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债

搜索文档
迅清结算:CMU与澳门中央证券托管系统的直接联网服务量稳步上升
快讯· 2025-07-25 19:21
美元/离岸人民币 金十数据7月25日讯,据悉,自2025年1月21日由迅清结算有限公司(迅清结算)负责营运的债务工具中 央结算系统(CMU)与由澳门中央证券托管结算一人有限公司负责营运的中央证券托管系统建立直接 联网以来,过去6个月内,联网服务订阅量和使用量均稳步增长,反映出香港与澳门两地之间强劲的投 资兴趣和资金流动。7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CMOF)通过MCSD在澳门发行的离岸人民币 国债成功结算,发行规模为60亿元人民币,当中接近50%的债券由CMU会员通过双边联网持有。 (新 华财经) 迅清结算:CMU与澳门中央证券托管系统的直接联网服务量稳步上升 ...
财政部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在MOX上市
新华财经· 2025-07-24 14:16
新华财经北京7月24日电 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60亿元人民币国债在中华(澳门)金融资产交易 股份有限公司(简称"MOX")成功上市。 国家财政部持续选择在澳门发行及上市国债,彰显了中央政府对特区政府加快培育债券市场等新金融业 态,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支持。MOX相关负责人指出,作为澳门主要的金融资产交易所,MOX将 立足澳门离岸人民币枢纽定位,通过构建多层次产品体系、拓展国际投资者网络,吸引全球资本深度参 与,推动澳门债券市场形成"政策支持-产品创新-资本集聚-流动增强"的良性循环,为打造人民币国际 化的"新支点",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协同发展新格局提供平台支撑。 今年是国家财政部第五次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也是第五次选择在MOX上市。此次国债首次采用三 个期限品种同步发行,涵盖2年期、5年期和10年期。发行规模分别为30亿元、20亿元和10亿元,最终票 息分别为1.43%、1.55%和1.72%。认购倍数高达6.08倍,创历次在澳门发行国债的最高认购倍数纪录。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据悉,此次发行不仅再一次刷新了澳门市场单笔债券发行规模的历史纪录,更首次为澳门债券市场引入 10年期人民币长期债券 ...
财政部在澳门成功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 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证券日报· 2025-07-18 00:35
人民币国债发行情况 - 7月16日财政部在澳门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认购总额达365.2亿元,认购倍数6.1倍,其中2年期30亿元利率1.43%,5年期20亿元利率1.55%,10年期10亿元利率1.72% [1] - 此次是香港、澳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联通后首笔澳门人民币国债,国际投资者可通过香港CMU会员下单,境内投资者可通过"南向通"参与投资 [1] - 2025年财政部将在香港分六期发行680亿元人民币国债,截至7月17日已完成前三期发行,每期125亿元,认购倍数分别为2.86倍、3.07倍和3.96倍 [3] 市场反应与投资者结构 - 澳门人民币国债发行市场表现强劲,10年期品种首次引入吸引了长期资金配置需求 [1] - 超过50%国际投资者通过香港CMU下单,覆盖葡萄牙、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国投资者,部分对冲基金、资管机构、外资银行为首次参与 [4] - 发行吸引了货币当局、对冲基金、资管机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各类机构参与 [4] 政策意义与市场影响 - 此次是中央政府连续第四年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单次发行规模稳步增加,有利于完善常态化发行机制 [2] - 稳定的国债供应有助于完善收益率曲线,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4] - 在香港、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为国际市场提供人民币计价资产,增加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使用场景和持有量 [4]
人民币国债在港澳持续“上新”的多重考量
证券日报· 2025-07-18 00:21
国债发行规模与利率 - 7月16日财政部在澳门成功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创历史新高,其中2年期30亿元利率1.43%,5年期20亿元利率1.55%,10年期10亿元利率1.72% [1] - 年内已在香港成功发行三期人民币国债,每期125亿元,预计全年在香港发行680亿元 [1] - 澳门此次发行认购总额达365.2亿元,为发行规模的6.1倍 [4] 人民币国债的战略意义 - 为离岸人民币投资产品提供定价基准,带动金融机构在港澳发行人民币债券,促进市场扩容和流动性增加 [2] - 丰富港澳人民币资产供给,满足国际投资者配置需求,提升人民币持有意愿和交易频率 [3] - 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市场国际参与度和对外开放水平 [4] 市场影响与发展 - 人民币国债具有信用等级高、流动性强、利率稳定等特点,助推港澳债券市场量质齐升 [2] - 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市场的枢纽,港澳发行可高效触达国际资本,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支撑 [3] - 持续发行彰显经济稳中向好底气,传递金融市场开放决心,增强国际投资者信心 [1][4]
财政部:支持澳门债券市场良性循环 逐步建设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支点”
搜狐财经· 2025-07-16 22:36
澳门人民币国债发行 - 财政部在澳门面向专业投资者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规模和认购倍数创历史新高 [1] - 首次增加10年长期限品种,是澳门债券市场发行的首支长期限债券 [1] - 发行有助于完善澳门人民币国债收益率曲线,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债券 [1] - 2019年以来财政部通过发行人民币国债和支持建立澳门中央证券托管结算系统(MCSD)提升澳门债券市场影响力 [1] 澳门债券市场建设 - 澳门MCSD与香港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实现互联互通 [2] - 国际投资者可通过香港CMU会员下单,境内投资者可通过"南向通"参与澳门债券市场 [2] - 超过50%的国际投资者通过香港CMU参与本次国债发行 [2] - 对冲基金、资管机构、外资银行首次投资澳门人民币国债,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国际影响力 [2] 人民币国际化 - 澳门与香港债券市场协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 - 澳门逐步建设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新支点" [1]
特别策划丨杨赫: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市场逻辑与演进路径
搜狐财经· 2025-07-16 13:54
美国国债市场的风险与未来 -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123%,2025年1-5月利息支出4680亿美元,同比上涨6.5%,占财政收入18% [4] - 美国国债信用基础动摇导致长期利率抬升,美元指数走弱,黄金储备占比升至20%成为全球第二大官方储备资产 [4] - 美国通过"大而美"法案放宽债务限制,采取"弱美元+关税"政策组合转嫁制造业融资成本 [5] 国际货币体系重构驱动因素 - 美国债务问题暴露"特里芬难题",贸易逆差与财政赤字矛盾削弱美元信用 [4] - 美欧滥用金融制裁及关税战加速全球治理碎片化,各国采用双边本币结算降低美元依赖 [5] - 区块链技术创造算法信用,提升支付效率并缓解流动性需求,稳定币成为美元信用重塑方向 [6] 多极化货币体系发展现状 - 欧亚经济联盟90%贸易使用本币结算,中国-东盟人民币结算量占比达28%且年增35% [8] - 美元储备份额降至57.8%创30年新低,SDR占比仅5.3%,黄金及其他货币构成替代组合 [9] - 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占比3.75%,日元占3.5%,SWIFT数据显示非美元货币份额持续提升 [8]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径 - 建议扩大CIPS覆盖范围,推动与TIPS、BRICS Pay等区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 [15] - 深化国债市场开放,推出国债期权并放宽熊猫债发行,承接美债信用弱化外溢需求 [14] - 探索上海试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发挥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中心功能 [15] 区域货币联盟发展趋势 - 美元、欧元、人民币或形成"三岛"格局,人民币有望成为亚洲汇率锚定货币 [16] - 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扩大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安全网占比,建设债券市场互联机制 [16] - 央行间本币互换协议覆盖"一带一路"国家,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16] 数字技术对货币体系影响 - 数字货币与稳定币融合推动跨境支付去中心化,SWIFT已测试CBDC区块链互操作性 [15] - 算法信用增强个体信用创造能力,降低基础货币需求,重构流动性供给模式 [6] - 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加速,香港离岸市场经验将向上海等金融中心复制 [15]
港交所CEO陈翊庭:港股IPO排队企业超160家,A+H形成良性联动
第一财经· 2025-06-19 14:13
港股市场繁荣表现 - 港股当前繁荣景象得益于多年持续改革 包括港交所改革 中国科技和消费企业崛起 流动性改善等因素 [1] - 截至5月底 2024年香港IPO募资额超760亿港元(约97亿美元) 达去年同期7倍 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110亿美元) 国际投行预计全年IPO总额或超200亿美元 [3] - 当前港股IPO排队企业超160家 仅5月就有40多家企业递表 港交所自2018年改革后吸引大量企业 包括生物科技与专精特新企业 [1][4] 交易所发展战略 - 港交所与上交所(科创板)形成错位发展 互补合作 港交所发挥全球窗口作用 A股提供产业基础 [4] - 港交所采用"人货场"发展框架:服务企业与投资者两端 完善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多资产产品线 升级交易基础设施 [4][5] - 推出人民币柜台交易机制 南向互通人民币计价便利内地投资者 加强技术系统投入以对接全球DeepTech [5] 国际资本流动趋势 - 国际投资者(欧美 中东 东南亚)重新关注中概股 港股在吸引全球IPO资本方面具天然优势 [4] - 外资在中国股债市场参与度仍低 增长空间巨大 美元资产避风港地位动摇促使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上升 [5] - 企业选择港股上市考量因素包括全球化战略(境外收购 员工激励) 融资便利性 资本使用灵活性 [4] 市场结构优化 - A+H股形成良性互动 企业选择A转H或H转A的动因在于融资平台多元化与投资者群体拓展 [4] - 强调风险管理工具重要性 如筹备中的人民币国债期货 以辅助投资者进行有效操作 [5] - 升级市场基础设施包括交易平台 清算交收 全天候交易机制等 提升全球交易体验 [5]
制度完善和对外开放并举专家建言资本市场持续稳健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6-19 02:35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 资本市场需从完善基础制度、优化多层次体系、深化国际化开放等多维度推进高质量发展 [1] - 引入多元投资力量以增强长期资本供给,深化资产类别开放及优化外资准入机制以推进国际化进程 [1] - 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和完善风险管理工具,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1] 港交所CEO观点 - 内地资本市场规模已稳居全球第二,各交易所可通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实现合作 [1] - 资本市场需明确服务对象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本质是连接投资者与企业这两类群体 [1] - 需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涵盖股权、债券、大宗商品等,以承接全球资金流入 [1] - 配套风险管理工具是关键,港交所正积极筹备人民币国债期货以完善市场生态 [2] 长期资本与智慧投资 - 中国股权市场发展应强调"智慧性"和"耐心",引入包括机构投资者、专业投资者在内的多元投资力量 [2] - 资本市场发展应着眼于长期,耐心资本非常重要,需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资管公司等长期资本注入 [2] 国际化与资产配置 - 建议开放更多资产品类或业务领域给国际投资者参与,实现境内外资产业务联动 [2] - 境内外资产类别存在差异,业务逻辑不同,联动有利于在华外资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2]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正积极筹备人民币国债期货 将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
证券日报网· 2025-06-18 21:4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 中国资本市场需打造多层次市场体系 实现各交易所优势互补与错位发展 [1] - 港交所将持续深耕"人、货、场"三要素 促进投资者与企业的对接 [1] - 港交所排队上市企业达100余家 体现中国在上市资源配置方面的实力 [1]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群体 - "人"涵盖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两大群体 搭建资金富余方与需求方的桥梁 [1] - A股公司赴港上市可构建境外业务平台 拓展海外融资渠道 [2] - H股上市产生"A+H"联动效应 带动A股和H股成交量提升 [2] 外资配置与人民币资产 - 外资机构在中国股票和债券领域的配置仍有提升空间 [2] - 美元资产"安全锚"地位受冲击 外国投资者启动投资组合再平衡 [2] - 人民币资产将更受国际投资者青睐 港交所与内地交易所协同吸引外资 [2] 金融产品与风险管理 - "货"需配套股权、债券及大宗商品等多样化金融产品 [2] - 全球投资者重新思考资金分配 不再仅关注单一资产类别 [2] - 港交所筹备人民币国债期货 完善市场生态提升吸引力 [2] 基础设施与交易机制 - "场"强调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与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3] - 港交所计划推进互联互通 将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交易 [3] - 持续投入技术平台建设 满足全天候交易服务需求 [3] 上市规则优化 - 港交所自2018年持续优化上市规则 从盈利企业扩展至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 [1] - 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规则 适应不同行业多样化需求 [1]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将与内地交易所协同发力,把握机遇吸引更多外资流入
搜狐财经· 2025-06-18 19:39
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 - 中国资本市场需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 各交易所可错位发展 优势互补 [1] - 港交所认为当前市场动荡加剧 需保持韧性 借鉴电商"人、货、场"框架应用于交易所运营 [1] "人"要素分析 - 资本市场服务的"人"包括上市公司和投资者 港交所排队上市公司数量多 体现上市资源供给实力 [1] - 外资可参与的中国股票 债券等资产估值处于低位 具备较大上涨空间 人民币资产将更受国际投资者关注 [1] - 港交所将与内地交易所协同发力 从"稳"到"进" 把握机遇吸引更多外资流入 [1] "货"要素分析 - 需完善金融产品体系 涵盖股权 债券 大宗商品等 满足全球投资者重新配置资金的需求 [1] - 配套完善风险管理工具 例如筹备人民币国债期货 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 [1] "场"要素分析 - 需夯实资本市场基础设施 港股通市场将推出人民币柜台 大幅便利内地投资者 [2] - 技术平台需持续优化升级 系统投入不可或缺 [2] 发展展望 - 港交所将持续经营"人、货、场"三要素 与内地交易所共同努力 [2] - 全球投资者正重新配置资金 中国创新成果提供鼓舞人心的投资机遇 需把握这一契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