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

搜索文档
资金抢筹港股科技板块,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连续多日获净流入,规模频创新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6 15:53
恒生科技指数由港股上市公司中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市值最大的30只股票组成,覆盖互联网平台、 新能源车、人工智能等赛道,指数当前滚动市盈率位于2020年发布以来20%分位以下。市场上有恒生科 技ETF易方达(513010)等产品,可助力投资者便捷布局港股科技龙头。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港股走势分化,恒生科技指数横盘震荡,比亚迪电子领涨成份股,小鹏汽车-W、中芯国际、地平线机 器人-W涨超2%。近日资金频繁布局相关ETF,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连续7个交易日获净流 入,最新规模达134亿元,创成立以来新高。 华泰证券研报称,近期港股回调主因内外预期修正,但中期流动性宽松逻辑不改,配置上建议寻找景气 改善+低估值板块,尤其强调对科技板块的配置。 ...
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互联网平台创新正当时
搜狐财经· 2025-08-06 01:01
[ 相比商品消费,服务消费不仅频次更高、增长潜力更大,而且带动就业能力更强,"培育服务消费新 增长点"被特别强调,释放出重要政策信号。服务消费线上化加速演进,成为扩容升级的关键方向,其 中创新生态发挥着结构性作用。 ] 精准滴灌:破解消费刺激困局 传统消费刺激常陷于两难:普惠投放易致财政资源耗散,精准施策难触动态长尾需求(那些数量庞大但 相对零散、个性化的需求,通常针对小众市场或细分用户群体)。数字平台通过三重机制破局: 其一,需求感知梢革命。基于实时动态市场信息构建微观需求图谱,智能算法实现补贴的"外科手术式 投放"。突破传统统计滞后性,精准捕捉碎片化、区域化消费意愿,使政策精度提升3倍以上,将财政资 源转化为"信息驱动的政策微积分"。 其二,乘数效应激活。实证研究揭示1:6.76的杠杆率背后,是服务消费的强外部性特质——单点补贴 激活链式消费反应。如清洁服务券衍生家居维修需求,亲子消费带动周边餐饮摄影,形成"核心消费— 关联场景—衍生需求"的正反馈循环。这种生态化扩散效应,使财政资金从"消耗品"升级为"催化剂"。 其三,民生痛点破解。响应"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的顶层设计,平台创新打通公共服务与市场供 ...
策略动态跟踪报告:“反内卷”政策部署和市场定价行至何处?
平安证券· 2025-07-30 10:59
报告核心观点 - 7月以来“反内卷”政策从顶层设计到部门政策逐步落实,行业范围持续拓宽,资本市场定价积极,后续需求端政策协同发力有望带动通胀预期回升和行业基本面改善,建议持续关注相关板块投资机会 [2][19][20] 最新变化 政策进展 - 顶层设计上,中央财经委会议将“反内卷”纳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框架,价格法修订强化低价治理决心,《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新增“反内卷”针对性条款 [2][5] - 行业范围上,“反内卷”从新兴制造和传统周期领域向民生消费领域拓宽,多部门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治理,行业协会加强自律引导 [2][6] - 落实情况上,多数行业“反内卷”停留在政策部署或行业协会引导阶段,部分传统周期和新兴制造行业进入初步落实阶段,需求端政策积极信号在积累 [2][7][8] 市场表现 - 7月以来资本市场对“反内卷”定价积极,近一周新催化推升通胀预期,资金情绪升温,权益和商品市场共振上涨,债市调整 [11] - A股市场7月1日 - 7月25日上证指数涨4.3%,申万一级行业除银行外几乎全线上涨,上游周期行业弹性更高 [13] - 商品市场7月1日 - 7月25日南华商品指数涨6.2%,整体弹性高于权益市场,多晶硅、焦煤、玻璃领涨 [16] - 7月23日以来期货交易所增加商品价格干预,7月28日商品和权益市场周期板块同步调整,市场风格切换 [18] 市场展望 - “反内卷”政策决心明确,市场共识凝聚,后续需求端政策协同有望带动通胀预期和行业基本面改善,建议关注相关板块配置机遇 [20] - 参考供给侧改革行情经验,目前市场“反内卷”行情定价处于“预期催化”阶段,短期资金情绪回归理性后,中长期投资机会仍值得关注 [20] - 结构上建议关注两条主线,一是传统中上游周期行业,二是中下游新兴制造行业 [20]
重回盛夏的港股,与中国大公司“共舞”
财富FORTUNE· 2025-07-23 21:04
港股市场复苏与IPO热潮 - 2025年港股迎来盛夏行情,与《财富》中国500强企业赴港二次上市潮形成共振[1]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资额达1067亿港元,超2023年全年水平,创2022年以来新高[2] - 宁德时代等4家A股公司贡献上半年港股募资额近70%,宁德时代以410亿港元成为全球募资王[2] - 港股单日出现5家企业集体上市盛况,包括蓝思科技等知名企业[1][2] 蓝思科技战略转型 - 蓝思科技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名飙升63位,反映战略转型成效[1] - 公司降低苹果依赖度,加速布局智能汽车、AI眼镜及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赛道[1] - 从A股转港股仅用100天完成上市流程,创下高效记录[1] - 公司计划以港股为支点推动"中国智造"加速出海[1] 赛力斯业务蜕变 - 赛力斯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名从404位跃升至169位,成为升幅最大企业[4] - 公司市值突破2000亿元,从边缘车企转型为新能源领域重要力量[4] - 通过与华为合作开发AITO问界系列,成功打入豪华车市场[4] - 已完成50亿元战略融资,为港股IPO及海外布局做准备[3][4] 互联网平台竞争格局 - 美团2024年股价涨幅超85%,成为外资回流中国资产的风向标[5] - 美团外卖市占率达70%,但面临京东、阿里在外卖和即时零售领域的新竞争[5] - 外资投资逻辑转向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而非政策刺激[5] - 平台经济陷入补贴战消耗战,可能挤占科技创新的资源投入[6] 万达商管资本重组 - 珠海万达商管获太盟投资等机构600亿元战略投资,投资方持股60%[7] - 公司实际经营权与董事会主导权转移至外部投资人[7] - 目前仍保持全球最大商业管理规模,重启上市是核心目标[7][8] 行业变革趋势 - 科技投资人预测2030年代将出现《财富》500强企业加速衰亡的颠覆性变革[7] - 港股成为内地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重要跳板,美的、宁德时代等案例显示出海需求强劲[4] - 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2025年上半年累计涨幅约20%,与IPO热潮形成共振[4]
万亿级大利好!暴涨
中国基金报· 2025-07-21 19:05
港股市场表现 - 7月21日恒生指数涨0.68%至24994.14点,恒生科技指数涨0.84%至5585.5点,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0.6%至9040.2点 [2] - 全日大市成交额2630.12亿港元,南向资金净买入70.51亿港元 [2] - 恒生行业指数中原材料业上涨3.4%,能源业上涨2.9%,地产建筑业上涨1.7% [4] - 美团-W上涨2.75%,美的集团上涨2.12%,京东集团-SW上涨2.11% [4] 水电项目带动基建板块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总投资约1.2万亿元,建设5座梯级电站 [5][6] - 华新水泥上涨85.6%,东方电气上涨65.2%,盘中东方电气一度大涨超700%(机构解读为"乌龙指") [6] - 中国能源建设上涨23.1%,公司大型水电施工业务占比超50%,或直接受益于雅江项目 [8] 互联网平台表现 - 美团-W涨2.75%,阿里巴巴-W涨1.81%,京东-SW涨2.11% [10] - 监管行动推动外卖平台整改激进促销行为,改为发放阶梯式折扣券等策略 [10] - 短期内竞争减弱带动股价回升,长远看市场竞争将更规范,整体抽佣率或下降 [10] 宏观经济展望 - 花旗将今年中国GDP增速预测上调至5%,上半年实际增长5.3% [12] - 下半年出口或继续超预期,全年出口能实现个位数正增长 [12] - 美国对华关税阶段性见顶,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有吸引力 [12] - 下半年内需将呈现分化复苏态势,政策端或供需两端发力 [13] - 财政政策关注"以旧换新"政策加码、育儿补贴政策出台等增量措施 [13]
境外互联网平台涉税信息报送新政全知晓
搜狐财经· 2025-07-21 11:15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核心内容 -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于2025年6月20日正式生效,对境内外互联网平台运营者施加全面报送义务,实现税收监管一体化 [1][2] - 境外互联网平台企业在中国境内提供营利性服务的,被正式纳入税收监管体系,需在2025年7月30日前完成基本信息报送,10月31日前完成首次身份和收入信息报送 [1][3][9] - 国家税务总局同步发布两项配套公告,细化报送要求和代扣代缴程序 [2] 境外平台企业定义与范围 - 境外互联网平台企业指依照外国法律成立,通过境外域名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等营利性服务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3] - 涵盖平台类型包括网络商品销售、直播、货运、灵活用工等20余类,以及提供聚合服务、小程序基础架构等平台 [3][4] - 在境内无运营实体的境外平台需指定境内代理人报送信息 [4] 报送内容具体要求 - 基本信息报送需使用规定表格,变化时需注明 [5] - 仅需报送境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身份信息,包括已登记和未登记两类 [6] - 收入信息报送范围为上一季度向境内销售服务、无形资产的收入,单笔不超过5000元人民币的交易可暂不报送 [7] 报送责任层级制度 - 境内设有运营主体并取得增值电信许可证的,由该主体报送 [4][7] - 境内有运营主体但未取得许可证的,由提供商家入驻等服务的境内主体报送 [4] - 境内无运营实体的,由境外平台指定境内代理人报送 [4] 违规处罚措施 - 初次违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处2-1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处10-50万元罚款并可能停业整顿 [10] - 年度内2次以上违规将被公示并纳入纳税信用评价 [10] - 税务机关可要求平台提供涉嫌违法者的详细交易信息 [11] 持续报送机制 - 季度结束后一个月内需报送上季度身份和收入信息 [13] - 基本信息变更需在30天内报送,发现错误需在30天内更正 [13] - 外币收入按报送当月1日或业务当日汇率折算人民币,12个月内不得变更 [10] 潜在税务影响 - 境外平台可能面临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及企业所得税义务 [11][12] - 向境内提供服务且购买方未代扣代缴的需缴纳增值税 [11] - 构成常设机构的需就中国来源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11]
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新规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第一财经· 2025-07-21 09:01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 - 国务院出台《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国家税务总局配套发布《公告》,旨在落实"五统一、一开放"要求,遏制无序竞争、维护市场公平、促进平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1] - 规定要求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身份信息、收入信息等涉税数据,MCN机构需报送网络主播及合作方涉税信息 [2] - 通过税务与市场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全量获取跨区域线上经营数据,提升对虚假营销、刷单炒信、低于成本价销售等违规行为的监管效能 [2][3] 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 - 平台企业因交易规模大、营收增长快成为地方政府重点招商对象,部分地区违规提供奖补政策形成"政策洼地",导致GDP虚增和资源错配 [4] - 新规通过平台报送的真实经营数据可识别企业虚开发票、虚增销售套取地方奖补等行为,打破"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的信息壁垒 [4] - 有助于遏制地方政府"内卷式"招商,促进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规流动 [4] 统一市场监管执法标准 - 税务部门垂直管理体系(总局至分局五级)具备政策执行统一性优势,确保涉税信息报送主体、范围、标准全国统一 [5][6] - 新规解决平台经济"跨区域经营"与"属地监管"矛盾,消除因地区执法标准差异造成的"监管洼地"和"执法鸿沟" [6] - 通过数据标准化和监管协同化实现跨区域协调,推动税法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 [6] 税收公平与精准监管 - 政策精准区分主体:月销售额<10万元的小微企业仍享增值税免征,年收入≤12万元的个人基本不缴个税 [7] - 重点监管高收入低遵从度群体,如隐匿直播打赏收入的主播、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的平台大商户 [7] - 通过数据比对和风险分析打击虚假申报、隐匿收入等违法行为,使违规者税负回归合理水平 [7][8] 平台经济规范发展 - 新规推动平台内经营者交易透明化可追溯,约束不合规行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2][3] - 促进市场基础制度统一、政府行为规范统一、监管执法统一,为守法经营者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8] - 长期有利于平台经济规范发展,保障市场机制有效运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8]
遏制刷单等无序竞争行为 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新规有何作用(政策解读)
人民日报· 2025-07-21 05:47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核心内容 -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及配套《公告》正式施行,国家税务总局正细化首次报送安排并搭建报送渠道[1] - 政策旨在解决平台内经营者监管难题,通过信息共享提升监管效能,规范招商引资促进资源流动[2][3] - 明确平台企业需报送经营者身份及收入信息,MCN等机构需报送网络主播及其合作方涉税信息[2] - 税务与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全量数据比对可识别虚假营销、刷单、低于成本价销售等行为[3] - 政策有助于打破"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信息壁垒,遏制地方违规奖补行为[3] 监管与执法统一性提升 -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涉税信息报送的主体、范围、口径和频率,消除地域执法差异[4] - 税务部门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跨区域协调,解决平台经济"跨区域经营"与"属地监管"矛盾[5] - 通过数据标准化和监管协同化促进全国统一执法,消除"执法鸿沟"[5] 对纳税人的影响 - 月销售额未超10万元的小微企业仍享增值税免征优惠,年收入不超12万元的个人基本无需缴个税[6] - 政策对平台内超九成中小微企业和从业人员税负无影响,仅精准锁定高收入且纳税遵从度低的纳税人[6] - 可有效识别主播隐匿打赏/佣金、商户转移利润、MCN虚假申报等违法行为[6] 市场环境优化 - 整治不法分子有助于保护守法经营者,维护税收安全[7] -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发展,促进市场基础制度、政府行为尺度和监管执法三统一[7] - 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优化公平竞争环境[7]
报告:上半年金融、科技与高端制造业需求突出 促上海办公室市场小幅回暖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11:49
上海办公楼市场 - 2025年上半年上海办公楼市场新增4个项目,累计供应量达30.2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9% [1] - 第二季度新增2个项目,分别为四川北路滨港中心和浦东新岸商业中心,体量合计16.3万平方米 [1] - 金融业需求占比22%,主要由基金和非银金融机构推动 [1] - 消费品制造业需求占比17%,快消品和家居类企业扩张为主 [1] - TMT行业需求占比16%,跨境电商和互联网平台公司为主要驱动力 [1] - 专业服务业需求占比10%,法律和传媒类企业搬迁扩张需求显著 [1] - 第三方办公运营需求占比6%,反映业主倾向合作运营模式以提升物业吸引力 [1] 办公楼租金与市场展望 - 上半年上海办公楼租金报价同比下降3.0%至每月每平方米247.2元,有效租金下降4.3%至每月每平方米174.4元 [2] - 未来六个月预计新增供应77万平方米,短期内增加市场竞争但有望激活市场流动性 [2] - 高端制造业、TMT和金融领域已显现小幅回暖迹象 [2] - 上海2025年产业布局规划将强化区域差异化定位,吸引优质企业落户 [2] 优质零售物业市场 - 餐饮品类需求占比45%,云贵川菜系中餐品牌表现活跃 [2] - 零售业态需求占比41%,其中服饰品类占比23%,潮流服饰及户外运动品牌布局积极 [2] - 玩具礼品与珠宝饰品品类需求延续热度 [2] - 未来六个月预计新增零售物业供应57.7万平方米,将提升区域商业品质 [3] - 徐汇滨江板块推出"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政府推动商旅文体跨界联动以释放消费潜力 [3]
北京严查电动自行车门店“解限速”“改装远光灯”等问题
新京报· 2025-07-09 11:39
电动自行车改装治理 -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分类治理电动自行车改装乱象 查扣不合格改装车辆并查处违规改装门店 [1] - 7-8月将开展专项检查行动 重点检查销售门店"解限速"和更换大容量蓄电池问题 [1] - 对市民反映强烈的"改装远光灯"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清理线上销售链接 [1][7] 改装类型分类 - 第一种为生产企业源头改装车辆 尺寸重量功率速度均超标 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动销售 2025年发现22处流动销售点位 查扣265辆违规车辆 [2] - 第二种为"硬改" 更换大容量电池大功率电机等 发烧友花费数万元改装 车速高危险大 已查处854起违法行为 查扣1154辆违规车辆 [4] - 第三种为"软改" 通过解码器或APP解除25公里/小时限速 隐蔽性强取证难 已清除8500余条违规链接 [4][5] 目录管理措施 - 精准拦截摩托化大型化电动自行车目录申报 累计退出7005款车型 淘汰率97.5% [2] - 现行目录内177款在售车型 包括102款铅酸车型和75款锂电车型 均为主流品牌 [2] - 推动即时配送企业统一配车 申报产品目录 设置安全检查员 [3] 执法与行业管理 - 制定《现场执法检查指导书》和分级分类管理工作指导 按风险等级分四档处罚 [4] - 聚焦城乡接合部和销售"一条街"等重点区域 采取跨部门联合执法等措施 [7] - 推广《电动自行车经营门店服务指南》团体标准 生产企业对违规门店强化内部处置 [7] - 加强产品目录动态管理 对违规品牌督促整改 严格销售渠道管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