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产品
搜索文档
深圳累计参与研制国际国内标准超万项
南方都市报· 2025-11-11 07:06
深圳标准建设总体进展 - 深圳市参与研制国内标准累计达8153项 国际标准累计达3595项 [2] - 全市累计有100家国际国内标准组织工作机构落户 累计颁发470张深圳标准认证证书 [2] - 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51个 研发与标准化同步试点企业84家 深圳标准创新基地24家 [2]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标准化 - 湾区智能网联试验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市级政府投资的智能网联专业化测试场 打造全国智能网联测试场3.0版 [1] - 试验场包含高快速测试区 城市测试区 柔性测试区等六大专业测试区 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准入测试 车路协同测试等场景 [1] - 坪山区启用我国首个车规级芯片全项标准验证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11家企事业单位参与编制24项国家标准 [3] 重点企业与区域实践 - 冠旭电子已实施产品或技术的国际化标准162项 构建覆盖声学结构 AI算法 无线通信等多维度的技术壁垒 [4] - 坪山区连续三年举办世界汽车标准创新大会 发布"AI+标准化"全球汽车标准法规数字化平台 [3] - 坪山监管局指导企业制定6项新能源汽车芯片关键行业标准 为汽车核心零部件装备制造产业强链补链 [3] 标准建设与产业融合方向 - 推动测试平台与标准化深度融合 通过标准体现发展战略与企业品牌质量 [4] - 动员更多企业从"科技创新者"转变为"规则标准的制定者" 助力"深圳标准"迈向更高水平 [4] - 构建"标准研发—检测认证—产业应用"完整闭环 深化技术标准服务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3]
上声电子的前世今生:2025年三季度营收21.35亿元低于行业平均,净利润1.32亿元排名第十七
新浪财经· 2025-11-01 00:40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27日,于2021年4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1] - 公司是自主车载扬声器龙头,在汽车声学产品领域具备领先地位,拥有自研芯片、智能算法和车规验证的三维技术体系 [1] - 公司主营业务为声学产品、系统方案及相关算法的研发设计,所属行业为汽车零部件 [1]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1.35亿元,在行业36家公司中排名第19,低于行业平均数42.52亿元和中位数22.46亿元 [2] - 2025年三季度净利润为1.32亿元,行业排名第17,高于行业中位数1.19亿元,但低于行业平均数2.17亿元 [2]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06% [5]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4.0% [6] 财务指标分析 - 2025年三季度毛利率为20.44%,虽低于去年同期的26.31%,但高于行业平均的19.46% [3] - 2025年三季度资产负债率为50.13%,较去年同期的53.73%有所下降,但高于行业平均的44.11% [3] 业务发展亮点 - 深化纯数字音频技术链布局,推进全景声场方案商业化落地,2025年上半年发布AI全景声音响系统技术 [5] - 产品品类升级带动单车配套价值提升,且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2025年上半年获多家车企新项目定点 [6] - 产线升级加速推进,合肥新工厂产能逐步爬坡,苏州本部扬声器生产线拟改造升级 [5][6]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2025年9月30日,A股股东户数为9221户,较上期增加28.00% [5] - 户均持有流通A股数量为1.77万股,较上期减少21.87% [5]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新进第六大流通股东,持股103.77万股 [5] - 中欧永裕混合A为新进第九大流通股东,持股35.00万股 [5] 管理层信息 - 董事长周建明薪酬从2023年的123.69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131.36万元,增加了7.67万元 [4] 机构预测与评级 - 民生证券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32.56亿元、38.44亿元、43.7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6亿元、3.39亿元、4.34亿元 [5] - 国信证券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32.62亿元、37.02亿元、42.0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6亿元、3.05亿元、3.98亿元 [6]
部署AI机器人智能生产线,东莞多个重大项目有新进展
南方都市报· 2025-09-20 19:09
东莞市重大项目投资进展 - 2025年1-8月东莞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75.10亿元 同比增长3.63% 进度较去年同期快2.6个百分点 [1] - 新开工重大项目137个 建成投产重大项目81个 [1] - 8月新开工建设项目14个 包括中强精英电子增资扩产项目和华锦马素基里新材料新建项目 8月建成投产项目17个 包括常平联基集团总部项目和联纲光电总部研发制造产业中心 [1] 中强精英电子增资扩产项目 - 项目占地面积69.90亩 建筑面积17.27万平方米 总投资6.00亿元 2026年建成投产 [2] - 建设研发办公大楼和液晶显示智能生产线 主要研发生产显示产品 [2] - 部署AI机器人构建智能生产线 建设5G+物联网智慧园区管理平台 整合能源设备安全功能 [2] 华锦马素基里新材料新建项目 - 项目占地面积45.78亩 建筑面积6.10万平方米 总投资3.00亿元 2028年建成投产 [4] - 建设厂房和综合楼 主要生产醋酸纤维材料 [4] - 从事眼镜用醋酸纤维板材 生物塑料及相关材料 二醋酸纤维素塑胶粒的研发和产销 [4] 常平联基集团总部项目 - 项目占地面积68.21亩 建筑面积13.64万平方米 总投资7.50亿元 2022年开工2025年8月投产 [6] - 建设厂房和宿舍 主要研发生产散热模组和精密SMT贴片 [6] - 预计年销售收入超8亿元 成为联基集团研发及制造总部基地 [6] 联纲光电总部研发制造产业中心 - 项目占地面积53.44亩 建筑面积14.00万平方米 总投资6.20亿元 2022年开工2025年8月投产 [8] - 建设研发大楼和厂房 主要研发生产光电产品和声学产品 [8] - 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 年缴纳税收6000万元以上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8]
连续4年财务造假 IPO欺诈发行遭重罚
中国基金报· 2025-09-07 07:52
公司财务违规 - 公司因2018年至2021年连续四年虚构合同及调节收入确认导致财报虚假记载 虚增营业收入分别为2017.30万元、961.70万元、1497.61万元和1806.53万元 虚增利润分别为1046.43万元、814.86万元、737.48万元和587.82万元 [2] - 北京证监局拟对公司处以900万元罚款 对时任董事长戴福昊合计罚款1150万元(含主管责任450万元和实际控制人责任700万元) 对时任副总经理崔振英合计罚款700万元(含主管责任400万元和实际控制人责任300万元) [3] - 其他责任人员包括时任财务总监姬海燕罚款300万元 时任董事赵庚飞及时任董秘李刚各罚款250万元 [3] 管理层处罚与变动 - 实际控制人戴福昊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崔振英被采取7年禁入措施 因组织并指使信息披露违法行为 [4] - 戴福昊与崔振英于2024年2月解除婚姻及一致行动关系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戴福昊 二人持股比例分别为18.14%和5.57% [4][5] - 公司及实际控制人于2024年3月29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4]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720.1万元 同比下降78.66% 归母净利润亏损1438.6万元 同比下降50.84% [6] - 营收下降主因终止亏损的电影机分销业务 且上年同期存在偶发大额合同而本期缺失 [7] - 公司近三年(2022-2024年)持续亏损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50万元、-1.28亿元和-7194万元 [7] 公司背景与市场表现 - 公司成立于2008年 主营教育、康养人才培养、港口自动化和金融领域的数智化解决方案开发与推广 [7] - 2021年11月15日由新三板精选层平移至北交所上市 成为首批北交所上市公司 [7] - 截至2025年9月5日收盘价9.16元/股 单日上涨2.35% 总市值18.26亿元 [7]
连续4年财务造假,IPO欺诈发行遭重罚
中国基金报· 2025-09-06 22:15
行政处罚与财务造假 - 公司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收到北京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涉及主体包括公司及时任董事长戴福昊、副总经理崔振英、财务总监姬海燕、董事赵庚飞及董事会秘书李刚[2] - 2018年至2021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合同、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等方式虚增收入及利润 导致连续四年年度报告及公开发行股票说明书存在虚假记载[4] - 具体虚增金额:2018年虚增营业收入2017.30万元及利润1046.43万元 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961.70万元及利润814.86万元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1497.61万元及利润737.48万元 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1806.53万元及利润587.82万元[4] 处罚措施与人员责任 - 北京证监局拟对公司处以900万元罚款 对戴福昊合计罚款1150万元(含主管责任450万元及实际控制人责任700万元) 对崔振英合计罚款700万元(含主管责任400万元及实际控制人责任300万元) 对姬海燕罚款300万元 对赵庚飞和李刚各罚款250万元[5] - 戴福昊作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崔振英作为副总经理、姬海燕作为财务总监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赵庚飞作为董事及子公司经理、李刚作为董事兼董事会秘书被认定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4][5] - 戴福昊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崔振英被采取7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因组织指使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且情节严重[7] 公司股权与控制权变更 - 戴福昊直接持有公司18.14%股份 崔振英直接持有5.57%股份[9] - 2024年2月戴福昊与崔振英解除婚姻关系及一致行动关系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戴福昊[8] - 2024年3月公司及实际控制人戴福昊、原共同控制人崔振英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8] 财务状况与经营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720.1万元 同比下降78.66% 归母净利润亏损1438.6万元 同比下降50.84%[11] - 营收下降主因终止亏损的电影机分销业务 且上年同期存在偶发大额合同而本期无此类收入[11] - 近三年持续亏损:2022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650万元 2023年亏损1.28亿元 2024年亏损7194万元[11] 公司背景与市场表现 - 公司成立于2008年 主要面向教育、康养人才培养、港口自动化、金融领域提供数智化解决方案及产品推广[11] - 2021年11月15日由新三板精选层平移至北交所上市 成为首批北交所上市公司[11] - 截至2025年9月5日收盘股价报9.16元/股 上涨2.35% 最新市值18.26亿元[12]
连续4年财务造假,IPO欺诈发行遭重罚
中国基金报· 2025-09-06 22:13
公司财务造假事件 - 公司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收到北京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涉及2018年至2021年连续四年财务造假行为[2][4] - 通过虚构业务合同及调节收入确认时点虚增营收和利润 四年分别虚增营收2017.30万元/961.70万元/1497.61万元/1806.53万元 虚增利润1046.43万元/814.86万元/737.48万元/587.82万元[4] - 公司被责令改正并处以900万元罚款 时任董事长戴福昊合计罚1150万元 副总经理崔振英罚700万元 财务总监姬海燕罚300万元 董事赵庚飞及董秘李刚各罚250万元[5][6] 管理层责任与处罚 - 实际控制人戴福昊与崔振英组织指使信息披露违法行为 被采取市场禁入措施 禁入期限分别为10年与7年[7][8] - 2024年2月立案前两人办理离婚手续 解除一致行动关系 持股比例变更为戴福昊18.14%与崔振英5.57%[8] - 时任董事长戴福昊、副总经理崔振英及财务总监姬海燕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4][5]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720.1万元同比下降78.66% 净利润亏损1438.6万元同比下降50.84%[10] - 营收下降主因终止电影机分销业务及缺乏偶发大额合同 转向声学产品与数智化解决方案业务[10] - 2022-2024年持续亏损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50万元/-1.28亿元/-7194万元[10] 公司背景与市场状态 - 公司2008年成立 聚焦教育/康养/港口/金融领域数智化解决方案开发[10] - 2021年11月15日由新三板精选层平移至北交所上市 成为首批北交所上市公司[10] - 截至2025年9月5日收盘价9.16元/股 市值18.26亿元 当日上涨2.35%[11]
共达电声:公司专注在声学领域的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19:40
公司业务聚焦 - 公司专注声学领域发展 [1] - 产品应用覆盖智能车载、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手机及物联网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 [1]
瑞声科技(2018.HK):声学毛利率承压 光学毛利率改善
格隆汇· 2025-08-27 04:06
核心财务表现 - 1H25实现收入133亿元 同比增长18% [1] - 1H25归母净利润8.8亿元 同比增长63% [1] - 1H25整体毛利率20.7% 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1] - 2025/2026/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下调至22.8/26.5/29.2亿元 较前值下调1%/5%/4% [1][2] 声学业务 - 1H25声学收入35.2亿元 同比增长2% [1] - 1H25声学毛利率27.2% 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 主要受产品结构变化影响 [1] - 公司指引2025年声学毛利率将实现同比增长 [1] - 通过收购初光公司强化车载麦克风竞争力 [2] 光学业务 - 1H25光学收入26.5亿元 同比增长20% [1] - 1H25光学毛利率10.2% 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 [1] - 增长主要受益于塑胶镜头和光学模组出货量增长及产品结构改善 [1] 马达及精密结构件 - 1H25收入46.3亿元 同比增长27% [1] - 1H25毛利率22.9% 同比基本持平 [1] - 需关注VC散热板在北美大客户新机的放量进展 [1] 新兴业务布局 - 汽车业务获得海内外多个客户定点 包括某NEV品牌旗舰SUV项目 [2] - XR眼镜业务实现声学、光学及电机产品对头部客户的定点突破 [2] - 机器人领域布局高价值环节 灵巧手产品有望快速上量 [2] - 预期车载业务营收和市场份额未来2-3年将取得重大突破 [2] 估值与评级 - 基于2026年25.0倍目标PE 给予目标价60.30港币 [2] - 目标PE高于可比公司20.6倍的均值 [2] - 维持买入评级 [1][2]
AAC TECHNOLOGIES(2018.HK):NEW ROUND OF EARNINGS UPCYCLE STAYS INTACT
格隆汇· 2025-08-27 04:0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133.1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8.4% 达到全年市场共识预期的43% [1] - 股东应占净利润87.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63.1% 达到全年市场共识预期的36% [1] - 毛利率20.7% 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环比下降1.9个百分点 低于市场预期 [1] - 维持2025-2026财年15%股息支付率的预期 [1] 业务分部表现 - 声学业务收入35.23亿元人民币(占比26%)同比增长1.8% 毛利率27.2%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 [1] - 光学业务收入26.47亿元人民币(占比20%)同比增长19.7% 毛利率10.2%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 [5] - 电磁传动及精密结构件业务收入46.33亿元人民币(占比35%)同比增长27.4% 毛利率稳定在22.9% [9] - 汽车及消费声学业务收入17亿元人民币(占比13%)同比增长14.2% 毛利率23.9% [3] 技术进展与产品规划 - 6P及以上镜头占总出货量18% 7P镜头项目实现稳定出货 [6] - WLG微棱镜解决方案实现独家量产 2025/2026财年目标出货1500万/2000万件 [6] - 散热产品收入2.2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超45% 预计2025年底达10亿元人民币 [9] - 32MP以上摄像头模组出货占比超34% OIS模块收入飙升至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5倍 [7] 市场前景与战略方向 - 人工智能智能手机和外形变革(轻薄可折叠)将驱动声学/触觉/散热业务增长 [1] - 汽车声学系统采用灵活商业模式 提供从超旗舰到高性价比的综合音频解决方案 [2] - 在全球汽车扬声器市场份额达15-20% 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利润率 [4] - 光学业务持续改善 目标塑料镜头毛利率达40% WLG技术毛利率达30-35% [5][6] 业绩预测与估值 - 上调2025-2026财年盈利预测20.5%/20.4% 引入2027财年预测 [10] - 预计2024-2027财年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11.7%/22.3% [10] - 当前交易于18.2倍2026财年市盈率 略低于10年平均水平 [10] - 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52.88港元 对应22倍2026财年目标市盈率 [10]
瑞声科技(02018):声学毛利率承压,光学毛利率改善
华泰证券· 2025-08-25 17:19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60.30港币 [1][4][6] 核心财务表现 - 1H25实现收入133亿元 同比增长18% 毛利率20.7% 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1][2] - 归母净利润8.8亿元 同比增长63% [1] - 声学业务收入35.2亿元 同比增长2% 毛利率27.2% 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 [2] - 光学业务收入26.5亿元 同比增长20% 毛利率10.2% 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 [2] - 马达及精密结构件业务收入46.3亿元 同比增长27% 毛利率22.9% 同比持平 [2] 盈利预测调整 - 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下调1%至22.8亿元 [1][4][11] - 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下调5%至26.5亿元 [1][4][11] - 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下调4%至29.2亿元 [1][4][11] - 2025年收入预测上调6%至324亿元 2026年上调6%至364亿元 2027年上调4%至397亿元 [11] - 2025年毛利率预测下调1.6个百分点至22.8% 2026年下调1.0个百分点至23.1% 2027年下调0.7个百分点至23.3% [11] 业务分部表现 - 声学业务1H25收入占比26.5% PSS车载及消费声学业务收入17.4亿元 [12][13] - MEMS麦克风业务收入6.08亿元 同比增长56.2% 毛利率12.1% [12][13] - 光学业务1H25收入26.5亿元 其中塑胶镜头和光学模组出货量增长 [2] - 精密结构件新品VC散热板在北美大客户新机放量进展值得关注 [2] 新业务发展机遇 - 汽车领域获得海内外多个客户定点 包括某NEV品牌旗舰SUV定点 [3] - 收购车载麦克风企业初光强化车载声学竞争力 [3] - XR眼镜领域实现声学、光学及电机产品对头部客户的定点突破 [3] - 机器人领域围绕高价值环节布局 灵巧手产品有望快速上量 [3] 估值分析 - 基于25.0倍2026年预测PE估值 较可比公司Wind一致预测均值20.6倍溢价 [4][14] - 当前股价对应18.0倍2026年预测PE 被认为具有吸引力 [14] - 目标价60.30港币较当前股价45.36港币存在32.9%上行空间 [4][7] 同业比较 - 可比公司2026年平均PE为20.55倍 瑞声科技为17.97倍 [15] - 可比公司包括立讯精密(15.03倍2026年PE)、歌尔股份(24.67倍)、舜宇光学(19.46倍)等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