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神之眼高阶智驾
icon
搜索文档
“汽车恒大论”是一场难解的阳谋
36氪· 2025-06-03 10:04
行业现状与风险预警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警示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类似"恒大"的潜在风险,指出部分主机厂过度追求市值与股价而忽视商业逻辑,并提议对主机厂进行全面审计[1] - 行业出现新车大幅降价现象,魏建军认为降价与质量保证不可兼得,同时批评2025年初出现的过度宣传和夸张怪象损害用户权益[1] - 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从2017年的7.8%降至2024年的4.4%,全行业利润总额从6833亿元跌至5086亿元,显示行业盈利能力持续恶化[13] 市场反应与股价表现 - 魏建军讲话引发汽车板块集体下跌:比亚迪A/H股分别跌5.93%/8.60%,赛力斯跌4.23%,长城A/H股跌2.69%/5.52%,上汽跌2.49%[2] - 造车新势力同步下跌:小鹏跌4.44%,蔚来跌3%,理想跌3.17%,吉利控股暴跌9.46%[2] - 截至5月28日市值排名:比亚迪1.12万亿居首,赛力斯2281.81亿第二,长城1950.72亿第三,上汽跌破1900亿滑至第四[3] - 2024年股价涨幅:比亚迪45.03%,赛力斯76.80%,上汽57.75%,长城仅5.66%;但2025年内长城与上汽分别下跌13.86%和21.48%[3] 财务指标深度分析 - 资产负债率:赛力斯87.38%最高,比亚迪74.64%,吉利69.8%,上汽63.77%,与国际车企61%-84%区间基本相当[6] - 有息负债规模:上汽945亿元(占比15%),吉利860亿元(17%),比亚迪285.8亿元(5%),赛力斯仅7亿元(0.8%)[6] - 流动性负债:比亚迪4960亿(同比+9.33%),上汽5119亿(-6.49%),吉利901.68亿(+21.42%),赛力斯762.65亿(+102.96%)[8][9] - 应付账款异常:比亚迪应付票据及账款达2440亿(+22.95%),其中应付账款2416亿(+24.28%);赛力斯应付票据及账款684.51亿(+127.04%)[8][9] 价格战与市场动态 - 2025年1-4月新能源车仍是降价主力:纯电动车降价28款(同比减少24款),平均降幅2.7万元(力度13.3%)[14] - 比亚迪促销策略:3月对10款非智驾车型降价约1万元,5月对22款智驾车型最高补贴5.3万元,带动4月销量同比增21.3%至38万辆[14][15] - 行业库存压力:4月末全国乘用车库存350万辆(环比+15万),库存销售天数达57天,创近年新高[17][18] 行业治理与监管动向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倡议维护公平竞争,反对低于成本价倾销和垄断行为,整治"零公里二手车"等乱象[16] - 比亚迪回应经销商资金链断裂事件,称乾城集团因盲目扩张导致问题,部分4S店已被收购[15] - 魏建军揭露部分企业通过"零公里二手车"虚构销量,监管部门已开始整治行业乱象[16]
计算机行业点评:自动驾驶的中国势力
国盛证券· 2025-05-26 10:4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智能驾驶在中国加快普及,鸿蒙智行、比亚迪、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中国势力在智能驾驶领域各有进展,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同时给出了相关产业链的关注建议 [1][2][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鸿蒙智行:多款车型更新,2025 年销量挑战百万辆目标 - 2024 年鸿蒙智行全系新车交付量突破 444956 辆,登顶中国新势力 30 万以上年销量第一,2025 年“四界”挑战 100 万辆目标 [1][9] - 截至 2025 年 4 月,辅助驾驶总里程超 2.64 亿公里,4 月用户活跃度达 88.62%,人均智能驾驶辅助里程 561.65 公里,使用智能辅助泊车 1625.4 万次 [12] - 2025 年 4 月 16 日新品发布会,问界 M8、享界 S9 等新车型上市,与上汽打造的尚界发布,5 月 30 日将举行尊界 S800 发布会 [1][14] 比亚迪:智驾系统全面下沉,快速提升智驾渗透率 - 2025 年 2 月发布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分三个版本,比亚迪全系搭载,10 万级以上车型标配 [2][16] - 2025 年 4 月,比亚迪以单月 213325 辆智驾车型销量(渗透率 71%),超新势力总和两倍,宣告进入“比亚迪时代” [2][17] 小鹏汽车:主力车型销售火爆,财报表现良好 - 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 158.1 亿元,同比增长 141.5%;总交付量 9.4 万台,同比增长 330.8%;毛利率 15.6%,同比提升 2.7 个百分点;汽车毛利率 10.5%,同比提升 5 个百分点 [3][20] - 2025 年一季度,MONAM03、小鹏 P7+等多款产品热销,小鹏 MONAM03 上市 8 个月累计交付超 10 万台 [20] - 5 月 22 日宣布 MONA M03 Max 首发搭载 AI 天玑系统 5.7.0,新增超 300 项功能,本月启动交付 [21] 理想汽车:车型持续焕新,加码智能驾驶 - 5 月 7 日,理想 L 系列车型焕新,围绕外观、底盘等软硬件功能升级 [4][25] - 下半年为 ADMax 平台带来新一代 VLA 司机大模型方案,支持双芯片,实现高级辅助驾驶功能 [4][25] - 5 月 8 日,李想分享对人工智能思考,详解自研 VLA 司机大模型,并将 AI 工具分三个层级 [25] 建议关注 - 华为智车:江淮汽车、长安汽车、赛力斯、北汽蓝谷等 [4][26] - 特斯拉产业链:世运电路等 [4][26] - 国内自动驾驶产业链:德赛西威、万马科技等多家公司 [4][26]
车企都想成为中国的沃尔沃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22 21:2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行业存在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的现象,部分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L2.9级"、"全场景智驾"等模糊概念,暗示接近L3级自动驾驶能力[6] - 实际应用中,L2级辅助驾驶在复杂路况下无法替代驾驶员操控,但部分车企宣传"开智驾可睡觉工作"、"全场景零接管"等误导性内容[6] - 中国乘用车NOA渗透率不到20%,但行业无序竞争导致营销变形,各大车企抛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和卖点[7] - 部分车企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暗示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安全警示置于冗长的用户协议中或通过"一键同意"规避告知义务[6] 安全事件与政策影响 -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车祸致3人死亡,事故前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进入人驾状态,3秒后发生碰撞[5] - 2025年有多起司机开启智驾后打瞌睡事件被报道,如广东一男子在高速上开智驾睡觉超速行驶100多公里[7] - 4月16日工信部对"智能驾驶辅助"宣传提出规范要求,严禁夸大、虚假宣传[14] - 在政策与事故警示下,小米将"智驾"改名为"辅助驾驶",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集体"降级"宣传话术[14] 企业战略调整 - 比亚迪在2020年提出"安全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2025年补充"智驾是安全出行的最强的守护"[17][19] - 华为余承东提出"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鸿蒙智行全系车型全向防碰撞系统已避免170万次可能碰撞[19] - 沃尔沃坚持"安全是一种信仰"的品牌理念,强调智驾技术应为人服务不给消费者增加负担[24] - 车企从盲目追求新奇卖点转向深耕安全领域,回归产品本质[30] 行业反思与建议 - 专家呼吁企业应踏踏实实做好保障智能驾驶汽车安全性的系统工作,少造概念,避免误导消费者[3] - 行业存在浮躁情绪,重数量轻效益质量,专家强调要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15] - 资深专家建议规范企业宣传用语,采取渐进式发展战略,避免技术不成熟时搞大跃进[27] - 安全重回造车的底线和底色,成为行业共识[20]
年报及Q1总结:智能加码,出口强劲
华泰证券· 2025-05-11 18:4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汽车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4Q4及25Q1汽车行业维持较高景气,各细分板块表现分化,看好Q2乘用车板块在政策和新车推动下维持高景气,零部件板块盈利环比改善,客车出海和摩托车出口持续向好[1][2][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4Q4及25Q1: 汽车行业维持较高景气 - 24年年报及25年一季报公布后,市值百亿以上公司次日股价上涨比例较24Q3有所提高,25Q1汽车产量和批发销量同比增长,板块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环比有不同表现[12][14] 资金面:乘用车持仓占比高增,机器人标的持仓排名多有上升 - 24Q4和25Q1汽车行业重仓持股市值环比有增减变化,25Q1因比亚迪智驾平权等因素环比大幅提升,各子行业持仓占比有不同变动[17] - 个股层面,24Q4和25Q1部分企业持仓排名上升或下降,不同板块企业持仓占比也有相应变化[19][21][22] 乘用车:政策快速衔接,25Q1盈利向好 - 25Q1乘用车板块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车市开局良好,五一后自主品牌有望撬动需求释放,Q2盈利空间或进一步扩大[29] - Q1企业运营效率环比提升,费用率有不同变化,盈利能力改善,现金流有流入流出情况,车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32][35] - 25年自主品牌通过“价格战+技术升级”扩张市占率,合资品牌份额萎缩,各车企销量同比增速有差异[35][36] 零部件:盈利有望逐步改善,智能化板块持续跑赢平均 - 24Q4和25Q1零部件板块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展望Q2有望继续受益于下游复苏实现营收和盈利能力环比改善[39] - 板块内归母净利前20个股累计利润占比有变化,智能化、底盘等子板块收入增速优于整体[41][43] - 智能化赛道蓬勃兴起,收入增速连续13个季度跑赢,看好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弹性释放;底盘板块品类扩充单价提升,核心车企客户带动营收高增;轻量化板块内企业表现分化[43][46] - 24Q4和25Q1零部件企业费用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有不同变化,现金流有流入流出情况[47][48] 商用车:客车出口稳中有升,货车出海+新能源渗透率仍有亮点 - 24Q4和25Q1客车行业出口表现良好,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看好出海主线延续带动盈利能力改善,费用率、现金流等有相应变化[52][54][57] - 24Q4和25Q1货车板块业绩同比下滑,但出口及新能源渗透有亮点,费用率、现金流等有相应变化[59][61][64] 摩托车及其他:24Q4/25Q1出口亮眼,实现收入盈利双增 - 25Q1摩托行业外贸出口增长推动板块业绩向好,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出口结构有排量升级和新兴市场高增变化,费用率、现金流等有相应变化[69][71][75]
未知机构:脱水研报丨Q1需求、订单甚至业绩出现明显好转迹象,此行业利润率向上空间较大;国产算力佼佼者,一文梳理昇腾产-业链——0507-20250508
未知机构· 2025-05-08 11:5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军工、国产算力、金属材料、智能驾驶 - **公司**:中简科技、泰嘉股份、宝钛股份、西部材料等众多军工产业链公司;昆仑技术、华鲲振宇等昇腾产业链公司;久立特材、西部超导等金属材料公司;比亚迪、吉利、奇瑞等智能驾驶相关车企,以及晶方科技、电连技术等智能驾驶产业链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军工行业 - **核心观点**:25Q1行业基本面或已处于复苏态势,看好全年业绩表现,利润率向上空间大,有望迎来高景气周期 [1][3] - **论据**: - 军贸方面,国际局势复杂,25年起多国提升国防预算,全球军费开支大幅增长,军贸市场活跃 [1][3] - 国内方面,25年是“十四五”末年,积压需求将快速释放,2月起部分企业基本面改善,航天、导弹细分方向明显,部分上游企业订单好转 [3] - 24年多因素致业绩下滑,25Q1虽行业因素影响仍在,但部分上游领域标的需求、订单和业绩好转,或进入反弹阶段 [4][5] - 近两年装备采购价格下降等致盈利能力下滑,24Q4为“十四五”以来最低点,25Q1毛利率和净利率环比改善,采购节奏回归正轨、招标模式优化为利润率提升创造空间 [7] - 近两年产业链推进能力建设,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增长,国内外需求共振下,后续需求放量时能力建设将发挥效用 [10] 国产算力行业(昇腾产业链) - **核心观点**:2024 - 2028年中国智算中心市场投资规模预计大幅增长,昇腾产业链将显著受益 [12] - **论据**: - 昇腾构建涵盖多方的强大生态体系,软硬件协同,硬件体系以达芬奇架构为基石,软件有对标英伟达CUDA的昇腾CANN和开源框架MindSpore,应用使能的MindX降低开发门槛 [13][14] - 昇腾产品矩阵完善,能适配多种模型,华为CloudMatrix384超节点集群上线,算力规模提升,性价比高,UB - Mesh架构降低成本、提升性能 [15] - 昇腾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良好,整机有众多伙伴基于其产品二次开发;芯片性能升级带动电源价值量增长;单机柜功耗增加推动液冷技术应用;AI背板连接器需求旺盛 [19][20] 金属材料行业 - **核心观点**:AI融入材料研发体系,高端需求与AI技术双重驱动,关注具备数据沉淀优势与AI融合创新潜力的金属材料龙头 [21][24] - **论据**: - AI通过智能算法突破传统试错模式限制,提升研发效率,OMat24等开源材料大模型加速推动AI赋能材料发现 [21] - 行业层面,钢铁、有色行业部署专用工业AI大模型,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工厂转型 [23] - 需求端,高端制造前沿领域对金属材料性能要求升级,推动行业演进;技术端,AI为研发提供新工具,“技术—需求”共振使研发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24] - AI可帮助企业应对“五新”挑战,形成创新闭环,推动强者恒强,核心优势升级为综合实力 [24] 智能驾驶行业 - **核心观点**:比亚迪按下智驾下沉加速键,各车厂积极跟进,智驾下沉至中低端车型放量区,智能化硬件成长空间广阔,国产供应链有望深度参与 [2][27] - **论据**: - 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厂商积极发布智能化战略,多款中低端车型搭载高阶智驾,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智驾配置向中低端渗透有望打开硬件成长空间 [28][29] - 智驾硬件产业链由感知、传输、计算构成,车载摄像头CIS成长空间广阔,高阶智驾车型CIS价值量高,高频高速连接器需求大,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增长,中国市场机会好 [30][3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军工行业24年业绩下滑明显,国防军工(中信)板块2024年营收4191.79亿元,同比 - 12.85%,归母净利润152.58亿元,同比 - 45.03%;25Q1收入773.29亿元,同比 - 14.36%,归母净利42.01亿元,同比 - 28.87% [4] - 2026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规模有望达180亿元,2025年通信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600亿元 [20] - 2025年1 - 3月,新能源车销量为341.9万台,同比提升63.76%;2025年3月,新能源轿车5 - 10万、10 - 15万、15 - 20万售价车型占整体销量占比分别为34.8%、33.7%、8.7%;新能源SUV对应价格段占比分别为2.7%、25.0%、32.2% [29] - 到2025年,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4.52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达23%,规模约为44.68亿美元 [31]
多家车企祭出“杀招”,智驾免费,噱头还是新范式?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6 09:23
智能驾驶行业趋势 - 2025年智能驾驶热度持续,行业讨论焦点从"智驾平权"转向"智驾安全" [2] - 零跑汽车宣布智驾软件全面免费,包括高速智能领航辅助(NAP)功能,并对已付费用户退款 [3] - 比亚迪、奇瑞、小鹏、理想等车企也采取类似策略,全系标配智驾功能 [3][4] 车企智驾策略 - 零跑推出三电终身质保覆盖全系用户,并计划7月对2021~2023款C11/C01进行OTA升级 [3] - 比亚迪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全系标配,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降至4000元以内 [3][5] - 小鹏取消Max和Pro版本区分,全系标配图灵AI智驾 [4] - 理想汽车所有车型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完全标配,不收取软件激活或订阅费用 [4] 智驾成本与商业模式 - 高速NOA成本已下探至千元级别,企业可通过销量增长分摊成本 [5] - 蔚来、特斯拉、华为等仍采用订阅制或一次性买断模式,但面临"免费"压力 [6][7] - 特斯拉推出FSD免费试用30天,华为乾崑智驾高阶功能包限时优惠至2025年6月30日 [7] 行业观点分歧 - 蔚来李斌认为智驾是长期服务,需预提费用,不应盲目免费 [8] - 小鹏何小鹏认为标配高阶智驾是未来增值服务的基础 [8] - 中科院鹿文亮指出智驾收费模式取决于企业发展阶段和成本回收需求 [8] 消费者态度与市场反馈 - 部分消费者对零跑智驾功能实用性表示不满,认为功能不稳定 [9] - 岚图调查显示90%用户愿为高阶智驾付费,30%愿支付超1万元 [10] - 消费者更关注智驾功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非是否免费 [9][10]
2024、2025Q1总结:板块景气度上行,龙头盈利能力修复
国盛证券· 2025-05-05 19: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Q4至2025Q1,以旧换新平稳过渡,2025Q1智驾平权带动板块强势,4月出口、机器人皆有边际利好,头部车企重磅新车陆续上市&交付,叠加2024Q2行业低基数,板块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 [1][2] - 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显示车企分化加剧,龙头车企盈利修复,未来头部车企在销量与盈利端有望持续跑赢行业 [2] - 全年内需有保障,北美以外地区出口有望边际改善,中长期龙头车企智能化与全球化逻辑验证,带动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建议关注强车型和华为系相关车企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4Q4&25Q1回顾 - 行业复盘:以旧换新平稳过渡,2025Q1智驾平权带动板块强势,4月出口、机器人皆有边际利好,2024Q4各月均有超额收益,2025Q1累计超额收益12.7% [9][10] - 政策方面:2024年以旧换新补贴力度大幅提升,全年汽车报废更新超290万辆、置换更新超370万辆;2025年1月延续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并保持金额不变 [12] - 智驾方面:2025年2月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首发21款车型,10万级以上车型全系标配 [12] - 出口与机器人方面:2025年4月中欧有望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年内试生产,上海车展小鹏、奇瑞等车企机器人首秀 [12] - 分车企表现:比亚迪、吉利汽车、小鹏汽车等因智驾、新车等因素股价表现强势,上汽、东风受益于国企改革催化,华为系受益于问界车型热销等 [13][14] - 新车上市情况:2024Q4以来各车企重磅新车密集上市,覆盖50万元以下各价格带,竞争激烈 [16] - 折扣率情况:2024年初行业折扣率高,下半年因以旧换新政策缓和,2025年新车密集上市使竞争加剧,折扣率重新上升 [18] - 出口情况:2025Q1乘用车出口维持在37 - 41万辆,海外需求稳健,部分车企海外布局产能陆续投产 [19] 2024&2025Q1财报总结 - 销量端:2024年行业内需受益以旧换新,销量2755万辆,同比+5.9%;2025Q1受季节性与政策切换影响,销量642万辆,同/环比分别为12.9%/-27.7%,2025Q2销量同比有望维持高增速 [22] - 分车企销量:自主龙头比亚迪、吉利汽车销量强势,合资占比较高的上汽集团、广汽集团承压 [23] - 利润端:行业受价格战等影响业绩分化,头部车企盈利逐步修复,比亚迪、吉利汽车净利润增长,小米汽车盈利能力提升 [25] - 毛利率:大部分传统车企受价格战影响毛利率环比承压,比亚迪2025Q1毛利率环比+3.1PCT [26] - 期间费用率:2025Q1行业销售&管理费用率环比略有上行 [28] 投资建议 - 全年内需有保障,北美以外地区出口有望改善,行业景气度预计持续上行,中长期龙头车企智能化与全球化带动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提升 [31] - 短期关注内需侧以旧换新政策、重点新车上市交付节奏与机器人落地进展 [31] - 建议关注强车型(吉利汽车、小鹏汽车、比亚迪、小米汽车、长安汽车)和华为系(赛力斯、上汽集团)车企 [3]
比亚迪(002594):BYD的全球SHENZHEN时刻
太平洋证券· 2025-04-30 20:0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一季报营业总收入1703.60亿元,同比+36.35%;归母净利润91.55亿元,同比+100.38%,扣非净利润81.72亿元,同比+117.8% [4] - Q1毛利率20.1%,环比大幅提升3.1pct,单车盈利进入向上周期 [4] - 新能源汽车Q1销量100.08万辆,同比增长59.8%,海外销量20.6万辆,同比+110%,高端品牌矩阵持续发力 [5] - 坚持技术为王,一季度研发投入142.23亿元,累计研发投入超1900亿元,财务结构持续优化 [6] - 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分别为9326.78亿元、10894.62亿元、12804.50亿元,同比增长20.02%、16.81%、17.5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0亿元、640亿元、804亿元,同比增长32%、21%、26%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票数据 - 总股本/流通为30.39/11.62亿股,总市值/流通为10788.68/4126.57亿元,12个月内最高/最低价为403.4/206.58元 [3]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777,102|932,678|1,089,462|1,280,350| |营业收入增长率(%)|29.02%|20.02%|16.81%|17.52%| |归母净利(百万元)|40,254|53,002|63,957|80,382| |净利润增长率(%)|34.00%|31.67%|20.67%|25.68%| |摊薄每股收益(元)|13.84|17.44|21.04|26.45| |市盈率(PE)|20.42|20.36|16.87|13.42| [8]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项目|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货币资金(百万)|109,094|102,739|93,570|73,842|103,910| |应收和预付款项(百万)|64,081|66,273|90,005|102,807|119,653| |存货(百万)|87,677|116,036|142,783|162,691|189,304| |流动资产合计(百万)|302,121|370,572|472,803|532,808|664,762| |固定资产(百万)|230,904|262,287|350,725|434,750|500,552| |资产总计(百万)|679,548|783,356|973,827|1,116,776|1,314,835| |负债合计(百万)|529,086|584,668|735,837|831,513|970,168| |归母公司股东权益(百万)|138,810|185,251|222,335|267,103|323,369| |股东权益合计(百万)|150,462|198,688|237,990|285,263|344,667| |营业收入(百万)|602,315|777,102|932,678|1,089,462|1,280,350| |营业成本(百万)|490,399|626,047|752,500|872,560|1,010,342| |营业利润(百万)|38,103|50,486|65,319|80,546|107,706| |利润总额(百万)|37,269|49,681|65,819|79,246|99,606| |净利润(百万)|31,344|41,588|55,219|66,462|83,520| |归母股东净利润(百万)|30,041|40,254|53,002|63,957|80,382| |毛利率|18.58%|19.44%|19.32%|19.91%|21.09%| |销售净利率|4.99%|5.18%|5.68%|5.87%|6.28%| |销售收入增长率|42.04%|29.02%|20.02%|16.81%|17.52%| |EBIT增长率|63.52%|44.49%|39.16%|22.41%|26.98%| |净利润增长率|80.72%|34.00%|31.67%|20.67%|25.68%| |ROE|21.64%|21.73%|23.84%|23.94%|24.86%| |ROA|5.34%|5.69%|6.28%|6.36%|6.87%| |ROIC|14.74%|17.49%|20.75%|21.20%|21.24%| |EPS(X)|10.32|13.84|17.44|21.04|26.45| |PE(X)|19.19|20.42|20.36|16.87|13.42| |PB(X)|4.15|4.44|4.85|4.04|3.34| |PS(X)|0.96|1.06|1.16|0.99|0.84| |经营性现金流(百万)|169,725|133,454|128,102|125,072|157,327| |投资性现金流(百万)|-125,664|-129,082|-126,456|-133,912|-133,641| |融资性现金流(百万)|12,817|-10,268|-10,935|-10,889|6,383| |现金增加额(百万)|57,329|-6,255|-9,169|-19,728|30,069| [9][10][11]
一天净赚1个亿,比亚迪挣钱已经停不下来了
36氪· 2025-04-30 18:50
财务表现 - 一季度营收达1703.6亿元,同比增长36.35% [1][2] - 归母净利润91.55亿元,同比暴增100.38%,是特斯拉同期利润的三倍 [1][3] - 扣非净利润81.72亿元,同比增长117.8%,反映核心业务强劲 [3] - 基本每股收益3.12元/股,同比增长98.73%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37%,同比提升1.13个百分点 [2] 销量与市场地位 - 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100.08万台,同比增长59.81%,远超行业平均增速(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长12.9%) [4][6] - 国内市场份额显著提升,20万以下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12] - 高端品牌(方程豹、腾势、仰望)合计销量5.26万辆,同比增长36.5% [13] - 仰望品牌销量突破1万台,创中国百万级车型纪录 [18] 战略动作与技术突破 - 2月推出智驾版车型,21款新车全系标配辅助驾驶,实现“加配不加价” [6][7] - 3月发布兆瓦闪充技术(1000V平台/1000A电流/1000kW功率),强化纯电技术领先性 [10] - 方程豹豹5车型搭载华为智驾后销量翻倍,3月达6036台 [15] 海外扩张 - 一季度出口21.4万辆,同比翻番,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近50% [20] - 已进入70多个国家,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工厂投产,巴西、匈牙利工厂在建 [20] - 自建4艘汽车滚装船投入运营,目标2025年海外销量80-100万辆(同比翻倍) [20][25] 成本控制 - 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合计91.79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占营收比例降至5.39%(同比下降24.42%) [26][27] - 研发费用142.23亿元,同比增长34.1%,规模效应显著 [27]
图解A股年报:120倍业绩王诞生,股价大涨近4倍!这一行业净利增速超14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30 17:30
A股2024年整体业绩 - 5402家A股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1.92万亿元,归母净利润5.21万亿元 [1] - 4029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75%),2567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48%) [1] - 117家公司营收超千亿元(历史新高),10家公司净利润超千亿元 [1] 行业表现 - 农林牧渔行业净利增速达1447%,主因饲料价格回落带动养殖公司业绩改善 [1] - 电力设备、有色金属行业盈利增长显著 [1] - 电子、非银金融行业营收增速约17% [1] 头部企业营收 - 7家公司营收超万亿元,以"两桶油"、基建及运营商等中字头企业为主 [1] - "两桶油"营收约3万亿元,增速因国际油价下跌(布伦特原油均价80.8美元/桶,同比降2.3%)略有下滑 [2] - 比亚迪营收7771亿元(同比增29%),首次突破7000亿元并超越特斯拉(7022.35亿元) [2] 高增长公司 - 65家公司营收翻倍,5家增速超1000% [3] - 智翔金泰营收增速2384.1%(新药上市推动),但归母净利润-7.97亿元 [3] - 3家*ST公司营收增速超400%,其中*ST科新实现净利润3997.7万元 [3] 净利润表现 - 77家公司净利润超百亿元,10家超千亿元(以金融股为主,四大行均超2000亿元) [6] - 银行股表现亮眼:Wind银行指数2024年涨近50%,分红力度创新高 [6] - 正丹股份净利润同比增11949.39%(达11.9亿元),主因TMA价格飙升,股价涨幅超375% [6][7] 研发投入 - A股公司2024年研发费用合计1.6万亿元,22家超百亿元 [8] - 比亚迪研发投入541.61亿元居首,推动第五代DM、高阶智驾等技术落地 [8] - 中兴通讯研发投入强度近20%,六年累计投入1170.7亿元,AI专利超5000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