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lipayHK
icon
搜索文档
港人北上消费潮,回不到过去了
投资界· 2025-06-23 08:29
北上消费潮的核心观点 - 港人北上消费未挤压本地消费 两地消费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内地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占比近50%) 香港则以零售(58%)和餐饮(29%)为主 [3][5] - 北上消费规模稳定 每季度境外消费约500亿港元 占香港居民总消费9% 人均单次消费300-500港元 [4][5] - 消费吸引力源于内地服务业升级 数字化服务(如AlipayHK)推动大湾区一体化 覆盖交通/预约等200万用户 [6] - 消费地域从大湾区扩散至重庆/长沙等地 呈现"民生消费"特征 [7] 消费模式差异 - 资深北上用户在内地消费结构:生活服务类占比超80%(健康美容/按摩) 零售仅28% [5] - 同群体在港消费结构:零售58% 餐饮29% 服务业仅12% [5] - AlipayHK数据显示 跨境支付已突破简单功能 延伸至多场景服务 [6] 历史数据对比 - 2018-2019年香港消费净流入:外地旅客在港消费额(3258亿/2566亿港元)远超港人境外消费(1772亿/1844亿港元) [8] - 2022年后港人境外消费增速快于外地旅客在港消费 消费力外流趋势明显 [9] 行业影响 - 香港服务业面临结构性压力 需针对性支援从业人员 [8] - 内地服务业创新业态(如未知名称的新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6] - 消费"剪刀差"盈余可能逆转 需关注经济格局变化 [9]
港中文发布报告:港人两地日常消费互补,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更融合
搜狐财经· 2025-06-22 22:50
大湾区数字一体化与港人北上消费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与趋势 - 港人来内地消费未挤压其在港消费力,两地消费模式形成互补[1] - 港人北上消费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占比近50%),在港消费集中在零售(58%)和餐饮(29%)[1][5] - 2024年香港居民赴内地旅游次数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境外消费占比与疫情前相当[5] 消费地域扩展与支付便利化 - 港人北上消费从广深等湾区一线城市扩展至中山、江门等低线城市及重庆、长沙等热门旅游城市[3] - AlipayHK拥有超450万香港活跃用户,其数据显示超三分之二港人形成北上消费习惯[3] - 过去一年超200万港人使用AlipayHK北上消费,其中20%用户形成"一个App出行"习惯[6] 数字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 移动支付促进内地家庭消费增长16%,恩格尔系数下降1.7个百分点[6] - 使用数字化平台的商户年均销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15.5%和11.9%[6] - 跨境支付无缝衔接体验消除传统支付障碍,推动消费从"即兴"转向"日常"[6] 行业融合与政策红利 - 内地服务已成为港人消费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市场呈现融合趋势[5] - 数字化服务(如交通出行、预约服务)成为大湾区一体化的加速器[5] - 支付技术升级推动"一小时生活圈"成形,促进人流、资金流融合[6]
香港中大及蚂蚁集团联合发布:跨境服务数字化撬动逾200万港人北上消费热
证券时报网· 2025-06-22 22:00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与特征 - 港人在内地消费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占比近50% 零售业仅占28% 而在香港的消费集中于零售业及餐饮业 分别占58%及29% 服务业仅占12% [1][2] - 港人内地消费目的地从大湾区与一线城市(深圳、广州)扩散至中山、江门等城市 乃至重庆、长沙等非传统区域 显示跨境消费市场一体化趋势 [1] - 港人境外消费占总消费比例在疫情前后基本持平 北上消费未挤压本地消费 2023年赴内地旅游次数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1] 消费模式数字化变革 - AlipayHK跨境服务突破支付范畴 延伸至交通、预约服务等场景 过去一年吸引超200万港人使用 其中20%用户形成"一App出行"模式 [3] - 内地数字化平台推动服务业小微商户线上销售 年均销量和交易额增幅分别达15.5%和11.9% 移动支付促进家庭消费增长16% 服务消费占比提升 [3] - 数字技术消除跨境消费障碍 推动港人消费模式从"即兴消费"转向"民生消费" 健康美容、按摩等生活服务占内地服务业消费超80% [2][3] 行业发展趋势 - 跨境服务数字化成为大湾区一体化加速器 支付平台已实现叫车、扫码点餐、遥距取号、医疗预约等全流程服务 [3] - 香港服务业面临结构性压力 需针对性支援 但北上消费潮具有持久性支撑 预计规模结构将保持稳定 [2] - 内地移动支付显著降低家庭恩格尔系数1.7个百分点 数字化推动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 [3]
港人消费新趋势:湾区日常消费类别互补,支付便利拓旅行足迹
南方都市报· 2025-06-19 23:00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一体化与港人北上消费趋势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与趋势 - 港人赴内地消费未挤压其在香港本地消费力,境外消费占比在疫情前后保持稳定[1][6] - 港人北上消费目的地从大湾区(广州、深圳)拓展至中山、江门及重庆、长沙等内地热门旅游城市,形成明显消费溢出效应[3][6] - 2024年港人赴内地旅游次数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跨境消费市场呈现融合趋势[6] 消费行为差异与互补性 - 经常北上港人在内地消费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健康美容、按摩等占比近50%),在港消费则集中于零售和餐饮[1][6] - AlipayHK数据显示超过450万香港活跃用户(覆盖三分之二港人消费习惯),其数据模型反映消费偏好分化[3][6] 数字技术推动消费融合 - AlipayHK过去一年服务超200万港人北上消费,其中20%用户形成"一个App出行"习惯(涵盖网约车、扫码点餐、医疗预约等场景)[8] - 移动支付促进内地家庭消费增长16%,服务业小微商户线上销量年均增15.5%,交易额增11.9%[8] - 数字化平台降低恩格尔系数1.7个百分点,技术红利加速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成形[8] 企业参与与市场影响 - AlipayHK作为最早推出跨境服务的香港电子钱包,其交通出行、预约服务等多元场景应用成为大湾区一体化"加速器"[6][8] - 蚂蚁集团研究院指出,大湾区协同发展将推动香港出现类似内地的服务消费增长现象[8]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宋铮:港人“北上”并未挤占香港本地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20:43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及特征 - 香港居民在内地消费未挤压其在香港本地消费,两项指标在疫情前后保持稳定且比例相近 [1] - 香港居民境外消费占总消费比例约为9%,每季度境外消费金额约为500亿港元 [1] - 香港居民北上人均消费约为300-500港元 [1] 消费模式差异 - 香港居民在内地服务业消费占总支出的50%,零售业消费占28%,生活服务类消费占比超过80% [2] - 香港居民在香港的消费集中在零售业及餐饮业,分别占58%及29%,服务业只占12% [2] - 内地服务业提供了香港本地无法消费到的服务产品,与香港的服务消费不产生直接竞争 [2] 消费地域及市场影响 - 香港居民在内地的消费逐步由深圳、广州等大湾区一线城市扩散到内地其他地区 [2] - 港人北上热潮和支付方式便利化、普及化为内地消费市场带来明显的消费溢出效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