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大讲堂
icon
搜索文档
又一家机器人企业冲击港股上市!刚推出工业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DARWIN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6 16:32
公司概况 - 斯坦德机器人成立于2016年,定位为全球领先的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通过移动机器人集群技术推动工业柔性变革 [1] - 公司提出"1+N+S=∞"的解决方案哲学,包括核心机器人技术平台(1)、多功能工业智能机器人产品(N)及智能协同系统RoboVerse(S),目标是为智能制造提供无限可能性 [1] - 2024年5月推出首款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DARWIN,整合超过23个自由度和精密超关节设计,若成功上市或成为"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 [2]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销量计算,公司是全球第五大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第四大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 [3] - 在高科技细分领域市场地位突出:3C行业第二、汽车行业第二、半导体行业第五 [3] - 公司是首批开发SLAM技术和工业场景VLA模型的企业之一,在定位、导航、控制及感知技术方面具有突破 [3] 核心技术 - RoboVerse系统是公司核心亮点,支持售前仿真、交付部署和运营管理全流程,可模拟超过2000台机器人的协同运作 [4] - 该系统使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实现工业机器人系统世界模型及群体智能的企业 [4] 客户与商业化 - 已服务超过400家客户,关键客户留存率超60%,包括小米汽车、富士康、OPPO等知名企业 [6] - 2022-2024年机器人销量分别为725台、1212台和1932台,2024年前4个月出货量达650台 [6] - 客户主要分布在3C、汽车和半导体行业,以中国内地为主 [6] 国际化进展 - 2019年起布局全球化,2023年制定全面国际化战略,覆盖亚太、北美和欧洲市场 [7] - 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0.2%提升至2024年的24.1%,三年增长136.3% [7] 财务表现 - 收入快速增长:2022-2024年分别为9627.5万元、1.62亿元、2.5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61.3% [9] - 毛利显著提升:同期分别为1238.2万元、5116.9万元、9715.8万元 [9] - 净亏损持续收窄:2022-2024年分别为-1.28亿元、-1亿元、-4514.4万元,净亏损率从-132.6%改善至-18.0% [9] - 2024年研发开支3661.1万元,销售及营销开支6459.5万元 [9] 研发与团队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5552.5万元、5609.8万元、3661.1万元 [11] - 创始人团队技术背景深厚:董事长兼CEO王永锟和CTO李洪祥均毕业于哈工大,主导公司技术研发和战略布局 [11] 融资与股权 - 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为21亿元,小米智造持股8.4%为重要战略投资者 [12] - 主要股东包括斯坦德自动化(14.3%)、王永锟(12.8%)、小米智造(8.4%)等 [13] 上市计划 - 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加强核心技术平台、拓展销售网络、开发新生产线及补充营运资金 [15] - 公司认为工业智能机器人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其技术优势和行业专长将助力持续增长 [15]
即将实施!节卡机器人主导制定新国家标准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6 16:32
国家标准发布 - 由节卡机器人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GB/T 45579-2025《机器人智能化视觉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正式获批发布,填补全球机器人智能化标准领域空白 [1] - 该国标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功能实现"向"智能分级"跃迁,为智能机器人质量提升和建设提供指导 [1] 标准核心内容 - 首次明确机器人智能化视觉测试包括视觉算法测试、整机测试,定义5大类19项测试指标(人体姿态估计、人脸识别、字符识别、物体识别、安全性) [2] - 创新性定义3类视觉智能等级,针对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不同类型明确等级要求与判断依据 [2] - 建立"研发-测试-认证"闭环生产体系,提升资源利用率,促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3] 行业影响 - 解决行业"有产品无标准"困境,统一智能化评估体系,规范机器人设计和生产 [2] - 帮助企业精准定位产品层级,明确智能化发展基线与提升方向 [2] - 支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持续推进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的部署 [5][6] 企业动态 - 节卡机器人已实现从环境感知到决策执行的视觉全栈智能化技术突破 [4] - 公司此前参与制定《GB/T 39590.1-2020》《GB/T 43200—2023》《GB/T 44589-2024》等多项机器人国家标准 [5] - 公司CTO许雄博士担任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检测分技术协会委员会委员 [5]
坐拥顶刊论文+百万粉丝!哥大博士创业企业「首形科技」,半年拿下Pre A轮融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6 16:32
融资与公司概况 - 首形科技完成Pre A轮融资 由招商局创投、深创投领投 五源资本、浔商创投跟投 具体金额未披露[1] - 公司成立于2024年6月 专注于超仿生人形机器人研发 融合AI与类人机器人技术 目标打造高交互能力与逼真外观的产品[1] - 成立仅一个月即获德迅投资、奇绩创坛、Taihill、智元机器人早期投资[1] 技术方向与愿景 - 技术覆盖电机驱动、大型语言模型、运动控制、表示学习、自监督学习及仿生皮肤技术 推动机器人智能化与个性化发展[1] - 以"引领世界走向更智能、更和谐的未来"为愿景 为通用人工智能(AGI)实现提供技术支撑[1] 核心团队 - 创始人胡宇航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自我建模、自主认知及类人交互系统 学术成果发表于《Science Robotic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等顶级期刊[3][4] - 联合创始人朱德航专注仿生皮肤硅胶材料研发 获中国化学奥赛一等奖 团队还包含帝国理工学院等顶尖学府的复合型人才 覆盖机器学习、机械工程、心理学等多领域[6] 产品与技术 - CharacterMind技术结合情感AI与人脸机器人 构建"角色心灵"系统 能识别人类情绪并动态生成情感表达 实现个性化交互[8] - Elf系列机器人具备30个自由度 支持环境感知、智能对话与自主学习 Lan系列搭载10个自由度 兼顾轻量化与经济性[9][11] - 高性能无刷微型电机专为面部精细动作设计 具有超静音、高响应特性[13] 行业生态 - 人形机器人领域企业包括优必选科技、宇树、云深处等 具身智能企业涵盖跨维智能、银河通用、科大讯飞等[17][18] - 核心零部件企业涉及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坤维科技等 覆盖谐波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19]
AI研究必备!施普林格·自然AI资源与服务指南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6 16:32
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 生成式AI(如ChatGPT)激发各行业热情,对科研效率提升产生深远影响,科研成果数量大幅增加 [1] - 施普林格·自然作为领先科研出版机构,积极开发AI工具和服务,以科技赋能科研,推动全球学术交流 [1] 施普林格·自然的AI资源与服务 Springer人工智能图书合集 - 2025年推出的全新合集,涵盖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生成式AI等核心领域,以及医疗保健、教育等应用方向 [2][3] - 图书类型包括专著、会议论文集、教科书等,面向研究人员、师生和专业人士,下载量最高达322k(《机器学习》) [5][7][11] Springer计算机科学图书合集 - 每年出版1100多本电子书,覆盖人工智能、信息安全、计算伦理学等新兴主题,提供基础理论和实际案例 [7][8] - 分支学科包括计算机视觉、数据科学、物联网等,其中《生成式AI应用》下载量112k [11][12][14] Springer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图书合集 - 每年出版600多种电子书,涵盖智能交通、自动驾驶、医疗机器人等主题 [15][16] - 代表性书籍如《数据智能与认知信息学》下载量104k,《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前沿趋势与进展》下载量105k [17][19][20] Springer计算机科学期刊合集 - 每年出版100多种期刊,68%被SSCI/SCI收录,19种期刊位列学科前25% [24][26] - 高影响力期刊包括《人工智能综述》(影响因子13.9,下载量2.88M)和《国际计算机视觉杂志》(影响因子9.3) [27][29][31] 《自然》系列期刊 - 《自然-机器智能》影响因子23.9,学科排名第2,2024年下载量2.49M [35][37] - 《自然-计算科学》影响因子18.3,聚焦计算技术与AI协同发展,下载量707k [38][40] - 跨学科应用案例包括天文图像降噪(《自然-天文学》)、T细胞图谱(《自然-方法》)和中风预测系统(《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41] AI驱动的科研服务 文本和数据挖掘(TDM) - 通过API工具结合生成式AI,从海量文献中提取模式,提升科研信息检索能力 [47] Methods Muse生命科学研究平台 - 提供实验方案生成、故障排除、数据分析功能,集成protocols.io平台优化科研流程 [50] 自然科研智讯 - 定制化解决方案包括《自然策略报告》、AI驱动的《自然引航》和科研表现评估工具《自然指数》 [53][56][57] 行业合作与生态 - 施普林格·自然与工业机器人(如埃斯顿自动化)、医疗机器人(如天智航)、人形机器人(如优必选科技)等企业建立合作生态 [68][70]
快讯|人形机器人系统进入美国课堂;NAU推出开源外骨骼框架;俄罗斯拆弹机器人量产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6 16:32
微型机器人治疗鼻窦炎 - 香港中文大学与多所高校合作研发出宽度仅为人类头发几分之一的微型机器人,可通过纸巾吸入鼻子治疗顽固鼻窦感染 [1] - 机器人群落通过导管注入鼻窦腔,由电磁力引导至目标区域,通过加热催化化学反应消灭细菌感染 [1] - 该技术已在动物实验中成功应用,预计5-10年内可临床治疗膀胱、肠道和鼻窦感染,有望减少抗生素依赖 [1] 开源外骨骼框架 - 北亚利桑那大学发布名为OpenExo的开源外骨骼系统,包含设计文件、代码和分步指南供免费使用 [5] - 该系统旨在降低外骨骼研发门槛,让开发者基于前人工作继续创新,已获得9项相关专利 [6] - 当前外骨骼开发成本高昂且耗时,该框架可帮助克服重大研发障碍 [5] 人工智能教育课程 - OpenMind与Robostore合作推出美国首个K-12公立学校人形机器人教育课程 [9] - 课程将提供机器人技术和AI应用的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塑造AI未来 [9] - 人形机器人"Iris"参与KOID ETF上市仪式,标志机器人参与金融创新的新时代 [9] 机器视觉布局 - 三星电机计划开发用于人形机器人的人工智能视觉功能,利用其在图像处理和AI领域的技术积累 [11] - 三星已推出能识别操纵物体的"Bot Handy"机器人,智能手机相机市场饱和促使转向机器人视觉领域 [11] - 机器人视觉系统需理解空间关系、识别物体和手势,三星可能向其他制造商提供核心AI视觉技术 [11] 激光排爆机器人 - 俄罗斯Rostec集团推出配备高功率激光的履带式遥控机器人,可熔化地雷外壳使爆炸物液化 [14] - 机器人采用电池供电,操控距离达数公里,最高时速25公里,配备红外摄像头 [14] - 该系统已进入量产阶段,适用于危险环境如前线区域 [14] 机器人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领域包含埃斯顿自动化、节卡机器人等15家企业 [19]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领域有亿嘉和、普渡机器人等7家企业 [19] - 医疗机器人领域涵盖天智航、精锋医疗等12家企业 [19] - 人形机器人领域包括优必选科技、宇树等18家企业 [21] - 具身智能企业涉及跨维智能、科大讯飞等16家 [22]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含绿的谐波、思岚科技等24家 [23]
5米探测!IPX8防水!思岚科技发布首个消费级水下激光雷达品类-RPLIDAR U1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5 19:45
水下激光雷达技术突破 - 传统水下激光雷达受限于体积庞大和成本高昂,应用主要局限于科研和工业领域[1] - 思岚科技推出业内首款消费级水下激光雷达RPLIDAR U1,尺寸仅乒乓球大小,成本大幅优化,填补市场空白[2][4] - 该产品推动水下场景进入高精度激光SLAM导航新时代,可能重构水下智能设备技术生态[4] RPLIDAR U1技术参数 - 最大探测距离5米(浊度<0.5 NTU且无强光环境),典型探测距离2米[5] - 典型精度<4cm,测距采样率5kHz,扫描频率8-12Hz可调[5] - 扫描范围0-360度,抗环境光能力80KLux,防水等级>IPX8,防水深度5米[5] - 尺寸56x56x50mm,接口类型TTL UART[5] 技术创新与性能突破 - 通过全新系统架构解决水介质导致的探测距离下降、噪点、精度过低等问题[6] - 产品经过多维度严苛测试,能应对不同材质、强烈日光和各类水质条件等极端环境[8][11][13][15] - 在水下复杂环境中实现精准扫描,性能表现与陆地场景相当[17] 配套解决方案与应用场景 - 推出水下专属建图和定位方案SLAMKIT,无需依赖里程计即可实现建图、定位与导航一体化[21] - 应用场景包括近海植被勘探、泳池清洁、安全检测和避障、海底勘探等[23][25][27][29] 产品商业化进展 - 已面向行业客户开放预定及样品申请,可通过指定渠道联系获取[30] - 企业合作咨询可通过指定联系人(堂博士)进行对接[33]
快讯|谷歌机器人模型升级;Apptronik拆分子公司;Nvidia和富士康合作部署人形机器人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5 19:45
台湾富士康与NVIDIA合作部署人形机器人 - 台湾富士康与NVIDIA宣布合作,在富士康工厂部署人形机器人用于生产NVIDIA人工智能服务器 [1] - 这是NVIDIA产品首次在机器人辅助下生产,富士康工厂成为首个在生产线上部署人形机器人的工厂 [1] - 预计部署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人形机器人将于明年第一季度投入工作 [1] UR机器人推出UR Studio仿真工具 - UR Studio是基于PolyScope X构建的在线仿真工具,支持与UR机器人产品组合及组件交互 [4] - 用户可配置组件并导入元素模拟工作空间,确保解决方案适应实际环境,实现更顺畅部署和更快投资回报 [4] - 工具完全免费,可直接在浏览器运行,提供预制模板涵盖机器操作、码垛等常见应用 [4] Google DeepMind机器人模型升级 - Google DeepMind推出Gemini Robotics AI模型的离线版本,无需互联网连接即可运行 [7] - 该模型帮助机器人完成各种体力任务,能概括新情况、响应命令并执行精细运动技能任务 [7] - 模型仅需50到100次演示即可适应新情况,已适配到Apollo人形机器人和Franka FR3机器人等不同类型机器人 [7] Optimotive推出自主数据收集机器人 - Optimotive推出Iris MK2轮式自主机器人,设计用于应对泥泞、尘土飞扬等极端地形 [10] - 机器人可搭载传感器进行自动3D扫描、360度照片捕捉和远程检查,支持施工前地形测量和预防性维护 [10] Apptronik成立Elevate Robotics公司 - Elevate Robotics将专注于实现超越人体极限的工业任务自动化,秉持以人为本理念 [13] - Apollo人形机器人是十年研发成果,公司已构建超过15个机器人系统并取得重大技术进步 [13] - Elevate将独立运营,专注于重型工业规模作业相关技术开发和延展 [13]
机器人企业A股上市有了新路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5 19:45
政策调整背景 - A股市场收紧导致现金流差、融资节奏快的机器人企业转向港股上市,A股错失相关企业[1] - 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宣布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以40亿元预计市值门槛上市)[1] - 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及推出6项配套政策,增强对科技型企业的包容性[1]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 - 该标准自2022年7月实质性暂停3年后重启,原为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上市路径(39家企业中20家为生物医药公司)[3] - 2023年6月智翔金泰上市后监管收紧,要求企业提供国家级科研背书或产业链验证[3] - 2024年2月至5月证监会多次发声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明确将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4][5][6] 科创成长层机制 - 定位:服务技术突破性强但未盈利的科技企业,机器人企业为重点对象[7][12] - 入层标准:未盈利企业自动纳入,调出条件为连续两年净利润≥5000万元或单年营收≥1亿元[7] - 风险标识:股票简称加"U",强制披露未盈利原因及风险声明[7] - 投资者管理:个人投资者需签署专门风险揭示书[8] 6项配套改革措施 1. **机构投资者试点**:对第五套标准企业引入资深机构投资者作为审核参考,建立黑名单制度[9][13] 2. **IPO预审机制**:允许企业秘密提交申报文件,缩短审核周期[10][14] 3. **扩大适用范围**:新增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适用第五套标准[10][15] 4. **增资扩股便利**:允许在审企业向老股东定向融资用于研发[10] 5. **再融资优化**:放宽战略投资者认定,支持上市公司并购整合[10] 6. **投资工具丰富**:增加科创板ETF期权品种,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11] 行业影响 - 政策直接利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12][15] - 证监会强调科创成长层可集中管理未盈利企业风险,同时增强制度包容性[12] - 改革旨在解决科技型企业转盈利周期长的问题,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效能[12][15]
第2000只灵巧手电子皮肤量产下线,200万片车规级产能达产,中国人形机器人皮肤供应链再升级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5 19:45
电子皮肤技术突破 - 华威科电子皮肤实现量产,第2000只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电子皮肤下线,200万片车规级产能达产,标志着中国高灵敏电子皮肤进入规模化发展新时代[2] - 电子皮肤在一平方厘米面积集成近100个触觉点,能感知微小至1克的重量变化,相当于一张名片或一根羽毛轻轻落下的压力[6][8] - 电子皮肤赋予机器人实时触觉反馈能力,数百个感应点可构建三维力场分布图,毫秒级内动态调整抓握策略[9] 生产工艺与产能 - 采用"卷到卷"(Roll-to-Roll)全印刷生产工艺,生产速度达每分钟30米,实现0.01毫米印刷精度(相当于头发丝七分之一)[16][18] - 突破卡脖子瓶颈,实现从材料配方、装备制造到工艺算法的全流程自主可控,技术自主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16][19] - 作为国内柔性智能感知领域首家全链可控IDM制造商,拥有知识产权100余项,参与8项行业标准制定[21] 应用场景拓展 - 电子皮肤技术已从手部延伸至全身感知系统,开发覆盖手部、躯干和足底的系列产品,构建"感知-决策-执行"闭环[12] - 产品已应用于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美的、格力、丰田、国家电网等全球巨头[26] - 全国超一半灵巧手企业使用华威科技术,已累计为人形机器人配套电子皮肤超千台[24] 国际化布局 - 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产品远销欧美,在慕尼黑国际机器人展(Automatica)上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27][28] - 中国柔性传感技术正在冲出国门,重新定义全球精密抓取新标准[28]
Advanced Materials发表!北京大学重磅推出水下仿生喷射软体机器人!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5 19:45
自然界中的水生生物因其生活环境和捕食方式的差异,演化出了多种多样的游动策略。在这些策略中, 头足 类动物,例如鱿鱼和鹦鹉螺,通过从其腔体中快速喷射水流来实现快速游动,从而具有游动速度快、能量效率 高等优势, 同时具备静音、结构简单、适应环境广等特点。 但人工模仿这种高效推进方式存在挑战:目前尚缺乏一种能像生物肌肉一样在水下同时实现高驱动应变、高驱 动力和高驱动速度的人工肌肉,因而无法有效驱动封闭性柔性腔室快速喷射水体,完成高效喷水推进。 ▍突破水下驱动瓶颈,研发新型仿生喷射机器人 近期的研究发现,将液晶弹性体 (LCE)纤维通过绳结结构编织成肌肉后,其在水下甚至深海环境中的驱动性 能可获得显著提升,并表现出优异的力学响应和环境适应性。然而,这种人工肌肉在水下的 驱动速率 仍显不 足,单靠其自身的牵拉作用难以实现对腔室的快速挤压,因此尚难满足高频、高流量喷射推进的严苛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来自北京大学的刘珂研究员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实现水下仿生喷射的可缩放机 器人设计方案。 该机器人的推进力源于一种创新设计策略,集成了导电绳结人工肌肉、仿折纸软壳和机载控 制模块。基于液晶弹性体的导电绳结人工肌肉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