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细则近期有望公布
证券日报· 2025-07-11 00:16
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进展 - 香港证监会与内地监管机构积极合作推动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 技术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实施细则将近期公布 [1] - 港交所2023年6月19日启动"港元—人民币双柜台"模式 首批24家蓝筹股增设人民币柜台 包括腾讯控股 阿里巴巴等 [1] - 首批24只双柜台证券人民币柜台累计成交额达501 16亿元(2023年6月19日至2025年7月10日) [1] 降低跨境投资门槛 - 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后 内地投资者可直接用人民币交易港股 无需港币中间兑换 [2] - 截至7月10日 港股通标的有550只 累计总市值66 36万亿港元 2025年新上市的宁德时代 赤峰黄金等8只股票已被纳入 [2] - 现行港股通交易以港币计价人民币结算 涉及0 2%至0 3%换汇损耗 人民币柜台可规避汇率波动损失 [2][3] 南向资金与投资者便利性 - 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4 46万亿港元(截至7月10日) 2025年净流入7644 77亿港元 达2024年全年的九成 [3] - 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三大优势 汇率成本归零 操作无缝衔接 风险对冲简化(未来配套人民币国债期货工具) [3]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 - 中国证监会与港交所明确表态推进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 2025年5月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及"稳步推进" 6月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强调互联互通机制优化 [4] - 该举措将提升人民币在跨境投资中的作用 实现计价场景扩容 AH股价差有望收窄 增强全球定价一致性 [4] - 需配套系统对接 印花税制度改革 流动性优化(如引入做市商机制) 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枢纽将持续发挥试验场作用 [4]
非银行业点评:“南向通”参与机构扩容,非银机构投资经纪或迎机遇
民生证券· 2025-07-09 09:5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推进,“债券通”南向通运行机制持续优化,非银机构参与“南向通”交易,投资标的范围与弹性有望提升 [2][3] - 推动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有望提升港股人民币柜台交易规模,相关机构交易经纪收入和做市业务收入或同步提升 [4] - 2025 年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规模持续提升,交投热度维持高位,建议关注非银相关投资标的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7 月 8 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债券通周年论坛 2025 公布三项对外开放优化措施,包括完善“南向通”运行机制、优化离岸回购业务机制安排、优化互换通运行机制;同日,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提及推动将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技术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力争近期公布实施细则 [1] 债券市场双向开放与“南向通”发展 - 2017 年“北向通”开通,2021 年“南向通”开通,此前内地投资者主要为 41 家银行类金融机构等,今年 1 月提出优化“南向通”运行机制,后续将扩大投资者范围等 [2] 非银机构参与“南向通”交易 - 本次措施将境内投资者范围扩大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 4 类非银机构,可通过“南向通”购买香港债券市场多币种债券,投资标的范围拓宽,有助于提升投资弹性和自营投资收益率 [3] 推动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 - 5 月 7 日证监会表示推进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香港交易所 2023 年推出“港币 - 人民币”双柜台模式,截至 2025/7/7 多家内地券商在港机构担任做市商,南下资金入市有助于降低换汇成本等,相关机构收入有望提升 [4]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头部券商,九方智投控股等互联网金融标的,以及香港交易所等优质金融机构标的 [5] 相关政策梳理 - 香港金管局扩展离岸人民币回购协议业务,“南向通”投资者范围扩大至非银机构,30 年期 IRS 合约下线,未来将推出以 LPR 为参考的合约,财政部加大在港发行国债频率与规模;香港证监会推动多项工作,包括增加一级市场固收产品发行、提升二级市场债券流动性、研究建立优化配套基础设施等 [8]
债券通迎多项对外开放优化举措
中国证券报· 2025-07-09 04:49
债券通优化措施 - 完善债券通"南向通"运行机制,支持境内券商、基金、保险、理财4类非银机构投资离岸债券市场 [1] - 优化离岸回购业务机制,交易币种拓宽至美元、欧元、港币等多币种,取消回购质押券冻结并简化业务流程 [2] - 优化互换通运行机制,建立报价商动态管理机制并扩充报价商队伍,调整每日交易净限额 [2] - 人民银行正研究推出跨境债券回购业务,并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全球高质量流动性资产 [2][5]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 - 香港证监会将重点发展人民币固定收益市场,增加一级市场固收产品发行,推动财政部加大在港发行中长期国债 [2][3] - 推动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技术准备进展顺利,实施细则将近期公布 [3] - 开发利率、外汇和信贷衍生品以提升二级债券市场流动性,推进国债期货推出 [3] - 研究建立离岸国债商业回购市场,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如交易及结算系统 [3][4] 市场数据与投资者行为 - 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量较年初增长近2000亿元,显示对人民币资产的持续看好 [1] - 债券通作为连接中国债券市场与世界的重要平台,香港金管局将提升流动性和风险管理 [5] 政策与监管合作 - 人民银行将推动一站式开户平台和境外投资者免税安排,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体系 [5] - 香港与内地监管机构合作紧密,债券市场开放创新举措多在香港先行先试 [5]
A、H股今日联袂大涨!原因揭晓→
第一财经· 2025-07-08 21:52
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细则即将落地 - 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表示将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的技术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力争近期公布实施细则 [2][3] - 该政策有利于提升市场流动性 内地投资者可直接通过现有渠道买卖人民币计价股票 [10] - 预计腾讯、阿里等双柜台龙头股将率先受益 中长期看港股市场人民币资产占比将提升 [10] 市场反应 - A股三大指数全线飘红 创业板指大涨2.39% 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1.47万亿元 [2][8] - 港股恒生科技指数一度飙升近2% 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上涨0.42% [7][8] - 南向资金持续净买入 7月7日净买入港股120.67亿港元 近一个月净流入超786亿元 [11][12] 双柜台模式现状 - 自2023年6月推出双柜台模式以来 24只个股入选双柜台上市公司 [10] - 截至6月18日 24只股票港币柜台累计成交额22.52万亿港元 人民币柜台仅491.8亿元 占比不足2% [10] - 美团、腾讯等双柜台概念股获资金抢筹 南向资金近期大手笔买入 [2][11] 其他政策动向 - 香港证监会支持开发更多元化衍生品 包括利率、外汇和信贷衍生类产品 [5] - 市场期待国债期货尽快推出 香港证监会正积极推进准备工作 [5] - "反内卷"政策持续推进 将加速行业落后产能出清 改善相关行业ROE水平 [12]
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推动将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 力争近期向市场公布实施细则
证券日报网· 2025-07-08 20:15
香港证监会发展人民币固定收益市场的策略 核心观点 - 香港证监会将发展人民币固定收益市场作为今年工作重点 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机遇 [1] - 香港证监会从三个策略方向推进人民币固定收益市场发展 包括一级市场发行 二级市场流动性提升 以及配套基础设施优化 [1][2] 一级市场发展 - 增加一级市场固收产品发行 丰富人民币产品供给 [1] - 推动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 技术准备进展顺利 近期将公布实施细则 [1] - 预期南下资金将带动人民币计价港股交易规模增长 [1] 二级市场流动性提升 - 积极推进国债期货推出 与内地监管部门合作完成最后阶段准备 [1] - 计划建立商业化离岸国债回购市场 增强离岸国债融资功能并促进二级市场交易 [1] 配套基础设施优化 - 研究建立及优化离岸人民币产品相关基础设施 包括前台交易系统和中后台配套系统 [2] - 目标是为投资者及金融机构提供高效透明的离岸人民币资产交易及融资平台 [2]
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即将纳入港股通,A、H股联袂大涨
第一财经· 2025-07-08 17:35
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 - 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的技术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实施细则即将公布[1][2] - 香港证监会与内地监管机构积极合作推动该政策落地[2] - 政策有望带动更多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3] 市场反应 - A股三大指数全线飘红,创业板指大涨2.39%,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1.47万亿元[1] - 港股恒生科技指数一度飙升近2%,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上涨0.42%[1][4] - 南向资金持续净买入,7月7日单日净买入120.67亿港元,近一个月净流入超786亿元[5] 双柜台模式现状与影响 - 自2023年6月推出双柜台模式以来,24只双柜台股票港币柜台累计成交22.52万亿港元,人民币柜台仅491.8亿元,占比不足2%[5] - 纳入港股通后,内地投资者可直接买卖人民币计价股票,预计大幅提升流动性[5] - 腾讯、阿里等双柜台龙头股或率先受益,美团、腾讯控股等获南向资金抢筹[1][5] 政策与行业影响 - "反内卷"政策持续推进,可能加速行业落后产能出清,改善ROE水平[6] - 政策催化的股价上涨通常领先于产能出清后的价格回升[6] - 香港低利率环境或维持,流动性紧缩风险可控,港股卖空交易占比已降至历史低位[7] 衍生品市场发展 - 香港证监会支持开发利率、外汇和信贷衍生类产品,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箱[3] - 市场期待国债期货尽快推出,香港证监会正与内地监管部门推进准备工作[3]
人民币国际化,香港证监会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7-08 16:08
债券通优化扩容 - 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宣布债券通优化扩容措施,包括扩大南向通参与机构范围至券商、保险公司、理财及资产管理公司,并优化离岸人民币债券回购业务,允许债券再质押使用 [2] - 债券通八年来发展显著,境外投资者持有的在岸债券在香港作为抵押品的应用场景增加,香港场外结算公司已接受30亿元人民币在岸国债作为抵押品 [2] - 香港证监会将人民币固定收益市场作为工作重点,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当前机遇 [2] 一级市场固收产品发行 - 2024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总额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 [4] - 国家财政部加大在港发行国债的频率与规模,未来可能增加中长期国债比重 [4] - 香港证监会欢迎更多机构和企业在港发行"点心债",包括主权机构、国际组织、内地政府机构和企业 [4] - 香港证监会推动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技术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4] 二级债券市场流动性提升 - 香港证监会支持开发更多元化的衍生产品,包括利率、外汇和信贷衍生类产品 [5] - 美元兑人民币期货日均交易量达11.3万张,是2023年的3倍 [5] - 香港证监会积极推进国债期货推出,并研究建立离岸国债商业回购市场 [6] 离岸人民币产品基础设施优化 - 香港证监会研究优化离岸人民币产品相关基础设施,包括前台交易系统和中后台配套系统 [6] - 港交所与Omniclear合作,探索扩大使用国债作为合资格抵押品 [6] - 香港将继续发挥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优势,扩大产品生态、增强流动性并完善基础设施 [6]
梁凤仪:三策并举 发展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
搜狐财经· 2025-07-08 11:43
债券通优化扩容措施 - 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宣布扩大南向通参与机构范围,加入券商、保险公司、理财及资产管理公司 [1][2] - 优化离岸人民币债券回购业务,允许回购期间债券再质押使用,提升人民币流动性支持 [1][2] - 香港场外结算公司已接受30亿元人民币在岸国债作为抵押品,增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2]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 - 2024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总额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 [4] - 国家财政部加大在港发行国债频率与规模,尤其增加中长期国债比重以满足国际投资者需求 [4] - 香港离岸人民币同业拆息处于低位,多家国际及内地大型公司公布"点心债"发行计划 [4] 人民币股票交易与衍生品市场 - 推动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技术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实施细则将近期公布 [5] - 美元兑人民币期货日均交易量达11.3万张,为2023年的三倍 [7] - 积极推进国债期货准备工作,并探索建立离岸国债商业回购市场以提升流动性 [7] 金融基础设施优化 - 研究建立离岸人民币产品相关基础设施,包括前台交易系统及中后台配套系统 [8] - 港交所与Omniclear合作探索扩大国债作为合资格抵押品的使用范围 [8] - 增强金融市场基建连接,提供高效透明的离岸人民币资产交易及融资平台 [8] 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战略方向 - 三策并举:扩大离岸人民币产品生态、增强流动性、建立稳健基础设施 [8] - 香港作为全球首要离岸人民币枢纽,将抓住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分散美元资产风险 [3][8]
吴清:塑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监管环境,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回流
第一财经· 2025-05-07 12:38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举措 - 证监会将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稳步推进一系列务实举措 [1] - 对外开放是中国基本国策,也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机构开放 - 持续扩大机构开放,优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准入服务 [1] - 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申请证券基金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1] - 鼓励境外机构投资境内人民币基金 [1] 产品供给 - 推进期货期权向合格境外投资者开放 [1] - 支持境内外期货交易所扩大商品期货结算价授权合作 [1] - 深化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标的 [1] 市场开放 - 梳理优化境外上市备案机制、流程和相关要素,提高备案质效 [1] - 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1] - 稳步推进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支持在港推出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产品 [1] 跨境监管合作 - 加强双多边跨境监管合作,塑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环境 [2] - 加强证券监管、审计监管合作,维护企业在境外市场的正当利益 [2] - 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