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搜索文档
英伟达有望达到8.5万亿美金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4 09:00
据至少一位分析师称,英伟达公司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史上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 司,其估值还有数万亿美元增长空间。 Loop Capital Markets周一将英伟达的目标股价从250美元上调至350美元,创下华尔街新高。这一新 目标价较英伟达上一交易日收盘价202.49美元上涨超过70%,意味着其市值将超过8.5万亿美元。分 析师的平均目标价为231美元。 盘前交易中,英伟达股价上涨2%。今年以来,该股累计涨幅超过50%,跑赢费城证券交易所半导体 指数45%的涨幅。 来 源: 内容 编译自彭博社等 。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全球首家五万亿芯片公司 上周,英伟达成为首家市值突破 5 万亿美元大关的公司。这一非凡的里程碑反映了该公司令人瞩目的 崛起,该公司已从一家专注于视频游戏处理器的利基开发商发展成为人工智能热潮中不可或缺的参与 者。 Loop 分析师 Ananda Baruah 写道:"我们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普及的下一个'黄金浪潮',而英伟达正 处于另一个需求强于预期的重要阶段的前端。" 英伟达即将开始大规模生产Blackwell图形处理器芯片,"这将使其未来12-15个 ...
复购+投产!上海匠岭科技打响国产高端量测突围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4 09:00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量检测设备是确保芯片良率与性能的核心支撑,应用贯穿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关键环节 [1] - 新进逻辑制程突破、3D NAND与3D封装扩产、AI芯片堆叠封装等复杂结构推动量检测设备需求爆发式增长 [1] - 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出货额达到1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 [1] 公司技术布局与产品矩阵 - 产品矩阵涵盖TFT系列薄膜量测、OM系列关键尺寸量测、HIMA系列微凸块3D量测、VISUS系列表面缺陷检测、ANDES系列有图形缺陷检测、ALPS系列无图形缺陷检测、ROCKY系列新型量测设备等 [5] - TFT系列关键薄膜量测机台采用高精度光学系统和光谱分析算法,解决了新进工艺中金属互连层和栅极氧化层量测的国际性难题 [5][6] - OM系列光学关键尺寸量测机台采用多系统光谱通道和RCWA物理引擎,解决了新进工艺中多变量三维结构量测的国产化痛点 [6] - HIMA15机型满足直径20μm以上Bump 3D量测的量产需求,HIMA10新机型将覆盖直径20μm以下Bump的量测,应用领域包含2.5D/3D异构封装 [6] - ANDES系列有图形缺陷检测机台在化合物半导体领域通过龙头客户认证并获得订单,实现量产级检测的国产化突破 [7] 里程碑进展与产能提升 - 成功向上海某龙头晶圆厂客户交付复购的TFT70 SuperHiK®高端薄膜量测设备,并获得复购和量产线批量交付 [9][11] - 同步发布AiMET人工智能量测系统,采用物理化自监督自适应规模神经网络架构,单片晶圆分析速度提升20倍以上 [9][12] - AiMET系统可实现一键生成最优化量测方案,数倍提升工程效率,并显著提高复杂膜厚量测的精准度 [12] - 浙江桐乡二期生产基地正式建成投产,总面积5000平方米,包含3000平方米高等级无尘生产线,年设备出货能力突破200台 [13]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公司产品已进入多家国内外重要客户产线,实现了从"试用验证"到"批量应用"的关键跨越 [6][11] - 在先进封装、化合物半导体等高增长赛道提前卡位,形成了多点开花、风险分散的业务格局 [6][7] - 通过AI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差异化竞争路径,AI有望成为本土设备厂商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变量 [12][15] - 本土设备厂商正在突破技术天花板,在新进工艺等高端领域实现从"能用"迈向"好用"的跨越 [15]
DDR 4,涨疯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4 09:00
DDR4内存价格暴涨现象 - DDR4内存价格在过去几个月持续上涨后,近期出现惊人暴涨,短短一周内价格几乎翻了一番[2] - 2GB DDR4-3200内存条的平均现货价格达到25美元,而一周前价格为13美元[2] - 组成一根16GB内存条所需的八个内存模块现货成本高达200美元,这还不包括PCB板、散热器等附加费用[2] 不同渠道的价格差异 - 美光旗下消费品牌Crucial的32GB DDR4-3200标准套装售价为139美元,远低于累计现货价格[2] - 同样的双通道套装在英国商店售价为179英镑,显示价格因购买地点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2] - 不生产DRAM芯片的内存厂商通过批量采购获得折扣来降低成本[2] DDR4与DDR5价格对比 - DDR4现货价格目前比DDR5价格高出87%,价差达到荒谬水平[3] - 消费者仍可在亚马逊以不到48美元购买Oloy DDR4-3200 16GB内存套装,但该产品缺乏RGB LED灯且时序较慢[3] 市场供需与投机行为 - 人工智能对内存需求增长和主要厂商减产共同推动DDR4价格上涨[2] - 廉价DDR4内存套装可能突然断货,因为现货价格持续飙升可能引发投机性购买[3] - DDR4-3200内存套装可能成为新的炒作对象,类似"炒股"现象在市场中出现[3]
AMD因混合键合技术被起诉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4 09:00
诉讼事件概述 - Adeia公司向美国德克萨斯州西区地方法院提起两起专利侵权诉讼,指控AMD芯片侵犯其专利 [2] - 诉讼涉及十项专利,其中七项涵盖混合键合技术,三项与先进逻辑和存储器制造工艺节点相关 [2] - 诉讼于11月3日宣布,是在双方多年授权谈判失败后提起的,AMD尚未对此置评 [2] 涉诉技术与产品 - 被指控侵权的混合键合技术是AMD 3D V-Cache设计的核心,该技术赋予Ryzen X3D处理器卓越的游戏性能和服务器级缓存密度 [2] - 该技术摒弃传统焊球连接,将铜和介电层直接熔合在芯片之间,形成微米级间距的连接,使每个Zen计算芯片能堆叠64MB的SRAM [2] - 该技术采用了台积电的SoIC工艺系列,能够实现超高密度3D集成 [2] 诉讼方背景与主张 - Adeia公司从Xperi分拆出来,声称拥有大量键合和互连知识产权,其DBI和ZiBond技术已授权给存储器、CMOS图像传感器和3D NAND等领域的主要厂商 [3] - Adeia声称AMD产品"广泛应用"了其专利概念,并断言其专利技术对AMD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3] 行业影响与潜在后果 - 混合键合技术可能成为下一阶段芯片微缩的基础,性能提升重点将从晶体管密度转移到垂直集成 [3] - AMD路线图高度依赖堆叠式设计,用于Ryzen处理器、EPYC处理器及未来将计算、内存和I/O分层集成的加速器 [3] - 案件可能决定在堆叠式设计中,知识产权持有者与代工厂之间的权益划分 [3] - AMD及其代工厂合作伙伴预计会通过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的双方审查程序对专利提出质疑 [4] - 如果专利得到支持,案件可能为专有键合方法和代工厂特定实施方案之间划定新界限,影响未来所有混合键合处理器的许可估值方式 [4] 案件预期走向 - 鉴于eBay诉MercExchange案后的判例,此类专利案件的禁令很少获得批准,预计AMD产品近期不会受影响 [3] - 更紧迫的问题是Adeia的诉讼请求能否经受住早期程序考验,这些考验往往在审判前就决定案件结果 [3] - 尽管达成和解仍是最可能结果,但裁决将影响未来许可交易的估值方式 [4]
微芯片的时代,即将结束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4 09:00
文章核心观点 - 微芯片时代正接近终结,由晶圆级集成技术驱动的后微芯片时代即将到来,这将彻底改变人工智能计算和数据中心的形态 [1][6][7] 微芯片时代的现状与代表 - 英伟达是微芯片时代的典范,其市值约为5万亿美元,是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 [2] - 英伟达最新的芯片包含高达2080亿个晶体管,售价约为3万美元 [2] - 现代数据中心通过连接成千上万甚至数百万颗芯片构成"超大规模"计算机,例如孟菲斯的Colossus 2数据中心集成了约一百万颗英伟达芯片 [2] 芯片产业的战略地位与政策影响 - 美国政府将芯片视为至关重要的战略产业,2022年《芯片法案》授权拨款超过2000亿美元支持美国本土芯片制造 [3] - 美国对中国的限制政策(如2019年对华为的禁令)导致2021年至2024年间美国公司对华为的销售额减少了330亿美元,但华为的全球市场份额却有所扩大 [4] - 自2020年前后保护主义政策出台以来,中国半导体资本设备产量每年增长30%至40%,而美国同期年增长率约为10% [3] 微芯片技术的物理限制与挑战 - 极紫外光刻(EUV)机器是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由ASML制造的最新版本售价约为3.8亿美元,目前已售出约44台 [4] - 光罩尺寸存在物理极限(约800平方毫米或1.25平方英寸),光速定律限制了更大的芯片设计 [5] - 为突破限制,行业转向更小、更密集的芯片和"芯片组",但这导致了芯片间通信开销增大,需要更复杂的封装和更多连接 [5] 下一代技术:晶圆级集成 - 晶圆级集成是后微芯片时代的技术方向,旨在彻底绕过传统芯片 [6] - Cerebras公司的WSE-3晶圆级引擎拥有约4万亿个晶体管,是英伟达Blackwell芯片的14倍,内存带宽是其7000倍 [6] - Cerebras通过将内存直接刻录在晶圆上并堆叠16层,实现了将数据中心集成到拥有64万亿个晶体管的小盒子里的愿景 [6] - Multibeam公司开发的多列电子束光刻设备使制造商能够突破光罩尺寸限制,已展示刻蚀8英寸晶圆的能力 [6] 行业未来展望 - 后微芯片时代的数据中心将集成在晶圆级处理器的盒子中 [7]
黄仁勋:套现70亿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3 08:39
公司高管及内部人士股票交易 -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自6月以来完成大规模预先计划的股票出售,抛售价值超过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亿)的公司股票[2] - 此次股票清算最终售出25,000股,是黄仁勋3月份制定的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目标是在年底前出售多达600万股股票[2] - 黄仁勋出售的股票最初估值为8.65亿美元,因公司股价受人工智能处理器旺盛需求推动上涨超过40%,最终成交价远超10亿美元[2] - 黄仁勋目前仍持有英伟达3.5%的股份,自2001年以来已出售公司价值超过29亿美元的股票[3] - 除出售股票外,黄仁勋今年还向其基金会和捐赠者建议基金捐赠了价值超过3亿美元的股票[3] - 英伟达内部人士在第三季度抛售了近15亿美元的股票,2024年内部人士股票抛售总额预计将超过20亿美元,远高于2023年的4.62亿美元[3] 公司市值与财富创造 - 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成为首家达到此市值的公司,而四个月前其市值刚突破4万亿美元[2] - 公司股价飙升催生财富效应,仅今年一年就诞生了三位新的亿万富翁,其中包括董事会成员布鲁克·西威尔[2] - 公司涌现出七位亿万富翁,董事会成员滕奇·考克斯最近跻身全球500位最富有的人之列,净资产达75亿美元[4] - 另一位董事马克·史蒂文斯排名第247位,财富为125亿美元,主要由英伟达股票和部分金州勇士队股份构成[4] - 黄仁勋现年62岁,在彭博亿万富翁指数中排名第九,财富达1757亿美元,仅今年一年就增加了613亿美元[2] 员工薪酬与财富状况 -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会审查公司所有42,000名员工的薪资,作为其管理策略的一部分[6] - 一项调查显示,这家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公司约有78%的员工是百万富翁[6] - 另一项由Investing.com金融分析师分享的调查结果显示,英伟达76%至78%的员工是百万富翁,其中约50%的人净资产超过2500万美元[7] - 员工从员工股票购买计划中受益,该计划允许他们以15%的折扣购买英伟达股票[7] - 自2019年以来,英伟达股价已飙升超3800%,使员工的财富得以增加[7] 行业高管套现趋势 - 黄仁勋并非唯一一位趁着人工智能浪潮套现的公司内部人士[3] - Arista Networks Inc 首席执行官Jayshree Ullal出售了价值8.61亿美元的股票,在公司内部人士股票抛售榜上仅次于亚马逊董事长杰夫·贝佐斯[3]
CPU设计,又一次革命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3 08:39
处理器架构技术演进 - 现代CPU依赖推测执行技术已超过三十年,该技术通过预测分支指令和内存加载结果来避免处理器停顿,保持执行单元持续运行[2] - 推测执行技术带来了能源浪费、复杂性增加以及如Spectre和Meltdown等安全漏洞的代价[3] - 一种全新的确定性、基于时间的执行模型已被发明,并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批准的六项专利,这标志着自推测执行成为主流以来首次出现的重大架构挑战[3] 确定性执行模型核心技术 - 确定性框架用基于时间、容错性强的机制取代传统猜测,每条指令在流水线中被分配精确的执行槽,形成严格有序且可预测的执行流程[3] - 使用简单计时器确定性地设定指令未来执行的确切时间,指令根据数据依赖关系和资源可用性被分派到执行队列中预先设定执行时间[4] - 该架构核心是带有时间计数器的向量协处理器,用于静态分发指令,指令仅在数据依赖关系和延迟窗口完全已知时才发出,消除了猜测和代价高昂的流水线刷新[9] - 架构具有深度流水线(通常跨越12个阶段),结合支持高达8路解码的宽前端和超过250个条目的大型重排序缓冲区[9] 人工智能与高性能计算应用 - 该架构自然扩展到矩阵计算领域,目前RISC-V指令集提案正在接受社区审查,可配置的通用矩阵乘法单元规模从8×8到64×64不等[4] - 早期分析表明其可扩展性可与谷歌的TPU内核相媲美,同时保持显著更低的成本和功耗[4] - 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内核中,确定性设计以周期精确的时序执行向量加载和矩阵运算,确保高利用率和稳定吞吐量,避免推测性CPU因未对齐或不可缓存加载操作触发的停顿或刷新[18] 与传统架构的性能对比 - 确定性设计直接将确定性调度应用于GEMM和向量单元,而传统CPU仍依赖推测和分支预测[5] - 时间计数器方法能够识别延迟并确定性地用有用工作填充它,避免回滚,指令保持乱序执行效率但无需寄存器重命名或推测性比较器的开销[6] - 确定性处理器保证可预测的调度和完成时间,消除推测带来的性能断崖和能量浪费,同时保留乱序执行的吞吐量优势[14] 编程模型与兼容性 - 从程序员视角看流程依然熟悉,RISC-V代码编译和执行方式不变,但执行契约变为保证可预测调度和完成时间[14] - 确定性处理器完全兼容RVA23规范及主流工具链如GCC、LLVM、FreeRTOS和Zephyr[18] - 编译器调度变得更简单,因为指令保证在正确周期发出无需回滚,程序员无需插入用于错误预测恢复的保护代码[16] 行业影响与前景 - 确定性处理器能在各种工作负载下提供可预测性能,确保无论任务复杂度如何都能保持一致行为[19] - 消除推测执行可提高能源效率,避免不必要计算开销,尤其适用于依赖高吞吐量并行性的人工智能工作负载[19] - 确定性执行可能代表自推测运算以来的下一个架构飞跃,将重新定义性能和效率[19]
日媒:台积电的最大风险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3 08:39
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 -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呈现五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竞争的格局,包括中国台湾、韩国、美国、日本和中国大陆 [2] - 台湾凭借尖端的芯片制造能力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 [2] - 日本成立半导体国家队Rapidus,旨在重振其芯片产业,其成功关键取决于吸引日本企业客户 [2][6] 台积电的成本优势与潜在挑战 - 台湾及台积电能够以较低成本制造芯片的关键在于自动化的平衡,只自动化有利可图的流程并保留可由人工完成的环节,仔细评估成本使其效益超越日本 [3] - 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成本上升,台积电逐步增加自动化流程数量,成为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公司,但仍严格评估引进尖端技术的时机,例如不会立即购买ASML最新型号的EUV设备 [4] - 台积电的潜在弱点在于,随着年轻一代晋升管理层,老一辈“满足任何需求”的心态正在消失,新一代高管能否认真看待小需求令人怀疑,这为Rapidus提供了机会 [2][6]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现状与机遇 - 日本半导体产业最后的辉煌是2000年发布的PlayStation 2,距离黄金时代已超过20年 [2] - 日本振兴半导体产业的契机源于2020年的半导体短缺,此前因缺乏政府支持而未能取得进展,政府主导的大规模项目随后启动 [3] - 日本曾尝试将所有流程自动化,但有时最终成本反而高于人力成本 [3] - 日本与台湾和韩国存在巨大差距,后两者对缺陷产品的容忍度更高,且日本高阶主管不愿接受来自第一线的建议 [4] - Rapidus的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有买家,与台积电或三星正面竞争行不通,应专注于累积小的需求 [6] 美国半导体产业的重振挑战 - 美国重振半导体产业面临劳动成本高和人才短缺的问题,工资是日本的三倍,且工程师数量不足 [4] - 人才短缺部分源于特朗普上任以来收紧移民限制,从海外引进优秀工程师变得越来越困难 [4] 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与限制 - 自20世纪以来,半导体产业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台湾和韩国,目前中国政府正全力支持本国摆脱对海外半导体的依赖,业内人士预测最迟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半导体产业领导者 [5] - 美国法规禁止向中国大陆出售先进半导体设备及禁止外国公司在中国大陆建厂,未来可能禁止使用中国大陆制造的半导体,但这些限制只会减缓而非摧毁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发展 [5] - 中国大陆通过让不受监管的公司进口设备、收购外国公司等方式获得所需技术,虽未获得EUV技术,但仍能利用上一代曝光设备生产芯片 [5] - 半导体制造的关键在于技术诀窍而非仅拥有设备,即使英特尔和三星购买与台积电相同的设备也无法匹敌,秘诀在于能大幅提升良率 [5]
博通Marvell,迎来一个新对手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3 08:39
ASIC行业概述与市场前景 - 专用集成电路是为特定应用定制设计的半导体器件,与通用芯片相比在性能、能效和成本效益方面具有优势[2] - 全球ASIC市场规模在2025年已超过20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将翻一番[3] - 主要增长动力包括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先进连接(5G/6G)的强劲需求[3] - ASIC在人工智能加速器、5G/6G基础设施和边缘计算等创新技术中发挥关键作用[2] 主要ASIC公司业务模式与表现 - 博通为网络、存储、宽带和人工智能领域设计定制芯片,其ASIC业务在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超过50%[3] - Marvell专注于数据基础设施半导体,受人工智能和网络领域需求推动,2026财年第二季度营收增长58%[4] - 芯原提供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平台化芯片解决方案,覆盖从芯片定义到设计流片的全流程[4] - ASIC公司主要分为两类:博通和Marvell等也生产ASIC的半导体公司,以及芯原等只生产ASIC芯片的专用服务公司[3] 系统公司自研ASIC趋势 - 云端服务供应商如AWS、Google、微软和Meta正全力投入自研ASIC,以降低对NVIDIA、AMD等通用GPU的依赖[8] - Google以TPU系列为基础,AWS发展Trainium与Inferentia,微软和Meta分别为自家服务打造Maia及MTIA芯片[8] - 系统公司现在通常自行研发ASIC,并经常借助ASIC厂商的服务来加速内部芯片设计工作[3] 产业链影响与技术发展 - ASIC芯片普遍采用先进制程与先进封装技术,如台积电3/4奈米搭配CoWoS,推升晶圆代工与先进封测订单需求[9] - 自研芯片需大量高性能IP与专业设计服务,使ASIC与IP业者成为客制化芯片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9] - 业界坦言ASIC毛利有下滑趋势,未来竞争焦点将从单纯电路布局进化到整合先进封装与系统效能的全方位战场[8] 新进入者与竞争格局变化 - 联发科取得谷歌TPU专案,预计明年底放量生产;联咏在ASIC领域的系统单芯片已于台积电N4P制程顺利流片[9] - 很多IC设计公司开始投入ASIC,让产业毛利有变低趋势;CSP客户也可能逐步建构内部团队,长期不再委外[9] - 美国人力成本高昂,客户会选择投入前段RTL设计,后段物理设计乃至先进封装仍会委由ASIC业者进行[9] 英特尔战略布局 - 英特尔成立中央工程团队,整合横向工程职能以提升基础IP开发、测试芯片设计、EDA工具和设计平台等方面的效率[5] - 该团队将牵头建立新的ASIC和设计服务业务,为广泛外部客户提供定制芯片,扩大x86 IP应用范围[5] - 英特尔选择利用自身晶圆代工和封装技术,围绕英特尔/英伟达的IP开发定制ASIC芯片[6]
纳芯微MCU打法,全面披露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3 08:39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于去年年底宣布从模拟芯片领域进军实时控制MCU市场,而非竞争激烈的通用MCU市场 [1] - 公司整体战略聚焦泛能源和汽车电子,MCU业务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核心竞争力与生态建设 - 公司是唯一推出与TI C2000全系列PIN-to-PIN兼容产品的上市公司,为客户提供无需改板的迁移方案 [3] - 技术路线选择基于生态成熟的Arm内核自研,与选择RISC-V或反向DSP的友商相比更具生态友好性 [3] - 拥有“全国产供应链 + 上市公司”的双重标签,在业内独树一帜 [3] - 生态建设涵盖开发工具、应用方案及软件文档支持三个维度 [4] - 开发工具方面,除获得Keil MDK、IAR等商业化工具支持外,还自研了基于开源GCC和Eclipse架构的NovoStudio开发环境 [4] - 应用方案方面,已联合合作伙伴推出可量产的Turn Key方案,如电机驱动和储能逆变器等Demo已完成验证 [4] - 软件与文档支持方面,持续完善软件库、应用笔记、移植指南及软硬件Checklist,降低客户开发门槛 [4] - 制定了“硬件不改,软件小改”的客户迁移目标,通过提供对齐的外设、迁移指南、驱动库及代码迁移工具来简化客户流程 [5][6] 市场拓展策略与进展 - 市场策略锁定从中端市场出发,快速打开需求,因中端产品应用场景最广 [8] - 采取“以重点客户为引领,逐步拓展更广泛市场”的策略 [8] - 产品已进入风光储能逆变器、工业电机驱动、汽车OBC与DCDC、工业及服务器电源、白色家电、汽车热管理、充电桩及电池化成等市场 [8] - 在风光储能逆变器和工业电机驱动领域已获得客户认可并进入批量供货阶段 [9] - 在汽车电子和白色家电等领域,多个客户已完成测试并进入小批量验证阶段,预计四季度有更多汽车电子客户实现批量量产 [9] - 客户协同优势显著,MCU客户多为公司模拟产品(如电源管理芯片、隔离芯片、传感器)的现有客户,信任基础有助于MCU产品的测试和导入 [9][10] - 内部协同能力强,从销售团队、供应链到品控(遵循车规级质量体系如ISO 26262 ASIL-B)的资源与MCU业务高度协同 [10] 产品技术特点与“M7平权”策略 - 产品线已实现低端(RT1系列)、中端(RT5和3系列)和高端(RT7系列)的全面布局 [12] - 全系列产品均采用Arm Cortex-M7内核,通过调整主频、外设配置和TCM大小来区分定位,实现“M7平权” [13][14] - “M7平权”核心是让中端场景能以高性价比获得M7内核的高算力和实时性,满足信号链响应速度需求 [14] - 产品通过算力、存储和外设三个维度进行区分 [14][17] - 算力:高端产品双核主频400MHz支持eMath核,中端产品主频300MHz支持eMath核,低端产品主频200MHz支持mMath核 [17] - 存储:高端产品搭配2*256K TCM + 1MB eFlash,中端产品128K TCM + 512KB eFlash,低端产品80K TCM + 256KB eFlash [17] - 外设:高端产品支持EtherCAT、CAN-FD等工业总线及更多ADC/PWM通道,中端产品支持CAN-FD并精简工业总线,低端产品保留基础接口 [17] - eMath核集成在主内核中,支持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硬件加速及512点FFT运算加速,显著降低主内核负载 [18] - 公司MCU的Cortex-M7内核在400MHz主频下搭配eMath核,其三角函数和FFT运算性能可对标TI C28内核(200MHz)搭配TMU+CLA的组合 [18] 未来规划与发展方向 - 公司已制定到2029年的MCU业务规划,显示长期投入决心 [20] - 人工智能是产品升级的重要方向,计划明年推出集成AI算力的MCU产品,核心方向为“边缘AI + 实时控制” [20] - 硬件方面将在现有M7内核基础上增加AI加速单元,软件方面将配套推出AI工具链 [20] - 已提前与部分客户合作,针对风光储能的AI监控、汽车电子的故障预测等场景开发验证方案 [20] - 实时控制MCU的替代是“长坡厚雪”的赛道,测试周期长,全系列产品规模放量需要时间 [21] - 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及整个实时信号链响应速度的完整性优化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