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产性服务业
icon
搜索文档
安徽推动新兴产业培育提质增效
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 - 安徽省提出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力争到2030年打造省级示范基地90个以上、国家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 [2] - 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度培育工程,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0个以上,加快引育总部型龙头企业,构建"龙头+配套"企业生态圈 [2] - 各县(市、区)以开发区为载体,选准1~2个主导产业,力争到2030年实现百亿规模集群县域全覆盖 [3] 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 以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优质量、做强品牌为目标,"一群一策"实施产业诊断,力争到2027年每个县域产业集群建设不少于1个高水平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3] - 引导集群内龙头企业开展集群品牌建设试点,加快由CMT、OEM向ODM、JDM、OBM模式转变 [3] - 推动链主企业开展跨区域、上下游产需对接活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 [3] 未来产业布局 - 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在"7+N"领域实行细分赛道"一业一策",力争到2030年建设3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不少于5个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4] - 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策源作用,集聚国内外头部科创服务机构,培育具有国际战略视野的科技集成服务商 [4] 数字经济与基础设施 - 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国家数据标注基地 [6] - 推动数字技术、数据、场景、平台等互融共生,打造区域支柱型和特色型数字产业集群 [7] - 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改革,打造低成本、高品质、易使用的算力服务供给体系 [8]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 - 支持高水平通用大模型开放调用和本地化部署,加快布局行业垂直大模型 [8]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企业建设智能产线、数字化车间,争创"灯塔工厂" [9] -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提供中小企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9] 创新与金融支持 - 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探索实施科技项目立项时一体部署研发和转化任务 [11] - 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省新质生产力投资平台,赋能重大产业项目、人才团队投资和招引 [12] - 优化调整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加快形成覆盖"科创+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矩阵 [12] 产业生态优化 - 引育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填补政府决策"盲点" [13] - 落实《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检查,提高行政检查质效 [13] - 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 [14] 绿色低碳发展 -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引进和培育具备绿色工艺、绿色技术、绿色管理能力的项目 [14] -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引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和工艺、产品和服务 [14] - 构建重点产品碳足迹体系,培育专业化绿色低碳服务机构,打造一批绿色工厂和零碳园区 [14]
我省出台促进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海南日报· 2025-05-12 10:23
行业品牌提升行动 - 到2027年显著提高海南省品牌建设水平,培育海南名品、中国精品、世界臻品 [1] - 增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竞争力,打造消费领域区域公共品牌 [1] - 完善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品牌体系,包括海南水产种苗、石斑鱼、"海南鲷"等区域公用品牌 [1] - 持续开展"海南鲜品"和市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及应用 [1] - 强化"文昌鸡"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推动文昌鸡全产业链发展 [1] - 推动完成15个以上南药(黎药)道地药材标准认定,实施"海南十大南药"品牌建设工程 [1] 先进制造业品牌 - 围绕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石化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高价值品牌 [2] - 加快构建与海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制造业品牌体系 [2] - 打造"海南商发""海南卫星超级工厂"等特色商业航天品牌 [2] 旅游服务品牌 - 持续擦亮"阳光海南 度假天堂"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 [2] - 丰富海南岛欢乐节品牌核心内涵,探索打造"清凉海岛"旅游新名片 [2] - 高水平举办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 [2] - 积极推进"演艺海南"品牌建设,重点支持海口打造"国际演艺之都" [2] - 支持文昌打造"航天旅游之都" [2] 生产性服务品牌 - 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2] - 推动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打造一批"海南服务"品牌 [2] 生活性服务品牌 - 强化"康养海南"品牌建设,擦亮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品牌 [2] - 持续打造"百道海南菜"品牌,引进知名餐饮品牌30个以上 [2] 老字号品牌振兴 - 完善老字号认定办法与标准,做好海南老字号认定 [3] - 鼓励校企合作开展工匠教学基地、工匠传承工作室和琼崖特色技能大师工作站建设 [3] - 深入挖掘老字号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涵,推进海南特色文化融入品牌建设 [3]
增速全省第2,高于全市GDP和第二产业!一季度泰安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5.6亿
齐鲁晚报网· 2025-05-03 12:35
泰安服务业总体表现 - 一季度泰安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5.6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跃居全省第2位 [1] - 服务业增速首次超过全市GDP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石横特钢集团通过智能配煤系统提升配煤准确率至98%以上,年节约煤炭成本超千万元 [2] - 山东征途科技为200余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年综合效益提升近4亿元 [2] - 泰安市实施现代服务业三年攻坚行动,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 [2] - 一季度泰安市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7%,现代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3] 生活性服务业升级 - 山东健康集团城市服务公司签约46个城市服务项目,创新"公共服务+城市微更新+可持续运营"模式 [4] - 泰安市通过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消费16.66亿元,包括家电、家装厨卫和汽车等 [4] - 一季度泰安市国内旅游收入190.13亿元,同比增长10.63%,泰山景区进山游客127.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57% [5] 市场主体培育 - 泰安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突破600家,提前一年完成三年翻番目标 [6] - 一季度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7%,增速高于全省4.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6] 政策与规划 - 泰安市将继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对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的赋能水平 [7] -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总量质量再突破、经济贡献再提升 [7]
泰兴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探索县域经济新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4-29 05:47
生产性服务业战略布局 - 泰兴市经济总量近1500亿元 工业开票超2200亿元 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升级核心支撑 [1] - "十四五"期间构建"一核两带三极"空间布局 主城区聚焦金融商务 沿江发展科技创新带与港口物流带 差异化打造科技服务 现代物流 电商服务三大增长极 [2] - 2024年出台《两业融合实施方案》 建立"需求画像+精准匹配+动态评估"全周期管理机制 连续四年迭代升级现代服务业招商政策 [2] 创新平台与数字化转型 - 建设黄桥特医所 高新区陶瓷所等研发平台 打造"技术攻关—中试孵化—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3] - 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实施危化品仓储标准化 虹桥商贸物流园引入智能分拣技术 构建"江海河 公铁水"多式联运网络 [3] - 2024年建成国家5G工厂1个 省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 智能制造车间20个 星级上云企业282家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4] 产业融合与价值链重塑 - 精细化工领域建设中试孵化产业园 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生物医药构建覆盖研发至商业化生产的创新生态 [5] - 引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立区域服务中心 搭建"线上+线下"中介服务超市 定制焊接 危化工艺等专项职业培训课程 [6] - 设立4000万元专项基金支持绿色转型 泰隆集团实施设备工艺升级 经济开发区建设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废液资源化 [6] 发展成效与区域定位 - 通过系统性布局破解产业升级桎梏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转型核心抓手 [7] - "一核两带三极"格局深化后 泰兴有望成长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新高地 [7]
江门布局“9+4”现代服务业体系 打造珠江口西岸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4-24 15:54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江门将打造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综合型消费集聚区,推动环五邑华侨广场商 圈打造全市首个百亿商圈;进一步建设好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支持开平—台山整县农文旅融 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高水平运营赤坎华侨古镇;重点发展智慧康养、抗衰老、康复辅助器具、养老服 务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潜力产业,支持港澳等投资者在江门投资新建或运营管理养老服务机构,推动 更多项目纳入"广东院舍照顾服务""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港澳药械通"等计划,创建国家级高水平银 发经济产业园区;高水平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比赛项目等品牌赛事,大力发展体育装备、体育器 材、运动饮料、体育培训等产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经济新高地。 《意见》提出,江门将全面发力9个领域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江门制造"竞争力;大力发展4个领域 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需求。 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江门将支持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江门双碳实验室、国科大智慧安全应急实验室等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建设若干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加快提升深圳 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能级水平;支持珠西国际物流中 ...
21社论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2 09:58
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 截至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3% [1] - 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197.9万户,同比增长7.1%,超过过去三年平均增速 [1] - "四新"经济民营企业共2267.8万户,一季度新设83.6万户,占同期新设民营企业总量的四成以上,同比增长1.4% [1] - 在民用航空、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民营企业展现出充沛活力 [1] 民营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 民营企业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1] - 新能源、电动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行业基本由民企主导,出现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企业 [1] - 通讯电子、电动汽车、半导体等产业链更加完整 [1] - 民营企业带领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方向发展 [1] 制造业升级与国际竞争 - 民营企业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我国占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核心地位 [2] - 技术革命与产业创新驱动的飞轮效应已在各产业领域加速创新迭代 [2] - 我国制造业从价格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初步形成全球竞争力 [3] 生产性服务业短板 - 我国制造业存在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足的短板 [2] - 国际先进制造企业普遍实现由传统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占据价值链高端位置 [2] - 我国制造业企业主要处于制造环节,利润较薄 [2] -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度需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依赖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 [3]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 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打破制造业企业"大而全"格局 [4] - 推动分离和外包服务业务,培育专业性强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4] - 发展面向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新兴服务,探索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 [4] - 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开放体系,提升"中国服务"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4] 服务业开放与协同发展 - 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4] - 引入高水平企业服务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发挥"鲇鱼效应"促进本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4] - 鼓励物流、供应链管理、咨询、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与制造业协同"走出去" [4] - 增强全球服务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中国制造全球综合竞争力 [4]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需波动加大对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造成扰动
券商中国· 2025-03-29 15:35
我国货物贸易和经常账户顺差增长分析 核心观点 - 2024年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顺差7680亿美元 经常账户顺差4239亿美元 体现经济结构优化和制造业竞争优势 [2] - 经常账户顺差持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 经济内外部均衡态势稳固 对全球贸易失衡溢出影响较低 [2] 货物贸易顺差增长驱动因素 - **全球产业分工深化**: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劳动力和资源禀赋投资设厂 202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比27% 加工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顺差21% [3] - **外需周期性波动**:2020-2022年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推动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2%(较2017-2019年+6pct) 2023年外需放缓致出口下降5% 2024年全球制造业复苏带动出口回升7% [4] - **进口价格影响**:原油 矿产品 集成电路等占进口超60% 2022年以来进口价格指数下降拉低进口增速 [4] 经常账户均衡性分析 - **结构特征**:服务贸易逆差因境外旅行需求旺盛 但生产性服务贸易转为顺差 投资收益逆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比超50%相关 2024年经常账户顺差较货物贸易顺差收窄45% [6] - **国际比较**:中国经常账户顺差/GDP比值2.2% 低于日本(4.8%) 德国(5.9%) 2007年峰值9.9%后持续回落至国际合理区间(4%左右) [7] - **经济再平衡**:内需贡献提升 储蓄投资缺口收窄 全球超30个经济体顺差/GDP比值超过4% [7] 未来展望 - 贸易顺差演变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全球产业链布局 内外需变化高度相关 稳外贸政策下顺差有望在合理区间保持稳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