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资讯

搜索文档
谷歌将Gemini人工智能助手引入Wear OS智能手表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11:19
Gemini AI助手扩展 - 谷歌计划在未来几周内将Gemini人工智能助手引入运行Wear OS 4及更新系统的智能手表 涉及品牌包括Pixel、三星、OPPO、一加和小米 [1] - 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长按手表侧边按钮或点击应用图标启动Gemini 功能覆盖烹饪建议、天气查询等实用场景 [1] - Gemini支持跨应用任务执行 如邮件总结、日历事件添加 以及信息记录(停车位置提醒、购物清单等) [3] AI搜索功能升级 - Circle to Search功能升级 用户通过圈选、高亮、涂鸦或点击触发AI Mode 搜索结果直接呈现AI概览并支持深度追问 [3] - Google Lens的AI Mode流程简化 安卓和iOS版谷歌应用均已支持 游戏场景中可识别角色或获取策略 [3] - AI概览界面优化 关键信息更突出且视觉元素更丰富 [3] 订阅服务与生成式AI - Pixel 9 Pro用户将免费获得一年Google AI Pro订阅 包含Veo 3功能 可通过文字生成带自然音频的短视频 [3]
Meta为苹果AI团队负责人开出超2亿美元薪酬方案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11:05
人才争夺 - Meta为吸引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鸣提出超过2亿美元的薪酬方案 [1] - 庞若鸣在苹果领导约100人的团队,负责开发大型语言模型,是Apple Intelligence及其他AI功能的重要基础 [1] - 苹果公司内部难以给出如此高额的AI相关人才薪酬,该薪酬仅次于苹果CEO蒂姆・库克的水平 [3] 薪酬结构 - Meta超级智能团队成员的薪酬标准一致,包括前GitHub首席执行官纳特・弗里德曼及AI初创公司创始人丹尼尔・格罗斯 [3] - 薪酬构成包括基本工资、签约奖金和Meta股份,其中股份是最重要组成部分 [3] - 若应聘者需放弃初创公司股权,签约奖金可能更高以弥补机会成本 [3] - 股份支付与Meta股票在特定年份至少增长一定比例的特定指标相关联 [4] 团队背景 - Meta超级智能团队致力于研发能够完成与人类同等或更优任务的AI系统 [3] - 通过持有亚历克斯andr・王公司49%的股份(价值143亿美元),将其任命为首席AI官 [3] - 薪酬方案大部分与绩效目标挂钩,需多年忠诚服务方可逐步解锁 [3] - 新员工合同期限可能超过常规的四年股票归属期 [4] 行业对比 - 超级智能团队的薪酬堪称全球企业职位中最高的,超过全球主要银行CEO的薪酬 [3]
探营国际交通展: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飞行汽车“添翼”未来出行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10:38
低空经济与飞行汽车 - 广汽高域展台的多旋翼飞行汽车AirCab吸引观众关注 主要应用于低空游览文旅出行场景 提供独特空中视角体验 [1] - AirCab支持5G网络和航线自动驾驶 配备智能座舱联动空调香氛系统 计划2024年底在粤港澳示范运营 2026年完成适航取证并量产 [3] -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采用陆行体+飞行器X3设计 陆行体可停放标准车位 飞行器采用碳纤维材料 计划2026年上市 [3][4] - 中国eVTOL市场预计2030年保有量突破10万架 空中交通网络完善将加速商业化进程 [4] 交能融合与绿色交通 - 中国能建联合行业发布《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发展倡议书》 成立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首个专委会 [4] - 甲醇增程动力船舶采用首创缸内直喷技术 新建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超90% 改造船舶年燃料成本节省超30% [4] - 全国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89万千瓦 建成充电桩3.5万个 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77.6% 清洁能源船舶超430艘 [5] 展会主题与行业趋势 - 展会以"新质生产力 交通新动力"为主题 设置智能交通 低碳交通 人工智能等五大展区 [7] - 展会展示云计算 自动驾驶 可持续燃料等技术 推动低空经济 交能融合等领域创新 [7] - 国际交通展创办于1992年 是交通运输部唯一专业性国际展会 促进交通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8]
建立月球研究的中国学派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10:0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 -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颠覆了月球科学领域许多长期建立的假说与理论,迫使国际学术界重新审视这些理论 [1] - 嫦娥六号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并返回1935.3克月壤,使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人类认识月球新纪元 [1] - 中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样品取得多项科学突破,包括揭秘样品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提出月球岩浆活动新理论 [2] 中国探月工程进展 -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中国探月工程每一步都带来惊喜,特别是嫦娥六号实现月球背面采样 [1] - 中国探月工程实施前,中国月球研究处于"跟随"位置,仅有1克美国赠送的阿波罗号月球岩石样本 [1] - 嫦娥六号首次精确测定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精确"宇宙时钟"标尺 [2] 中国行星科学发展 - 随着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推进和更多"一手数据"获取,中国行星科学将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 [2]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表示希望建立月球研究的中国学派,中国科学家将在月球研究上作出原创性、突破性贡献 [2] - 嫦娥六号来自月球背面的样本让科学家看到了"不一样"的月球,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作出中国贡献 [2]
星际旅行者,持续流浪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10:03
航天器探索成就 - "旅行者"1号和2号是仅有的两艘携带运作科学仪器成功逃离太阳系"泡泡"的航天器,分别于1977年发射并完成外行星探测任务[1] - "旅行者"1号2004年抵达终端激波开始向星际空间过渡,"旅行者"2号2007年越过同一边界,两探测器持续提供太阳影响边界的独家数据[1] - 两探测器发现木卫一火山活动、土卫六氮气大气层、天王星倾斜磁场及海王星"大黑斑"等,彻底改变人类对太阳系认知[3] 日球层研究进展 - 日球层随太阳11年活动周期膨胀收缩,其复杂程度远超早期认知,太阳风影响范围达数亿千米[2] - "旅行者"号首次实现未经太阳圈层过滤的星际介质直接测量,揭示日球层顶边界存在终端激波、日球层鞘等分层结构[2][4] - 日球层形状存在彗星状或牛角面包状等理论假说,但受限于地球观测视角难以验证[5] 星际探测技术发展 - IBEX探测器2008年发射,通过高能中性原子采样重构日球层边缘活动,发现日球层鞘特殊条带结构[6] - IMAP任务计划提升IBEX分辨率10倍,将部署于日地L1点观测星际粒子、太阳磁场等参数[7] - "新视野"号预计十年后穿越日球层顶,可能成为第三个探索星际空间的人类探测器[7] 探测器运营现状 - "旅行者"号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功率已降至发射时50%,近年频繁出现通信故障,面临任务终止风险[11] - 两探测器传回数据显示日球层边界存在异常磁场波动,太阳活动影响范围比预期更广[10] - 星际探测器任务未被列入NASA十年优先项目,可能延迟人类对日球层形态的直接观测[9]
电磁波,看见宇宙的“眼睛”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10:03
电磁波与人类感知 - 人类视觉本质上是三种视锥细胞对波长564、534和420纳米电磁波的编码响应,形成红绿蓝三色感知[3] - 不同动物视锥系统差异显著:猫狗为二色视觉,鸟类/爬行动物为四色视觉,虾蛄拥有12种感光类型的复杂视觉系统[3] - 结构色通过微观结构对电磁波的干涉衍射产生连续色谱,如甲虫金属光泽、孔雀羽毛亮带和拟态章鱼的迷彩能力[7] 电磁波科学发现与应用 - 麦克斯韦1864年预言电磁波存在,赫兹1886年实验证实,马可尼1896年首次实现电磁波通信[4] - 电磁波具有电场与磁场垂直振荡传播的特性,无需介质即可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4][5] - 不同波段电磁波应用差异显著: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红外线携带热量,射电波穿透宇宙尘埃[5] 天文观测技术演进 - 人类观测从可见光拓展至全电磁频谱:射电望远镜探测"巨引源",微波测量宇宙背景辐射,X射线揭示黑洞活动[8][9] - 太空望远镜突破大气限制,哈勃/韦伯等实现多波段探测,开启"读全谱"时代[8] 中国电磁波观测设施 - 子午工程代表性设备包括:四川稻城313面天线组成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DART),工作频段150-450MHz,全球唯一实时太阳射电成像系统[10] - 山东大学参与建设威海文登站(GNSS电离层监测仪、数字测高仪、流星雷达)和荣成槎山站(15MHz-15GHz宽频太阳射电监测系统),构成空间环境感知网络[11][12] - 观测设备采用被动接收(望远镜)与主动发射(雷达)两种探测模式,突破肉眼观测限制[13]
源头降碳与碳移除“双轨”方案有望加速减排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09:45
全球降碳路径研究 - 全球降碳的关键路径包括源头减碳和后期除碳两种方式 源头减碳涉及采用风电、氢燃料等替代能源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比例 后期除碳则通过植树造林、空气捕集碳等技术降低大气碳浓度 [1] - 当前全球气候政策仅关注碳净零排放目标 但未明确平衡源头减碳与碳移除的具体措施 这种将减排期望寄托于未来碳移除的做法存在投资不足和技术部署不确定性的风险 [2] - 研究人员提出独立设定源头减碳目标和碳移除目标的策略 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合力实现净零目标 该策略可加速减排进程并促进碳移除技术发展 [2] 碳预算与减排紧迫性 - 按照当前碳排放速度 要实现2100年温升不超过1.5℃的目标 剩余碳预算可能在未来5年内耗尽 表明单纯依赖源头减碳无法满足气候目标 [2] - 大规模采用碳移除技术可能带来耕地占用和水资源消耗增加的负面影响 对人类社会构成潜在威胁 [2] 双目标策略优势 - 独立设定源头减碳和碳移除目标相比未区分目标的传统做法 在短期降碳效果、碳中和实现时间、负碳排放出现节点及最大温升控制等方面均表现更优 [3] - 该研究策略破解了碳移除技术发展滞后与全球减排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为政策制定提供新思路 [2]
日媒揭秘中国AI崛起内幕:年轻一代加入使中国超越“追随者”地位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07:05
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崛起 - 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Manus推出"首个通用AI智能体"产品,引发行业轰动 [1] - DeepSeek凭借低成本AI方案影响英伟达股价,成为本土AI标杆 [1] - 投资者因担忧错过中国AI繁荣浪潮而重燃对科技股兴趣 [1] 本土创新与人才优势 - 年轻科技企业家推动原创技术发展,非简单复制西方模式 [2] - DeepSeek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 [2] - 中国本科培养的AI研究人员超50%留国内深造并就业 [2] 技术生态与行业竞争 - DeepSeek开源模型降低AI应用门槛,加速企业技术普及 [2] - 开源策略引发连锁反应,促使企业优化模型并降价 [2] - 中国企业转向专项AI转型,改变"技术追随者"形象 [2] 硬件限制下的发展韧性 - 美国芯片禁令未阻中国AI信心,行业认为开放趋势不可逆 [3] - 华为等本土企业硬件性能差距30%但成本优势达3倍 [3]
外媒:中国加入尼泊尔电动汽车热潮并领先一步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07:05
中国电动汽车在尼泊尔的市场表现 - 尼泊尔去年进口的电动汽车中近70%产自中国,远超印度 [1] - 2023至2024财年,尼泊尔从中国进口8938辆电动汽车,占其进口汽车总量的近76% [2] - 中国车企成为尼泊尔最大的汽车销售商,比亚迪、名爵、小鹏等品牌大举进军当地市场 [2] 尼泊尔电动汽车政策与市场趋势 - 尼泊尔政府计划到2030年实现90%私家车和60%公共四轮乘用车电动化 [1] - 电动汽车在尼泊尔因速度快、噪音低、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快速普及 [1] - 充电站数量随电动汽车需求增加而迅速增长,缓解了此前充电设施不足的瓶颈 [2] 中国在尼泊尔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布局 - 中国不仅推动电动汽车销售,还在电动公交车和充电站等基础设施领域大举投资 [2] - 樟木口岸恢复双向货运通道后,大量中国电动汽车涌入尼泊尔市场 [2] - 尼泊尔依托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减少对印度贸易和能源领域的依赖 [2] 区域竞争格局变化 - 印度在尼泊尔汽车市场长期主导地位被中国取代,印度制造商难以站稳脚跟 [1][2] - 中国通过电动汽车推广深化了在南亚的影响力,印度在能源外交中面临竞争压力 [2] - 尼泊尔电动汽车热潮被视为南亚能源转型的窗口,中国成为主要推动者 [2]
吴伟:美“零和”思维挡不住中国创新药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06:45
美国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关税威胁与政策限制 - 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药品和铜征收高达200%的关税 并给药企至少一年时间将供应链转移回美国 [1] - 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报告指出中国正以系统性战略挑战美国生物技术霸权 [1] - 2023年底美国《生物安全法》草案限制美国联邦机构与5家中国药企的商业合作 2024年NIH禁止中国学者访问关键生物医学数据库 FDA启动涉华专项审查 [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与竞争力 - 2025年ASCO公布的全球184项ADC研究中 中国药企独占89项 占比近半 [1] - 中国1类创新药上市数量从2018年9个飙升至2024年48个 建立临床试验"30日快速审批通道" [2] - 中国创新药研发成本仅为美国同行的30%甚至20% 研发周期比国际同行短30%以上 [4] - 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高被引论文中占比从2010年13%升至31% 美国则从45%降至28% [4]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与资本支持 - 国家医保局将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纳入医保目录时间从5年左右降至1年左右 80%创新药在上市2年内实现医保覆盖 [3] - 2024年中国药企完成超90笔海外授权交易 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 [3]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出海交易超50起 披露合作总金额达484.48亿美元 [3] 中美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现状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达41起 总金额369.29亿美元 3个月交易额逼近2023年全年总和 [4] - 辉瑞与三生制药达成总价60.5亿美元协议 刷新国产药出海纪录 [4] - 美国制药巨头对中国形成"习惯性依赖" 中国产线、原辅料和临床试验成为美国药企重要选项 [4] 行业发展趋势与竞争格局 -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强的CXO能力 涵盖药物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全流程 [2] - 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蜕变为"关键竞争者" 最有可能率先赶超美国 [3] - 中美在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等环节的互补性短期内无法被政治因素取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