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payHK
搜索文档
香港金融科技周开幕!蚂蚁集团:以香港为支点加速全球化发展
搜狐财经· 2025-11-04 18:12
公司战略与香港定位 - 香港已成为公司及旗下多家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支点,公司正进一步扩大在香港的战略投入,并以香港为起点加速全球化发展[1] - 公司高度认同香港作为中国企业出海“超级联系人”的定位,认为香港拥有领先的金融体系、顶尖的专业服务及全球视野的人才库,是绝佳的跳板[4] - 公司将在香港持续加大投资布局,以此为支点辐射全球市场,并提及香港特区政府新成立的“内地企业出海专班”将强化香港的枢纽功能[4] - 公司已深耕香港市场多年,旗下AlipayHK已成为香港第一大电子钱包,服务超过450万活跃用户,蚂蚁银行(香港)为本地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数字银行服务[5] - 公司于2024年10月宣布购置铜锣湾商业写字楼,作为其香港总部所在地,显示出对香港市场的长期承诺[5]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公司认为人工智能和基于区块链的通证化技术是驱动金融服务演变的关键力量,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金融行业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贯穿从后台运营到客户服务的全链条[3] - 公司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每位银行客户都将拥有一个由AI智能体驱动的专属客户经理,实现全天候低成本服务,其背后是银行内部的多智能体系统与AI基础设施的协同运作[3] - 基于区块链的通证化技术能实现全球支付的实时结算,提高全球贸易效率,并随着监管规则成熟,区块链活动将从投机性交易转向真实价值交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3] - 公司积极参与香港的“沙盒”机制创新试点,去年参与“Ensemble”项目通过通证化银行存款实现实时结算,今年入选香港金管局的生成式AI沙盒项目,重点推进银行AI智能体及AI风险管理[4] - 公司已搭建起覆盖全球收款、贸易金融服务及合规风控等领域的服务体系,重点支持跨境电商卖家拓展海外市场[4] 行业活动与规模 - 2025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于11月3日开幕,活动汇集全球100多个经济体的3.7万余名参会者、800多位演讲嘉宾及700多家参展企业,聚焦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绿色科技等11项核心议题[5] - 公司董事长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主论坛与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等嘉宾就技术变革、产业应用及香港的创新路径等话题进行交流[1]
香港金融科技周开幕 蚂蚁集团井贤栋:以香港为支点,加速全球化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5-11-03 22:49
公司战略与香港定位 - 香港已成为公司及旗下多家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支点,公司正进一步扩大在香港的战略投入,并以香港为起点加速全球化发展 [1] - 公司高度认同香港作为中国企业出海“超级联系人”的定位,认为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向全球的绝佳跳板 [5] - 公司已在香港持续加大投资布局,例如于2024年10月购置铜锣湾商业写字楼作为香港总部所在地 [7] - 公司通过香港搭建起覆盖全球收款、贸易金融服务及合规风控等领域的服务体系,重点支持跨境电商卖家拓展海外市场 [5] 技术创新与应用 - 人工智能和基于区块链的通证化技术被视为驱动金融服务演变的关键力量,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金融行业产生贯穿从后台运营到客户服务的全链条深刻影响 [3] - 预测未来每位银行客户都将拥有一个由AI智能体驱动的专属客户经理,实现全天候低成本服务,背后是银行内部多智能体系统与AI基础设施的协同运作 [4] - 基于区块链的通证化技术能实现全球支付的实时结算,提高全球贸易效率,并随着监管成熟,使区块链活动从投机转向真实价值交换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4] - 公司积极参与香港的政策创新试点,去年参与“Ensemble”项目通过通证化银行存款实现实时结算,今年入选香港金管局的生成式AI沙盒项目推进银行AI智能体及AI风险管理 [4] 市场地位与业务发展 - 公司旗下AlipayHK已成为香港第一大电子钱包,服务超过450万活跃用户 [7] - 蚂蚁银行(香港)为本地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数字银行服务 [7] - 公司从服务内地消费者入港支付起步,已深耕香港市场多年 [7]
阿里70亿扫香港13层楼,香港这波“抢房潮”,是New Money的狂欢?
搜狐财经· 2025-10-22 20:11
阿里与蚂蚁的资产收购 - 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以70亿港元收购香港铜锣湾港岛一号中心最顶层13层,包括屋顶标志和50个车位 [1] - 该物业可270度俯瞰维多利亚港全景,阿里巴巴此前在时代广场租赁10万平方英尺办公空间 [1][3] - 此次收购为全款支付,公司从租户转变为超级业主,拥有永久使用权 [3] 公司的战略背景与财务实力 - 阿里巴巴市值突破3万亿港元,股价大幅上涨,为公司收购提供财务底气 [4] - 公司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战略,股价表现强劲,美股上涨超过130%,港股上涨90% [6] - 阿里云收入增长26%,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百分比增长,公司计划投入3800亿港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 [6] 香港市场的战略意义与历史渊源 - 阿里巴巴将此次收购视为对香港市场信心的体现 [4] - 公司与香港渊源深厚,1999年在港设立财务法务部门,2005年引入淘宝,2014年建立海外首个数据中心,并曾在港交所经历上市-私有化-再上市过程 [4] - 蚂蚁集团旗下AlipayHK已服务450万人,并在香港设立海外总部 [6] 香港写字楼市场趋势变化 - 此次70亿港元的交易是自2021年以来香港写字楼市场最大手笔的交易,震动了市场 [3] - 国际金融中心(IFC)等优质写字楼出租率接近满额,外资基金愿意支付高达50%的溢价租赁办公室 [8] - 市场出现分化,带海景的新建写字楼需求强劲,而老旧写字楼面临空置压力 [10] 科技公司涌入香港的行业现象 - 多家中国主要科技公司扩大在香港的业务布局:小红书在时代广场租赁办公室,京东设立运营中心并收购公司,字节跳动从中环IFC的3000平方英尺小工位扩张至整层楼面 [8] - 港交所首席执行官透露外资正在主动加仓中国资产,上半年IPO集资额位居全球第一,有200多家企业排队上市,其中约一半为科技公司 [8] - 香港市场由传统Old Money主导转向由AI、金融科技等New Money公司主导,外资基金经理积极学习普通话并前往内地调研 [8][10] 驱动因素与宏观背景 - 香港的政策环境具有吸引力,港交所修改规则以欢迎科技公司上市 [10] - 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连接中国内地与全球市场,是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支点 [10] - 科技公司视在香港置业为抢占全球化先机的战略举措,此次收购潮被视为New Money对未来发展的投票 [10]
28亿,蚂蚁在香港出手了
投中网· 2025-10-21 14:51
文章核心观点 - 蚂蚁集团正通过收购香港持牌券商耀才证券等一系列动作,在香港市场谋划重大战略布局,旨在获取金融全牌照、服务南向及国际资金,并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以支撑其高估值 [5][7][8][17][20] 收购耀才证券的交易细节与战略意义 - 蚂蚁集团通过境外孙公司以每股3.28港元的价格要约收购耀才证券50.55%的股份,总价28.14亿港元,收购价较交易宣布前收盘价溢价约17.6% [10] - 此次收购使蚂蚁集团获得耀才证券所持有的香港证监会1、2、4、5、6、9号全业务牌照,覆盖证券交易、期货咨询、资产管理等核心金融领域 [11] - 收购被视为获取成熟运营架构和全牌照资质的快捷方式,相比自行申请牌照可节省数年时间 [11] - 耀才证券截至2024年末拥有57.9万名客户,客户资产规模接近605亿港元,户均资产约10.42万港元 [10] - 耀才证券在2025年3月的香港市场月成交额市占率为0.82%,排名第17位 [11] 蚂蚁集团的估值变化与海外业务拓展 - 根据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蚂蚁集团估值为6350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第五,估值较上年增长510亿元 [6][13] - 蚂蚁集团估值较2020年IPO前夕的最高点2.1万亿元人民币已缩水超七成 [13] - 蚂蚁集团计划分拆其注册于新加坡的海外板块“蚂蚁国际”,并寻求在香港进行单独IPO [7][13] - 蚂蚁国际是蚂蚁集团海外业务的核心载体,拥有Alipay+、万里汇(WorldFirst)、安通环球(Antom)三大平台 [14] - Alipay+连接了支付宝的10亿以上用户与海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亿消费者,其在香港的AlipayHK用户数达到450多万人 [14] 香港市场的战略机遇与资金流向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蚂蚁集团向庞大内地南下资金(如港股通、跨境理财通客户)及全球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的战略要地 [14] - 2025年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已超过1万亿港元,为2024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8月15日单日净流入达358.76亿港元,创历史纪录 [15] - 港股市场强劲复苏,国际投资者活跃参与IPO及配售活动,为蚂蚁集团提供向大规模资金提供增值服务的有利条件 [14] 寻找新增长曲线:从互联网金融到稳定币创新 - 随着互联网行业进入“稳健增长时代”及监管趋严,蚂蚁集团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以支撑其高估值 [17][20] - 蚂蚁集团正积极布局稳定币业务,其旗下蚂蚁数科和蚂蚁国际计划在香港和新加坡申请稳定币牌照 [18][19] - 蚂蚁国际计划在香港《稳定币条例》于2025年8月1日生效后尽快提交牌照申请,目标是将稳定币创新应用于跨境支付、企业财资管理等大规模场景 [19][20] - 蚂蚁数科将香港设为全球总部,并依托“蚂蚁链”技术,将稳定币视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资产的桥梁,已在香港完成国内首单基于新能源实体资产的RWA项目 [20]
港人北上消费潮,回不到过去了
投资界· 2025-06-23 08:29
北上消费潮的核心观点 - 港人北上消费未挤压本地消费 两地消费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内地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占比近50%) 香港则以零售(58%)和餐饮(29%)为主 [3][5] - 北上消费规模稳定 每季度境外消费约500亿港元 占香港居民总消费9% 人均单次消费300-500港元 [4][5] - 消费吸引力源于内地服务业升级 数字化服务(如AlipayHK)推动大湾区一体化 覆盖交通/预约等200万用户 [6] - 消费地域从大湾区扩散至重庆/长沙等地 呈现"民生消费"特征 [7] 消费模式差异 - 资深北上用户在内地消费结构:生活服务类占比超80%(健康美容/按摩) 零售仅28% [5] - 同群体在港消费结构:零售58% 餐饮29% 服务业仅12% [5] - AlipayHK数据显示 跨境支付已突破简单功能 延伸至多场景服务 [6] 历史数据对比 - 2018-2019年香港消费净流入:外地旅客在港消费额(3258亿/2566亿港元)远超港人境外消费(1772亿/1844亿港元) [8] - 2022年后港人境外消费增速快于外地旅客在港消费 消费力外流趋势明显 [9] 行业影响 - 香港服务业面临结构性压力 需针对性支援从业人员 [8] - 内地服务业创新业态(如未知名称的新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6] - 消费"剪刀差"盈余可能逆转 需关注经济格局变化 [9]
港中文发布报告:港人两地日常消费互补,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更融合
搜狐财经· 2025-06-22 22:50
大湾区数字一体化与港人北上消费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与趋势 - 港人来内地消费未挤压其在港消费力,两地消费模式形成互补[1] - 港人北上消费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占比近50%),在港消费集中在零售(58%)和餐饮(29%)[1][5] - 2024年香港居民赴内地旅游次数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境外消费占比与疫情前相当[5] 消费地域扩展与支付便利化 - 港人北上消费从广深等湾区一线城市扩展至中山、江门等低线城市及重庆、长沙等热门旅游城市[3] - AlipayHK拥有超450万香港活跃用户,其数据显示超三分之二港人形成北上消费习惯[3] - 过去一年超200万港人使用AlipayHK北上消费,其中20%用户形成"一个App出行"习惯[6] 数字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 移动支付促进内地家庭消费增长16%,恩格尔系数下降1.7个百分点[6] - 使用数字化平台的商户年均销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15.5%和11.9%[6] - 跨境支付无缝衔接体验消除传统支付障碍,推动消费从"即兴"转向"日常"[6] 行业融合与政策红利 - 内地服务已成为港人消费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市场呈现融合趋势[5] - 数字化服务(如交通出行、预约服务)成为大湾区一体化的加速器[5] - 支付技术升级推动"一小时生活圈"成形,促进人流、资金流融合[6]
香港中大及蚂蚁集团联合发布:跨境服务数字化撬动逾200万港人北上消费热
证券时报网· 2025-06-22 22:00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与特征 - 港人在内地消费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占比近50% 零售业仅占28% 而在香港的消费集中于零售业及餐饮业 分别占58%及29% 服务业仅占12% [1][2] - 港人内地消费目的地从大湾区与一线城市(深圳、广州)扩散至中山、江门等城市 乃至重庆、长沙等非传统区域 显示跨境消费市场一体化趋势 [1] - 港人境外消费占总消费比例在疫情前后基本持平 北上消费未挤压本地消费 2023年赴内地旅游次数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1] 消费模式数字化变革 - AlipayHK跨境服务突破支付范畴 延伸至交通、预约服务等场景 过去一年吸引超200万港人使用 其中20%用户形成"一App出行"模式 [3] - 内地数字化平台推动服务业小微商户线上销售 年均销量和交易额增幅分别达15.5%和11.9% 移动支付促进家庭消费增长16% 服务消费占比提升 [3] - 数字技术消除跨境消费障碍 推动港人消费模式从"即兴消费"转向"民生消费" 健康美容、按摩等生活服务占内地服务业消费超80% [2][3] 行业发展趋势 - 跨境服务数字化成为大湾区一体化加速器 支付平台已实现叫车、扫码点餐、遥距取号、医疗预约等全流程服务 [3] - 香港服务业面临结构性压力 需针对性支援 但北上消费潮具有持久性支撑 预计规模结构将保持稳定 [2] - 内地移动支付显著降低家庭恩格尔系数1.7个百分点 数字化推动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 [3]
港人消费新趋势:湾区日常消费类别互补,支付便利拓旅行足迹
南方都市报· 2025-06-19 23:00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一体化与港人北上消费趋势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与趋势 - 港人赴内地消费未挤压其在香港本地消费力,境外消费占比在疫情前后保持稳定[1][6] - 港人北上消费目的地从大湾区(广州、深圳)拓展至中山、江门及重庆、长沙等内地热门旅游城市,形成明显消费溢出效应[3][6] - 2024年港人赴内地旅游次数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跨境消费市场呈现融合趋势[6] 消费行为差异与互补性 - 经常北上港人在内地消费以生活服务类为主(健康美容、按摩等占比近50%),在港消费则集中于零售和餐饮[1][6] - AlipayHK数据显示超过450万香港活跃用户(覆盖三分之二港人消费习惯),其数据模型反映消费偏好分化[3][6] 数字技术推动消费融合 - AlipayHK过去一年服务超200万港人北上消费,其中20%用户形成"一个App出行"习惯(涵盖网约车、扫码点餐、医疗预约等场景)[8] - 移动支付促进内地家庭消费增长16%,服务业小微商户线上销量年均增15.5%,交易额增11.9%[8] - 数字化平台降低恩格尔系数1.7个百分点,技术红利加速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成形[8] 企业参与与市场影响 - AlipayHK作为最早推出跨境服务的香港电子钱包,其交通出行、预约服务等多元场景应用成为大湾区一体化"加速器"[6][8] - 蚂蚁集团研究院指出,大湾区协同发展将推动香港出现类似内地的服务消费增长现象[8]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宋铮:港人“北上”并未挤占香港本地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20:43
港人北上消费规模及特征 - 香港居民在内地消费未挤压其在香港本地消费,两项指标在疫情前后保持稳定且比例相近 [1] - 香港居民境外消费占总消费比例约为9%,每季度境外消费金额约为500亿港元 [1] - 香港居民北上人均消费约为300-500港元 [1] 消费模式差异 - 香港居民在内地服务业消费占总支出的50%,零售业消费占28%,生活服务类消费占比超过80% [2] - 香港居民在香港的消费集中在零售业及餐饮业,分别占58%及29%,服务业只占12% [2] - 内地服务业提供了香港本地无法消费到的服务产品,与香港的服务消费不产生直接竞争 [2] 消费地域及市场影响 - 香港居民在内地的消费逐步由深圳、广州等大湾区一线城市扩散到内地其他地区 [2] - 港人北上热潮和支付方式便利化、普及化为内地消费市场带来明显的消费溢出效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