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指数基金

搜索文档
A股定价权三问:谁在主导?谁能主导?谁将主导?
上海证券报· 2025-08-19 07:53
8月18日盘中,上证指数触及3745.94点,创下近十年来新高。 从市场走势看,自4月初以来,上证指数日涨幅从未超过2%,不经意间,已越过3700点。 谁主导了过去几个月来的行情?谁能够主导接下来的行情?谁又将主导A股市场的定价权? 十年新高 谁是"推手" 8月18日,A股市场走势活跃,上证指数盘中触及3745.94点,创下近十年来新高。 在机构看来,充裕的资金面是推动指数上行的核心动力。 富国基金表示,杠杆资金驱动市场维持火热态势,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关口后仍保持上行态势,显示市 场交易活跃度仍在边际抬升。除两融资金推动外,居民"存款搬家"现象也有所体现——数据显示,7月 居民存款单月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降0.78万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 多增1.39万亿元,表明部分储蓄资金或通过基金、股票等渠道流入资本市场。 作为资金入市的重要渠道,股票型ETF成交额快速攀升,回到4月初的相对高点。具体来看:4月7日至 10日,股票型ETF成交额连续4个交易日突破千亿元,此后成交额有所回落;7月22日以来,股票型ETF 成交再度活跃,单日成交额多次突破千亿元,其中8月18日股票型ETF成 ...
年内1434只产品基金经理卸任,中长期纯债基金数量最多
环球网· 2025-08-14 13:37
基金经理卸任情况 - 截至8月12日,今年已有1434只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卸任,涉及935位基金经理 [1] - 2024年全年有2213只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卸任,涉及1114位基金经理 [1] - 2023年全年有2009只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卸任,涉及1018位基金经理 [1] 卸任产品类型分布 - 中长期纯债基金数量最多,达269只 [3] - 偏股混合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被动指数基金、偏债混合基金分别有237只、193只、167只、110只 [3] - 今年以来,卸任至少5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共42位 [3] - 以ETF为代表的指数类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构成卸任主力 [3] 重点基金经理卸任案例 - 原招商基金ETF基金经理苏燕青年内卸任18只产品ETF及ETF联接基金 [3] - 原国泰基金ETF基金经理晏曦年内卸任11只产品 [3] - 原南方基金基金经理黄斌斌年内卸任12只产品债券基金 [3] - 原中欧基金固收基金经理周锦程年内卸任11只产品债券基金 [3] 固收领域高管变动 - 招商基金固收老将马龙年初起累计卸任5只产品,在管规模曾在去年年中达到876.18亿元 [4] - 华安基金"固收一姐"孙丽娜卸任全部在管7只产品,合计管理规模达2999.26亿元 [4] - 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中,中欧基金曹名长、建信基金周智硕、嘉实基金洪流、广发基金张东一等多位百亿基金经理今年离任 [4] 行业管理特点 - 被动指数基金依赖标准化运作机制,基金经理可同时管理多只同类产品 [3] - 债券基金因规模庞大、策略趋同,容易形成"一拖多"的模式 [3] - 基金经理离任往往触发产品批量交接 [3] - 固收及"固收+"策略基金经理的变动近年来愈加引人瞩目 [3]
“资金洞察”系列报告(三):居民跑步入市了吗?
西部证券· 2025-08-14 12:35
核心观点 - 高净值投资者(私募、杠杆资金、游资)正在加速入市,但普通居民资金尚未大规模入场 [1][11][14] - 私募机构开户数显著增加,备案规模和存续规模持续扩张,7月以来杠杆资金日均流入55亿元,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创2015年以来新高,龙虎榜游资净流入额仅次于2015年水平 [1][14][16] - 居民资金既未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入市(主动偏股基金新发行规模处于历史低位,存量基金净申购有限),也未通过直接炒股入市(散户参与度、资金流入额、银证转账余额均显示热度不足) [2][3][18][19][23][27] - 在资金旺(居民超额储蓄堆积)和资产荒(存款利率跌破1%)背景下,居民资金正通过银行理财和固收+基金间接进入权益市场,预计将成为后续行情主要增量 [4][28][30][33][34] 资金动向分析 高净值投资者 - 私募:机构开户数明显扩张,私募备案和存续规模显著增长,个人开户增幅有限 [1][14] - 杠杆资金:7月以来日均流入55亿元,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创2015年以来新高 [1][14][16][23] - 游资:龙虎榜净流入48.31亿元,活跃度仅次于2015年,集中流入医药生物(10.69亿元)、电子(7.97亿元)、机械设备(6.05亿元) [1][14][43][46] 外资与机构 - 外资净流出85.91亿元,大幅减持金融(-21.21亿元)、非必须消费品(-20.68亿元)、工业(-9.97亿元) [37][38][39] - 主动偏股基金发行30.4亿份仍处低位,股票仓位微升(偏股混合型从75.62%至76.32%) [56][58][60] - ETF净流出53.68亿元,但行业分化明显:非银金融(+18.20亿元)、煤炭(+5.81亿元)、有色金属(+5.27亿元)获集中流入 [61][63][65] 散户与理财 - 散户参与度不及历史行情,小单净买入金额弱于924和DeepSeek行情,银证转账余额边际回落 [3][23][27] - 银行理财和固收+基金规模显著扩张,反映居民在存款收益率下滑(余额宝1.05%)背景下寻求更高收益 [4][28][30][33][34] 市场环境特征 - 资金面:居民超额储蓄持续积累,银行存款堆积大量闲置资金 [28][33] - 资产端: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余额宝收益率1.05%,国债收益率同步下滑,催生理财需求 [28][33] - 杠杆水平:A股融资余额达2.01万亿元创历史高位,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但主要由机构驱动 [23][53][55]
主动权益基金又行了?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8-07 08:08
主被动基金表现对比 - 2023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市场份额被被动指数基金蚕食,A股定价权在2023年底被超越[4] - 2024年7月超过70%主动权益基金跑赢基准,较2023年"924"行情时的30%大幅提升[5] - 截至2024年7月,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14.05%,显著高于沪深300(3.58%)和中证500(8.74%)[7] - 同期被动指数基金平均收益率10.94%,正收益占比90.38%,略低于主动基金的92.33%[7] 创新药赛道表现 - 主动权益基金中5只"翻倍基"全部押注创新药,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以127.05%涨幅领跑[7] - 被动指数基金中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万家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实现年内收益翻倍[7] - 创新药主题基金在主动和被动产品中均展现出强劲势头[7] 资金流动情况 - 2025年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总规模减少366.62亿至3.27万亿,份额减少866.98亿份[9] - 业绩优异产品仍获资金青睐,如汇添富创新医药份额增长19.82亿份,规模增加43.57亿元[9] - 财通资管数字经济A成为券商资管子公司旗下唯一份额增长产品,单季净增9.39亿份[11] 差异化投资策略 - 包斅文管理的财通资管创新成长采用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结合的策略[12] - 重点配置互联网金融和半导体国产替代龙头,关注AI产业链To B端应用[12] - 该基金过去一年收益率62.63%,是业绩基准(14.85%)的4倍多[13] 投资者行为分析 - 投资者存在"解套即赎回"现象,2022-2024年表现不佳导致信任缺失[15] - "固收+"基金规模从1.38万亿增至1.48万亿,配置型FOF也获市场认可[15] - ETF因交易效率高成为投资者参与市场的主要工具[16] 行业发展趋势 - 主动权益基金擅长挖掘萌芽到快速扩张期的行业,如2013年TMT、2020年新能源、2024年创新药[18] - 行业正从"明星驱动"转向"回报驱动",需通过持续超额收益重建投资者信任[18]
投顾周刊:“反内卷”持续发力,基金看好多个行业盈利改善
Wind万得· 2025-07-13 06:16
权益基金与A股市场 - 今年以来提前结束募集的基金达197只,其中权益类基金占比50%,显示资金加速流入A股市场 [1] - 7月以来新发行基金中权益类产品主导,与去年固收类为主形成对比 [1] - 主动权益基金年内大幅跑赢被动指数基金,受益于结构性行情和基金经理选股能力 [2] QDII基金动态 - 鹏华、华安、汇添富等公募旗下QDII基金7月限购松绑,部分恢复大额申购 [1] - QDII基金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投资者多元化需求及新增投资额度推动开放 [1] 行业投资机会 - 科技、红利、新消费等领域被基金经理视为下半年重点机会 [2] - 光伏、钢铁、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因"反内卷"政策有望改善盈利,形成政策与基本面共振 [2] 全球贸易政策 - 美国对进口铜征收50%关税,2025年8月生效,美国铜消费量近50%依赖进口 [3] - 美国对加拿大加征35%关税,8月1日起实施,税率可能随双边关系调整 [3] 金融市场表现 - 中证500周涨1.96%,深证成指涨1.78%,上证指数涨1.09%;美股道指跌1.02%,纳指跌0.08% [4][5] - COMEX黄金周涨0.82%,白银大涨5.37%;ICE布油涨3.41%;美元指数反弹0.91% [13] - 万得股票型基金总指数周涨1.36%,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涨0.88%,偏股混合型涨0.84% [11] 债券市场 -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周涨443BP,中国1年/5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上涨3.4BP、3.63BP、2.2BP [7][8] - 中信证券提示债市受"反内卷"政策、流动性宽松及权益市场扰动等多重因素影响 [18] 银行理财市场 - 固收+型基金新发规模占比61.34%,纯债固收型占比35.08%,反映投资者偏好稳健收益 [14][15] - 银行理财子公司新发产品占比97.17%,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占2.54%和0.29% [15][16] - 北银理财产品基准收益率中位数达3.7%,领先其他机构 [18] 宏观经济与政策 - 美国6月非农就业数据超预期,失业率下降,降低7月降息概率 [19] - 中金固收预计下半年核心通胀下行压力延续,国内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空间 [19]
104只,新基金发行提速
中国基金报· 2025-07-10 20:57
新基金发行概况 - 7月以来已有104只新基金披露发行,其中权益类基金占比超64%(67只),主动权益基金19只,被动指数基金48只 [1][3] - 本周新发基金43只,仅7月7日单日认购31只,创近期发行峰值 [3] - 7月新成立基金94只,股票型50只,混合型18只,REITs4只,权益类占主导,被动指数型产品突出 [4] 权益类基金发行提速原因 - 股票市场表现稳健叠加政策鼓励、投资者情绪回暖推动权益基金发行 [2] - 上半年A股市场表现稳健,宏观经济企稳,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相关行业景气度提升吸引资金布局 [5] - 外资、北上资金及保险、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对权益类资产配置需求增加 [5] - 权益类基金平均认购周期缩短至12-18天,部分产品"一日售罄"反映市场情绪回暖 [5] 指数基金发行特点 - 中证A500、沪深300自由现金流指数等宽基工具受追捧,AI、港股通消费、机器人、航天航空等前沿领域成布局重点 [5] - 央企红利、高股息资产作为防御性配置同步扩容 [5] - 指数基金因分散风险、布局便捷等特点成为投资者低位建仓工具 [6] - 基金公司加速抢占细分赛道,借助热门主题发行产品贴合市场热点 [6] 行业布局方向 - 科技成长主题ETF、红利策略ETF、自由现金流ETF等被动产品突出 [4] - AI产业链、新能源、创新药、新消费等结构性机会受关注 [7] - 建议配置稳健高股息资产和高成长科技赛道,分批定投 [7] 发行市场趋势 - 浮动管理费、绩效报酬等机制落地有望推动主动权益产品长期化转型 [7] - 低成本、规则透明的指数基金(尤其是ETF)仍是扩容重点 [7] - QDII基金等跨境产品有望借助费率优化和渠道改善释放海外配置潜力 [7] 投资策略建议 - 主动权益基金可关注高股息与科技成长均衡配置的基金经理,采用"哑铃策略" [8] - 被动基金建议宽基打底叠加行业轮动,选择中证A500等覆盖经济核心资产的指数 [8] - 投资者需根据风险偏好分散配置并动态调整股债比例 [8]
主动权益基金强势回归 最牛基金收益率超过被动产品34%
证券时报· 2025-07-10 05:58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 - 年内主动权益基金大幅跑赢被动指数基金,业绩最好的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率接近100%,比收益率最高的指数基金多出近34个百分点 [1] - 截至7月8日,权益类基金业绩排名前十均为主动权益产品,以港股、医药、北交所主题为主,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98.16%的收益率居首 [2] - 普通股票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为9.06%,偏股混合基金为8.69%,而股票型指数基金平均收益率为6.29%,股票型ETF为6.75% [3] 主题基金分析 - 医药、港股、北交所主题基金表现突出,如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81.45%)、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80.95%) [2] - 红利主题基金同样表现优异,富国港股通红利精选A实现22.72%的收益率,超额收益达15个百分点 [5] - 主动权益基金的优势源于基金经理在结构性行情中的选股能力,医药和港股等板块上涨贡献显著 [4] 下半年市场展望 - 中欧基金预计市场将震荡上行,科技(AI应用、具身智能)、新消费、周期红利、农业修复、港股低估值等方向具备潜力 [6] - 平安医药精选基金经理周思聪看好创新药三条主线:国内医保放量、国产创新药出海、行业周期与估值机会,重点关注双抗、ADC等细分领域 [7] - 摩根士丹利基金看好科技成长(海外产业链)、中国制造(高端机械、汽车、军工、医药)、新消费(海外市场拓展)等方向 [7]
年内最高收益近100%!主动权益基金投资优势凸显
券商中国· 2025-07-09 23:20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 - 截至7月9日,主动权益基金年内收益率大幅跑赢被动指数基金,业绩最好的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率接近100%,领先指数基金34个百分点 [1][2] - 业绩前十的主动权益基金以港股、医药、北交所主题为主,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98.16%收益率排名第一,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81.45%)、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80.95%)紧随其后 [3][4] - 普通股票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9.06%(基准3.80%),偏股混合基金8.69%(基准3.75%),而股票型指数基金平均收益率仅6.29%,股票型ETF平均收益率6.75% [5] 业绩优势原因分析 - 医药和港股行情启动使基金经理在选股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显著超额收益 [2][6] - 医药主题基金表现分化,85只医药基金收益率不足10%,18只为负收益,某医疗健康基金亏损近4个百分点 [7] - 红利主题基金同样表现优异,25只实现两位数收益,富国港股通红利精选A收益率22.72%,超额收益15.16% [7] 市场展望与投资机会 - 下半年市场预计震荡上行,权益类资产或优于固定收益,结构性行情确定 [10][11] - 科技领域关注AI应用、具身智能等细分赛道,新消费国产替代机遇增强,周期红利品种吸引力提升 [11] - 创新药仍是医药核心主线,关注国内医保放量、国产创新药出海、行业周期与估值三条投资主线 [12] - "中国制造"主线持续演绎,看好科技成长、高端机械、汽车、军工、医药等领域的优质公司 [12]
金融工程2025年度中期投资策略:持中守正,应势而动
长江证券· 2025-07-04 21:28
报告核心观点 - 在利率低位及流动性充裕的宏观背景下,红利 + 微盘的杠铃策略有望持续占优,二者长期战略配置中枢在 7:3 左右,能有效降低回撤、提高收益 [2][6] - 寻找尚未过热的强趋势赛道,可关注红利方向的城商行,医药方向的医药零售、化学制药,消费方向的其他农产品加工、快递、零售 - 专业市场等 [2][7] 市场回顾 - 2025 年上半年沪深 300、中证 500 等宽基长时间横盘震荡,波动率处于低位,三大股指期权隐含波动率呈下降趋势 [14][16] - 市场整体震荡降波但结构热点不断,呈现快速主题轮动行情,年初恒生科技领跑,4 月黄金冲高回落,5 月微盘股、港股红利大涨,创新药迎来业绩与政策共振,新消费龙头贯穿多个阶段,轮动是市场对政策预期、风险事件与流动性动态平衡的结果 [20] 基金情况 - 至 6.18,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率约 5.5%,强于被动指数基金的 2.6%;REITs 基金指数涨幅约 24%、最大回撤仅 2.5%,短债基金卡玛比率最高,中长期纯债基金波动大 [24] - 2025 一季报显示,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增加超 2000 亿元,混合债券型二级、一级基金规模增量大;商品基金获规模流入,指增规模整体缩水;权益类基金中被动产品规模扩张最多,QDII 基金次之,主动权益基金开始小幅上涨 [25][26][29] 风格展望 - 红利与微盘因利率低位及流动性充裕继续走强,在通胀实质性回归前,红利 + 微盘的杠铃策略有望持续占优 [6][33] - 长期来看,微盘和红利走势长期趋势一致且能提供较高超额收益,中期超额收益率负相关,是天然的风格对冲工具,二者适宜战略配置中枢约为 70/30 [41][49] 行业筛选 - 在长江三级行业内挑选上半年涨幅未进第一梯队但上行趋势强的细分赛道,如红利方向城商行,医药方向医药零售、化学制药,消费方向其他农产品加工、快递、零售 - 专业市场等 [7][54] - 历史经验表明,涨幅过高赛道参与风险高,过去半年收益率中等偏上、不极端过热又有上涨趋势的方向,中长期收益率有优势,胜率在不同持有期均有优势;不同时间窗口涨跌幅结论类似 [56][58][60] - 通过卡玛比率筛选趋势性强的方向,2025 年上半年收益率中等偏上、卡玛比率较高的有红利方向城商行等 [67]
主动权益基金“大翻身”,年内近两成净值创新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20:57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 - 截至6月26日,年内近两成(17%)主动权益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创新高,共757只[1][3] - 主动权益基金整体实现超额收益,平均超越基准3.73%[1][3] -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内收益率6.62%,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0.28%)[4] 行业与主题分布 - 净值创新高的基金涵盖科技、高端制造、医药、消费、金融地产等行业主题[3] - 6月26日单日70只创新高基金中,周期制造、金融主题占比较高[3] - 6月25日164只创新高基金中,62只为宽基基金(占比超三分之一)[3] 头部基金业绩 - 截至6月25日,49只基金年内收益率超50%,其中42只为主动基金[7] - TOP 10基金均为主动权益基金,最高收益率达93.49%(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8] - 头部基金以创新药和北交所主题为主,如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78.59%)、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78.11%)[8] 市场驱动因素 - 科技(人形机器人)、新能源、医药等板块轮动为主动基金创造结构性机会[4] - 北证50指数年内上涨38.72%,港股创新药指数上涨57.1%,带动相关基金表现[9] - 基金经理通过主动选股和灵活调仓获取超额收益[4] 业绩分化现象 - 收益排名靠后的50只基金均为主动权益基金,显示明显分化[9][10] - 投资传统行业的主动基金因行业回落表现欠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