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行业观察
icon
搜索文档
机器人动力系统芯片“再添新成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6 09:17
中科无线半导体公司技术突破 - 公司首次提出"具身智能机器人动力系统芯片"概念 采用FPGA+氮化镓ASIC芯片技术重构机器人动力系统芯片架构 [1] - 已推出机器人动力系统芯片家族系列 包括仿生小脑系列 关节系列 智能充电系列 BMS电池管理系列 多款芯片已进入规模化商用 [1] - 最新发布"机器人智能快充系列"芯片 包含1000W 200W 100W 65W四种规格 内置快充协议 [1] 机器人智能快充芯片技术特点 - 芯片支持1000W超充场景 通过多模态人工智能管理技术实现全周期充电闭环监控 [1] - 可监测电池充电过程的电压 电流 热失控 过充保护 电流突变和劣质电池等安全参数 [1] - 降低高倍率大容量电池在家庭环境下的充电风险 适用于家庭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等高功率应用场景 [1]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推动家庭机器人更智能地感知和响应环境变化 机器人融入家庭成为趋势 [2] - 人形机器人对锂电池快充安全提出比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更严苛的性能要求 [2] - 需要新材料技术和专用AI ASIC芯片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的产品需求 [2] 技术应用价值 - 公司氮化镓智能充电芯片在1000W超充状态下通过多模态传感数据结合AI技术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监测 [2] - 极端情况下可通过客户端人工干预切断电源 实现超充场景闭环安全监控 [2] - 该技术填补机器人充电场景技术空白 推动行业技术迭代与安全标准升级 [2]
面板级封装的兴起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6 09:17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对逻辑到内存集成的需求推动超大格式封装发展,预计未来几年将接近最大光罩尺寸的10倍[2] - 扇出型面板级封装(FOPLP)因成本低、能容纳大尺寸芯片和高I/O数量成为最佳方案,但需改进设备以解决层间对准、翘曲等问题[2] - 面板级封装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6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6.5亿美元,面板数量从8万块增至22万块[4] 技术发展 封装技术 - 扇出型面板级封装已成功降低智能手表、电源管理IC等小型设备成本,如意法半导体用RDL取代QFN封装中的引线框架[2] - 芯片制造商围绕有机中介层整合,玻璃芯基板取得进展,成为有机中介层的延伸[3] - 面板级封装载体利用率高于晶圆级,中介层尺寸增大时优势更明显:3.5倍光罩尺寸下面板浪费减少56%,5.5倍时达78%[3] 材料与工艺 - 面板尺寸多样化,从310x310mm到700x700mm不等,取决于供应商背景(显示器制造商、IC载板商或代工厂)[6] - 翘曲问题因材料热膨胀系数差异产生,新型聚酰亚胺材料可将硅基板翘曲降低79%,陶瓷基板降低95%[18] - 光刻技术中步进式光刻机更适合补偿芯片偏移,LDI系统成本效益低且吞吐量不足[10][11] 应用与案例 - 台积电计划使用面板载板支持9.5倍光罩尺寸的NVIDIA Rubin Ultra封装,考虑515x510mm更大面板[3] - 日月光测试310x310mm面板工艺,包含10个芯片和10个桥接器,证实面板在大于3.5倍光罩尺寸时质量优于晶圆[6] - SpaceX计划推出700x700mm面板,Amkor开发650x650mm面板,每块可容纳4块300x300mm面板[6] 工艺流程 - Chip-first方法成熟但良率低,Chip-last方法支持更细间距RDL但成本高且工艺复杂[14] - Mold-first工艺易于集成不同元件,RDL-first类似先进柔性倒装芯片工艺[14] - 热压键合对翘曲容忍度高,大规模回流焊因生产率更受青睐[20]
Github呼吁:开源需要资金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6 09:17
微软旗下GitHub呼吁欧盟设立主权科技基金 - GitHub提议欧盟设立由公共资金资助的"主权科技基金"(EU-STF),以促进开源软件生态系统发展,认为当前开源维护资金严重不足[3] - 开源软件对全球经济需求侧价值达8.8万亿美元,每年为欧盟经济贡献650亿至950亿欧元(765亿至1118亿美元)[4] - 微软2024财年净收入达723亿美元(约650亿英镑),但GitHub建议的3.5亿欧元(4.12亿美元)基金仅占其年利润不到0.5%[4] 基金运作模式与现有案例 - 建议基金资金来源包括行业、各国政府和欧盟,并建立统一申请平台,参考GitHub安全开源基金模式(单个项目资助1万美元)[5] - 德国主权科技机构2022年成立时初始资金100万欧元(118万美元),现已扩展至2300万欧元(2700万美元)[4] - 强调基金需减少官僚主义、保持政治独立和社区中心化,与3月致欧盟公开信中"主权基础设施基金"提议形成呼应[6] 行业支持与相关倡议 - cURL创始人Daniel Stenberg指出当前数字基础设施严重依赖开源,但维护者多为资源受限团队,EU-STF可强化生态系统[6] - OpenUK已与英国公共部门合作制定开源蓝图,建议包含资金分配、创新管理和国家基础设施支撑等更全面措施[7] - OpenUK提出的方案包含类似主权科技基金内容,但强调需配套审查流程和社区建设机制,完整细节预计秋季公布[7][8] 开源软件的经济价值与现状 - 开源软件被比作"数字基础设施",但维护资金远低于道路桥梁等物理基础设施[3] - 公众使用开源软件与付费意愿存在巨大差距,仅少数参与者承担维护成本[4] - 现有资助计划如GitHub安全开源基金规模有限(单个项目1万美元),难以满足整体需求[5]
SK海力士回击高盛,直言HBM前景光明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6 09:17
核心观点 - SK海力士在财报电话会议中强调HBM市场需求强劲,尽管高盛下调评级导致股价短期下跌,但公司对中长期需求增长保持乐观[1] - 公司第二季度业绩超预期,营收同比增长35 4%至22 232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增长68 5%至9 212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率达41%[1] - HBM3E 12层等高价值产品推动盈利能力提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至17万亿韩元[2] - 公司预计推理AI扩展和各国自主AI建设将成为新的增长动力[2] - 定制化HBM市场转型有利于公司保持优势地位[2] - 公司已确保明年HBM业务供应可预见性,HBM3E产能翻倍并已交付HBM4样品[3] - 加速生产SoCAM和GDDR7等定制AI芯片,扩展产品线[3] - 计划扩大资本支出以应对HBM需求增长,投资规模将增至20万亿韩元中段[6][7] 财务表现 - 第二季度营收22 232万亿韩元(同比+35 4%),营业利润9 2129万亿韩元(同比+68 5%),营业利润率41%[1] - 业绩超越去年第四季度纪录(营收19 767万亿韩元、营业利润8 0828万亿韩元)和券商平均预测(营收20 7186万亿韩元、营业利润9 0648万亿韩元)[1]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较上季度增加2 7万亿韩元至17万亿韩元,净借款减少4 1万亿韩元[2] HBM市场前景 - AI模型从训练向推理扩展推动HBM需求增长,客户群体不断扩大[1] - 内存市场已发展到领先企业能保持议价能力的阶段[3] - HBM市场格局向定制化转型有利于公司保持优势[2] - 公司认为HBM4成本上升可通过定价政策维持盈利能力[3] - 已确保明年HBM业务供应可预见性,主要客户业务保持"售罄"状态[3] 产品与技术 - 第五代HBM3E 12层产品提高收入和盈利能力[2] - 已向客户交付第六代HBM4样品[3] - 加速生产SoCAM(基于服务器LPDDR的模块)和GDDR7(24Gb容量)等定制AI芯片[3] - 开发全球首款基于1c工艺的16Gb DDR5 DRAM,计划明年全面投产[6] 产能与投资 - HBM3E产能较上年翻倍[3] - 计划扩大资本支出,投资规模将增至20万亿韩元中段,主要用于HBM生产[6][7] - 利用清州M15X作为下一代HBM生产基地,第四季度开始运营[6] - 扩建龙仁市和美国印第安纳州生产基地[6] - 2022年设施投资达19 65万亿韩元,2023年为17 956万亿韩元[7] 中国业务 - 无锡工厂将维持传统DRAM生产,利用其稳定供应需要长期支持的产品[5] - 针对NVIDIA恢复向中国出口H20芯片,公司表示能迅速反应作为主要供应商[4]
芯片,要变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5 09:44
半导体行业技术演进 - 半导体行业过去依赖晶体管尺寸缩小提升性能,但该模式正失去动力,制造成本不降反升,功率传输成为瓶颈[2] - 行业转向3D集成技术,通过垂直堆叠逻辑、电源和内存组件突破平面限制,CMOS 2.0方案创建晶圆级多层专用层[2] - imec提出CMOS 2.0将芯片分成优化功能层并垂直堆叠,这代表从纳米片技术向三维功能集成的重大转变[3][5] CMOS 2.0技术架构 - 核心技术包含背面供电、细间距混合键合、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和双面工艺四大支柱[6][7][8][9] - 背面供电将电源轨移至晶圆背面,降低电压降30%并释放布线资源,但需解决20微米超薄晶圆处理难题[12][14] - 混合键合间距从40-50微米缩小至2微米以下,铜-铜互连实现高带宽,要求亚微米级对准精度[12][14] 设计与制造挑战 - 3D集成彻底改变设计规则,需重构SoC分区、布线和验证方法,EDA工具需支持跨层热梯度和机械应力建模[16][17] - 制造面临混合键合对准(100nm精度)、晶圆减薄(20μm)、工艺复杂性(500+蚀刻配方)和缺陷检测四重挑战[19][20][21] - 良率管理成经济性关键,多层堆叠使缺陷率呈指数累积,需建立"已知良好层级"测试体系[24][25] 替代技术方案比较 - 2.5D集成采用中介层芯片方案,优势在于灵活性和成熟度,但I/O密度比混合键合低100倍且延迟更高[27][29] - 单片CFET微缩保持现有流程,可提升密度30-40%,但无法解决互连瓶颈问题[28][29] - 高性能计算优先采用CMOS 2.0,中端市场可能延续2.5D或成熟节点,形成技术路线分化[25][29][33] 产业化推进路径 - 需突破亚微米键合可靠性(1μm间距)、EDA工具成熟度、超薄晶圆处理(翘曲<50nm)和生态协同四大里程碑[32][33] - 初期将应用于AI加速器/HPC等高端领域,随良率提升逐步向移动设备扩展,5年内或形成规模产能[33][34] - 行业需重构供应链合作模式,从晶体管微缩竞赛转向系统级三维集成创新[30][33][34]
ST十多年来首次亏损,创下单日最大跌幅,收购恩智浦MEMS业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5 09:44
意法半导体第二季度业绩 - 公司第二季度出现十多年来首次亏损,营业亏损1.33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5620万美元平均利润 [2] - 亏损主要由于1.9亿美元的重组和减值成本,若不计入这些费用,利润将达到5700万美元,符合市场预期 [2] - 股价单日下跌16.6%,创下最大单日跌幅 [2] - 第二季度营收从上一季度的25.2亿美元增至27.6亿美元,高于预期的27.1亿美元 [3] - 预计第三季度营收将达到31.7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的31亿美元 [3] 公司经营状况与挑战 - 公司严重依赖内部制造,约80%销售额来自自有工厂,在市场放缓时面临工厂利用率低和员工成本高的问题 [2] - 与竞争对手英飞凌和恩智浦相比,公司采用更多合同制造 [2] - 汽车、工业和消费芯片市场需求低迷,库存高企和地缘政治动荡导致销售下滑 [2] - 公司去年启动成本削减计划,预计到2027年节省数亿美元,包括在法国和意大利裁员5000人 [4] - 法国和意大利政府共持有公司27.5%股份,裁员计划引发两国政府争执 [4] MEMS传感器业务收购 - 公司计划以9.5亿美元现金收购恩智浦MEMS传感器业务,包括9亿美元预付款和5000万美元技术里程碑付款 [7] - 收购将增强公司在汽车、工业和消费应用领域的传感器市场地位 [6] - 被收购业务主要针对汽车安全传感器,包括安全气囊、车辆动力学和胎压监测系统等 [6] - 预计2024年该业务将创造约3亿美元收入,提升公司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 [7] - 交易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需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7] 行业前景与公司展望 - 公司CEO对今年剩余时间持乐观态度,预计第四季度预订量将环比增长 [3] - 分析师认为更强劲的销售趋势可能使公司实现全年收入增长,但美国贸易关税可能带来不确定性 [3] - 6月份公司已观察到市场需求增加的早期迹象 [3] - MEMS技术为安全、电气化、自动化和联网汽车提供先进功能,预计汽车MEMS惯性传感器市场增速将超过整体MEMS市场 [7]
英特尔陈立武:朝着正确方向迈进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5 09:44
公司业绩与组织调整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超出预期指引区间上限,反映业务稳健需求及团队高效执行力 [5] - 公司正在精简组织架构,计划缩减约15%员工总数,年底全球员工数降至约75,000人,第二季度已完成大部分人员调整并精简约50%管理级 [5] - 推行回归办公室政策,各办公点正进行调整以确保全面运营状态 [5] 战略转型方向 - 目标成为更快速、更敏捷、更有活力的公司,消除官僚流程,赋能工程师创新,同时削减支出为未来增长投资 [6] - 聚焦三个关键领域:打造财务纪律严明的代工业务、重振x86生态、优化AI战略 [7][10][11] 代工业务调整 - 不再推进德国和波兰规划项目,将哥斯达黎加封装测试业务整合至越南和马来西亚更大生产基地 [7] - 放缓俄亥俄州工厂建设进度,确保支出与需求匹配 [7] - 首要任务是推进Intel 18A制程大规模量产,Panther Lake处理器将采用该制程并于今年晚些时候推出 [8] - 与大型外部客户合作将Intel 14A打造为代工节点,投资基于客户确认承诺和订单 [9] x86生态重振计划 - 客户端领域聚焦Panther Lake巩固笔记本市场优势,持续研发Nova Lake强化高端台式机领域 [10] - 数据中心领域推动至强6性能核处理器大规模出货并夺回市场份额,重新引入同步多线程技术(SMT) [10] - 规划下一代产品家族采用简洁架构、更优成本结构及简化SKU组合,主要芯片设计需CEO审核批准 [10] AI战略优化 - 专注于打造统一芯片、系统和软件栈,转变传统以芯片和训练为中心的思维 [11] - 聚焦推理和Agentic AI等能实现突破的领域,采用逆向设计方式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11] 未来展望 - 第二季度是迈向正确方向的第一步,需以更强紧迫感、纪律性和专注力推动转型 [12] - 公司具备制胜要素,将在新时代构建全新英特尔 [12]
AI芯片的黄金时代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5 09:44
硬件技术进步与指数级增长 - 20世纪50至80年代的计算硬件进步呈现惊人发展轨迹,遵循摩尔定律的指数级增长规律 [3] - 通过国际象棋发明者"一粒米翻倍64次"的典故,形象展示指数增长初期平缓、后期爆发式突破的特性 [4] - 棋盘米粒翻倍最终达到18千万亿级别数量,形成对指数增长原理的概念性阐释 [5] 人工智能芯片性能突破 - Cerebras WSE-2芯片实现7.5 petaFLOPS算力,WSE-3版本性能跃升至125 petaFLOPS [6] - 华为Cloudmatrix虽未披露具体参数,但其硬件能力已被行业直觉认可为突破性水平 [7] - 芯片核心数量从单核、双核演进至当前Cerebras芯片的9万核规模,体现并行处理革命 [6] 硬件架构创新方向 - 量化技术成为关键突破点,4位乘法器效率较32位实现数量级提升 [14] - 减少数据传输轨迹可提升AI效率,小参数设计能缓解内存与网络互连瓶颈 [15] - xAI的Colossus项目提出百万GPU集群路线图,类比F1赛道设计理念优化硬件架构 [16]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特征 - 芯片生产涉及跨三大洲的稀土、化学品和制造环节,形成高度复杂的全球供应链 [16] - 单个芯片可能经历数十国跨境流转,台湾半导体占据全球制造主导地位 [16] - 行业当前处于硬件加速的"曲棍球棒曲线"爆发阶段,创新呈现非线性特征 [17]
颠覆通用CPU,全球最省电处理器,正式发布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5 09:44
产品发布与架构创新 - Efficient Computer正式发布首款产品E1处理器,宣称开创通用计算效率新时代,彻底颠覆传统冯·诺依曼架构依赖 [1][2] - E1基于Fabric空间数据流架构,消除指令提取、解码和寄存器文件移动开销,能效比传统低功耗CPU提升高达100倍 [4][9] - 架构采用静态调度数据流模型,无程序计数器或全局调度器,通过计算块(tile)网格执行运算,编译器将C++/Rust代码转换为数据流图 [11][13][14] 技术细节与性能指标 - E1支持32位浮点运算,集成4MB MRAM、3MB SRAM和128KB缓存,提供QSPI/UART/SPI/I2C等接口 [15][16] - 工作模式分低压(25MHz/6 GOPS)和高压(100MHz/24 GOPS),支持动态功耗管理,活动RISC-V核心可独立断电 [18][19] - 能效达1 TOPS/W(8位整数运算),公司称其比ARM Cortex M33/M85/A5内核高10-100倍,核心指标为"每焦耳操作次数" [9][27] 软件生态与开发工具 - 发布编译器工具链effcc,基于LLVM/MLIR,兼容标准C/C++/Rust代码,支持Make/CMake/VS Code等现有开发环境 [22][23] - 编译器通过AI驱动的模块化优化框架(MOF)静态调度数据流,提供交互式Web Playground模拟执行 [23][24] - 宣称支持PyTorch/TensorFlow/JAX等机器学习框架,但未明确手动干预程度 [23] 市场定位与行业挑战 - 目标市场为嵌入式/边缘AI场景,如航空航天、工业传感、可穿戴设备,强调长电池寿命与低维护需求 [26][30] - 面临嵌入式市场对可靠性/供应链的严苛要求,需验证编译器成熟度与硬件稳定性 [31] - 学术专家认可其能效创新,但指出需解决经济效益问题并挖掘差异化功能以应对低价微控制器竞争 [27] 未来规划与行业影响 - 路线图包括第二代E2及高端Photon P1,计划扩展至边缘计算和低端数据中心 [26][30] - 若成功,可能成为首款非传统演化的通用CPU,但需独立验证实际工作负载表现 [29][31]
特斯拉下一代智驾芯片,太猛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5 09:44
特斯拉AI芯片与自动驾驶硬件发展 - 特斯拉正在开发下一代AI5 FSD计算机,搭载内部开发的AI芯片,采用3nm工艺,预计2026年底量产,比原计划推迟一年[3] - AI5计算机性能预计在2000-2500 TOPS范围,比当前HW4快5倍,可能突破美国政府AI芯片出口限制[3][6] - 公司已开始规划AI6硬件,采用可扩展设计,可用于Optimus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并与Dojo超级计算机芯片融合[5][15] 硬件性能与升级路径 - 当前HW4/AI4芯片性能已达极限,需要提升5-10倍才能实现无监督完全自动驾驶[4] - HW3车主升级路径暂时搁置,因HW4功率和冷却要求更高,可能需更换摄像头和重新布线[11][12] - HW4已具备无人驾驶能力,但AI5将消耗2-3倍能量,需全新电气和冷却系统,预计2026年底量产[14][26] 自动驾驶功能进展 - 特斯拉Robotaxi试点平台计划于6月21日当周发布,使用12台配备AI4硬件的Model Y[7] - FSD参数数量将增加10倍,但受限于HW4内存带宽,北美FSD采用率自V12以来达25%[23] - 公司计划年底在湾区和奥斯汀实现自主交付,已向客户交付可在高速公路行驶30分钟的Model Y[20] 供应链与生产计划 - 特斯拉与台积电合作生产3nm N3P芯片,可能成为该工艺最大客户之一,三星作为替代代工厂[7] - AI5/HW5将配备改进的FSD摄像头,包括三星"全天候"摄像头,可在1分钟内融化冰雪[7][8] - Dojo 2超级计算机计划2026年投入运营,规模达10万台H100等量设备[31] 全球市场拓展 - 特斯拉准备在中国更广泛推出FSD Supervised(HW3),等待监管批准[18] - 欧洲FSD审批进展中,荷兰为主要监管机构,预计本季度末或年底前获批[19] - 公司已将Giga Texas Cortex训练计算能力扩展至67,000个H100等效计算能力[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