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长荣股份与海德堡共庆合作十周年 双方再度续签并拓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全景网· 2025-10-17 08:49
合作里程碑与协议签署 - 2025年10月15日,长荣股份与海德堡签署新的五年期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自2025年12月1日起生效,取代2014年以来的系列协议 [1][4] - 2025年是长荣股份成立30周年、海德堡成立175周年以及双方合作十周年的纪念年份 [1] - 双方合作始于2014年底,海德堡成为长荣股份设备在中国境外的独家代理销售渠道 [10] 战略合作内容与目标 - 合作目标是为客户提供集成化、高度自动化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并可能联合客户共同研发 [5] - 合作内容包括整合长荣集团的机器人系统,特别是在自动物流系统方面,以帮助人力成本较高的印包企业降低人力成本 [5] - 双方将围绕产品研发、客户整体解决方案供给及全球服务三大领域凝聚合力,优势互补 [11] 合作历史与演进 - 合作关系从最初的产品经销逐步深化:2016年双方首次在德国德鲁巴印刷展联合亮相;2019年长荣股份成为海德堡第一大股东;2022年双方成立合资公司;2023年海德堡为客户安装了第1000台由长荣股份生产的设备 [10] - 此次协议标志着双方从业务协同、相互持股到未来扩大化合作的全面战略升级 [10] 公司定位与行业影响 - 长荣股份是中国印刷包装行业印后加工高端装备的领先提供商,通过合作已成功跻身全球该领域领先供应商之列 [5] - 海德堡是全球领先的印刷媒体行业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是单张纸胶印、数字印刷等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和标志性品牌 [9][10] - 长荣股份专注于提供定制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印刷包装解决方案及智慧工厂整厂解决方案,是拥有30年经验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9] 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合作将加大在智能化发展、数码印刷、新能源领域以及绿色包装领域的力度 [11] - 公司将加快打通数据链,持续提升设备效率、稳定性与智能化水平,为全球客户提供更新、更稳定高效的整体解决方案 [11]
RoboScience田野专访:师从吴恩达,携苹果产品哲学,赋予机器人「生命感」
创业邦· 2025-10-10 14:15
公司背景与创始人经历 - 创始人田野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本科学位和斯坦福大学AI Lab深造经历,师从吴恩达教授[6] - 田野曾担任苹果公司AI Platform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构建端侧机器学习平台,服务超10亿用户[2][10][11] - 团队开发了苹果的模型评测训练系统和端侧推理引擎,支持人脸识别、Siri语音识别等AI功能[10][11] - 创始人深受苹果产品哲学影响,强调系统性思维和软硬件一体化[2][13][14] 融资情况 - 公司于2025年7月完成近2亿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京东领投,招商局创投、商汤国香资本跟投,老股东零一创投继续追投[3][4] - 此前在2025年3月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种子轮融资,投资方为零一创投[4] 技术优势与创新 - 公司提出VLOA模型架构,专注于任务规划泛化,降低对真机数据的依赖[24] - 通过视频数据训练替代人工采集,一名操作员每日最多采集200-300条有效数据,而VLOA可利用海量视频资源[24] - 算法支持跨机器人本体快速迁移,同一套模型能适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31] - 技术路线与行业趋势吻合,马斯克也提及用视频训练替代真机数据[25] 产品战略与场景落地 - 坚持软硬一体化发展,开发机器人系统和自研核心零部件,重点优化末端执行器[2][31] - 初期采用集成方式,逐步自研核心零部件,聚焦物流、商业服务等B端场景[2][26] - 长期规划B端和C端并行发展,C端产品定位为用户的"伙伴",具备生命感和情感连接[22][32] - 现阶段重点打磨模型能力并进行POC验证,后续将自研机器人与算法深度结合[32]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具身智能的"GPT时刻"预计在5年内出现,标志是机器人达到五六岁孩子的动手能力,且用户5分钟内可上手使用[27][28] - 行业将形成由中美主导的"双引擎"格局,中国优势在于完整产业链和市场纵深,美国聚焦高端环节[29] - 机器人形态将百花齐放,不仅限于人形,可能包括恐龙形等多样化设计[29] - 行业难以出现单一垄断者,产业链各环节将有多家玩家参与[29] 生态构建与品牌规划 - 参照苹果经验,生态壁垒分三层:卓越用户体验、活跃的硬件软件开发者生态、强势品牌建设[32] - 计划五年内完成三阶段布局:推出市场认可产品、扩大用户规模构建生态、塑造品牌影响力[32] - 机器人生态比手机更广阔,用户可直接教导机器人新任务,大部分能力在端侧运行以保证响应速度和隐私[33]
银泰证券:鑫新闻
银泰证券· 2025-07-17 17:54
政策动态 -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提振消费,稳定市场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预期[2] - 特朗普称药品关税月底可能推出,或对150个小国征约10%统一关税,8月1日前或达成2 - 3项贸易协议[3] 行业趋势 - AI下一波浪潮或由机器人智能化系统主导,关注机器人投资机会[4] - 7月16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首破15亿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有望快增[4] - Meta将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数千亿美元,AIDC供电和制冷系统占非IT侧开支69%和18%[4] - 充电宝行业换新高峰,“3C认证”等关键词搜索量增300%,合规产品订单量环比增200%[5] 市场数据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新值1.662,变动0.13BP;DR007最新值1.529,变动 - 4.05BP[6] - USDCNH最新值7.1802,涨幅 - 0.06%;美元指数最新值98.29,涨幅 - 0.35%[8] A股市场 - A股近月市场成交额最新值为14617亿元,换手率为3.26%,融资余额为18773亿元(截至2025/7/15)[15] - 涨幅前三行业为社会服务、汽车和医药生物;资金净流入前三行业为轻工制造、汽车和医药生物;尾盘资金净流入前三行业为医药生物、通信和银行[18][20] 风险提示 - 政策力度不及预期、房地产市场调整超预期、中美紧张关系升温[28]
机器人大军逼近,很快,亚马逊的仓库就不需要工人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7-02 12:19
自动化进程 - 公司正迅速接近仓库自动化重要里程碑 机器人数量即将与人类员工持平 [1] - 到2030年代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将推动生产力提高 可能导致大幅裁员 [1] - 目前约75%包裹处理过程得到机器人系统辅助 涵盖拣选、分拣、包装及搬运等任务 [1] 运营效率 - 每名员工处理包裹数量从2015年175件飙升至近期3870件 显示自动化带来指数级效率提升 [2] - 人工智能深度整合至履约中心运营 提升库存配置、需求预测及机器人运行效率 [1] 用工策略转变 - 单个仓库平均员工数量降至十六年来最低水平 未来几年计划进一步削减总体员工规模 [1] - 招聘规模明显放缓 公司明确表示未来几年将减少总员工数 [4] - 新型岗位将被创造 但总体趋势仍是员工数量下降 [4] 技术发展 - 公司目标不仅是人机协作 而是迈向全面自动化 [7] - Vulcan等先进机器人系统投入使用 推动机器人技术全面整合进程 [7] 员工影响 - 自动化加速导致工会化员工岗位面临机器人直接竞争 [7] - 自动化替代趋势预计将持续加速并贯穿整个2030年代 [7]
AI产业人才引育之思
广州日报· 2025-06-16 06:21
广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人才生态现状 -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领域展现出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巨大潜力[1] - 广州高校资源丰富,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持续输出高质量毕业生为产业奠定基础[2] - 应届毕业生在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场景应用等实践能力上与产业需求存在差距,需加强高校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2] 人才引进与培养措施 - 广州推出"广聚英才计划"和"百万英才汇南粤"活动,通过18趟"专列"北上高校揽才[3] - 需构建系统性长效人才支持体系,覆盖从青年学者到领军人才的梯度培养机制[3] - 建议编制"专项人才需求清单",细化基础算法、硬件研发等类别,制定差异化支持方案[5]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 - 建议建立"广州人工智能产教协同平台",汇聚高校、研究机构和头部企业力量优化培养标准[6] - 推广"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指导[6] - 支持产教联合建设,参考广汽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模式培养紧缺技能人才[6] 人才发展生态优化 - 建议设立支持青年人才科研创新的专项机制,提供研究条件和前期支持[7] - 探索构建"人才—项目—基地"支持模式,与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实验室建设结合[7] - 尝试建立人工智能人才"代表作"评价模式,突出实际贡献和市场价值[7] 政策与服务协同 - 建议设立"广州人工智能人才发展基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活动[8] - 探索打造"一站式"服务保障,解决人才出入境、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8] -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人工智能人才资格互认和资源共享[8]
中国构建了人形机器人大工厂
证券时报网· 2025-03-04 14:30
机器人技术发展 - 我国机器人技术实现飞跃式发展 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1] - 近三年工业机器人装载量占全球总量二分之一以上 [1] 核心技术突破 - 构建人形机器人大工厂核心技术底座 通过智能算法补偿硬件系统不足 [1] - 融合类脑智能 神经科学 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核心壁垒 [1] 产业化应用优势 - 通用技术平台可快速形成低成本高性能机器人系统 [1] - 技术成果应用于国家工业和农业领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