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船舶
icon
搜索文档
上半年南沙口岸进出口货物6167.4亿元 同比增长21.7%
搜狐财经· 2025-07-18 19:36
南沙口岸进出口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南沙口岸进出口货物6167.4亿元,同比增长21.7% [1][2] - 广州市出口船舶同比增长11.4%,出口海上钻探生产平台、船用发动机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同比增长64.7% [1] - 南沙港出口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分别占广东同类产品出口比例的七成和五成 [1] 南沙港产业支持措施 - 广州海关细化制定102条具体措施,加快推动临港经济、海湾经济、口岸物流集群高质量发展 [1] - 实施加工贸易账册监管模式改革,缩短船舶生产周期10% [1] - 支持国际航行船舶全品类保税油加注业务,上半年监管保税燃料油加注36.8万吨,同比增长3.2% [2] 南沙港物流枢纽建设 - 南沙港拥有170余条外贸班轮航线通达全球 [2] - 深化"一港通"改革,开通航线23条,覆盖广东、湖南、贵州三省12个城市的19个内河码头和4个铁路陆港 [2] - 出口货物在支线港完成通关后可直接换乘国际货轮出海,无需二次申报和查验 [2] 南沙港区位优势 - 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是珠三角地区联通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 [2] - 每天有数以万计的集装箱从南沙港装船出口 [2]
广州海关精准施策,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7-18 19:33
海洋经济政策支持 - 广州海关细化制定102条具体措施推动临港经济、海湾经济、口岸物流集群高质量发展 [1] - 广州海关实施加工贸易账册监管模式改革 缩短船舶制造企业订单生产周期10% [4] - 广州海关支持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加注业务 单次供油时效提升20-30小时 [5] 行业数据表现 - 上半年广州市出口船舶同比增长11.4% 出口海上钻探生产平台、船用发动机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同比增长64.7% [4] - 广州市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出口额占广东同类产品出口比例的7成和5成 [4] - 上半年广州海关监管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油加注36.8万吨 同比增长3.2% [5] - 上半年经南沙口岸进出口货物6167.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1.7% [6] 通关便利化措施 - 广州海关推行"一港通"改革 覆盖三省12个城市的19个内河码头和4个铁路陆港 [6] - "一港通"模式开通23条航线 出口货物到达南沙港后不再进行二次申报和查验 [6] - 南沙港成为珠三角地区联通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 每天处理数以万计集装箱 [6] 产业配套发展 - 广州海关支持开展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业务 助力南沙港打造大湾区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供应基地 [5] - 广州海关实行"一船多供"模式 企业可一次性集中办理保税油出库 [5] - 广州海关开展"关长送政策上门"活动 为船舶制造及上下游企业制定"一企一策"监管方案 [4]
中国船舶:公司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事项获得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
快讯· 2025-07-18 19:15
中国船舶:公司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事项获得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 智通财经7月18日电,中国船舶(600150.SH)公告称,公司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事项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同意 注册批复。批复主要内容包括同意吸收合并申请、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和办理相关手续等。批复有效期 为12个月。公司将根据批复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相关事宜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
证监会:同意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注册申请
快讯· 2025-07-18 18:56
证监会同意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增30.53亿股股份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注 册申请。 ...
7月18日电,证监会同意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增3,053,192,530股股份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申请。
快讯· 2025-07-18 18:56
智通财经7月18日电,证监会同意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增3,053,192,530股股份吸收合并中国 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申请。 ...
10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即将出台
Wind万得· 2025-07-18 15:55
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 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即将出台,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 [1] - 近期将印发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等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升优质供给能力 [1] - 印发实施新一轮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 - 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培育生物制造、低空产业等新产业 [1] - 推动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超前布局新领域新赛道 [1] - 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大模型在制造业重点行业落地部署 [1]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 - 印发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落实机械和电力装备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1] - 培育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标杆工厂和标杆企业,部署建设有色金属行业大模型 [2] - 培育一批高水平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推动企业向"产品+服务"转变 [3] 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 - 推进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1] - 落实绿色航空和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纲要 [1] - 鼓励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创新,建设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 [2] 中试平台培育与资源整合 - 聚焦原材料、装备制造等6个关键领域,加快打造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 [2] - 2400余家中试平台纳入储备库,遴选241家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2] - 力争年底培育5个以上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 [2] 标准体系与国际引领 -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消费高质量标准供给,建立健全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 [3] - 推动更多中国标准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3]
79家央企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亮眼:19家净利翻倍,电力、船舶、稀土三赛道狂飙
华夏时报· 2025-07-18 15:34
央企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 - 共有79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报喜,其中32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2家扭亏,25家减亏 [1] - 19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预增上限超过100%,展现出强劲盈利能力 [1] - 电力装备、船舶制造、稀土等行业景气度高企,相关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突出 [1] - 央企业绩良好得益于国家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及企业自身深化改革成效,包括基建投资、制造业升级带动需求增长,以及管理优化、技术创新提升运营效率 [1] 电力装备行业 - 电力装备行业受益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高质量发展获得新动能 [2] - 《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明确要求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9%以上 [4] - 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加速 [4] - 华银电力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8亿元至2.2亿元,同比预增上限约44倍 [5] - 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2025年计划投资额创历史新高,特高压建设加速推进,国电南自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1.89%至225.66%,保变电气预计同比增长229.15% [5] 船舶制造行业 - 中国船厂以10.04百万CGT、370艘订单位居全球首位,占据全球订单52% [6] - 中国船舶、中国动力、中国重工和中船防务4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增幅均实现倍增,中国重工、中船防务预增上限均超过200% [6] - 业绩增长得益于批量建造优势、精益管理水平提升、民品船舶交付量增加及价格上涨、成本管控得当 [6] 稀土行业 - 稀土行业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产业快速发展,需求量增加且价格攀升 [6] - 中国稀土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36亿元至1.76亿元,同比扭亏,主要因市场行情上涨、营销策略调整及生产工艺优化 [6][7] 行业发展趋势 - 电力装备行业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和国内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船舶制造业受绿色船舶更新需求和国际航运业复苏驱动,稀土行业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支撑 [7] - 未来3至5年这些行业预计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因有国家战略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 [7] - 企业可通过紧跟国家战略方向、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供应链管理、拓展国际市场等措施提升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7]
苏美达(600710):业绩快报超预期,造船利润逐步释放,柴发业务弹性被低估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18 13: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苏美达 2025H1 业绩快报超预期,上调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6] 财务数据及盈利预测 - 2024 - 2027E 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1171.74 亿元、1153 亿元、1177.62 亿元、1198.41 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4.8%、-1.6%、2.1%、1.8% [2] - 2024 - 2027E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1.48 亿元、13.49 亿元、14.78 亿元、16.09 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11.7%、17.5%、9.6%、8.9% [2] - 2024 - 2027E 每股收益分别为 0.88 元/股、1.03 元/股、1.13 元/股、1.23 元/股 [2] - 2024 - 2027E 毛利率分别为 6.8%、7.4%、7.6%、7.9% [2] - 2024 - 2027E ROE 分别为 15.3%、16.2%、16.0%、15.7% [2] - 2024、2025E、2026E、2027E 市盈率分别为 11、10、9、8 [2] 市场数据 - 2025 年 7 月 17 日收盘价 10.03 元,一年内最高/最低为 11.80/7.69 元 [3] - 市净率 1.7,股息率 3.68%,流通 A 股市值 131.07 亿元 [3] - 上证指数 3516.83,深证成指 10873.62 [3] 基础数据 - 2025 年 3 月 31 日每股净资产 5.98 元,资产负债率 74.24% [3] - 总股本/流通 A 股为 13.07 亿/13.07 亿,流通 B 股/H 股为 -/- [3] 事件分析 - 苏美达 2025H1 营收 551 亿元,同比 -1.5%,归母 6.5 亿元,同比 +13%,扣非 6.0 亿元,同比 +20% [6] - 2025Q2 归母 3.5 亿元,同比 +16%,环比 +20%,扣非 3.2 亿元,同比 +23%,环比 +17% [6] 造船业务分析 - 上半年船舶制造与航运业务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98% [6] - 新大洋造船厂 2025 - 2027 年分别排产 39、46、53 万 CGT,同比 -8%、+17%、+16% [6] - 2025 - 2027 造船收入预计同比增长 9%、23%、19% [6] - 2025 年交付订单对应钢价预计同比下降 6% [6] - 公司造船手持订单约 33 亿美元,最远排产至 2028 年 [6] 柴油发电机组业务分析 - 柴油发电机组是 AIDC 核心供能组件,苏美达是柴发领域 OEM 集成商 [6] - 未来 AI 算力需求持续增长,配套发电机组市场空间广阔,公司该业务贡献利润预计持续增长 [6] 多元产业及全球化布局分析 - 公司业务多元且有全球化经营网络,业务多元化利于平滑周期,全球化布局可抵抗单一贸易链条变化冲击 [6] - 公司服装板块上半年出口同比 +49%,大宗商品景气度回暖,大宗供应链业务有望超预期 [6] 股息率分析 - 2024 年公司派息率 42%,若 2025 年维持相同派息率,对应 2025 年股息率约 4.3% [6] 盈利预测调整 - 考虑船舶制造与航运业务利润增速高于预期,将该业务 2025 - 2027 年的毛利率假设由 21%、22%、23%上调至 22%、23%、24% [6] - 上调公司 2025E - 2027E 年归母净利润至 13.5、14.8、16.1 亿元(原预测为 12.6、13.7、14.8 亿元) [6] 财务摘要 - 2023A - 2027E 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1230.17 亿元、1171.74 亿元、1153 亿元、1177.62 亿元、1198.41 亿元 [8] - 各年各项成本、费用、利润等财务指标有相应数据及变化 [8]
现场!歼15成功驱离外机
快讯· 2025-07-18 12:47
军事训练与应对 - 航母山东舰在执行远海实战训练任务时遭遇外机抵近滋扰 [1] - 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迅速保障战机紧急升空并成功驱离目标 [1] - 海军官兵强调保障环节需分秒不差、精准无误以确保战机快速挂弹升空 [1] 官兵反应与执行 - 参与任务的海军官兵描述当时情境非常紧张 [1] - 官兵心理状态聚焦于稳、快以确保飞机尽快放飞 [1] - 保障环节的高效执行是战机快速升空的关键 [1]
火车之轮风驰电掣 中国制造动能强劲
公司背景与历史 - 公司从蒸汽机车起家,现已成为我国铁路大提速主型牵引机车生产者,并在大功率机车领域首次实现永磁直驱技术应用[1] - 公司成立于1954年,已生产超过1.2万台各种型号大马力干线机车,为中国铁路发展提供动力[1] - 公司凭借核心专利持续突破,展现出新的发展动能[1] 技术创新与研发 - 公司研制的永磁直驱货运机车首次满载试验成功,该技术拥有6件核心专利,取消齿轮箱后电机输出转矩较异步电机增大5.2倍[2] - 公司通过13年攻坚,破解永磁电机小型化与大扭矩矛盾,开发空心轴啮合传动专利和散热风道拓扑优化专利[2] - 公司实施"一体两翼一支柱"产业布局,构建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2] - 公司近10年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53件,主持和参与起草技术标准70余项,实施科研项目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2项[3] 专利应用与成果转化 - 永磁直驱技术使机车效率提升5%,单台货运机车年节电超30万度,相当于200个家庭全年用电量[4] - 高原型电传动矿用自卸车搭载可拆卸式减震橡胶垫专利技术,在极寒缺氧环境中维护成本降低40%[4] - 全三维设计机车数据演进专利让研发周期缩短30%,设计误差率趋近于零[4] - 电力机车轮对驱动智能装配生产线专利使生产效率提升30%,质量故障率下降45%[8] 产业拓展与新领域 - 矿山装备专利群覆盖12项关键技术,攻克高原动力衰减世界难题[5] - 电气化公路专利支撑国内首条商用线落地,牵引公路货运减碳30%[5] 研发机制与人才培养 - 公司建立需求导向科研机制,通过"问题树"看板收集一线工人改进建议[6] - 专利价值评估采用"三把尺"标准:技术先进性、产业适配度、经济收益预期,85分以上项目进入"绿色通道"[6] - 公司构建"科学家-专家-工匠"三级人才梯队,拥有8位全国技术能手和114名中车级专家[7] - 青年创新基金每年投入千万支持"金点子"转化[7]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持续强化创新与专利布局,助力中国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