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火星车
搜索文档
大国五年丨强国梦,从蓝图一步步走向现实
新华社· 2025-10-20 17:28
制造业 -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 [2] - 连续15年制造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2] - 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2] - 建成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 [2] 航天业 - 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并运营 [5] - “嫦娥六号”实现全球首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 [5] - “祝融号”火星车首次登陆火星 [5] - 载人航天领域创造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5] 交通运输业 - “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 [7] - 高铁运营里程超过其他国家总和的两倍 [7]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世界首位 [7] 科技行业 - 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11] -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 [11]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提升至全球第10位 [11]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 [11] 教育行业 -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15] -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 [15] - 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 [15]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 [15] - 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15] 文化产业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 [17] - 公共图书馆数量达到3248个 [17] - 网剧、网文、网游等文化“新三样”在海外具有广泛影响力 [17] 海洋经济 - 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19]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19] -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 [19] - 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有14种新接订单量位居世界首位 [19] 金融业 - 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23] - 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23] - 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23] - 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及移动支付发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3]
产业一线科技大咖进高校,何以让台下大学生热血沸腾
搜狐财经· 2025-10-14 22:41
航天科技行业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设计师贾阳长期从事航天器系统设计和地外天体巡视探测器总体设计工作 [3] - 神舟飞船将中国人送入自己的空间站,嫦娥探月工程使月宫不再是神话,天问和祝融火星任务实现了九天揽月的壮举 [4] - 每一次航天任务的点火和跨越,都是将个人微光熔铸成国家集体成就的体现 [4] 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 - 小米汽车整车项目总监方侃负责新车型全生命周期项目开发和交付,并带领中国工程团队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取得全球量产电动车榜单第一的成绩 [6] - 小米汽车的研发历程被类比为大学科研项目,强调克服难题带来的成长,公司宣传语为“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6] - 行业代表鼓励勇于尝试和坚持,找到热爱的方向并追逐梦想 [6] 生物医药产业 - 北京艺妙神州生物医药公司CEO何霆致力于基因细胞抗肿瘤药物的自主开发,目标是让癌症不再是绝症 [8] - 公司专注于将基因细胞治疗从“奢侈品”转变为更多患者可及的“生命希望” [8] - 行业代表期待更多青年力量加入人类对抗疾病的伟大征途,刻下属于中国的答案 [8] 政策与产学研导向 - 强调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搭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平台,为全国一体化发展树标杆、做示范 [1] - 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 [1] - 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前沿科技探索的结合 [2]
数说“十四五”发展成绩单 102项重大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南方都市报· 2025-10-05 20:15
这五年,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祝融号"火星车首次登陆火星,"嫦娥5号"带回月壤已与6个国家开展共享研究,"祖冲之三 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东方超环"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1亿度高温、1066秒的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这五年,生态建设创造美丽中国"新奇迹"。"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已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黄河"几字弯"绿进沙 退;科尔沁、浑善达克流动沙地歼灭战有力阻遏京津风沙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00多公里的阻沙防护带构筑起"绿色长城"。 央视网消息: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四年多扎实推进,102项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重大成效,预计年底前全部完 成规划目标。 包括中老铁路、贵阳至南宁高铁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川藏铁路、平陆运河等重大工程稳步建设,全国约90%县级行政中 心实现30分钟上高速,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覆盖率达到97%。 来源:央视网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
数说“十四五”发展成绩单 102项重大工程取得重大进展、重大成效
央视网· 2025-10-05 16:29
这五年,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祝融号"火星车首次登陆火星,"嫦娥5号"带回月壤已与6个国家开展共享研究,"祖冲之三 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东方超环"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1亿度高温、1066秒的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这五年,生态建设创造美丽中国"新奇迹"。"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已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黄河"几字弯"绿进沙 退;科尔沁、浑善达克流动沙地歼灭战有力阻遏京津风沙源;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00多公里的阻沙防护带构筑起"绿色长城"。 央视网消息: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四年多扎实推进,102项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重大成效,预计年底前全部完 成规划目标。 包括中老铁路、贵阳至南宁高铁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川藏铁路、平陆运河等重大工程稳步建设,全国约90%县级行政中心 实现30分钟上高速,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覆盖率达到97%。 ...
“十四五”期间,这些重大工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中国证券报· 2025-10-02 18:27
项目进展与影响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预计在年底前全部完成规划目标[1] - 包银高铁全线通车后,包头至银川的列车运行时间将从最快6小时缩短至3小时以内[2] - 引汉济渭工程二期建成后,每年可向关中地区调水10亿立方米,惠及1400余万百姓[2] 交通与水利基建 - 除包银高铁外,"十四五"期间已建成投运贵阳至南宁高铁、和田至若羌铁路、中老铁路、成都天府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2] - 川藏铁路、平陆运河等重大工程正在稳步建设中[2] - 引汉济渭一期工程单日向西安供水量约占西安主城区单日用水量的一半[2] 科技创新成就 - "祝融号"火星车实现首次登陆火星,"嫦娥5号"带回的月壤已与6个国家开展共享研究[3] -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3] - "东方超环"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1亿度高温、1066秒的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3] 生态建设成果 - "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地区实现绿进沙退[3] - 科尔沁、浑善达克流动沙地歼灭战有力阻遏京津风沙源[3]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成全长3000多公里的阻沙防护带[3] 后续推进与展望 - 四川省正加快实施国家102项重大工程、810个省重点项目和320个川渝共建项目[4] - 国铁集团将加大铁路建设投资力度,确保铁路"十四五"规划任务圆满完成[4] - 预计"十五五"规划将接续"十四五"目标,并突出经济、改革、科技、民生等主线,布局新重大项目[4]
美媒:逐梦星辰,中国不断发展的太空外交
环球网资讯· 2025-09-02 06:53
中国太空探索进展 - 太空活动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 涵盖从政府到商业实体的多个领域 业务范围从发射卫星拓展到建设新空间站等各种航天活动[1] - 过去20年实现多次重大里程碑突破 包括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 2024年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1][2] - 全面建成运营空间站"天宫" 并推进在月球上建立长期运行研究基地"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计划[2] 太空外交合作 - 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2] - 国际月球科研站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50多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合作[2] - 合作范围包括联合开展太空活动 涵盖政府战略 地缘政治环境和科学进步等多重因素[1]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1] - 商业航天领域将发挥更大作用 推进太空导航和探索行动 并寻求与其他企业 机构和国家开展合作[2] - 继续开展太空探索和太空外交活动 定位自身在太空外交与协调领域的关键角色[1][2]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 | 这些成就,举世瞩目!
新华网· 2025-08-12 13:43
宏观经济表现 - "十四五"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 [1] - 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 [1] - 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1] 制造业发展 - 每年制造业增加值均超过30万亿元 [5] - 制造业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5] -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清零 [21] 新经济发展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 [5]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73.8% [31] - 网剧、网文、网游等文化"新三样"海外输出显著 [6] 区域经济格局 - 2024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占全国40%以上 [7] - 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25.3% [8] - 东北地区原油产量占全国21% [8] 科技创新突破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3.6万亿元(全球第二) [31] - "祝融号"实现火星首次登陆 [10] -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 [10] - "东方超环"实现1亿度高温持续1066秒 [10] - "嫦娥5号"月壤与6个国家共享研究 [10] 基础设施建设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 [15] - 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覆盖率达97% [10] - 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4条在建) [15] - 实现30分钟上高速目标 [9] 物流体系优化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 [15] - 2025年预计再节约3000亿元 [15] - 全国港口每小时吞吐3.8万标准箱(较2020年提升26%) [15] 外资利用成果 - 2021年至2025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超"十三五"总额) [20]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经历两次缩减 [20] 能源结构转型 - 2024年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1.6% [23] - 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 [24] - 2024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140万辆(较"十三五"末492万辆增长5倍多) [24] 内需消费贡献 - 2021-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 [32] - 最终消费平均贡献率56.2%(较"十三五"提高8.6个百分点) [32] 民生保障进展 -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1200万人 [28] - 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升至64.6% [28] - 在300多地级市及人口大县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 [28] - 各级教育普及达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8] 医疗能力提升 - 支持建设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10] - 推动707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 [10] 制度创新突破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151项减至106项 [18] - 清理4218件妨碍市场公平规定 [18] - 分4批推广88条创新举措 [18]
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完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22:47
经济发展成就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2024年预计达140万亿,增量超35万亿,相当于长三角或前三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总和[1] - 前四年经济平均增速5.5%,2024年目标5%,保持全球大型经济体罕见增速[1][5]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其中消费贡献率56.2%,资本形成贡献率30.2%[8] 核心指标进展 - 20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等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79岁,较2020年+1.7岁)、粮食能源产能等8项超预期[5]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4%(2020年7.8%),超2025年10%目标[5] -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68%,规模3.6万亿元全球第二,企业研发占比超77%[9][10] 重大工程实施 - 102项重大工程进展显著:贵阳至南宁高铁、中老铁路、"祝融号"火星车、"嫦娥5号"月壤研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等突破[5] - 民生领域: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宿舍床位50万张,"双一流"高校扩招[5] - 科技领域:集成电路年产量较"十三五"末增长72.6%(+1900亿块),在研创新药4000余款占全球30%[10] 产业与创新 - 人工智能、智能终端(手机/家居/汽车)、非遗文博IP等消费新增长点涌现[8] - 核电、铁路等领域引入民间投资,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63%[11]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151项减至106项,清理4218件妨碍公平竞争规定[11] 区域与改革 - 上海浦东、深圳、厦门等综合改革试点推广88条创新举措[11] - "十五五"重点方向:市场化改革(国资国企、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科研破壁)、绿色转型(非化石能源)、民生保障(社保统筹)[12]
巡天再启程 问道向苍穹——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行星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侯增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5 11:18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进展 -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成功发射,将执行小行星2016HO3采样及主带彗星311P探测任务[2] - 天问二号任务分为两个阶段:2025-2027年完成小行星伴飞观测采样返回,2028-2035年开展主带彗星观测[5]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可能保留太阳系原始信息;彗星311P具有独特物质构成和轨道特征[5] 天问系列任务规划 - 天问三号计划2028年发射,2031年返回火星样品,包括表层和2米深钻取采样,样品不少于500克[6] - 天问四号计划2030年发射,开展木星及木卫四环绕探测,研究其空间结构和演化史[6] - 天问一号已实现火星环绕、着陆与巡视三大目标,祝融号传回大量科学数据[4] 火星科学研究重点 - 天问三号以火星宜居环境演化和潜在生命痕迹探寻为首要目标[8] - 研究聚焦三大主题:生命痕迹探寻、宜居环境演变、地质构造与演化[9][10] - 火星早期环境与地球相似,曾存在液态水和磁场,现大气压不足地球1%[9] 火星采样技术挑战 - 着陆点选择需兼顾科学价值与工程可行性,计划2026年底确定3个备选点[12] - 采用地球"成矿预测"方法,结合AI技术评估着陆区地质、气候、水活动等条件[13] - 采样策略与美国不同,空间范围有限,需精准定位高价值区域[12] 深空探测长远规划 - 后续计划包括金星探测、海卫一探测和火星科研站建设[14] - 行星宜居性研究与地外生命探寻将成为长期科学主线[14] - 比较行星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地球宜居性形成与演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