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搜索文档
虚拟电厂精准响应获奖金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51
虚拟电厂精准响应实施 - 华中地区首笔虚拟电厂精准响应奖励金在武汉发放 标志着该区域首次成功实施虚拟电厂负荷调控[1] - 7月8日12时至13时 武汉光谷综合能源服务等3家运营商调节40家企业约15000千瓦负荷 获得45000元奖励(标准3元/千瓦时)[1] - 武汉电网负荷峰值7月7日达1774.15万千瓦创历史纪录 预计次日局部地区将出现用电需求陡增[1] 政策与市场机制 - 武汉出台《虚拟电厂精准响应实施细则》 采用"政府主导、电网主建、多元参与"原则 每年预计兑付1000万元响应资金[2] - 实施细则通过政府补贴和市场化运行方式 允许运营商根据负荷需求和能源效益自主制定参与模式[2] - 虚拟电厂成为负荷资源聚合商与政府间的平台 实现从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的转型[2] 电网企业创新实践 - 国网武汉供电公司构建虚拟电厂智能调控体系应对能源保供与低碳转型 同步推进农村光伏增收与循环经济示范项目[2] - 公司预测用电需求陡增将影响居民降温及工业制造 故通过市场化手段在汉口、洪山等区域实施精准负荷调控[1]
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51
医疗保障改革成效 -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保覆盖面从小到大、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管理服务从有到优转变 [1] - 已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制度体系 [1] - 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稳定在85%和70%左右 [2] 当前面临挑战 - 医保筹资有限性与医药费用快速增长矛盾凸显,基金持续承压 [2] - 病人就医向高级别医疗机构积聚,基层出现脆弱化、空心化现象 [2] - 商业健康保险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群众需求存在差距 [2] 区域卫生规划优化 - 需以"管控增量、调优存量"为思路科学测定资源配置规模 [3] - 适当拓展特需服务,延伸康复护理服务 [3] - 依据政府财力、医保筹资等因素制定基本医保定点规划 [3] 县域医共体建设 - 通过按人头总额预付购买区域医疗健康服务 [4] - 落实"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政策调控资源配置 [4] - 叠加基层病种支付政策推进分级诊疗 [4] 医保重点改革方向 - 协同推进待遇政策优化、目录调整、药耗集采等改革 [4] - 支持医药产业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4] - 构建"1+3+N"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5] 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 需探索与基本医保错位发展路径 [5] - 明晰"惠民保"发展定位和方向 [5] - 构建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体系 [5]
抓好质量提升 推广共享制造 河北邢台做优特色产业集群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51
产业集群发展 - 河北省邢台市开展"标准质量提升年"活动 聚焦标准引领 质量强基 质量提升 助企帮扶 品牌赋能 整治提升6个方面 推动特色产业集群规模 质量双提升 [1] - 邢台市突出抓质量提升和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的共享智造 从金融 招商引资 人才引育等多方面综合赋能 强龙头企业 强链条协作协同 力争44个集群营收今年突破6500亿元 [1] 质量提升措施 - 邢台市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 新建省级质检中心7个 实现特色产业集群省级以上检验检测机构全覆盖 [1] - 聘任4000余名首席质量官 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并向特色产业集群中小工业企业延伸覆盖 [1] - 通过推进"助企引智"服务工作 已先后帮助90余家企业引进110余名国际质量专家 提升企业质量水平 [1] 共享制造与创新 - 推广产业集群共享制造场景 21个特色产业集群的34家企业建设了共享工厂或共享载体 参与企业2200余家 利润率平均提升10% [1] - 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 面向重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求和技术瓶颈 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推动省重点产业集群实现省级创新平台全覆盖 [2]
坐上高原列车去研学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51
进入夏季,青藏高原迎来旅游旺季。7月10日19时许,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铁路客运站——西宁站,身着 红色"天路格桑花"制服的乘务员在西宁至大柴旦的Y961次研学列车车门前一字排开欢迎大家,来自香 港9所学校的140多名师生有序登乘列车。 对于去高原研学,老师和同学们早已满怀期待。"这趟旅程,我们不仅要欣赏美景、拍摄美照,更要学 习知识、增长见识,用心去感受高原独特魅力。"带队老师陈韦杰说。 这趟以"山海为证·青春无界"为主题的研学列车,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首次为香港师生开展的 整列包车服务,也是该集团公司首次开行青海海西方向的研学列车。 随着列车启动,师生们开启了为期3天的行程。一路上,他们通过公铁接驳的方式,深入柴达木盆地腹 地,探访青藏公路纪念馆,打卡海西标志性景点察尔汗盐湖……列车上还设置了"高原知识小课堂",结 合沿线人文风光,通过"广播+人工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向师生普及青海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和青藏 铁路的发展成就,把移动的车厢变为寓学于游、寓教于行的移动研学课堂,让师生们在轻松互动中学习 知识、厚植情怀、拓宽视野。 来自香港裘锦秋中学的陈品如同学难掩兴奋:"乘列车体验高原的草原、戈壁和油菜花, ...
城市景观要体现文化特色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51
城市景观现状与问题 - 城市景观范围广泛包括绿化、道路、建筑、园林公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资金投入大、影响人群多、保存时间久等特点 [1] - 目前不少城市景观缺乏整体规划,存在单纯复制传统景观或盲目照抄其他城市的现象 [1] - 新建景观设计相似度高,未根据不同地点环境进行匹配性规划,导致景观与周围环境不融合 [1] - 部分街道景观现代化、商业化气息过浓,产生割裂感,行道树池内径较小,格栅颜色不协调、材料性能不佳 [1] 城市景观建设方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合理打造城市景观可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体现文化特色并增强城市吸引力 [1] - 应挖掘本土地域文化,考虑地理环境、气候、建筑材料及民俗风情差异,将地方历史、民俗、产业记忆转化为景观语言 [1] - 推动新建景观与传统风貌协调,规划建筑密度、高度和色调,实现对"城市记忆"的传承 [1] - 结合新技术创新设计思路,拓展景观多样化展现形式 [1] 绿色发展原则 - 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保护河湖水系、湿地等环境,种植适应当地气候与自然环境的植物 [2] - 发挥植物调节微气候、涵养水土等价值,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住环境 [2] - 打造兼具景观和生态、休闲和文化等多功能的公共景观 [2] 公众参与与长期规划 - 公众参与性原则应体现于景观规划设计各环节,规划实施前主动调查收集群众反馈意见 [2] - 在规划弹性空间内及时调整内容以适应动态变化需求 [2] - 规划城市景观需有长期和动态思维,综合考虑周边环境系统和整个城市系统的变化 [2] - 避免景观沦为短期观赏工具,保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2]
在铅与火中淬炼匠人之心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50
公司技术发展 - 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澳大利亚艾萨炉用于铅冶炼,为国内首家采用该技术的企业 [3] - 艾萨炉具有精矿处理能力强、原料适应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有价元素综合回收率高、环保效果好等优势 [3] - 公司技术骨干徐成东带领团队对艾萨炉生产工艺进行多项技改,包括改进喷枪设计使其使用寿命从48小时提升至240小时,提升富氧空气氧气浓度31% [5] - 团队开发第一代、第二代侧吹还原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 生产与运营成果 - 2014年创造粗铅年产量8.5万吨的历史纪录 [5] - 2013-2015年实现艾萨炉炉砖使用寿命978天的历史纪录 [5] - 2020年粗铅冶炼系统扭亏为盈,2021年攻克铅精矿品质下降、烟尘率高等难题,提升铅系统盈利水平 [6] 人才培养与创新 - 成立"徐成东劳模创新工作室",定位为中国铅冶炼行业技术应用的职工示范,聚焦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术推广 [7] - 工作室成员包括技术理论专家、分公司技术带头人及一线职工,推动职工创新创效、学技成才 [7] - 工作室完成20个技改项目,如艾萨炉炼铅先进操作法、排放圆盘铸锭机铅模及导流板改造等 [8] - 培养的技术人才遍布各分公司,成为技术骨干 [8]
破数据墙 畅办事路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50
公安一体化平台16亿次的跨网交互,为打破数据壁垒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其一,平台先建成了身份认 证、电子证照、办件寄递等7个共性基础功能,这提示打破数据壁垒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办事频率最 高的事项开始,数据打通后能立竿见影地减少群众跑腿;其二,平台可供铁路、民航、移民等部门共同 使用,可见打破数据壁垒应从工作关联度高的部门间率先推进,业务交集多,数据共享需求迫切,协同 起来自然阻力小、见效快。 公安部数据显示,全国公安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成7个共性基础功能,供铁路、民航、交管、移民等 部门共同使用,自上线以来,部门间跨网交互服务超过16亿次。数字背后,是数据跨越部门边界、提升 服务效能的积极探索。但跨部门办事仍有堵点,"数据多跑路"的期盼有待更好落地。 各方对数据壁垒的困扰由来已久,破解为何不易?一方面,各部门过往的数据采集标准、格式不一致, 形成"先天不通",客观上存在技术对接障碍;另一方面,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责任边界不清晰,导致 部门存在主观顾虑,阻碍了数据流通。 打破数据壁垒、加快数据共享,是建设数字政府的必然要求。让数据在部门间顺畅"跑"起来,才能真正 支撑起"一网通办",切实增强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获得 ...
持续巩固拓展全民参保成果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50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现状 - 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1][2] - 2024年底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3.27亿人,其中职工医保3.79亿人,居民医保9.47亿人[2] - 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3.49万亿元,总支出2.98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2] 医保参保机制优化措施 - 沈阳市通过医保码实现30多项业务线上办理,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未参保人群[3] - 浙江省建立"一人一档"数据库,实现户籍人口99%参保率及常住人口应保尽保[3] - 云南省以出生医学证明替代身份证作为新生儿参保标识,解决落户前参保难题[4] 重点人群参保政策突破 - 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超大城市放开灵活就业人员职工医保参保[5][9] - 上海市允许外省市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本地职工医保[11] - 天津市开放非本地户籍居民参加当地居民医保,仅需居住证明[11] 医保个人账户改革进展 -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范围从配偶/父母/子女扩大至近亲属(含兄弟姐妹等)[14] - 2024年启动全国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337个统筹区开通"医保钱包"服务[15][16] - 2024年上半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亿人次,金额达261.77亿元[17] 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应用 -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医保钱包",实现跨省共济资金流转[15][16] - 山东省采用快板书等创新形式宣传医保政策[3] - 南京市开发参保"活地图"系统实现全流程监测[3] 未来改革方向 - 研究探索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合并实施的可能性[6] - 推进以家庭为单位的参保缴费机制,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6] - 建立全国统一参保信息库,解决重复参保问题[12]
追光逐日绿能澎湃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50
光热发电项目 - 共和光热电站是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之一,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时,采用塔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并配置6小时储热系统,具有连续、输出稳定的特点,即使在夜间或阴雨天也能发电[1] - 塔拉滩年平均日照近3000小时,与龙羊峡水电站结合建成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发电站和光伏发电园区[1] 光伏产业规模 - 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总规划面积4628.5平方公里,新能源光伏、风电企业有91家[1] - 截至今年5月底,青海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7138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5499万千瓦,分别占青海电网发电总装机的94.2%和72.6%,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3] 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 - 光伏板有效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冲洗光伏板的水为沙化土地提供水源,提升草地涵养能力[2] - 光伏发电企业与农牧部门合作,免费让村集体的羊群进场放牧,降低火灾风险同时帮助农牧民增收[2] 特高压输电技术 - ±800千伏青豫特高压工程可将青海绿色能源输送至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3] - 该工程是支撑青海新能源大规模开发的第一条特高压输电大通道,青海绿电外送范围已扩展至16个省份[4] 算力产业发展 - 青海高原冷凉气候可降低数据中心制冷能耗40%、算力投资成本降低20%、运营成本降低30%[4] - 接入5家算力中心1.7万台服务器、1.55万P算力,支撑全省算力中心日均清洁能源消纳提升10%,减排二氧化碳8.31万吨[4] 电网建设 - 青海建成东部750千伏"日"字形、西部750千伏"8"字形骨干网架,成为交流送受电能力均超千万千瓦的省级电网[5] - 去年青海全省可再生能源消纳、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占比分别为72.9%、32.9%,均高于国家预期目标[5] 未来发展目标 - 青海计划到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超1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装机超过1.4亿千瓦[6] - 青海8个市州全部实现330千伏大电网双回路供电,惠及40余万名农牧民群众[6]
内外兼修建好舒适便利宜居城市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50
宜居城市建设核心任务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列为七项重点任务之一,强调其作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1] - 宜居城市建设需兼顾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安全有序、生活便利等多维度指标 [1] - 当前阶段重点在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推动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1][2] 民生问题解决方案 - 教育资源均衡需结合人口流动、学龄结构、产业演进等因素进行动态规划,并建立优质师资流动机制 [1] - 医疗体系需推行"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医疗资源下沉 [2] - 老旧小区改造聚焦便利设施不足、安全隐患、生活品质低下等问题,完善"15分钟生活圈"配套 [2] 城市品质提升路径 - 挖掘文化资源禀赋,保护历史建筑遗存,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 [2] -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向综合化、精细化、数据化转型,重点解决噪声、光污染、洪涝等突出问题 [3] - 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合理布局路网、停车设施及功能互补的公交系统 [3] 城市发展阶段特征 - 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3] - 需通过"人、产、城"融合规划理念实现宜居城市的可持续建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