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尼龙弹性体
icon
搜索文档
滨海能源(000695) - 2025年8月28日-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31 15:20
产能建设与规划 - 翔福新能源2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及58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正在推进 [3] - 一期5万吨前端产线已建成并逐步调试生产 [3] - 协同关联方形成6.8万吨前端及6.8万吨石墨化产能 [3] - 源网荷储一期28.3万千瓦风光电及输电线路已启动建设 [3] - 二期5万吨前端产能及8.2万吨石墨化产能已启动建设 [3] - 在建项目预计2025年底完工,形成14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 [3] - 绿电供应能力将匹配产能规模 [3] - 剩余产能将根据业务情况适时推进 [3] 成本控制优势 - 内蒙古地区低电费优势显著影响石墨化环节盈利 [4] - 内蒙古风光资源丰富,年均等效时长大幅高于全国水平 [4] - 低温环境缩短炉料降温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4] - 乌兰察布市负极材料产业集群发挥资源协同效应 [4] - 58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使绿电覆盖比例超50% [4] - 集约化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 [4] - 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生产数据数字化水平 [4] - 负压输送解决跑冒漏问题,大型化设备提高单产 [4] 资产重组进展 - 拟发行股份收购旭阳集团化工新材料业务资产 [5] - 交易完成后新增己内酰胺、尼龙6、尼龙弹性体等业务 [5] - 形成"负极材料+尼龙新材料"双主业格局 [5] - 2025年5月16日董事会审议通过重组预案 [5] - 尽职调查、审计、评估等工作持续推进中 [5] 新材料研发 - 针对固态/半固态电池开发硅碳新型负极材料 [7] - 沥青基硅碳负极已完成中试并客户送样 [7] - 产品具备高容量、高首次效率、高抗压强度特性 [7] - 生物质硬碳完成小试工艺开发 [7] - 同步开展煤基及沥青基硬碳产品研发 [7]
五大实战专家邀您共探:AI赋能高分子材料开发
DT新材料· 2025-08-31 00:04
AI技术突破与行业拐点 - AI模型与应用层出不穷,技术突破标志着AI从无用到可用的技术拐点,进入指数级增长阶段[1] - 化工材料行业看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曙光,AI、具身智能和大数据结合加速产业变革[1]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和制造基地,拥有最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1] 传统材料研发模式痛点 - 高分子材料产业研发周期长且情况复杂,依赖实验和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1] - 传统催化剂开发依赖经验驱动试错法,导致研发周期冗长、成本居高不下且效率低下[7] - 实验室研发到工艺放大主要依赖专家判断,面临多目标优化和配方探索复杂性挑战[8] AI赋能材料科学创新路径 - AI赋能材料科学有助于打通新材料产业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1] - 创新整合定制化高通量平台与原子级分散制备工艺,构建端到端智能催化剂研发闭环[7] - 采用AI决策+自动化合成方式实现工艺开发与高通量探索,大幅提高研发效率[8] - 构建AI+材料基础设施,实现材料结构-工艺-性能的智能协同设计[9] 具体技术应用案例 - AI具身化催生百亿级新材料需求,包括轻量化复合材料和柔性传感器[6] - 开发聚酰亚胺专用语言模型AI系统,根据单体组成预测玻璃化温度并逆向生成新材料[10] - 发展贝叶斯回归算法解决高噪声小样本问题,应用于有机硅橡胶复合材料配方预测[10] - 实现贵金属等效减量化,为绿色化工发展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7] 产业生态构建与合作 - 材料企业与AI企业开展合作布局[3] - 企业需布局试点、数据安全及AI材料研发,构建生态从应用者迈向引领者[6] - 2025高分子产业年会特设AI赋能高分子材料开发专场,邀请五位实战专家分享[4] 行业活动与平台建设 - 2025高分子产业年会立足全球视野,邀请产业链上下游共探AI、具身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材料机遇[12] - 年会设置AI赋能高分子材料开发专场,涵盖机遇挑战、材料研究、工艺开发和应用实例[4] - 中国新兴产业崛起将引领高分子下个十年发展[11]
聚焦主责主业 谱写改革新篇——写在山东能源新材料公司成立三周年之际
中国化工报· 2025-07-28 11:04
公司发展概况 - 公司成立三周年,资产总额达439亿元,比成立之初增长227% [1] - 定位为"打造一流新材料产业集团",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和项目并购重组双轮驱动发展 [1] - 形成高端化工、纤维复合、钙基材料、光电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 [1] 战略突围与主业发展 - 成功收购齐翔腾达,实现化工及新材料主业协同发展 [2] - 甲乙酮、顺酐产销量世界第一,长碳链尼龙突破"卡脖子"技术,尼龙弹性体产能全球第三,阻燃剂品种国内最全 [2] - 纤维复合材料新建改造6条智能化生产线,综合智能化水平达80%以上,产能规模同比增长56%,人时效率提升5倍 [2] - 进军高端风电产业并通过行业认证,延伸产业链条 [2] - 钙基材料柳泉石矿项目开工,年产10万吨纳米碳酸钙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生产线,年产值超3亿元 [3] 国企改革举措 - 入主齐翔腾达后实施机关机构改革,完成4个层级压减,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4] - 柔性生产优势使装置利用率提高10% [4] - 整合移交、关停注销6家非主业单位,提级管理2家新材料主业单位 [4] - 对标华鲁恒升、万华化学等行业标杆,全面梳理物资采购、选人用人等重点领域流程 [4] 党建与企业文化 - 组织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训练营,540人参加培训 [5] - 创建"国有合规体制+民营灵活机制"管控模式,实现思想、感情、组织等"五个融合" [6] - 深化"温暖山能"工程,发放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物资100余万元,走访慰问困难职工1993人次,发放慰问金138.71万元 [6] - 今年上半年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企业核心功能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6]
北化潘凯教授:尼龙弹性体分子设计制备及应用
DT新材料· 2025-07-24 23:41
聚酰胺热塑性弹性体(TPAE)技术特性 - TPAE由聚酰胺硬段和聚醚/聚酯软段共聚而成,兼具高力学性能、耐高低温性和弹性,通过调节硬软段比例可适配不同应用环境 [1] -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鞋材、医疗器械、消费电子,并可作为永久抗静电剂用于工程塑料改性 [1] - 当前主流产品类型包括PA6、PA66、PA1012、PA11及PA12弹性体 [1] 国内外市场格局 - 国际主要生产商为阿科玛、赢创、宇部兴产,国内厂商包括万华化学、新元化学、鑫博川等 [1] - 国内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实现技术突破,例如北京化工大学潘凯教授团队攻克嵌段共聚尼龙弹性体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2] 技术研发进展 - 潘凯教授团队以尼龙6/66/1010/1012为硬段,PTMG/PEG/PEA为软段,通过分子设计及聚合工艺优化开发多品种尼龙弹性体 [2] - 衍生应用包括尼龙弹性体发泡、弹性纤维、3D打印等,获中石油、中石化及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支持 [2] 2025高分子产业年会信息 - 会议主题为“中国新兴产业崛起引领高分子下个十年”,将于2025年9月10-12日在合肥举办 [8] - 活动涵盖行业大会、创新展览、新塑奖评选及AI/国际合作/终端对接专场,展示最新科技成果与应用趋势 [8][10] - 潘凯教授将出席并作“尼龙弹性体分子设计制备及应用”主题报告 [2] 产业链参与方 - 终端用户覆盖eVTOL、无人机、机器人、汽车、3C电子、光伏新能源等领域 [14] - 往届参会单位包括巴斯夫、帝斯曼、万华化学、塞拉尼斯等企业及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 [21][22][26][27]
山东能源集团:推动新材料产业“聚链成势”
中国化工报· 2025-07-04 10:16
公司战略与业绩 - 山东能源集团于2022年7月成立山东能源新材料公司作为新材料产业投资平台和管理主体,定位为"打造一流新材料产业集团" [1] - 新材料公司坚持"紧盯前沿、基金赋能、沿链聚合、打造生态"的产业发展理念,目标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1] - 截至2024年,新材料公司下属10家公司中包括2家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公司、1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和5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1] - 2024年1至5月,新材料公司累计完成利润较同期大幅增盈,超额完成年度考核指标平均进度 [1] 产业集群发展 - 新材料公司重点打造高端化工新材料、钙基新材料、纤维及复合新材料、光电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 [2] - 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域,齐翔腾达是全球最大碳四深加工基地,甲乙酮、顺酐产销量世界第一,2024年出口创汇4.42亿美元 [2] - 纤维复合新材料领域,山东玻纤年产30万吨高性能玻纤智造项目和年产12万吨高模量、3万吨超高模量玻纤池窑全面达产,产品可应用于120米以上超长风电机组叶片 [2] - 钙基新材料领域,千万吨级工业钙石加工线项目进入联合试运转,年产10万吨纳米碳酸钙项目建成后将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纳米碳酸钙生产线,预计年产值3亿元以上 [2] - 光电新材料领域,2024年建成长江以北首条百兆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线 [3] 智能化转型 - 山东玻纤年产30万吨高性能玻纤智造线实现"黑灯工厂",用工从300人减少到100余人 [4] - 新材料公司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融通的数智体系,推动企业优质高质量发展 [4] - 智能化标杆项目包括玻纤"黑灯工厂"和石油化工"智能天团",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 [4] 高端化发展 - 齐翔腾达的碳三碳四产业链实现"一滴油到高端材料"的转化,打造原料产品一体化、生产规模化、技术领先化、产品高端化的化工新材料基地 [5]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填补了长江以北平米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领域的空白 [6] - 纳米碳酸钙生产线将石灰矿石从吨价100元左右提升至每吨3000元,实现价值百倍跃升 [6]
“蛇吞象”式并购,能否助力滨海能源摆脱困境
中国能源网· 2025-06-23 10:54
交易概况 - 滨海能源拟发行股份购买沧州旭阳100%股权 标的资产预估达145.8亿元 约为公司总资产的11倍 构成"蛇吞象"式并购 [4] - 交易对方包括旭阳集团、旭阳煤化工等 交易完成后旭阳集团将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 [5] - 沧州旭阳是全球第二大己内酰胺企业 拥有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5] 战略意义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形成"负极材料+尼龙新材料"双主业格局 拓展业务版图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5] - 此举是实际控制人将旗下优质化工新材料业务注入上市公司的重要整合举措 [5] - 有望提升公司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水平 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5] 财务数据对比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 滨海能源总资产13.27亿元 沧州旭阳总资产145.8亿元 为前者的11倍 [6] - 2023-2025Q1期间 沧州旭阳营业收入分别为92.76亿元、103.11亿元、24.12亿元 同期滨海能源仅3.44亿元、4.93亿元、9595.71万元 [6] - 2023-2025Q1滨海能源净利润持续亏损 分别为-1810.9万元、-2813.42万元、-984.95万元 2025Q1净利润同比下滑1542.97% [9] - 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60.02%攀升至2025Q1的82.95% [9] 业务转型历程 - 1997年上市初期主营涂料及颜料产品 后因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8] - 2014年重组后主业变更为电力、蒸汽、热水生产销售 [8] - 2018年再次调整主营业务为包装及出版物印刷 [8] - 2023年转向锂电池负极材料研发 但因行业竞争加剧盈利持续承压 [8] 技术布局 - 正在推进适用于固态电池的硅碳负极材料研发 已开展中试试验和客户送样工作 [10] - 布局硅碳和硅氧两种技术方向 采用CVD气相沉积与预锂化硅氧复配石墨技术 [10] - 预计未来五年内石墨+硅材料仍是主流路线 硅含量将逐步增加 [10] 行业背景 - 锂电行业集中度提升 头部企业优势凸显 [10] -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主流技术方向 产业化进程提速 [10] -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将拓宽锂电池应用场景 带动负极材料需求提升 [10]
河北富豪大动作!5连板大牛股拟并购转型,还沾上 “固态电池概念”
格隆汇· 2025-05-24 18:40
公司股价表现 - 滨海能源实现5连板,最新报15.14元/股,累计涨幅超73%,从最低8.04元/股至今已近翻倍,逼近去年11月底阶段高点16.91元/股 [1] 并购重组交易 - 公司拟以7.55元/股发行股份收购沧州旭阳100%股权,交易对方包括旭阳集团(80.4765%)、旭阳煤化工(0.0080%)、深创投新材料基金(14.1931%)、农银资产(5.3224%),最终交易价格尚未确定 [4][5] - 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变更为旭阳集团,实际控制人仍为杨雪岗,形成"负极材料+尼龙新材料"双主业格局 [6][8] - 沧州旭阳为全球第二大己内酰胺企业,拥有尼龙新材料全产业链,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92.76亿元、103.1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48亿元、2.38亿元 [6][11][12] 业务转型历程 - 2023年剥离包装印刷业务,收购内蒙古翔福新能源布局新材料领域,2024年完全退出印刷业务 [9] - 负极材料业务近两年营收分别为3.44亿元(2023)、4.93亿元(2024),但锂电行业竞争加剧导致连续5年亏损 [9][10] - 2020-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651.62万元、-5695.64万元、-1.02亿元、-1810.9万元、-2813.42万元,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进一步下滑至-984.95万元 [10][11] 技术研发动态 - 公司正在推进适用于固态电池的硅碳负极材料研发,已进入中试阶段并计划客户送样 [13] 财务对比 - 本次为"蛇吞象"式收购:滨海能源2024年总资产13.83亿元,沧州旭阳同期总资产138.32亿元 [12] - 沧州旭阳2025年一季度营收24.12亿元(同比滨海能源9595.71万元),净利润2111.94万元(同比滨海能源-984.95万元) [11][12]
滨海能源拟重组涉足尼龙新材料 双主业能否破局连亏困境?
犀牛财经· 2025-05-23 10:17
公司重组计划 - 滨海能源拟通过发行股份购买沧州旭阳化工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标志着2022年易主后首次资产重组 [2] - 实控人杨雪岗借此向上市公司注入化工新材料业务 交易完成后将形成"负极材料+尼龙新材料"双主业格局 [2][4] - 交易标的沧州旭阳为全球第二大己内酰胺企业 产品涵盖己内酰胺、尼龙6、尼龙弹性体等 [4] 交易结构 - 收购方包括旭阳集团、旭阳煤化工、深创投新材料基金、农银资产 配套融资对象为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 [4] - 截至披露时审计评估未完成 标的资产交易价格待定 [4] 财务数据对比 - 沧州旭阳2023年净利润3.48亿元 2024年降至2.38亿元 2025年Q1为2111.94万元 显示盈利波动性 [4] - 标的资产规模显著大于收购方:沧州旭阳总资产145.8亿元(2025Q1)是滨海能源13.27亿元的11倍 [5] - 营收差距悬殊:2024年沧州旭阳103.11亿元VS滨海能源4.93亿元 2025Q1分别为24.12亿元VS9595.71万元 [5] 滨海能源经营现状 - 连续5年亏损(2020-2024)累计2.2亿元 且16年未分红 2023-2024年分别亏损1811万元、2813万元 [4][6] - 2024年营业收入4.93亿元同比增43.47% 但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55.36%至2813万元 [6] - 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至82.95%(2025Q1) 总资产同比增长52.65%至12.79亿元 [6] 业务转型挑战 - 本次"蛇吞象"式并购面临资产整合与运营管理双重压力 [5] - 双主业战略能否改善持续亏损局面尚待验证 [7]
财说| 虽然股价连续涨停,但滨海能源的并购有这些隐忧
新浪财经· 2025-05-23 09:33
交易概况 - 滨海能源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沧州旭阳化工100%股权,并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构成关联交易[1] - 交易公告发布后,滨海能源连续收获4个涨停板[1] - 深创投在2024年12月向沧州旭阳增资8亿元,持有14.99%股份,投后估值53.37亿元[1] 标的公司业务 - 沧州旭阳主要从事尼龙新材料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己内酰胺、尼龙6、尼龙弹性体等,并延伸至尼龙66和高温尼龙领域[1] - 公司拥有河北沧州、山东东明、山东郓城三大生产园区,己内酰胺产能75万吨/年,占全球市场份额6.1%,居全球第二位[1] 财务数据 - 2024年营收103.11亿元,营业利润3.04亿元,利润总额2.78亿元,净利润2.38亿元[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24.12亿元,营业利润1678万元,利润总额2098万元,净利润2111万元[2] - 2023年营收92.76亿元,营业利润2.86亿元,利润总额8529.11万元,净利润3.48亿元,存在所得税冲回异常[4] - 中国旭阳集团公告显示沧州旭阳2023年净利润为1.89亿元,与滨海能源披露的3.48亿元存在较大差异[4] 资产负债情况 - 2025年3月31日总资产145.80亿元,负债总额90.79亿元,所有者权益55.01亿元[5] - 2024年12月31日总资产138.32亿元,负债总额83.51亿元,所有者权益54.80亿元[5] - 2023年12月31日总资产129.49亿元,负债总额87.98亿元,所有者权益41.51亿元[5] 行业与产品风险 - 己内酰胺现货价格从2024年初1.5万元/吨跌至2025年5月的8500元/吨[9] - 2024年我国己内酰胺总产能695万吨,实际产能650万吨,产能利用率93%[9] - 预计2026年行业产能过剩率将达到30%[9] - 沧州旭阳2023年、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分别为10.79%、10.9%和5.85%[11] 收购方背景 - 滨海能源主营业务为锂电池负极材料代工,毛利率常年处于负值或个位数[7] - 2020-2024年营收在3.44亿元到5.35亿元之间波动,持续亏损[7]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4.69%,仍处于亏损状态[7] - 资产负债率从2020年45.62%升至2024年81.61%,2025年第一季度末达82.95%[8] 交易估值 - 深创投上轮投资后估值53.37亿元,对应22.4倍静态市盈率[11] - 此次收购交易对价大概率不低于53.37亿元[11]
比亚迪、金发科技供应商,特种尼龙材料企业,启动IPO!
DT新材料· 2025-05-22 23:28
长裕集团IPO募资项目 - 计划募集资金7亿元,全部投向主业项目,包括4.5万吨超纯氧氯化锆及深加工项目、年产1万吨高性能尼龙弹性体制品项目和年产1,000吨生物陶瓷及功能陶瓷制品项目 [1] - 4.5万吨超纯氧氯化锆项目投资总额3.04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3亿元,实施主体为广通新材料 [3][4] - 年产1万吨高性能尼龙弹性体项目投资总额2.48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2.4亿元,实施主体为广垠新材料 [3] - 年产1,000吨生物陶瓷项目投资总额1.61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1.6亿元,实施主体为广垠新材料 [3][5] 主营业务与产品 - 主要从事锆类产品、特种尼龙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6] - 主要产品包括氧氯化锆、碳酸锆、氧化锆、纳米复合氧化锆、特种尼龙、长碳链二元酸等 [6] - 尼龙弹性体具有高回弹、轻质等特性,产品包括TPA1012和TPA610,应用于运动器械、医用导管等领域 [4] - 氧氯化锆是锆系列制品的基础原材料,用于制备高纯氧化锆等几十种锆化合物 [5] - 特种陶瓷具有精确化学组成和优异性能,氧化锆陶瓷在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领域广泛应用 [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69亿元、16.07亿元和16.37亿元 [7]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55亿元、1.89亿元和2.08亿元 [7][8] - 2024年主营业务毛利率为23.37%,较2023年上升0.53个百分点 [7][8] - 特种尼龙产品毛利率从2022年9.09%提升至2024年20.62% [7]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30% [7] 行业地位与合作伙伴 - 国内尼龙弹性体主要生产企业包括心源科技、旭阳科技、万华化学等 [4] - 氧氯化锆主要竞争对手有江西晶安高科技、广东东方锆业科技等 [5] - 已与国瓷材料、比亚迪、索尔维、金发科技等行业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6] - 控股股东刘其永、刘策父子直接持股48.25%,通过关联公司间接控制53.20%股权 [6] 技术优势 - 建立起从长碳链二元酸到下游特种尼龙及改性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4] - 采用简化高效的一步聚合工艺生产尼龙弹性体,产品色度低、残单少、性能优异 [4] - 4.5万吨超纯氧氯化锆项目系基于现有优势产品进行的产能提升,当前产能7.5万吨/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