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行业观察
icon
搜索文档
9月上海,一场关于“工业芯”的深度对话即将展开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11:17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概况 -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是国家级工业盛会,自1999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二十余届,是中国唯一冠以"国家名号"的工业展会[10] - 2024年第二十四届工博会展览面积达28万平方米,吸引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20万+人次专业观众,2600余家中外领先企业参与,规模超越德国汉诺威工博会[10] - 展会覆盖智能绿色制造全产业链,从基础材料到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展示中国制造最新成就[10] 工业算力发展趋势 - 全球正处于科技革命深水区,算力成为数字时代核心生产力,工业领域对底层算力提出高标准要求[3] - 传统通用算力架构难以满足工业现场对实时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的严苛需求,工业专用算力芯片体系成为行业刚需[3] - 算力正重构工业底层逻辑,芯片是技术浪潮的内核动力[13] 工业算力"芯"引擎技术研讨会 - 研讨会聚焦工业场景下芯片应用与算力演进,连接技术创新、产业需求与市场机遇[1] - 核心议题包括存储根技术、工业大数据、预测性维护2.0、FPGA芯片应用、IIOT方案落地等[4][5] - 参会企业涵盖华为、中兴通讯、华润微电子等国内领军企业,以及西门子、博世力士乐等国际工业巨头[7] 产业参与与影响 - 参会主体多元,包括汽车零部件、软件行业协会及传统制造与新兴科技企业,体现工业算力的广泛适配性[7] - 航空工业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等关键央企代表参与,提升研讨会专业性与产业影响力[7] - 半导体行业观察已成功合作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海国际车展等标杆展会,构建全链条服务生态[1]
英特尔代工,终于找到大客户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11:17
英特尔14A工艺进展 - 英特尔14A工艺取得新进展 可能涉及与苹果合作 当前公司晶圆代工业务面临不确定性 若18A和14A工艺节点无法吸引外部客户订单 公司将退出先进制程竞争 [3] - GF证券分析师透露 苹果正在向客户提供英特尔14A PDK早期版本进行试样 英伟达和苹果均表现出兴趣 [3] - 14A工艺将引入第二代RibbonFET晶体管和PowerDirect电源架构 基于18A工艺的PowerVia技术演进 瞄准AI与边缘计算应用 [3] - 英特尔已向英伟达 苹果等关键客户提供14A PDK 英伟达可能将低端游戏GPU转向该工艺 苹果M系列芯片也可能采用 [3] 行业竞争格局影响 - 苹果若采用14A工艺 对英特尔将是重大突破 可打破台积电在芯片供应链的垄断地位 目前大型科技公司只能接受台积电在节点价格和产能分配上的条件 [4] - 台积电计划2028年推出A14节点 与英特尔14A同期竞争 苹果可能通过供应链多元化降低对台积电依赖 但需英特尔提供具备竞争力的制程方案及稳定供应链能力 [4] - 英伟达因AI热潮需求激增 多次传出与英特尔代工业务合作传闻 但尚未有实质性突破公布 [4] 技术细节 - 14A工艺采用第二代RibbonFET晶体管结构 结合PowerVia技术升级的PowerDirect电源架构 技术路线延续18A工艺的创新方向 [3] - 该工艺定位AI及边缘计算领域 与台积电A14节点形成直接竞争 时间窗口均为2028年前后 [3][4]
为何都盯上了12nm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11:17
12nm制程成为芯片产业焦点 - 12nm工艺节点虽为十年前量产技术,但近期成为紫光展锐、龙芯、索尼、英特尔等国内外芯片厂商的共同选择[1] - 该节点被重新定义为"黄金中节点",商业价值和战略意义快速提升,由算力边缘化、成本敏感化、产业地缘化、封装系统化共同驱动[3] 12nm应用谱系扩展 - 应用场景覆盖穿戴终端(紫光展锐W527平台)、服务器(龙芯3C6000)、手机独显(REDMI D2)、智能眼镜(富瀚微MC6350)、AI一体机(江原科技D10)等9大领域[5] - 典型产品特性:龙芯3C6000通过架构优化实现16核/32线程,对标英特尔7nm Xeon;富瀚微MC6350功耗仅为市场主流产品的1/4;江原D10实现全流程本土化[7][9][10] - 索尼计划在图像传感器逻辑电路采用12nm,凸显其低功耗与面积控制优势[11] 12nm复兴的四大逻辑 - **边缘AI需求**:7nm/5nm成本过高,28nm/40nm性能不足,12nm在性能-功耗-成本平衡性上成为边缘AI SoC理想选择[13] - **地缘政治因素**:12nm既非最尖端(规避制裁)又能支撑中高端应用,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具备成熟制造基础[13] - **先进封装适配**:12nm与2.5D/3D-IC等封装技术高度兼容,可通过异质集成构建"准先进系统"[13] - **先进制程资源紧张**:7nm以下产能受EUV限制,12nm成为承接28/40nm升级需求与高端制程溢出需求的"分流节点"[14] Foundry厂商布局动态 - 台积电12FFC工艺为16nm家族优化版,2017年量产,近期在熊本厂、欧洲合资厂均有扩产规划[16][17] - 联电与英特尔合作开发12nm平台,预计2027年量产,分工模式为英特尔负责制造、联电主导技术开发[17][18] - 合作动因:联电需突破28nm红海竞争,英特尔需提升产能利用率并学习Foundry服务经验[19][21] - 三星8nm因发热控制问题促使部分客户回流台积电12nm,后者获EDA工具更积极支持[17] 12nm的战略定位 - 技术特性:非EUV光刻技术下最先进节点,晶体密度达16nm世代极致[16] - 未来角色:主导边缘AI终端、智能感知系统、消费电子SoC、汽车电子及XR芯片,成为系统级解决方案的关键中枢[14][23]
下一代数据中心,不拼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11:17
AI互连技术演进 - AI工作负载对算力的巨大需求正在重构数据中心架构,推动互连技术从孤立计算向互联智能转变[2] - AI互连体系按连接距离、带宽、延迟和功耗划分为Scale-up(机架内)、Scale-out(跨机架/园区)和DCI(跨数据中心)三个层级[2] - 光学技术正逐步替代铜线,成为解决带宽、功耗和信号完整性问题的核心方案[3][8] Scale-up层技术突破 - 传统铜线方案在200Gbps以上速度面临传输距离和功耗限制,LPO(线性可插拔光学)通过协同设计电气与光学元件实现更低延迟和功耗[3] - NPO(近封装光学)和CPO(共封装光学)将光学组件集成至XPU封装旁/内部,消除电气链路,使集群规模从几十扩展到上千XPU[3] - CPO技术显著提升带宽密度,系统功耗降低且性能更可预测[3] Scale-out层技术发展 - Scale-out依赖PAM4调制的光DSP,支持数十至数百米距离的超高带宽(1.6Tbps光模块)和低延迟[4] - DSP技术向3nm制程演进,每通道信号速率达200Gbps,带宽需求每两年翻一番[4] - 分布式AI园区采用coherent-lite技术,支持2–20公里距离,成本功耗低于传统相干系统[4] 数据中心互连(DCI)技术 - DCI采用相干ZR光学技术,800G ZR/ZR+模块支持高达2500公里的多Tbps连接[6] - DWDM和先进调制技术最大化光纤利用率,实现跨地域AI集群的实时性能与冗余性[6] 未来趋势 - 互连技术将形成分层体系,结合铜线、LPO、CPO、PAM4、coherent-lite和coherent ZR等多样化方案[8] - 光学互连的加速渗透不仅解决带宽问题,还优化功耗、散热和带宽密度等AI规模下的核心挑战[8] - 未来互连技术将成为系统架构的核心支柱,需芯片厂商、开发者和云服务运营商协同创新[9]
史上最强集显,来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11:17
英伟达N1X SoC性能与规格 - 芯片首次通过Geekbench OpenCL测试揭示GPU性能,配备48个流式多处理器(SM)单元,对应6,144个CUDA核心,与桌面显卡RTX 5070规格一致 [1][2] - CPU架构由两个10核集群组成20核心,基于Grace架构,整颗芯片功耗约120W,工程样品运行频率1.05 GHz时OpenCL得分为46,361分,超越苹果M3 Max和AMD 890M(约37,500分) [2][3] - 采用共享LPDDR5X内存而非独立GDDR显存,性能上限理论可达RTX 5070水平(2.5GHz/250W TDP),当前表现受限于早期功耗与频率设置 [3] 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采用Blackwell架构GPU与ARM CPU集群混合设计,目标平衡AI性能、游戏能力与能效,对标AMD Strix Halo和苹果M系列芯片 [4] - 可能为DGX Spark AI迷你PC所用GB10 Superchip的消费级改版,与联发科协同开发,面向笔记本/台式机市场 [2][5] - 若功耗与带宽优化到位,有望成为首款挑战x86(AMD/Intel)的高性能ARM SoC,并冲击苹果在高端AI笔记本市场的地位 [4] 发布时间与开发进展 - 传闻发布时间从2025年台北电脑展推迟至2026年Q1,后因设计问题可能延至2026年末或CES 2027 [7][8] - 工程样品CPU性能未达惊艳水平,驱动与固件尚不完善,但GPU表现已显示潜力 [4][11] 潜在应用场景 - 笔记本电脑版本(N1)或主打游戏市场,戴尔Alienware可能首发搭载,目标实现轻薄化与长续航,性能对标120W RTX 4070笔记本但功耗仅65W [9][12] - 集成DLSS 4等技术可能提升游戏表现,与AMD Strix Halo(接近RTX 4060桌面性能)及高通骁龙X2形成竞争 [13] 性能预期与行业影响 - 泄露基准显示GB10超级芯片单核2,960分、多核10,682分,但落后于苹果M4 Max [10][11] - 若成功推出,将推动ARM架构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渗透,重塑笔记本GPU与CPU市场格局 [5][14]
WiFi 7,三大错误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7 11:17
Wi-Fi 7在工业环境中的潜力与挑战 - Wi-Fi 7为工业环境带来变革性潜力 包括超高速 低延迟连接能力 可加速智能制造 预测性维护及AI驱动自动化进程 [3] - 现实中旧有基础设施与仓促部署常导致性能问题 意外宕机及技术投资回报不佳 [3] 工业环境部署Wi-Fi 7的三大常见错误 错误一:忽视有线骨干网升级 - Wi-Fi 7性能受限于IT基础设施 许多工厂仍使用过时交换机与Cat5网线 无法满足高吞吐量需求 [4] - 基础设施不匹配会限制接入点性能 使无线连接成为瓶颈 影响自动化生产线和AI质量控制等关键操作 [5][6] 错误二:忽略恶劣环境供电需求 - Wi-Fi 7工业版接入点通常需要PoE Plus供电 但许多工业现场缺乏兼容交换设备或稳定电源 [7] - 供电不足会导致接入点性能下降或失效 造成信号覆盖空白 硬件成本上升及技术部署延误 [8] - 工业环境还需耐高温 防尘 防震的高功率设备 进一步增加复杂性 [9] 错误三:未充分考虑射频环境 - 工业环境金属结构 机械设备及混凝土构成复杂射频环境 增加Wi-Fi 7部署难度 [10] - Wi-Fi 7使用6 GHz频段和320 MHz超宽信道 需复杂射频规划 否则易出现干扰和信号衰减 影响智能工厂运作 [10] 工业环境部署Wi-Fi 7的最佳实践 - 升级物理层 采用多千兆交换机及屏蔽Cat6A网线构建稳定基础 [11] - 通过全面电力审计 部署PoE++交换设备或工业级电源注入器解决供电问题 [11] - 采用IP67防护等级Wi-Fi 7接入点 结合射频现场勘测进行战略部署 优化信道规划并降低金属密集区干扰 [12] - 设计隔离IT与OT流量的无线网络架构 保障业务连续性并实施细粒度访问控制 [12] Wi-Fi 7安全风险与防护 - WPA3虽是强制认证标准 但单独使用不足以保障工业网络安全 兼容旧设备可能导致降级连接削弱安全性 [14] - Wi-Fi 7多链路操作等新特性若未统一保护 可能引入新型漏洞 未分段网络易受横向渗透 [14] - 仅依赖WPA3默认配置的网络仍易受恶意接入点 中间人攻击等威胁 高风险工业场景可能导致业务中断或产线停摆 [14] - 推荐多层次安全策略 包括基于证书的身份验证 网络访问控制机制及零信任策略 实施IT与OT系统微分段缩小安全事件影响范围 [16] 结论 - Wi-Fi 7有望成为工业连接领域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但需建立在深思熟虑规划 坚实基础设施及安全为先理念上 [17] - 合理策略与基础建设可帮助企业实现工业智能化未来 并获得可量化投资回报 [17]
汽车芯片,痛苦挣扎!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6 09:17
汽车芯片市场整体状况 - 2025年汽车芯片市场不被看好 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红海 特斯拉CEO承认将面临运营阻力 [1][2] - 行业经历18个月库存调整期 消化疫情期间超额下单带来的库存包袱 去库存速度远低于预期 [2] - 行业分化明显 高端汽车芯片需求稳定 传统大宗芯片市场持续低迷 [15] 德州仪器(TI)情况 - 德州仪器CEO表示汽车芯片市场尚未复苏 其他四大市场(个人电子/企业系统/通信设备/工业)已现复苏迹象 [4] - 第二季度营收超预期可能因客户规避关税提前下单 反映实际需求疲软 [4] - 客户订单行为保守 采用实时供应模式 反映供应链深度不安 [4] - 2025年资本支出维持50亿美元预期 2026年给出20-50亿美元宽泛区间 显示前景迷茫 [5] 恩智浦(NXP)情况 - CEO预计持续两年的汽车芯片库存过剩可能在今年结束 多数客户库存接近正常水平 [6][7] - 第二季度总收入29.3亿美元 同比下降6%但超预期2600万美元 [7] - 预计第三季度营收30.5-32.5亿美元 中值同比下降3% [8] - 汽车业务占总收入一半以上 受关税政策冲击明显 [8] 意法半导体(ST)情况 - 第二季度调整后运营亏损1.33亿美元 远低于预期的5400万美元盈利 包含1.9亿美元减值和重组费用 [10] - 股价单日下跌11%至24.11欧元 去年已累计下跌35% [10] - 第二季度营收下降14%至27.7亿美元 汽车芯片销售额低于预期 [11] - 已启动成本削减计划 裁员约6% [11] - 意大利和法国政府持有超25%股份 管理层面临政府压力 [12] 区域市场差异 - 欧洲电动汽车需求疲软 雷诺下调利润率预期 Stellantis公布上半年净亏损 [14] - 美国电动汽车销量激增但可能降温 客户为避关税提前拉货 [14] - 中国大陆市场深陷价格战 订单量有限价格压力大 [14] 行业发展趋势 - 高端汽车应用芯片需求稳定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动化等技术升级带来支撑 [15] - 行业面临深刻重构 技术创新能力/客户服务水平/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关键竞争力 [17] - 行业复苏后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 [18]
英特尔又拆分一个业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6 09:17
英特尔业务重组 - 公司计划将网络和通信部门(NEX)拆分为独立公司并寻找投资者 这是新任CEO陈立武精简运营战略的一部分[3] - 网络和边缘业务(NEX)2024年营收58亿美元 占公司总销售额11%[6] - 此前已同意将Altera可编程芯片业务多数股权以87.5亿美元估值出售给银湖资本 约为2015年收购价的一半[4] 战略调整与财务表现 - 新任CEO采取激进措施缩减开支 包括进一步裁员 暂停欧洲两家工厂建设 放缓俄亥俄州工厂进度[8] - 第二季度出现意外调整后亏损 预计第三季度亏损将超出预期[4][9] - 公司警告若无法获得主要客户将调整芯片制造业务 股价单日下跌8%-9%[4][7][8] 制造工艺与市场竞争 - 公司将保留18A先进制造工艺 但下一代14A工艺需获得主要外部客户承诺才会继续[10] - 当前市值约1000亿美元 不到AMD(2600亿美元)的一半 今年以来股价涨幅12.8%远低于NVIDIA(30%)和AMD(34%)[11] - 12个月预期市盈率42.55 高于NVIDIA和AMD的32.12[11] 行业地位与挑战 - 高资本制造战略导致持续亏损 在PC和数据中心市场份额被侵蚀 人工智能领域存在感薄弱[9] - 分析师质疑其代工业务成功可能性及尖端制造能力开发进度[9] - 若亏损持续可能面临80亿美元损失 1000亿美元资产面临风险[11]
David Patterson 和Raja Koduri,“加盟”闪迪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6 09:17
高带宽闪存(HBF)技术 - Sandisk成立技术顾问委员会以指导HBF技术开发和战略[3] - HBF将HBM DRAM技术概念应用于闪存 通过堆叠NAND芯片和中介层连接GPU 聚合IO通道使总带宽达到单芯片倍数[3] - 采用专有堆叠技术 支持16层高配置 具有超低芯片翘曲特性[3] - 该技术在过去一年获得AI行业领先企业的投入和开发[3] HBF技术定位与优势 - HBF被视为在HBM和传统SSD之间新增的内存/存储层 提供比SSD更大的NAND带宽[5] - 在AI训练期间可提供更快的检查点存储功能[5] - 目标成为AI行业未来内存标准 需与GPU绑定使用[5] - 目前HBM-GPU连接标准由Nvidia主导 美光/三星/SK海力士均遵循该标准[5] 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 - 任命David Patterson教授和Raja Koduri为委员会成员 将提供战略指导和技术见解[5] - Patterson是RISC架构共同开发者 曾获2017年ACM图灵奖 认为HBF可扩大AI推理工作负载规模并降低成本[6][7] - Koduri曾主导AMD和英特尔GPU架构开发 认为HBF将革新边缘AI 支持本地运行复杂模型[7][8] 市场推广挑战 - 主要客户为GPU制造商或半导体封装系统构建商[5] - 若无法获得Nvidia采用 可能只能选择AMD/英特尔等替代GPU供应商[6] - 技术顾问委员会缺少Nvidia代表可能影响标准推广[8] - 公司未透露具体客户信息 表示正在参与更广泛的AI生态系统[9][10] 技术参数与目标 - 重点提升内存容量指标(每美元/每瓦/每平方毫米)同时保持竞争力带宽[8] - AI模型性能受计算能力×内存容量×带宽三者共同影响[8] - 边缘应用针对小型数据中心场景 非远程办公环境[8]
射频行业现状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6 09:17
射频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射频设备市场预计从2024年的510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7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显著 [3] - 5G和未来6G技术推动移动设备对集成射频前端(RFFE)需求,该模块集成功率放大器(PA)、滤波器和开关 [2] - 汽车、消费电子、国防系统等领域对射频技术的需求多元化,包括蜂窝连接、Wi-Fi/蓝牙、UWB、汽车雷达等 [2] 技术发展趋势 - 5G大规模MIMO天线逐渐采用GaN技术取代传统LDMOS功率放大器 [2] - 射频SoC凭借紧凑尺寸和多功能性,在消费电子、移动和物联网系统中日益普及 [3] - GaAs广泛应用于移动和Wi-Fi功率放大器,GaN成为高功率电信、雷达和卫星通信关键材料 [11] - SAW滤波器用于较低频率,BAW滤波器对中频段5G和Wi-Fi 6/7至关重要 [12] 区域竞争格局 - 美国在移动和消费级射频市场领先,高通、博通、Skyworks和Qorvo等公司主导 [6] - 中国正构建自主供应链,卓胜微电子和海思等公司减少对进口依赖 [6] - 欧洲在汽车射频领域领先,恩智浦和英飞凌提供强大雷达和V2X解决方案 [8] - 全球6G竞赛成为射频主权战略关键驱动力,多国推进政府支持项目 [7] 应用领域发展 - 汽车集成蜂窝、Wi-Fi和GNSS连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和信息娱乐功能 [2] - 超宽带(UWB)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和汽车中应用增长 [2] - 汽车雷达支持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 [2] - 国防系统依赖宽带和高频射频器件,雷达、电子战和卫星通信领域GaN采用增加 [2] 半导体技术选择 - 硅基技术(CMOS、RF-SOI等)因成本和集成度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11] - 化合物半导体(GaAs、GaN)因高功率、高频率和高性能被广泛采用 [11] - RF SOI和FD-SOI实现高效开关、LNA和收发器,兼具良好模拟性能和集成能力 [11] - SiGe平衡性能和成本,连接CMOS和GaAs,但市场扩展有限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