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搜索文档
日本2nm晶圆厂,韩国教授撰文看衰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1 09:22
Rapidus项目进展 - 日本半导体制造商Rapidus首次公开2纳米制程芯片试作样品,目标2027年量产 [1] - Rapidus在北海道千岁地区建设的IIM-1晶圆厂仅用8个月完成框架、洁净室和基础设备 [2] - 2024年12月引进ASML的EUV光刻机,为日本半导体行业首台、全球第五台量产设备 [2] - 2025年4月启动中试线,7月中旬成功完成第一片基于GAAFET晶圆的电特性测试 [2] 技术突破与速度 - Rapidus完成晶圆厂建设速度比通常两年时间快三倍多 [3] - 从引入EUV到中试线仅用100天,生产测试晶圆同样仅用100天 [3] - EUV光刻工艺稳定时间缩短至台积电或三星电子通常所需时间的1/3到1/4 [3] - 采用单晶圆工艺,不同于台积电或三星电子的批量生产方式 [4] 质疑与挑战 - 专家质疑Rapidus采用"蛙跳法"跳过18纳米至2纳米之间的所有中间技术 [6] - 缺乏成熟工艺经验积累,难以掌握批量生产中的良率管理诀窍 [6] - 未披露详细电气特性数据和曝光工艺质量水平数据 [7] - 专利搜索显示大部分仅主张2纳米工艺集成度权利,缺乏具体工艺参数描述 [8] 生产策略与规模 - 晶圆厂月产能不足1万片,规模与研发型产线相近 [5] - 单晶圆生产方式可能导致与批量生产数据存在质的差异 [4] - 生产策略更接近手工制造超级跑车,而非大规模量产 [4][8] - 客户生态系统尚未充分形成,商业可持续性存疑 [8]
2nm太抢手,台积电疯狂扩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1 09:22
台积电2纳米制程扩产计划 - 台积电2纳米制程将于2024年下半年如期量产,2024年底月产能预计达4万片[1] - 由于苹果、超微、英特尔等第一波客户需求强劲,加上高通、联发科、辉达等后续客户导入,公司计划2025年将月产能提升至10万片(较2024年底增长1.5倍)[1] - 2027年月产能目标进一步扩大至16-20万片,其中大部分产能将建置于高雄F22厂区,届时可能拥有8座2纳米制程厂区[1] 2纳米制程的市场地位 - 预计2027年2纳米将成为台积电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中产能规模最大的节点[1] - 当前7纳米月产能约16万片,5纳米略超16万片,3纳米约13万片(经调度可达16万片)[2][3] - 2纳米产能若达17-20万片,将成为公司先进制程中新的主力营收来源[2][3] 技术优势与客户需求 - 2纳米制程相较N3E制程:相同功耗下速度提升10%-15%,或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25%-30%,芯片密度增加超15%[3] - 苹果、超微、英特尔为首批客户,高通、联发科、辉达等后续跟进[1][2] - 智能手机与HPC应用推动下,2纳米头两年产品设计定案数量将超过3纳米和5纳米同期表现[2][3] 技术路线图延伸 - N2制程量产曲线预计与N3相似,公司将推出N2P作为技术延伸[4] - N2P在N2基础上具备更佳效能与功耗优势,计划2026年下半年量产[4]
CPO,大有可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1 09:22
硅光子学与共封装光学技术发展 - 嵌入式或集成半导体光学模块(OBO、NPO、CPO)出货量预计到2033年将以5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2] - 集成解决方案在AI系统中显著提升传输容量和处理能力,提供更高带宽、更低功耗,并支持AI集群扩展所需的高带宽结构 [2] - CPO技术将引领AI计算领域的代际转变,NVIDIA、英特尔、Marvell和Broadcom是当前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4] 技术演进与性能提升 - 从OBO到NPO再到CPO的演进过程中,铜的使用大幅减少,性能有望实现80倍飞跃,3D CPO性能可能比现有解决方案高80倍 [7] - CPO通过光速吞吐量实现GPU与加速器间的超高速、低延迟通信,大幅扩展带宽并降低功耗 [5] - 光纤替代铜线可提供AI集群扩展所需的高速、高带宽数据传输,推动AI超级计算能力的规模化和民主化 [7] 市场前景与收入预测 - 到2027年,NPO和CPO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综合收入同比增长达三位数,总出货容量占比将达两位数 [4] - 到2033年,超过50%的收入和出货容量将来自集成半导体光学I/O解决方案 [4] - Applied Optoelectronics等公司的OBO产品将在2023年得到更广泛应用,但CPO被视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技术 [4]
未来的传感器技术,三星最新分享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1 09:22
移动图像传感器技术演进 - 行业核心任务是开发"精细像素"技术以满足市场对更小更薄设备提供高质量图像的需求 [3] - 三星系统LSI凭借小像素图像传感器经验持续推进技术进步 近期发布业界首款应用纳米棱镜技术的ISOCELL JNP传感器 [3] 纳米棱镜技术原理 - 基于超光子学(Meta-Photonics)光源技术 采用最大化色散的反向思路分离颜色 区别于传统超透镜研究 [5] - 通过微透镜位置放置纳米级结构优化光路 将光线引导至颜色匹配像素 使单个像素接收光量增加 [7] - 突破物理限制:传统1:1微透镜结构中像素仅能接收与自身滤光片匹配颜色的光 而纳米棱镜通过折射散射将"损失光"发送至相邻像素 [5][7] 技术实现挑战与突破 - 商业化需满足数十项指标 三星团队通过设计-过程-测量循环建立可靠验证程序 [8] - 工艺开发引入特殊技术:化学机械抛光(CMP)和低温工艺 生产采用热解吸质谱法(TDMS) [8] ISOCELL JNP性能表现 - 量产产品感光度较前代ISOCELL JN5提升25% [9] - 在低光环境下可拍摄更明亮清晰照片 同时克服智能手机"摄像头凸起"的设计限制 [9][11] 行业发展趋势 - 高分辨率需求持续增长推动像素小型化趋势 需同步开发提升灵敏度/量子效率/降噪的技术 [11] - 三星目标是通过纳米棱镜等创新技术突破现有物理限制 [11]
携手共赴2025湾区半导体大会,共话共绘半导体产业未来蓝图!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1 09:22
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概况 - 展会将于2025年10月15-17日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行,集结600+半导体头部企业 [1][37] - 同期举办湾区半导体大会,包含两大高端研讨会、一场开幕式暨半导体产业发展峰会及20+场技术论坛 [1][6] - 活动聚焦技术交流、产业协同、国际合作、生态共创,覆盖光刻技术、晶圆制造、先进封装、IC设计等全产业链 [3][16] 核心战略板块 - **全球TOP企业领袖对话**:邀请ASML、应用材料、科磊、泛林等国际企业高管,探讨扶持政策、产能优化、技术突破等战略议题 [4][8] - **前沿技术大会**:20+场论坛涵盖光刻技术进展、晶圆制造、先进封装、IC设计等,展示最新工艺与设备突破 [5][16] - **产业生态会议**:包括人才大会、投融资论坛、出海战略研讨会及供需对接会,推动四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生态链)融合 [6][28] 重点活动详情 1 高端研讨会 - **TOP20高层战略闭门会**:聚焦全球半导体企业技术洞察与战略经验,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8] - **第九届国际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覆盖光刻设备、工艺制程、计量检测等全产业链技术,联动科研院所与投资机构 [11] 2 开幕式暨半导体产业发展峰会 - 基于SIA报告,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首破6000亿美元,2025年预计两位数增长,AI应用为关键驱动力 [13] - 峰会探讨AI驱动的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先进封装技术趋势,邀请头部企业分享最新进展 [13][15] 3 技术论坛亮点 - **晶圆制造论坛**:围绕设备、材料、工艺等议题,探讨产业格局与技术革新 [18][19] - **化合物半导体论坛**:聚焦碳化硅(SiC)、氮化镓(GaN)在电动车、AI、新能源等领域的性能突破与应用 [20][21] - **先进封装论坛**:探讨Chiplet异构集成、光电芯片等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 [22][23][24] - **IC设计论坛**:涵盖边缘AI、RISC-V生态、EDA/IP工具及AI芯片技术,推动设计与AI深度融合 [25][27] 其他主题活动 - 投融资战略、出海战略、人才培养等专业论坛,以及新品发布会、湾芯奖颁奖盛典 [28] - 具体活动包括半导体产业人才发展大会、RISC-V生态发展论坛、边缘AI赋能硬件创新论坛等 [33][34]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晶圆级芯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0 12:06
晶圆级芯片技术突破 - 清华大学团队在晶圆级芯片领域取得三项关键研究成果,涵盖计算架构、集成架构和编译映射优化方法学,构建了完整的设计体系[1] - 团队联合产业界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基于可重构AI芯粒的12寸晶圆级芯片验证样机,验证了技术可行性[1] - 晶圆级芯片采用整片晶圆(约40000平方毫米)制造超大芯片,通过高密度硅互连基板集成数十颗算力芯粒[4][8] 技术优势与性能表现 - 晶圆级芯片单机柜算力密度可达现有超节点方案的2倍以上,是目前算力节点集成密度最高的形态[8] - 计算架构优化方案在主流大模型训练中相比特斯拉Dojo实现2.39倍吞吐提升[13] - 集成架构设计方法使系统算力提升2.90倍,通信带宽提升2.11倍,内存带宽提升11.23倍[18] - 编译映射方案在大模型推理任务中相比GPU集群实现平均3.12倍性能提升[20] 国际发展现状 - 特斯拉Dojo晶圆级芯片集成25颗D1芯粒,单芯片拥有9PFlops算力和36TB/s带宽[24] - Cerebras WSE-3采用5nm制程集成4万亿晶体管,片上性能指标远超传统GPU[24] - 台积电推进晶圆级系统(SoW)技术布局,预计2027年实现量产[25] 技术特点与创新 - 提出"Tick-Tock"协同设计框架,实现物理拓扑与逻辑拓扑的优化耦合[12][16] - 建立纵向面积约束引导的跨物理层协同优化方法,解决异构资源集成难题[15][21] - 针对大模型推理设计分离式映射调度方法,优化KV cache管理策略[19][22] - 晶圆级芯片本质是"片上数据中心",涉及计算、存储、互连等多因素高度耦合[8]
这类芯片,全球首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0 12:06
量子技术集成芯片突破 - 跨学科学术团队成功将量子光源和控制电子设备集成到单个硅芯片上,采用标准45纳米半导体工艺制造 [3] - 该芯片能产生连续的相关光子对流,这是量子应用的基本组成部分,标志着"量子光工厂"芯片大规模生产的重要一步 [4] - 芯片包含12个可并行操作的量子光源,每个谐振器必须与入射激光保持同步,克服温度漂移和干扰 [6] 技术细节与创新 - 通过集成光电二极管监测入射激光对准度并保持量子光产生,片上加热器和控制逻辑不断调整谐振频率 [7] - 采用内置反馈稳定每个光源,使性能在温度和制造工艺变化下保持可预测性 [7] - 芯片采用商用45纳米CMOS芯片平台制造,由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格芯和Ayar Labs合作开发 [7] 行业影响与前景 - 该技术不仅可用于AI和超级计算的光互连,还能在硅平台上实现复杂量子光子系统 [7] - 随着量子光子系统规模和复杂性进步,该芯片可能成为安全通信网络、先进传感和量子计算基础设施的基石 [8] - 多位研究生作者已加入PsiQuantum、Ayar Labs、Aurora和Google X等公司,推动硅光子学和量子技术发展 [8] 研究背景与支持 - 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电子学》杂志,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帕卡德科学与工程奖学金和催化剂基金会支持 [9] - 芯片制造由Ayar Labs和GlobalFoundries提供 [9]
台积电营收,三分之一来自于AI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0 12:06
全球芯片制造格局 - 台积电在美国和台湾的产能布局将主导高端芯片市场,英特尔和中芯国际难以追赶[2] -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1650亿美元建设6座晶圆厂、2座封装厂和1个研发中心,其中2座将提前投产[3][4] - 亚利桑那州工厂最终将占据全球30%的2纳米及以下工艺产能[6][7] 台湾产能扩张 - 台积电在台湾运营9座晶圆厂,新竹和高雄的Fab20/Fab22重点推进2纳米工艺[9] - 未来几年计划在台湾新增11座晶圆厂和4座封装厂,投资规模可能超过美国1650亿美元[9] 先进工艺技术进展 - 2纳米工艺(N2)相比3纳米(N3E)晶体管密度提升15%,速度提升10-15%或功耗降低20-30%[11] - A16工艺(1.6纳米等效)相比N2密度提升7-10%,速度提升8-10%或能效提高15-20%,2026年量产[11] - A14工艺计划2028年量产,性能提升幅度与N2相似但密度差值扩大至20%[11] 财务与运营数据 - 2025Q2营收300.7亿美元(同比+44.4%),净利润128亿美元(同比+67.2%),晶圆出货量372万片(同比+19%)[14] - 每片12英寸晶圆收入8088美元(同比+21.4%),较2019年翻倍[14] - 3纳米工艺收入72.2亿美元(同比+231%),5纳米收入108.3亿美元(同比+48.5%)[17] 业务结构变化 - HPC芯片(含AI)收入180亿美元(同比+66.6%),首次超越智能手机芯片(81.2亿美元)[16] - AI相关芯片收入87.8亿美元(同比+367%),占营收约1/3,预计未来将达50%[19] - 3/5/7纳米先进工艺合计贡献收入222.6亿美元,占总营收74%[17]
芯片制造,碰到大麻烦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0 12:06
半导体制造中的随机变异性问题 - 随机变异性已成为先进半导体节点(如2纳米及以下)的主要挑战,其影响已占某些制造误差的50%以上,直接影响器件良率、性能和可靠性[1][3][26] - 随机性与传统全局变异性不同,表现为局部层面的图案化特征尺寸差异,源于原子级尺寸下的工艺固有随机性[1][4] - 不受控制的随机变异每年可能导致单个晶圆厂损失数亿美元,体现在良率损失和生产爬坡延迟[1] 随机效应的具体类型 - 线边缘/线宽粗糙度(LER/LWR):晶体管边缘不平整导致栅极漏电、电阻增加及功耗问题[6][12] - 局部关键尺寸均匀性(LCDU):相邻器件尺寸差异影响良率和芯片速度[7][12] - 局部边缘位置误差(EPE):边缘随机定位引发短路/开路风险[8][10] - 随机缺陷:包括线路桥接/断裂、接触孔缺失等直接良率问题[11][14] 随机性加剧的技术根源 - EUV光刻中光子散粒噪声是主因:EUV光子数量仅为193nm工具的1/14,导致相邻特征曝光不均匀[21][27] - 特征尺寸缩小至分子级别:随机变异相对尺寸占比从2-3%(100nm节点)升至10%以上(先进节点)[14][17][21] - 多重图案化技术同样受随机性影响,非EUV专属问题[21] 行业技术范式转变需求 - 传统确定性建模方法失效:需转向概率性建模以处理随机性,平均测量值不再适用[15][16][24] - 测量技术瓶颈:现有工具(如CD-SEM)的噪声与随机效应量级相当,需开发去噪技术[24] - 需配套随机性感知工艺控制与OPC建模,优化设计阶段决策[25] 解决方案与权衡 - 增加EUV剂量可降低随机性但牺牲吞吐量:需精确优化剂量与成本的平衡[21][28] - 控制随机性的首要条件是开发高精度测量技术,实现"可测量才可控制"[24][29] - 综合优化需覆盖掩模、光刻、刻蚀、沉积全流程的随机误差控制[23]
日本2nm晶圆厂,要过三关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0 12:06
日本半导体复兴计划 - 日本政府与民间合资成立Rapidus公司,目标2027年实现2纳米逻辑芯片量产,以重振衰退的先进芯片制造业 [1] - 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主导全球芯片市场,但目前在先进逻辑芯片领域落后领先水平约20年 [1] - 战略动因包括供应链脆弱性(疫情暴露)、地缘政治风险(两岸关系、中美竞争)及AI技术驱动的经济增长需求 [1] Rapidus公司概况 - 成立于2022年,由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联合丰田、索尼、软银等8家龙头企业共同出资 [2] - 2023年4月在北海道启动试点生产线,计划7月交付首批原型芯片 [2] - 技术路径:从IBM获得GAA架构授权,派遣150名工程师赴美培训,并与欧洲IMEC合作极紫外光刻技术 [6] 核心挑战一:资金缺口 - 量产需5万亿日元(345亿美元),目前仅获政府补贴1.72万亿日元+私人投资730亿日元,本田、富士通等正跟进投资 [3] - 资金缺口超3万亿日元,部分股东因公司缺乏制造业绩而犹豫追加投资 [3] - 日本新法律允许政府提供贷款担保,但公共资金介入引发纳税人争议 [3] 核心挑战二:技术障碍 - 日本当前最佳制程为40纳米,需跨越至2纳米技术,涉及GAA架构复杂工艺及极紫外光刻技术 [6] - 原型到量产面临"死亡之谷"风险,需依赖IBM、IMEC合作及日本本土设备/材料供应链支持 [7] 核心挑战三:客户获取 - 尚未建立稳定客户群,2023年在硅谷设子公司拓展科技公司客户,与博通合作测试原型芯片 [8] - 台积电、三星计划2025年量产2纳米芯片,比Rapidus早两年,市场竞争激烈 [8] - 公司计划通过缩短交付周期(2-3倍)切入利基市场,避免与巨头直接竞争 [9] 项目进展与评估 - 2024年7月原型交付将成关键节点,影响政府、投资者及客户的后续决策 [10][11] - 高管团队可能根据原型结果调整量产时间表或技术目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