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

搜索文档
人均覆盖率超日本?全国便利店中心不在北上广
搜狐财经· 2025-05-03 19:42
便利店行业全球对比 - 中国便利店总数达32.1万家,全球第一,美国紧随其后 [2] - 中国单店覆盖4441人,远高于韩国(1077人/店)、日本(2197人/店)、美国(2286人/店) [1][3] - 韩国是全球人均便利店最多国家,与快节奏生活和一站式服务相关 [3] 中美便利店市场差异 - 美国便利店多与加油站绑定,因汽车文化盛行,而亚洲便利店以步行可达为主 [3] - 美国消费者偏好大型超市囤货采购,亚洲便利店食品更符合本地化正餐需求 [3][4] - 亚洲便利店食品(便当、饭团)接受度高,美国便利店快餐类商品(汉堡、披萨)更普遍 [4] 中国便利店市场特征 - 美宜佳(33848家)和易捷(28633家)为国内门店数量前两名,远超国际品牌7-Eleven(3906家)和罗森(6330家) [7] - 东莞以2048人/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北京(7696人/店)未达39城的中位数(5847人/店) [8][9] - 一线城市因高房租(月租数万至十几万)和人工成本,便利店渗透率低于二三线城市 [9] 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 美宜佳超半数门店集中于广东,北方认知度低,单条街道可达上百家门店 [8] - 上海便利店覆盖率排名第10,北京未进前20,宜昌覆盖率最低(17982人/店) [8][9] - 2024年39个样本城市中24个渗透率上升,显示二三线城市扩张更快 [8] 商业模式与未来潜力 - 美宜佳通过低加盟成本策略,类似蜜雪冰城的平价路径在二三线城市扩张 [8][12] - 便利店满足基础需求(应急采购、热食),与蜜雪冰城"平价快乐"逻辑相似 [12][13] - 蜜雪冰城上市首日涨超30%,显示平价日常消费业态的资本市场潜力 [13]
友好集团(600778) - 友好集团关于2025年第一季度主要经营数据的公告
2025-04-29 20:29
门店调整 - 关闭2家友好超市独立店和1家“YO+友好生活”便利店加盟店,新增6家“YO+友好生活”便利店加盟店[1] - 有6家不同规模的新店项目正在洽谈中[2] 业绩数据 - 2025年1 - 3月净利润20748158.11元,同比增长41.99%[4] - 2025年1 - 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582515.19元,同比增长52.39%[4] - 2025年1 - 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329207.17元,同比增长24.24%[4] - 北疆区域百货商场、购物中心2025年1 - 3月主营业务收入263012002.65元,同比下降5.14%[9] - 大型综合超市2025年1 - 3月主营业务收入6801005.80元,同比下降12.27%[9] - 标准超市2025年1 - 3月主营业务收入33667153.09元,同比下降21.76%[9] - 便利店2025年1 - 3月主营业务收入7442693.01元,同比增长5.69%[9] - 2025年1 - 3月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合计329869723.08元,同比下降7.69%[9]
大东方(600327) - 大东方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数据简报
2025-04-28 16:44
门店情况 - 2025年1 - 3月无新增和减少门店[1][2] - 江苏地区百货自有物业门店1家,建面8.2111万平米[3] - 期末湖北7 - 11便利店47家,直营店8家、加盟店39家[5] - 期末三凤桥食品专卖店45家,直营店39家、加盟店6家[5] - 2025年4 - 6月计划新开3家三凤桥食品专卖店、4家7 - 11便利店[6] 业绩数据 - 2025年1 - 3月百货零售营收129,305,203.59元,同比降21.96% [7] - 2025年1 - 3月餐饮与食品销售营收65,039,617.08元,同比降14.71% [7] - 2025年1 - 3月医疗服务营收707,085,914.75元,同比降1.14% [7] - 2025年1 - 3月百货零售毛利率47.31%,较上年升3.17个百分点[7] - 2025年1 - 3月餐饮与食品销售毛利率45.97%,较上年降0.58个百分点[7]
爆改设计就能多卖5%临期食品,日本全家想用一张标签减少3000吨浪费
FBIF食品饮料创新· 2025-04-25 08:21
核心观点 - 全家便利店通过创新的"泪目贴纸"设计,成功提升临期食品购买率5%,预计每年可减少3000吨食物浪费[1][3][4] - 情绪化标签设计(如哭脸形象)比传统促销标签更能激发消费者同情心,淡化"廉价"印象,强化"环保"属性[8][9][12][18] - 日本零售行业普遍采用创意标签策略(如集邮活动、颜色编码、互动APP)来减少食物浪费,形成行业趋势[31][34][43][46][53][60] 标签设计创新 - "泪目贴纸"采用哭脸饭团形象搭配"请救救我"文案,在测试中购买率提升5%,共设计7种折扣版本(10-150日元)[5][8][9] - 旧版标签因过于突出促销属性导致消费者心理负担,新版通过拟人化设计将购买行为重构为"救援行动"[14][16][18] - 视觉设计优化:黄色背景+红色高亮+纤细字体,增加面部特征锚点以提升注意力捕捉效率[18][20] 行业实践案例 - 博报堂2016年为永旺设计含泪角色贴纸,配套魔性MV强化记忆,扭转消费者对临期商品的负面认知[31][33] - 7-11改用绿色地球图案标签,获得2024年度"食品损失削减推进奖",通过颜色联想转换消费认知[34][38] - Sunny Mart超市推出"もぐもぐ挑战"集贴纸活动,覆盖300+门店,平均减少10%浪费,累计收集1800万张贴纸[43][45][46] 系统性解决方案 - 日本政府推动"靠前选取"运动,联合便利店使用地域特色标签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临期商品[38][40][42] - 青森县试点APP通过任务机制推荐临期食材菜谱,拍照打卡可获超市积分奖励[53][55] - 万客隆在哥伦比亚推出果蔬成熟度色卡贴纸,配套阶段食谱延长食材生命周期,获戛纳创意奖金狮奖[57][60][62]
罗森要毁了江浙沪便利店吗?
半佛仙人· 2025-04-13 12:44
罗森便利店的产品策略 - 罗森便利店通过反向虚标策略,实际产品重量远超包装标注,例如多层奥尔良鸡腿排三明治标注195g,实际达到263g [2][5] - 火腿鸡蛋三明治标注203g,实际可能达到210-240g [9][11][14] - 照烧鸡肉饭卷标注175g,实际可能达到195-210g [17] - 大口饭团标注195g,实际达到211g [19] - 缤纷多层三明治标注140g,实际达到180g [23] 产品扩容现象 - 部分产品价格不变但体积扩容50%,导致整体观感夸张 [22] - 低价产品塞满,高价产品塞爆,例如三明治变六明治,饭团变极限战士团 [22] - 产品重量增加导致消费者实际摄入量远超预期,例如三个三明治可能导致增重十斤 [25] 行业影响 - 罗森的产品策略对同行形成巨大压力,同行产品在对比下显得分量不足 [25] - 该策略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其他便利店品牌产生负面印象 [25] - 产品重量的异常增加引发消费者对食品成本的质疑 [23][25] 消费者反应 - 消费者对罗森产品重量的异常增加感到惊讶,部分人担心因此增重 [25] - 社交平台出现大量关于罗森产品重量的讨论和实测 [5][7] - 部分产品因受欢迎而难以购买到 [7]
23万吨日本大米的失踪之谜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3-12 21:11
大米供应短缺现象 - 日本大米收成去年增加18万吨,但收购代理采购量比预期少23万吨,导致市场供应紧张[6] - 大米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5公斤装大米价格达3952日元,同比暴涨95%[13] - 超市实施限购措施,消费者转向购买面包等替代品[18] 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 去年8月政府发布地震预警引发恐慌性抢购,导致价格持续攀升[7] - 高温天气导致水稻减产,农民认为政府734万吨的产量数据高估实际收成[23][24] - 化肥和农药价格上涨挤压农民利润空间,种植成本上升[29] 供应链问题 - 日本大米流通体系复杂,由农民→收购代理→批发商→零售商构成[6] - JA集团控制约50%市场份额,小型收购代理为争夺货源支付3000-4000日元溢价[21][22] - 2004年政府放宽销售限制后,出现私人囤积大米的猜测[9][10] 行业结构问题 - 日本稻农平均年龄71岁,2015-2020年间农民数量减少25%[31] - 小规模农场生产模式难以为继,专家呼吁向大规模集约化转型[30] - 政府长期通过减少耕地控制供应以维持价格的政策加剧了短缺[28] 经济影响 - 便利店巨头7-11已上调饭团和便当售价,推高整体通胀[14] - 日本央行行长一年内三次加息,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15] - 食品价格上涨成为去年选举中公众愤怒焦点,影响政治格局[16] 政府应对措施 - 决定释放21万吨紧急储备大米,首轮15万吨进行投标拍卖[26] - 政府储备约100万吨大米,但竞标制度可能无法有效降低价格[27] - 专家建议直接对零售和餐饮业设定价格上限[28]
咖啡界“寄生兽”,差点把店开进瑞幸
创业邦· 2025-03-11 17:47
文章核心观点 - 库迪咖啡“寄生店”模式因盈利难致部分加盟商退出,公司降低加盟门槛扩张未达预期,又推出便利店模式并加大联名投入,但其在下沉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加盟前景不乐观 [6][18][28] 逃离“寄生店” - 库迪便捷店类似寄生生物,可开在多种场所,但部分加盟商因赔钱欲转让店铺 [5][6] - 以二线城市为例,便捷店月成本16500元,单杯毛利3.5元,需日销160杯才能盈利,但受不能上架外卖、设备限制等因素影响,目标难达成 [6] - 张文庆自配送咖啡日销仅100杯出头,还被总部罚款;张烨开业首月倒贴1万人工;李楠店因侵占合作方空间被驱赶;老加盟商投诉便捷店影响其生意 [7][8][9] - 少数加盟商如伊冉因所在城市加盟少且便捷店可上线外卖而盈利 [10] 低门槛的诱惑 - 库迪便捷店加盟门槛低,三四平米空间、5万保证金加一台咖啡机即可开店,后保障金降至3万,设备总部提供,成本降至10万以内 [13][14] - 因低门槛,2024年10月淡季有大量新加盟商入局,但他们缺乏餐饮经验,选址不佳,招商团队为完成业绩也未严格把关 [15][17] - 2023年库迪曾尝试“店中店”模式未成功,2024年底“店中店”模式暂停招商,未达半年布局8000家目标 [18] 烧别人的钱试错 - 库迪便捷店暂停个人加盟,加盟商要么退店认赔,要么升级增加投入;公司宣布5万家门店目标不变,推出便利店并开放加盟,拿下《哪吒2》联名 [20] - 库迪便利店定位用咖啡流量吸引购物,招商PPT显示投资18万,但实际成本至少40 - 50万 [22][23] - 公司招聘大量拓展经理,说服其他便利店老板加盟;加盟商费用增多,公司又投入千万联名,目的是补充资金和稳住信心 [24] 加盟,一条越走越窄的路 - 库迪为加盟商勾画盈利蓝图,但需寻找新增量,将目光投向下沉市场便利店 [28] - 下沉市场便利店竞争激烈,罗森等品牌降低门槛扩张,众多品牌争抢夫妻店市场 [28][29] - 中国便利店行业扩张但单店销售额下滑,加盟商盈利难,部分库迪加盟商对新便利店模式持谨慎态度 [31]
日本工资涨幅创32年新高,Siri部分AI功能将推迟发布 | 财经日日评
吴晓波频道· 2025-03-10 23:02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围绕多个财经事件展开,包括2月中国CPI和PPI数据、日本工资与通胀情况、苹果Siri功能推迟、特斯拉Cybercab亮相、大疆加班政策、7 - Eleven收购案、韩国投资者买入中国股票以及3月10日中国股市行情等,分析各事件现状、成因及影响 [1][3][5][7][9][11][13][15] 中国经济数据 - 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2%,1 - 2月平均比上年同期下降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均收窄0.1%,1 - 2月平均比上年同期下降2.2% [1] - 2月春节过后旅游需求减少、食品供应充裕致CPI下降,3月春节因素消退后CPI可能回正,但达2%全年目标需促消费政策加码;PPI改善迹象不明显,国际原油价格回落为3月PPI修复增添不确定性 [1][2] 日本经济情况 - 今年1月日本劳工基本工资同比增长3.1%,创32年新高,但名义现金收入增速放缓至2.8%,实际现金收入同比下降1.8% [3] - 人口老龄化致劳动力短缺,企业提高工资推升基本工资,“工资 - 价格”螺旋使通胀水平加速上行,或为日本央行未来加息打开空间 [3][4] 科技公司动态 - 苹果语音助手Siri部分AI功能推迟至2026年发布,其AI战略面临技术挑战,AI手机距消费者应用尚不成熟 [5] - 苹果市场领先优势渐失,推迟发布或为保证效果,但可能让用户失望,若后续拿出出色AI产品或扳回一城 [6] - 特斯拉Cybercab亮相得克萨斯超级工厂,预计2026年投入生产,成本低于30000美元,但无人驾驶应用面临安全和监管等挑战 [7][8] 企业管理政策 - 大疆开启“不准加班”运动,强制员工晚上9点下班,互联网和制造行业多家公司加入“反内卷”行动 [9] - 加班文化折损员工创新能力,合理制度让员工精力恢复、提高效率,紧急项目加班发加班费员工可接受 [9][10] 商业收购事件 - 7 - Eleven母公司柒和伊与加拿大便利店巨头ACT收购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双方就剥离门店达成共识以解决反垄断问题 [11] - ACT收购过程波折,收购或提高影响力,但引发垄断和“产业空心化”担忧,收购案未来走向不确定 [11][12] 股票市场情况 - 2月韩国投资者投资中国内地和香港股票月度交易额达7.82亿美元,环比增长近两倍,多买入科技行业龙头企业 [13] - 外资机构唱多中国市场,但全球资本集中在科技板块,消费、地产等板块未受青睐,稳定型资金流出势头未改 [13][14] - 3月10日沪深两市震荡调整,三大指数小幅下跌,成交额缩量,AI医疗等概念股上涨,算力等概念股下跌 [15] - 市场成交量难支撑AI和机器人两大主线并行,两会新政策引发资金炒作兴趣,市场方向选择意愿偏弱 [16]
7-11的“卖身”谜团
虎嗅APP· 2025-03-06 18:23
7-11私有化生变 - 伊藤家族主导的580亿美元管理层收购计划因融资未到位而失败,导致Seven & i股价暴跌11.7% [2] - 加拿大便利店巨头ACT的470亿美元收购要约重新成为焦点,此前385亿美元报价曾被拒 [3] - 若交易达成将成为日本历史上金额最大的收购案之一,ACT目标包括7-11品牌价值和北美市场主导地位 [3][4] - 7-11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达14.5%排名第一,ACT以4.6%份额排名第二 [3] 7-11经营现状 - 2016年巅峰期销售额2677亿元利润144亿元,人均利润超120万元毛利率92% [8] - 2024年上半财年营收60355亿日元同比增8.8%,但营业利润1870亿日元同比下滑22.4% [10] - 美国市场商品销售额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关闭444家门店 [10] - 日本本土客流量2020年同比减少10.4%,2022-2023年仅微弱增长0.6%和2.9% [10]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消费者偏好转向性价比,唐吉诃德2024财年营收突破2万亿日元同比增8.2%,营业利润1402亿日元同比大涨33.2% [11] - 7-11产品价值路线与消费趋势脱节,在中国市场被罗森超越 [12] - 日本便利店总数连续22个月下降,2024年3月总门店55620家同比减少119家 [16][17] - 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短缺和实际收入下降导致行业增长乏力 [18] 日系便利店转型动向 - 罗森被KDDI收购超38%股权并退市,私有化为战略调整创造条件 [14] - 行业同质化严重,资本热情冷却,企业加速海外市场布局 [14][19] - 7-11需要重新定义商业模式以适应新市场需求,未来50年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19]
便利店调改:能否挽救萎缩的利润?
虎嗅APP· 2025-03-02 21:00
便利店调改 - 三线县城便利店通过引入热食设备和即食商品(烤肠机、关东煮、饭团等)以及文具、盲盒等品类,客流增加30%,毛利率提升50% [2][3] - 调改核心在于满足本地化需求,如学校周边侧重学生群体的热食和娱乐商品,同时优化卖场布局以最大化空间利用率 [3] - 供应链把控是关键,热食设备需稳定供应,文具和盲盒需注意库存管理以避免压货 [3] - 行业整体面临困境,零食店和折扣店扩张冲击便利店水饮和零食品类,导致临期产品积压和货架空板问题 [3] - 烟酒销售额下滑,高端烟酒需求减少,低端烟酒利润有限,传导至便利店收入端 [4] 行业盈利难题 - 便利店销售规模过去9年复合年均增长17.4%,但盈利难问题普遍存在 [6] - 7-Eleven中国3906家门店尚未盈利,母公司2024年3-11月净利润同比下降65%至636亿日元,营业利润下降23%至3154亿日元 [6] - 全家中国2707家门店依赖一线城市高消费客群,低线市场拓展困难 [7] - 罗森开店数量最多但盈利不稳定,2020年首次全年盈利后未能持续,2023年3-5月再次盈利 [7] 发力餐饮新店型 - 外资便利店加码鲜食品类(如饭团、便当),鲜食销售占比达40%,毛利率近40%,其他商品毛利率仅27% [10] - 7-11广州试点小食堂调改,扩大热食区域并引入堂食;全家第五代门店增设"热气小灶"鲜食吧台,强化现制餐饮 [11] - 餐饮化转型面临运营难题:面积有限导致SKU缩减,高损耗率风险,低线市场日式鲜食水土不服(价格高、口味不符) [11][12] - 鲜食业务同质化严重,全家、罗森、7-11鲜食品类重合度达70%,引发价格战压缩利润 [13] 差异化商品 - 日本全家引入男士内衣、袜子、小家电(充电器、耳机)等非传统品类,优化供应链引入15-20天保质期冷藏商品 [16][17] - 调改策略为"以空间换效率",缩减休息区增加货架组数,提升坪效 [17] - 7-11引入小规格化妆品,罗森与无印良品合作提供高附加值文具和生活用品 [17] - 商品扩展风险:压缩核心商品空间,新增品类(如衣料品、小家电)动销慢导致库存积压 [18] - 中国市场电商发达,便利店需差异化竞争,核心应聚焦高频即时需求而非盲目多元化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