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

搜索文档
黑石又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投中网· 2025-05-19 15:03
黑石集团的保底募资策略 - 黑石集团在欧洲房地产基金BEPIF的10亿欧元募资中承诺9.25%的年回报率,若未达标将以自有资金补偿[2] - 这是继2022年与加州大学投资办公室签署11.25%保底协议后的第二次类似操作,两次均用于解决永续基金流动性危机[2][6][8] - 保底条款在PE行业极为罕见,黑石的做法被质疑破坏行业公平性[2][9] BEPIF基金的困境与应对 - BEPIF基金规模从峰值10亿欧元降至6.25亿欧元,积压超1亿欧元赎回请求[4][5] - 黑石采取多重措施:2024年注资1亿欧元,15个月内抛售7500万欧元关联基金BPPE股份(亏损200万欧元)[5] - 新募资中10亿欧元注资(含3亿欧元用于新投资)将缓解流动性并支持抄底欧洲地产[6] 保底募资的关联交易案例 - 募资后黑石立即以6.3亿欧元收购英国ArchCo公司50%股份,较2019年15亿英镑估值显著降低[7] - 2022年BREIT基金通过40亿美元保底募资结束挤兑潮,但2023-2024年回报率仅-0.5%和1.95%,远低于11.25%目标[10] - 黑石已计提10亿美元负债应对潜在补偿,剩余两年协议期挽回希望渺茫[10][11] 永续基金模式的挑战 - 黑石永续基金规模2016-2021年从372亿美元激增至3130亿美元(CAGR 53.3%),占资管规模36%[8] - 流动性收紧导致BREIT和BEPIF遭遇挤兑,赎回限制虽延缓危机但引发恶性循环[9] - 永续基金设计初衷为降低私募门槛,但开放式结构在市场波动中暴露脆弱性[8][9]
走进凯雷创始人的家办:“资本之王”如何管理自己39亿美元资产
36氪· 2025-05-14 16:55
凯雷集团 - 凯雷集团由大卫·鲁宾斯坦与两位合伙人于1987年创立,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最初通过杠杆收购模式运营 [9] - 公司首支收购基金筹集1亿美元,目前已管理4530亿美元资产,2012年通过IPO筹集6 71亿美元 [11] - 鲁宾斯坦担任联合创始人兼董事会联席主席,公司专注于受政府政策影响的企业投资 [11] 家族办公室Declaration Capital - 鲁宾斯坦2017年创立家族办公室Declaration Capital,同时投资附属公司Declaration Partners LP [12] - 截至2024年12月,公司管理22亿美元资产,投资领域包括成长型股权、房地产和机会型策略 [18] - 公司采用灵活资本策略,2024年完成9000万美元二级市场交易,涉及11项资产打包出售 [21] 投资策略与团队 - 团队拥有250年综合投资经验,房地产部门10名员工包括来自Westbrook Partners的Matthew Cohen [18] - 投资理念强调长期持有和灵活性,避免与机构投资人直接竞争 [20] - 二级市场交易为鲁宾斯坦收购巴尔的摩金莺队17亿美元股权提供流动性 [22] 核心人物背景 - 鲁宾斯坦女儿Alexa Rachlin担任Declaration Partners LP负责人,拥有12年投资经验 [13][15] - 另一女儿Gabrielle Rubenstein创立专注健康营养投资的Manna Tree公司 [17] - 投资团队高管包括前MSD Partners基金经理Brian Frank [12]
私募股权基金份额转让市场月报(2025年4月)
搜狐财经· 2025-05-13 02:27
市场速览 - 截至2025年4月30日,月报共摘录媒体发布相关资讯8条,涵盖私募股权、保险资金、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2] 热点事件 耶鲁大学出售其私募股权投资组合 - 耶鲁大学通过二级市场出售高达6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资产组合,首次大规模出清私募持仓,报价存在15%的折价 [2]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保险资金股权投资新规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保险机构通过特殊目的实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投资企业股权时,需遵守相关规定,尤其是构成重大股权投资的情况 [2][3] 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 - 北京市医保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措施,提出构建500亿元规模医药健康产业基金,新设100亿元规模医药并购基金,发挥两级生物医药投资基金协同作用(市级200亿元、区级100亿元),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设立创新医药投资基金,带动100亿元以上规模社会基金投资医药领域 [3] 北京市顺义区10亿元双基金落地 - 顺义区两只基金先后完成备案,总规模10亿元,重点关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第三代半导体、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信息产业等领域 - 北京中瀛盈科幼麟壹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首期规模4亿元,中银资本主导投资决策 [5] - 北京盈科中鑫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首期规模6亿元,由顺创产投担任管理人 [5] 600亿元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将开展投资布局 - 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600.6亿元人民币,围绕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开展投资布局,覆盖算力、算法、数据和赋能应用等环节 [5] 北京市海淀区第2只AIC基金落地 - 北京海淀中瀛扶摇芯科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落户海淀,注册资金10050万元,由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市场化机构共同出资 [6] 北京市顺义区首只"市-区-镇"三级联动股权投资基金成立 - 顺义领新基金认缴规模5.25亿元,募集管理规模将达6亿元,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三大主导产业,同步培育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6] 北京亦庄发起设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主题基金 - 北京亦庄发起设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主题基金,具体规模未披露 [2]
最新LP梳理:省级引导基金全名录,探寻出资活跃高地
FOFWEEKLY· 2025-05-12 17:59
省级引导基金整体概览 - 截至2025年4月,中国省级引导基金总数达344支,累计注册资本2.07万亿元 [13] - 2016年和2022年为设立高峰,近年进入存量整合阶段,注重区域协同与产融结合 [14] - 河南省以31支引导基金居首,安徽、北京、四川、陕西分列前五 [16] - 近五年新设基金集中于安徽和河南两省 [18] 省级引导基金特征与优势 核心特征 - 政策导向优先:聚焦早期项目、硬科技等市场失灵领域,允许非盈利性投资 [10] - 差异化设计:子基金分为创业投资类(投早投硬)、重点产业类(延链补链)、特定类(国家战略) [10] - 全周期培育:通过种子基金、天使基金、PE基金分层覆盖企业成长链条 [10] 核心优势 - 区域战略协同:围绕本省资源禀赋布局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11] - 跨区域资源整合:打破地域壁垒,促进产业链联动(如京津冀、长三角协同) [11] - 风险分担机制:通过贴息、参股降低社会资本风险,政府信用背书缓解融资难 [11] 投资动态与趋势 - 返投比例从早期2.0+降至1.3-1.5,直辖市(京沪津渝)稳定在1.5倍以上 [20] - 近五年偏好赛道:高端制造(占比32%)、低碳环保(24%)、新一代信息技术(18%) [21] - 活跃合作GP包括深创投、达晨财智、毅达资本等,近三年合作频次超20次 [24] 新设基金名录(2020年后) - 上海国投先导系列基金:集成电路450亿元、生物医药225亿元、人工智能225亿元 [27] - 北京六大产业基金:先进制造200亿元、医药健康200亿元、商业航天100亿元 [27] - 安徽主题基金集群:新能源汽车40亿元、新材料55亿元、空天信息13亿元 [29] - 重庆产业母基金规模达800亿元,为区域最大单体基金 [31] 行业分布与政策转向 - 科技属性强化: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合计占比超60% [21][27] - 区域特色凸显:云南高原农业基金(30亿元)、新疆矿产资源基金(18亿元) [26][32] - 政策精细化:返投考核从数量转向质量,部分省份探索1.2倍以下比例 [20]
耶鲁、哈佛两大超级LP决定:抛售500亿PE投资组合
搜狐财经· 2025-05-10 09:11
美国顶尖大学捐赠基金抛售私募股权资产 - 耶鲁大学捐赠基金计划出售60亿美元私募股权投资组合,占其捐赠基金总额414亿美元的15% [2][3][4] - 哈佛大学计划出售10亿美元私募股权资产并发行7.5亿美元应税债券,合计寻求70亿美元流动性 [2][5][7] - 两所大学抛售主因是财务压力,包括投资回报率下滑和流动性不足 [2][4][6] 捐赠基金财务困境分析 - 耶鲁2024财年回报率5.7%显著低于10年平均水平9.5%,私募股权配置占比达1/3但退出市场表现不佳 [4][8] - 哈佛2024财年回报率6.3%未达长期目标,且因政策因素面临22亿美元联邦拨款冻结 [6][8] - 美国高校捐赠基金普遍面临回报率下降、低流动性资产占比过高、市场波动三重压力 [8][9] 私募股权市场环境恶化 - 2025年Q1全球私募股权退出价值仅808.1亿美元,创两年新低 [12] - 私募股权基金面临LP/GP双重退出压力,投资者兴趣减弱导致募资竞争加剧 [12] - 低流动性特征在当前环境下成为捐赠基金的负担 [4][9] 资产配置调整策略 - 耶鲁通过二级市场首次抛售优化投资结构,释放15%基金规模 [4] - 哈佛采取"出售资产+发行债券"组合拳,提升资金灵活性 [5][7] - 行业可能转向增加新兴市场配置以改善回报率 [10]
亚太PE市场复苏迹象初显:大额并购投资频现,中国交易总额回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9 15:56
亚太私募股权市场复苏 - 2024年亚太PE市场交易额增长11%至1760亿美元,平均交易规模同比增加22%至1.33亿美元,单笔超10亿美元交易量增长50% [1] - 印度和日本市场活跃PE机构数量分别增加29%和14%,大中华地区仍为亚太交易规模占比最高地区 [1] -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投资交易总额上升7%至470亿美元,控股型投资占比达29%创历史新高 [1]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转型 - 中国私募基金从成长型投资向控股型投资战略转向,主要受经济增长放缓、控股机会增多及创始人态度开放影响 [2] - 全球另类资产管理机构持续在中国投资,部分机构筹备设立新人民币基金配置境内资产 [2] - 跨境投资交易反弹,切入角度包括助力全球企业在中国增长、利用中国供应链优势及产业链协作 [3] 投资策略与市场机会 - 私募基金探索跨境和平台型投资,中国企业代际传承及跨国公司分拆带来整合型机会 [3] - 中国涌现全球竞争力企业,估值回调带来优质标的,CVC第六期亚太基金募资68亿美元专注亚洲消费和服务领域控股投资 [4] - 并购市场兴起为盘活存量资产提供支撑,监管政策持续出台推动并购成为年度主题 [5] 运营能力与数字化建设 - 基金管理人加快内部运营能力建设,推动投后价值创造,凯雷任命高管强化亚洲区运营管理 [5] - 私募股权投资者部署生成式AI工具,95%受访者计划在未来三年尽调中评估AI风险或机会 [6] - 中国私募机构加速数字化进程,外包服务需求增长,合规管理水平逐步加强 [6] 行业发展趋势 - 亚洲私募市场经历结构重塑,中国股权投资行业进入新周期,管理人差距在资源整合和战略判断上显现 [7] - 效率提升和策略转型成为基金管理人发展关键议题,市场分化趋势日益明显 [7]
埃及富豪炮轰私募股权:行业黄金时代已过,澳洲或成避风港?
搜狐财经· 2025-05-08 09:41
私募股权交易者一向以直截了当、注重实效而自豪。因此,当埃及工业家兼亿万富翁投资者纳赛夫·萨 维里斯(Nassef Sawiris)本周发表一番犀利评论时,或许连那些"金融巨头"也不得不暗自佩服。 私募股权的"黄金时代"已过? "私募股权已经走过了最好的日子……他们无法退出。退出实在太难了。" "投资者们非常沮丧,他们对私募公司说:'我还没看到任何回报,过去五六年你们一分钱都没返还给 我。'" 他甚至批评了一些私募常用的延续基金,即在基金到期后仍继续持有被投公司股权的机制,称其为"史 上最大骗局"。 "你卖不掉公司,就再次加杠杆,这算什么事?"他反问道。 全球私募市场遇冷 虽然萨维里斯的观点直白,但也反映出私募股权行业当前的困境。 根据贝恩公司(Bain & Co)数据,2024财年是过去三十年来全球私募股权行业规模首次萎缩的一年, 总规模下降2%,至4.7万亿美元(约合7.25万亿澳元)。 交易活动大幅放缓,导致回报减少。分配资本回报率(DPI)——即返还现金与投资资本的比例——近 年来急剧下降。 一些巨头如黑石(Blackstone)和KKR的股价自高点下跌超过30%。 萨维里斯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直言 ...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现小幅回升,投资市场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5-07 14:46
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回顾 - 投资交易总额较上年小幅回升7% 达到470亿美元 主要得益于超大额投资交易(单笔超10亿美元)数量增长 [2] - 控股型交易持续坚挺 美元基金更关注医疗和零售等传统行业企业基本面 人民币基金主要投资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先和早期投资赛道 [3] - LP(包括政府主权基金)积极参与投资 投资金额和投后管理参与度显著提高 [4] - 退出渠道收窄和缩量 回报受宏观环境挑战 [4] - 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加大出资力度 促进新技术和产业升级 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4] - 引导基金参与大型后期并购项目 对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被投项目退出起到正面作用 [5] 前景展望 -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进入转型下半场 领先基金从投早投小及成长型投资转向控股型交易投资 并寻找跨境投资和平台型并购交易 [6] - 市场估值下降至合理区间(中位数较前五年下滑30%-40%) 但不确定性增加对交易达成带来挑战 [7][10] - 全球及中国募资形势面临持续挑战 仅头部25%的基金能够融到资 大量募资活动可能延后至2026-2029年 [7] - 成长型投资占六成以上交易比例 但控股型交易有放大趋势 [7] - 主权财富基金对比2023年有双倍增长 在中国开展积极投资交易 [8] - GP更主动寻找标的 参与竞调和投后管理 角色越来越重要 [8] - IPO退出下降导致整体退出交易总额呈下降趋势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私募基金与战略卖家之间的交易 [8] - 聚焦大中华区的基金募资下滑 私募基金积极开展跨境交易 [9] 私募基金全新打法 - 投顾型投资增加 源于控股型交易增长 投资人普遍关注2亿-4亿美元以上的并购型交易 [10] - 控股型投资对投后赋能和退出回报提出全新能力要求 需寻找到投后增值手段实现高于市场平均回报 [10] -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跨境交易数量在2024年有明显增长 需提供差异化投后价值(如帮助被投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利用中国供应链和研发能力、实现协同效应) [11] - 平台型交易更多寻找估值合理或价值被低估的标的 进行系统性运营整合以实现协同效应 [11] - 大额控股交易聚焦投资标的三方面特质:有吸引力估值和明确退出规划、正向现金流和稳固基本面、系统评估组合风险并采用不同场景推演估值 [12]
哈佛、耶鲁带头,美国大学捐赠基金争相出逃私募股权基金
华尔街见闻· 2025-05-07 09:59
美国高校捐赠基金减持私募股权 - 普林斯顿大学捐赠基金正在研究私募股权份额潜在出售的可行性 [1] - 德克萨斯理工大学规模超20亿美元的捐赠基金计划减少部分私募股权敞口 [1] - 哈佛大学530亿美元捐赠基金中近40%配置给私募股权 目前正就出售约10亿美元份额进行谈判 [1] - 耶鲁大学探索在二级市场出售私募股权 交易规模可能高达60亿美元 [1] 流动性压力与政策因素 - 私募股权公司向投资者返还资金的时间达10多年以来最长 导致机构面临流动性压力 [2] - 截至2024年底 私募行业在29000家未售出公司中持有约3.6万亿美元未实现价值 [2] - 2023年投资者分配资金占资产净值的比例降至创纪录的11% 长期平均水平为25% [2] - 特朗普政府中止对哈佛超过20亿美元的拨款 并审查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等高校的联邦资金 [3] 市场反应与交易困境 - 机构在二级市场出售股权可能面临大量潜在买家 但抛售头寸或导致更大损失 [3] - 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因出价过低已排除出售整个基金份额 考虑通过特殊目的实体出售优先股 [3] - 亿万富翁Bill Ackman批评哈佛非流动性投资配置 认为其只能以"显著折扣"抛售私募份额 [3] 行业结构性失衡 - 过去十年美国大学过度配置难以估值的私募资产 打乱捐赠基金结构平衡 [2] - 捐赠基金是高校建设图书馆、资助财政援助和支付教授薪酬的主要资金来源 [2] - 当前更多大学依赖捐赠基金满足运营预算 导致管理机构处于"高度警戒状态" [2]
外资LP正视“东升西落”
FOFWEEKLY· 2025-05-06 17:58
全球资本格局调整 - 全球经济呈现"东升西落"趋势,中国成为全球资本避风港新选择 [5] - 美国关税战引发国际抵制,美债收益率飙升至4.5%(10年期)和5%(30年期),美元资产信用风险凸显 [7][8] - 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比例从2014年50%降至2024年30%,中国持续减持美债 [8] 外资LP对中国市场的重新评估 - 中国科技企业如DeepSeek在AI领域突破,导致英伟达市值单日蒸发6000亿美元 [11] - 中国优质科技企业估值低于美国同行30%以上,形成技术-估值双重剪刀差 [11][12] - 2025年一季度多家欧美顶级LP恢复或启动对中国基金的新配置计划 [12] 外资LP在中国的本土化布局 - 施罗德资本已募集4支人民币基金,管理资产30亿元人民币 [9] - 沙特PIF与中国金融机构签署500亿美元合作协议,并在深圳设立10亿美元私募基金 [9][17] - 汉领资本、KKR等外资机构通过QFLP试点设立本地基金,如开泰银行设立15亿元QFLP基金 [16][17] 政策环境优化 - 《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境内贷款限制,优化并购规则 [12] - QFLP试点全国推广,超50个地区发布政策支持外资灵活参与股权投资 [13] - 路威凯腾首支人民币基金超额募资20亿元,显示外资GP对人民币市场的重视 [13] 外资LP投资策略进化 - 外资LP从观望转向系统布局,参与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和科技园区项目 [17] - 沙特主权基金通过新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投资实现与中国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17] - 外资GP加速募集人民币基金,如汉领资本2025年3月完成嘉兴基金备案 [16][17] 中国资本市场角色转变 - 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创新者",硬科技企业全球竞争力吸引外资 [20] - 人民币资产在全球配置中的权重参数被调高,成为三重红利(资产、创新、政策)交汇点 [14] - 东南亚、中东、欧洲长期资本频繁来华调研,形成"中国创新,全球市场"新范式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