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法拉利Purosangue
icon
搜索文档
消除隐患保障行驶安全 五家车企宣布召回部分车辆
证券日报· 2025-08-11 00:47
召回概况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集中发布多份汽车召回公告,涉及法拉利、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宝马、斯泰兰蒂斯等车企 [1] - 召回原因包括保险丝盒短路、组合仪表黑屏、螺旋弹簧强度不足、高压系统误关闭等核心安全隐患 [1] - 车企将通过免费检修、程序升级、部件更换等方式消除隐患 [1] 宝马召回详情 - 宝马召回车辆总数超23万辆,涉及进口5系、国产X5和5系汽车,因起动器发电机电源连接器未按规格生产,可能导致行驶中熄火或发动机舱起火 [2] - 宝马i系列纯电动车型因绝缘故障监测机制问题,高压系统可能误关闭,导致驱动单元失去动力,涵盖进口i4、i5、i7、iX及国产i3、i5、iX1、iX3等车型 [2] - 解决方案包括检查并更换起动器发电机、维修或更换相关电缆,以及免费软件升级优化监测逻辑 [2] 丰田召回详情 - 广汽丰田召回超9万辆,涉及全新第九代凯美瑞、雷凌、凌尚、锋兰达,因组合仪表控制程序设定不当可能导致仪表黑屏,或前悬架螺旋弹簧强度不足 [3] - 一汽丰田召回超9.6万辆,涉及亚洲龙、卡罗拉、亚洲狮、卡罗拉锐放等国产车型,以及雷克萨斯LM系列、丰田埃尔法、皇冠威尔法等进口车型,因组合仪表程序问题 [3] - 解决方案包括免费升级组合仪表控制程序,检查并更换不良批次的螺旋弹簧 [3] 其他车企召回 - 斯泰兰蒂斯召回3339辆进口全新大切诺基4xe,因空调系统安全隐患 [4] - 法拉利召回381辆进口Purosangue汽车,因保险丝盒电源正极与乘客侧脚踏板支架可能接触导致短路 [4] 召回机制与行业影响 - 召回行动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开展,明确了缺陷定义、召回程序、车企责任及监管要求 [5] - 车企通过挂号信通知车主,公布官方热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供统一信息平台,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6] - 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电子电气架构日益复杂,"软件定义汽车"特征明显,增加了程序设定、高压系统监测等潜在风险点 [6] - 主动召回虽短期内可能产生成本压力,但长远来看是车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品牌信誉的必然选择 [6]
市监总局通告:381辆法拉利进口车将被召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9 11:01
法拉利汽车召回 - 召回部分进口Purosangue汽车共计381辆 生产日期为2023年10月27日至2025年2月19日 [1] - 召回原因为保险丝盒电源正极和乘客侧脚踏板支架之间可能接触导致短路 影响制动性能 [1] - 解决方案为免费安装隔板以消除安全隐患 [1] 广汽丰田汽车召回 - 召回全新第九代凯美瑞69169辆 雷凌57402辆 凌尚6574辆 锋兰达887辆 [2] - 召回原因为组合仪表控制程序设定不当可能导致黑屏 影响信息显示 [3] - 另一批次召回全新第九代凯美瑞6154辆 原因为前悬架螺旋弹簧热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断裂 [3] - 解决方案包括免费升级程序或更换螺旋弹簧 [3][4] 丰田系其他公司召回 - 一汽丰田召回亚洲龙54143辆 [4] - 丰田中国召回世极79辆 雷克萨斯LM/LS系列6866辆 进口埃尔法等35054辆 [5] - 一汽丰田召回卡罗拉/亚洲狮/卡罗拉锐放302辆 [6] - 召回原因为组合仪表控制程序问题 解决方案包括程序升级或仪表更换 [6] 宝马汽车召回 - 召回进口5系1辆 国产X5/5系共1391辆 [8][9][10] - 召回原因为起动器发电机连接器问题可能导致熄火或起火 [10] - 扩大召回进口i4/i5/i7/iX共17674辆 国产i3/i5/iX1/iX3共177432辆 [11] - 召回原因为高压系统绝缘监测机制问题可能导致动力中断 [11] - 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升级和零部件检查更换 [10][12] 斯泰兰蒂斯汽车召回 - 召回进口大切诺基4xe共3339辆 生产日期为2023年2月15日至9月21日 [13] - 召回原因为空调鼓风机连接器针脚损坏可能导致除霜系统失效 [13] - 解决方案为检查并更换损坏的鼓风机电机总成 [13]
小米又赌赢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6-30 21:04
核心观点 - 小米YU7通过"无用但好看"的设计理念(长车头、溜背造型、低车高)提供情绪价值,18小时锁单24万辆创纪录[4][16][19] - 汽车消费市场年轻化趋势明显:单身用户占比从10%升至22%(2014-2023),21-30岁购车人群增长11%(2017-2022)[21][22][24] - 公司在SUV市场坚持个性化设计,与主流实用性导向形成差异,采用"锚定价值主张+针对性车型设计+高效营销"策略[38][39][40] 产品设计策略 - 长车头设计(L113达680mm)借鉴豪华车视觉特征,虽无发动机仍保留燃油车美学[7][9][16] - 车高1608mm低于竞品(Model Y 1624mm/G6 1650mm/ES6 1703mm),牺牲空间换取运动造型[19] - 设计理念排序:个性化>实用性,与家庭用车"既要又要"需求形成差异[19][28] 市场趋势 - 全球SUV主导走量市场:2023十大畅销车中6款SUV,仅2款轿车(卡罗拉/凯美瑞)[32][33] - 中国新能源SUV占绝对主流:元PLUS年销27.3万辆,Model Y达48.2万辆[35][36] - 特斯拉Cybertruck订单转化率仅2%,显示个性化产品市场风险[41][42] 竞争策略 - 避开与比亚迪等厂商在主流SUV市场直接竞争,选择差异化赛道[37][38] - 技术聚焦高转速电机,通过赛道圈速等客观标准建立性能标签[38] - 营销效率极高:SU7上市一年交付20万辆,YU7首日订单超特斯拉中国半年销量[4][21] 行业启示 - 消费分级趋势下,"情绪价值"成为重要购买决策因素,尤其对年轻非家庭用户[25][28] - 理想汽车通过极端实用性(增程技术)成功,显示细分市场策略有效性[43] - 技术参数与设计审美同等重要,拍立得案例证明非技术创新同样能创造需求[46]
一天入账超600亿,雷军把汽车人整不会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28 09:00
小米YU7市场表现 - 小米YU7起售价25.35万元,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0000台,1小时内达289000台 [5] - 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0000台,按均价计算销售额超600亿元 [6] - 对比小米SU7上市14个月销售25万辆,YU7订单量预计是SU7的两倍 [37]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厂商面临零和博弈 [8] - 友商如零跑CEO坦言小米订单量带来巨大压力 [8] - 奇瑞风云A9L预售51971台,直接对比突显小米订单量级差异 [12] 产品设计策略 - YU7因外观与法拉利Purosangue相似被称为"法拉米",此前SU7也被称"保时米" [23] - 采用"致敬经典+细节原创"设计手法,精准满足消费者对豪华设计的平价需求 [25][27] - 新能源时代技术壁垒降低,使"平替"策略可行,如极氪9X被称为"杭州湾库里南" [30] 营销体系构建 - 雷军否认靠营销,强调产品研发、品质等全方位能力领先 [20] - 三级火箭理论:1.8亿手机用户为基础,生态链为过渡,汽车实现生态闭环 [21] - 发布会文案塑造产品情感价值,被评"中文商业世界内容营销最高段位" [19] 订单数据争议 - 行业质疑小米重新定义"大定"标准,将可退未锁单订单计入大定 [36] - 二手平台出现订单转让现象,价格2000-20000元不等 [34] - 分析师指出即使剔除水分,YU7订单仍将显著超过SU7 [37]
新能源汽车外观设计“模仿大牌”是“抄袭”?
中国青年报· 2025-06-19 05:00
行业现象:汽车设计趋同化 - 小米YU7与法拉利Purosangue在车身比例、造型轮廓、前脸侧面和尾部造型风格等方面高度相似 [2] - 小米SU7因设计造型与保时捷Taycan相似被戏称为"米时捷" [4] - 众泰SR9与保时捷Macan、汉龙旷世与路虎揽胜、欧拉朋克猫与大众甲壳虫等案例显示"撞脸大牌"已成行业普遍现象 [4][5] 市场反应 - 小米SU7一季度交付量达7.58万辆,累计交付超25.8万辆,成为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 [4] - 众泰SR9曾创下上市3天订单超2万辆纪录,借壳上市估值116亿元,巅峰市值突破300亿元 [5] - 欧拉汽车2021年销量达13.5万辆,但2024年暴跌至6.33万辆(降幅41.69%),2025年单月销量不足两千辆 [7][8] 商业模式分析 - 借鉴成熟设计可快速打开产品知名度,显著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5][8] - 低速电动车领域模仿现象更严重,出现直接复制小米YU7设计并更换车标的案例 [6] - 模仿策略短期可带来销量增长,但长期导致众泰2024年仅售14辆车,汉龙工厂陷入停产裁员风波 [7] 行业发展趋势 - 比亚迪CTB技术、蔚来ES7激光雷达设计、小鹏飞行汽车架构等技术驱动型设计突破正在涌现 [8] -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领域创新贡献显著 [9] - 汽车设计正从"美学范畴"升级为"国家产业话语权载体",需完成从"学生"到"规则共建者"的跨越 [9]
雷军分享造车“成功学”:揶揄有车企一年做几十款,是在“赌”
搜狐财经· 2025-06-04 09:00
小米SU7成功经验总结 - 创始人亲自带队保证战略定力和资源协调能力 [2] - 董事会和管理层承诺650亿投资确保团队专注长期发展 [3] - 提出对标特斯拉和保时捷在机械架构、智能化、电动化三个维度学习 [5] - 采用小米方法论和爆品模式第一款车即成为行业爆款 [5] - 超长续航、天际屏全景显示、Thor芯片等配置均为标配 [5] YU7市场表现与预期 - 留资用户数是SU7同期的3倍其中60%为首次留资用户 [7] - 超过40%留资用户从未使用过小米产品显示产品出圈效应 [7] - 定价明确排除网传23.59万元对标Model Y配置预计30多万元 [7] - 被网友戏称为"法拉米"因造型与法拉利Purosangue相似 [8] SU7市场表现与争议 - 月销量反超Model 3和比亚迪汉位居细分市场第一 [8] - 5月交付量超2.8万辆创历史新高 [8] - 造型被调侃为"保时米"因与保时捷Taycan相似 [8] - 面临辅助驾驶功能和加速性能宣传的质疑 [8] 财务与业务展望 - 一季度智能电动汽车营收181亿元毛利率同比提升10.6个百分点至23.2% [10] - 创新业务分部经营亏损5亿元 [10] - 预计三四季度汽车业务将实现盈利 [10] 行业对比与战略定位 - 苹果造车失败案例被提及但原因未明确 [2] - 特斯拉从Model 3/Y开始成为行业龙头的路径被参考 [10] - 强调"少而精"路线反对一年推出几十款车的行业现象 [5]
雷军造车“中途跌倒”,YU7能否持续火爆?
搜狐财经· 2025-05-24 18:51
小米YU7发布会核心内容 - 雷军在小米15周年技术发布会上全程站台2小时10分钟,发布玄戒O1芯片和小米YU7 [1] - 雷军称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但依旧保持激情并多次提及特斯拉 [3] - 小米YU7未公布售价和开启小定,仅介绍设计、配置和安全 [3] - 公司宣布面向首批10000名小米车主免费提供精英驾驶高阶驾驶培训 [3] - 雷军表示将通过持续迭代完善产品,承诺未来5年交出更好答卷 [5] 产品设计与对标 - 小米YU7推出宝石绿、钛金属色、熔岩橙三款配色,其中宝石绿采用双层色漆工艺还原哥伦比亚绿宝石质感 [6][8] - 发布会恰逢法拉利发布绿色定制车型,引发市场联想 [8] - 产品性能对标特斯拉Model Y Performance和Macan Electric Turbo: - 性能四驱版最大马力690PS,峰值功率508kW [9] - 零百加速3.23秒,最高时速253km/h [9] - 100km/h-0制动距离33.9m,比肩保时捷 [9] 技术参数与创新 - 续航表现: - 入门标准版续航835km [11] - Pro版和Max版CLTC续航分别为760km和770km [11] - 智舱采用"天际屏全景显示"技术,领先宝马同类技术量产时间 [11] - 安全配置: - 搭载700TOPS英伟达Thor芯片 [13] -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 [13] - 采用2200MP热成型钢材强化A/B柱 [13] 市场策略与竞争环境 - 未公布售价策略使黄牛跑空,但反映出市场高期待 [14][23] - 业内人士预测售价区间20.98-24.59万元,顶配或达30万元 [25] - 2025年前4个月中大型SUV市场销量25.4万辆(同比-18.9%),但20-30万元新能源SUV市场保持两位数增长 [25] -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极氪7X、智己LS6、阿维塔07、智界R7等 [25] - 更广泛竞争来自深蓝S09(华为智驾+鸿蒙座舱)和吉利银河L9(20万价格+40万配置) [27]
雷军“翻车”了,那些学雷军的该怎么办?
搜狐财经· 2025-05-23 16:17
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 - 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后来者有机会 坚持追赶直至成功 展现亲民激情的演讲风格 [1] - 舆论环境变化 小米面临品牌形象挑战 雷军未回应近期产品争议(车祸 SU7 Ultra限速 前舱盖虚假宣传 车身鼓包等问题) [3][4] - 发布会聚焦YU7设计细节(车身颜色等)但舆论关注度被法拉利80周年庆绿色定制车型分流 [6] 汽车行业"致敬"现象 - 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小米华为工作经历成为车企招聘硬性标准 传统车企人才贬值 [8] - 多款新车模仿畅销车型(揽胜 卫士 理想L9) 原创动力不足 [9] - 营销层面模仿雷军模式 老板IP打造效果不佳 直播频次下降 发布会冗长引发媒体不满 [11][12] 参数营销与技术争议 - 小米采用极致参数包装(轮轴比3倍 风阻系数0.245 100挡主动进气格栅等) [13] - 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空气动力学优化被证伪 4.2万元选装件涉虚假宣传引发退订潮 [15] - 行业从"参数狂欢"转向安全验证 小米尊界频发低级公关错误 [15] 行业监管与转型 - 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准入 动力电池安全 车门把手安全等强制性标准 进入强监管时代 [17] - 行业竞争重点从智能化军备转向品质安全 传统人才价值需重估 [19] - 需回归制造业本质 警惕营销泡沫 保障产品安全与产业尊严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