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投注“端到端”:AI驶向物理世界,阿里云加速“闭环”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27 20:43
行业技术范式变革 -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架构正从“多模块多阶段串联”向“端到端一体化”变革,带来范式革命 [1][2] - “端到端”架构推动视觉、语言和行动能力深度融合的VLA架构模型发展,实现通过数据训练自主应对复杂场景 [2] - 产业界认为“端到端”范式革命的拐点已到来,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技术难关 [1] 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 “端到端”技术对数据量与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主流智驾企业单次模型训练数据量需达10P-30P,远超传统的TP到几个PB [3] - 具身智能需要机器理解物理世界并执行复杂动作,涉及视觉、语言及摩擦、形变等物理规律,复杂性远超其他领域 [3] - 具身智能落地面临数据分散、算力需求特殊、通信要求苛刻等研发困境,需要算力、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三位一体的云上AI基础设施 [3] 云厂商的战略布局与解决方案 - 阿里云观察到客户算力需求已处于万卡规模以上,对模型规模、多模态数据处理及合规要求提高 [4] - 阿里云大数据AI平台建立模型、AI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端到端工具四大要素的技术支撑,投入Agentic AI落地的基础设施搭建 [4] - 阿里云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通过统一元数据管理实现对百PB级数据高效管控,并支持Lance格式训练加速与数据压缩 [4][5] 技术解决方案的成效 - 某车企采用阿里云解决方案后,实现百万级任务管理及开发调度,支持上万任务并发,产能达30w clips/天,效率较升级前提升2-3倍 [5] - 阿里云平台满足机器人数据预处理、分布式训练、数据大规模远程回传等需求,提升研发及模型迭代效率 [5] - 目前80%以上中国车企及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的数据处理与模型训推链路运行在阿里云大数据AI平台上 [5] 产业生态合作与竞争格局 - 阿里云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软件工具栈合作,集成Isaac Sim、Cosmos等工具,形成覆盖数据预处理、仿真测试的全链路平台支撑 [6] - 阿里云Data+AI在全模态兼容、弹性可扩展、安全合规等方面处于市场前列,正从技术供应商转变为产业变革引领者 [6] - 未来全球可能仅存5到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阿里云正以饱和式投入推进AI基础设施建设,参与“超级AI云”竞赛 [8]
投注“端到端”:AI驶向物理世界,阿里云加速“闭环”
第一财经· 2025-09-27 20:39
行业趋势:AI技术范式革命 -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架构正从“多模块多阶段串联”向“端到端一体化”变革,带来范式革命 [1] - 具身智能和智能辅助驾驶正推动AI从数字世界进入物理世界,Agentic AI时代到来 [1] - 行业看到“端到端”范式革命拐点到来,但面临新的技术难关 [1] 技术架构变革:端到端优势 - 传统自动驾驶采用模块化技术架构,受制于“感知-决策-规控”分阶段架构瓶颈,依赖人工定义规则 [3] - 端到端架构具备scaling law性质,实现视觉、语言和行动能力深度融合的VLA架构模型 [3] - 新架构只需关注数据和场景训练,就能实现复杂场景自主应对,带来能力快速迭代 [3] 基础设施挑战:数据与算力需求 - 传统自动驾驶训练需几个PB数据,当前主流智驾企业单次训练需10P-30P数据量 [4] - 数据量限制车企模型快速迭代,需要整体大数据并发能力提升 [4] - 具身智能需要掌握物理规律,数据分散、算力需求特殊、通信要求苛刻 [4] - 客户算力需求达万卡规模以上,对多模态数据处理和合规要求变高 [5] 阿里云解决方案:技术支撑体系 - 建立模型、AI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端到端工具四大要素的技术支撑 [5] - 通过元数据管理实现对百PB级数据高效管控,降低数据备份、流动和处理成本 [5] - 支持Lance格式非结构化数据读写和训练加速,提升压缩能力减少存储空间 [5] - 架构升级加速千万级Clip数据生产和千亿级训练数据高性能检索 [5] 实际应用效果:效率提升显著 - 某车企使用阿里云方案后实现百万级任务管理,支持上万任务并发运行 [7] - 产能达30万clips/天,持续突破调度瓶颈,效率较升级前提升2-3倍 [7] - 满足机器人数据预处理、分布式部署、训练和数据远程回传需求 [7] - 80%以上中国车企和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使用阿里云大数据AI平台 [7] 生态合作与战略布局 - 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合作,集成Isaac Sim、Isaac Lab等软件工具栈 [9] - 形成覆盖数据预处理、仿真数据生成、模型训练评估的全链路平台支撑 [9] - 阿里云Data+AI在全模态兼容、弹性可扩展、安全合规方面市场领先 [9] - 公司正超越“技术供应商”角色,成为产业变革引领者 [9] 未来基础设施需求 - 具身智能对云计算有高可用性和“网存算一体”的极端通信需求 [10] - 新计算范式需要超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全栈基础积累 [11] - 未来每个家庭、工厂、公司都需要众多Agent和机器人24小时服务 [11] - 每个人可能需要使用100张GPU芯片,全球可能只有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 [11]
具身智能投资热潮涌动 智能技术从“感知”走向“行动”
新华财经· 2025-09-27 18:33
新华财经上海9月27日电 今年以来,A股市场上具身智能行业公司的股价强劲上涨,近几个月增速更是 明显加快。同时,在一级市场,具身智能赛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26日,安永、复旦大学共同 揭晓"2025最具潜力企业"评选结果,26家企业获"最具潜力企业奖",8家企业获"最具潜力种子企业 奖"。值得关注的是,有14家企业来自具身智能赛道,彰显出中国在实体智能领域的强劲创新活力。 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毕舜杰表示,创新是企业成长潜力的核心源泉,而资本赋能则是实现高增 长的关键支撑。作为人工智能与现实世界交互的重要载体,具身智能正推动智能技术从"感知"走向"行 动",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积极布局、加速进场。 何兆烽表示,纵观全球具身智能的发展格局,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政策支持力度大、商业化落地能力 强,且具有全产业链协同优势。"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形成了'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场景应用'的全产 业链布局。例如具备很完善的硬件供应链,伺服电机、传感器等关键组件可在本地快速匹配,大幅降低 研发成本。目前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涵盖工业制造、家庭服务、危险作业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在这些 场景的商业化落地方面表现突出。" (文章 ...
具身智能,为何成为智驾公司的下一个战场?
雷峰网· 2025-09-26 12:17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具身智能已成为智能驾驶创业者的新战场 多家前智能驾驶高管转入具身智能领域创业[2] - 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 占全球市场约27%[3] - 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 占全球约50% 多家企业宣布2024年量产千台人形机器人[3] - 行业保持40%以上年增长率 为智能驾驶公司提供新增长渠道[21] 技术融合与转型基础 - 智能驾驶与具身智能共享"具身认知"理论框架 均需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互动实现智能[6] - 技术架构高度一致 包含感知层(多传感器融合)、决策层(路径规划)、控制层(运动控制)、仿真层(虚拟测试)四大层级[7] - 感知技术通用性构成第一支柱 SLAM技术同时应用于机器人导航和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8][9] - 决策算法迁移性构成第二支柱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端到端决策系统可双向迁移[10] - 控制系统适应性构成第三支柱 运动控制的动力学建模和实时控制原理高度一致[11] 企业布局与产品进展 - 地平线机器人、知行科技等通过投资并购和设立子公司布局具身智能[4] - 知行科技2024年12月启动具身智能调研 通过收购小工匠机器人获得关节及机械臂开发能力[10][13] - 推出首款大小脑一体化主控制器iRC100 集成128 TOPS算力 支持BEV Transformer和VLA算法部署[14][17][19] - 采用单SoC架构解决多芯片协同痛点 支持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接入[16][18] 商业模式与战略价值 - 形成"人形机器人+专用机器人"双线发展格局 智能驾驶公司可根据技术优势选择切入点[22] - 专业服务机器人毛利率达50%以上 显著高于自动驾驶套件15-25%的水平[23] - 具身智能产品具更强差异化和更低边际成本 核心模块开发后场景适配成本近乎为零[25] - 技术界限逐渐模糊 特斯拉将自动驾驶汽车视为"轮式机器人"并共享AI芯片架构[26]
获10亿美元新融资,为什么Figure的估值3年内飙到390亿美元?
36氪· 2025-09-25 18:36
海外的具身智能赛道,出现了一只超级独角兽。 Figure获得了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390亿美元。 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重要的参投机构包括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NVIDIA、Macquarie Capital、Intel Capital、Align Ventures、 Tamarack Global、LG Technology Ventures、Salesforce、T-Mobile Ventures以及Qualcomm Ventures。 在2024年2月,它获得6.75亿美元B轮融资,由Microsoft、OpenAI Startup Fund、杰夫·贝索斯等参投,C轮融资的主要参与者Parkway Venture Capital、Intel Capital、Align Ventures也均参与B轮投资。 尽管无论是海外还是中国市场,具身智能都是最热的赛道之一,但是连获两轮巨额融资的Figure仍然是现象级的,颇有大模型领域OpenAI的势头,那为什 么这么多顶尖的投资机构青睐它,它的竞争优势和护城河又是什么? 软硬件结 ...
细扒!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6位中国具身智能大佬及背后技术布局!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25 18:07
当前,全球具身智能领域的竞争正日益聚焦于核心人才的储备与创新能力。近日,斯坦福大学联合爱思唯尔发 布的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为中国在该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力量提供了重要参照。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名单共有来自跨维智能、智平方、 智元、 星海图、银河通用5家中国企业的6位相关科学 家入选, 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果,更在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产业化落地中扮演着关键角 色 ,反映出中国在具身智能前沿研究与产教融合方面的持续进展。 跨维智能创始人贾奎,排名为57162,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终身教授,同时担任广东省"珠江人才计 划"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并入选中组部第十二批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是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计算机视 觉及机器学习领域的权威专家。学术方面,贾奎教授成果丰硕,已发表百余篇顶级论文,曾获CVPR 2019最 佳论文候选、ICDP最佳论文奖及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并担任TIP、TMLR等顶刊副主编,以及ICCV、 ICML、NeurIPS等国际顶会主席,在学界享有广泛影响力。 在 技 术 研 发 与 实 践 领 域 , 贾 奎 教 授 成 绩 卓 著 。 他 首 创 Fantasia3 ...
长城基金刘疆:中期看好市场行情 关注算力基础设施与AI应用
新浪基金· 2025-09-24 09:45
市场整体趋势与展望 - 市场近期高位震荡,短期分歧加大,行业轮动节奏加快 [1] - 科技主线虽有阶段性调整,但长期向上的产业逻辑未改 [1] - 对今年9月之后的市场走势维持中期看好,市场整体趋势良性,预计仍存在结构性机会 [1] - 后续需关注市场是否会出现风格再平衡以及小市值个股能否走强 [2] 重点投资方向 - 算力基础设施领域景气度持续攀升,算力芯片、光通信、PCB及液冷等重点细分方向具备深挖价值 [2] - AI应用端随着基础设施完善与技术迭代,端侧产品与云端应用有望涌现爆款,带来全新生态和产业链投资机会 [2] - 具身智能相关场景如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等领域有望受益于AI能力进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2] - 政策支持的重点新兴产业,特别是“十五五”规划重点提出的方向,将成为中长期布局的重要领域 [2]
国泰海通|策略:聚焦科技新催化与反内卷政策加码
主题交易热度与结构轮动 - 上周热点主题日均成交额平均11.18亿元 日均换手率4.24% 环比小幅回升但大类主题整体转跌 [1] - 主题结构轮动加剧 光刻机/半导体设备等国产半导体主题大涨 光模块主题反弹 游戏/机器人相关汽车及配件主题走强 有色/贵金属/金融类主题跌幅居前 [1] - 9月以来主题行情呈现震荡轮动特征 结构上从算力向港股互联网与非AI主题扩散 电新/机器人/游戏/半导体设备等主题轮动表现 [1] 国产算力主题 - 国产AI芯片公司摩尔线程IPO进入上会审议阶段 拟募资80亿元用于自主可控AI芯片相关投资 [2] - 华为召开全联接大会并给出昇腾系列芯片上市时间表 人工智能发展进入规模化/商业化/生态化新阶段 [2] - 应用端加速落地和规模化拉动算力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加速国产算力生态构建 [2] 商业航天主题 - 商业航天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关键领域 低轨卫星频轨资源稀缺全球竞争加剧 [3] - 我国多个星座进入大规模组网阶段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大型液体火箭技术突破 海南商发二期工程加速推进 [3] - 需求爆发/技术创新/场景突破共振 产业迎来规模化发展机遇 [3] 反内卷主题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指出着力整治企业低价无序竞争乱象 [4] - 工信部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 推动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4] - 光伏产业链产能释放和装机量大增 产业链价格大幅下滑 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大增 发电量占比近四成 [4] 具身智能主题 - 科技部部长指出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 [5] - 特斯拉将召开Optimus机器人相关会议 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 智元拟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 资本运作和股权融资进程提速 [5] - 我国具备多种形态机器人规模化生产的产业链配套与应用场景优势 [5]
具身智能之心企业合作邀请函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7 11:14
联系方式 添加商务微信oooops-life做进一步沟通。 具身智能之心是具身智能领域的优秀创作和宣传的媒体平台。近一年内,我们和多家具身公司签订长期合作事 项,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宣传、品牌宣传、硬件代理、联合运营、教育产品研发等。 随着团队的不断扩大,我们期望在上述业务上和更多优秀的公司建立联系,推动具身领域的快速发展。欢迎有 相关业务需求的公司或团队联系我们。 我们期待进一步的合作!!! ...
东阳光集团收购秦淮数据中国 深耕数字经济布局新质生产力
中证网· 2025-09-16 19:07
收购交易概述 - 东阳光集团联合旗下上市公司及多家投资机构组成买方团 以280亿元现金收购秦淮数据中国100%股权[1][2] - 秦淮数据中国是亚太新兴市场领先的第三方算力基础设施运营商 2024年营业收入60.48亿元 净利润13.09亿元 2025年前5个月营业收入26.08亿元 净利润7.45亿元[2] - 截至2025年5月末 秦淮数据中国总资产218.71亿元 净资产95.04亿元[2] 战略转型动机 - 收购标志着公司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转型 旨在开辟新增长曲线[1][7] - 切入高景气数据中心赛道 布局AI时代新基建 构建"技术-能源-算力"业务闭环[2][4] - 算力需求受AI技术推动持续攀升 报告预测2035年AI将为中国GDP贡献超11万亿元(占GDP4%-5%) 算力需求或增长十倍至百倍[3] 协同效应分析 - 东阳光液冷材料与超级电容技术可满足秦淮数据高密度AI算力需求[4] - 依托广东韶关/内蒙古乌兰察布/湖北宜昌等基地的清洁能源储备 可为秦淮数据提供低成本绿电供应[4] - 绿电资源与算力设施结合可强化战略优势并降低核心运营成本[4] 产业布局拓展 - 公司电子新材料板块已构建电子元器件全产业链 近年前瞻布局液冷科技与具身智能产业[5] - 2025年与中际旭创合作布局液冷科技 推出CDU/液冷板等核心产品 研发更高散热功率解决方案[6] - 联合智元机器人成立光谷东智公司 首款人形机器人"光子"已发布 湖北工厂年产能达300台[6] 财务表现支撑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71.24亿元(同比增长18.48%) 归母净利润6.13亿元(同比增长170.57%)[6] - 秦淮数据中国2024年净利润率21.6% 2025年前5个月净利润率28.6% 显示强劲盈利能力[2] 行业前景展望 - 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2024年达1251亿美元 预计2028年增至2227亿美元[3] - 大模型驱动算力投资方兴未艾 资本开支随模型收入增长提升 投资天花板较高[7] - 液冷技术成为主流路线 英伟达新一代服务器明确采用液冷技术 功率达600kW[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