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

搜索文档
光影重构真实美学,大朋AI眼镜将带来“第一视角”新体验
贝壳财经· 2025-04-29 15:50
浦东新区智能穿戴产业突破 -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5周年之际推出《聚焦引领区》专题影像 系统梳理该区域在智能穿戴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1] - 大朋(DPVR)的创新实践为浦东智能穿戴产业在全球赢得声誉 公司通过十余年硬件研发构筑AI终端技术护城河 [1] DPVR AI Glasses光学技术创新 - 新产品采用多维度光学模组调校技术 在硬件设计阶段实现畸变预补偿 [3] - 配合自适应图像引擎实时修正 形成软硬协同校正体系 建筑轮廓线性畸变改善显著 边缘拉伸变形量大幅减少 [3] - 成功解决传统"桶形畸变"问题 城市天际线拍摄可精准还原黄金分割比例 [3] 动态影像捕捉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防抖系统突破电子防抖裁切局限 通过MEMS微机电与AI运动预测算法联动实现像素级动态补偿 [4] - 高速运动场景测试显示画面中心位移量控制在极低水平 稳定度较同类产品显著提升 [4] - HDR融合技术采用多光谱传感器阵列 时空域联合算法实现多档动态范围捕获 逆光场景高光溢出减少显著 暗部细节提升明显 [4] 智能交互系统升级 - 搭载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的DeepSeek-R1/V3系列模型 具备强大算力调度与多模态处理能力 [6] - 未来可实现拍摄场景智能识别、画面优化建议等功能 从拍摄工具转型为理解用户需求的智能伙伴 [6] - 软硬协同优化范式正在重新定义智能穿戴设备技术标准 或将开启智能影像创作新纪元 [6]
碳化硅SiC行业深度:打开AR眼镜新应用场景,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片放量在即
东吴证券· 2025-04-25 20:3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R眼镜是AI应用的完美载体,2024年全球出货量达55.3万副,中国厂商占据近八成市场,预计到2028年出货有望突破295万副 [17][18] - 表面浮雕光栅波导是AR眼镜光学显示系统的未来主流趋势,结合技术水平和量产难度,是最现实也最有前景的量产方案 [2][57] - 碳化硅材料具备高折射率、高热导性,成为AR眼镜镜片的理想基底材料,可提升FOV、解决彩虹纹和色散问题、提升散热能力和性能表现 [2][66] - SiC+SRG光波导+刻蚀工艺是AR眼镜取得重大进展的技术基础,可提升AR眼镜的FOV、解决光损现象、实现轻薄化设计和较好的被动散热能力 [2][98] - AR眼镜镜片需要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片,大尺寸衬底片成为降本关键,突破12寸衬底片量产工艺,才能实现碳化硅基底成本下降,带动AR眼镜进入大众消费级市场 [2][104] - 重点推荐晶盛机电、天岳先进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AR眼镜是AI应用的完美载体,可以结合虚拟和现实 - AR眼镜是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的智能穿戴设备,核心在于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的完美融合,与VR眼镜有明显区别 [10] - 2024年全球AR眼镜出货量达到55.3万副,同比+7.8%,其中中国2024年出货28.6万副,预计到2028年出货有望突破295万副 [17] - 中国企业占据全球AR眼镜近八成市场,2023年全球AR市场份额前四位均为国内品牌,共占据市场份额约78% [18] - 光学显示系统为AR眼镜的核心,由光学组合器和微显示屏组成,约占整个AR眼镜成本的40%+ [26] - AR眼镜追求更轻、更亮、能耗更低、视场角更大,对镜片材料的各项参数有一定要求 [27] 光波导结构:表面浮雕光栅波导为主流方案 - AR眼镜的组合器可分为自由空间反射与光波导结构两大类,目前光波导方案属于行业主流技术路线 [30] - 自由空间反射结构包括自由曲面方案和BirdBath方案,前者镜片厚度难压缩、存在局部图像畸变等问题,后者透光率低、入眼亮度衰减严重 [34][38] - 光波导结构的核心在于扩瞳,包括几何反射波导、表面浮雕光栅波导SRG和全息光栅波导VHG三种路线 [42] - 几何反射波导方案目前量产难度较大,存在结构缺陷及量产难题 [46] - 全息体光栅波导VHG是未来最理想的AR镜片方案,但目前量产难度较大 [49] - 表面浮雕光栅波导SRG目前较为适合量产,可实现二维扩瞳,获取AR眼镜设计上更大的自由度,结合技术难度与量产成本考量,是AR镜片最有前景的量产方案 [56][57] 碳化硅材料:高折射率与高热导性成为最理想AR镜片材料 - 碳化硅材料折射率可达2.6以上,单层镜片即可实现80度以上FOV,可提供更轻薄的尺寸和更大更清晰的视觉效果 [66] - 碳化硅的高折射率可解决光波导结构中的彩虹纹问题,实验数据表明,使用碳化硅衬底的衍射光波导,在可见光波段的色散角差异可降低约40%,彩虹纹主观感知强度下降超过60% [70] - 碳化硅的热导率远高于传统光学材料,能够快速传导热量,避免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的性能下降或器件损坏,还可简化散热设计进而实现轻量化设计 [73] - 科技大厂陆续布局AR眼镜,有望加速AR眼镜+碳化硅波导产业化,雷鸟X3Pro有望成为第一个量产型碳化硅AR眼镜 [77] 光波导制造:配合碳化硅引入刻蚀工艺,实现批量稳定生产 - 几何反射波导通常采用简单的光学器件生产方式,难点在于镀膜和胶合工艺,大大限制了总成良率 [80] - 传统以玻璃+树脂作为基底的SRG一般采用纳米压印工艺,存在易形成加工误差、对材料热塑性要求强等缺陷 [86] - 刻蚀工艺可配合碳化硅材料实现更大视场角和更佳光学性能,且完全兼容现有半导体加工工艺,加工精度和稳定性更高 [87] - SiC材料+刻蚀工艺视场角大于树脂材料+纳米压印工艺,刻蚀工艺初始成本高于纳米压印工艺,但未来刻蚀成本有望摊薄 [94] - SiC+SRG光波导+刻蚀工艺是AR眼镜取得重大进展的技术基础,但目前限制SiC材料广泛应用于AR眼镜的主要原因是SiC镜片成本 [98] 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片:12寸为未来突破方向 - AR眼镜所用的碳化硅衬底为透明的半绝缘型,因其极低自由载流子浓度和宽光谱透明性,是AR眼镜光波导的理想材料 [101] - 12寸衬底片碳化硅裁切浪费更少,能够切更多镜片,从而降低成本,对应单副眼镜成本从1500元左右下降至1000元左右 [104] - 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制造流程主要包括晶体生长、晶锭加工与切片、研磨抛光、清洗,晶体生长是核心工艺 [110] - 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制造难点在于晶体生长环节的长晶速率、温度均匀性、纯度与掺杂,以及切削抛环节的表层裂纹损伤、翘曲开裂、材料利用率 [111] - 电阻法更适合大尺寸(8寸和12寸)晶体生长,其坩埚内部的径向温度梯度较小 [116] - 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片生产过程主要需要用到粉料合成设备、单晶生长炉等设备,从导电型产线转换难度不大,但目前的重点和难度仍然在12寸大尺寸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片的良率和产能提升上 [120] - 预计若未来AR眼镜出货量1亿台时,所需12寸碳化硅衬底约1000万片+,未来伴随AR眼镜放量,碳化硅衬底市场空间广阔 [123] - 2024年国内龙头衬底年产能超153万片,陆续开始布局12寸,随着搭载碳化硅波导的AR眼镜产业化进程加速,12寸衬底有望成为主流选择 [126] 投资建议 - 重点推荐晶盛机电、天岳先进 [2] - 晶盛机电与XREAL达成战略合作,已建成国内第一条12寸光学碳化硅产线,预计2025Q3开始小批量出货 [129][131]
亿道信息: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2.6%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中证网· 2025-04-22 21:45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1 8亿元 同比增长22 6% [1] - 研发投入达2 39亿元 同比增长36 16% [1] 技术研发与创新 - 在人工智能 空间计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1] - 推出AI企业工作台 实现企业专属信息的快速检索和精准解答 [1] - 开发AESOF边缘计算开发架构和AIEdgeserver 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1] XR/AI穿戴领域进展 - 子公司亿境虚拟推出AI眼镜全栈产品交付方案 具备"快 省 全"三大核心优势 [1] - "SW3030AI眼镜全链路解决方案"搭载高通AR1芯片平台 缩短量产时间并降低开发成本 [1] - AI眼镜方案已通过多家品牌客户验证 在整机重量 AI大模型交互等关键技术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1] 未来战略方向 - 以"AI+XR"技术融合为切入点 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 [2] - 发力XR创新产品的研发 销售与量产交付 持续拓展产品应用生态 [2]
智能穿戴融资降温?AI大模型正在重写行业游戏规则丨热门赛道
创业邦· 2025-04-11 07:52
行业定义 - 智能穿戴是指通过集成传感器、无线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嵌入日常穿戴物品,实现健康监测、运动追踪、信息交互及环境感知等功能的电子设备,核心在于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 [4] - 中国《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强调人工智能赋能应用,重点培育智能穿戴等消费端场景,部署4大行动和15项具体措施,推动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4] 产品分类与技术路线 - 智能穿戴设备分为腕戴类、头戴类、眼镜类、服饰类、鞋类及贴片类等,其中腕戴类设备如智能手表与手环最为成熟普及 [5] - 技术路线依赖四大核心:多维传感与集成技术、低功耗计算与边缘处理技术、无线通信与互联技术、柔性电子与人体工学设计 [6] - 技术演进方向包括医疗级监测、AI训练指导、人机交互重构,未来将向智能化、微型化、平台化发展 [7]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传感器、芯片、通信模块、电池及柔性材料等关键元器件供应商 [7] - 中游集中在整机制造与系统研发,要求技术集成与市场洞察能力 [8] - 下游涵盖销售渠道、行业落地方案及数据增值服务,形成"硬件驱动+数据赋能+服务延伸"格局 [9] 融资趋势 - 2020至2024年智能穿戴赛道融资事件呈高点后持续下滑趋势,2021年达峰值35起,2024年降至11起,行业进入调整期 [10] 代表企业 至格科技 - 专注AR衍射光波导和微纳光学领域,采用IDM模式掌握三大核心技术,建成业内首条全自动批量生产线,月产能10万片 [12] - 2025年3月完成B轮亿元级融资,2023年7月完成Pre-B轮融资,资金用于产能扩充和研发迭代 [13] Rokid - 专注AR眼镜软硬件研发及YodaOS操作系统生态构建,技术覆盖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光学显示等领域 [14] - 2024年9月完成C5轮亿元融资,1月完成C4轮近5亿融资,推出多款智能眼镜产品 [15] 雷鸟创新 - 聚焦消费级AR生态,发布全球首款双目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雷鸟X2,新一代光引擎体积缩减50% [16] - 2024年9月完成B+和B++轮融资,总融资超5亿元,资金用于AI+AR技术研发及产研基地扩建 [17] 热点讯息 - 创维发布仅重34.7克的全场景AI智能眼镜,突破行业重量与续航瓶颈 [19] - 苹果开发无创血糖监测技术,计划推出AI健康教练等四大模块 [20] - 谷歌与Fitbit合作引入个人健康大语言模型,基于Gemini模型构建 [23] - Meta与雷朋智能眼镜全球销量突破100万副,计划年内达200万副 [24]
港青创业,一路向北
投资界· 2025-04-01 15:52
大湾区创投生态 -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基金宣布首批出资,弘毅投资作为管理方与两家子基金管理机构及两家初创企业签约,标志着深港联手培育大湾区科创生态的新尝试 [2] - 梦工场基金不仅提供资金,还将依托弘毅投资的产业资源为项目构建生态圈,打造大湾区早期科创生态 [2] 基金运作模式 - 梦工场基金首期规模5亿元,采用"母基金+直投"双轮驱动模式,80%资金投向子基金,20%用于直投 [4] - 直投领域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生命健康科技、文化创意、金融科技五大方向 [4] - 首批合作子基金为松禾资本和戈壁创投,直投项目包括咸兑科技(AI Motion解决方案)和Manifold Tech(三维重建产品) [4] 香港青年创业趋势 - 近5-10年香港青年北上创业现象显著增加,大湾区政策、市场规模及产业链协同优势是主要吸引力 [8] - 前海梦工场通过基金支持、人才房优惠、创业空间租金减免等配套措施助力香港团队 [8] - 未来计划以香港为桥梁,吸引海外创业者并推动中国企业全球化 [8] 基金背景与愿景 - 梦工场基金源于前海管理局"1510"发展模式,旨在支持香港青年创新创业,首期由前海产业引导基金出资 [4] - 弘毅投资首次管理母基金,近期将在香港发行母基金以扩大布局 [4] - 目标是通过深港协同创新,构建"梦开始的地方"的创业生态 [8]
上交所百家民企大调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成潮流
证券时报· 2025-03-21 09:52
踏入实验室、走进工厂,上交所百家民企大调研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跟随上交所调研团队走访发现,面对人工智能(AI)浪 潮,沪市民企上市公司纷纷行动起来,积极主动拥抱AI技术。 此次调研走访,上交所带着"企业当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资本市场工具如何助力突破瓶颈"等关键问题深入企业一线,直击痛点与难点,力求通过精准调研 推动问题解决,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 沪市民企积极布局人工智能 包括大模型在内的AI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 "复星医药深度融合全球领先的大模型技术,第一时间接入了DeepSeek-R1。"在走访复星医药时,该公司董事长吴以芳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 们同时自主推出了PharmAID决策智能体平台,已能够解决药物研发中的诸多问题,包括文献查阅、商业分析、市场分析以及全球研发进展追踪等。" PharmAID是医药行业首个AI决策智能体平台。基于该智能体,复星医药正加速推进"药物商业价值辅助决策"的能力建设,以提升药物研发效率,加速研发成 果转化。 在吴以芳看来,人工智能颠覆医药研发格局已成定局,"我们热情拥抱AI,聚焦创新研发和营销,通过自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