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移动(00941)
icon
搜索文档
瑞晟智能:子公司瑞峰智能预中选中国移动ICT项目 含税总价约6348.52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9 17:13
公司业务动态 - 全资子公司瑞峰智能预中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永州分公司的ICT项目 项目含税总价6348.52万元[1] - 预中选项目产品主要为算力服务器硬件及系统[1] - 预中选项目金额约占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的14.5%[1] 财务影响 - 预中选合同的履行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1] - 截至公告披露日尚未签订正式合同 预中选金额存在不确定性[1]
从文学IP到荧屏爆款,中国移动咪咕“全链路生态”赋能《浔阳月》影视化突围
环球网· 2025-08-29 16:43
核心观点 - 盐城影视创投周探讨影视IP改编与创作突围方向 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签约作家梦娃小说《浔阳月》入选创投实践项目 后续开发获芒果TV重点关注 [1] - 咪咕阅读通过全链路IP开发体系孵化超20000部全版权作品 聚合20万注册作家 构建从文学创作到影视转化的高效路径 [5][10] IP开发与运营 - 《浔阳月》为古言群像小说 以古代女性突破命运桎梏为主题 创新融合市井俚语与文言雅韵 获咪咕阅读平台9.7分超高评分 稳居新书榜首位 全网阅读量破亿 [4] - 作者梦娃前作《宫墙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5000万 实现出版、广播剧、影视版权全链路开发 [1] - 公司免费开放精品IP库 联动创作者、平台及品牌方探索变现新路径 形成产业生态闭环 [10] - 通过"编剧合伙人计划"助力作家转型编剧 提供影视化专业培训 实施剧本保底+永久分账机制保障收益 [10] - 开发环节形成"短剧+漫剧+长剧"多形态产品矩阵 与芒果TV、腾讯视频等建立联合发行机制 [10] - "繁星·沐光3.0"计划整合创作团队、IP版权及渠道资源 孵化超200部原创剧本并完成100余部短剧摄制 [10] 市场表现与数据 - 短剧《魔道奶爸》《从家丁笑傲天下》多次登顶热力榜 验证多形态开发能力 [8] - 短剧播放数据表现亮眼:《魔道奶爸》播放总量1677.2万次 《从家丁笑傲天下》播放总量213.1万次 [9] - 多部短剧播放总量超千万:包括《六年一脚》9500.7万次、《你是药神我不写药方你慌什么》8234.8万次、《掌中万物》7338.4万次等 [9] 行业合作与生态构建 - 咪咕阅读依托中国移动生态构建全链路IP开发体系 以2万+全品类网文IP为核心打造稀缺资源池 [10] - 公司与芒果TV达成合作 未来将携手挖掘文学IP深层价值 共同开发优秀人才与作品 [4][12]
中国移动(00941)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8-29 16:43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5年上半年营运收入为人民币5438.69亿元,同比下降0.5%(2024年同期:5467.44亿元)[8][9] - 通信服务收入达人民币4669.89亿元,同比增长0.7%(2024年同期:4635.89亿元)[8][15] - 股东应占利润为人民币842.35亿元,同比增长5.0%(2024年同期:802.01亿元)[8][9][1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运收入为5437.69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5467.44亿元人民币下降0.5%[4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运利润为905.45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857.34亿元人民币增长5.6%[4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842.73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802.57亿元人民币增长5.0%[45] - 本期间利润为84,235百万元,较上年同期的80,201百万元增长5.0%[50] - 除税前利润同比增长3.8%,从103.149亿元增至107.073亿元[51]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通信服务收入为4669.89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4635.89亿元略有增长[63] - 2025年上半年营运收入为人民币5438亿元,同比下降0.5%[126] - 通信服务收入为人民币4670亿元,同比增长0.7%[126] - 股东应占利润为人民币842亿元,同比增长5.0%[134]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网络运营及支撑成本为1398.82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426.82亿元人民币下降2.0%[45] - 公司雇员薪酬及相关成本为773.93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750.52亿元人民币增长3.1%[45] - 公司销售产品成本为747.30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815.20亿元人民币下降8.3%[45] - 利息及其他收入为91.92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11.23亿元下降17.4%[67] - 本期所得税费用为266.74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228.53亿元增长16.7%[68] - 2025年上半年营运支出为人民币4532亿元,同比下降1.7%[127] 各业务线表现 - 数字化转型收入人民币1569亿元,同比增长6.6%,占通信服务收入33.6%[15] - HBN收入占通信服务收入47.6%,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15] - 个人市场收入为人民币2447亿元,移动客户达到10.05亿户净增56万户,5G网络客户达到5.99亿户净增4691万户渗透率59.6%,移动ARPU为人民币49.5元[20] - 家庭市场收入为人民币750亿元同比增长7.4%,家庭宽带客户达到2.84亿户净增623万户,千兆家庭宽带客户达到1.09亿户同比增长19.4%,FTTR客户达到1840万户同比增长264%[21] - 政企市场收入为人民币1182亿元同比增长5.6%,政企客户数达到3484万家净增225万家,移动云收入达到人民币561亿元同比增长11.3%,5G专网收入达到人民币61亿元同比增长57.8%[22] - 新兴市场收入为人民币291亿元同比增长9.3%,国际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40亿元同比增长18.4%,数字内容收入达到人民币149亿元,产业链金融业务规模达到人民币471亿元同比增长24.5%[23] - 无线上网业务收入为1954.89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2050.64亿元下降4.7%[63] - 有线宽带业务收入为685.68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629.71亿元增长8.9%[63] - 应用及信息服务收入为1366.74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290.05亿元增长5.9%[63] - 销售产品收入及其他为767.8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831.55亿元下降7.7%[63] - 有线宽带业务收入为人民币686亿元,同比增长8.9%[126] - 应用及信息服务收入为人民币1367亿元,同比增长5.9%[126] - 通信设施建设服务收入同比下降6.6%至4.25亿元(2024年:4.55亿元)[107] - 综合服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84.5%至12.92亿元(2024年:3.36亿元)[107] - 技术支撑服务费同比下降9.0%至4.78亿元(2024年:5.25亿元)[107] 用户和网络规模 - 移动客户总数达10.05亿户,有线宽带客户总数达3.23亿户[11] - 总连接数达38.15亿,净增1.45亿[15] - 5G网络投资共计人民币258亿元,累计开通5G基站超259.9万个净增18.7万个,千兆覆盖住户达到5亿户[26] - 累计打造5G行业商用案例超5万个,97个国民经济大类覆盖86个,上半年签约项目近1300个[27] - 中国移动APP月活跃客户超2.7亿户同比增长49.8%,合作渠道商超20万家[27] 数字化和AI能力 - 自建智能算力规模达到33.3 EFLOPS,对外服务IDC机架超66万架,上台能力超1300项调用总量达到8035亿次[26] - 梧桐大数据平台汇聚沉淀数据规模超2000PB,上半年调用量超1100亿次[26] - 公司总智算规模达到61.3 EFLOPS (FP16),包括自建及租赁[33] - 公司AI+DICT签约项目达到1,485个[36] - AI智能助理灵犀智能体2.0月活跃客户突破6,000万户[36] - AI化产品客户合计近2亿户[36] - AI+服务占比较上年底提升5.7个百分点[37] - 7万数智员工在岗应用,累计减负700万人天[37] - 公司建成覆盖32个行业、超3,500TB通用高质量数据集[33] - AI焕新社区汇聚超200个通用及垂直行业大模型,覆盖13类行业近160个高质量数据集[34] 现金流和资本开支 - 经营现金流入净额人民币838亿元,自由现金流人民币255亿元[15] - 2025年上半年资本开支为人民币584亿元,占通信服务收入比重12.5%[135] - 经营业务产生的现金流入净额同比下降36.2%,从131.377亿元降至83.832亿元[51] - 投资业务现金流出净额扩大57.0%,从85.482亿元增至134.249亿元[52] - 购置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付款增长2.8%,从73.460亿元增至75.540亿元[52] - 购买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55亿元(2024年:21亿元)[109] - 资本承担总额达297.26亿元(2024年12月31日:256.69亿元)[116] - 经营业务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为人民币838亿元,同比下降36.2%[138] 资产和负债变动 - 总资产从2024年末的2,108,127百万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127,740百万元,增长0.93%[47]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4年末的167,309百万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94,566百万元,大幅减少43.5%[47] - 应收账款从2024年末的75,741百万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05,822百万元,增长39.7%[47]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从2024年末的209,422百万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42,399百万元,增长15.7%[47] - 总负债从2024年末的711,588百万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693,546百万元,减少2.5%[48] - 应付账款及应计费用从2024年末的354,341百万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315,945百万元,减少10.8%[48] - 归属于本公司股东权益从2024年末的1,392,032百万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429,671百万元,增长2.7%[48] - 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总额从2024年底的3765.44亿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4175.43亿元,增长410.99亿元[89] - 第三层级金融资产(银行理财及资管计划)从2024年底的2950.40亿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094.36亿元,期内净增持96亿元(购买373.96亿元,处置278.09亿元)[92] - 第一层级金融资产(债券基金及可转债)从2024年底的815.04亿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081.07亿元,增长266.03亿元[89] - 银行理财产品公允价值从2024年底的2401.30亿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491.08亿元,增长89.78亿元[89] - 资产管理计划公允价值从2024年底的531.64亿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585.80亿元,增长54.16亿元[89] - 应收账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757.41亿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058.22亿元,增长300.81亿元,其中91天至一年账期增幅最大(288.18亿元增至483.86亿元)[94] - 应付账款及应计费用总额从2024年底的3543.41亿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3159.45亿元,减少383.96亿元[97] - 180天以内应付账款从2024年底的1289.70亿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799.56亿元,减少490.14亿元[98] - 其他债权工具投资从2024年底的133.98亿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47.77亿元,增长13.79亿元[95] - 使用权资产新增同比激增647.5%至82.16亿元(2024年:10.99亿元)[107] - 利息支出同比激增1385.7%至2.08亿元(2024年:0.14亿元)[107] - 净收到的短期银行存款同比激增560.3%至406.86亿元(2024年:61.61亿元)[107] - 铁塔使用相关成本同比下降1.3%至199.49亿元(2024年:202.12亿元)[109] - 现金及银行存款净减少136.52亿元(2024年:净减少116.75亿元)[109] - 截至2025年6月底总资产为人民币2127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32.6%[136] 股东回报和股息 - 中期股息每股2.75港元,同比增长5.8%[9][15] - 本期间支付股息49,144百万元,较上年同期的46,924百万元增长4.7%[50] - 已付股东股息总额增长4.7%,从46.924亿元增至49.144亿元[53] - 宣派2025年一般中期股息每股港币2.75元,总金额约541.99亿元人民币[71] - 支付上一财政年度一般末期股息每股港币2.49元,总金额约491.44亿元人民币[72] - 公司宣派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股息每股2.75港元[166] - 公司将于2025年9月17日派发中期股息[166] - 公司对非居民企业股东派息时代扣代缴10%企业所得税[167] - 沪港通和深港通投资者均适用10%企业所得税代扣代缴规定[168] - 股东名册将于2025年9月3日至9月5日期间暂停办理过户登记手续[166] 投资和公允价值变动 - 对浦发银行投资公允价值为人民币74,048百万元,较账面值低41.2%[83] - 对中国铁塔投资公允价值为人民币50,292百万元,较账面值低10.0%[84] - 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投资账面金额合计人民币199,355百万元[80] - 浦发银行投资税前贴现率为10.6%[83]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国债投资面值保持50亿元不变,实际利率区间为3.08%-3.11%[95] - 董事李嘉士持有中国铁塔50,000股H股,占总发行股份0.00%[140] 股份激励和变动 -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上限为2,047,548,289股,占当时普通股总数10%[99] - 2020年第一期授予9,914位参与者305,601,702股期权,占当时股本1.5%,行权价55.00港元[100] - 2022年第二期授予10,988位参与者607,649,999股期权,占当时股本2.8%,行权价51.60港元[10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六个月股份支付成本为人民币1.26亿元,同比减少60%(2024年同期:3.14亿元)[100] - 2025年上半年行使94,237,022股期权,行权日加权平均股价81.77港元(2024年同期:71.72港元)[101][10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尚未行使期权578,061,357股,加权平均行权价52.12港元[101] - 2025年6月30日可行使期权224,372,604股,加权平均行权价52.94港元[101] - 2024年1月回购2,377,000股香港股份,总金额1.55亿港元(约1.41亿元人民币)[104] - 2025年上半年因行使期权发行94,237,022股普通股,股本增加人民币49.23亿元[10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行使期权加权平均剩余合同期限6.9年(2024年末:7.3年)[102] - 股票期权稀释导致加权平均股份增加155,970,238股[78] -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总量上限为2,047,548,289股,占计划批准日总股本10%或2025年8月7日总股本约9.47%[14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行权股票期权总数578,061,357股,期内行权94,237,022股,失效及注销3,198,276股[151] - 2025年上半年行权股票期权94,237,022股,其中44,059,967股行权价55港元,50,177,055股行权价51.6港元[155] -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直接及间接持有股份15,132,483,842股,占总发行股份69.09%[156] - 中国移动香港(BVI)有限公司直接持有14,890,116,842股香港股份,占总发行股份68.90%[156] - 股票期权行权价格不低于授予日收盘价及前五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较高者[147] - 激励对象个人获授期权行权后发行股份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1%[146] - 计划剩余授权限额1,217,654,237股[151] - 股票期权分三批开放行权:40%于24个月后、30%于36个月后、30%于48个月后开放[153] - 已收股票期权行权款增长87.6%,从2.704亿元增至5.074亿元[53] 公司治理和合规 - 公司2025年2月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授予“ESG榜样示范基地”称号[40] - 公司品牌价值达到413亿美元同比提升33.1%[27][28] - 公司有效专利总量超1.8万件,稳居全球运营商前列[30] - 量子计算云平台总规模超1,200量子比特,业界领先[32] - 公司GTI国际合作平台汇聚了424家国际运营商及产业合作伙伴[39] - 公司确认在报告期内未购入、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161]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集团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核简明合并中期财务资料[162] - 公司确认已全面遵守《企业管治守则》所有守则条文[163] - 所有董事确认在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间遵守《标准守则》[164] - 公司确认财务资料披露与2024年年报相比无重大变动[165] 其他财务数据 - EBITDA为人民币1859.58亿元,同比增长2.0%(2024年同期:1822.70亿元)[8][15] - 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3.90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3.75元增长4.0%[46] - 股本从2024年末的461,838百万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466,761百万元,增长1.1%[50] - 应收账款增加额增长3.0%,从41.273亿元增至42.525亿元[51] - 购买定期存款金额增长39.8%,从44.909亿元增至62.763亿元[52] - 已付企业所得税增长11.2%,从23.354亿元增至25.963亿元[51]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同比下降28.4%,从132.073亿元降至94.566亿元[53] - 每股基本盈利基于加权平均股份数21,572,913,687股计算[73] - 每股摊薄盈利为人民币84,113百万元,加权平均股份数21,728,883,925股[74][78] - 新增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成本合计人民币55,796百万元,同比下降11.4%[79] - 固定资产折旧为人民币
6G里程碑式突破!我国科学家研发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高速无线通信【附6G行业市场分析】
前瞻网· 2025-08-29 14:56
6G技术突破与性能指标 - 北京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实现0.5GHz至115GHz全频段无缝重构,支持100Gbps级无线传输速率(相当于同时传输1000个8K超高清视频)[2] - 6G关键指标相比5G全面提升:峰值速率达100Gbps-1Tbps(5G为10-20Gbps)、用户体验速率1Gbps(5G为0.1Gbps)、时延0.1ms(5G为1ms)、连接密度达1亿个/平方公里(5G为100万个)[6][8] - 系统具备动态频段切换能力以规避干扰,并实现环境感知与数据传输同步,适用于智能交通和远程医疗等复杂场景[2] 中国6G战略布局与进展 - 中国自2018年启动6G研究,2019年成立IMT-2030推进组和国家6G技术研发专家组,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8][10] - 2024年9月中国移动牵头通过全球首个6G场景用例与需求研究项目,系中国首次主导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制定[10] - 2025年7月中国移动全球首发6G试验网,部署10个站点实现280Gbps传输速率,达5G理论峰值的14倍[11] 技术演进与行业影响 - 通信技术从1G模拟信号演进至5G万物互联,6G将推动万物智联新时代,实现自主学习与决策的智能体构建[3][11] - 6G频谱支持能力显著提升:常用载波带宽达20GHz(5G毫米波为400MHz),多载波聚合可实现100GHz带宽[8] - 4G/5G/6G将长期并存,6G规模商用需突破广义功能安全壁垒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11]
运营商新操作,让手机状态栏变“广告位”,网友炸锅
猿大侠· 2025-08-29 12:12
运营商定制化显示技术 - 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已更新PLMN名称显示要求 优先显示基站广播的NITZ消息而非SIM卡预设信息[15][18][19] - NITZ消息支持最多50字节 可采用滚动方式显示 技术标准由3GPP协议制定[14][21] 运营商广告推送实践 - 中国移动在多地推送地域化定制信息 包括校园欢迎语("你好新同学")、地区活动推广(青岛啤酒节)及宣传口号("豫起奋发")[3][4][5] - 现象主要集中在iPhone用户 零星安卓用户也受影响 广告信息无法手动关闭[6][8][21] 行业规范与终端要求 - 中国移动要求2025年新入库5G终端必须支持定制化logo和NITZ消息显示 2024年7月1日起新终端默认开启该功能[15][16][17] - 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目前不支持NITZ功能 其基站无法下发定制化消息[21] 用户影响与设备差异 - 安卓用户可通过设置自定义运营商名称 iPhone用户需越狱安装插件才能修改 使用门槛较高[21] - 部分用户认为推送新颖有趣 部分用户感到打扰 该功能也可用于话费余额提醒等实用场景[8][23]
中国移动携手巨头,低空智联网试验装置发布,助力低空经济新飞跃!
搜狐财经· 2025-08-29 11:51
行业动态 - 中国移动联合中国电科 华为 中兴等14家行业巨头共同推出低空智联网试验装置 标志低空经济迎来新发展机遇 [1] -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正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力量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1] - 低空智联网试验装置整合创新链关键技术资源 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力量 结合多元化应用场景 [3] 技术体系 - 公司2024年6月提出"通导感管"四位一体低空智联网技术体系构想 构建通信 导航 感知 管控多功能综合性技术框架 [1] - 在北京建立低空智联网融合创新实验室 依托电磁环境孪生系统模拟真实低空环境 探索高效测试方法 [3] - 在成都构建低空智联网中试验证平台 融合通信 导航 感知及AI 云计算等前沿技术 形成专业化综合性中试服务体系 [3] 战略布局 - 公司凭借强大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底蕴 全力推进低空智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 - 试验装置将成为新技术试验基地 创新能力孵化平台和新应用推广窗口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3] - 公司将继续深化与产业链各方合作 秉持开放共享理念 探索低空智联网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3]
卫星产业ETF(159218)昨日“吸金”超7000万!一文盘点全产业链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0:33
卫星产业近期市场表现 - 卫星产业ETF(159218)8月28日获资金净流入超7000万元,今日早盘下跌1.5%但资金逆势加仓,盘中净申购约1300万份 [1] - 成分股中华力创通涨超8%,中国卫通涨超5%,天银机电涨超2% [1] - 卫星产业指数近一年涨幅达76.52%,近三年涨幅38.97%,表现优于卫星通信指数(70.41%)和中证军工指数(56.97%) [7][8] 卫星产业链结构与发展阶段 - 产业链涵盖卫星制造、发射、运营服务及地面装备制造四大环节,形成从航天器研发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闭环 [2] - 我国卫星互联网进入快速组网期:GW星座发射间隔从01-05组星的1-2个月缩短至05-10组星的3-5天,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 [2] - 卫星制造环节价值逐步提升,通信荷载决定通信能力,我国核心技术已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2] - 火箭成本压降依赖可重复使用技术突破 [2] 商业化政策支持与市场空间 - 工信部8月27日发布指导意见,支持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推行"不换卡不换号"模式,促进天地融合通信 [3] - 设立2030年发展目标:卫星通信用户超1000万 [3] - 全球卫星产业收入结构(2023年):地面设备制造占52.77%,运营服务占38.67%,卫星制造占6.03%,发射服务占2.53%,呈现向下游倾斜的金字塔结构 [3] - 国信证券测算我国卫星互联网未来五年市场规模近千亿元,Morgan Stanley预测204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万亿元 [4] 主要运营商布局与竞争力 - 中国电信:唯一拥有卫星移动通信牌照的运营商,2023年完成国内首次5G NTN手机直连卫星验证,推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 [4] - 中国联通:2024年完成首个NR-NTN手机直连低轨卫星在轨试验,地面卫星基础设施资源雄厚 [4] - 中国移动:2024年合资成立中国时空信息集团(出资40亿元),成功发射天地一体化低轨试验卫星 [4] 卫星产业ETF配置与成分 - 全市场唯一跟踪卫星产业指数的ETF,覆盖卫星制造、发射、应用等全产业链环节 [5][6] - 前十大成分股包括:航天电子(权重10.05%)、华测导航(7.62%)、北方导航(7.46%)、中国卫星(6.75%)、中国卫通(6.70%)等 [7] - 细分环节覆盖卫星制造、导航、运营、软件系统及终端配件等领域 [7]
中国移动引领低空经济新飞跃:低空智联网试验装置正式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8-29 08:30
行业动态 - 中国移动联合中国电科 华为 中兴等14家低空产业链领军企业推出低空智联网试验装置 [1] -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现代化建设重要环节 获得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1] - 中国移动提出"通导感管"四位一体技术体系 涵盖通信 导航 感知 管控多领域综合能力框架 [1] 技术布局 - 构建低空智联网融合创新实验室 依托电磁环境孪生系统模拟低空环境并探索高效测试方法 [3] - 建立低空智联网中试验证平台 融合通信 导航 感知及AI 云等先进技术验证技术成效 [3] - 试验装置整合创新链关键技术能力 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 结合生态链多元化应用场景 [3] 战略意义 - 试验装置作为新技术试验场 新能力创新平台和新应用孵化器 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3] - 为低空经济领航城市及试验区开展规模化应用试点奠定基础 [3] - 通过开放共享理念深化产业链合作 推动低空智联网产业创新发展 [3]
中移动杨杰:数据的规模质量是加速AI创新突破的“动力源”
新浪财经· 2025-08-28 22:05
公司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5437.69亿元同比减少0.5% 主营业务收入4669.89亿元同比增长0.7% [2] - 股东应占利润842.35亿元同比增长5% [2] - 数字化转型收入1569亿元同比增长6.6% 占通信服务收入比例33.6%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 [2] 业务运营数据 - 总连接数达38.15亿 净增1.45亿 [2] - HBN收入占通信服务收入比例47.6% 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 [2] - 累计开通5G基站超259万个 RedCap实现全国县城以上连续覆盖 [3] - 千兆宽带覆盖住户达5亿户 [3] 技术能力建设 - 总智算规模达61.3 EFLOPS 其中自建智算规模33.3 EFLOPS 净增4.1 EFLOPS [3] - 上台能力规模超1300项 上半年能力调用量超8000亿次 [3] - 上半年完成资本开支584亿元 [3] 行业发展趋势 - 数据规模质量成为AI创新突破动力源 推动行业数据/交互数据/合成数据等新数据源发展 [1] - 数据融合应用激发新经济形态 加速情绪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型消费崛起 [1] - 数据安全可信成为数智社会压舱石 需构建全方位数据安全治理体系 [1] 公司战略方向 - 深化数据高质量供给 推动数据高效率流通 加速数据高水平利用 保障数据高可靠安全 [2] - 信息通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 [2] 市场表现 - A股收盘108.97元/股上涨0.16% 港股收盘89.5港元/股上涨0.39% [4]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张冬:创新数据引擎,激活产业动能
环球网· 2025-08-28 19:45
行业背景与机遇 - 人工智能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 开启碳硅融合文明新形态 创造广阔发展机遇 [3] - 智能倍增使硅基生命成为新劳动力与智力资源 时空倍增拓展社会发展边界至无限数字时空 效能倍增推动智能经济成长为数字经济高阶形态 [3] - 数据产业面临数据孤岛普遍存在 治理成本较高 跨行业场景应用不足等发展瓶颈 [3] 基础设施布局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 开通超259万个5G基站 打造首个规模商用5G-A网络 千兆宽带覆盖5亿住户 [4] - 优化"4+N+31+X"算力布局 实现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全覆盖 建成哈尔滨及呼和浩特超万卡智算集群 智算规模达61EFLOPS [4] - 打造全球最大通信数据集群梧桐大数据平台 核心数据资产突破2000PB 大模型训练数据集超10万亿Tokens [4] - 推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数联网成为国家六大技术路线之一 已在天津杭州苏州等7个试点城市落地 [4] 数据资源体系 - 打造梧桐大数据生态合作平台 为入驻企业开放数据中央厨房 提供数据处理加工脱敏模型训练等工具能力 [5] - 对外输出数据治理与供给能力 为中海油中交建等央企破解数据开发利用难题 [5] - 整合资源共建数据产业生态 助力保定长沙两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 依托可信数据空间共建共享行业高质量数据集 [5] 应用场景实践 - 政务服务领域创新经济分析基层治理等超500种场景应用 甘肃汇聚数据2800亿条实现一网通办 黑龙江汇聚政务数据2130亿条打造500余个数据政务服务 [6] - 乡村振兴领域打造数字乡村管理平台 贵州覆盖17926个行政村 推送就业服务信息3000余次 开发全域旅游地图 [6] - 金融风控领域开发涉诈号码识别受害人预警等反诈模型 累计向国家反诈中心推送有效预警数据1.06亿条 [6] - 应急管理领域打造应急协调能力 为应急管理部建设实时救灾系统 累计输出报告2100余份 帮扶受灾群众超亿人次 [6] - 智慧文旅领域覆盖全国358个5A级景区 助力央视文旅播报110余次 [6] 未来发展路径 - 推动信息基础设施普惠 提供算力数据模型等高价值信息服务 实现一点接入即取即用 推动数联网技术路线迭代升级 [7] - 扩大优质数据资源供给 落实重点产业链锻长板任务 发挥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优势 联动上下游构建协作生态 [7] - 促进数据应用融通发展 依托十百千万合作伙伴计划 联合探索数据应用场景 促进数据应用从书架走向货架 [7]