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被动指数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积极投资与布局热情双向奔赴 主动权益基金重占上风
中国证券报· 2025-11-20 05:43
四季度以来,高位震荡的市场环境为灵活的主动权益基金提供了表现的舞台,泰信发展主题等多只主动 权益基金强势领涨,表现显著好于被动指数产品。11月以来,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上报数量已反超指 数产品,知名主动权益基金管理人睿远基金今年首度上报公募产品。无论是业绩端还是新品端,主动基 金正在重新占据上风。 在业内机构看来,主动权益基金布局热度回归,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的选择,进入轮动分化的结构性行情 时,相比于被动产品的高覆盖性,主动权益基金可以更灵活地捕捉细分赛道机会,创造超越指数的阿尔 法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前期被动权益产品发行较多、规模增长较快,选择发行主动权益产品,对基金 管理人而言,可能也是业务上的平衡。 部分公募机构表示,将持续完善"主动权益+被动配置"的双轮驱动权益产品体系,主动权益基金方面挖 掘符合国家战略的赛道机会,兼顾产业趋势的贝塔行情与阿尔法机会的挖掘;被动指数基金方面注重指 数特色化与差异化,综合考量海内外优质资产进行指数产品布局。 主动权益热度提升 四季度以来,国内权益市场进入高位震荡阶段,成长与顺周期板块交替走强。在此阶段,部分主动权益 基金凭借更加灵活的持仓优势和深挖阿尔法收益的能力,近期业 ...
主动权益基金重占上风
中国证券报· 2025-11-20 04:13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 - 四季度以来部分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显著领先被动指数产品,例如泰信发展主题和泰信现代服务业回报率高达30%以上,德邦乐享生活A、银河核心优势A、金元顺安元启等回报率均在13%以上 [1][2] - 业绩领先的主动基金重仓布局近期热门板块,如泰信发展主题重点配置锂矿、固态电池、化工,其重仓股天华新能、盛新锂能四季度以来股价翻倍 [2] - 主动权益基金三季度整体上战胜了被动权益基金,表明其重新具备较好的阿尔法收益 [3] 新产品申报趋势变化 - 11月以来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上报数量反超指数型基金,目前上报总数达到54只 [2] - 截至11月18日,平安基金、广发基金四季度均已上报9只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国泰海通资管、国泰基金也分别上报5只 [2] - 知名主动权益基金管理人睿远基金在11月上报今年首只公募新品睿远研选均衡三年持有期混合,泉果基金时隔9个多月上报泉果竞争优势混合 [3] 行业布局动因分析 - 市场进入轮动分化的结构性行情时,主动权益基金可更灵活捕捉细分赛道机会创造阿尔法收益 [1][4] - 前期被动权益产品发行较多、规模增长较快,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指数基金上报总数已多达900只以上,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合计上报仅500多只,发行主动产品是业务上的平衡 [1][3] - 监管政策引导主动型权益产品减少风格漂移,将重心放在通过选股创造超额收益方面 [5] 基金公司产品战略 - 平安基金将主动权益产品分为全市场选股、主题赛道、指数增强、绝对收益四大系列,并形成三级目录以完善产品线 [4] - 多家公司坚持"主动权益+被动配置"双轮驱动体系,主动方面紧扣国家战略挖掘赛道机会,被动方面注重指数特色化与差异化 [1][6] - 国泰基金在主动权益和被动指数产品布局上同等重视,将根据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灵活安排上报计划 [6] 投资策略定位 - 基金经理投资策略底层逻辑决定其选择贝塔(市场趋势收益)还是阿尔法(超额收益) [5] - 擅长行业景气度判断的基金经理倾向于通过放大贝塔配置捕捉行业趋势性机会,在结构性行情显著时更易获得高弹性收益 [6] - 擅长自下而上研究的基金经理更愿聚焦个股基本面深度剖析,在市场震荡缺乏明确趋势时阿尔法策略更能体现抗跌性与收益稳定性 [6]
震荡市场提供表现舞台,主动权益基金热度回归
中国证券报· 2025-11-19 22:32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 - 四季度以来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显著领先被动指数产品,泰信发展主题和泰信现代服务业收益率均超过30% [2] - 德邦乐享生活A、银河核心优势A、金元顺安元启等基金四季度以来收益率均在13%以上 [2] - 泰信发展主题重仓股天华新能、盛新锂能四季度以来股价均已翻倍,其重点配置了锂矿、固态电池、化工等热门板块 [2] 主动权益基金新品申报趋势 - 11月以来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新品上报总数达54只,已反超指数型基金 [3] - 平安基金和广发基金四季度均已上报9只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产品覆盖新兴装备、科技、数字经济、医药、消费等多个方向 [3] - 以主动投资见长的睿远基金和泉果基金在11月分别上报了今年首只公募新品 [3] 主动基金热度回归的驱动因素 - 主动权益基金三季度整体上战胜了被动权益基金,重新具备较好的阿尔法收益,是市场的选择 [4] - 前期被动权益产品发行较多、规模增长较快,发行主动权益产品对基金管理人而言是业务上的平衡,今年以来指数基金上报总数已超900只,而主动权益产品仅为500多只 [4] - 在A股板块轮动加速的结构性行情下,主动产品可灵活调整行业权重并挖掘指数外优质标的,展现出差异化优势 [4] 主被动投资的协同发展 - 政策引导下,未来主动型权益产品将减少风格漂移,重心放在通过选股创造超额收益方面 [5] - 基金经理根据自身能力圈选择策略,擅长行业轮动的倾向于放大贝塔,擅长个股挖掘的则聚焦阿尔法 [6] - 被动投资方面,宽基指数、细分赛道ETF和Smart Beta策略将持续创新扩容,与主动投资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6]
公募冲刺年末布局 被动指数产品或成“胜负手”
上海证券报· 2025-11-09 23:26
新闻核心观点 - 临近年底基金行业呈现“股强债弱”格局,被动指数基金在新发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发行数量和规模占比远超主动产品,并可能成为决定基金公司年末规模排名的关键因素 [1][2][3] 新发基金市场格局 - 截至11月5日,今年以来全市场新发基金数量达1333只,超过2024年的1136只和2023年的1280只,逼近2022年的1546只 [2] - 新发基金结构呈现“股强债弱”,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合计占比超50%,为2022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股票型基金占比高达37.69%,为2020年以来最高水平 [2] - 债券型基金占比从过去3年的65%以上锐减至41.13%,同时公募FOF发行占比达5.83%,为该类产品2017年问世以来最高水平 [2] 被动指数基金表现 - 三季度共成立361只权益类基金,规模总计2036.08亿元,其中指数权益类基金成立258只,合计发行规模达1445.05亿元,占比超70% [2] - 主动偏股型基金份额缩减,三季度主动股票及混合基金存量产品总份额为2.89万亿份,较二季度缩减2309.61亿份 [2] - 在等待发行的44只新产品中,被动指数产品占据半壁江山,包括宽基指数增强型产品和热门行业主题产品 [3] 基金公司策略与市场展望 - 基金公司将被动指数产品视为年末冲刺规模的关键,并积极布局以扩充规模和补齐产品线 [1][3] - 对于结构性行情,有观点认为科技成长板块因估值偏高和部分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出现调整,但市场平均浮盈仍在,调整后资金有望重新净流入 [3] - 另有观点认为年底部分资金有获利了结需求,红利风格因拥挤度低、估值性价比凸显而有望受益,低利率环境和经济复苏背景均利好红利策略 [3]
银行理财参与权益投资的路径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14:31
文章核心观点 - 在低利率周期下,银行理财公司迫切需要提高权益市场参与度以丰富资产配置种类和提高策略多元化水平 [1] - 理财公司需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科学规划适配的权益市场参与路径,并做好配套工作以支持能力建设 [7][8] 理财公司权益投资现状与挑战 - 目前理财公司持有的固收类资产占比超过93%,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始终较低 [2] - 97%以上的理财产品属于固收类型,强化了固收投研能力建设的“路径依赖” [2] - 理财客户习惯于产品的低波稳健特性,对净值波动的接受度普遍较低,限制了权益投资比例提升的空间和时间窗口 [2] - 理财公司在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选择权益投资路径时,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划 [2] 理财公司参与权益市场的四大路径 - **路径一:直接参与股票投资**:对标公募基金,全面投入权益投研能力建设,是完全自主掌握权益投资能力的理想模式,但投入大、周期长,需经过多个牛熊周期检验 [3] - **路径二:通过委托投资参与**:利用外部管理人专业能力弥补自身投研短板,可实施定制化策略,避免资金进出干扰,但投后管理成本高且策略调整灵活性有限 [4] - **路径三:以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为工具**:全市场主动管理型股票和混合基金超过5300只,总市值接近3.8万亿元,资金进出灵活,降低了权益投研门槛,但阿尔法收益稳定性较低且组合管理成本可能较高 [5] - **路径四:以被动指数基金为工具**:全市场被动指数基金规模约4.5万亿元,目标清晰、费率低、管理成本低,适合赚取贝塔收益,但策略被动性强,可能错过结构性机会 [6] 对理财公司规划路径的建议 - 缺乏权益投研基础、低风险客户占比较高的公司,应以专户委托为主,再逐步向基金方式延伸 [7] - 权益投研基础较薄弱但客户有一定波动接受度的公司,可优先采用“专户委托+被动指数基金”组合模式 [7] - 有一定权益投研基础、资源充足的公司,可采用“专户委托+主动型基金”模式,并同步推进自主投研体系建设,最终过渡到直接投资股票 [7] 权益投资能力建设的配套工作 - 需夯实宏观与大类资产配置研究基础,建立常态化宏观研究机制,提升战术资产配置和动态再平衡能力 [8] - 需完善适配权益投资的检视和考核机制,设置合理考核周期,定期开展业绩归因分析,形成闭环管理 [8] - 需坚持长期主义,树立穿越牛熊周期的长期思维,持续开展行业与公司调研,提前进行能力布局 [8]
假期访谈了十多位基民,发现这些新变化
天天基金网· 2025-10-06 13:12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6.2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3][5] - 行业规模较2024年7月末的35.08万亿元增加1.17万亿元,增幅为3.34% [5] - 这是自2024年以来公募基金总规模第11次创历史纪录,也是2025年内第5次创新高 [3][5] - 公募基金行业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已成为资本市场重要专业机构投资者,投资者数量超过8亿 [5] 投资者行为新变化 - 投资者普遍加大权益类基金配置,并青睐被动指数型产品及科技主题赛道基金 [3] - 访谈的14位投资者均持有基金,其中多数持有多只、多类型基金产品,三位投资者持基数量分别达6只、8只和11只 [6][7] - 投资者持仓金额最低在1万元以下,最高两位分别为30万元左右和大概50万元 [7] - 投资理念趋于理性,多数投资者进行多元配置,涵盖货币基金、混合基金及被动指数基金等 [9] 投资配置策略与工具选择 - 投资者普遍采用多元配置策略,对股债关系、主动被动关系有相当程度认知 [9] - 在投资时点选择上更理性,出现补仓摊薄成本、灵活波段操作等成熟做法,不再迷信投资口号或明星 [9] - 投资者小C的持仓中,四分之一仓位配置于货币基金和债基,其余为三只混合基金(含全市场均衡型及光伏、算力主题)和一只ETF基金 [9] - 投资者Q先生的投资路径为由股票转向基金,从宽基和行业ETF开始,逐步涉及行业主题基金,目前持仓金额最高的为某券商资管旗下的均衡风格基金 [10]
假期访谈了十多位基民,发现这些新变化
中国证券报· 2025-10-05 20:15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 - 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6.2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1] - 规模较2025年7月末的35.08万亿元增加1.17万亿元,增幅为3.34% [3] - 这是2024年以来第11次、2025年以来第5次创历史最高纪录,并首次突破36万亿元大关 [1][3] - 行业共有164家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包括149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5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 [3] - 公募基金投资者数量超过8亿,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承担重要使命 [3] 投资者行为特征 - 受访的14位投资者普遍持有多只、多类型基金产品,持基数量最多达11只 [4] - 投资者基金持仓金额最低在1万元以下,最高达50万元左右 [4] - 投资者行为出现明显变化,包括加大权益类基金配置、青睐被动指数型产品、重视科技主题赛道基金等 [1] 投资配置理念 - 多数投资者进行多元配置,持仓包括货币基金、混合基金、被动指数基金等 [6] - 投资者对投资时点的选择趋于理性,出现补仓摊薄成本、波段操作等成熟做法 [6] - 投资者不再迷信某类投资口号或投资明星 [6] - 具体案例显示,投资者配置四分之一仓位于货币基金和债基,其余为混合基金和ETF [6] - 另有投资者从股票投资转向基金投资,路径为从宽基和行业ETF开始,再涉及行业主题基金 [7]
增超28% 年内公募基金分红超1800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9-28 23:23
整体分红概况 - 截至9月28日,年内公募基金分红总额达1811.9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411.95亿元增长28.33% [1][2] - 预计2025年全年整体分红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选择分红的基金数量有望进一步增加 [1][5] 按基金类别划分的分红表现 - 债券基金是分红主力,分红总额为1325.34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全市场分红总额的73.14% [4] - 被动指数基金分红增长最为迅猛,总额达313.9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96.38亿元增长225.75% [4] - 主动权益类基金分红总额为55.96亿元,同比增长53.11% [4] 重点产品分红表现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83.94亿元分红总额居首,同比增长236.57% [2] - 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分红总额分别为55.58亿元、55.54亿元、24.35亿元,其中嘉实沪深300ETF分红总额同比增长46.29% [2] - 分红总额前十名产品中,ETF占据七席 [2] - 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华泰柏瑞鼎利灵活配置混合C以8.2亿元分红居首,易方达科讯混合以5.3亿元紧随其后 [4] 分红频率分析 - 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A/C年初至今分红次数最多,达14次 [3] - 西部利得量化优选一年持有混合A/C、湘财鑫睿债券A/C分红次数均超过10次 [3] - 另有37只产品分红次数达到9次 [3] 行业趋势与驱动因素 - 被动指数基金分红增长源于规模扩张、机制创新与投资者需求转型,投资者偏好低波动、透明化工具 [4] - 分红能力成为产品竞争力角逐的关键,伴随被动投资深化,资金向指数化产品迁移 [4] - 预计未来债基分红占比仍高但增速趋缓,被动指数基金在分红总量中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5]
年内公募基金分红“量价齐增”,沪深300ETF揽下分红额度前四
环球网· 2025-09-28 13:20
公募基金分红总体情况 - 截至9月26日 年内2832只公募基金产品参与分红 分红总额达1740.48亿元 [1] - 分红基金数量同比增加406只 增幅16.8% 分红总额同比增加383.57亿元 增幅28.3% [1] 债券基金分红情况 - 2304只债券基金参与分红 分红总额1333.52亿元 占公募分红总额76.6% [3] - 债券基金分红总额同比增长11.34% 但整体贡献率较去年同期88.3%有所下降 [3] 权益类基金分红表现 - 488只权益基金分红386.79亿元 贡献率24.3% 同比分红总额增加234.08亿元 增幅超1.5倍 [3] - 权益基金分红贡献率提升13.04个百分点 被动指数基金贡献率提升显著 [3] 被动指数基金具体数据 - 219只被动指数基金分红314.58亿元 贡献率达81.33% [3] - 去年同期85只被动指数基金分红96.52亿元 贡献率63.2% [3] 重点产品分红排名 - 沪深300ETF包揽分红额前四名:华泰柏瑞83.94亿元 易方达55.59亿元 华夏55.54亿元 嘉实24.35亿元 [4] 其他类别基金分红特点 - QDII基金分红总额17.33亿元 同比增长近4倍 涉及23只产品 [4] - FOF产品19只分红0.437亿元 同比微降 [4] - 货币基金仅嘉实融享货币完成2次分红 合计2.41亿元 [4]
“9·24 行情”一周年:主动权益基金 “翻倍基”批量涌现,长期配置逻辑成关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15:20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 - 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9月18日,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显著回暖,429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和112只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区间业绩超过100%,实现翻倍 [2] - 超九成主动权益基金今年以来获得正收益,超800只主动权益基金的复权单位净值在近一个月创出历史新高 [2][5] - 业绩突出的产品主要来自投资实力较强的头部公募,医疗医药行业主题产品和科技、先进制造主题基金表现居前 [2][5] 市场背景与驱动板块 - 自2024年9月以来,A股与港股呈现多板块轮动上涨态势,红利、人工智能、银行及创新药等板块先后表现活跃 [2] - 截至9月18日,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自去年9月24日以来上涨134.77%,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上涨62.88% [5] - 近一年表现较好的主动权益基金多数把握住了医药或科技板块的投资机会 [5] 主动与被动基金业绩比较 - 从去年9月24日到今年9月18日,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与股票型被动指数基金的期间业绩均值非常接近,分别为59.55%、58.57%和60.21% [7][8] - 长期维度下,三个偏股基金组别中,主动基金的资产加权平均收益率普遍高于同组别的被动基金 [8] - 2024年A股市场结构化行情深化,仅13.4%的主动基金战胜了偏股基金中被动基金的资产加权平均收益率,该比例较2023年下降52个百分点 [8] 行业挑战与前景 - 主动权益基金受行业周期性影响较大,但市场上存在业绩长期突出的主动偏股型产品 [9] - 行业需着力弥合投资者“一旦回本就赎回”的信任鸿沟,将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持续转化为持有人收益 [6] - 需推动发行市场的短期热度沉淀为源于深度信赖的长期资金供给,以实现资产管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