300余个 围绕七大行业引入全产业链资源 [9] - 苏州持续打造市场化 法治化 国际化营商环境 2025年全球招商大会签约417个项目总投资超3400亿元 [6]
全国首家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江苏后,发生了什么
新华日报· 2025-06-30 20:4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 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南京、苏州为核心承载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5] - 中心设立5亿元早期项目转化启动资金池,支持概念验证和孵化,项目成熟后可转化为股权[10] - 出台20项专项政策包括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资产单列管理等,9个月内对接高校成果4300余项,转化落地121项[12]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案例 - 北京大学"星智云开"团队利用基因编码膜电位探针技术,研发效率提升百倍,成功注册公司并落地南京[2][4][7] - 南京医科大学的超声波肾周脂肪无创消融技术通过分中心对接4000万元融资,已进入临床阶段[9] - 中国药科大学靶向蛋白药物团队获1700万元融资,生产线进入调试阶段[10] 分中心运营与服务模式 -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为高校团队提供国际标准仪器、专业算法及18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资源对接[7][9] - 各分中心组建100人以上专业团队,50%以上为职业技术经理人,采用"一高校一团队"全链条服务模式[13] - 共享创新空间面向全国高校开放,覆盖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领域[14] 政策与生态支持 - 教育部出台10条举措支持区域中心建设,包括建立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库及定向研究生招生计划[12] - 江苏省将成果转化成效纳入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考核,加权赋分激励科研人员[17] - 构建多部门联动机制,涉及教育、科技、发改、工信、财政、金融等领域协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