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加快赋能应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30 09:13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进展 - 全国已完成735万平方千米优于5米格网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生产 [1] - 完成790万平方千米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生产 [1] - 覆盖全国陆地国土的21版亚米/2米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生产完成 [1] - 310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实景三维城市建设 累计生产约11万平方千米城市三维模型数据 [1] - 沿海省份生产约10万平方千米近岸海域10米以浅水下地形数据 [1] 数据融合与应用支撑 - 地理空间信息平台挂接关联自然资源 人文社会经济信息和实时传感信息 [1] - 为行业信息化 数字政府 智慧城市提供时空大数据支撑 [1] 技术标准与创新 - 构建包含技术大纲 25项技术文件和国标行标的技术标准体系 [2] - 技术标准涵盖总体设计 采集处理 建库管理 应用服务和质量控制全流程 [2] - 采用人工智能 大数据 云计算实现海量数据轻量化处理 语义化建模 [2] - 三维数据可视化 大范围地理场景数据获取软硬件研发填补国内空白 [2] 应用场景拓展 - 形成灾害防治 智慧安防 历史文化保护等22大类100余种应用场景 [2] - 与国家数据局推出典型场景服务百姓出行 旅游 餐饮 购物需求 [2] - 探索"实景三维+"与低空经济 数字文旅 人工智能等新兴业态融合 [2] 未来发展方向 - 从加快建设 注重应用 构建生态三方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 [2] - 打造国家高质量地理空间数据集支撑自然资源管理 国土空间规划 [2] - 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 [2]
南海局保障中心:新型工作艇亮相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9 14:17
拆装实操 近日,在广东珠江洪圣沙岛水域,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洋调查舷外机工作艇实操培训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此次培训由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保障中心(以下简称保障中心)精心组织,60名一线作业人员踊跃参与。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他们全面掌握了新型工 作艇的操作与组装技能,为后续南海海洋科学调查等重要任务的顺利推进筑牢了坚实根基。 近年来,南海海洋科学调查任务量和海上作业时长逐年增长,安全、高效的船载工作艇是保障海洋科学调查重大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为全面履行好船 舶保障的职责使命,保障中心立足实际,组建攻关小组,对工作艇艇体和发动机等进行专项调研,在现有船舶的基础上探索"点面结合、多点开花"的海洋调 查新模式。 艇机拆装 编队航行。本文图片由南海局提供 "飞鱼09到位。""飞鱼06到位。""保持队形,飞鱼09领头前进。"对讲机中的指令声此起彼伏。5艘新型工作艇组成V形编队,在江面上破浪前行,场面颇 为壮观。 飞鱼号工作艇 根据目前海洋调查实际情况,保障中心为"向阳红"系列调查船在执行定点调查任务时配置了铝合金工作艇体,在有需要迁移作业点时搭载柴油舷外机, 借助艇体与柴油舷外机分离的模式,既保障了任务执行,同时也满足了短时间 ...
海南海洋执法开启“智能时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9 14:17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背景 - 海南自贸港将于年底实现全岛封关运作,从"境内关内"向"境内关外"转变,海洋立体管控和维权执法需求激增 [1] - 封关后商渔船进出增多,给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对海洋执法提出更高要求 [3] 海洋执法面临的挑战 - 海南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执法装备依赖传统载具(1500吨级、500吨级公务船及高速摩托艇),面临覆盖不足、响应滞后、风险成本高等难题 [3] - 海上违法活动呈现"装备智能化、行动隐蔽化、作业协同化"特点,如违法船舶加装AIS屏蔽装置逃避监管 [4] - 海南管辖海域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岸线长达2000千米,执法战线长且对象分布不均衡 [4] 新质生产力在海洋执法中的应用 - 海南省海洋厅已开展"空、海、潜"无人装备智能协同演示,并在西沙海域利用长航时无人艇进行综合执法 [6] - 三类试点应用场景: - 海域海岛执法:构建"无人机+地形地貌扫测无人艇"模式,15分钟内完成半径5千米海域测绘 [6] - 海环海缆执法:采用"无人机+无人艇+水下机器人"模式,通过区块链存证平台固定证据 [6][7] - 渔业执法:利用"执法船艇+无人机"模式,实现禁渔期非法捕捞快速巡查与取证 [7] 新质生产力推动执法模式转型 - 海洋执法需从"人力密集型"向"智慧集约型"跨越,通过无人装备破解传统执法痛点 [9] - 关键转型路径包括:配备无人智能装备、构建"有人+无人"协同体系、拓展深远海应用场景、完善政策与法律保障 [9]
历经10年,青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建设、应用到科普,迈出三大步——从“天边”到“身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9 10:08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服务能力测试 - 北斗系统在青海省经过10年发展,从建设、应用到科普实现三大跨越,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 [3][16] - 青海省北斗应用已覆盖交通运输、气象、水利、地质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并在国家公园建设、盐湖资源开发等重大项目提供保障 [10][12] 北斗建网 - 2015-2021年青海省建成覆盖全省经济发达区域的116座北斗基准站,形成以"北斗基准站网+数字高程模型+重力网"为核心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6] - 建成青海省北斗高精度基准服务平台,为312家企事业单位提供超200万点空间基准服务,取代传统控制网模式 [7] - 建成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使野外测绘效率提升40%,填补全省重力网空白,为地质勘探提供基础数据 [7] 北斗应用 - 果洛州公路选线采用北斗差分技术构建"空天地"勘测体系,外业效率提升60%,人力成本降低50%,无人机日勘测量达30千米 [10] - 海东市利用北斗GNSS数据实现秒级水汽监测,暴雨预警时效性显著提升,应用于高原防灾减灾 [11] - 海南州龙羊峡大坝通过北斗实现亚毫米级形变监测,巡检效率提升50%,成为高海拔水利工程数字化范本 [11] 北斗科普 - 2022年成立青海省北斗科研科普基地,累计开展80余场活动覆盖1万余名中小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普及北斗技术 [14] - 2024年引进"北斗杯"全国青少年大赛,青海代表队获全国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兴趣 [14][15] - 科普内容涵盖卫星原理、安全装备应用等,目标培养偏远地区学生科学素养 [14] 其他地区动态 - 武汉地图主题书店开业,展示50多款测绘文创产品,融合科技与人文元素传播地图文化 [20] - 广东海洋实验室揭牌,构建"监测-模拟-保障"技术闭环,聚焦海洋防灾减灾与生态保护 [23]
自动驾驶地图数据智能处理项目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9 10:08
项目启动与参与方 - 自动驾驶地图数据智能处理与创新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于2025年1月立项 由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和莫干山国有资本控股集团牵头 14家单位共同参与 [1] - 参与单位包括莫干山地信实验室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 浙江省测科院 湖州联通 宽凳科技等 [1] - 项目启动会于4月17日在浙江德清召开 [1] 项目目标与任务 - 项目旨在强化部省合作 解决智能网联汽车地理信息数据快速获取 高效更新和审查等诉求 [1] - 项目对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 主要任务包括自动驾驶地图快速审查与监管能力建设 众源更新及场景库安全处理能力建设 时空数据安全防控及评估能力建设 智能网联汽车系统传感器检测能力建设 [1] 项目推进机制 - 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介绍了项目整体推进情况 确定了年度工作任务 [1] - 德清县地理信息局汇报了工作管理机制建议 各牵头单位汇报了工作进展及下一步计划 [1] - 项目践行"安全为基 效能为先"理念 建立动态考核淘汰制 构建知识产权共享池 [2] 行业影响与创新路径 - 项目是部委和地方深化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 以地信技术创新赋能车联网产业发展 [2] - 构建"产业赋能+安全管控"双体系 通过技术普惠化降低应用成本 打造数据全生命周期防护链条 [2] - 实施"市场验证—资源聚合—速赢突破"路径 以产业化成效倒逼技术创新 集中优势资源实现"三年规划 首年破局"目标 [2] 未来发展方向 - 德清县将在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指导下 探索解决自动驾驶地图要素更新时效性 送审规格不统一等行业痛点 [2] - 积极推进技术攻关和先行示范 为全国提供可复制 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2] - 加速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场景落地 [2]
用地图展现绿水青山,自然资源部地理信息管理司负责人解读天地图改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7 16:33
文章核心观点 4月22日自然资源部宣布天地图改版上线,实现从传统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向综合服务平台转变,增设板块、提升服务、创新格局、加速应用生态形成,还持续提升数据鲜活性 [1][3][5] 分组1:天地图改版转型 - 天地图从传统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向集地图服务、科普宣传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转变 [1] - 新版天地图增设“美丽自然”与“美好生活”两个板块,补充汇集自然资源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发布18个专题并集成叠加 [1] - 新版天地图以“地理信息 + 空间可视”形式提升地理信息专业服务,用户可查看专题信息及详情链接 [2] 分组2:天地图工作格局创新 - 新版天地图作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组成部分,创新构建“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工作格局 [3] - 天地图改版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牵头,11家单位共同建设,通过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 分组3:天地图应用生态 - 截至2025年4月,天地图在线注册开发用户超124万个,累计授权应用超100万个,日均地图服务接口访问量超10亿次,支撑多类用户应用 [3] - 天地图主要用户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用户,分别有不同使用方式,助力多部门或行业及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4][5] - 天地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带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重要新闻媒体和城市12345群众热线也有应用 [5] 分组4:天地图数据鲜活性提升 - 天地图通过节点纵向传导和“专业部门 + 社会力量”横向协同,形成动态更新模式和全国合力 [5] - 天地图建成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节点和“五统一”在线服务功能体系,实现变化快速发现、节点联动更新、全国一体化服务 [6] - 天地图每年推出新版本,各级节点每年至少更新一次本行政区域在线服务数据集,数据适时更新,实行分类分级审查 [6]
印度洋区域环境管理计划研讨会在中国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7 15:30
国际海底管理局印度洋区域环境管理计划研讨会 - 会议在青岛开幕 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主办 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指导 第一海洋研究所承办 会期5天 [1] - 参会专家来自22个国家共34名 其中发展中国家代表占比50% [1] - 聚焦印度洋中脊和中印度洋海盆区域 探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实施进展 - 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已于2012年率先实施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1] - 北大西洋中脊和西北太平洋区域已完成技术阶段工作 [1] - 印度洋是国际海底管理局当前制定区域环境管理计划的最后一个优先区 [1] 中国参与深海治理的实践 - 这是继2018年后中国第二次与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举办此类研讨会 [2] - 持续开展深海科考研究 提升科学认知水平 探索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路径 [2] - 倡导基于科学的治理理念 呼吁国际社会通过合作深化深海系统性认知 [2] - 推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 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2] 会议意义 - 彰显中国履行国际责任 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国际海底治理秩序的立场 [2] - 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实践贡献 [2]
和人工智能一起驶向大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7 14:26
试点船只行驶在浙江舟山沈家门渔港。陈永建摄 浙江省智能船舶研究院院长母海方(左一)介绍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林上军摄 "有目标从正面驶来,预计2分钟后会有风险。"驾驶台发出语音提醒船长,同时自动开启减速操控,直至两船安全交汇而过,风险警报解除,船只继续 沿着设定航线平稳行驶。 浙江省二轻集团科技创新部部长、省智能船舶研究院执行董事杨景豪介绍,为进一步消除船只驾驶安全隐患,2024年6月,省智能船舶研究院根据工作 部署,拓展无人船自主航行技术,在"浙普渔68877"船上开展智能辅助驾驶改造试点。 经过近10个月的试验,4月16日,该试点进入试验成果体验评测阶段。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等单位组织10余名专家和渔民代表上船感受评测。 8时49分,船只在沈家门渔政码头启动。当船行驶至开阔海域,原先用手动操作的船老大鲍功能,启动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驾驶台监视器显示,在距 离2400多米的正对面航向,停泊着一艘货轮。9时13分,距离1900米;9时14分,距离1600米;9时16分,距离1200米,此时报警器开始鸣叫,监视器定位点 数字颜色由黑色变为黄色;9时17分,数字颜色转红,辅助驾驶自动操控减速;至9时19分,在距离货船 ...
青岛湾海草床生态补偿修复项目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7 14:26
青岛湾海草床生态补偿修复项目启动 - 项目由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减灾中心联合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检察院、市南区人民法院、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共同推进 [3] - 项目启动仪式在青岛栈桥东侧举行 各单位负责人强调法律保障与科学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3] - 项目首次将公益诉讼生态补偿资金定向用于海草床修复 探索"司法裁判+生态修复+碳汇提升"多元投入机制 [4] 项目实施细节 - 在青岛湾划定1750平方米修复区 计划移植鳗草种苗近35万株 [4] - 技术团队对首批海草种苗进行质量抽查 核验根系完整度、植株活性等指标 [3] - 潜水员投放种苗时同步记录修复前海草覆盖率及底质环境数据 为后续监测提供依据 [3] 项目意义与未来规划 - 采用"固碳增汇+栖息地重建"模式 筑牢海洋生物繁育生态基底 [4] - 未来将继续拓展蓝碳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深化"生态修复+科技赋能+制度创新"融合模式 [4] - 项目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探索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机制 [4]
智能软体仿生观赏鱼“金鳞”问世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27 14:26
智能软体仿生观赏鱼发布会现场。上海海洋大学供图 4月20日,一款智能软体仿生观赏鱼——"金鳞"在上海海洋大学正式亮相。这款以金龙鱼为原型设计的仿生鱼,凭借其前沿的仿生科技,可应用于水生 生物科普教育、水族馆娱乐观赏,以及家庭互动体验等领域,将成为连接科技与人文的"文化使者"。 "金鳞"的诞生,凝聚了众多前沿科技。它深度融合了人工肌肉驱动、人工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能够高度模拟真实金龙鱼的游动姿态和行为习性。其配 备的精准姿态控制系统,可让"金鳞"在水中畅游时,尾鳍的摆动频率、身体的弯曲弧度都与真实的生物金龙鱼如出一辙,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 据上海海洋大学仿生鱼团队负责人陈新军介绍,"金鳞"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在水族馆、主题公园等场所,它不仅能够提升观赏性,还能为游客带来前 所未有的互动体验。未来,游客可以通过遥控器与"金鳞"进行互动,控制仿生鱼群的游动,亲身体验"人鱼共舞"的乐趣。这种创新的互动方式,将极大改变 传统观赏鱼类的展示模式,为水族馆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发布会现场,"金鳞"受到了多位行业专家的高度赞誉。有专家认为,"金鳞"所积累的先进技术,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可以应用于水族馆等娱乐 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