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搜索文档
五万亿英伟达,意味着什么?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3 08:39
公司市值与市场地位 - 英伟达成为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比排名第二的苹果公司高约1万亿美元 [2][8] - 公司市值超过了标普500指数11个板块中的6个板块,并超过了荷兰、西班牙、阿联酋和意大利五个国家股市的总市值 [2][8] - 其股票占标普500指数的权重高达8.5%,超过了该指数中市值最低的240家公司权重的总和 [6] 财务表现与增长预期 - 英伟达下一财年营收预计将达到2850亿美元,而2020财年的营收仅为110亿美元 [3] - 本财年营收预计将增长近60%,尽管较前两年的126%和114%有所放缓,但仍远超其他巨型公司 [14] - 微软、亚马逊和Meta等四家公司未来12个月的资本支出总额预计将增长34%至约4400亿美元,是公司营收预期的主要驱动力 [3] 市场影响力与分析师观点 - 约91%的华尔街分析师给予公司“买入”评级,汇丰银行分析师给出目标价意味着市值将接近8万亿美元 [11] - 七大科技股在标普500指数中的总权重超过36%,其中英伟达权重最高 [6] - 有一位分析师维持“卖出”评级,目标价为100美元,在此期间公司股价已上涨超过一倍 [11] 公司领导层与股权 - 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的净资产达到1760亿美元,今年增长超过600亿美元,其个人及家族信托持有公司约3.5%的股份 [17]
CPO,最新进展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3 08:39
共封装光器件(CPO)的驱动因素与优势 - 对更高互连带宽的永无止境的需求是塑造数据中心发展的关键趋势,驱动力来自互联网流量的持续增长和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的快速扩展 [2] - 带宽提升通常伴随功耗增加,预计到2027年,一个英伟达机架的功耗将高达600千瓦,因此业界正寻求以皮焦耳/比特为单位的更高数据传输能效 [2] - 共封装光器件(CPO)正迅速发展,成为网络交换机中传统可插拔光模块的替代方案,通过将电子芯片和硅光子芯片集成在同一封装中,将光纤尽可能靠近ASIC或FPGA,从而显著降低功耗 [2] - 与可插拔模块相比,CPO技术可以节省30%的功耗,降低40%的每比特光器件成本,并实现1 Tbps/mm的带宽密度 [6] - CPO的优势还包括移除高功耗DSP、实现更高带宽和更低延迟、提高前面板连接密度以及改善散热 [6] CPO技术原理与挑战 - 理想的数据中心内部互连应尽可能用光纤替代铜线,并将光纤直接连接到网络交换机核心的硅芯片,以避免铜缆混合互连造成的信号损耗和信号完整性负面影响 [4] - 传统可插拔光模块使用铜线连接前面板和ASIC/FPGA,需要耗电量巨大的基于DSP的重定时器和纠错电路 [4] - 实现CPO面临复杂封装技术、连接器以及板级或机架级空间限制和散热要求的挑战 [4] - CPO发展得益于器件小型化和2.5D-3D封装技术的进步 [6] - 可插拔模块在可维护性方面可能仍有优势,但许多CPO解决方案通过采用可插拔激光源来解决可维护性问题 [6] 主要厂商进展与产品 - 博通的产品系列包括25.6 Tbps的Humboldt CPO交换机器件和51.2 Tbps的CPO以太网交换机Bailly,后者于2024年3月推出,据称可使光互连功耗降低70%,硅面积效率提高8倍 [8] - 思科在2023年OFC上展示了其CPO路由器相比传统路由器的实际功耗降低 [9] - 台积电发布名为COUPE的硅光子解决方案,计划于2026年将其集成到CoWoS封装技术基板上,目标实现功耗降低2倍、延迟降低10倍 [10] - 英伟达在2025年GTC大会上宣布将在其网络交换机中采用CPO技术,并创新性地使用微环调制器,声称其CPO方案可提供3.5倍更高能效、10倍网络弹性以及1.3倍更快部署速度 [12] - 英伟达将使用CPO技术构建其全新的Quantum-X和Spectrum-X硅光子网络交换机,预计分别于2025年晚些时候和2026年上市 [12] 市场预测与测试进展 - 根据Yole Group数据,CPO市场在2022年收入约为3800万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26亿美元,2022年至203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6% [14] - LightCounting预测CPO的研发活动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预计2027年将实现大规模部署 [16] - 截至2025年7月7日,博通CPO技术已累计完成超过86,000小时的HTOL压力测试,相当于800G CPO端口550万小时的运行时间,测试显示CPO在"FEC tails"方面性能极其稳定 [18] - 博通CPO在35°C温度下每个端口的功耗稳定在5.5W [19] 技术演进与生态系统 - Coherent公司指出CPO和可插拔收发器针对两个需求不同的市场,高性能插座可以弥合需求差距 [22] - 博通和英伟达目前的CPO设计采用不可插拔(焊接式)CPO引擎以降低损耗,但可插拔CPO(会带来额外1 dB损耗)可能使市场更加开放竞争,Meta和微软等主要客户倡导建立此类生态系统 [25] - Lumentum展示了用于CPO的外部激光源中的高功率CW激光器的性能数据 [26] - Alfalume公司分享了量子点激光器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在高温下表现出更优异的性能 [29] - Senko公司讨论了光纤与CPO的连接解决方案,包括可拆卸的光纤芯片连接器 [31] - Poet Technologies和Scintil Photonics等公司介绍了各自在晶圆级集成和封装方面的独特方法 [35] - Avicena公司的二维微型LED阵列解决方案据称可实现5pJ/bit的能效 [36] - Nubis Communications开发了基于高速硅光子技术的二维阵列互连产品,无需齿轮箱 [39] - Celestial AI和LightMatter等初创公司致力于开发更先进的第四代CPO技术,将光互连置于ASIC下方 [41] 博通Tomahawk Ultra交换机 - 博通Tomahawk Ultra交换机是一款专为横向扩展网络设计的新产品,采用与Tomahawk 5 100%引脚兼容的设计,是一款51.2Tbps的交换机 [45] - 该交换机采用单片式设计,共享与TH5相同的512x100Gbps Peregrine SerDes,采用5nm工艺,能够驱动长达4米的DAC或铜质背板 [45] - 为实现250ns的低延迟,博通使用了比TH5更多、更快的包处理流水线,并重新设计了流量管理器和缓冲存储器架构,牺牲了数据包缓冲区大小为网络内集合引擎腾出空间 [46] - TH-U提供最大256个200GbE端口,允许其在单跳中连接多达256个XPU [47] - TH-U支持"扩展以太网"规范所需的功能,如链路层重试和基于信用的流量控制,以实现硬件级可靠性,并支持AI转发报头 [46]
当算力遇上智造,“AI驱动•智链未来”创新论坛圆满落幕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3 08:39
论坛背景与核心主题 - 论坛于2025年10月28日举办,主题为“AI驱动·智链未来:2025电子电路与半导体产业创新论坛”,汇聚了电子电路、半导体、材料、装备及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企业高管、技术专家与学术代表 [1] - AI大模型的快速迭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半导体产业结构性变革,论坛聚焦“AI驱动产业创新”的核心主题,围绕存储技术突围、材料创新破局、AI+PCB智造、EDA赋能封装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1] - 技术与产业的边界正被不断打破,协同创新成为产业突围的必然方向 [1] AI驱动的智能制造 - 制造业被视为AI落地的主战场和主引擎,“复合智能”成为AI与制造业融合的核心趋势,未来将有更多企业采用融合生成式、处方式、预测式和智能体技术的复合AI [5] - 赛美特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自动化国产CIM解决方案已获得多家12吋晶圆厂量产验证,其AI自主制造生态平台通过AI YMS、AI FDC、AI RPA等系统解决方案的集成,实现实时进程跟踪、多元检测、缺陷异常检测功能 [5] - 推进智能制造需从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做起,设定明确目标、选择优质合作商、共同参与有效场景探讨至关重要 [5] AI原生架构下的智能存储 - 随着智能终端升级与AI应用普及,用户对存储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传统存储方案面临容量不足、隐私泄露、传输限速等痛点 [8] - 深圳市领德创科技有限公司推出NAS U盘智能存储解决方案,即插即用,内含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插入电脑后一键部署即可将设备转换为可远程管理的NAS,结合PC存算能力与AI本地模型,实现超低硬件成本、一键部署、数据安全三大核心优势 [8] - 自研存储管理软件支持多终端适配与软硬件扩展,搭载的AI智能体整合了搜索、文档分析、离线聊天等功能,配合AI文件管理、AI相册等特色服务 [8] AI驱动的研发设计与协同 - 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普遍面临周期管控难、质量追溯难、供应链协同不足、数字化投入产出比不明显等问题 [11] - 深圳市造物数字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平台 + 工具 + 数据”的共享研发平台,为中小企业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工作界面,拉通从方案设计、PCB Layout到生产制造的全链路数字化流程 [11] - 其专业级PCB可制造性分析增强插件能使设计效率提升40%以上、良品率提升80%以上 [11] 毫米波无线隔离技术 - 毫米波是波长在1mm到10mm之间的高频宽频信号,具有频段资源丰富、干扰源少、传输安全高效、网络延迟低等独特物理特性,在近距离高速通信领域具备显著优势 [14] - 德氪微电子有限公司深耕毫米波无线连接技术研发,已在全球范围内取得122项授权专利,并发布了全球首颗速率高达5Gbps的USB3.0/5G以太网毫米波无线隔离芯片 [14] - 该芯片最高传输速率可达6.25Gbps,隔离耐压等级超2万伏,最低传输延时仅20皮秒,CMTI大于等于200kV/μs,全球目标行业对相关隔离芯片的年需求已超30亿颗,市场规模超400亿元 [14][15] 先进封装与EDA技术 - 在AI大模型算力爆发的背景下,半导体产业的“算力墙”正逐渐转向“内存-互连墙”,先进封装技术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Chiplet作为多芯片集成的核心方案,市场需求正快速增长 [17] - 硅芯科技推出了自主可控的2.5D/3D堆叠芯片设计EDA全流程平台,以STCO(系统-工艺-协同-优化)为核心导向,涵盖架构探索、物理实现、多物理耦合、工艺协同四大关键环节 [17] - 该平台可支持多工艺文件检查、多目标协同设计、跨芯粒可测性设计等功能,已成功应用于同构Logic、Logic+HBM、超异构计算芯片等多个场景 [18] PCB企业出海法律风险 - 在关税战背景下,PCB企业出海面临关税政策变化、原产地规则应用、市场准入受限、供应链中断等合规挑战 [20] - 风险涉及多个维度,包括需重点关注欧盟RoHS指令、REACH法规、美国加州65提案等环保与安全生产合规,以及知识产权合规、出海建厂运营中的劳动用工、税务、海关与进出口等领域的合规要求 [21] - 应对策略包括优化供应链管理、拓展多元化市场、建立严格的采购体系、强化内部流程标准化等 [21] 产业协同与发展前景 - 算力基础设施升级、制造模式转型以及新材料、新架构的突破,正推动电子与半导体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协同发展周期 [22] - 中国制造体系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展现出务实路径与创新力量,体现在智能化CIM系统、存储生态创新、EDA设计流程完善等多个方面 [22] - 论坛搭建了跨领域交流与协作的平台,展现出中国电子电路与半导体产业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生态共建上的集体进步 [23]
又一个芯片骗局?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2 10:08
Substrate公司可疑之处 - 公司声称能以远低于行业成本的方式制造高质量计算机芯片,但多个迹象表明公司可能是虚假的 [2] - 创始人James Proud有欺诈前科,曾通过Kickstarter为一个功能不符的闹钟筹集250万美元,并涉及1050万美元和4000万美元的后续融资,但产品最终未达预期且公司倒闭 [13][14][16] - 联合创始人是创始人的兄弟,两人均无半导体行业背景、专业工作经验或大学教育经历 [13] - 公司招聘信息由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合理,例如招聘机电工程师来设计外壳,表明公司缺乏吸引专业人才的能力 [17][18] - 公司不愿为其技术主张提供具体证据,仅表示使用X射线,且提出的时间线在半导体行业看来不切实际 [5][21] - 研究设施规模比实际所需至少小两个数量级,而光刻研究通常需要大型超高质量洁净室 [12] 芯片制造行业背景 - 芯片制造流程复杂,需要晶圆代工厂在晶圆厂生产,涉及在晶圆上制造大量晶体管和导线,最后分离封装 [2] - 图案制作主要有两种方法:直接写入法(如电子束光刻)和扫描技术(使用图案化掩模,如ASML的EUV扫描设备) [3][4] - 直接写入法速度慢,难以保证一致性,不适合大规模生产;ASML的扫描技术虽需多年研发和数十亿美元投入,但产能高 [4][6] - 特征尺寸越小,直接写入所需时间越长,而扫描设计无此问题,因此直接写入技术用于大批量生产值得怀疑 [5][7] Substrate技术主张的分析 - 公司声称产品性能远超ASML,但融资不足1亿美元,而ASML已投入数十年研发和每年数十亿美元 [7] - 提供的测试图案图片显示线条间距大、粗细不均,与电子束光刻的特征相符,而ASML的图案间距紧密、均匀 [9][11] - 图片迹象表明可能使用无掩模光刻技术,这与许多大学生的项目类似,并非突破性技术 [9][11] - 公司声称能将晶圆成本从10万美元降低到1万美元,但未提供证据,仅依靠投资者和政治人士背书 [21] 投资者与市场可行性 - 公司融资来自Founders Fund、General Catalyst等,但投资者多与半导体行业无密切关联,表明瞄准经验不足的投资者 [23][24] - 若技术真实,台积电或英特尔等拥有丰富经验、现有设施和知识的公司可快速复制,Substrate缺乏护城河 [22][23] - ASML的护城河需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美元追赶,而Substrate声称用不到1亿美元实现,但易被蚕食 [23]
芯片巨头,集体改命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2 10:08
文章核心观点 - AI浪潮推动算力需求激增,行业竞争格局从GPU主导的通用计算转向ASIC与Arm架构主导的专用计算,各大半导体公司正通过差异化战略争夺市场 [2][25][26] 行业格局与趋势 - AI芯片行业形成“一超多强”格局,英伟达凭借GPU在AI训练领域占据超过90%市场份额,市值突破4.5万亿美元 [2] - 行业价值重心从卖产品转向卖能力,包括算力、IP、设计服务等,定制化ASIC与Arm架构成为去中心化竞争的关键载体 [25][26] - AI基础设施未来将更倾向于专用芯片,争夺云巨头订单成为决定下一个十年行业领导地位的关键 [26] 英特尔战略转向 - 公司成立中央工程集团,整合工程人才,由前Cadence高管斯里尼·艾扬格领导,旨在拓展ASIC和设计服务新业务 [3] - 战略目标是从纯芯片制造商转型为提供“设计+制造+封装”的一站式服务商,利用其IDM模式的完整产业链优势 [4] - 与英伟达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多代定制产品,但合作也带来复杂竞合关系,例如数据中心芯片将按英伟达规格定制,未来消费级SoC可能集成英伟达GPU而非自家Arc产品 [5] - 面临制造挑战,英伟达CEO对台积电能力大加赞赏,暗示短期内不太可能大规模转向英特尔代工 [6] 高通市场进军 - 公司大举进军数据中心AI推理市场,宣布将发布AI200和AI250加速器芯片,消息使股价飙升11% [8] - AI200计划于2026年上市,配备768GB LPDDR内存,采用直接液冷,每机架功率高达160kW;AI250计划于2027年上市,增加近内存计算架构,内存带宽提升10倍以上 [10] - 采用差异化策略,专注于AI模型推理而非训练,避开英伟达优势领域,并提供灵活的商业模式,可单独出售芯片或提供整套系统 [10][11] - 技术基础源于移动端Hexagon NPU的积累,并构建端到端软件平台支持主流AI工具集,以实现无缝部署 [9][12] 联发科业务拓展 - 从手机芯片厂商向云端ASIC设计服务扩展,核心竞争力在于其SerDes技术,已推出专为数据中心的224G Serdes并完成硅验证 [14] - 与英伟达合作设计GB10 Grace Blackwell超级芯片,为DGX Spark个人AI超级计算机提供动力,提供1 PFLOP的AI性能 [15] - 成功获得云服务提供商订单,包括谷歌的TPU芯片和可能获得Meta代号“Arke”的2nm ASIC大额订单,后者专注于推理功能,计划于2027年上半年量产 [16][17][18] AMD架构探索 - 公司正在开发一款代号为“Sound Wave”的基于Arm架构的APU,采用小巧封装,瞄准移动和低功耗AI应用 [21] - 此次探索被视为在自身GPU短期难以直接对抗英伟达的情况下,寻求在PC与边缘AI场景建立差异化优势的合理选择 [24][25] - 公司曾有开发Arm架构服务器的历史,但项目曾被取消,当前因技术趋势变化和财力增强,重新押注Arm架构 [22][23][24]
ICCAD-Expo 2025会议详细议程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2 10:08
根据提供的会议议程,以下是关于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技术布局的关键要点总结。 行业技术趋势 - 人工智能和AIoT是核心驱动力,多个议题聚焦AI芯片设计、端侧AIGC赋能及AI算力提升 [2][3][4][6][8][9][10][11][12][22][24][25][26][27][28][30][31][32][33][34][35][36][37][38][39][41][42] - 先进封装与Chiplet技术被视为突破算力瓶颈的关键路径,涉及2.5D/3D集成、异构集成和芯粒生态构建 [2][4][26][27][28][29][30][31][32][33][34][35][36][37][41][42] - RISC-V架构在端侧AI、人工智能处理器和应用处理器领域的创新应用成为重要方向 [6][10][11][12][22][24] - 汽车电子芯片是重点发展领域,涵盖车规芯片设计服务、功能安全认证和供应链生态构建 [8][11][12][17][24][31][34] - EDA工具与AI深度融合,强调AI驱动设计自动化、智能验证和设计流程效率革新 [2][3][8][34][35][36][37][38][41][42] 公司技术布局与产品发布 - 芯原股份推出AI ASIC平台赋能端侧AIGC,并展示一站式车规定制芯片设计平台 [2][11] - 安谋科技(Arm China)探讨AI Arm China与产业同行,并发布新一代“周易”NPU IP [1][11] - 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玄铁RISC-V端侧AI引擎,并由首席科学家分享待定议题 [3][11] - 台积电分享半导体发展趋势及先进工艺前沿发展 [2][39] - 西门子EDA提出用AI重构世界和软件定义未来,并展示数字孪生技术加速软件定义汽车实现 [2][34] - 新思科技分享异构集成3DHI芯片分析技术及硬件加速验证解决方案 [26][41] - 华大九天展示EDA统一大平台及从覆盖到引领的产品方案 [2][34] - 概伦电子强调从DTCO到STCO的协同优化,并推出DTCO驱动的EDA/IP解决方案 [2][35] - 合见工业软件推出智算互联IP和验证平台、高速接口IP以及先进封装协同设计解决方案 [3][6][31] - 锐成芯微定位为卓越物理IP伙伴,赋能AIoT3.0新时代,并展示多样化IP构筑AIoT高效连接 [1][24] - 联华电子探讨打造韧性半导体价值链 [1] - 日月光半导体提出以创新封装解锁端侧智能效能 [27] - 华润微电子探讨构筑汽车芯片产业“铁三角”及深耕特色工艺引领智能传感 [17][39] - 紫光国芯展示三维堆叠DRAM技术和DRAM在端侧AI时代的机遇 [12][25] 关键技术领域突破 - 物理IP与接口IP:多家公司展示高速接口IP、互连IP在AI SoC中的重要性以及蓝牙/Wi-Fi射频IP [1][6][11][12][24][35] - 存储技术:聚焦三维堆叠DRAM、3D DRAM、ReRAM、RRAM、嵌入式NVM等新兴存储技术 [12][14][22][25][33][39] - 电源管理:Tower Semiconductor展示面向智能计算的电源管理集成平台 [4] - 光电技术:Megachips展示光通讯技术,Tower Semiconductor分享硅光技术领航下一代高速互联 [20][39] - 测试与可靠性:针对先进封装和AI芯片的测试挑战、失效分析及可靠性认证方案成为重点 [26][28][29][30][31][38] - 安全技术:后量子密码学PQC IP、硬件安全模块HSM IP等芯片安全解决方案受到关注 [8][9][10]
封装基板,飙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2 10:08
全球MEMS封装基板市场增长前景 - 全球MEMS封装基板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24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32.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1% [2] - 市场增长主要受医疗设备行业扩张、5G部署加速以及物联网解决方案广泛采用所推动 [2] - 增长突显了在基板材料和先进封装技术方面的关键创新机遇,创新将主要集中在汽车、医疗和工业应用领域 [2] 玻璃基板细分市场 - 玻璃基板是MEMS封装基板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2] - 玻璃基板具有独特的电气绝缘性、光学透明性、化学耐受性和热稳定性组合,非常适合用于高性能MEMS设计 [2] - 玻璃加工技术(例如激光钻孔和阳极键合)的进步正在降低成本并提高可扩展性 [3] - 在芯片实验室诊断、光MEMS和环境监测传感器领域,对透明、惰性材料的需求推动了玻璃基板的增长 [3] 亚太地区市场地位 - 亚太地区预计将在2030年前继续保持其在MEMS封装基板市场的主导地位 [4] - 该地区是三星、索尼、华为、小米和松下等主要企业的所在地,在消费电子和物联网设备制造领域保持领先 [5] - 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AR/VR系统和智能家居技术的快速普及创造了对紧凑高效MEMS组件的持续需求 [5] - 该地区在5G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领先地位也推动了增长,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可能在MEMS封装技术创新和生产方面持续发挥推动作用 [5] 市场主要参与者 - 市场主要公司包括CoorsTek Inc、CeramTec GmbH、京瓷株式会社、AGC株式会社、PLANOPTIK AG、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WaferPro、肖特集团、Okmetic、宏瑞兴(湖北)电子有限公司等 [8]
AI 芯片,要上天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2 10:08
这些数据中心支撑着几乎所有的线上活动——从视频串流到AI工具。如果能将它们迁移至太空,不仅 有望减少污染、节省资源,还能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快的计算速度。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一款强大到足以驱动当今人工智能的计算芯片,即将离开地球。用于训练先进AI模型的 NVIDIA H100 GPU,很快将搭载在一颗名为 Starcloud 的卫星上进入太空。 总部位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Redmond)的初创公司 Starcloud,正尝试验证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 把地球上的数据中心搬进太空。 来 源: 内容来自 foxnews 。 对于一个正努力寻找更环保技术的世界来说,这个目标意义非凡。 Starcloud的目标是建立首个轨道级数据中心,通过在太空中运算,降低碳排放并提升计算效率。 为什么"太空数据中心"意义重大 每当你发送一条消息、在云端存储文件或使用AI工具时,地球上的大型计算机都会承担这些任务。 这些数据中心消耗海量的电力与冷却用水,并释放热量、噪音与温室气体,对周边社区造成影响。 NVIDIA GPU如何在轨道上工作 Starcloud-1卫星 的体积大约相当于一台小冰箱,机载的H100 ...
3D芯片,太热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2 10:08
多芯片组件中的应力挑战 - 管理多芯片组件中的热应力和机械应力需要详细了解器件的使用方式、封装方式以及应力在预期寿命内可能导致的问题,包括工作负载相关的热梯度、机械和电应力,这些因素会因电迁移和介电击穿等老化效应而加剧 [2] - 最先进GPU运行功率约为500瓦,但人工智能应用中晶体管利用率提高可能使功率攀升至1000瓦/平方厘米,导致散热困难并引发机械变形,如翘曲、开裂和分层 [2] - 热建模和管理过去是分开的任务,但在多芯片组件中需要一起解决 [2] 应力来源与相互依存性 - 多芯片系统中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相互依存,制造过程中的热循环会拉伸材料使整个系统产生应力,这种应力必须控制在极限范围内 [4] - 制造过程可用模型模拟,温度作为系统参数,从而构建动态应力模型以观察从步骤1到步骤100的系统应力行为演变 [4] - 代工厂开始关注应力数据并将其提供给EDA工具提供商,以PDK形式向设计团队提供 [4][5] 先进封装对散热的影响 - 3D堆叠技术使散热路径更加复杂,热量通过凸点互连传递,而这些互连并非专为散热设计,导致导热系数更高且变化幅度更大 [6] - 多芯片堆叠中不同层级可能出现新的热源,热量会级联扩散并相互影响,需要进行电热仿真同时考虑电路的电性能和热性能 [7] - 简单的经验法则和基础数学计算不再适用于模拟芯片的热应力,需要从代工厂获取更多数据,如多种IC和封装技术的热堆叠结构和材料特性 [6][7] 热应力的系统性影响 - 热应力是系统性问题,从单个芯片扩散到其他芯片、封装、PCB和系统外壳,在3D集成电路中解决难度更大 [8] - 由于3D-IC技术单芯片功耗巨大,所有芯片设计公司必须在早期设计阶段进行热分析,以找到更有利于散热的系统架构 [8] - 热效应影响芯片键合,在3D集成电路中还存在热应力,需要进行热分析因为热应力可能对时序和功耗产生影响 [8] 3D-IC设计中的机械应力 - 3D芯片堆叠结构更容易产生机械应力,因为堆叠芯片之间存在不同的悬垂和下垂,连接芯片的硅通孔位置可能高达数千个,芯片厚度也有显著变化 [9] - 跨芯片边界的数据传输需避免引入瓶颈限制性能,又不能引入过多占用面积的硅通孔,需要感知多芯片的互连架构或片上网络IP设计工具进行权衡 [9] 应力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 器件投入使用后不同芯片升温速率不同,对热量的响应也因材料和负载而异 [11] - 所有形式的应力都会影响器件性能,芯片堆叠中不同温度芯片因膨胀系数不同承受的应力也不同,这种应力加上温度影响会影响器件和芯片性能 [12] - 应力是影响器件性能的另一个因素,需要进行建模和仿真,但该领域仍处于研究阶段 [12] 应力缓解与工具发展 - EDA工具供应商正在添加考虑热效应和应力的布局、提取和多芯片签核流程,但严重依赖于精确的代工厂数据 [13] - 微流体冷却等新颖方法将去离子水泵入通孔结构内部的微型喷嘴和管道中,在发热源处主动排出热量,但给建模工作增加了流体流动等因素 [13] - 人工智能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新工具可自动生成应力感知测试平台、将RTL意图与物理效应关联,并提出可最小化芯片间应力的分区策略 [13] 设计流程的变革 - 芯片设计核心人员必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甚至在布局规划的早期阶段就考虑散热问题,需要早期掌握可靠热数据以避免无法挽回的糟糕情况 [14] - 热分析成为设计流程的一部分而非最后时刻的检查,需要从代工厂获取更多数据,工具已经很成熟且运行良好 [14] - 芯片组情况更加复杂,相同芯片组封装到3D封装中表现可能不同,必须注意并采取保护措施确保它们处于需要的位置 [15]
微软CEO:不想再买英伟达芯片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2 10:08
行业核心挑战:从算力瓶颈到电力瓶颈 - 微软首席执行官指出,当前AI产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并非算力过剩,而是电力基础设施不足,导致大量AI芯片无法投入使用 [2] - 业界当前遭遇的是“电力过载”问题,其根源在于新一代AI芯片的功耗需求急剧攀升,从Ampere架构到下一代“Kyber”机架设计,整机架的功耗预计将增加多达100倍 [2] - 随着AI芯片架构性能的推进,行业已触及能源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瓶颈,但全球在扩展电力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 [3] 微软公司的具体困境 - 微软公司目前没有足够的空间或能源来引入更多的计算能力 [2] - 公司面临的实际问题是缺乏可以插入芯片的机架环境,导致芯片只能存放在库存中而无法接入系统,问题核心在于芯片供应充足但基础设施受限 [2] 对英伟达及AI产业的影响 - 微软首席执行官对英伟达首席执行官关于“未来两三年不会出现算力过剩”的说法持不同看法,认为电力约束已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算力过剩 [2] - 短期内AI芯片的市场需求难以预测,将取决于供应链进展与整体能源条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