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电信(00728)
icon
搜索文档
“百镜大战”日趋白热化 AI眼镜加速叩开“镜像世界”
证券日报· 2025-07-27 23:46
AI眼镜行业发展前景 - AI眼镜可实现餐厅评价显示、危险预警、无障碍沟通、医疗辅助等多种功能,展现广阔应用场景 [1] - "镜像世界"概念被视为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后的第三大平台,将成为AI眼镜普及的关键推动力 [2] - 行业预计2025年全球销量达350万台(同比+230%),2026年突破千万台规模 [3] 市场竞争格局 - 科技巨头(阿里夸克眼镜)、配件厂商(Rokid)、运营商(中国电信天翼AI)等纷纷布局该赛道 [3] - 中低端市场渗透率加速提升,未来三年是技术成熟度和用户体验完善的关键期 [4] - 产业呈现两极化竞争:Rokid采用AR重技术路线,小米选择轻量化策略,形成差异化布局 [7] 技术突破方向 - 需解决多模态算法协同问题,天翼AI已针对语音/语义场景优化垂域智能体 [3] - 当前产品存在续航短(约4小时)、重量大(40克)等痛点,厂商探索双芯片设计/外接电池等方案 [6][7] - 显示技术方面,雷神科技开发防蓝光镜片,未来将加载更多眼健康管理功能 [7] 应用场景拓展 - 2026年可能迎来"iPhone时刻",支持支付(小米/电信翼支付)、AR娱乐(中国移动)、商务翻译等功能 [4] - 中国移动规划三大场景:娱乐(AR/MR融合)、生活(导航+实时翻译)、商务(远程协作) [4] - 长期可能替代智能手机,但需经历功能迭代的渐进过程,或形成手机提供算力+眼镜负责交互的互补模式 [5] 产业链发展动态 - 芯片/显示/续航等核心器件迭代是规模化的基础,厂商争相布局新兴细分领域 [7] - 行业呈现双线发展:重技术路线瞄准专业细分市场,轻量化产品满足主流消费需求 [7] - 价格带分化显著,为厂商提供商业化路径选择和技术突破时间窗口 [7][8]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电信运营商全面拥抱人工智能
中国新闻网· 2025-07-27 20:43
电信运营商AI战略布局 - 中国电信全面拥抱人工智能 加快天翼云向智能云发展 打造"算力+平台+数据+模型+应用"一体化智能云服务体系 [1] - 中国移动将发挥"扁担效应" 牵引科技创新突破AI原创成果 带动产业创新培育多元AI原生服务 [2] - 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倡议强化应用深度赋能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构建开放生态 [2] AI技术成果展示 - 星辰大模型体系为央企首个"全模态、全自研、全国产"大模型 实现十亿、百亿、千亿参数及开源 已打造50多个行业大模型和10多个内部大模型 [1] - 九天基础大模型3.0具备多模态能力和行业深度赋能特质 获评"2024年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2] - 中国联通新型数据产业底座及数据集平台 AI+医疗辅助诊疗智能体入选"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 [2] 行业应用落地 - 星辰全链条AI服务能力已在中国中车等十余个央企落地应用 涵盖能源、工业、交通、住建等多行业 [1] - AI开源开放创新平台"焕新社区"由中国移动牵头 联合骨干央企、龙头民企、新型研究机构共同发起 推动算力-数据-模型-应用全栈协同创新 [2] - 中国移动展示自研四足机器狗 AI手机、智能座舱、具身智能机器人等AI硬件 重塑个人生活体验 [1]
电信运营商齐聚WAIC,打响抢夺AI场景与生态发令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7 14:34
电信运营商AI战略布局 - 中国移动在WAIC展示人形机器人表演相声和机器狗集体倒立,中国联通展示人形、半人形机器人与机械臂协同作业,体现电信运营商在AI与具身智能领域的积极布局[1] - 行业认为AI与具身智能是移动互联网以来最大颠覆性因子,将驱动算力与通信需求指数级增长,电信运营商正争夺底层算力供给市场份额[1] -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提出"智能倍增"时代来临,预测硅基生命将超过全球人口总量,数字空间容量达陆地面积数倍,智能经济将成为数字经济高阶形态[2] 中国移动具体举措 - 公司将建立"九天"通专大模型生态矩阵,增强大算力供给,已建成13个全国性/区域性智算中心节点并打造多个超大规模智算集群[2] - 培育"灵犀"智能体等AI原生服务,与中国石油、中国中化等十余家央企在能源、水利、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2] 中国联通战略实施 - 公司着力建设智算基础设施,推进算力网络互联互通,焕新升级联通云技术架构与平台能力[3] - 推进智算中心增量扩容,探索布局十万卡集群,扩大绿电使用规模,提升算效/能效/碳效,打造通智协同、训推一体的绿色标杆节点[3] 其他运营商动态 - 中国电信突出"天翼AI"品牌优势,发布星辰语音语义大模型,展示AI手机、云电脑等终端融合产品[3] - 中国铁塔以"以塔向智"战略进入AI领域,强调助力AI赋能千行百业的定位[3]
告别套路!三大运营商官宣:将简化套餐、明码标价
猿大侠· 2025-07-25 11:25
国内通信行业现状与问题 - 资费不透明现象普遍存在 用户常遭遇不明扣费或未经同意的套餐升级 [1] - 套餐设计复杂混乱 运营商提供过多套餐种类且内容表述不清 低价套餐隐藏办理渠道 [2] - 强制捆绑销售问题突出 "免费升级"常含自动续费条款 外包渠道营销骚扰屡禁不止 [3] - 存在资费陷阱与杀熟行为 客服推荐的优惠套餐实际费用可能高于原套餐 [4] - 退订流程设置障碍 用户面临多次转接客服 违约金要求等阻碍 [4] - 运营商单方面取消套餐 未提前告知消费者导致被迫更换高价套餐 [5] 用户投诉与行业影响 - 相关投诉集中在虚假宣传 乱扣费 资费不明 退费维权等领域 社交平台维权帖数量庞大 [6] - 运营商为追求业绩牺牲用户权益 在套餐设计 销售 管理环节存在系统性缺陷 [8] - 行业用户基数庞大 三大运营商及中国广电移动用户达18.07亿 宽带用户6.82亿 [17] 运营商整改措施 中国移动 - 推出十项服务承诺 涵盖透明消费 主动提醒 限时办结等维度 [12] - 建立资费专区公示制度 未经公示套餐禁止销售 [13] - 业务订购需客户确认 变更套餐无合约条件下48小时内办结 [14] - 设立10085唯一官方营销号 提供骚扰举报奖励流量机制 [14] 中国联通 - 实施十六项整改措施 重点精简套餐种类并优化公示界面 [15] - App设立资费公示专区 关键协议要素加黑加粗便于识别 [15] - 升级骚扰拦截功能 推出二次号码一键解绑服务 [15] 中国电信 - 推出九项规范措施 业务开通需用户通过多重方式确认 [16] - 优化流量提醒机制 提供多档封顶阈值选择 [16] - 简化退订流程 严禁销售未公示套餐 [16] 行业整改背景与展望 - 三大运营商联合响应工信部2025工作部署 承诺解决服务痛点 [10] - 整改聚焦套餐收费不明 强制绑定 申诉推诿等核心问题 [11] - 用户对措施实际效果持观望态度 期待解决实际问题而非空头承诺 [18] - 行业需将用户权益置于首位 类似水电的基础服务属性要求更高服务标准 [19]
三大运营商,最新承诺!
经济网· 2025-07-24 17:49
行业背景 - 中国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针对电话套餐资费不透明、退订难、种类繁杂等问题推进行风纠风专项行动,以"精简套餐、透明消费"为核心 [1] - 通信行业存在营销话术误导、默认勾选订购增值服务、套餐种类繁多、退订流程繁琐等问题 [1] - 截至5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8.07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699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10.98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60.8% [1] 政策导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2025年信息通信行业行风建设暨纠风工作会议,要求强化思想教育、推动创新引领、夯实管理基础 [2] - 会议提出开展"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活动,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升服务供给水平,探索新型服务模式 [2] - 会议要求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健全完善企业内部考核体系、经营管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 [2] 运营商整改措施 - 中国移动推出10项服务承诺,包括透明消费、明白办理,客户可通过中国移动App"资费专区"查看在售资费,业务订购必须经由客户确认同意 [3] - 中国电信制定"总经理办实事"9项举措,包括征得用户同意后开通电信业务,规范业务退订办理流程,未公示套餐不销售 [3] - 中国联通推出4个方面16项举措,包括开展"明白办、放心用"行动,提高二次号码"一键解绑"服务水平 [3] 行业影响 - 三大运营商以"刀刃向内"的姿态推动行业变革,标志着通信行业迈向规范化、服务升级的转折点 [1][3] - 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经营者主动担责,构建更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3]
三大运营商集体表态 期待兑现承诺解决用户痛点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00:21
运营商服务承诺 - 中国移动推出"十项服务承诺" 包括无合约套餐变更48小时内办结 用户可自主屏蔽境外来电短信 [1] - 中国电信实施"九项规范措施" 强调业务开通需用户同意 全面规范退订流程 禁止销售未公示套餐 [1] - 中国联通将大幅精简资费套餐种类 确保资费公示清晰 业务协议关键条款突出显示 [1] 行业现存问题 - 运营商存在变更套餐难 业务退订难 骚扰防范难等问题 用户常遭遇隐性扣费 虚假宣传等乱象 [1][2] - 2023年"3·15"晚会曝光通信行业电话营销乱象 包括诱导升级套餐 隐性扣费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2] -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 电信服务投诉达3.9万件 在服务大类投诉中排名第五 [2] 政策监管与市场影响 - 工信部2023年4月启动"明白办 放心用"行动 聚焦套餐复杂 不知情订购等焦点问题 [3] - 运营商承诺落实将有助于规范企业经营 建立在合法合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3] - 公众有权监督运营商承诺执行情况 兑现程度将直接影响企业市场声誉和消费者信任度 [3]
话费规则巨变!三大运营商集体“改套餐”,将精简资费!
新浪财经· 2025-07-23 17:51
运营商服务改革 - 三大运营商集体承诺简化套餐并提升透明度,中国移动推出十项服务承诺,中国电信推出九项规范措施,中国联通宣布大幅精简资费套餐[2] - 中国移动《十项服务承诺》具体包括业务订购需客户确认、流量超套主动提醒、套餐变更48小时内办结等条款[5] - 中国联通已下架59元、129元等高流量套餐,但部分营业厅表示尚未收到正式通知[7] 市场现状与用户反馈 - 截至5月末三大运营商移动用户总数达18.07亿户,宽带用户6.82亿户[9]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分别收到48637/27881/11727条套餐相关投诉[9][10] - 典型投诉包括老年人因操作不熟悉导致年上网费超3000元、用户不知情背上分期贷款等[11] 行业专家观点 - 通信专家指出复杂套餐设计长期影响用户体验,此次整改是政府推动下的集中表态[11] - 行业整改重点在于简化套餐结构、提升服务透明度,但完全解决问题仍需时间[11] - 消费者协会强调经营者应主动落实主体责任,构建安全消费环境[11] 政策落地进展 - 北京昌平地区中国移动已开始执行新政策并组织培训,而联通电信门店尚未全面接获通知[2][7] - 中国电信营业厅表示九项规范措施可能尚未完成内部下发流程[9]
套餐“诱骗升级”“退订难”等有解,三大运营商齐发声
贝壳财经· 2025-07-23 17:09
行业服务升级举措 - 中国移动推出十项服务承诺 包括透明消费和套餐变更48小时内办结等[1][3] - 中国电信精简资费套餐并实施全量公示 规范业务退订流程[1][3] - 中国联通推出十六项举措 优化退订流程并提供7天内上门办理宽带退订服务[1][3] 用户规模数据 - 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8.07亿户 其中5G用户达10.98亿户[5] - 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6.82亿户[5] 历史服务乱象 - 套餐降档需耗时两个月并经历"不降反升"情况[7] - 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暗增套餐现象 如河南用户被多扣15元叠加套餐和5元短信包[8] - 通过"诱骗"手段促使用户升级资费套餐[7][8] 法律定性 - 区别对待升级和降档套餐属违约行为 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9] - 暗增套餐和诱骗升级属欺诈性民事法律行为 相关合同可被撤销[9]
聚焦新质生产力系列之七:1ms城市算网,算力“高速公路”通车!
环球网· 2025-07-23 15:36
算力基础设施发展 - 算力被定义为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是推动城市智慧转型的核心动力[1] - 《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重点任务包括提升算力高效运载能力,要求城区重要算力基础设施间时延≤1ms,国家枢纽节点内≤5ms[1] - 浙江省已建成全国唯一的"一中心双直联点"架构,1ms低时延圈基本完成,算力态势监测感知平台完成试点落地[2] 杭州1ms城市算网建设 - 杭州引入400G、OXC、ASON等技术构建1ms全光运力网络,时延圈覆盖人口达2000万(覆盖范围翻倍)[4] - 全省建成160万个10G-PON端口,千兆光纤覆盖超1亿户家庭,50G-PON实现11地市全覆盖,嘉善至长三角枢纽时延压缩至3ms[4] - 中国信通院指出1ms城市算网是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的城市体系,本质是用前沿技术重塑城市发展模式[4] 运营商网络建设成果 - 浙江移动建成F5G-A 1ms全光智算专网,覆盖90个区县,算力节点"一跳直达",OTN下沉提升重点场所通达率[5] - 浙江电信构建"中心+浅边缘+深边缘"架构,实现城市1ms、省内3ms、长三角5ms时延圈,部署算网一体化调度平台[5] - 浙江联通部署3000公里G.654E骨干光缆,建成100G双平面架构,各区县间实现100G直达[6] 算力产业应用案例 - 中国(杭州)算力小镇为全国首个算力产业项目,聚焦集成电路设计、高端软件和智能硬件,形成3000P规模算力池[7] - 浙江水科文化利用毫秒时延算网实现AI视频实时处理,方案已应用于500个文旅场景[7] - 零跑汽车通过1ms算网实现研发中心-工厂-算力中心毫秒级协同,设计迭代周期从60个月缩短至24个月[8][10] 技术发展与行业影响 - OXC、400G/800G光传输技术普及和AI动态调配系统将催生"算力即服务"新经济形态[11] - 1ms城市算网打破算力孤岛,构建自感知、自优化智能系统,成为驱动数字中国的新引擎[11]
港股央企红利50ETF(520990)跌0.39%,成交额1.79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7-23 15:15
基金表现 - 7月23日收盘跌0.39% 成交额1.79亿元[1] - 今年以来份额增加41.27%至52.92亿份 规模增加52.92%至53.54亿元[1] - 近20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金额1.48亿元 今年以来日均成交金额1.16亿元[1] 基金基本信息 - 成立于2024年6月26日 管理费率0.50% 托管费率0.10%[1] - 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收益率[1] - 现任基金经理龚丽丽任职期内收益17.15% 汪洋任职期内收益3.73%[2] 持仓结构 - 前三大重仓股为中国移动(10.83%) 中国石油股份(10.55%) 中远海控(9.66%)[3] - 能源板块持仓集中 中国海洋石油(9.03%) 中国神华(8.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7.66%)[3] - 电信板块占比显著 中国电信(4.85%) 中国联通(3.68%)[3] - 十大重仓股合计持仓占比69.35% 单只个股持仓均超1亿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