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原行星盘中发现多种复杂有机分子
科技日报· 2025-07-29 09:18
复杂分子的化学演化并非从头开始,而可能是继承自星际云阶段的化学富集过程。这是由于从高能 原恒星阶段过渡到原行星盘的时间极短,不足以支持复杂分子从头形成,因此分子的继承性成为更可能 的解释。 原标题:原行星盘中发现多种复杂有机分子 这些有机分子最初在寒冷的星际云中形成,通常附着在冰冻尘埃颗粒表面。随着恒星形成过程的推 进,这些分子被包裹在冰层或岩石与尘埃混合物中,难以直接探测。只有当冰层因加热而蒸发,或通过 太空探测器挖掘等方式暴露后,这些分子才可能被观测到。太阳系中的小行星、陨石和彗星已被证实含 有构成DNA和RNA的关键分子,如氨基酸、糖和核碱基。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领导的团队,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 亚毫米阵列,在V883猎户座的原行星盘中首次检测到乙二醇和乙醇腈等多种复杂有机分子。这些分子 被认为是生命基本成分的前体,为探索生命起源的宇宙路径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 《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恒星和行星系统中复杂有机分子的分布和演化,也进一步表明生命的化学前体 可能广泛存在于宇宙中,而非局限于地球或太阳系。 V883猎户座正处于恒星 ...
“吃”有机肥“穿”防晒衣 雨养麦田增产五成
科技日报· 2025-07-29 09:00
技术应用效果 - 旱地小麦夏闲有机复配改土全年覆盖蓄水增产技术使示范田亩产量达到288公斤 远高于传统雨养小麦200公斤的亩产量 [1] - 该技术通过施用有机肥并采取防晒措施 减少水分蒸发 提高播前土壤底墒 使小麦增产约50% [1] - 在晋南地区试验田中采用此技术的小麦产量达到353公斤/亩 远高于传统雨养方式 [2] 技术原理 - 技术包括小麦收割后施用特定有机复混肥 深翻土壤混合秸秆和残茬 使用遮阳网覆盖地面 [2] - 冬小麦播前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入化肥 采用垄膜沟播模式种植小麦 [2] - 系列措施协同作用构建优质土壤生态环境 提高雨水利用效率 进而提高小麦产量 [2] 区域适应性 - 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约500毫米 多集中在7月至9月 但蒸发量大 仅20%至50%降水被植物利用 [1] - 山西省小麦种植主要在晋南地区冬小麦 其需水生育期与当地降水季节错位 [1] - 7月至9月夏闲期有效蓄集降水并转化为播前土壤底墒是实现旱地小麦高产的关键 [1] 推广进展 - 该技术将在山西晋南旱地小麦种植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2] - 目前已在洪洞县建立百亩示范田展示并推广这项技术 [2] - 技术为推动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 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持 [2]
新研究改写出汗机制传统认知
科技日报· 2025-07-29 09:00
出汗机制新发现 - 传统认知认为汗液以半球状水珠形式排出,新研究显示汗液以膜状从毛孔中缓缓上涌并在皮肤表面汇聚成片 [1] - 实验通过调节6名健康志愿者体温诱发出汗反应,重点观察前额部位出汗现象 [1] - 汗液先渗透皮肤最外层角质层,完全浸湿后才在皮肤表面积聚形成连续汗液薄膜 [1] - 降温时汗膜迅速蒸发并留下薄薄盐层 [1] 二次加热效应 - 第二次加热过程中汗液出现比首次更迅速 [2] - 首次出汗后形成的盐层加快汗液渗透角质层速度 [2] - 第二轮汗液直接以液膜形式覆盖皮肤,绕过"滴落成珠"阶段 [2] 应用前景 - 新发现有助于开发更高效排汗材料和功能性服装 [2] - 为皮肤护理产品研发提供新思路 [2] - 对极端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和皮肤健康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2]
大脑芯片技术重塑人机融合新范式
科技日报· 2025-07-29 07:43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 - 大脑芯片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已有7位受试者成功植入"神经连接"公司的"神经感应"芯片[1] - "神经连接"的受试者已实现收发邮件、网页编辑、学术研究、金融理财等功能,部分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1] - 全球首位借助脑机接口实现全职工作的案例出现,患者可在家操作CAD设计软件[1] 行业竞争格局 - Paradromics公司完成首例大脑芯片人体植入,其芯片搭载1600个电极,超过"神经连接"的1024电极设计[2] - "精准神经科学"采用非穿透脑组织的表面薄膜技术,已获FDA有限使用许可[2] - "同步生物技术"通过血管植入电极避免开颅手术,已为10名患者成功植入,计划推出支持蓝牙连接苹果设备的产品[2] 技术突破案例 - 美国多所高校联合开发的语音合成系统实现脑信号直接转自然语音(延迟10毫秒),帮助渐冻症患者"重新开口"[3] - 卡内基梅隆大学证明非侵入式技术可行性,通过脑电波读取帽实时操控机械手指[3] 技术挑战 - 最先进语音解码系统单词错误率仍达43.75%,距离自然流畅沟通存在差距[4] - 需解决从"指令响应"到"自由表达"的升级问题,以及植入创伤、长期稳定性和兼容性等技术瓶颈[4] 数据安全与隐私 - 神经数据需要比金融系统更严密的保护机制[5] - 解码神经信号的AI算法需准确理解不同使用者的"思维方言"[5]
北方多地为何出现极端强降水 气象专家:大气环流与地形增幅效应是背后“推手”
科技日报· 2025-07-29 07:38
北方暴雨成因分析 - 本轮北方强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且位置偏北有关,其边缘暖湿气流向华北输送大量水汽,导致降水对流性特征突出,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1][2] - 阴山、太行山和燕山地形对降水有增幅效应,山前地区因抬升作用出现特大暴雨量级降水,同时"列车效应"导致雨团持续向东北移动形成极端强降水[2] - 今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为1961年以来最早,监测站平均降雨量达12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近三成[2][3] 台风"竹节草"影响 - 台风"竹节草"复活后主要影响华东地区,黄海南部至东海将出现7-8级大风,阵风9-10级,浙江、上海沿海阵风可达11-12级[4] - 华东和华南将出现中到大雨,浙江东部、安徽南部等地有特大暴雨,台风活动通过改变大气环流间接影响北方暴雨的强度和分布[4] 气象发展趋势 - 未来3天华北中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仍有较强降雨伴强对流天气,西北至华北仍处大范围云系覆盖下但降水整体减弱[1][5] - 华北地区夜间将再迎强降水过程,需警惕山洪和地质灾害的累积效应及滞后性次生灾害[5]
填补空白!我国大规模盐穴储氢迈出关键一步
科技日报· 2025-07-28 16:29
氢能产业发展 - 储氢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氢国 在储氢环节仍存在补短板需求 [1] - 大规模盐穴储氢主体工程开工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填补了大规模盐穴储氢领域空白 [1][3] 盐穴储氢项目 - 项目由中盐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 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开展 将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盐穴储氢全套技术体系 [3] - 工程规划新建2组盐穴 形成2口注采氢井和2口注排卤井 作为大规模地质储氢试验验证的工程载体 [4] - 项目聚焦安全、高效、经济等核心问题 攻克地质空间优选、新型材料研发等关键技术瓶颈 [3] 技术优势与意义 - 盐穴储氢具备储量大、密封性强、安全性高等优势 可提升氢能产业链完整性、安全性与自主性 [3] - 盐穴储氢被视作破解氢能全产业链贯通难题的"金钥匙" 将地下盐穴转化为氢能产业的"能量宝库" [4] - 项目将为未来氢能产业大规模应用提供重要基础设施保障 [4] 公司背景与规划 - 中盐集团参与建设了全国94%已投入使用的盐穴储气库 在天然气市场发挥重要调蓄和保障功能 [4] - 公司积极探索盐穴在储能、储氢等多领域应用 努力构建盐穴"多能并储"新格局 [4]
陕西氢能全产业链加速崛起
科技日报· 2025-07-28 16:01
氢能产业赛事与技术转化 - 2025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西安站赛事汇聚"政产学研用金"资源,设立双赛道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10支科研团队入围十强 [1] - 赛事依托陕西氢能产业崛起背景,全省已集聚超百家氢能企业,覆盖全产业链,2024年产值预计突破40亿元 [1] 核心技术突破 - 西北首条全自动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投产,氢燃料电池电堆实现材料、研发到生产自主可控,打破国外垄断 [2] - 旭氢时代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发布陕西首台氢燃料电池电堆,2025年攻关150千瓦大功率技术,预计年产2000台(套)供应1000辆氢能重卡 [2] - 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将成本从23.3元/公斤降至11元内,工厂已投产助力绿氢普及 [3] 示范应用进展 - 陕西省规划推动氢能重卡在短倒运输、城际物流等场景规模化示范,并拓展至公交、市政等领域 [4] - 韩城—西安氢能走廊实现200公里运输,蒲城县开通陕西首条氢能源公交线路,百公里耗氢4.5公斤 [5] - 茯茶镇景区推出氢能助力车,换氢瓶仅需10秒,续航超80公里 [6] 政策与标准支持 - 陕西省出台《"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成立省市级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场景落地 [6] 产业生态布局 - 陕西氢能公司在榆林建设全国首个省级氢能全产业链项目,涵盖制氢、储运、应用等环节 [7] - 氢能国际联合实验室启动,聚焦储氢材料、AI辅助制备等国际合作 [7] - 全省构建"一核引领(西咸新区)、两轴联通(榆林-西安等)、三心支撑(西安/榆林/渭南)"发展格局 [8][9] 产业集群规模 - 西咸新区聚集87家氢能企业(占全省半数),涵盖上中下游全链条,包括42家制储加氢企业、18家燃料电池企业 [10] - 2025年目标:高纯氢产能5万吨/年、200家以上氢能企业、核心零部件产值达10亿元 [11] - 2030年规划形成绿氢制备及供应体系,支撑碳达峰目标 [11]
热点追踪|上半年工业经济发展向稳、向新、向优
科技日报· 2025-07-28 13:38
核心观点 - 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态势良好 呈现向稳 向新 向优三大特点 [1][2] 向稳发展 -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7% [1] - 前5个月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52万户 较上年底增加8000多户 [1] - 规上制造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4% [1] 向新发展 - 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 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25.5% [1] - 全国登记技术合同近41万件 成交额超3万亿元 同比增长14.2% [1] - 建成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41家中试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库 [1] 向优发展 - 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 占比达35.5% 较去年提高0.9个百分点 [2]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3.3% [2] - 国家层面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超20% 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2] 数字化转型 - 新确定26个试点城市开展制造业技术改造 新支持35个试点城市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2] - 规上轻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86.2% 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2.3% [2]
新型敷料使愈合率提高40%
科技日报· 2025-07-28 10:31
7月2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钟超 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刘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一款基于生物 纤维素的新型止血敷料T-BC,为烧伤及复杂创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解决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在《先进材料》上。 临床烧伤清创术中的出血控制一直存在挑战。传统电凝止血虽有效,但存在热损伤周围组织的风险 且操作效率低;而常用止血剂则普遍存在换药时易引发再出血、贴附性差和机械强度不足等问题。针对 这些痛点,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组人源凝血酶通过特异的纤维素与结构域精准 结合,并将其锚定在生物纤维素基体上,构建出兼具止血与促愈合功能的一体化敷料T-BC。该敷料通 过促进新血管形成、调控炎症反应和重建皮肤组织结构三重协同作用,在分子层面实现了对伤口修复过 程的多方位调控,从而显著加速愈合进程。 在大鼠肝脏切口模型中,该敷料能在1分钟内实现快速止血。在模拟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大鼠实验 中,使用T-BC进行治疗的实验组,5天后伤口愈合率较对照组提高了约40%。 此外,该研究采用生物分子自组装技术,仅需通过温和的蛋白溶液浸泡即可实 ...
【科技日报】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问世
科技日报· 2025-07-28 09:47
产品发布 - 中国科学院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发布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专为科研打造的智能平台 由专业科学知识和数据训练而成 [1] - 模型具备深度文献分析、科学知识推理和科研工具编排能力 能深入理解波、谱、场等各种科学数据 [1] - 研发团队基于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开发了磐石·文献罗盘和磐石·工具调度台两个科学智能体 [2] 技术能力 - 磐石·文献罗盘接入1.7亿篇科技文献与实时开源科技信息 可深度理解包含公式与图表的科学数据 [2] - 文献调研工作时间从3-5天缩短至20分钟 可一次性透彻梳理上千篇文献 [2] - 磐石·工具调度台可自主规划及调用超过300个科学计算工具 实现工具的协同编排和便捷调用 [2] 行业应用 - 模型在高能物理领域应用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实现粒子物理研究任务的自动分解与高效规划 [2] - 有效提升粒子模拟速度与重建效率 为探索物质基本组成和宇宙基本规律提供助力 [2] - 解决科学数据不互通、专业推理能力不够以及研发生态封闭三大行业难题 [1] 研发背景 - 由中国科学院系统内多家研究所组成研发团队开展体系化研究 [1] - 推动"AI+科学"研究向平台化、体系化转变 [1] - 模型作为跨学科的"智能操作系统" 统一管理数据和模型等资源 调度计算仿真等各类工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