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圈

搜索文档
预告︱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近期相关活动预告
机器人圈· 2025-05-19 18:53
机器人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 -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十六大部委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1]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并明确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 [1] 行业活动预告 - 2025年5月21日将在深圳举办2025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产业峰会 [2] - 2025年5月21-22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办2025全球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主办单位为广东省机器人协会、白云建科集团 [2] - 2025年5月21-23日在广州广交会展馆D区举办IRE 2025广州国际智能机器人展,主办单位为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汉诺威米兰佰特(广州)有限公司 [2] - 2025年5月21-23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办2025第十四届北京国际机器人展览会 [2] - 2025年5月22-24日在芜湖市举办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恰佩克奖颁奖仪式,主办单位为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 [2][3] - 2025年5月23日在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交流会,主办单位为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宁波市商务局 [3] - 2025年5月23日在深圳福田区会展中心举办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第四届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论坛,主办单位为浙江省机器人协会、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 [3] - 2025年5月23-25日在杭州市举办第五届图像、视觉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主办单位为杭州师范大学 [3] - 2025年5月24-25日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办首届(2025)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主办单位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学会 [3][4] - 2025年5月24-26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中国医用机器人应用大会暨未来医院硅基生命大视界 [4] - 2025年5月31日通过zoom举办NAAI国际人工智能研讨会第二期,主办单位为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NAAI) [4] 行业动态与研究成果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已出炉,75家公司披露业绩亮点 [5] - 5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年报显示行业洗牌加剧 [5] - 孙立宁院士提出微纳感知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 [5] - 浙江大学熊蓉教授探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挑战与进展 [5] - 董凯处长研判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趋势 [5] -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新突破,借鉴松鼠跨越复杂地形的智慧 [5] - 越疆科技从"破格上市"到市值翻三倍,领跑港股机器人赛道 [5] - 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价格战激烈,产业重构与社会想象成为焦点 [5] - 2024上半年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承压,机器人与AI结合带来新机遇 [5] - 53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3中报业绩表现分化 [5] - 清华大学赵明国团队加速进化复现波士顿动力动作 [5] - Uber Eats将在日本推出机器人送货服务 [5] - 国际快讯涵盖AI应用、机器人路径规划新框架、无人机技术、3D打印固体火箭发动机等领域进展 [5] - 中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技术成果被详细解读 [5] - 国际快讯报道螳螂虾仿真机器人、新型机器人装置、可扩展振动式压电机器人、3D打印软机器人手等技术突破 [5] - 潘云鹤院士探讨人工智能的行为智能和产品智能 [5] - 院士报告提出推动机器人协同智能制造的新动能 [5] - 院士分析机器人创新设计的六大关键技术 [5] - 西木科技拓宽人形机器人研究新角度 [5] - 院士探讨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双驱动模型 [5] - 院士提出机构智能让"变形金刚"从屏幕走进现实 [5]
脑机接口赋能 “信鸽机器人”:从实验室到户外的飞行控制新突破
机器人圈· 2025-05-19 18:53
信鸽机器人技术研究 - 《Research》是《Science》1880年创刊以来首个海外合作科技期刊,由科技导报社2018年出版,聚焦交叉学科突破性进展[1] - 信鸽机器人融合脑机接口(BCI)与微机电系统(MEMS),形成兼具生物智能与机械可控性的混合系统,适用于灾害救援、国防安全等领域[4][6] - 户外飞行高度控制是核心技术挑战,直接影响三维导航能力与任务成功率[6] 飞行高度控制突破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科院团队首次在真实环境中实现基于蓝斑核(LoC)神经刺激的高度控制,刺激频率(SF)60Hz时平均上升12.241米(成功率87.72%),80Hz时平均下降15.655米(成功率90.52%)[5][9] - 刺激周期(SC)数量决定高度变化幅度,刺激间隔(ISI)影响飞行稳定性与神经疲劳[9] - LoC电刺激可独立调控高度而不干扰水平航向,为户外作业奠定理论基础[5][9] 应用前景与跨领域价值 - 灾害救援场景中可发挥敏捷避障优势,深入复杂地形执行搜索任务[14] - 环境监测领域具备长时巡航与多维数据采集潜力[14] - 技术路径为半生物无人机研发提供新思路,推动鸟类神经科学与仿生飞行器研究[14] 核心研究团队 - 戴振东教授团队专注仿生调控与机器人技术,获教育部及江苏省技术发明奖[15] - 王周义副教授研究动物运动行为与仿生机械设计[15] - 中科院刘冰团队聚焦脑机接口与神经信息编解码机制[15]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七届一次理事会在京成功召开
机器人圈· 2025-05-19 18:53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 - 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近300名来自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出席 [1] - 第六届理事会会长李亚平指出协会已成为智能制造的"导航仪"、会员单位成长的"孵化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3]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叶定达对协会36年来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3] - 大会选举产生由124名理事组成的第七届理事会和5名监事组成的第二届监事会 [6] - 七届一次理事会选举曲道奎为第七届理事会会长,46名常务理事,并表决通过多项重要事项 [8] - 新任会长曲道奎表示将传承拼搏精神,凝聚会员力量,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中勇担使命 [11] 机器人行业动态 -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4年报出炉,行业表现值得关注 [16]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价格战火爆来袭 [16]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但机器人与AI打通迎来机遇 [16] - Uber Eats将在日本推出机器人送货服务,显示配送机器人应用落地加速 [17] - 国际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机器人手等创新 [17] 行业技术发展 - 孙立宁院士提出微纳感知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 [16] - 浙江大学熊蓉教授探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挑战与进展 [16] -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新突破,向自然界生物学习跨越复杂地形的智慧 [16] - 院士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的行为智能和产品智能发展方向 [17] - 院士谈推动机器人协同智能制造的新动能和机器人创新设计的六大关键技术 [17]
陈晓红院士专访文章《推动具身智能在多领域实现标杆应用》
机器人圈· 2025-05-19 18:53
具身智能概述 - 具身智能是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 强调智能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 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 颠覆传统人工智能的"离身性"局限 [1] - 具身智能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 - 具身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合作的焦点 我国正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1] 技术理论基础 - 1986年机器人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包容式架构" 为具身智能奠定理论基础 主张智能应由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自然涌现 [2] - 多模态感知技术融合视觉、触觉、力觉等传感器数据 实现三维环境毫米级建模 [2] - 强化学习与自适应控制技术使智能体在虚拟空间积累经验后可迁移至真实场景 [2] - 具身大模型增强智能体泛化能力 支撑"一脑多机"架构 [2] - 分布式协同技术依托群体智能算法 构建多智能体协作网络 [2] 技术发展挑战 - 感知能力挑战:当前AI感知系统偏单一割裂 需发展全模态感知技术 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力觉等多种感知能力 [3] - 运动控制挑战:人类行走涉及200多块肌肉毫秒级协调 现有AI运动系统仍粗糙 需突破动态平衡、精细操作和能量效率三重难关 [3] - 学习能力挑战:现有AI缺乏真正"直觉"和"经验" 需发展强化学习和迁移学习等先进算法 赋予机器人更强自适应学习能力 [4] 国内发展现状 - 技术研发加速:我国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天工"平台实现全球首个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拟人奔跑 "慧思开物"平台首次实现单个软件系统在多构型本体上的兼容 [5] - 产业加速布局:华为、腾讯、宇树科技、比亚迪、优必选等企业积极布局 截至2024年9月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 相关企业超4500家 预计2035年产业规模将达1.7万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15.6% [5] - 政策支持加力: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2025年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 北京发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 计划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6] 应用场景拓展 - 已涵盖智能制造、医疗服务、居家养老、智能安防、抢险救灾、海洋作业等领域 [6] - 工业制造领域:实现柔性制造 提高生产效率 [6] - 医疗康复领域: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已在20余个省(区、市)应用 帮助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 [6] - 物流仓储领域:自动导引车(AGV)通过动态任务分配与冲突消解算法 将仓储分拣效率提升300% [6] 产业发展措施 - 强化顶层规划和协同创新:纳入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专项规划 建立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 组建由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7] -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点支持类脑计算、柔性电子、高精度传感器等交叉领域研究 突破多模态感知、自主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 [7][8] - 拓展基础支撑和应用场景:建立具身智能专用数据库 优化算力资源配置 在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示范项目 [9] 政策保障建议 - 强化金融和平台支持:设立国家级产业基金和专项研发基金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 [10] - 完善政策与法规保障:加强标准规范制定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法律与监管体系 加强伦理规范与安全保障 [11] - 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技术协作 构建开放供应链 推动国际标准制定 [11]
“2025´中国焊接产业论坛——机器人与智能化焊接技术及应用”三号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5-16 17:56
会议概况 - 2025中国焊接产业论坛将于6月15-17日在浙江嘉兴召开,主题为“机器人与智能化焊接技术及应用”,聚焦船舶海工、新能源、航空航天等12个领域的应用实践 [3] - 会议由中国焊接协会主办,斯达半导体等承办,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协办,吸引15位专家进行专题报告 [3] - 论坛与第28届北京·埃森焊接展(6月17-20日上海)联动,后者为全球最大焊接行业盛会 [4] 技术议题 - 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技术现状与前景(北京工业大学陈树君) [6] - 港珠澳大桥智能焊接实践(中铁山桥徐向军) [6] - 大型TKY管节点智能焊接技术(天津大学徐连勇) [7] - 宽禁带器件在焊接电源中的应用(斯达半导体刘志红) [7] - 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机器人焊接产线(厦门锋元机器人连中原) [7] - 云边端技术驱动的智能焊接解决方案(深圳智流形机器人刘越) [8] 活动安排 - 6月15日:报到及参观斯达半导体SiC生产车间 [9] - 6月16日:全天会议 [10] - 6月17日:上午参观,下午转移至上海焊接展 [10] 参会信息 - 费用:会员单位1000元/人,非会员1500元/人,特邀嘉宾免费 [13] - 住宿:嘉兴晶晖酒店商务房280元/间,豪华房320元/间(含双早) [13] - 报名截止:2025年6月6日,需提交回执至指定邮箱 [11] 行业动态 - 焊接技术向智能化、机器人化加速渗透,覆盖工程机械、电力铁塔等重工业场景 [3] - 头部企业如埃夫特、江苏北人、欧地希等将分享机器人焊接商业化案例 [7][8] - 配套活动显示行业与高校(如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产学研结合紧密 [6][7]
“从自然中来,回自然中去”,可食用机器人开启舌尖上的新科技
机器人圈· 2025-05-16 17:56
可食用机器人的创新应用 -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研发的水上机器人长5厘米、重1.43克,由冻干鱼饲料制成,通过柠檬酸与碳酸氢钠的化学反应产生推力,最快每秒移动3倍身长,所有组件可生物降解并最终成为鱼群食物 [2] - RoboCake是可食用机器人婚礼蛋糕,顶层为石榴味明胶软糖机器人,底层嵌有维生素B2、槲皮素和巧克力制成的可食用电池,能为LED供电 [2] - "机器食品"(RoboFood)项目获欧盟350万欧元资助,已开发可食用流体电路、导电油墨等成果,目标覆盖食品保鲜、紧急营养补给等领域 [2] 技术原理与环保价值 - 水上机器人动力机制依赖水触发化学反应:二氧化碳气体压力迫使丙二醇喷出,降低水面张力形成推力,可持续运动数分钟 [2] - 可食用机器人设计理念可缓解电子垃圾问题(全球年产量4000万吨),实现"从自然中来,回自然中去"的环保闭环 [5] - 主体材料采用冻干鱼饲料、明胶等可生物降解成分,任务完成后会吸水软化沉入水中 [2] 多领域应用潜力 - 医疗领域:可沿食道移动递送药物,辅助吞咽困难患者,降低吸入性肺炎风险,或用于消化道健康监测 [4] - 环境管理:模拟野生动物食物外形,内置疫苗和定位系统吸引野猪等动物接种疫苗,控制疾病传播 [5] - 水产养殖: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水体污染;革新投药方式 [4] - 食品创新:RoboCake通过电解质微酸刺激实现"变味"体验,拓展美食科技可能性 [5] 技术挑战与发展瓶颈 - 智能计算系统需突破传统晶体管限制,现有可食用生物分子(如类胡萝卜素)信息处理能力有限 [6] - 安全性验证不足:多种可食用成分交叉反应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不良后果 [6] - 小型化与质量控制难题:医疗用途需微型化,组件协同故障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6] - 保质期与口感优化:需延长保存时间并提升味道吸引力 [7]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25年第2期(总第224期)
机器人圈· 2025-05-16 17:56
以下文章来源于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作者编辑部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 传播企业信息和市场行情,交流业内创新成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宣传报道国内外机器人技术领域最新技术、 成果和信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25年第2期已经刊出,点击识别" 二维码 "可查看全文, 也可以登录本刊官方网站 https://jiqi.cbpt.cnki.net 浏览。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 综述 01 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综述 作者: 苟桂枝 1 , 郭猛 2 单位: 1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2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 摘要: 人形机器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确定的新科技变革领域和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重要赛道,也是培育催生新质生 产力的重要方向。2024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等政策指导下,国内人形机器人高速发展,创新成果丰硕。本文从政策文件、开源创新、关键技术、重点产品、场景应 用、支撑能力等方面梳理分析2024年度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情况,旨在为相关人员全面、系统了解本年度国内人形机器人 发展 ...
Science Advances | 伦敦大学学院宋文辉教授团队开发仿生压电纳米纤维智能听觉系统,突破耳蜗声源定位技术瓶颈
机器人圈· 2025-05-16 17:56
在听觉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声源定位能力是人工听觉设备的核心挑战。传统的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器件可以 放大声音,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需要频繁地调节和较高的功耗,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中或需要精确定位声音的场 景中助听功能更受限制。此外,目前可人工耳蜗电极通道数不足天然耳蜗听觉神经节神经元通道的 0.04% ,导致 频谱解析能力低下,严重影响患者声音感知与复杂环境下的言语识别。开发兼具高灵敏度、多维度声源定位能力 的下一代人工听觉系统迫在眉睫。 针对这一挑战, 伦敦大学学院宋文辉教授团队 在 《科学 · 进展》 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 一种基于压电纳米 纤维与人工智能 (AI) 的仿生智能听觉系统 。该系统利用神经网络辅助下压电纳米纤维声波传感器 来处理声音, 模拟人类听觉系统对声音的捕获、处理和理解方式。 图 1 :仿生压电纳米纤维智能听觉系统示意图 期刊: Science Advances 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l2741 资助: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 EPSRC )、伦敦大学学院 GRS-ORS 奖学金 文章来源:国际仿生工程学 ...
五个问题,看清人形机器人应急落地之路
机器人圈· 2025-05-15 18:54
人形机器人在城市应急场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政策与市场背景 - 2024年初应急管理部与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2] - 政策明确将人形机器人作为高风险应急场景(如火灾、塌方、爆炸、化学泄漏)的潜在解决方案[2] - 城市应急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广泛,包括政务、安全生产、自然灾害、交通、能源、水利及园区等[9] 当前市场参与者与产品状态 - 天创机器人"天魁1号"已取得防爆认证,应用于化工、电力等高危场景远程操作[9]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在电力系统倒闸操作中已有现场测试记录[9] - 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祝融"主打消防演示,具有液压驱动和耐高温特性[10] - 南网数字集团"大瓦特"专注于电力服务,处于样机+试点阶段[10] - 中科深谷"城市卫士"采用模块化设计,已进入演示+现场测试阶段[10] - 多数产品仍处于样机或试点阶段,尚未进入城市应急常规调度体系[11] 落地应急场景的主要障碍 - 环境适应能力不足(仅★★☆☆☆),难以应对高温、浓烟、有毒气体等极端环境[15] - 实时响应与稳定性不足(仅★★☆☆☆),存在感知滞后和操控延迟问题[15] - 场景适配性差(仅★★☆☆☆),城市灾害场景碎片化严重且任务无标准化[15] - 系统接入机制缺失(仅★☆☆☆☆),应急体系无机器人调度口径和权限安排[15] - 成本可控性低(仅★☆☆☆☆),高功能产品单台造价仍在百万元级别[16] - 人机协同效率低(仅★★☆☆☆)[15] 潜在突破口与发展路径 - 政策引导明确,应急机器人成为国家重点方向,为人形机器人打开发展窗口[20] - 城市应急具备"刚需、高频、高风险"特征,是机器人最可能从功能走向刚需的领域之一[21] - 公众舆论转向支持机器人介入高危任务,社会心理接受度提升[23] - 建议从"全能幻想"转向"任务型突破",聚焦危化区远程巡检、灾后废墟探测等边界清晰的任务[28] - 推动人形机器人纳入城市应急演练体系,通过协同演练建立"战位"和调度依据[28] - 需建立"机器人协同接口标准",包括任务定义、权限分级、责任划分等[28] 未来角色定位 - 特种及应急类应用呈现"高关注+低落地"状态[26] - 更现实的路径是定位为"辅助型"或"任务型"工具,而非全能救援者[28] - 需从小任务突破开始,逐步嵌入实际作业链条[28] - 最终目标是成为应急体系能力的一部分,而非展演价值的附属[29]
重磅文件!《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版)》
机器人圈· 2025-05-15 18:54
图源:豆包AI文生图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部署,按照《"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任务要 求,打造 智能制造"升级版" ,结合智能制造最新实践和发展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了《智能制造典 型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版)》。现印发给你们,请参考做好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攻关、 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应用等相关工作,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版)》 点击蓝字下载pdf文件 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5 年版).pdf 除了详细的指导文件 还有清晰明了的 "一图读懂" 值得大家转发收藏 认真阅读参考 从 工厂建设、产品研发、工艺设计 到生产管理、作业、 运营管理、服务、供应链... 共计凝练出 8个环节40个智能制造典型场景 是一份权威的 参考指南 图 河南 20 725 智能制造典型场景 智能制造典型场景是智能工厂建设的基础,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基本业务单元。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供应链全环节开展工厂的业务解耦,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 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智能系统,以数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