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期护理险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保险公司市场价值排行榜
13个精算师· 2025-08-25 18:09
中国保险公司市场价值排行榜 - 排行榜涵盖173家保险公司 市场价值总额达88202.23亿元[3][8] - 采用保险公司定价模型(ICPM) 基于40多个显著性变量进行动态非线性一般均衡定价[9] - 榜单数据基准日为2025年7月31日 未披露2024年报的公司未纳入研究[12] 头部企业市场价值表现 - 阳光集团以744.49亿元位列第19位 阳光人寿以737.53亿元紧随其后[4] - 国寿财险以725.65亿元排名第21位 中华财险以415.45亿元位列第22位[4] - 平安养老以406.86亿元排名第23位 中华保险集团以400.02亿元位列第24位[4] 中游企业市场价值分布 - 中信保诚以379.38亿元位列第25位 大地财险以352.16亿元排名第26位[4] - 中再财再以343.41亿元位列第27位 中英人寿以341.35亿元排名第28位[4] - 华泰集团以339.79亿元位列第29位 民生人寿以338.18亿元排名第30位[4] 尾部企业市场价值情况 - 瑞再企商以9.45亿元排名第161位 海峡金桥以8.28亿元位列第162位[7] - 合众财险以8.23亿元排名第163位 建信财险以8.14亿元位列第164位[7] - 安盛环球再保险以2.07亿元位列榜单末位 市场价值最低[8] 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 - 头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提升运营效率[11][13] - 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风险评估与定价 推动个性化产品定制[13] - 线上化服务模式普及 提升客户购买及理赔便捷性[13] 健康险与养老险市场发展 - 人口老龄化加速推动健康险/养老险市场快速增长[14] - 健康险领域重疾险/医疗险持续升级 长期护理险等新险种受关注[14] - 养老险领域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社区等多元化服务模式涌现[14] 监管环境变化影响 - 偿付能力监管强化 产品开发销售行为规范 信息披露要求加强[15] - 头部企业凭借合规优势更好适应监管要求 实现稳健发展[15] - 监管政策促进行业整合优化 提升整体竞争力[15] 绿色保险新兴领域 - 绿色保险作为支持环保的金融工具逐渐受到关注[16] - 环境污染责任险/可再生能源险等产品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6] - 绿色保险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 拓展新业务领域[16] 排行榜应用场景 - 为二级市场投资及一级市场投资入股提供参考[18] - 用于增资/IPO/并购定价/换股对价等资本运作场景[18] - 辅助股东/董事会评估管理层经营业绩[18] - 为高校研究机构提供行业研究基础数据[18]
保险业上半年保障水平提升   
经济日报· 2025-08-25 11:03
资产规模与增长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其中人身险公司32.6万亿元 财产险公司2.35万亿元 [2] - 保险行业总资产达39.2万亿元 [2] - 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人身险业务复苏显著 [2] - 新增保单件数524亿件 同比增长11.1% [2] 资产配置结构 - 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 占人身险公司投资余额51.9% [3] - 股票投资余额突破3万亿元 单季净增2513亿元 环比增长8.9% [3] - 险资举牌动作频繁 达30次 涉及23家上市公司 中国平安举牌银行股累计市值超600亿元 [4] - 泰康资产设立私募基金"泰康稳行" 太保资产推出"太保致远1号"私募股权基金 [4] 负债端业务表现 - 人身险公司通过分红险、年金险、健康险推动负债端回归保障本源 [2] - 财产险车险市场盈利水平改善 非车险业务保持高增长 [2] - 分红险实际分红实现率超100% 客户收益率达3%以上 [6] 赔付支出与保障功能 - 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 同比增长9% [5] - 健康险与长期护理险成为人身险赔付增长主要来源 [6] - 车险占据财产险赔付主体 自然灾害赔付压力增加 [6] - 责任险、农业险赔付快速上升 形成"政保合作"模式 [7] 偿付能力状况 - 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 [8] - 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240.6% 人身险公司196.6% 再保险公司250.5% [8] - 6家寿险公司获AAA评级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超200% [8] - 华汇人寿风险评级为C 处于不达标状态 [8]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通过加大长期债券配置和增配权益资产应对利率下行 [9] - 监管将"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8] - 理赔效率成为竞争焦点 通过数字化手段缩短赔付周期 [7] - 低利率环境下资本回报压力存在 中小险企面临挑战 [10]
经济日报:保险业上半年保障水平提升
搜狐财经· 2025-08-25 08:39
资产规模与增长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2][3] - 保险行业总资产达39.2万亿元 [3]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2.6万亿元 财产险公司2.35万亿元 [3] 保费收入与结构 - 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3] - 人身险业务复苏显著 分红险、年金险、健康险成主要增长动力 [3] - 财产险车险市场趋于理性 非车险业务保持高增长 [3] - 新增保单件数524亿件 同比增长11.1% [3] 资产配置策略 - 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 占人身险公司投资余额51.9% [4] - 股票投资余额突破3万亿元 单季净增2513亿元 环比增长8.9% [4] - 险资举牌动作达30次 涉及23家上市公司 [5] - 中国平安举牌银行股累计市值超600亿元 [5] 赔付支出与保障功能 - 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 同比增长9% [6][7] - 健康险与长期护理险成赔付增长主力 [6] - 车险占据财产险赔付主体 自然灾害赔付压力增加 [7] - 责任险、农业险等新兴险种赔付快速上升 [7] 偿付能力状况 - 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 [8] - 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240.6% 人身险公司196.6% 再保险公司250.5% [8] - 6家寿险公司获AAA评级 综合偿付能力超200% [8] - 部分公司偿付压力较大 华汇人寿风险评级为C [8]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通过长期债券配置和权益资产增配应对利率风险 [4][9] - 新会计准则推动FVOCI类资产占比提升 [4][5] - 险资通过私募基金实现多元化配置 如泰康稳行、太保致远1号 [5] - 数字化理赔技术提升效率 包括视频查勘、区块链存证 [7] - 中介渠道协同发展 如中英人寿经代策略 [9]
保险业上半年保障水平提升:赔付增长体现保障功能
经济日报· 2025-08-25 07:31
行业整体表现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总资产39.2万亿元 [1][2] - 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新增保单524亿件 同比增长11.1% [2] - 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 同比增长9% 增幅快于保费增长 [5][6] 资产端配置 - 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 其中人身险公司债券投资占比51.9% [3] - 股票投资余额突破3万亿元 单季净增2513亿元 环比增长8.9% [3] - 险资举牌达30次 涉及23家上市公司 中国平安举牌银行股累计市值超600亿元 [4] 负债端业务结构 - 人身险业务显著复苏 分红险、年金险、健康险成为增长主要动力 [2] - 财产险车险市场趋于理性 非车险业务(责任险、农业险、健康险)保持高增长 [2] - 健康险与长期护理险成为赔付增长主力 分红险实际分红实现率超100% 客户收益率达3%以上 [6] 偿付能力状况 - 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 远高于监管要求 [8] - 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240.6% 人身险公司196.6% 再保险公司250.5% [8] - 6家寿险公司获AAA评级 综合偿付能力超200% 华汇人寿风险评级为C [8] 战略转型与创新 - 行业通过加大长期债券配置和增配权益资产应对利率风险 [3][9] - 采用FVOCI分类平滑报表波动 通过私募基金实现多元化配置 [3][4] - 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理赔效率(视频查勘、区块链存证)强化风险管理 [7] 社会功能与责任 - 保险公司在自然灾害中启动"先行赔付"和"无差别救援" 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 [6] - 农业险采用"政保合作"模式与政府、再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 [7] - 赔付增长反映保障功能深化 推动行业重视客户黏性与社会信任 [7]
保险业上半年保障水平提升
经济日报· 2025-08-25 05:52
资产规模与增长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人身险公司32.6万亿元,财产险公司2.35万亿元 [2] - 保险行业总资产达39.2万亿元 [2] - 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5.1%,人身险业务复苏显著,分红险、年金险、健康险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2] - 新增保单件数524亿件,同比增长11.1% [2] 资产配置结构 - 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占险资配置主导地位,其中人身险公司债券投资占比51.9% [3] - 股票投资余额首次突破3万亿元,二季度单季净增2513亿元,环比增长8.9% [3] - 险资举牌动作频繁,全年累计30次,涉及23家上市公司,例如中国平安举牌银行股累计市值超600亿元 [4] - 行业通过私募基金实现多元化配置,例如泰康资产设立"泰康稳行"、太保资产推出"太保致远1号" [4] 赔付与保障功能 - 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幅快于保费增长 [5] - 健康险和长期护理险成为人身险赔付增长主要来源,财产险中车险赔付占主体但自然灾害相关赔付压力增加 [6] - 责任险、农业险等新兴险种赔付快速上升,保险公司通过政保合作模式承担风险 [7] - 行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如视频查勘、区块链存证)提升理赔效率和透明度 [7] 偿付能力与风险管理 - 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远高于监管要求 [8] - 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40.6%、196.6%、250.5% [8] - 6家寿险公司获AAA评级,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200%,但部分中小险企如华汇人寿风险评级为C [8] - 行业通过加大长期债券配置和增配权益资产应对利率风险,例如中国人寿强调需提升权益投资占比 [9] 行业战略与挑战 - 人身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分红险实际分红实现率超100%,客户收益率达3%以上 [6] - 低利率环境对资本回报形成压力,监管延长"偿二代"过渡期至2025年底 [10] - 行业需在资本补充工具创新、资产配置多元化和负债端精细化管理上形成合力 [10]
“保险老三”地位不稳!中国太保“双降”背后
中金在线· 2025-08-21 11:52
核心观点 - 中国太保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8.1% 反映寿险行业竞争格局重塑及公司经营挑战 [1] 资产配置表现 - 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锐减89%至16.55亿元 与2024年投资收益率5.6%形成强烈对比 [2] -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放大资本市场波动对损益表影响 暴露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机制短板 [2] - 同业中国人保投资收益激增389% 采用低位加仓权益与波段操作固收策略 [2] 渠道结构变化 - 全行业新单保费同比缩水超20% 传统代理人渠道普遍承压 [3] - 公司代理人渠道新单保费下滑15.2% 银保渠道新保业务同比飙涨130.7% 贡献整体保费增量87% [3] - 保险服务收入仅微增0.6% 与规模保费11.8%增速形成剪刀差 银保渠道扩张未同步提升价值创造 [3] 市场竞争态势 - 太保寿险与泰康人寿保费差距从105亿元收窄至不足百亿 中邮人寿28%同比增速形成追赶压力 [4] - 分红险新保占比提升至18.2% 仍远低于50%目标 产品转型节奏滞后行业趋势 [4] - 康养产业布局迟滞 仅运营9家社区未形成规模效应 同业已建立养老社区网络 [4] 战略改革方向 - 需建立跨周期资产配置框架 运用衍生工具和拓展另类投资平抑市场波动 [5] - 需在银保渠道嵌入价值创造机制 推动代理人队伍向专业化精英化转型 [5] - 需加快分红险长期护理险等产品创新 深化康养产业协同发展 [5] - 数字化转型可通过智能投研系统优化投资决策 借助大数据分析提升产品定价与客户分层 [5]
上市保险中介公司的发展路径与挑战
搜狐财经· 2025-08-20 15:02
发展路径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需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价值 通过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增强客户黏性 并探索绿色保险和普惠金融等社会责任领域构建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 [1] - 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共识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优化业务流程 例如元保集团使用AI驱动核保系统和区块链技术实现保单存证 降低运营成本并增强数据透明度 [2] - 头部企业聚焦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 针对银发经济开发长期护理险和健康险产品 联合医疗机构提供保险+健康管理服务 在文旅复苏背景下推出高保障旅游险 通过场景化设计增强客户粘性 [2] - 上市企业通过并购区域性机构或垂直领域服务商扩大市场份额 例如收购健康管理平台或养老社区资源打造保险+医养生态圈 与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跨界合作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2] - 企业可通过增发股票和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补充流动性 借助资本市场背书拓展海外市场 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购项目切入新兴市场 或利用自贸区政策布局跨境保险服务实现全球化资源配置 [2] 行业挑战 - 报行合一政策实施后保险中介渠道平均佣金率下降约30% 直接影响企业短期收入 例如手回集团长期寿险产品首年佣金率从2023年31.7%降至2024年21.5% 导致业务收入下滑 [2] - 多数企业依赖销售端收入 保险业务占比超85% 缺乏多元化利润来源 抗风险能力较弱 [2] - 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和股东资质及资金流动提出更高要求 全国性保险经纪机构注册资本需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 需定期披露财务数据与业务动态 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建设合规体系 [2] - 资本与资源向头部集中趋势下 中小保险中介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2024年以来多家机构因盈利困难注销牌照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例如江泰保险经纪股权多次挂牌转让未果 [2] - 技术投入短期内难以直接转化为收益 AI模型训练和数据平台搭建需持续投入资金 客户转化率提升和成本节约效果滞后 导致部分企业陷入重投入轻产出困境 [2] 市场动态 - 线上平台搭建包括移动端投保和智能理赔 使企业能够精准触达年轻用户群体 提升市场渗透率 [2] - 差异化策略拓宽收入来源 降低对单一佣金模式的依赖 [2] - 行业面临监管趋严和市场竞争加剧及消费者需求升级等多重挑战 [1] 企业案例 - 元保集团通过AI驱动核保系统和区块链技术实现保单存证 降低运营成本并增强数据透明度 [2] - 手回集团长期寿险产品首年佣金率从2023年31.7%降至2024年21.5% [2] - 江泰保险经纪股权多次挂牌转让未果 反映市场对中小机构信心不足 [2] - 51买牌网作为保险中介牌照交易服务中心 已成交42张保险中介牌照 提供从尽调到过户的全流程服务 [1]
打造高质量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0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养老服务业面临严峻人才困境 专业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从业者社会认同感偏低 职业上升通道模糊[1] - 人才短缺导致优质养老服务稀缺 成为银发经济需求与高质量供给间的核心制约[1] - 消费者对养老服务信任感不足 间接降低对长期护理险等金融产品的需求[1] 政策举措与机制建设 - 民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推动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建设 建立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成长阶梯[1] - 通过权威技能评价标准实现技能价值量化 可视与兑现[1] - 人才标准建立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将护理岗位转化为拥有明确技能等级的专业技术岗位[2] 人才体系对产业的影响 - 技能等级与薪酬福利 社会地位挂钩 可激励从业人员精进服务并吸引更多人才[2] - 规模化 结构优化 技能精湛的人才队伍支撑智能化养老产品 医养结合模式及高端养老社区运营等新兴业态[2] - 人才体系完善为养老金融产品注入强心剂 解决金融服务与高质量服务落地能力不匹配的问题[3] 金融与服务的协同效应 -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构建服务与金融间的信任链条 使金融机构精准评估合作机构实力并设计保障范围[3] - 增强消费者对服务和产品的信任 确保金融资源有效转化为高品质服务 形成金融赋能服务与服务支撑金融的良性循环[3] - 等级认定体系需保持公信力与实效性 避免为考证而考证 确保评价标准科学反映真实服务能力[3] 长期发展与行业愿景 - 人才技能等级认定体系补齐高质量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的核心短板 为银发经济注入标准化和可信度基因[4] - 体系为从业者提供明确职业路径 推动老有所养 老有善养的承诺实现[4] - 需通过宣传优秀典型和弘扬工匠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 营造尊重劳动与崇尚技能的行业氛围[3]
我国这一市场最新展望
经济网· 2025-08-04 10:55
三大重点机遇 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及增设商保健康险创新药目录,中国医疗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 ——这是未来几年中国寿险和健康险行业的三大重点机遇。 近日,瑞士再保险在"全球与中国寿险与健康险市场"媒体圆桌会上,提出了上述观点。在瑞士再保险看 来,中国寿险和健康险市场虽有压力但前景仍乐观,并有望在未来十年实现较高增速。 未来十年在全球份额有望继续提升 瑞士再保险寿险与健康险再保险首席执行官沐睿柏(PaulMurray)表示,中国的寿险和健康险市场目前存 在着消费需求低迷、利率下降的两大压力,但展望未来,他对中国寿险和健康险的前景依然非常乐观。 "我们预计在未来十年,寿险和健康险保费的增长将超过GDP的增长。"他表示,这主要受益于中等收入 群体规模持续扩大、风险意识稳步提升,以及寿险与健康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尤其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保险作为"第三支柱"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同时,中国市场在世界保险业中的重要性也将继续提升。2024年,中国寿险和健康险保费达到5840亿美 元,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为15%。他表示,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在全球寿险与健康险市场中的份额将增长 至17%。 ( ...
三大机遇!我国这一市场最新展望
券商中国· 2025-08-04 07:41
中国寿险和健康险市场前景 - 中国寿险和健康险市场虽面临消费需求低迷、利率下降压力,但未来十年前景乐观,保费增速预计超过GDP增速 [3] - 2024年中国寿险和健康险保费达584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15%,未来十年份额有望提升至17% [3] - 增长驱动力包括中等收入群体扩大、风险意识提升、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作用增强 [3] 三大重点机遇 人口结构变化 - 202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22%,2035年将达30%,老龄化速度全球最快(德国类似变化耗时57年,中国仅10年) [5] - 老龄化将显著增加退休金融需求,包括保障型保险、商业养老险及长期护理险 [5]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商保创新 - DRG/DIP改革及商保创新药目录政策厘清基本医保与商保边界,推动产品创新 [5] - 政策促进医保与商保数据协同,实时理赔增多,预计带动商业医疗险快速增长 [5] 医疗市场开放 - 2023年政策允许9个城市设立外商独资医院,鼓励其与国内外健康险对接 [5] - 开放将引入先进医疗服务,激发中高端医疗保险产品创新 [5] 健康险业务增长点 - 过去十年健康险复合增长率超30%,2020年保费超8000亿元,2024年达9000多亿元 [6] - 未来三类业务驱动增长: 1 医疗险:因支付方式改革和创新药目录保持高增速 [7] 2 重疾险:行业探索杠杆率更高、更特定多元的创新产品 [7] 3 护理险:保险公司加大投入与讨论 [7] 医疗险创新趋势 - 医保支付改革推动保险公司推出覆盖医保外责任的中端医疗险 [7] - 中端医疗险提升新药及医疗服务可及性,但需平衡产品设计、控费及可持续性 [7] - 行业呼吁药品供应商和服务商协同合作以优化业务模式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