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火星车

搜索文档
美媒:逐梦星辰,中国不断发展的太空外交
环球网资讯· 2025-09-02 06:53
中国太空探索进展 - 太空活动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 涵盖从政府到商业实体的多个领域 业务范围从发射卫星拓展到建设新空间站等各种航天活动[1] - 过去20年实现多次重大里程碑突破 包括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 2024年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1][2] - 全面建成运营空间站"天宫" 并推进在月球上建立长期运行研究基地"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计划[2] 太空外交合作 - 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2] - 国际月球科研站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50多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合作[2] - 合作范围包括联合开展太空活动 涵盖政府战略 地缘政治环境和科学进步等多重因素[1]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1] - 商业航天领域将发挥更大作用 推进太空导航和探索行动 并寻求与其他企业 机构和国家开展合作[2] - 继续开展太空探索和太空外交活动 定位自身在太空外交与协调领域的关键角色[1][2]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 | 这些成就,举世瞩目!
新华网· 2025-08-12 13:43
"十四五"时期 我国5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 35万亿元 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 30%左右 新华社权威速览 ·非凡"十四五"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流量 r L 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 在这么大的基数上,能保持这样的增速 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新华社权威速览 ·非凡"十四五" 网剧、网文、网游等文化"新三样" 在海外刮起"中国风" 新华社权威速览 ·非凡"十四五"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三大引擎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动力源更强劲 2024年三地经济体量占全国的 40%以上 东北地区战略支撑更牢靠 2024年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 占全国25.3% 原油产量占全国2 1 % 新华社权威速览 ·非凡"十四五"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编 鲁 国 7 "十四五"以来 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 30万亿元 我国连续15年 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 2024年"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 经济增加值超过 24 F/7 T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大工程 rm 全国公司 1/1 日级行政中心 实现30分钟上高速 50万人口以上城市 ...
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完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22:47
经济发展成就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2024年预计达140万亿,增量超35万亿,相当于长三角或前三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总和[1] - 前四年经济平均增速5.5%,2024年目标5%,保持全球大型经济体罕见增速[1][5]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其中消费贡献率56.2%,资本形成贡献率30.2%[8] 核心指标进展 - 20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等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79岁,较2020年+1.7岁)、粮食能源产能等8项超预期[5]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4%(2020年7.8%),超2025年10%目标[5] -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68%,规模3.6万亿元全球第二,企业研发占比超77%[9][10] 重大工程实施 - 102项重大工程进展显著:贵阳至南宁高铁、中老铁路、"祝融号"火星车、"嫦娥5号"月壤研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等突破[5] - 民生领域: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宿舍床位50万张,"双一流"高校扩招[5] - 科技领域:集成电路年产量较"十三五"末增长72.6%(+1900亿块),在研创新药4000余款占全球30%[10] 产业与创新 - 人工智能、智能终端(手机/家居/汽车)、非遗文博IP等消费新增长点涌现[8] - 核电、铁路等领域引入民间投资,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63%[11]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151项减至106项,清理4218件妨碍公平竞争规定[11] 区域与改革 - 上海浦东、深圳、厦门等综合改革试点推广88条创新举措[11] - "十五五"重点方向:市场化改革(国资国企、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科研破壁)、绿色转型(非化石能源)、民生保障(社保统筹)[12]
巡天再启程 问道向苍穹——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行星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侯增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5 11:18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进展 -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成功发射,将执行小行星2016HO3采样及主带彗星311P探测任务[2] - 天问二号任务分为两个阶段:2025-2027年完成小行星伴飞观测采样返回,2028-2035年开展主带彗星观测[5]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可能保留太阳系原始信息;彗星311P具有独特物质构成和轨道特征[5] 天问系列任务规划 - 天问三号计划2028年发射,2031年返回火星样品,包括表层和2米深钻取采样,样品不少于500克[6] - 天问四号计划2030年发射,开展木星及木卫四环绕探测,研究其空间结构和演化史[6] - 天问一号已实现火星环绕、着陆与巡视三大目标,祝融号传回大量科学数据[4] 火星科学研究重点 - 天问三号以火星宜居环境演化和潜在生命痕迹探寻为首要目标[8] - 研究聚焦三大主题:生命痕迹探寻、宜居环境演变、地质构造与演化[9][10] - 火星早期环境与地球相似,曾存在液态水和磁场,现大气压不足地球1%[9] 火星采样技术挑战 - 着陆点选择需兼顾科学价值与工程可行性,计划2026年底确定3个备选点[12] - 采用地球"成矿预测"方法,结合AI技术评估着陆区地质、气候、水活动等条件[13] - 采样策略与美国不同,空间范围有限,需精准定位高价值区域[12] 深空探测长远规划 - 后续计划包括金星探测、海卫一探测和火星科研站建设[14] - 行星宜居性研究与地外生命探寻将成为长期科学主线[14] - 比较行星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地球宜居性形成与演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