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股息ETF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银行行业 -探讨股息收益率、根本性变化、风险及 2025 年第二季度盈利预期-China Banks_ Addressing div. yield, fundamental change, risk and 2Q25 earnings expectations
2025-08-06 11:33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中国银行业[1] * 覆盖银行:包括招商银行(CMB)、交通银行(BoCom)、邮储银行(PSBC)、工商银行(ICBC)等大型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1][2] * 市场表现: - A/H股年初至今涨幅分别为15%/26%,招商银行A/H股分别上涨19%/33%,跑赢交行15个百分点[1] - 行业拐点信号显现,基于市场表现、投资者讨论及经济环境变化[1]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股息收益率与资金流向** * **当前股息率**:A/H股平均为4.2%/5.0%,低于10年历史中位数(4.7%/6.4%)[3][10] * **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下降(3年期定存利率从2023年初的2.60%降至1.25%)推动资金从存款转向信托、理财和保险产品[9][12] - 61%的定期存款期限低于1年,未来一年约120万亿元存款到期,低利率环境或持续推动资金流入非银机构[19][20] - 零售投资者通过高股息ETF(占ETF总规模4%)间接投资银行股[21][22] **2 基本面改善** * **资本充足性**: - 6家大型国有银行中4家已完成资本补充,部分银行发行可转债[24] - 风险加权资产密度(RWA/总资产)从2023年的61%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59%,接近日本三菱UFJ(MUFG)水平[24][32] * **资产质量**: - 财政政策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房地产风险边际下降[24] - 零售贷款(除房贷外)风险短期可控,因期限多为1年[24][26] * **净息差(NIM)**: - 预计2025年NIM仍下降,但降幅收窄(2025E平均1.37%,2026E 1.32%)[24][31] - 部分银行(如CMB、PSBC)可能因存款成本下降在2Q25实现NIM企稳[52][59] **3 风险因素** * **房贷风险**: - 预计2025年不良贷款形成率见顶,2026年稳定,但房价超预期下跌可能延迟这一进程[35][36] - 2021-2024年发放的高风险房贷占比将从2024年的53%降至2027年的33%[44][45] * **制造业与出口风险**: - 制造业及出口相关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约40%(剔除地方政府、零售及地产贷款),其中20%可能面临产能过剩冲击[35][49] - 2026年信贷成本或上升(2026E信用成本0.64%)[47][48] **4 2Q25盈利预期** * **整体预测**: - 覆盖银行平均PPOP和净利润增速均为0.3%[52][70] - 2025-2026年PPOP/净利润预测平均上调3%/6%[2][72] * **分化因素**: - 贷款增长差异:大型银行保持稳定,中小银行增速较快(如BONB贷款增速19%)[52][56] - 资产质量:部分银行(如BONB、PSBC)可能因拨备减少改善盈利[52][58] * **股东回报**: - 大型国有银行股息支付率或提升3个百分点,不影响资本充足率[53][65] --- **估值与评级调整** * **目标价调整**: - A/H股目标价平均上调7%/12%,2026年P/PPOP倍数上调0.3x/0.5x[2][70] * **重点推荐**: - **买入评级**:招商银行(CMB)、宁波银行(BONB)[2][73] - **卖出评级**:交通银行(BoCom),A/H股目标价6.95元/6.21港元,因资本充足率较低(2025E CET-1 11.5% vs 行业平均13.4%)及盈利稀释风险[74][77] --- **其他重要细节** * **数据图表关键信息**: - 存款利率与国债收益率利差收窄至30bps(2025年)[12][13] - 高股息ETF规模2025年达130亿元,年化增长41%[21][22] - 交行(BoCom)2025年EPS预计下降16%,因资本补充稀释[76] * **忽略内容**: - 分析师联系方式、监管附录及免责声明(如文档4、5、81-119)未包含实质性行业或公司信息
175亿美元资金涌入高股息ETF,美联储降息预期点燃高股息资产热潮
智通财经网· 2025-07-18 19:24
高股息股票市场动态 - 全球五大高股息ETF上周吸引资金净流入达175亿美元,较2024年初激增近10倍 [1] - 资金涌入高股息资产源于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反应,债券收益率下行促使投资者转向权益市场 [1] - 高股息策略近年表现低迷,但意外推高了股息收益率,形成价值洼地效应 [1] 高股息股票估值与吸引力 - 标普500高股息指数市盈率仅14.2倍,处于十年低位,较科技股溢价率显著缩窄 [3] - 本周标普500成分股中45家公司股息收益率超过4.33%的三个月期美债收益率,较去年的14家大幅增长 [3] - 陶氏化学等高股息企业备受青睐,当前股息收益率接近10%,较去年水平翻倍 [3] 高股息ETF表现与企业股息增长 - 嘉信理财美国股息ETF今年以来仅上涨1.3%,同期标普500指数涨幅达7.9%,可能连续第三年跑输基准 [5] - 高股息ETF缺乏科技股等成长板块权重,而后者是近年市场上涨主力 [5] - 第二季度标普500成分股股息增幅收窄至98亿美元,远低于第一季度的195亿美元 [5] - 企业可能为潜在经济衰退储备现金,当前三年期股息增速与2000年科技泡沫时期类似 [5] 投资者行为与市场前景 - 尽管股息增长面临压力,追逐收益的投资者仍未退却,股息寒冬似乎已到尽头 [5] - 高股息带来的现金流优势在资产价格低位环境下仍具吸引力 [5] - 资金迁徙能否持续取决于美联储政策转向节奏与企业盈利前景的博弈 [5]
超8% !这个指数的股息率有这么高 ?
新浪财经· 2025-06-23 17:01
低利率环境下的投资趋势 - 五大国有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降至0.95%,促使资金寻求更高收益配置方向 [1] - 港股通高股息指数股息率达8.08%,显著高于存款利率,凸显配置价值 [1] - 高股息资产兼具防御性(稳定现金流)与进攻性(潜在估值提升)特性 [1] 港股高股息资产的核心优势 - 商业模式成熟且盈利能力强劲,为持续分红提供基础 [2] - 覆盖银行、交通运输、煤炭、石油石化等行业,具备高壁垒和抗周期能力 [3] - 经济波动期展现较强防御性,现金流稳定性突出 [2] 市场动态与资金流向 - 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市场波动,强化高股息资产吸引力 [5] - 国内险资2024年以来举牌高峰中,被举牌公司三年平均股息率为5.3% [5] - 国家队资金2025年一季度增配大金融板块,偏好红利资产 [5] 投资工具选择 - 港股高股息ETF(159302)跟踪港股通高股息指数,优选30只高股息港股 [6] - A股高股息ETF(563180)采用"股息率+股息支付率"双重筛选,指数股息率5.79% [6] - 两类ETF分别针对港股和A股市场,提供差异化配置工具 [6]
ETF资金榜 | 高股息ETF(563180)资金加速流入,宽基重回“吸金”节奏-20250603
搜狐财经· 2025-06-04 18:20
ETF资金流向概况 - 2025年6月3日共247只ETF基金获资金净流入,306只ETF基金净流出 [1] - 净流入金额超1亿元的有16只,华宝添益ETF(511990 SH)以9 45亿元居首,沪深300ETF(510300 SH) 8 05亿元,上证50ETF(510050 SH) 4 33亿元,上证公司债ETF(511070 SH) 3 28亿元,中证500ETF(510500 SH) 2 83亿元 [1][3] - 净流出金额超1亿元的有18只,港股创新药ETF(513120 SH)净流出3 02亿元,科创芯片ETF(588200 SH) 2 86亿元,恒生医疗ETF(513060 SH) 2 78亿元,港股科技50ETF(513980 SH) 2 65亿元,创业板ETF(159915 SZ) 2 53亿元 [3][5] 连续资金流向表现 - 近期连续净流入的ETF基金有106只,交易货币ETF(27天)累计2647万元,港股通红利ETF(25天) 3 89亿元,豆粕ETF(23天) 5243 26万元,高股息ETF(22天) 1 57亿元,上证180ETF指数基金(19天) 1 15亿元 [5][7] - 高股息ETF近22天加速流入,累计流入1 57亿元,基金规模增长至4 15亿元 [5] - 连续净流出的ETF基金有157只,生物医药ETF(28天)累计流出4 50亿元,创新药ETF(23天) 29 49亿元,红利价值ETF(22天) 2 05亿元,现金流ETF800(21天) 1 57亿元,恒生消费ETF(20天) 2 62亿元 [7] - 生物医药ETF近28天加速流出,基金规模下降至37 17亿元 [7] 5日累计资金流向 - 近5天累计净流入超1亿元的有58只,信用债ETF以22 32亿元居首,上证公司债ETF 22 27亿元,华宝添益ETF 20 38亿元,短融ETF 20 16亿元,公司债ETF易方达 20 00亿元 [8] - 信用债ETF近5天资金大幅净流入,基金规模增长至83 47亿元 [8] - 近5天累计净流出超1亿元的有54只,恒生医疗ETF净流出11 17亿元,国开债ETF 10 28亿元,银华日利ETF 10 15亿元,中证1000ETF 6 25亿元,货币ETF建信添益 5 41亿元 [8] - 恒生医疗ETF近5天资金大幅净流出,基金规模下降至85 35亿元 [8]
连续20日获资金净流入,高股息ETF(563180)逆市上涨,机构建议继续关注稳定类资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10:05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农业、医药、港口等板块逆市走高,半导体等科技板块回调 [1] - 中证高股息策略指数拉升涨0.13%,成分股中塔牌集团涨超2%,四川路桥、中谷物流、沪农商行等多股涨超1% [1] - 高股息ETF(563180)翻红涨0.09%,溢折率0.03%,盘中频现溢价交易 [1] 资金流向 - 高股息ETF(563180)连续20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累计净流入额超1.46亿元 [1] 指数跟踪 - 高股息ETF(563180)紧密跟踪中证高股息策略指数,该指数选取80只股息率和股利支付率较高、分红稳定的上市公司证券 [1] 机构观点 - 光大证券认为A股市场有望震荡上行,当前估值处于2010年以来均值附近,中长期资金或将持续流入 [2] - 配置方向包括稳定类资产(如高股息、黄金)、产业链自主可控以及内需消费 [2]
政策驱动A股分红生态升级 价值投资逻辑重塑加速
证券日报· 2025-05-28 01:11
政策导向与制度完善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推动上市公司开展中长期激励并制定稳定长期的现金分红政策 [1] - 政策旨在重塑企业价值评估标准,推动公司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利益共享 [1] - 现金流充沛、盈利稳定的行业如银行、能源、消费龙头将率先强化分红承诺,而科技、生物医药等成长型行业需配套股权激励等工具平衡创新与股东回报 [1] A股分红生态现状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规模连续第三年突破2万亿元,达近2.4万亿元 [2] - 全市场3751家上市公司公布或实施现金分红方案,平均股利支付率37.78%,其中1277家超50% [2] - 盈利公司拟分派现金股利比例提升至89.20%,2093家公司连续5年现金分红,265家公司分红金额超10亿元,33家超100亿元 [2] - 年内实施季度或半年度分红的公司达1013家,较2023年大幅增长 [2] 金融工具创新与市场循环 - 稳定分红现金流推动红利指数基金、高股息ETF等衍生品发展,年内累计35条红利指数"上新",同比增长94.44% [2] - A股市场现有37只红利ETF产品,资产净值累计937.82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47.22亿元 [3] - 红利ETF产品精准聚焦高分红上市公司,吸引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配置,形成"分红吸引资金—资金支持企业—企业提升分红"的良性循环 [3] 行业分化与未来挑战 - 政策为平衡不同行业特征提供指引,需在利益共享原则下为成长型企业预留创新发展空间 [3] - 银行、能源、消费龙头等盈利稳定行业更易落实分红承诺,科技、生物医药等成长型行业需结合股权激励等工具 [1]
近16日持续获资金净流入,高股息ETF(563180)盘中溢价,机构:低利率环境下红利资产配置性价比凸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10:21
高股息ETF表现 - 5月26日高股息ETF(563180)跌0.19%,溢折率0.06%,频现溢价交易 [1] - 成分股中西部矿业涨超1%,四方股份、富奥股份、江铃汽车等多股小幅跟涨 [1] - 近16日持续获资金净流入,累计吸金近1.2亿元 [2] 高股息策略指数特征 - 中证高股息策略指数选取80只股息率和股利支付率较高、分红稳定且具规模流动性的上市公司证券 [2] 机构观点:红利资产配置价值 - 低利率环境持续,红利资产配置性价比凸显,长端利率下行预期下优质高股息标的配置价值仍强 [2] - 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2024年上市险企普遍增配FVOCI股票,政策助力下红利资产配置需求有望提升 [2] - 当前红利资产股息率相较于国债收益率的配置性价比持续凸显 [2] 银行板块表现 - 银行板块近日上涨,上海银行、成都银行等创出新高 [3] - LPR利率、存款利率调降对整体息差影响偏积极,银行基本面有望持续稳健 [3] - 高股息板块性价比凸显,值得稳健投资者中长线持有 [3] 北交所股票调整 - 北证50成分股中部分年内涨幅较大个股下跌,实质为消化前期涨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