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

搜索文档
携手共进 向“新”而行(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8 05:51
上合组织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 第四届大赛在山东青岛举办,来自8个国家的12个优秀项目从200余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 [1] - 大赛由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主办,吸引9个国家200余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参赛 [1] - 项目覆盖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化学化工、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国际合作项目占比超35% [2] - 颁奖典礼签署6项跨国合作协议,形成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共同体" [2] 科技创新合作成果 - 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新增马来西亚、蒙古国2个海外协同中心及西安、延安2个国内协同中心 [2] - 上合组织全球创新协作网络成员增至10个,覆盖主要创新区域 [2] - 协作网络自2021年启动以来孵化百余家创新企业,推动20余个跨国项目落地,技术交易额超200亿元人民币 [2] - 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运行5年,开展120余期培训,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2400多名 [3] 重点合作领域 - 人工智能应用包括塔吉克斯坦智慧矿区、乌兹别克斯坦光伏运维机器人等代表性项目 [4] - 中国—上合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在物流运输、跨境电商及大模型领域培育数字合作创新项目 [4] - 2025年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推动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及传统医药国际合作 [4] - 生态环保创新基地落户青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生态环保技术创新旗舰 [3] 合作机制与平台 - 形成跨国技术转移平台、生态环保创新平台和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三大代表性平台 [5] - 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 [5] - 建立"安全—经济—人文"三级合作框架及《上合组织宪章》等制度保障 [6] - 中国通过基地/示范区建设推动务实合作向纵深发展 [7] 未来发展重点 - 拓展"上合组织+"模式,深化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合作 [7] - 成员国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二次创新三个层面协同发展 [7] -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多领域持续创新合作 [7]
朗坤科技上市后长期“破发”引质疑,一季度连遭多名股东减持
和讯网· 2025-05-28 18:44
股价表现与投资者关注 - 朗坤科技自2023年上市以来股价长期"破发",盘中最高29.27元/股,最低11.65元/股,仅上市当年5月25日收盘价(25.25元)高于发行价,其余交易日均低于发行价 [2] - 2024年一季度多名股东集中减持合计超580万股,包括贵州沛硕、深圳华迪光大等机构 [1][3] - 业绩说明会上20个投资者提问中近三成(约5个)涉及股价问题,质疑公司经营与市值管理能力 [1][2] 管理层回应与业务进展 - 公司认为股价受市场环境及行业趋势影响,未充分反映内在价值,强调在生物质资源再生和合成生物智造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市场前景 [3] - 计划通过提升业绩、技术创新、拓展市场份额及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来提高估值 [3] - 合成生物智造业务中母乳低聚糖(HMOs)正与客户探索婴配奶粉、保健品等应用场景,目标成为新盈利增长点 [6]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变化 - 2020-2024年营收增速波动剧烈:43.29%、44.12%、12.35%、-3.61%、2.18%,净利润增速从83.15%降至20.51% [5] - 主营业务从有机固废处理(2023年占比84.71%)转向工程建造(23.32%)、运营服务(32.43%)、生物能源(43.91%) [5][7] - 核心华南地区营收连续下滑:2021-2024年分别为15.55亿元、17.30亿元、15.11亿元、11.21亿元,占比从94.94%降至62.59% [7] 当前股价状态 - 截至5月28日收盘价17.87元/股(跌0.72%),仍处于破发状态 [4]
创新引领乳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三十一次年会在南京举办
新华网财经· 2025-05-26 17:28
行业盛会概况 -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三十一次年会暨2025年中国乳业技术博览会在南京举办,主题为"创新引领消费 促进全民营养健康"[1] - 会议汇聚国家部委领导、国内外乳业专家、企业家及国际组织代表,共商乳业高质量发展大计[1] - 同期举办十场专业论坛,涵盖奶酪技术、益生菌发展、特殊医学食品等细分领域,百余名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3] 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行业面临原料奶生产过剩与消费市场滞后的矛盾,乳制品产量下滑成为主要制约因素[11] - 新业态、新食品原料带来的风险点增多,风险防控体系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7] - 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变化对行业产生影响,需开拓更广阔消费市场并培养新消费群体[1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企业需深化科技创新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乳业生态[5] - 2024年度中国乳业科技创新十大成果发布,涵盖种公牛培育、生物强化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领域[14] - 飞鹤发布母乳低聚糖(HMOs)全谱系结构数据库,突破行业性检测难题,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16] 市场拓展与消费促进 - 需优化产品结构打造高中低档定价齐全的产销体系,推动从"喝奶"向"吃奶"转变[9] - 重点开发中老年营养保健乳品及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产品,激活内需增长动能[11] - 2025乳业嘉年华通过多元业态展示全球优质乳品资源,特色乳品如牦牛乳、驼乳等成为亮点[22] 政策与标准支持 - 国家卫健委已制定发布100余项乳品安全标准,形成相对完整的标准体系[7] - 乳品标准体系需随技术创新和消费需求变化不断完善,成为卫健委年度重点工作[7] - "世界牛奶日"活动纳入商务部"十城联动"计划,将通过科普宣传、消费体验等形式推动全民饮奶[19] 企业实践案例 - 卫岗乳业通过七大产业集群布局、产学研融合及绿色发展等举措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7] - 乳业龙头企业代表在企业家沙龙中探讨产品创新、长期主义等行业发展路径[13] - 国际企业如雀巢、恒天然等参展,展示乳业全产业链创新成果[22]
飞鹤发布国内首个应用型母乳低聚糖全谱系结构数据库
经济网· 2025-05-26 16:14
技术突破 - 公司发布国内首个应用型飞鹤母乳低聚糖(HMOs)全谱系结构数据库 突破HMOs检测与辨认难题 技术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评价为国际领先 [1] - 数据库基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为"新一代婴配乳粉制造技术研究及示范"提供技术支撑 [1] - 公司联合5所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 协同15个国家级平台 组建"母乳研究国家队" 投入近亿元额外资金 [1] 研究基础 - 公司建成中国最大母子健康队列 采用国际领先的母子队列研究方式 追加超6000万元用于队列建设 [2] - 项目完成时将覆盖12个饮食文化区 3000例母子队列 为解码中国母乳提供数据基础 [2] - 公司首绘中国母乳中蛋白质、脂肪酸、HMOs等五大营养物质动态变化规律 首绘酪蛋白磷酸肽图谱 [3] 科研成果 - 公司在顶级学术外刊首发母乳风味研究成果 围绕HMOs、OPN、MFGM等功能营养组分布局专利 构建母乳研究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3] - 公司开发首个自主母乳智算引擎 引入AI算法创新时间序列算法 解析海量母乳队列数据 [4] - 公司率先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开展母乳研究 技术路径早于美国2023年相关研究 [4] 行业地位 - 公司牵头"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是2022年度15个立项项目中唯一的"揭榜挂帅"项目 [3] - 项目推动我国婴配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跻身国际前列 为创新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婴配粉奠定基础 [1] - 公司作为国内首批开展婴配粉临床喂养试验的乳企 率先引入医学前沿的类器官模型方法 [4]
“母乳研究国家队”再传捷报!飞鹤牵头“十四五”重点专项获阶段性新突破
第一财经· 2025-05-26 13:45
科研突破 - 公司发布国内首个应用型飞鹤母乳低聚糖(HMOs)全谱系结构数据库,突破HMOs检测与辨认难题,技术国际领先[1] - 公司建成母子健康队列,采用国际领先的母子队列研究方式,追加超6000万元用于队列建设,项目完成时将覆盖12个饮食文化区、3000例母子队列[3] - 公司绘制中国母乳中蛋白质、脂肪酸、HMOs等五大营养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构建起母乳研究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体系[4] - 公司引入AI+医学前沿研究方法,开发自主母乳智算引擎,创新时间序列算法,可解析海量母乳队列数据[6] - 公司迄今已承担40余项国家及省级重要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7篇(含SCI论文139篇),获得授权专利659项[8] 技术应用 - 公司实现乳铁蛋白的活性保持提升20%以上,可湿性提升达到30%以上[9] - 公司建成大规模自动化乳铁蛋白生产线,解决我国乳铁蛋白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9] - 公司发布"乳蛋白鲜萃提取科技",直接从自有优质鲜奶中精准提取和激活各类活性蛋白成分[9] - 公司产品星飞帆卓睿创新性融合十五大活性脑营养配方,包括5大脑磷脂和6重HMOs母乳低聚糖[11] 行业地位 - 公司连续六年实现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销量第一,连续四年全球婴幼儿配方奶粉销量第一[11] - 公司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唯一的"揭榜挂帅"项目牵头单位,体现国家对企业科研实力的认可[4] - 公司联合5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协同15个国家级平台,组建"母乳研究国家队",投入近亿元额外资金[1]
母乳研究国际领先!飞鹤(06186)发布中国首个应用型HMOs数据库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智通财经网· 2025-05-26 09:58
行业技术突破 - 公司正式发布国内首个应用型HMOs全谱系结构数据库 具备全谱系、高精度、实操性强等特点 突破HMOs检测与辨认的行业性难题 [1] - 该数据库开创性实现233种全谱系母乳低聚糖的综合筛查和精准分析 极大提升研究速度和效率 经专业评价为国际领先技术 [2] - 公司牵头制定国际首个HMO检测团标 填补HMO在配方食品中检测方法的空缺 为新产品研发和质量检测提供技术保证 [2] 科研合作与投入 - 公司凭借科研积累成功揭榜"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承担创制中国新一代婴配粉的重要使命 [3] - 项目联合5所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30余家医院、15个国家级平台 组建"母乳研究国家队" 投入近亿元额外资金 [6] - 依托国家级项目建成中国最大母子健康队列 为婴配粉提供更精准的配方指导 [6] 行业共享与推动 - 公司将耗时多年研发的HMOs数据库面向全行业共享 作为共享平台开放 推动行业站在更高创新起点 [3] - 数据库将帮助行业研究人员实现高效检测分析 共同深入母乳营养研究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1] - HMOs作为母乳第三大固体成分 具有调节免疫、促进大脑发育等关键功能 对婴幼儿配方奶粉模拟母乳特性至关重要 [2]
精准营养迎风口,乳企内卷下寻增量
北京商报· 2025-05-25 21:22
乳企精准营养解决方案 - 伊利推出养胃气、稳血糖、调气血等针对性产品,包括舒化无乳糖猴头菇牛奶、安糖健无乳糖牛奶、轻慕红参焕活奶粉 [1][3] - 蒙牛聚焦功能定位和品牌产品结合,旗下悠瑞奶粉、三只小牛、迈胜等品牌针对银发营养、零乳糖和运动营养领域推出系列化产品 [1][3] - 飞鹤发布国内首个母乳低聚糖(HMOs)全谱系结构数据库,具备全谱系、高精度、实操性强等特点,将向行业开放 [1][4] - 妙可蓝多创新多元化全场景健康食品,从儿童零食产品演变为家庭餐桌、餐饮企业、全年龄段成人的多元化全场景健康食品 [1][5] 乳品功能细分趋势 - 消费者需求从基础营养转向功能细分,如高蛋白、益生菌、低糖低脂等产品快速增长 [3] - 乳企开发针对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健身群体)的精准营养解决方案 [3] - 利乐公司展示撕开即食涂抹型奶酪、乳清蛋白粉、原制奶酪等乳品形态,拓展全应用场景 [4] 乳业结构性转型 - 2024年中国牛奶总产量4079万吨,同比下降2.8%;乳制品总产量2962万吨,同比下降1.86%;人均奶类消费量为41.5公斤,同比下降5.6%;生鲜乳均价降至3.32元/公斤 [5] - 奶酪发展成为化解乳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方向,中国年人均消费奶酪仅200克,远低于奶业发达国家的15公斤以上 [6][7] - 奶酪加工业可大量消耗原奶,国外约50%的原料奶用于生产奶酪,成为解决奶源过剩的调节器 [7] 特医食品市场格局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获批特医食品214款,其中国产182款,进口32款;2024年新增50款获批产品中49款为国产 [8] - 进口品牌如雀巢、雅培、纽迪希亚在婴幼儿配方领域具有先发优势,消费者对进口品牌信任度较高 [8] - 2025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80亿元,复合增长率30%;成人疾病管理类产品占比45%,儿童营养补充剂占28%,老年特医食品占27% [9] 精准营养赛道前景 - 精准营养赛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28年将迎来小高峰,体量达到1000亿—1500亿元 [1][9] - 乳企加快原料深加工,为全家功能营养做准备,同时开拓to B业务,分离油脂、蛋白等成分 [9] - 植物基特医食品市场份额从2025年的3%跃升至8%,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9]
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丨担心母乳不足?调节心情或比喝补汤更管用
贝壳财经· 2025-05-20 19:48
母乳喂养与心理健康 - 母乳分泌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产后焦虑可能导致母乳不足,表现为心神不安、肝气郁结等症状 [1] - 中医认为乳汁生成是饮食精微与先天肾精交融的产物,情绪波动如悲伤、愤怒会阻碍乳汁排出 [1] - 强迫性行为如频繁使用吸奶器或饮用油腻汤水可能加重身体负担,需注重身心平衡 [2] 科学饮食与母乳喂养 - 喝汤增加奶量缺乏科学依据,水分摄入或心理暗示可能起辅助作用,清淡汤类更适宜 [4] - 花生碎、丝瓜等食物催奶效果因人而异,无明确科学证据,增加有效吸吮频率是关键 [5] - 韭菜、大麦茶等食物回奶作用不显著,哺乳期饮食应多样化,乳汁排出量决定奶量 [6][7] 哺乳期饮食注意事项 - 海鲜摄入需谨慎,首次食用应少量观察宝宝过敏反应,推荐每周至少一次富含DHA的海鱼 [8] - 咖啡因摄入需控制,每天1-2杯咖啡或奶茶对母乳影响较小,需监测宝宝睡眠状态 [9]
朗坤科技(301305) - 301305朗坤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14
2025-05-14 17:16
财务管理与现金储备 - 公司利用优化运营周期和低息债务置换两种策略维持现金流动性,现金储备将根据业务发展合理使用 [3] 财务业绩 - 2024 年年度营业收入 179,103.84 万元,同比增加 2.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22,082.60 万元,同比增加 32.07% [3] - 2025 年一季度营业收入 41,220.71 万元,同比减少 16.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7,594.19 万元,同比增加 102.34% [3] - 截至 2024 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为 38.03%,处于行业低位,净资产收益率为 6.19%,处于行业中位数 [4] 产品研发与商业化 - 2'-岩藻糖基乳糖(2'-FL)和乳糖 - N - 四糖(LNT)获得美国 Self - GRAS 认证,国际市场正逐步打开,但产品未大规模放量,未成为收入增长主要驱动因素 [3] - 一期 260 吨母乳低聚糖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LNnT 获国家卫健委批准,2'-FL 通过美国 Self - GRAS 认证,产品进入部分头部乳企合格供应商引入环节,市场需求与公司预判基本相符 [7][8] - 朗健生物年产 1000 吨的母乳低聚糖(HMOs)生物智造基地,一期年产 260 吨项目预计 2025 年上半年试生产,二期年产 740 吨项目预计 2026 年投产 [8] 股价与市值管理 - 股份回购完成向市场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信号,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目前股价未充分反映内在价值与发展潜力 [3][4][6][8] - 公司股东目前暂无增持计划,后续若有稳定股价举措会依规及时披露 [5][6] - 公司将开展市值管理相关的媒体宣传工作 [4] 应收账款与资产减值 - 公司应收账款主要为应收政府的垃圾处理费,合同资产客户主要为深圳地区国企客户,发生损失可能性较小,但仍按准则计提减值损失,并加强管理和催收力度 [4] 新项目与业务拓展 - 公司持续加大合成生物智造业务研发创新投入,积极尽调行业优质项目,有新项目将及时披露 [4] - 新加坡子公司 ODI 申请资金出境未获监管机构审批,不涉及资金安全问题 [6] 业绩预期 - 2025 年公司通过精细化运营与战略布局协同推进,挖掘存量业务潜力,加大研发创新和项目拓展投入,保障短期业绩稳健,为长期发展筑牢根基 [6] 项目投资与收入确认 - 北京通州和房山两项目投资额包括征地和安置补偿等费用,建造合同收入按履约进度在合同期内确认,采用投入法确定履约进度 [9] 股份发行 - 本次简易程序发行股份并非用于员工股权激励,融资总额不超 3 亿元且不超最近一年末净资产 20%,发行对象不超 35 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规定的项目 [9] 送股计划 - 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公布今年下半年或明年的送股计划,利润分配方案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可关注公司公告获取最新信息 [10] 技术应用 - 公司自主研发的 LHP 超高压分离技术在厨余垃圾处理项目中工艺流程短、分离效率高,提升有机质提取效率,降低杂质外运和处理成本,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在广州生态环境园稳定运营 [10]
全球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热点发布 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热度最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09 08:27
全球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热点 - 全球食品产业面临人口激增、气候危机与经济复苏放缓等多重挑战,生物制造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 [1] - 生物制造未来将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3以上,创造近30万亿美元价值,推动生物经济成为第四次产业浪潮 [1] - 人工智能将重构食品生产全流程范式,提升效率与创新,深刻影响人类思维方式和生产模式 [1] 生物制造技术应用方向 - 开发替代蛋白、油脂、碳水化合物等大宗食品原料及母乳低聚糖等高附加值配料的生物制造技术,突破非粮生物质转化、数字细胞建模等颠覆性技术 [2] - 建立涵盖营养评价、成本控制及碳足迹核算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生物制造原料向大宗产品延伸 [2] - 构建"生物合成—应用转化"一体化产业技术体系,实现从高附加值产品到大宗产品的覆盖 [2] 传统发酵食品升级 - 针对谷物、乳制品、调味品等传统发酵食品,开发数字化智能发酵系统,融合人工经验与AI算法实现柔性化生产 [3] - 推动合成生态技术和精准发酵应用,建立基于AI的能耗优化与排放控制模型,构建全环节低碳技术体系 [3] - 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绿色智能化改造,达成绿色生产目标 [3] 食品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突破 - 突破基因定向改造、AI驱动的代谢网络建模等底层技术瓶颈,建立单细胞测序与数字孪生模拟的超高通量筛选平台 [3] - 构建"基因元件—代谢路径—细胞工厂"三位一体技术体系,形成从底盘细胞到规模化生产的全链条创新 [3] AI智控柔性生产 - 通过动态仿真模型和多模态传感数据融合,破解传统食品加工的刚性瓶颈,实现多元化共线生产的快速调整 [4] - 利用AI自主决策能力优化设备参数,适应物料与环境变化,推动食品生产向个性化、智能化转型 [4] 零接触未来工厂 - 集成多模态感知与具身智能技术,构建"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控制系统,实现全流程自主决策与执行 [4][5] - 形成"机器人+传感器+AI算法"智能装备生态,提升生产效率与工艺稳定性,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5] 食品风味AI设计 - 通过脑电波监测、电子舌/鼻传感器等多模态技术集成,搭建AI风味设计平台,解析风味形成机制 [6] - 利用生成式AI算法开发风味分子模型,结合消费者偏好图谱实现个性化定制 [6] AI营养健康大模型 - 整合国民营养数据与临床指南,搭建全生命周期个性化营养健康大模型,实现AI靶向设计与精准创制 [7] - 通过数字人交互引擎提供科学膳食方案,覆盖从健康评估到智能化设计的完整流程 [7] 自养型生物制造系统 - 利用微藻光合细胞工厂构建CO2—H2O—光能生物制造平台,突破异养微生物依赖有机底物的局限 [8] - 攻克自养底盘细胞构建、光能驱动代谢优化等技术,实现食品原料的低碳制备 [8]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 研发基因组稳定性实时监测系统,建立多维度风险评估方法和预警机制 [9] - 构建AI风险预测智能决策平台,实现生产菌遗传稳定性预判与自动化控制 [9] 全链智慧安全防控 - 搭建跨品类智能监测网络,整合全链条数据构建风险映射图谱,实现风险因子实时可视化 [10] - 原料端精准识别污染物,加工端动态预测污染风险,流通端通过数字孪生锁定污染路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