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矩传感器

搜索文档
安培龙(301413):业绩稳健增长 积极开拓机器人产业新兴赛道
新浪财经· 2025-08-28 08:39
财务表现 - 25H1公司实现营收5.54亿元,同比增长34.44%,归母净利润0.42亿元,同比增长19.60%,扣非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增长24.76% [1] - 单Q2营收2.93亿元,同比增长28.22%,归母净利润0.22亿元,同比下降3.09%,扣非归母净利润0.20亿元,同比增长1.87% [1] - 25H1销售毛利率27.79%,同比下降3.04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7.6%,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19.4%,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 [2] 业务分部表现 - 压力传感器业务25H1营收2.92亿元,同比增长61.88%,毛利率27.37%,同比下降2.18个百分点 [1][2] - 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业务25H1营收2.51亿元,同比增长12.99%,毛利率28.91%,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 [1][2] - 国内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38.03%,海外收入0.86亿元,同比增长17.68% [1] 下游应用领域 - 汽车应用领域营收同比增长52.97%,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单车传感器搭载价值量提升 [1] - 公司已向麦格纳、特斯拉等新增客户供应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产品,并对上汽、法雷奥、理想、蔚来等现有客户稳定供货 [2] - 机器人领域取得进展,足底力传感器进入客户送样阶段,力矩传感器可实现50-1500Nm量程精确测量,金属应变式六维力传感器已完成开发 [3] 盈利预测 - 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调整为1.09亿元(原值1.37亿元),2026年调整为1.52亿元(原值1.71亿元),新增2027年预测1.95亿元 [4]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动态PE分别为110倍、79倍、61倍 [4]
安培龙(301413):2025 年中报点评:业绩稳健增长,积极开拓机器人产业新兴赛道
东吴证券· 2025-08-27 21:45
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1]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中报业绩稳健增长,营收同比增长34.44%至5.5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60%至0.42亿元,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化发展和单车传感器搭载价值量提升[2] - 压力传感器业务表现突出,营收同比增长61.88%至2.92亿元,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2.99%至2.51亿元[2] - 公司积极开拓机器人产业新兴赛道,力传感器产品已进入客户送样阶段,力矩传感器和金属应变式六维力传感器完成开发,有望形成新增长点[4] - 盈利预测调整后,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1.09亿元、1.52亿元、1.95亿元,对应动态PE分别为110倍、79倍、61倍[5] 财务表现 - 2025H1营收5.54亿元(同比+34.44%),归母净利润0.42亿元(同比+19.60%),扣非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24.76%)[2] - 单Q2营收2.93亿元(同比+28.22%),归母净利润0.22亿元(同比-3.09%),扣非归母净利润0.20亿元(同比+1.87%)[2] - 毛利率27.79%(同比-3.04pct),净利率7.6%(同比-0.9pct),主要因价格压力及会计调整[3] - 期间费用率19.4%(同比-1.3pct),其中研发费用率6.9%(同比+0.5pct)[3] 业务分拆 - 分业务:压力传感器营收2.92亿元(同比+61.88%),热敏电阻及温度传感器营收2.51亿元(同比+12.99%)[2] - 分区域:国内收入4.86亿元(同比+38.03%),海外收入0.86亿元(同比+17.68%)[2] - 汽车领域需求强劲,营收同比增长52.97%,客户包括麦格纳、特斯拉、上汽、法雷奥、理想、蔚来等[4] 新兴布局 - 机器人领域聚焦力传感器研发,足底力传感器进入客户送样阶段,力矩传感器量程覆盖50-1500Nm,金属应变式六维力传感器完成开发[4] - 通过核心技术突破挖掘新兴产业增长空间,与传统业务形成协同[4] 盈利预测 - 2025E营收12.70亿元(同比+35.13%),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31.71%),EPS 1.11元/股[1][5] - 2026E营收16.46亿元(同比+29.53%),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39.58%),EPS 1.54元/股[1][5] - 2027E营收21.60亿元(同比+31.27%),归母净利润1.95亿元(同比+28.35%),EPS 1.98元/股[1][5] 市场数据 - 收盘价121.44元,市净率9.79倍,流通市值6.985亿元,总市值11.950亿元[8] - 每股净资产12.40元,资产负债率42.50%,总股本98.40百万股,流通股本57.52百万股[9]
中鼎股份:机器人关节、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力矩传感器以及轻量化骨骼都在给机器人本体公司送样
证券日报网· 2025-08-25 19:12
公司产品进展 - 公司机器人关节、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力矩传感器以及轻量化骨骼产品目前处于向机器人本体公司送样阶段 [1] 技术布局 - 公司产品线覆盖机器人核心部件包括关节模块、减速器、传感器及轻量化结构组件 [1] 客户合作 - 公司正与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开展产品测试与合作对接 [1]
中鼎股份:公司的橡胶件已经完成配套,轻量化骨骼已经送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5 15:36
产品布局 - 公司通过安徽睿思博、星汇传感等子公司在关节总成、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力矩传感器等产品上完成产业布局 [2] - 公司橡胶件已经完成配套,轻量化骨骼已经送样 [2] 客户合作 - 公司积极与众擎、埃夫特等多家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进行客户送样,推进市场布局 [2] - 公司与五洲新春等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布局 [2]
安培龙董事长兼总经理邬若军:用汽车传感器创新突围 力争全球领先
中国证券报· 2025-08-21 09:15
在深圳坪山安培龙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生产车间里,产线员工正在忙碌。从1999年邬若军创立安培龙至 今,这家企业从热敏电阻起家,在国际巨头把控的汽车传感器市场中撕开缺口,逐步攻克陶瓷电容式压 力传感器、氧传感器等"硬骨头"技术,业务从家电拓展至汽车、机器人等领域。这恰是国内传感器企业 创新突围的缩影。 重视技术创新 精准把握市场机遇 邬若军与传感器的缘分,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及元器件专业毕业后,邬若军先 在校办企业工作两年,1991年南下深圳加入三宝电子,投身热敏电阻研发。彼时三宝电子正处亏损,他 加入次年便助力公司实现盈利,展现出对技术和市场的敏锐把握。 1993年,邬若军开始首次创业,依旧聚焦热敏电阻业务。恰逢中兴通讯万门程控交换机批量出货,他用 热敏电阻解决了旧交换机防护电路的痛点,为中兴通讯扫清了后顾之忧,订单随之而来,当年便盈利数 百万元。不过,因与投资方理念不合,1996年他选择离开公司,转而从事技术服务。 蛰伏三年后,1999年邬若军再度创业,成立安培龙。此时的他已在热敏电阻行业深耕10年,对技术和市 场有着深刻理解。当时,国内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市场被国际巨头把控,国内厂商仅涉足 ...
安培龙董事长兼总经理邬若军: 用汽车传感器创新突围 力争全球领先
中国证券报· 2025-08-21 06:10
在深圳坪山安培龙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生产车间里,产线员工正在忙碌。从1999年邬若军创立安培龙至 今,这家企业从热敏电阻起家,在国际巨头把控的汽车传感器市场中撕开缺口,逐步攻克陶瓷电容式压 力传感器、氧传感器等"硬骨头"技术,业务从家电拓展至汽车、机器人等领域。这恰是国内传感器企业 创新突围的缩影。 安培龙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凸显,将PTC热敏电阻埋入空调变压器初级线圈,替代传统的温度开关和温 度保险丝,大幅降低了变压器故障率,这一技术方案很快在空调、热水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争做细分行业翘楚攻占汽车传感器高地 依靠热敏电阻和温度传感器,安培龙在家电、通讯行业积累"第一桶金",邬若军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挑战 性的汽车市场。2012年,安培龙启动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研发,当时国际巨头森萨塔在这一领域占据 绝对优势,国内企业鲜有涉足。 邬若军说,此后六年,安培龙每年投入超1000万元研发费用,持续攻坚。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成功拿 下"一种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及制备方法""一种温度-压力一体式传感器"等核心技术专利。2018年, 其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成功进入上汽通用五菱供应链,实现重要突破。 如今,安培龙的陶瓷电容式压力 ...
用汽车传感器创新突围 力争全球领先
中国证券报· 2025-08-21 04:17
公司发展历程 - 1999年邬若军创立安培龙 从热敏电阻业务起步 逐步拓展至汽车和机器人领域 [1] - 2012年启动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研发 2018年首次进入上汽通用五菱供应链 [3] - 2011年开始研发氧传感器 2024年11月实现为东风汽车前装小批量供货 [4] - 营收从2019年3.5亿元增长至2024年9.4亿元 实现跨越式发展 [5] 技术创新与突破 - 热敏电阻技术替代传统温度开关和保险丝 大幅降低变压器故障率 应用于空调和热水器行业 [2] - 陶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获得核心专利 包括"温度-压力一体式传感器"专利 [3] - 氧传感器研发累计投入超1.5亿元 掌握材料制备 流延及预层压 丝印 涂覆等核心技术 [4] - 形成敏感陶瓷技术和MEMS技术两大平台 布局集成电路设计 建立垂直产业链 [6] 市场拓展与客户成果 - 热敏电阻产品早期进入三星 GE 绿山咖啡 雀巢咖啡等国际品牌供应链 [2] - 压力传感器已批量供应比亚迪 吉利 长城 长安 赛力斯 理想 小鹏等车企 2024年进入北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 [3] - 进入斯特兰蒂斯 大众 本田 丰田 日产等国际车企供应链 目标覆盖全球前十车企 [5] - 力矩传感器应用于机器人行业 实现对人形机器人及协作机器人客户小批量销售 [6] 研发投入与战略规划 - 2019-2024年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6.41% 2024年研发投入0.63亿元 同比增长32.10% [5] - 持续开发新产品包括汽车刹车力传感器 力传感器 瞄准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新兴市场 [6] - 目标用十年时间成为全球领先的传感器企业 重点发展汽车传感器并拓展至全领域 [1][6] 行业地位与认可 - 2025年4月入选深圳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 压力传感器国内市场份额领先 [3] - 氧传感器关键指标包括起燃时间 抗热冲击性能 绝缘性接近国际龙头水平 [4] - 机构预测2029年全球氧传感器市场规模达420亿元 市场空间广阔 [4]
人形机器人灵巧手行业深度报告:百花齐放,进化不止
麦高证券· 2025-08-20 15:15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优于大市 且维持不变 [5] 核心观点 -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核心解决方案 具有高自由度 能够进行复杂抓取操作 但成本更高且对算法泛化能力要求更高 [1] - 灵巧手与夹爪的核心差异在于自由度 夹爪稳定性高适合工业场景 灵巧手泛化能力强适配复杂场景 [1] - 技术路线尚未收敛 下游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明显 整手和模组厂商将获得竞争优势 [1][3] 技术系统组成 - 驱动系统以电机驱动为主流 空心杯电机体积小转速高功率密度大响应速度快 是当前主流应用方案 [2] - 传动系统包括减速模块 线性传动模块和末端传动模块 行星减速器和蜗轮蜗杆齿轮箱应用较多 微型谐波方案尚不成熟 [2] - 感知系统包括力矩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和触觉传感器 力传感以一维力为主 位置传感器以编码器为主 触觉传感器MEMS路线应用较多 [2] 发展趋势 - 技术路线短期内不会收敛 多种路线共同发展 [3] - 自由度进一步提高 触觉传感器单价下降但用量增加 灵巧手单机价值量占比有望提高 [3] - 研发投入大周期长 占人形机器人工程量一半 多数本体厂商需和外部供应商合作 [3] 投资建议 - 量产前期本体厂商需求变化大技术路线不稳定 个性化定制需求强 整手与模组供应商将获得竞争优势 [3] - 微型伺服电缸为灵巧手基本组成单位 模组厂商有望进化为整手供应商 [111] - 建议关注已具备整手设计与生产能力的厂商 包括捷昌驱动 隆盛科技 兆威机电 江苏雷利等 [111] 具体公司分析 - 捷昌驱动与灵巧智能合作开发灵巧手 具备自产电机及丝杠等核心零部件能力 [116] - 隆盛科技联合科研院所自研灵巧手 已在转子加工产线实现工作 正在开发第三代产品 [118] - 兆威机电是国内微型驱动领先企业 灵巧手具备17-20个自由度 自研核心零部件 [119] - 江苏雷利子公司中科灵犀推出新一代灵巧手 可实现硬件+算法全自主研发 [121]
2025年中国力矩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下游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带动力矩传感器规模达9.5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19 09:23
内容概况:力矩传感器是检测物体所受力矩或扭矩的一种设备,能够将扭力的物理变化转换成精确的电 信号,从而为技术人员提供数据记录和分析、实时监测的便利。力矩传感器行业对下游依赖较大,是汽 车、航空航天设备、机器人等先进装备中的重要零部件。近年来,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对控制系统 的要求不断提升,仿真和多体动力学的理论发展不断推动了力矩传感器的技术升级。数据显示,中国力 矩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59%。未来,随 着航空航天、汽车碰撞测试、柔性机器人对力矩传感器需求的增长,力矩传感器行业将迎来规模化量产 的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中国力矩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9.5亿元。 相关上市企业:昊志机电(300503)、柯力传感(603662)、八方股份(603489)、申昊科技 (300853)、中航电测(300114)、金禄电子(301282)、生益电子(688183)、鹏鼎控股 (002938)、兴森科技(002436)、景旺电子(603228)等。 关键词:力矩传感器行业发展历程、力矩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力矩传感器行业产业链、PCB行业产 值、 ...
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落地,机构密集调研布局未来赛道
搜狐财经· 2025-05-16 23:06
资本市场热度 - 二季度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成为资本市场"顶流"赛道 52家产业链企业累计接待超千家机构调研 单家公司最高调研频次达390次 [2] 产业化进程 - 中控技术以390家机构调研量居首 作为第一大股东参与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 年内连续发布两款自研整机产品 "领航者2号NAVIAI"即将接入DeepSeek多模态模型Janus Pro 首款产品已落地某石化企业实验室 [3] - 蓝思科技接待208家机构调研 自2016年启动工业机器人研发 六轴机器人 AOI检测机器人已实现产线大规模应用 正将技术延伸至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 [3] 核心部件国产化 - 富临精工智能电关节模组已完成小批量生产 正对接多家主流机器人厂商 将减速器 驱动器等技术储备向机器人领域迁移 已形成伺服电机 运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 [4] - 领益智造已向人形机器人客户提供头部总成 灵巧手总成等核心组件 模具开发精度达0.005mm级 [5] - 创世纪升级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设备 推出定制化产品矩阵 机器人相关产品收入快速增长 与多家产业链客户建立合作 [5] 商业化进展 - 华为 字节跳动 特斯拉等巨头加速入局 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 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解决机器人环境感知与交互难题 [6] - 安培龙基于MEMS技术的力矩传感器已进入客户送样阶段 [6] - 创世纪钻铣加工中心加工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30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