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大讲堂
icon
搜索文档
快讯|智元机器人与龙旗科技达成数亿框架订单合作,图迈腔镜机器人临床手术量破1.5万例,原力无限签订2.6亿元具身智能单笔订单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09 19:44
智元机器人合作 - 智元机器人与龙旗科技达成深度战略合作,获得数亿元框架订单,将部署近千台智元精灵G2机器人[1][3] - 合作前期重点应用于平板产线,实现消费电子组装制造场景批量落地,发挥AI交互和协同功能[3] - 未来合作将拓展至更多产线与品类,并在零部件供应、制造代工等方面展开更大范围合作[3] 原力无限订单 - 原力无限与时华文旅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项目金额高达2.6亿元人民币,为全球具身智能单笔金额最大商业订单[4][6] - 双方将围绕"机器人+文旅"战略赛道合作,打造全国首批具身智能智慧景区样板工程[6] - 合作将在智能导览、互动体验、运营服务、数字管理等多个环节实现系统化创新[6] 产业基金成立 - 深圳市深创投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出资额15.5亿人民币[7][8] - 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深圳市福田红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以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8] - 基金由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红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共同出资[8] 日本机器人进展 - 日本村田制作所、早稻田大学、tmsuk等联合计划于明年3月开展纯国产人形机器人试制工作[9][11] - 计划在明年年末完成两款试制机,一款着重提升功率,另一款追求高聪敏度[11] 图迈腔镜机器人业绩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全球商业化订单超100台,装机近80台,稳居国产品牌首位[14] - 图迈全球人体临床手术量累计突破15000例,海外订单突破60台,覆盖近40个国家和地区[14] - 近期在一家全球排名前二的顶尖医学机构完成商业化部署,实现全球高端医疗市场里程碑式突破[14]
ABB机器人被软银收购,市场、人才还保得住吗?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09 19:44
交易概述 - 软银于2025年10月8日宣布以54亿美元收购ABB的机器人业务,打破了ABB原计划将该业务分拆上市的计划[1] - 该交易预计在2026年中后期完成[1] - ABB机器人业务2024年营收为23亿美元,约占ABB总销售额的7%,拥有约7000名员工[6][9] 软银的战略动机 - 软银将此次收购视为构建“物理AI”未来的关键一步,认为机器人是下一个十年的核心破局点[9][10] - 公司创始人孙正义看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并预测通用人工智能将在未来2-3年内由大企业实现[11] - 收购旨在为软银的AI生态补充“硬件执行端”能力,获取终端制造能力与客户渠道,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完整链条[13][14][15] - 软银已拥有十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股份,正试图打造从“机器人-数据中心-能源-芯片”的完整AI生态覆盖体系[13][14] 全球机器人市场格局与竞争 - 全球机器人市场价值约780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底将达1650亿美元[16] - 传统由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及库卡主导的全球高端机器人“四巨头”格局已被打破,中国厂商正迅速崛起[7] -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近600亿元,2025年上半年内资品牌份额已达55.3%,外资厂商面临巨大竞争压力[6][7] - 库卡通过与美的融合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力,安川借助与中国公司合作业绩良好,而ABB市场表现相对平淡[7] 交易面临的挑战 - 收购面临技术与团队整合难题,以及日本与欧洲公司之间的显著文化差异[3][4] - 研究显示,75%的关键员工可能在跨国收购后的重大转变三年内离职,如何防止2026年前人才大量流出是短期挑战[4] - 54亿美元的收购金额相对ABB机器人业务23亿美元的营收而言较高,收购后如何稳定该业务的盈利能力对软银至关重要[6] - 被收购后的ABB机器人业务在中国市场需应对国产品牌的竞争压力,并思考如何利用软银的全球AI资源服务本土客户[6] ABB的战略调整 - 出售机器人业务是ABB首席执行官莫滕・维罗德上任后的首个重大举措,旨在优化资产组合,持续聚焦电气化与自动化核心业务[3] - ABB机器人业务近年来面临盈利能力下滑、销售额走低的困境[3] - 该业务拥有12.1%的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率,处于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平均利润率区间的中上游[16]
单笔10亿融资频现!9月机器人行业融资环比激增40%,自变量机器人、首形科技引领具身智能融资热潮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08 17:49
行业整体融资概况 - 2025年9月中国机器人行业发生融资事件56起,较8月的39起环比增长超40% [1] - 融资总额预估达到54亿-78亿元,较8月28亿-47亿元的区间实现大幅跃升 [1] - 亿元级融资事件高达13起,数量近乎8月(7起)的两倍,显示资本对头部项目和前沿技术领域的出手力度与信心显著增强 [1] 融资轮次分布特点 - 种子/天使轮与A轮系列融资合计占比达到86%,是行业创新活力的主要来源 [2] - B轮及以后的中后期融资事件数量有所增加,反映部分赛道领军企业已跑通商业模式,进入规模化扩张新阶段 [2] -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赛道中,早期项目(天使轮至A轮)占比超过六成,同时中后期也出现多起大额融资案例 [8] 细分领域融资动态 -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赛道表现持续活跃,共发生13起融资,其中5起为过亿级大额融资,占比接近40% [4][7] - 核心零部件领域发生16起融资,在减速器、伺服电机、高端触觉传感器等领域均获千万级融资 [7] - 医疗机器人领域融资9起,服务机器人融资7起,工业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分别融资6起和5起 [7] 重点公司分析: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 - **X Square(自变量机器人)**:完成十亿元A+轮融资,由阿里云、国科投资领投,融资将用于全自研通用具身智能基础模型的持续训练和硬件产品研发迭代 [9] - **X Square技术路径**:选择"大小脑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路线,自主研发「WALL-A」系列VLA操作大模型,已展现出"零样本泛化"能力 [11][13] - **首形科技**:完成新一轮过亿融资,由蚂蚁集团领投,公司核心产品Emo机器人是全球首款具备表情实时反馈能力的仿生人形平台 [14][18] 重点公司分析:核心零部件 - **源升智能**:完成数千万元新一轮融资,累计今年已完成亿元融资,专注于灵巧手与触觉感知领域,具备从灵巧手到触觉传感器的全栈自主研发能力 [20][22] - **灵足时代**:完成Pre-A&Pre-A+轮连续两轮融资,累计金额达数千万元,专注于高性能机器人关节模组,产品已销往全球26个国家,累计出货量突破5万台 [23][25][26] - **灵足时代市场表现**:2025年前三季度出货量较2024年全年增长超过500%,预计2025年全年出货量同比增幅将超1000% [28] 重点公司分析:服务机器人 - **星迈创新**:完成10亿元新一轮融资,由美团龙珠独家领投,聚焦高端泳池机器人领域,成为国内首家在泳池机器人领域实现客单价突破2000美金的品牌 [30][34] - **星迈创新产品优势**:依托自研高速无刷水泵、AUV空间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2024年推出的产品半年内实现数亿元销售额,并在线上高端市场占据85%份额 [32][34]
机器人终于“学会变通”?千寻智能提出State-free Policy纯视觉运动策略,让机器人泛化能力飙升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08 17:49
在具身智能驱动的机器人操控领域,基于模仿学习的视觉 —运动策略( Visuomotor Policies )已成为实现 机器人自主操作的重要技术路径。这类策略通常依赖于视觉观测与本体感知状态( Proprioceptive States )的融合范式,通过融合来自摄像头等传感器的外部环境信息和机器人自身的关节角度、末端位置等内部状 态,实现对动作输出的精确控制。该范式虽已在多个任务中取得显著成效,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机器人学习系 统中,却隐含着一个关键缺陷:策略模型对本体感知状态输入的过度依赖,容易导致其在训练轨迹上产生过拟 合,进而削弱其在未见空间配置下的泛化能力。 具体而言,当策略过度依赖如机器人基座坐标、关节角度等内部状态时,其决策过程会逐渐 "固化"于特定的 空间位置与运动轨迹。一旦测试环境中物体的位置、桌面的高度或机器人的起始位姿发生改变——即便视觉场 景在语义上高度相似——策略的表现也可能急剧下降。这种对空间变化的敏感性,严重制约了机器人在动态、 非结构化现实环境中的适用性,也使得每一项新任务的部署都需耗费大量数据与调试成本。 针对上述痛点,千寻智能的研究 团队 在论文 " Do You Need ...
刚登Nature 子刊!华科大柔性 FEbots 机器人,突破微型机器人集成瓶颈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07 12:05
文章核心观点 - 华中科技大学等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柔性电子机器人(FEbots),该机器人通过结合柔性电子技术与振荡驱动机制,实现了在有限尺寸和重量平台上的地形适应性、实时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为解决微型机器人在复杂非结构环境中的应用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 [1][3] FEBots的核心设计与模块化架构 - FEbots采用模块化架构,由可编程柔性电子模块和分布式刚毛阵列两大核心部分构成,支持功能的"即插即用"和快速重构 [5] - 可编程柔性电子模块包括集成应变传感器的驱动模块、温度/湿度传感器模块、接近传感器模块以及中央控制器,通过导电胶带连接实现灵活组装 [5] - 分布式刚毛阵列由超弹性合金制成,具有优异的弹性变形能力、耐腐蚀性和耐用性,是主动驱动机制的关键部分 [5] - 通过模块化组合,可构建不同形态的FEbot,例如适用于密闭空间的I型(千足虫形)和增强户外导航稳定性的II型(方形)配置 [5] 振荡驱动与不对称摩擦的科学 - FEbots的运动核心源于振荡驱动机制,利用分布式刚毛阵列实现不对称摩擦,即不同方向上的摩擦力存在差异 [6][7] - 在一个驱动周期内,单元经历压缩阶段、向后滑动和向前滑动三个关键状态,其中向前滑动位移为0.265毫米,向后滑动位移为0.085毫米,净向前的位移由摩擦力不对称性产生 [7] - 研究团队采用Cosserat弹性杆理论建立刚毛变形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与高速摄像捕捉的螺旋状质心轨迹高度吻合 [7] - 刚毛几何参数对运动性能有显著影响,当参数优化为长度7毫米、直径0.1毫米、接触角60度时,速度可达109.5毫米/秒,并在速度、稳定性和爬坡能力(最大18度)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9] FEBots的多模式运动与环境感知能力 - FEbots具备多模式运动能力,例如I型FEbot以87.6毫米/秒的速度在垂直通道中爬升,并能携带相当于自身重量5.1倍的有效载荷,穿过仅14毫米宽的通道(为其体宽的70%) [11] - II型FEbot展示全向运动能力,包括直线运动、转向和原地旋转,防水封装后还能在水下表面以9毫米/秒的速度行进 [12] - 可折叠刚毛设计通过加热形状记忆合金弹簧调整刚毛角度(从0度到45度),实现双向运动,并能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25万倍的压力而不会损坏 [12] - FEbots配备姿态传感器、温度/湿度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和微型摄像机等,可实时监测自身曲率(-0.09至0.11每厘米)和环境参数(温度33.7-39.7摄氏度),支持狭窄空间特征检测 [12][13] 嵌入式人工智能 - 研究团队通过超维计算(HDC)这一脑启发式计算范式,在机载计算芯片上实现低延迟、低功耗的实时智能决策 [15] - HDC过程包括训练阶段(提取传感器数据时域特征并编码为超维向量)和推理阶段(通过汉明距离比较识别结果),直接用于调整驱动振荡器的PWM占空比以控制运动 [16] - FEbots展示危险规避能力,能从低速巡航(4.4毫米/秒)切换到高速逃逸(105毫米/秒),此转换由接近传感器触发并通过HDC实时实现 [18] - 在复杂环境中,FEbots通过HDC协调两侧振荡器,实现对目标温区(47.5±2.5摄氏度)的追踪,同时成功规避所有障碍,表明系统能集成多种传感器输入并行处理多任务 [18]
00后黄彦钧再出圈!央视报道“手搓”真·钢铁侠!网友:军迷减速带!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07 12:05
黄彦钧的技术成就与项目 - 最新作品为一套具备全身自动开合、变形贴合身体功能的“钢铁侠”战甲,肩部为全自由度,手臂可自动闭合[2] - 战甲配备IMU体感触发系统,可根据特定动作启动手臂电磁冷发射架,发射“导弹”并加装烟雾、激光束等道具[5] - 战甲集成机甲信息终端,便于查看信息[4] - 战甲中的助力外骨骼可提供额外动力以增强人体极限[7] - 2024年因自制兽装控制器出圈,该控制器实现了生物仿生学眨眼,并搭载目标识别与视觉系统及头套换气系统[1][17] - 曾研发并获得“穿戴式下肢外骨骼辅助行走机器人”的实用新型专利[19] - 以研究助理身份加入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辅助开展脑机接口项目,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实验辅助工具[19] - 以战术装备研发人员身份参加CCTV-7节目,展示新型单兵视觉增强系统的实际作战用途[19] AI机甲的技术细节与开发 - 最新AI机甲项目始于2024年7月,采用工业级参数化软件UGNX进行三维建模,精确计算部件尺寸、重量和连接方式[24] - 开发过程包含机械仿真和运动计算,以模拟关节活动、装甲开合等动作[24] - 将精简版GPT大模型部署在RDKX5终端板上,并编写算法实现语音指令与机甲动作的精准连接[24] - 整个系统设置为离线运行模式,以确保稳定性和实时响应[24] - 通过3D打印技术将模型转化为实体部件后进行拼装,实现一次性成型[24] 个人背景与行业影响 - 小学时受《钢铁侠》电影启发开始探索机器人技术,通过拆解DVD光盘、旧电路板等自学数模电基础[9][10] - 高中阶段在老师引导下系统学习三维建模、EDA工具,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13] - 2022年考入重庆交通大学机械专业,将宿舍改造为“智能寝室”,如更换为支持指纹解锁、语音识别的智能门锁[15] - 为筹集项目资金将生活费压至极限,并通过接外包项目如单片机开发、前后端开发来赚钱[19] - 在短视频平台作品播放量破千万,吸引了对工科、机械感兴趣的年轻同好,并收到企业、投资人的合作咨询[26][28] - 粉丝在评论区自称“云股东”,并表达对其未来创业及股票代码的关注[28]
绳驱外骨骼Kinethread亮相,动觉反馈步入轻量化、低成本时代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06 12:05
技术背景与挑战 - 消费级触觉设备功能有限,多采用振动马达,仅能模拟纹理、压力等基础触感,难以还原物体重量、重力变化或加速度等动觉信息[1] - 能够实现动觉反馈的刚性外骨骼系统因结构笨重、价格昂贵,难以在普通消费者中普及[1] Kinethread系统核心设计 - 系统核心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电动卷轴与绳索传动机构,结合模块化轻量战术背心作为承载平台[2] - 系统共集成10个电动卷轴,其中8个布置于用户腰部,其余分布于手部、腿部等关键区域,实现对多个身体部位的精准触觉支持[2] - 系统采用两种型号高扭矩无刷直流万向节电机,较大型号单体重265克,最大拉力42N,功率15.6W;较小型号重140克,最大拉力17N,功率14.4W[4] - 整套系统含电池总重低于5公斤,穿戴时间控制在30秒以内[4] 绳索传动机制与性能 - 系统利用滑轮与绞盘等机械结构,背部采用三滑轮结构实现三倍增益,最大输出力达120N[6] - 电机可在50毫秒内达到峰值力,100毫秒左右趋于稳定,振动反馈带宽达到200Hz[11] - 系统待机功耗为1.5W,典型场景平均功耗10.9W,峰值功耗44.4W,搭配12V 5600mAh锂电池可实现超过6小时无线运行[11] 成本与商业化潜力 - 当前原型单套造价约为650美元,若实现万套规模量产,成本有望降至420美元左右[12] - 系统设计已对外开源,便于后续研究与产业界进一步开发与优化[12] 应用场景与用户体验 - 系统可模拟振动、静力、动态力、冲击力与强制动画在内的多种触觉效果,适用于模拟物体重量、重力变化、加速度、武器后坐力或爆炸场景[13] - 用户研究显示,振动与动觉结合的条件在真实感、沉浸感、反应本能与图形匹配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其他条件[15] 技术局限与未来方向 - 系统目前仅能实现"拉"力反馈,无法模拟"推"力,手部绳索走线存在钩挂风险[16] - 未来计划通过增加电机数量、扩展驱动区域以提升触觉覆盖的全面性,并探索模拟弹力、浮力、摩擦力等更多类型的力反馈[16]
清华、北信科、复旦团队解读具身智能!大语言模型与世界模型如何让机器人懂物理、会思考?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06 12:05
当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理解自然语言指令,还能预判环境变化、自主规避物理风险时,通用人工智能的落地似 乎不再遥远。 近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可信具身 智能研究所联合发布《 Embodied AI: From LLMs to World Models》。 系统 性 梳理了具身智能的技术 脉络,尤其聚焦大语言模型与世界模型的协同 。 ▍ 先搞懂什么是具身智能?它和普通 AI 有啥不一样? 单模态与多模态具身智能 纯视觉的机器人,在昏暗环境或动态场景里很容易迷路;纯语言控制的机器人,可能会因为没考虑物理规律提 出离谱指令。 | | | Embodied AI: From LLMs to World Models | | | --- | --- | --- | --- | | EAI § II | EAI with LLMs/MLLMs § III | EAI with WMs § IV | EAI with MLLMs and WMs § V | | The Historical View § II-A | LLMs Boost EAI § III-A | WMs Bo ...
全球眼科手术机器人技术趋势全景:高精度突破、AI 具身智能演进与行业整合方向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05 12:06
眼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价值 - 眼科手术对精度和稳定性有极高要求,传统手术存在手颤和视觉-动作不一致的风险[1] - 机器人系统通过高刚性机械臂和精密运动控制算法,能有效滤除人手固有震颤,实现亚毫米级甚至微米级的定位稳定性[1] - 机器人应用显著提升了操作的精细度与可重复性,降低了并发症风险,并使一些以往被视为过于复杂或风险极高的眼底手术成为可能[1] 技术发展趋势:AI与自主化 - 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眼科手术机器人从“放大镜”和“稳定器”向具备环境感知、决策分析与自主执行能力的手术伙伴演变[2] - 在图像识别和路径规划能力支持下,机器人有潜力实现从入眼定位到目标区域操作的全过程自主化,这将提升手术效率与一致性,并促进标准化、规模化普及[2] - 自主化演进路径预计遵循“辅助控制→部分自动化→条件自主→高度自主”的阶梯式发展[7] - 以色列Forsight ORYOM已实现自动化白内障手术的动物实验,预计2025年开启人体临床试验[7] - Horizon Surgical Systems已实现自主完成白内障手术操作[7] - 衔微医疗实现了机器人自主完成从对准眼球巩膜口到到达眼底指定坐标点的全过程移动[7] - 法国AcuSurgical计划在2029年前形成基于图像识别的眼底手术全流程AI赋能[7] 产品构型与市场定位 - 当前眼科手术机器人主要分为单臂协同操作构型与双臂主从控制构型两大类[3][5] - 单臂协同操作机器人以Preceyes、微眸医疗、迪视医疗等为代表,采用医生与机器人共同操控同一器械的模式,特点为结构简洁、集成度高、学习曲线短,主要应用于视网膜下注射等对单器械操作精度要求极高的步骤[3] - 双臂主从控制机器人以Forsight robotic的ORYOM、衔微医疗等为代表,采用主从控制架构,更贴近医生传统的“双手操作”习惯,优势在于支持更复杂、更完整的手术流程,定位为覆盖多术式的“眼科手术平台”[5] 全球与国内企业进展 - 海外企业方面,Forsight ORYOM预计2025年开启美国市场临床试验;Preceyes是迄今临床验证最充分的眼科机器人,已获得CE标志;Horizon Surgical Systems和AcuSurgical正处于早期临床和试验扩展阶段;Johns Hopkins和剑桥大学团队以科研驱动推动学术前沿[9] - 国内企业方面,微眸医疗、迪视医疗等已开展高精度视网膜注射适应症的临床注册实验;衔微医疗在双臂主从控制与自主化操作上积极布局,探索全流程机器人眼科手术平台的可能性[10] 行业整合与未来格局 - 蔡司于2022年以约4240万欧元收购Preceyes,旨在与其显微镜、iOCT等影像与手术管线整合,凸显了机器人需要与显微镜、OCT、导航系统等设备深度融合,构成完整眼科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术室的趋势[11] - 当多适应症眼科机器人平台进一步具备AI具身智能,并与影像系统、术中导航和诊疗设备协同工作时,将重塑眼科手术室的整体格局,并对国内眼科显微镜、OCT等光学和诊断设备市场产生决定性影响[11] - 未来眼科产业领军企业必然是具备跨产品线整合能力,能够覆盖诊断、手术到随访全流程的多管线平台型企业[11]
撒贝宁把机器人梗玩出续集!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05 12:06
机器人6S店创新商业模式 - 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位于深圳龙岗星河WORLD园区,于7月28日正式开业,创新性地在传统4S店功能基础上增加了“租赁”和“个性化定制”两大功能,构建“六位一体”的服务闭环[7] - 该模式打破了机器人与大众生活的壁垒,重新定义了机器人产业的服务标准,店内集聚数百种机器人及配套零部件,深圳乃至全国的机器人头部企业纷纷入驻展示[7] - 具体产品包括可轻松提起20公斤哑铃的外骨骼机器人,应用场景已从“爬山神器”进化至养老助行、工业防护等领域,以及能瞬间制作拉花咖啡的咖啡机器人[5][7] 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 - 龙岗区作为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区域,已集聚全产业链人工智能企业超620家,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超过1.2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7] - 南山机器人谷是一条长达十多公里的创新走廊,汇集了百余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了“上午画图纸、下午出样品”的“深圳速度”[10] - 深圳的创新模式被总结为面向市场需求而诞生,因此适应能力强、创新速度快,使新产品能快速走向市场[13] 低空经济与无人机产业领先优势 - 深圳是全球低空产业密度最高的城市,已建成1058个起降点,开通309条航线,集聚了19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10] - 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形成全球领先优势,节目中展示的工业级无人机体现了深圳在该领域的实力[10] - 节目伊始展示了全球首款飞碟型纯电动载人飞行器在深圳市民中心上空起飞,象征着深圳的科创实力[13][15] 机器人产品与技术应用前景 - 产品展示琳琅满目,包括可互动的机器狗、贴心的护理机器人、脉氧监测机器人、仿生机器人以及全球首款全向智能抗流水下机器人等[11] - 仿生机器人凭借仿生皮肤与数十种微表情为科技注入情感温度,不仅能与人互动,还能完成甜品制作[9] - 随着生态体系完善与技术成本下降,未来3年至5年,家庭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产品价格将大幅降低,有望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普通家庭“标配”[9] 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名录 - 文章列出了涵盖工业机器人、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企业、核心零部件及教育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的超百家代表性企业名单[20][21][22][23][2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