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野
icon
搜索文档
【视频评测】中国轻客第一品牌:探秘江旅小野牛升顶二代房车 | 头条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7-04 10:55
宇通客车销量表现 - 上半年累计销量突破2.1万辆 [3] - 其中某一车型销量同比高涨74% [3] 东风柳汽发展规划 - 商用车业务目标设定为4.6万辆 [3] - 2025年中期会议提出重点发展方向 [3] 新能源重卡市场动态 - 6月新能源重卡销量达1.5万辆 同比大涨187% [3] - 三一/解放/徐工销量均突破2000辆 [3] 重卡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重汽以2.3万辆销量夺冠 [3] - 行业三巨头销量均突破1.6万辆 [3] - 福田汽车销量实现翻倍增长 [3] - 6月重卡行业总销量达9.4万辆 [3] 上汽红岩经营状况 - 公司被申请破产重整 [3]
国泰海通:中国及东南亚IP玩具市场高增 关注三大环节投资机会
智通财经网· 2025-06-30 14:24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泰海通发布研报称,全球IP玩具市场规模庞大,其中中国、东南亚未来五年有望 保持高速增长,产业链中IP、产品、渠道三大环节均有望实现蓬勃发展,建议关注泡泡玛特(09992)等 相关标的投资机会。根据乐自天成招股说明书援引灼识咨询数据,2024年全球IP玩具市场GMV达5251 亿元,其中中国、东南亚市场GMV分别达756、181亿元,2024-2029年CAGR有望分别达17.2%、20%。 泡泡玛特的主力IP从2017年的Molly,逐步拓展至2022年的Dimoo、Skullpanda,再发展到现在的The Monsters(LABUBU所属系列)、Hirono小野,每个IP均有可观的收入体量。2024年以上五大IP合计创收 80.8亿元,同比增长130.7%,其中The Monsters、Hirono小野、Molly增速最高,分别达到726.6%、 106.9%、105.2%。阿里鱼为阿里旗下IP版权交易平台,是国内领先的第三方IP授权公司,自2016年成立 以来,已签约三丽鸥、宝可梦等数百个国内外优质IP。除了代理IP资源丰富以外,阿里鱼还依托阿里系 电商平台优势对接大量品牌商家及 ...
3000亿的泡泡玛特,涨不动了?
36氪· 2025-06-25 08:57
泡泡玛特资本表现 - 2020年港股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市盈率超150倍,但随后股价从107.6港元跌至2022年9.8港元,市值蒸发90% [1] - 2024年Labubu爆火带动股价从20港元涨至172港元,2025年最高达283.4港元,市值突破3800亿港元,超越中芯国际、京东等 [1] - 2024年6月股价出现波动,一周内累计下跌超15%,市值回落至3300亿港元,市盈率约100倍,远高于腾讯(21倍)、全球玩具行业(20-30倍) [2][17] 产品与IP表现 - 2024年总营收130.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其中Labubu所在THE MONSTERS系列贡献30亿,占比23.3% [7] - 毛绒品类因Labubu带动营收暴增1289%,占比从3.2%升至21.7%,成为第二大品类 [7][8] - IP收入结构更均衡:Labubu占比23.3%,Molly从40%降至16.1%,新IP Crybaby增速达1537%至11.65亿元 [12][13] - 自有IP占比85%,毛利率66.8%,显著高于同行52TOYS(39.9%) [14] 海外扩张 - 2024年海外营收50.66亿元,同比增375.2%,占比从10%升至38.9% [9] - 东南亚营收增619%至24亿元,北美增556.9%至7.2亿元,明星联动(Lisa、蕾哈娜等)助推破圈 [9] - 海外毛利率高达71.3%,但面临关税政策、本土化等成本压力 [25] 商业模式进化 - 从"盲盒第一股"转型为"全球化IP生态平台",估值逻辑从零售切换为"文化消费+全球增长" [10] - 已形成IP造星机制:签约350+艺术家,通过潮玩展筛选IP,自有IP开发周期短于迪士尼 [14][28] - 渠道优势:401家直营店+2300台机器人商店,线上销售占比超40% [15][16] 市场争议 - 潮玩IP生命周期短,用户喜好易迁移,6月补货导致Labubu二手价跌50% [21] - 监管风险:官媒批评盲盒对未成年人影响,股价单日大跌6.5% [22] - 影视化尝试(《LABUBU与朋友们》)可能破坏用户对IP的个性化想象 [29] - 主题乐园、珠宝品牌popop等多元化尝试被解读为"中国迪士尼"愿景 [27]
泡泡玛特20250624
2025-06-24 23:30
纪要涉及的公司 泡泡玛特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产品价格与市场策略**:公司补货和二手市场价格变化受一级市场供给策略影响,非需求端问题。2025年初一代和二代产品集中放货致股价从1300亿跌至1000亿,后价格回升。618前产品溢价高引发黄牛问题,公司6月15 - 18号补货并多批次预售,利于品牌长期发展[2][3][4] - **IP 特性与发展潜力**:IP 有周期性,糖胶毛绒品类放大 IP 特性提升受欢迎度。Labubu 在不同市场热度增长,东南亚自2024年4月底起热度持续上升,2025年4月后北美热度爆发,未来发展潜力大[2][5] - **市场定位与全球化差异**:玲娜贝儿面向东亚市场,影响力集中在日本迪士尼、中国香港和上海乐园;Labubu 全球化属性强,在北美、中东、南美等地表现出色,在俄罗斯线上市场有显著影响力[6] - **应对单一 IP 依赖**:公司引入大耳狗、帕恰狗和库洛米等 IP 实现收入均衡分布,2024年大耳狗占收入约20%,预计2025年保持在40%以下[2][7] - **新兴爆款 IP**:公司积极推广 Crybaby、小野和新人等新兴爆款 IP。Crybaby 海外接受度高,小野有独立直播间和线下服饰店,新人受众群体广泛[8][9] - **新品类拓展**:公司推出 Spenda 八分之一比例可动人偶 BJD,在社交媒体反响远超 Molly 和 Dimo 等产品,表明在探索新的品类[10] - **第三方 IP 授权**:公司第三方 IP 授权表现出色,哪吒盲盒增加线下客流和用户画像变化,海绵宝宝系列受关注并与瑞幸咖啡联名[11] - **市场拓展情况**:截至2025年5月底北美有近40家店铺,从加州向东部扩展,5月美国新增4家、泰国新增2家,还计划拓展马来西亚、印尼等市场[12] - **营销策略**:东南亚上线新享卡玩法和线上预售链接;欧洲开展本地化营销活动,如邀请家庭拍摄 vlog 获设计师签名[13] - **业绩预期**:预计2025年全年业绩约90亿元人民币,上半年及全年业绩确定性高,有上调预期可能[3][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3年泡泡玛特推出马卡龙之前每年收入保持在2 - 3亿元左右,过去产品偏男性设计,现在更多是小精灵毛绒挂件形象[5] - 新人作为2024年新引入 IP,下半年推出两套盲盒后表现优异,产品更新频次和公司资源投入突出[9]
泡泡玛特商业解码,情绪消费价值几何
搜狐财经· 2025-05-27 14:25
公司发展历程 - 2024年收入超过130亿元 自2020年上市以来年收入翻了五倍 [1] - 2015年从日本引入盲盒概念 转型潮玩集合店 2016年推出自有IP Molly星座系列 [1][2] - 2020-2022年毛利率持续下滑 2022年经营溢利下滑49% 国内线上线下收入均倒退 [2][3] - 2023年线下复苏 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9 8%提升至2024年38 9% 海外门店增至130家 [8] - 2023年转型DTC模式 跳过中间经销商 海外电商收入增长迅猛 [13] 商业模式创新 - 盲盒机制结合故事线设计 通过延迟满足和隐藏款稀缺性刺激复购 [16] - 从单一盲盒扩展到毛绒类 MEGA等新品类 2024年新品类收入占比达35% [21] - 线下业态拓展至乐园 快闪店 艺术策展等体验场景 [21] - 自有IP Hirono小野延伸至服饰 家居 数码配件等周边 已更新至第七代 [17] IP运营策略 - LABUBU IP通过形象焕新在泰国爆火 成为全球亚文化代表 吸引明星自发带货 [18] - 高端线联合非遗传承人 波普艺术家推出限定款 大众线与快时尚 茶饮等联名 [21] - 海外门店融合当地文化 如韩国K-POP主题店 法国卢浮宫联名款 [21] 行业竞争格局 - 名创优品旗下TOPTOY凭借低价策略快速扩张 2024年门店达276家 收入9 8亿元 [22] - 海外经典IP如哈利波特 迪士尼100周年周边热销 挤压原创IP市场空间 [22] - 泡泡玛特需持续创新以延长IP生命周期 应对00后消费者需求变化 [23] 业绩驱动因素 - 2024年五一期间APP登顶美国购物榜 新品海外供不应求 [1] - 供应链柔性化改造 自建工厂及海外仓储建设提升运营效率 [13] - 社媒传播使盲盒成为社交货币 KOL晒单引发粉丝模仿 [16][17]
蜜雪冰城:港股创记录,消费品牌潮涌
和讯网· 2025-05-09 21:33
2025 年第一季度,TOP50 热搜品牌们精准发力,头部玩家多路径布局找"第二增长曲线",新锐品牌以 创新破局。本榜单测评维度包括当季新开门店增速等多项指标。 消费 IPO 回暖,新一批"强吸金力选手"涌现。上市者从"产品力比拼"进阶至"全方位较量",如古茗、蜜 雪冰城等。获得股权融资的玩家,如 GoldenGoose、唐三两打酒铺等,产品力和成长力不容小觑。 数字消费品牌抓住"技术溢价",向"第三空间"迭代。沃美影城通过技术革新和服务破圈,dreame 追觅跨 界社交型业态,随着数字科技"优化供给",此类创新品牌将备受青睐。 地方特色餐饮持续逆袭,"山系风"当道。季内活跃度高的地方特色餐饮品牌,通过融合地域特色、加入 本土化食材等方式,因定位不同在运营中招式各异。 【2025 年消费市场热点纷呈,多领域品牌表现亮眼】 2025 年,本土消费力量加速崛起,热搜品牌们各 显神通。蜜雪冰城敲钟上市,融资认购额创港股记录;沃美影城解锁"影院+"新玩法,品牌价值年增长 率达 18%;"智能清洁黑马"dreame 追觅开卷,出海欧美、跨界咖啡;泡泡玛特 IP 运营进入新层级,连 推子品牌 Hirono 小野、POPO ...
坚果向左 老罗向右
经济观察网· 2025-05-08 10:52
卢谦/文 罗永浩(锤子科技CEO,人称老罗)和坚果手机(原锤子科技旗下手机产品),两个原本紧密 相连的名字,自从分开之后,正在划出不同的轨迹。 老罗最近又双叒叕上了热搜,他被法院颁布了"限制消费令",网络上漫天飞的信息称他为"老赖",而这 只是无数锤子科技或者老罗的负面信息之一。 在市场上一年多没动静的坚果手机,10月的最后一天发布新品,这是没有罗永浩的坚果手机团队,在转 入张一鸣的字节跳动之后,出的第一款手机坚果Pro3。 罗永浩感慨过去10个月一直在和时间赛跑。但上了法院限消令的名单意味着,接下来他还要在"找钱"的 道路上继续奔跑。 坚果手机团队,则在字节跳动的加持下风平浪静,新品发布的消息甚至被更多其他的信息湮没。但野心 是掩盖不住的,"5G,明年见!"成为这支团队向未来的宣言。 少了老罗加持的新品发布会,在声势上缺乏热度。反观罗永浩本人,则因各种事件频频成为热点。 31日白天,能将罗永浩和坚果手机联系起来的热点,是一篇陌陌CEO唐岩评罗永浩的文章,内容来自 《燃点长篇》,唐岩的话不多,重点被大家关注的,是这两句:"罗永浩对融资问题永远是偏乐观 的","对于CEO来说找钱永远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此前, ...
超22亿港元套现离场 蜂巧资本的“落袋为安”与泡泡玛特的“野心版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7 21:07
一面是财务数据高歌猛进,一面是股权被接连减持,泡泡玛特(09992.HK)又一次走入舆论中心。 记者查阅泡泡玛特股权信息发现,加上最近的一次,近期发生的三次减持分别为405万股、400万股、 386万股,总计1191万股,占泡泡玛特股份比例约为0.9%,套现约22.64亿港元。关于此次连续减持,记 者联系了泡泡玛特方面,但截至发稿,泡泡玛特官方并未置评。 在前述公众号文章中,屠铮表示:"从天使阶段第一次投资到最终出售,陪伴公司(泡泡玛特)整整14 年,First in Last out(先进后出),过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坚守至今,万分不舍,心存感激。" 据了解,作为专注于新消费与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核心技术的中早期风投机构,蜂巧资本由屠 铮、常欣于2018年创立,核心团队均来自一线创投机构,擅长挖掘Z世代与女性生活方式赛道的潜力企 业,曾培育出蕉下、内外、库客音乐等明星项目。 在对泡泡玛特的投资过程中,屠铮展现出超前的行业预判力。十几年前,屠铮以启赋资本合伙人身份首 次接触仅有3家门店的泡泡玛特,敏锐捕捉到潮玩市场的情感消费潜力,按照8000万元估值完成700万元 独家投资。 公开信息显示,4月30日 ...
Labubu在美国涨价,但泡泡玛特门前的队还是望不到头
36氪· 2025-05-01 17:48
文章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在美国市场取得销售佳绩并提价,虽目前消费者接受度尚可,但需谨慎控制溢价与定价策略,打造新爆款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 [4][5][13] 分组1:市场表现 - labubu去年全球爆火推动泡泡玛特旗下THE MONSTERS IP收入突破30亿元,闯美成功间接推动美国销售额狂飙,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超去年全年总和 [4] - 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泡泡玛特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75%至480%,美洲市场增速达895%-900% [8] - 王宁预计2025年北美地区可达到2020年整个集团的收入,即25亿元 [9] 分组2:产品发售与提价 - 4月24日,泡泡玛特旗下爆火IP“labubu”第三代搪胶毛绒产品全球发售引发抢购热潮,美国地区售价从21.99美元涨至27.99美元,涨幅近30% [5] - 预计5月2日发售的“Gift For You”系列场景手办盲盒价格涨至20.99美元,4月11日上线的“小野”回声系列盲盒售价调涨至18.99美元 [5] - 泡泡玛特首席运营官司德曾表示未来可能对部分产品提价应对关税政策 [6] 分组3:消费者反应 - labubu 3.0开售当天美国洛杉矶门店大排长队,次日自有APP登顶美国App Store购物榜,二级市场炒出90 - 400美金不等价格,部分消费者购买意愿未受价格上升影响 [7] - 有消费者称一些美国玩家开始“弃坑”,中国玩家选择国内购买转运到美国,新玩家可能只是贪新鲜 [7] 分组4:涨价支撑因素 - 泡泡玛特底层逻辑为情绪价值+收集机制+社交属性,符合“口红效应”,且涨价后售价仍在可接受“小额”范围内 [9] - 社会结构变化使消费观从“工具性”转向追求精神性和情感慰藉,美国年轻人消费呈现类似特征 [9][10] 分组5:风险与策略 - 泡泡玛特并非没有替代选项,国内会员复购率已从2019年的58%连续5年下滑至2024年的49.4%,定价需谨慎 [10] - 泡泡玛特借鉴NIKE价格策略,在旧款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对热门IP部分新品小范围提价试水 [11] 分组6:市场前景与挑战 - 泡泡玛特与英国艺术家合作的新款定价高出常规产品,但首批商品很快售罄,显示强大市场吸引力 [12] - 摩根士丹利认为泡泡玛特正逐步发展为万代南梦宫、乐高与迪士尼的结合体,增长故事处于早期阶段 [12] - 耐克近两年因缺乏后继发力产品经历销量和股价双重暴跌,泡泡玛特需打造下一个Labubu [12][13]
Labubu在美国涨价,泡泡玛特凭什么?
36氪未来消费· 2025-04-30 20:20
泡泡玛特海外市场表现 - 泡泡玛特旗下IP "labubu"因Rihanna等名人效应在美国市场爆火,推动THE MONSTERS IP收入突破30亿元 [4] -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销售额超过去年全年总和,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75%-480%,美洲市场增速达895%-900% [4][8] - 公司预计2025年北美地区收入可达25亿元,相当于2020年集团总收入 [8] 产品定价策略 - labubu第三代美国售价从21.99美元涨至27.99美元,涨幅近30%,其他新品如"Gift For You"系列从16.99美元涨至20.99美元 [5] - 提价主因应对关税政策,但消费者仍接受涨价,限量款在二级市场炒至90-400美元 [6][7] - 公司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旧款价格不变,仅对热门IP新品小范围提价试水 [10] 消费者行为与市场反应 - labubu 3.0开售引发全球抢购,美国门店现凌晨排队现象,APP登顶购物榜 [7] - 消费者购买动机包括稀缺性("一娃难求")和社交属性,部分用户转向国内平台转运以规避高价 [7] - 海外核心客户群体为当地主流市场,非华人或亚洲人 [5]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口红效应"显现:经济压力下小额悦己消费逆势增长,契合泡泡玛特情绪价值+收集机制+社交属性 [8] - 全球消费趋势向精神需求转变,少子化/独居化推动情感慰藉型消费(参考《第五消费时代》) [8] - 公司面临情绪类产品跨界竞争,国内会员复购率从2019年58%降至2024年49.4% [9] 品牌发展路径 - 摩根士丹利将其定位为"万代南梦宫+乐高+迪士尼"结合体,增长空间广阔 [11] - 借鉴NIKE经验:通过联名款(如1269.9美元的MEGA SPACE MOLLY)提升溢价,而非全面提价 [10][11] - 长期挑战在于持续创新IP,避免如耐克因"炒冷饭"导致的业绩下滑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